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种类和机制

合集下载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进展概要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进展概要

血栓形成机制----微血管血栓Fra bibliotek• 由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或血循 环中出现促凝物质引起,如DIC。
• 也可由血小板被激活形成聚集体引起, 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肝素引起 的血小板减少。 • 表现为微血管内形成透明血栓。
文档之家http://shop63695479.taobao
7
凝血与抗凝系统
血栓形成机制----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于血液高凝和淤血,主要由纤维 蛋白和血细胞构成的混合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目前也被称为易栓症,其原因可 分先天性和继发性。 先天性易栓症缺乏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 有抗活化的蛋白C等特点。 继发性高凝可见于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 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等, 长期卧床、大手术后、肥胖和静脉曲张也是静 6 文档之家脉血栓形成的诱因。 http://shop63695479.taobao
抗凝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 TFPI-2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由脉管 系统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 纤维细胞)合成,并沉积在这些细胞的 细胞外基质里。 • TFPI-2通过结合并灭活TF/Ⅶa复合物 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同时也抑制Ⅹa因子, 而且这些作用可以被肝素大大增强。 • TFPI-2对动脉粥样硬化斑有保护作用。
•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 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 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 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 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 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 (凝)血的重要成分。

抗血栓药物

抗血栓药物

抗血栓药一、血栓形成的种类和机制血栓: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1.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栓↓2.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3.血流改变: 血流缓慢或停滞、漩涡形成二、血栓的溶解三、抗血栓药的分类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溶血栓药(一)抗凝血药Ⅰ.肝素类肝素(heparin)分子量3000D~30000D,平均15000D特点:1.抗凝血作用强大, 使ATⅢ灭活凝血酶和Ⅹa的速率提高1000倍。

体内体外均抗凝。

2.抗血栓形成对静脉血栓显著,与抗凝、抗血小板、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粘度有关。

3.其他促纤溶、降血脂、抗血管平滑肌增殖4.口服不吸收,常静脉或皮下给药机制: 图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1.AMI二级预防2.心血管手术或血液透析时防体外循环血栓形成存在问题:1.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剂量难掌握2.需实验室监测抗凝活性防过量3.治疗指数小4.不能口服5.作用不持久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症,多发生于开始肝素化后10~15d。

可逆。

过量或与抗血小板药并用可致出血。

骤停可致原有病症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e , LMWH)表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主要特征比较常用药:依诺肝素(enoxaparin)、洛吉肝素(logiparin)、洛莫肝素(looparin)、替地肝素(tedelparin) 应用: 同肝素,可用于肝素禁忌者。

临床研究(>7000例) 依诺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优于肝素。

优点:1.抗凝剂量易掌握,个体差异小。

2.一般不需监测抗凝活性3.毒性小,安全。

4.作用时间长,iH每日1~2次Ⅱ.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warfarin)、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双香豆素(dicoumarol)抗凝机理:竞争性抑制Vit 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

作用特点:(1)仅体内有效。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进展概要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进展概要
http://shop63695479.taobao
凝血系统 传统的凝血模式
文档之家http://shop63695479.taobao
10
凝血系统 修订(新的)的凝血模式
III因子(组织因子)及Ⅻ因子分别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 子。组织因子缺乏可以导致严重的出血,研究显示利用基因敲除技术使 动物完全缺乏组织因子,大多数在胚胎期即死亡。在上世纪中后期发现 了先天性Ⅻ因子缺乏的患者,理论上讲,Ⅻ因子缺乏也会像组织因子缺 乏一样会导致严重出血,但缺乏因子Ⅻ的所有个体均没有出血表现,反 而不同程度出现血栓形成倾向,由此人们对传统的凝血瀑布学说开始产 生怀疑。 目前认为XII因子对体内血栓形成作用不大,无论是动脉系统血栓还是静 脉系统血栓均起始于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后暴露的组织因子启动了外源 性凝血途径,随后生成了少量的凝血酶(Ⅱa因子),这些早期生成的 Ⅱa因子由于局部浓度低,并不直接激活纤维蛋白原成纤维蛋白,而是 首先大量激活了血小板,为进一步血栓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平台,随后又 激活了Ⅴ因子、Ⅷ因子,最后激活了Ⅺ因子。以血小板的磷脂表面为反 应平台,Ⅺa因子进一步激活IX因子生成IXa,IXa因子在VIIIa因子的 辅助下大量激活X因子生成Xa,而Xa在VIIIa的辅助下大量激活凝血酶 原生成凝血酶(IIa),这样早期生成的微量的IIa经过几级放大产生了庞 大数量的IIa,迅速大量激活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
凝血系统 传统的凝血模式
• 通常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 凝血系统由多种凝血因子组成,多数凝血因子是在肝脏合成,并 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I(FI)、 Ⅱ (FⅡ)、Ⅲ (FIII)、Ca2+ (曾称为FⅣ)、V(FV)、Ⅶ(FⅦ)、 Ⅷ(FⅧ)、Ⅸ(FⅨ)、X (FⅩ)、Ⅺ(FⅪ)、 Ⅻ(FⅫ)、ⅩⅢ(FXIII)。 其中FIII也称组织因子,来源于组织细胞。 •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组织因子激活至Ⅹ因子激活的过程。内皮 损伤后,暴露的Ⅲ因子(组织因子)立即与Ⅶ因子结合而启动外源性 凝血系统。 •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Ⅻ因子激活至Ⅹ因子激活的过程。当血管 壁发生损伤后,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激活 Ⅻ因子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 Ⅷ因子和Ⅴ因子充当“放大器”的作用。在Ⅷ因子帮助下,Ⅸa因 子激活Ⅹ因子的速度增加10万~100万倍,在V因子帮助下,Ⅹa因 9 文档之家 子激活Ⅱ因子的速度可提高30 万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尤其是长期制动的患者。

这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而且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康复治疗的进程,甚至危及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与预防:一、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1、静脉血栓:有23%~26%的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下肢静脉血栓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2、外伤因素: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62%~65%的死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由于创伤可能导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

3、手术创伤:手术后DVT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下肢静脉血栓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其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普外科手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19%左右,神经外科手术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48%,51%和61%,手术中用核素扫描已能发现约有半数病人在下肢有125I标记的纤维蛋白原沉积,其余的在术后3~5天均能发现纤维蛋白原沉积,但这并不表明下肢静脉血栓术后马上发生。

4、血流缓慢有些人本身患有一些疾病,就需要卧床休息,或者是手术过程中所起的生理性反应,术后肢体制动、呈久坐状态或血管受压狭窄,都会引起肢体血流缓慢。

血流缓慢会导致其在瓣膜窦内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就会造成白细胞粘附因子发达,从而促成血栓的形成。

5、血管损伤例如手术、骨折、外伤、化学药物等等。

如果静脉损伤时内膜下沉和胶原裸露,就会使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黏附。

受到创伤时,内皮细胞功能会受损,就会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很容易形成血栓。

血小板因为静脉壁电荷改变的缘故,或内皮细胞损害使凝血系统启动而黏附、聚集就会形成血栓。

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有好多人老是不断地繁忙于工作和生活,进而致使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运动,以及长久处于一种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特别简单致使血栓疾病的发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损害,为了可以在发病时实时的发现进而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我们就要多掌握一些疾病的症状,下边一同认识一下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一、静脉血栓形成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常有于深静脉如腘静脉、股静脉、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等。

多为红细胞血栓或纤维蛋白血栓。

主要表现有:①血栓形成的局部肿胀、痛苦;②血栓远端血液回流阻碍:如远端水肿、胀痛、皮肤颜色改变、腹水等;③血栓零落伍栓塞血管惹起有关脏器功能阻碍,如肺梗死的症状、体征等。

二、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肠系膜动脉及肢体动脉等,血栓种类初期多为血小板血栓,随后为纤维蛋白血栓。

临床表现有:①发病多较忽然,可有局部强烈痛苦,如心绞痛、腹痛、肢体强烈痛苦等;②有关供血部位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器官、组织构造及功能异样,如心肌梗死、心力弱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态、意识阻碍及偏瘫等;③血栓零落惹起脑栓塞、肾栓塞、脾栓塞等有关症状及体征;④供血组织缺血性坏死引起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等。

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常有于 DIC、 TTP 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HUS)等临床表现常常缺少特异性,主要为皮肤粘膜栓塞性坏死、微循环衰竭及器官功能阻碍。

下边就是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经过认识以后我们知道它的症状是一般发病部位不同,引起症状也是不同样的,因此平常我们必定要保证优秀的生活习,要保证早睡早起,此外在饮食上尽量多吃一些平淡的食品,平常尽量多进行户外的运动,这样都能很好的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

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

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常常导致血栓形成。

在DIC中,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活跃,导致凝血和纤溶机制紊乱,激活了凝血和纤溶路径,引发大量纤维蛋白溶解和血小板活化,从而形成血栓。

DIC涉及到的血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血栓栓塞最常见的DIC相关血栓是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指血栓堵塞了血管,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这种血栓通常形成在深静脉,如下肢静脉,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和静脉曲张。

当血栓脱落并通过血管循环到达肺部,就会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可导致肺动脉堵塞,影响肺血流,甚至导致呼吸困难和心脏衰竭。

2. 心脏血栓DIC患者也有可能在心脏中形成血栓。

这些心脏血栓可以发生在左心室、心房或心瓣膜附近。

心脏血栓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这种情况下,治疗的重点是溶解血栓、恢复心脏功能和控制病情进展。

3. 脑血栓DIC患者也面临着脑血栓的风险。

脑血栓是指血栓形成在脑血管中,导致脑循环中断或受阻。

这会导致中风的发生。

中风可能会导致言语和运动功能受损,甚至导致瘫痪。

治疗包括溶解血栓和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4. 肾血栓形成在DIC中,肾脏可能受到血栓形成的影响。

肾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治疗的重点是清除血栓、保护肾功能和控制炎症反应。

5. 其他血栓相关并发症除了上述提到的血栓类型,DIC还可以导致其他血栓相关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静脉炎和皮肤溃疡。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是由于血栓形成阻塞了血流并引起组织缺血。

治疗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的方法取决于血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抗凝和溶栓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抗凝药物可以阻断凝血过程,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溶栓药物则可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流。

此外,对于DIC患者,维持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能包括输液、血管活性药物和必要时进行血管外支持(如机械通气)等。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图片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图片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血栓的种类血栓是人体内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物质。

根据形成血栓的位置和特性,血栓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主要形成于下肢深静脉或骨盆深静脉,也称为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凝固系统的异常活化,静脉血流受阻或静脉壁受损等因素导致。

静脉血栓常见的症状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

2.动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形成于冠状动脉、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等处。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内膜的破裂或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形成。

动脉血栓可以导致心肌梗死、中风和坏疽等严重后果。

3.心脏内血栓:心脏内血栓主要形成于心腔内,如心房或心室。

心脏内血栓的形成常见于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心脏内血栓的后果严重,如脑梗死、肺栓塞等。

血栓的功能主治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在人体内起到重要的主治作用。

下面是血栓的几种功能主治:1.止血功能:当人体受伤后,血管受损,血液会迅速凝固形成血栓,以防止大量出血。

血栓会堵塞受损的血管,形成伤口的血栓栓塞,起到止血作用。

2.修复功能:血栓可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

在血管损伤的部位,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可以与血管壁组织结合,在伤口处形成稳定的血栓,为新生血管提供支架,促进伤口愈合。

3.炎症调节功能:血栓具有抗炎调节的功能。

血栓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可以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和细胞信号传导,对机体的免疫和炎症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

4.代谢调节功能:血栓内的细胞和介质可以调节体内代谢过程。

血栓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细胞因子等物质可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活性,调节血液粘稠度和刺激血管收缩,对血压和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影响。

5.阻止感染功能:血栓能够阻止感染的扩散。

在伤口处形成血栓可以阻止细菌和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形成隔离屏障,减少感染风险。

虽然血栓在上述功能主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血栓形成过多或过大时,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血栓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栓塞等常见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培训计划

血栓的培训计划

血栓的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和背景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小的困扰。

血栓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长时间静止不动、手术后、患有某些疾病等。

因此,深入了解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培训旨在提高参训人员对血栓症的认识,使其能及时发现血栓症的早期症状,做好预防工作,并了解血栓症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培训对象:医护人员、保健员、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员。

时间:预计为期1天。

地点:医院会议室。

二、培训内容1. 什么是血栓症- 血栓的定义- 血栓症的种类和症状- 血栓症的发生原因2. 血栓症的危害- 血栓症对身体的危害- 血栓症对健康的影响3. 如何预防血栓症- 长时间静止不动的人群如何做好预防- 手术后如何预防血栓的发生- 其他引发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如何预防4. 血栓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5. 血栓症的护理措施- 血栓症患者的护理要点- 血栓症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三、培训方式培训将以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设置案例分析,以便学员更好地理解培训内容。

讲座采用互动式方式,鼓励学员提出问题、分享经验。

四、培训师资培训师为医院内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将对血栓症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度讲解,并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

五、培训评估培训结束后,将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学习什么内容。

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六、培训总结血栓症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本次培训,希望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症的认识,使他们能更好地照顾患有血栓症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血栓症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症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血栓症相关问题。

同时,也将提高医疗机构对血栓症患者的服务水平和治疗效果。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病因、诱因及治疗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病因、诱因及治疗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诊断脑梗死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3、腔隙性脑梗塞定义1、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最终完全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

2、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由于脑实质内动脉血管破裂致使血液流出形成血肿,在颅内造成急性占位性病变,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病因1、脑血栓是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且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脑血栓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脑梗发病年龄一般比脑出血略高,多在55-65岁之间。

2、脑栓塞根据栓子来源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原因不明的。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患者多伴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其他还有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所以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3、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最多见于伴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患者,常因诱因有用力、情绪激动等,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青年人也可发病,这类患者多伴有先天性颅内血管畸形。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图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图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图1. 血栓的种类血栓是由凝血系统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形成的一种凝结物。

根据形成的位置和类型的不同,血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 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主要形成在深静脉中,常见于下肢深静脉。

根据其形成位置的不同,静脉血栓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常见于长时间坐卧不动、长时间旅行、肥胖、妊娠以及各种炎症、肿瘤等情况下。

如果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

•肺血栓栓塞(PTE):发生在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系统引起的栓塞,多由DVT引起。

PTE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2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形成在动脉血管内,常见于冠状动脉、颈动脉等部位。

根据其造成的疾病不同,动脉血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冠状动脉血栓:发生在冠状动脉、心肌供血不足,为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常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脑血栓:发生在脑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为中风(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血栓常导致中风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

•其他动脉血栓:还包括肢体动脉血栓(导致缺血性坏死)、肾动脉血栓(导致急性肾衰竭)、下肢动脉血栓(导致下肢缺血坏死)等。

2. 血栓的功能和主治血栓在机体中起到了重要的功能,同时也需要控制和治疗。

下面是血栓的主要功能和相应的主治方法:2.1 功能•止血功能: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聚集起来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修复功能:血栓还可以参与伤口的修复过程,帮助新生组织的形成和修复。

•保护功能:血栓可以封闭血管,阻止病原体进入身体其他部位。

2.2 主治方法•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恢复血管通畅。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预防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那么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血栓对机体有什么影响?店铺在此整理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⑴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⑵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⑶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

血流改变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

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多数为小血管)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病理过程。

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4种。

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静脉性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血栓栓塞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瘀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脑血栓常见病因1、动脉管壁病损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病,二者相互促进。

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次为脑动脉炎,如结核性、梅毒性、钓端螺旋体感染、臣细胞动脉炎、结缔组织病等所致。

少见的病因有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2、液成分改变或血液流变学异常病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蛋白C和蛋白S异常、抗凝血酶皿缺乏、恶性肿瘤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等。

3、血波动力学异常如急性心梗或心力衰竭、服降压药过量致血压骤降等所致血流速度过缓或血流量过低,也是脑血栓的病因之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一、发病原因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

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

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

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

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

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

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

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混合血栓的原理

混合血栓的原理

混合血栓的原理混合血栓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栓形成病理,它是由不同种类的血栓组成,如纤维蛋白血栓、血小板血栓和混合型血栓。

混合血栓的形成是多种复杂机制的结果,其中涉及到凝血系统、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因素。

凝血系统在维持正常血管功能和修复受伤部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凝血系统处于失衡状态时,血栓形成就可能发生。

凝血过程主要通过两个监控系统来维持平衡,即抗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抗凝血系统通过产生抗凝血蛋白,如抗凝血酶和蛋白C来阻止血栓形成。

纤溶系统则通过产生溶解纤维蛋白的酶来降解血栓。

当这两个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被破坏,就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混合血栓的形成通常与凝血系统中的一系列异常过程有关。

首先,血管内皮损伤是混合血栓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在正常情况下释放一系列的血管活性物质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然而,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时,它们就会释放出一些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凝血因子,这些物质的释放会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其次,混合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区域贴附并聚集起来形成血小板血栓。

然而,在某些疾病或条件下,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异常,导致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例如,一些遗传缺陷和自身免疫疾病会导致血小板异常激活,从而促进混合血栓的发生。

同时,凝血因子异常也是混合血栓的原因之一。

凝血因子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参与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

当凝血因子异常时,血栓形成的平衡就被打破。

例如,一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如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和凝血因子II突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一些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如肿瘤相关的凝血异常和其他炎症性疾病,也会增加混合血栓的发生率。

此外,炎症反应也在混合血栓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一些疾病和条件下,如感染、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反应会导致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炎症介质的产生,进一步促进混合血栓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主要特征比较
特征 单糖数 分子量(kDa) 平均(kDa) 生物利用度(iH) 活性 抗FⅡa 抗FⅩa 抗FⅩa/抗FⅡa 活化纤溶作用 致血小板减少 出血 被鱼精蛋白中和 肝素 40~50 5~30 15 15%~20% ++++ ++++ 1 + +++ ++ ++ LMWH 13~22 4~7 5 95% ++ +++++ 2~4 +++ + + +
Fibrin
insoluble
Fibrin clot
Mechanism of heparin


This reaction happens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state, but it’s very slow and weak. In the presence of heparin (which acts as an catalyst), it will be accelerated by more than 1,000 times
membrane phospholipid PLA2
AA
COX endoperoxide PGI2 synthetase PGI2
PGI2
-
Aspirin
TXA2 synthetase TXA2 AC
PDE
Ridogrel
+
+
cAMP
-
Dipyridamole
ATP
5’-AMP
ADP
环氧酶(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Aspirin, Asp)
(二)抗血小板药
作用: 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阻 抑血栓形成。
按作用机制分四类 :
(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2)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 (3)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药物
(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Ⅰ.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 代谢的药物
Platelet metabolism process
Ⅰ.肝素类 肝素(heparin) 一种粘多糖硫酸酯,平均分子量 15kD。
特点:1. 抗凝血 作用来自速、强大, 使ATⅢ灭活Ⅱa和Ⅹa的速率提高1000倍;体内体外均有效。
2. 抗血栓形成 对静脉血栓显著,与抗凝、抗 血小板、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粘度 有关。 3. 其他:降血脂、抗炎、抗血管平滑肌增殖。 4. 口服不吸收,常静脉或皮下给药。
(2)二级预防
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长期服Asp
可↓脑卒中再发生的危险性,非致死性脑卒 中和血管性事件亦↓。 小剂量Asp与双嘧达莫合用,疗效↑。 (3)一级预防 妇女健康研究:隔日服Asp100mg,缺血性
脑卒中明显↓(尤其65岁以上)。
对于5年冠心病风险≥10%的人群,每预防 1例心脑血管事件的花费分别为: 阿司匹林3500英镑 基本降压治疗(苄氟噻嗪+阿替洛尔) 12500英镑 强化降压治疗(苄氟噻嗪+阿替洛尔+依那普 利) 18300英镑 辛伐他汀 61400英镑 氯吡格雷 60000英镑 2003年Marshall
Ⅳ. 选择性FⅩa抑制剂
利伐沙班(rivaroxaban) FⅩa活性位点的选择性抑制剂。 直接、可逆、竞争性抑制FⅩa而 阻止血栓形成。 抑制FⅩa活性的作用与血浓度相关 性高。给药后3h左右达最大抑制效果。
内源性凝血系统
Blood Vessel Injury
外源性凝血系统
Tissue Injury Tissue Factor
抗 血 栓 药
一、血栓形成的种类和机制
血栓: 动脉血栓(白血栓) 静脉血栓(红血栓) 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1.血管壁改变: 内皮细胞损伤,抗栓↓ 2.血液成分改变: 血小板活化、凝血 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3.血流改变: 血流缓慢或停滞、漩涡形成
内源性凝血系统
Blood Vessel Injury
Ⅲ.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水蛭素(hirudin)
作用: (1) 为凝血酶特异性抑制 剂,与凝血酶1:1结合, 灭活之。 (2)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强。 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 重组水蛭素(recombinant hirudin) 水蛭肽(hirulog)
阿加曲班(argatroban)
合成的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高亲合力 与凝血酶催化部位结合,抑制其活性。 抑制结合的凝血酶能力较LMWH高1000倍。 生效迅速,由肝清除,不影响肾功能。 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急性脑血栓、外 周动脉闭塞症、PTCA、AMI。
XII
XI
XIIa XIa IX IXa
VII VIIa+TF Xa Ⅱ Fibrinogen Ⅱa Fibrin monomer Fibrin polymer
X
FⅩa抑制剂
药动学 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达60%~80%。 PPBR90%,用药后2.5~4h达Cmax ,餐后 给药Cmax更高,且AUC更大。空腹:808 ug/h,餐后1107ug/h。消除半衰期7h,多 剂量给药无明显蓄积。 30%以原形由尿中排出,主要经CYP3 A4代谢。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优点
(1)抗凝不需ATⅢ,可用于缺乏ATⅢ又需 抗凝治疗者。 (2)不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不致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者抗凝可用。 (3)对与纤维蛋白(或血块)结合的凝 血酶也有抑制作用,抗栓强而持久。
(4) 抗凝弱于肝素, 出血的不良反应少。 (5) 监测手段简便, 可测凝血酶时间 进行活性监测。 (6) 药物间相互作用少 (7) sc 、im生物利用度高, 吸收完全, 维持长。可口服者用药方便。

5.作用不持久
不良反应:
1.血小板减少症 5%,发生于用肝素1~4d 者轻,7~10d者为免疫反应(肝素- PGF4-IgG复合物)。可逆。 2.出血 过量或与抗血小板药并用时易发
3.骨质疏松、过敏、偶见皮肤坏死。
低分子量肝素
(low molecular weightheparine , LMWH) 常用药: 依诺肝素(enoxaparin) 洛吉肝素(logiparin) 洛莫肝素(looparin) 替地肝素(tedelparin)
抗凝机制 与AT-Ⅲ结合,灭活凝血酶(Ⅱa) 及Ⅸa、Ⅹa、Ⅺa、Ⅻa、 XIIIa 。
Ⅻ Ⅺ
XIIa + XIa +
Heparin
IXa +

Ⅶ a Ⅶ,Ⅲ
+ Xa +


+ Thrombin(Ⅱa) + +
XIII
Prothrombin(Ⅱ)
XIIIa
fibrinogen
Fibrin
soluble

达比加群酯
(dabigatranetexilate) 合成的非肽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口服经胃肠道吸收,转化为有抗凝活 性的dabigatran,结合于凝血酶的纤 维蛋白特异结合位点,阻止纤维蛋白 原裂解为纤维蛋白。
药动学 Tmax约2h,t1/28h,多次给药3天达 Css,主要经肾排泄,CYP影响小, PPBR35%,不宜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 作用。 应用 预防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 血栓形成,疗效与依诺肝素相似。
应用:
防治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不仅在抗栓疗法中居重要地位,亦 是AMI溶栓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辅助
药物。
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瑞典SAPAT研究 2000 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服Asp75mg/d, 发生AMI和猝死较对照组↓34%。 2.不稳定性心绞痛:5项临床研究,总人数 3000余名,服Asp75mg/d~130 mg/d,3个月 或1年,AMI发生率和猝死率约↓50%。 Asp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显著优于肝素, 两药并用优于Asp单用。
3.AMI (1)治疗
Asp为AMI溶栓治疗的常规辅助药。 ISIS-2试验(17000例),Asp162.5mg/d 服1个月,能显著降低血管性死亡率,未增 加重度出血并发症。单用链激酶可降低血管 性死亡率25%,并用Asp则降低42 %。 另对32个临床试验的分析,Asp显著降低 冠脉再闭塞率和缺血性事件的再发生率。
卒中发生率下降34%和30%。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心血管 疾病高危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可 用于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
老年人若存在明确的心脏危险因子, 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
4.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
(1)急性期治疗 IST、CAST试验证实,Asp可显著↓脑 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血管意外,以及以 死亡和非致死性脑卒中为综合终点的危 险性,并不↑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
口服用药,有剂量依赖性。 5mg可抑制20%的FⅩa活性,60~ 80mg时其抑制率升至60%~75%,作 用可持续8~12h。 用于成人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 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出血的不良反应低。
开发中的口服FⅩa抑制剂 Apixaban Eribaxaban Betrixaban LY517717 YM150
Fibrinogen ⅤIIIa
二、血栓的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u-PA)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纤溶酶原
(PAI-1) 纤溶酶
α 2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三、抗血栓药的分类
抗凝血药 抗栓
抗血小板药
溶血栓药 溶栓
抗血栓药的作用部位
组织因子 血凝瀑布
Aspir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