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哲学认识论练习题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
哲学认识论1.马克思说过:“最蹩脚得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得蜜蜂高明得地方,就是她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得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得就是A.实践就是客观得物质性活动B.实践就是有意识、有目得得能动性得活动C.实践就是在一定得社会关系中进行得社会活动D.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得历史过程2.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
主要就是因为A.实践就是社会性、历史性得活动B.实践就是客观物质性得活动C.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与发展动力D.实践就是联系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得桥梁3、下列属于实践活动得就是( )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4、实现2008年经济工作目标与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 )①真理与谬误就是相互对立得,又就是相互统一得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真理就是有条件得、具体得④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④5、下列对于认识与真理得说法,错误得就是( )①认识就是一个过程,而真理就是不变得②真理得内容就是客观得,而认识得内容就是主观得③两者都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④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真理就是理性认识⑤真理就是认识,认识不一定就是真理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6、2010年11月15日,美国宇航局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到可能就是人类迄今发现得最年轻得黑洞。
“年轻”就是说它形成时得状态被观察到得时间就是在30年前。
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个黑洞,新近得观测结果才证明其有可能就是黑洞。
这蕴含得哲学道理就是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②真理具有客观性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高二哲学认识论练习
高二哲学认识论练习1、温室效应足以威胁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其后果十分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关注。
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另一方面开发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等新能源。
这反映了()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2、在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红利、破解老龄化社会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了。
统筹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必须()①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重视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阅读右边漫画,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A.实践是不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2013年7月,全国大多数省市再次启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据此回答4~5题。
4、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连续16年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青年学生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书本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个人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D.读万卷书是认识的最终目的5、下列能够体现“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求的是()①入山问樵,入水问渔②屠龙妙术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称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法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7、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认识论测试题
认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1.、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回答4—5题。
4、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
完整版认识论高考练习题
即墨二中自编习题学科:政治编写人:高二政治审核人:高二政治全员编号1.(2016•课标I卷,20, 4分)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6•课标H卷,20, 4分)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
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
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5•课标H卷,23, 4分)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4.(2014•课标I卷,22, 4分)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
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3•课标H卷,20, 4分))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
认识论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现实生活中,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材料中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 )A.天与人的关系问题B.名与实的关系问题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理与气的关系问题2.“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对《红楼梦》的这一评述所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B.认识决定实践,实践水平的不同,认识也就各不同C.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D.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差异3.一段弯曲的树根,弃置荒野,匠人过而不顾,农人或拾为木柴,根雕艺术家得之,如获至宝。
对这段树根认识上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人们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必不相同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4.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④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5.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反过来又成为科技进步的强大助推器。
比如有些生物实验,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仅能迅速获得结果,而且能节约器材费用,还能避免某些真正实验所具有的危险性。
上述事实说明( )A.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取代现实的科学实验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1)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哲学常识综合练习(认识论、人生观)(二)
哲学常识综合练习(认识论、人生观)(二)哲学常识综合练习(认识论.人生观)(二)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据此回答l一2题.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 )①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属于理性认识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③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④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 D.②④2.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作用来说,这是因为 ( )A.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B.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把握.据此回答3~4题.3.下列关于分析与综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综合就是对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机械相加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③必须在综合指导下进行深人分析④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 )A.从实际出发的方法B.实事求是的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矛盾分析的方法5.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人的认识水平总是滞后于社会历史条件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制约着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6.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 )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C.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D.前者是本质规定,后者非本质规定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感觉B.思维C.物质D.实践8.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 )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9.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据此回答10—11题.10.〝富脑袋〞主要是指 (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1.上述材料表明 ( )①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因果联系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的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④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此回答12—13题.12.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A.①②B.①④C.①③ D.③④13.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15.〝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16.某高校_届的某班毕业生共52名,在求职简历中,却出现了38名〝班长〞,17名〝学生会主席〞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疑.对于这一现象正确的看法是( )A.毕业生制作简历不诚信不足为怪,因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B.简历掺水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利益,属于个人的正当行为C.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D.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简历掺水值得同情17.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制作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产品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有人主张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主张( )A.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B.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C.未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 D.违背了适度的原则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之所以为世人传诵,是因为它正确体现了( )A.精神贡献与物质贡献的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D.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其核心是( )A.充分尊重和维护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B.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C.集体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个人是有积极意义的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20.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A.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 B.把个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C.消除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的矛盾 D.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21.如果没有精神.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只能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这告诉我们A.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B.理想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C.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D.人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22.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表现在( )①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互为基础,互为条件②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最高理想③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④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23.〝感动中国·_年年度人物〞之一的徐本禹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走进大山深处,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这启示青年学生 ( )①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要培养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感.亲近感③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④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追求的人生观境界是( )A.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B.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C.实现现象与本质的具体统一D.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统一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25.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像力,需要( )A.善于发现问题 B.敢于超越C.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D.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26.求生和自我保护对于动物来说,只是一种本能,而对于人来说,则包含着丰富的理智和道德的内涵.这表明( )A.人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前提条件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C.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D.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性27.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28.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这说明蒙古民歌的( )A.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 B.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C.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D.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29.______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原则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30.认识事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行的.这表明( )A.对现象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不可靠的B.人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31.〝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32.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3.《西邻五子》的寓言中说,〝西邻〞有五个儿子,一个聪明伶俐,一个驼背,一个质朴老实,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跛足.他们的生活出路何在?〝西邻〞让聪明伶俐的去经商,质朴老实的去务农,双目失明的去做按摩先生,驼背的搓麻绳,跛足的去纺织.结果各得其所,安居乐业.从这则寓言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道理( )A.理想源于现实B.对职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C.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D.在选择职业理想时要服从社会的需要答题卷一.单项选择: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二.不定选择:题号252627282930313233题号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4.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每位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都应该把改造主观世界作为自己的终身课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水平.(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哪些内容?(4分)(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如何?(5分)35.______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某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抓住群众最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投资解决农村山区生活用水困难,改善生态环境;新建经济适用房200万平方米,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同时建立〝群众来访接待日〞〝市长热线电话〞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该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做法是基于怎样的哲学思考?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0分,共21分.36.没有理性的指导,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37.背景:实施新课程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不少学生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升学,纷纷要求学校增加课时,并忙于为孩子添教辅.请家教.辨题:只有被人们接受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38.李晟学中学毕业后回乡当农民,承包35公顷农田,率先推出〝水稻旱育苗〞技术,成为〝产粮大王〞;搞养殖业,成为〝养鸡大王〞;后来又开办饲料厂,生产浓缩饲料.1994年后,他又向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的专家学习,为了发展生物制药事业,他服下菌液,用自己身体做试验,后来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实业家,他说,没有上大学是我一生的遗憾,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市场经济是个大舞台,人生之舵,全靠自己掌握.(1)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8分)(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人生之舵,全靠自己掌握〞?(10分)39.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不幸因公殉职后,她生前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优秀感人事迹受到登封市百余万群众齐声赞颂.任长霞同志年仅40岁,她从警20年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心里装着人民,不顾家庭种种困难,踏遍登封山山水水,神速破案.这一切都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______总书记批示,号召全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任长霞同志的崇高品质.(1)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任长霞同志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什么能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9分)(2)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9分)哲学常识(认识论.人生观)(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D 5.A 6.B 7.D 8.D 9.A 10.D 11.B 12.C 13.D 14.B15.B 16.C 17.C 18.B 19.B 20.A 21.C 22.D 23.C 24.B二.不定项选择题.25.ABCD 26.BC 28.AC 29.ACD 30.ACD 31.AC 32.B 33.ABCD三.简答题.34.(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与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35.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该市在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采取措施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处理了主次矛盾关系.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市立足实际,采取措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体现了这一点.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该市市委市政府的做法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四.辨析题.36.(1)题中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眼见的不一定为实.仅仅用看到的情形作为验证的标准,有时是不可靠的. (2)iE确的理性认识可以克服感觉的局限性.对感觉到的东西只有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层次上,准确认识现象. (3)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感觉的作用.感性认识毕竟是认识的起点.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4)我们要善于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恰当地结合起来,既不要否认也不要夸大感觉器官的作用.37.①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以人们接受与否来评价. ②实施新课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它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作为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需要有个过程,不能因此说它是错误的. ③如果缺乏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正确认识,只是从个人爱好或主观愿望出发去评价事物,那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五.论述题.38.(1)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李晟学承包农田,搞养殖业,办饲料厂,做试验等,都体现了他重视实践的作用. 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李晟学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先进技术运用,推动了自身事业的发展.第三,科学实验的重大作用是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李晟学用自己身体做试验,获取了正确的认识,用来指导生物制药的发展. (2)第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社会的实际出发. 第二,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李晟学向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的专家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李晟学承包农田.创办企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实业家,实现了人生价值,第三,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对社会条件的认识和利用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李晟学在成为〝产粮大王〞后又能搞养殖业,开办饲料厂,发展生物制药事业等.他面对市场经济,善于利用条件,实现人生价值.39.(1)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②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切实做到执法为民.③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要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②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要有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③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哲学认识论部分测试题
哲学认识论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被真正认识的时候,社会上一度出现过“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弹的”现象。
在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党和政府不仅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各项待遇,而且允许和鼓励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于是我国又出现了“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说法。
回答1-2题:1、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表明:①正确的分配政策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我国“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出现体现了认识论道理是A、正确的思想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B、正确意识对物质有指导作用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3、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关键是A、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B、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C、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D、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4、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5、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地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①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②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③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④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A、①②④B、②③④D、①②③D、①③④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B、有些认识不需要实践即可获得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
专题十二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3题及其解析)_Word版含解析
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试题(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
上述观点( )A.把某种具体的实物作为世界的本原 B.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C.坚持了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 D.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下列说法与之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C.“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D.“天地合而万物生”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有一副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反的是( )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B.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C.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5. 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
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有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
从哲学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 )①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③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④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发出一片笑声。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哲学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20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12分)1.答案要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
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
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哲学常识综合练习(认识论、人生观)(2)
哲学常识综合练习(认识论、人生观)(2)哲学常识综合练习(认识论、人生观)(二)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据此回答l一2题。
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①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属于理性认识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③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④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2.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认识的作用来说,这是因为 ( )A.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B.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分析与综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综合就是对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机械相加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③必须在综合指导下进行深人分析④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 ( )A.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B.实事求是的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矛盾分析的方法5.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句话说明 (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人的认识水平总是滞后于社会历史条件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制约着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6.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 )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C.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D.前者是本质规定,后者非本质规定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感觉 B.思维 C.物质 D.实践8.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9.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
高二哲学试题认识论
高二哲学认识论一、选择题1、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重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
这种现象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宣布调整仅过去9天。
央行的这一行为体现了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4、“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5、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6、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7、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中生活,消极的适应现成的物质世界。
而人则不同,他基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而是努力的超越现实,突破当下时空的限制,向未来可能的更广阔的时空行进。
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B.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的自然属性C.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D.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其它动物的特殊本质2.人们办事情虽然不囿于现实,但必须基于现实。
这是因为()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性的发挥C.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D.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据统计,与1999年以来相比,2006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灾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8年来的最大值。
回答3〜4题。
3.有专家指出,自然灾害频发是人类过度开发的结果。
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A.自然规律是主要矛盾,其发生作用的频率增大了B.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预见规律的破坏作用C.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没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人类活动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4.有专家称,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超过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促使自然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用无情的灾害向人类过度开发的行为发出严厉警告。
这对我们的警示是()A.人类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带,每逢旱季,当地大部分居民就会因缺水而背井离乡,但当地的狒狒却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
人们于是用“连环计”,先喂狒狒盐腌食物,再借狒狒当向导,找到救命的水源。
回答5〜7题。
5.这种连环思维的特点是()A.去粗取精B.去伪存真C.由此及彼D.由表及里6.通过人们的观察,获得狒狒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的材料,这应是()A.感性材料B.理性思维C.科学思维方法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7.人们利用“连环计”,找到救命的水源。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
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表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A. ①②④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
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认识论1.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2.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D.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3、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4、实现2008年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④5、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认识是感性认识,真理是理性认识⑤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6、2010年11月15日,美国宇航局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到可能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
“年轻”是说它形成时的状态被观察到的时间是在30年前。
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是个黑洞,新近的观测结果才证明其有可能是黑洞。
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②真理具有客观性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说过:衡量朋友真正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8、下列属于实践范畴的是①到目前,人们还暂时无法准确预测地震②阅读人生,心境无边③“瓦良格”号海试返航④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日全食⑤桐乡菊农冒雨采菊A.①②B.②③⑤C.①②③D. ③⑤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11、一项由欧洲研究人员发布的实验结果称的实验距离中,中微子比光速快了60纳秒。
若该实验正确,爱因斯坦理论中广为的“光法超越”将被打破;若超光速存在,则将现代物理学彻底颠覆,人类的物理知识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这说明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B.运动是无条件的C.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性17. 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升空,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太空将逐渐被我们所熟悉。
这说明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2年6月29日上午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三名航天员返回地面。
在太空遨游的13天里,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据此回答18~19题。
18.“神九”的成功发射,主要体现了实践的()A.可控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客观物质性19.从“神五”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和“神九”,中国航天人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
这充分说明()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规律是客观的20.由于技术越来越发达,科学家已尽可能地让火山、格陵兰岛甚至从彗星尾巴采集来的样品说话。
但是,尽管发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无法解答。
地球很精彩,奥秘仍难解。
这说明()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中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010年,首例人造细胞宣告诞生。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研成果是由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400多人的专家团队用了大约15年时间取得的。
他们用一个人工合成全新基因组“替换”了自然支原体原有的基因组,“指令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使之成为“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新物种”,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关键的一步。
它颠覆了有关生命属性的经典认识,在全世界引起强烈轰动。
材料表明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③真理中往往掺杂着谬误成分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登记。
据此回答21~22题21.人口众多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人口普查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
这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 D.真理是客观的22.依法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
从哲学角度看,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这是因为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③事物的变化无规律可循的④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23.2010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收集的数据,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的强度以及它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进一步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5亿年。
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说明①认识来源于大胆假设②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③真理来源于科学实验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B. 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2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据此回答29—30题29、A 30、D3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7.作风接“地气”,作品才有“人气”。
自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关切民情民生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产生于认识的需要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
下面各项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衣带渐宽终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B.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天时日事人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8.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10.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6.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19. (03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4.“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说明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30、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这说明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经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16.“我们今日所唾弃的谬误,很久以前却是真理。
”美国诗人惠蒂尔的名言表明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真理和谬误具有斗争性④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②③1.有人提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能掌握真理。
”这种观点错在没有认识到()A.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6.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连遭强震海啸自然灾害。
“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