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独家资料

合集下载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第四章意识形态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1.几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定义(见表4-1)表4-1 几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定义2.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见表4-2)表4-2 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考点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见表4-3)★★★★表4-3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考点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功能★★★1.意识形态的地位(1)意识形态是国家权力之魂①意识形态权力是在看得见状态与看不见状态之间的、又无处不在的“弥散性权力”。

②意识形态权力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形式,看上去是政治权力主体制造的副产品。

但是,意识形态权力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并不是统治阶级的直接制造,而是以与统治阶级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界、教育界为主体的。

③意识形态权力具有“弥散性”。

弥散性意味着意识形态权力以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方式渗透到整个人群之中,直接影响着每个权力形式,从而构成“互动的制度化网络”之魂。

(2)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军事权力的关系①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意识形态是政治度制之魂,意识形态权力能起到“安魂”的作用。

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力如影随形。

②经济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权力。

比较政治研究的结论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信奉自动均衡思想而国家权力被掏空,国家之败不是败于军事竞争,不是失之政治体制,而是败于经济思想下的经济权力较量。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经济权力中的工具要素变得空前复杂,技术专业化程度空前之高,挑战空前之大,突出表现在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工具上。

在当代,经济权力的来源已经不单单是经济思想,对经济权力的更直接的威胁则是作为工具的资本市场。

③意识形态权力也能直接影响军事权力,而且,受错误意识形态影响的军事权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政权基础,危害性更大。

弥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还具有空间的超越性,从宗教的传播、其他思想的传播,都决定了意识形态的非局域性限制。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人 权)【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人 权)【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人权15.1 复习笔记一、人权的含义1.人权概念的演化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中理性主义兴起,旨在清除封建特权与僧侣神学的自然权利学说逐渐形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和法律意义的“人权”。

在人权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人权学说出现了三个斗争的焦点:(1)权利的主体问题。

(2)权利的内容问题。

(3)人权与主权。

2.人权的概念与性质(1)概念人权是指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2)特性①最低限度的道德性第一,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即人权的存在依据是某些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不道德的要求如杀人不能作为人权的内容。

第二,人权所依据的道德应该保持在最低限度,挥霍性或浪费性的需要并不作为人权存在。

②普遍性人权的普遍性是指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所面向的权利主体具有普遍性。

③历史性指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无社会”、“无文化”的存在物所享有的权利,它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④资格性人权的资格性所蕴涵的前提是:即使国家、社会、团体不侵吞个人权利,个人也有可能成为自身权利的侵吞者。

3.两种人权观(1)个人人权观18世纪末l9世纪初,西方政治思想仍笼罩在以个人权利反抗国家暴政的激情之中,许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仍将个人权利视为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

(2)集体人权观强调保障公共自由或国家自由,主张国家权力或社会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优越性与统率性。

(3)关于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论争,我们认为:人权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不能就事论事,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施加人权压力,是其干涉主权、推行霸权的手段。

①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本质上是能够相互融合的,但这一统一需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来保证。

②应当承认,政治民主、人的权利具有自身独立性,其自我完善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文明程度,增进道德规范。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治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治理)【圣才出品】
4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公共治理的模式 1.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 治理。 (1)市场化治理引进企业管理的效率、经济、效益即所谓的“3E”标准提高政府工作 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效益。 (2)市场化治理比较经典方式 ①私有化 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原有的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不力、效率低下、服务滞后、制度僵化 等问题,它通过出售股权、引进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来改造严重官僚化的国有或者公有垄断 企业。通过私有化,国家在市场领域大步退出,授权社会来经营重要的基础性行业,提高了 服务的水平,降低了国家运营的成本,效益非常明显。 ②契约外包 是在服务主体上通过签订合同将某种公共服务承包给特殊的公司,利用公司的市场化运 作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不同性质的公司参与到公共项目的竞争投标与 生产运营中来。契约运营的方式吸纳的经济力量通过市场生产方式转移了政府的生产方向,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3)市场化模式将政府定为承包人、经营者的角色,希望政府也能够将大量的公共资 金最大化地运用在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为公众资金创造赚取利润的机会,赢得更多的福利。 所以,企业家精神渗透在政府行动的每个方面。 2.弹性化治理
3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科学活动。 ②程序公开 指在政府决策执行过程中,绝大多数程序都必须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并最大范围地允
许公民方便地参与,尤其是利益相关者更应该按照合法程序参与相关政策制定过程。 (3)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而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 ①责任性要求公共治理的主体始终保持对公民或社会广泛关注的状态,应该时时刻刻将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第八章政治社会8.1 复习笔记一、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利益集团参与政治,作为社会力量,通过言论和行动,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施加影响,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

利益集团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的理论特性,在实践中它是民间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的分类(1)从组织角度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型政治社团和大型利益集团。

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非正规性的;②非社团性的;③机构性的;④社团性的。

(2)从利益角度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利益集团分为两大类型:①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

这一类型又可以分为:第一,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它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第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

这类利益集团的目标就是通过影响政府或其他机关而获得经济上的实惠。

②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人们能够普遍地承认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围绕这些问题而组建起来的团体就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

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对于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

(1)集中各种利益西方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利益集团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种利益。

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

(2)政府的助手利益集团在接近议会和行政机构的过程中,事实上在起着重要的工作人员的作用。

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它们搜集情报,并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或否定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

(3)制约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制衡不仅来自政府内部,还需要政府外力量的制约,这就是以社会力量来制约政治权力。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政治的性质)【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政治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名词解释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属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对政治表征进行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行为主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四~五篇【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四~五篇【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国家治理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治理的理论脉络★★★1.社会中心主义的治理(1)定义:社会中心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是自下而上的治理国家的理论。

(2)治理社会化,即由社会而不再是政府去承担治理的责任。

治理理论和政治民主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一道,构成了“三化运动”: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治理社会化。

(3)治理具备以下特征:①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一权威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来自私人机构,或来自二者的合作;②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国家与社会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③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权力运作过程,与统治的自上而下方式不同;④治理还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而不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

2.国家中心主义的治理理论(1)定义:国家中心主义脉络下的治理国家理论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自上而下的、带有传统思维方式即治国理政的“国家治理”。

(2)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向平衡主义的治理理论考点二: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类型(见表10-1)表10-1 政治统治的类型2.“谁统治”的若干理论(见表10-2)表10-2 “谁统治”的若干理论3.统治秩序的确立(见表10-3)表10-3 统治秩序的确立4.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获得合法性。

(1)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统治秩序。

在统治秩序中,暴力提供了威慑力量,使反对势力不敢轻易地反对现政权;法律与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为人们提供了据以行动的程序。

法律是合法性的一种基础,但合法性不同于法律性。

(2)合法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体现在:①合法性主要是意识形态观念内化的结果,通过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的利益,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政权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即获得合法性。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政治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学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权力与权利第二节法治与民主●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四章意识形态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第一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目的第二节现代国家建设第三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体制理论第二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第三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第四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第七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理论第二节政党制度第八章政治社会第一节利益集团第二节新兴社会组织第三节新闻媒体第九章政治人第一节政治人与公民第二节政治家●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第十一章公共治理第一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第三节公共治理的实践第十二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第三节现代化的问题第十四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第二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第十五章人权第一节人权的含义第二节人权的基本内容第一篇政治的性质导论:1)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016 填空题1)2)政治研究的对象是(权威性的分配)。

(2017 填空题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4)政治学总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政治学要涉及的内容,而且经济学途径与社会学途径也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5)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法治与民主问题。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答:(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

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②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

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②政治博弈的类型:第一,零和博弈。

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

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答: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篇 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篇 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一、名词解释1.政治行为(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2003年研)答: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①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②政治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阶层、民族、各种政治组织、集团及集体等,只要他们进行政治活动,都可以成为政治行为的主体;③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因此,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④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构成。

2.政治统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统治是指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

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3.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四川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

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统治)【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统治)【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1)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即使在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也决定了由政治领袖组成的小圈子进行实际统治。

正是这个小圈子,操纵着代表制度。

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政治不平等都将存在。

从古典的精英主义到今天的民主的精英主义,都忽视了政治统治的阶级本质(2)多元统治论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无统治阶级论这种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和经济学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之上。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特点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运动。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又分为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①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理论方面,以米利本德为代表的一些对多元民主理论的挑战,论证在当代条件下国家的阶级工具的本质。

第一,米利本德认为,尽管多元民主理论很巧妙,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不过时,因为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仍然是一个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凭借经济权力把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强制机器。

第二,在米利本德看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国家的行动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复试参考书真题专业课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复试参考书真题专业课经验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复试真题、参考书、复试经验育明教育郭老师北外教授、北大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2021年1月28日2021年考研复试参考书及复试范围初试招生目录:参考书:625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杨光斌;《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杨光斌;《政治学原理》张小劲,景跃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808政治学综合,考察范围广《政治哲学史》(施特劳斯)、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中国政治制度史》(柏桦)、《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法律篇》、《政治家篇》、《政治学》、《社会契约论》、《君主论》、《利维坦》、《政府论》结合过去5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咨询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MPA公共管理硕士复试宝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2020-2021年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

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经验分享:政治学综合:可以分为三大科目(1)中国政治思想史:用的是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在先秦诸子和秦汉部分,后面部分全看个人;闫老师等人编写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进程》,这本是重点书籍,反复阅读并及时做笔记,关注各个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思想。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第四章意识形态4.1 复习笔记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1.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是德·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中创造出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向人们揭示观念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

后来,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学者那里的得到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以至于成为“一个概念家族”,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有三种含义:①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

②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

马克思在这里关心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怎样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即如何与统治权力结合起来。

③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个人或集体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2)曼海姆对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①一种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由于情境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对某一社会情境真相的掩饰或扭曲,包括有意识撒谎,半意识或无意识地掩饰,有心欺骗或自欺。

②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世界观或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

(3)韦伯的信仰体系信仰体系,指的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纵观这些定义,基本上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不管是准确还是扭曲);第二,认为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

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的。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这些意识形式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但这并不排除半强制力量和非强制力量的作用,因为政治权力的本质包含着生物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

(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2.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答:(1)强制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存在最为普遍的权力形式。

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

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信的,是实际存在的。

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一种强制性权力往往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相互威胁。

威胁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行为,因而使用威胁必须审慎、适度和可信。

行使强制性权力的目标是通过威胁来达到预期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为了实行威胁,如派遣军队。

然而,由于可信性对成功运用强制性权力极为重要,有时确实有必要实施强力的威胁。

强力和权力不是同义词,但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作为功利性的政治奖励,主要包括财富、职位、雇佣、荣誉及权力(权力既可以作为手段,也可以作为目的)。

政治的本质就是给予与索取的关系。

这并不是说权力是平等地分配的,相反,政治权力从未被平等地分配过。

权力存在的本身就说明一个集体组织中的不平等关系,把统治(管理)他人的权力赋予某些人,并强迫被统治(管理)者必须服从。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三篇 政治体系【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三篇 政治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1.国家的起源学说(见表5-1)表5-1 国家的起源学说2.国家的目的(见表5-2)表5-2 国家的目的3.国家权力的基本结构(见表5-3)表5-3 国家权力的基本结构考点二:现代国家建设★1.现代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1)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实体,具有明确的领土范畴和确定的居民;(2)在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性质,即对内最高、对外独立;(3)政治世俗化和政治专业化的完成及官僚制的建立。

二战后,现代国家的特征还应该包括基本公民权利的实现。

国家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共同体,现代国家也是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其中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是现代国家成长中最重要的变量。

2.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在国家建设意义上,世界上流行两种民族观,一种是政治化的,一种是文化性的。

(1)政治化民族观斯大林提出来的关于民族的定义就是政治化民族观。

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样,民族就有了自决性质,即把一个国内的族群看作是政治集团,强调其整体性、政治权力和“领土”疆域。

例子:苏联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强制性地将不同民族纳入一个政治共同体内,以制度化的形式而强化各民族的政治认同,最终招致失败。

因此,政治化的民族观值得深刻反思。

(2)文化性民族观它其实是族群关系的一种表达,“族群”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等)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这些族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归类于这些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

例子: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将族群差异主要作为“文化差异”来看待,从而得以实施“化夷为夏”的策略,不断融合吸收边疆各族人口,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汉人为凝聚核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大都是以“族群”而非民族的观念处理少数族裔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

第二篇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个体的政治心理、民族的政治文化,又包括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是整个民族整体政治心理的呈现,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政治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心理的形成。

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则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

第三章政治文化关键词:政治文化社会资本本章重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一、政治文化的概念1.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第一、战后民族独立国家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却并未因此走上政治稳定与发展的道路,这促使政治学家研究这些国家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源,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被借鉴进来。

2.政治文化的涵义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意识形态关键词:意识形态本章重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几种意识形态定义: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

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阶级为基本分析单位,以国家权力作为分析核心,涉及阶级、国家、革命、未来社会等主题。

二、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

其基本主张是: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

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三、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

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四、新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

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

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五、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与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

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

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六、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心里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

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实现了政治化,其与国家的关系鲜明的体现出来。

1.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第一、维护政权的合法化;第二、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第三、实现政权的转移;2.极端的意识形态政治化也有其弱点: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就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三、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李斯特、韦伯等社会科学家实际上都曾作过论述。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产生之初都曾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其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而又阻碍经济增长。

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的变革就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由此而导致意识形态束缚经济发展:第一、压制创新;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意识形态有两种变革方式,即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方式: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

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

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

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

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思考题一、简述意识形态的基本涵义。

二、简述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三、简述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四、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章重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深刻影响着政治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

本章应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媒介及主要功能。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几种观点: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本身就实现了这两个目的。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1.家庭。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与其它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儿童人格、形成人生观及政治启蒙方面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2.学校。

学校通过课程及活动灌输特定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促进或改变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观,因而是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

3.同辈团体。

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影响极大。

4.工作场所。

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

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

5.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6.选举及其它政治活动场合。

这些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不失为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7.社会政治组织。

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阳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特定的政治文化。

除此之外,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如利益集团、国家机关等也都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不同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机构也有较大差别,直接导致人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的差异。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思考题一、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二、以自己为例,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几种主要媒介。

三、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功能。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