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

1.审计:注会对责任方编制的财务报表,提取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以为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信任程度的业务内部审计:由担任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职员在该组织内部独立进行审计活动,审计结果向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报告2.审计目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效果财务报告:企业对外提供的反应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信息披露: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管监管规则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强制或自愿披露所有重要事件和交易事项的信息。

4.审计报告:注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出具的用于对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5.重要性:如果同一项错报单独或联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6.审计证据:注会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7.审计工作底稿:注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8.审计期望差距: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的差距9.风险基础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及如何收集证据,收集多少证据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10.审计风险: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是审计师无意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表示适当修正意见的可能性认为审计师有意的发表错误意见,事实上是一种欺诈行为。

1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12.检查风险: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13.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或内似的决策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14.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了控制的重要环节15.控制测试:对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测试16.管理建议书:注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17.审计抽样:注师对某内交易或账户余额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18.抽样风险:注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19.非抽样风险: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会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20统计抽样: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1随机选取样本2运用概率论来评价样本结果包括审计抽样风险不同时具备上面2个特征非统计抽样2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会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表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22实质性程序:注会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23管理层声明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审计期间向注会提供的各种重要口头申明的书面陈述。

审计名词解释

审计名词解释

审计名词解释1、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证明资料。

它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也是编制审计报告的根底资料。

2、审计报告:〔1〕、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那么的规定,在实施审计的根底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2〕、审计人员在依法实施审计工作的根底上,向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出具的,用于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3、审计准那么: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标准,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

4、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财产平安完整,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系统。

5、社会审计:又称“民间审计〞,是由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所实施的审计。

6、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和有效所进行的审计。

7、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8、顺查法:是指按济活动发生的顺序依次进行审核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即从原始凭证的审核开始,进而以原始凭证为依据,核对并检查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核对检查账簿,然后根据账簿核对会计报表。

9、符合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评的根底上,为证实该控制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

17、不相容职务:是指某些职务如果集中于一人担任时就可能产生错弊并可加以掩饰的职务。

18、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重要比率和趋势进行分析,更好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便对审计重点区域及风险作出初步判断。

19、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1.审计:注会对责任方编制的财务报表,提取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以为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信任程度的业务内部审计:由担任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职员在该组织内部独立进行审计活动,审计结果向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报告2.审计目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效果财务报告:企业对外提供的反应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信息披露: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管监管规则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强制或自愿披露所有重要事件和交易事项的信息。

4.审计报告:注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出具的用于对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5.重要性:如果同一项错报单独或联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6.审计证据:注会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7.审计工作底稿:注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8.审计期望差距: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的差距9.风险基础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及如何收集证据,收集多少证据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10.审计风险: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是审计师无意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表示适当修正意见的可能性认为审计师有意的发表错误意见,事实上是一种欺诈行为。

1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12.检查风险: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13.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或内似的决策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14.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了控制的重要环节15.控制测试:对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测试16.管理建议书:注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17.审计抽样:注师对某内交易或账户余额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18.抽样风险:注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19.非抽样风险: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会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 20统计抽样: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1随机选取样本2运用概率论来评价样本结果包括审计抽样风险不同时具备上面2个特征非统计抽样2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会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表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22实质性程序:注会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23管理层声明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审计期间向注会提供的各种重要口头申明的书面陈述。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审计学是一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学科,旨在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的系统和专业分析,评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和建议,增强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审计学涉及到一系列专门的名词和概念,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审计学名词的解释。

1. 审计(Audit):审计是指专业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并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

2. 审计师(Auditor):审计师是指具有相关资格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执行审计工作,评估和检查企业的财务信息,并发表审计意见。

3. 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s):财务报表是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4. 独立性(Independence):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不受任何利益冲突和压力的影响,能够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

它是审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原则。

5. 审计证据(Audit Evidence):审计证据是指审计师通过检查和分析企业的财务记录和文件,收集和获得的支持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信息。

6. 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财务风险是指企业面临的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财务不稳定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

7.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和管理其资产、确保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经营效率和合规性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程序。

8. 法定审计(Obligatory Audit):法定审计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进行的审计活动,目的是保护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财务可靠性。

9.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估是指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名词解释-审计学

名词解释-审计学

一、名词解释:1.审计: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2.经营审计:注册会计师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对其经营程序和方法进行的评价。

3.审计方法: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依据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

4.顺查法: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5.逆查法:又称倒查法,指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计的方法。

6.监督盘点:又称监盘,指由被审计单位的财产保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实物盘点,审计人员亲临现场监督盘点的方式,如发现疑点可要求复盘核实。

7.审计职能:审计本身固有的内在功能,多数人认为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评价职能和经济鉴证职能。

8.客观性(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性。

注册会计师在许多领域提供专业服务。

9.公正性:注册会计师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坦率、诚实,保证公正。

公正不仅仅指诚实,还有公平交易和真实的含义。

无论提供何种服务,担任何种职务,注册会计师都应维护其专业服务的公正性,并在判断中保持客观。

10.或有收费:收费与否或收费多少以鉴证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

11.业务招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与非客户接触以争取业务。

12.前任注册会计师: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对最近期间财务报表出具了审计报告或接受委托但未完成审计工作,已经或可能与委托人解除业务约定的注册会计师。

13.审计准则: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

审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审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审计(P.3): 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2、经济监督职能(P.20): 是指通过审计 , 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 监察和督促有关经济责任者忠实地履行经济责任 , 同时借以揭露违法违纪、稽查损失浪费 , 查明错误弊端 , 判断管理缺陷和追究经济责任等。

3、经济鉴证职能(P.21): 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 , 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公允、合法、合规 , 并出具书面证明 , 以便为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信息 , 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一种职能。

4、经济评价职能(P.21): 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 , 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 肯定成绩 , 指出问题 , 总结经验 , 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

5、审计假设(P.27): 一般是指对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设说明,它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审计推理的依据。

6、审计法律关系内容(P.40): 是指审计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这种权利、义务是相互衔接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以保证的。

7、审计法律责任(P.42): 是指与审计有关的各种法律责任的总称。

8、审计目标(P.75):是指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或最终结果,或者说是指审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9、一般审计目标(P.79):是实施项目审计时均应达到的目标,是项目审计目标的共性概况。

10、财政财务审计(P.90):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公允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所进行的审计。

审计学1到4章名词解释

审计学1到4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2.政府审计又称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3.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4.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5.经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对其经营程序和方法进行的评价6.报送审计又称为送达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将需要的审查的全部资料送到审计机关所在地进行审计。

7.就地审计又称为现场审计,是审计机关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8.账项基础审计又称详细审计,账项基础审计部队内部控制的存在和有效性进行了解和测试,只是围绕账表事项进行详细审查,费力、耗时,且无法验证账项、交易的完整性,很难得出可靠的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9.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职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职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职业怀疑态度收到损害10.应有关注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谨慎,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11.或有收费是指收费与否或收费多少以鉴证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

审计名词解释

审计名词解释

审计名词解释(40)1.审计标准:是审计工作本身的规范,是审计人员行为的指南2.授权控制法:是指各项业务的办理,必须由被批准和被授权人去执行,也就是说,单位的各级人员必须获得批准或授权,才能执行正常的或特殊的业务3.盘存方法: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证实账面反映的财务是否存在的一种常用审计技术4.固定样本规模抽样:通常是通过一次抽样进行审查,并根据其结果来推断总体差错的一种属性抽样方法5.统计抽样:即按照随机原则,运用概率论与整理统计的原理,从特定对象的审查总体中抽取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抽查技术。

6.目标控制法:是指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应遵循其创建目标,分别对生产,经营销售,财务,成本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控制的方法7.审计规划方法:是指对全部审计活动或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8.制度分析法:是指将被审计单位财政经济活动事实与有关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进行比较,以揭示有无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9.变量抽样:一种用于对抽查中进行定量评价的抽查方法,主要用于对会计数据的实质性测试,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数量特征,即抽查总体的错误额是多大,正确额是多大10.任意抽样法:是指审计人员面对大量而繁杂的应审资料,任意抽出一部分进行检查,到底应该抽查那一部分即无规律可循,有无合理根据的一种抽查方法11.审计方法体系:是指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审计方法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12.相关分析法:是指对存在关联的被审计项目进行对比,揭示其中的差异所在并判明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13.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单位内部应用会计方法和其他有关方法,对财务,科技和有关经济业务所进行的控制14.停走抽样:是指边抽样,边判断,后一步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一旦能作出结论,就终止抽样的一种属性抽样方法15.程序控制法:它是对重复出现的业务,按照客观要求,规定其处理的标准化程序作为行动的准则16.账户分析法:是之一会计制度为依据,运用会计原理,按照账户对应关系及其发生额和余额的规律性,揭示账目中反映出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17.审计评价: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所查明的结果,对照审计标准,对发现的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所作出的结论性评定18.属性抽样:用于对抽查中体进行定性评价的抽查方法,主要用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质量特征,从而为是依赖制度检查提供依据19.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20.顺查法:是指按照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完全相同的方向而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又称正查法21.审计行政复议:简单来说,就是审计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审计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解决审计行政争议的活动22.制度基础审计: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实际存在的强点和弱点来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方法和数量23.比率估计抽样法:即根据样本审查正确价值与样本项目的总账面价值的比率来对总体正确额予以推断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24.功能测试:是指对内部控制功能进行抽样检查,也即是对关键控制点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的检查25.账外账:账外账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隐匿截留资金与账簿之外形成的“小金库”二是指为了逃避会计监督,将部分资金以支付“劳务费”“咨询费”等名义转至外单位,或转出后另行建账进行违法或违纪支付26.重制法:是在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资料进行整理和重记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而进行的检查27.体制牵制:是把每项业务的作业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个人分别处理,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一种牵制28.审计技术方法:是指用来收集审计证据的手段,或者说,是能够取得审计证据的各种纯技术检查手段29.业务测试:是指审计人员按照业务对每个人类型编号,对单位重要经济业务所作的检查,借以判明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应缺少的几个控制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确实存在30.差额估计抽样法:是指根据审查样本的平均差异来判断审查总体的正确额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31.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指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32.直查法:是相对顺查和逆查而言的,它是指直接从有关明细账的审阅和分析开始的一种审计方法33.调整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通过审核检查以后,对发现的有关不符之处所作的符合实际和规定的纠正技术34.健全性测试:主要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评价其应有控制环节是否已规定齐全,有无欠妥之处35.均值估计抽样法:就是根据审查样本项目的评价值乘以总体项目个数所得的数值来估计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36.非抽样方法:是指由于实施审计过程产生的错误而导致的风险,包括选用了不恰当审计程序不正确地执行程序,得出了错误的审计结论等等37.亲历证据:是指审计人员目击参加检查测试所取得的证据38.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的审视和阅读,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是否需要采用其他进行进一步审计的一种审计技术39.判断抽查法:是指审计人员在抽取样本时,并非随意,而是根据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审计的具体要求和观察了解到的情况,通过主观判断,从被审计总体中有选择,有重点地抽取部分项目进行检查,并据此来判断总体的一种抽查方法40.账簿牵制:指会计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会计凭证或账簿,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核对的牵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程序制约的一个方面问答题(24)1.试述调整方法按照内容不同的应用要点?答:按照调整内容不同,调整方法可以划分为数据计算的调整,账项的调整和报表的调整三个方面数据计算调整的要点(1)选择恰当的调整计算方法(2)分析确定需要调整计算的内容(3)确定分配计算的依据(4)计算需要调整的结果账项的调整要点(1)分清期限,确定调整方式(2)将所有错弊账项全部列出(3)作出正确的财务处理报表项目的调整要点:对账项调整后,应根据有关记录相应调整审查年度报表的期初数或年初数2.根据COSO报告的内容,内部控制包括哪五个方面,其各自含义是什么?答:根据COSO报告的内容内部控制要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咨询与沟通和监督。

审计学部分名词解释

审计学部分名词解释

审计学部分名词解释1.试述审计产生的动因(P 9)(1)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由于委托或受托经营管理经济资源而产生的受托人对委托人所承担的责任。

(2)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复杂化和经济管理与控制的加强是审计发展的动力。

2.审计的对象、职能、定义(P 11)对象:审计的对象是审计时间活动的对象,是审计工作指向的根本目标的客体,通过审计工作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职能:审计职能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它决定于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审计的具体职能有:(1)经济监督职能:经济监督就是指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的全部经济活动或某一特定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正常进行;(2)经济鉴证职能:经济鉴证就是鉴证和证明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资料是否客观、公允地反映和说明了其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作出书面证明;(3)经济评价职能:评价就是评估和确定,经济评价就是评估和确定被审计单位经济决策、经济计划和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3.绩效审计(P 14)绩效审计,也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及其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

绩效审计也称为“3E”审计、综合审计等。

“3E”审计是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的简称。

经济是指如何以更少的投入实现目标;效率是指如何以更少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效果是指投入的资源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

“3E”审计有逐步向“5E”审计发展,即增加了环保性审计和公平性审计。

环保性是指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是否影响环境保护,投入的资源是否促进了环境保护;公平性是指资源的分配及再分配是否公平及其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影响。

综合审计是指综合审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合法性以及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并向管理层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

审计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审计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审计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 鉴证业务: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一种业务。

2. 合理保证: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提供的一种高水平但并非绝对的保证。

3. 职业疑心: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说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

4. 风险评估程序:只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便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

6. 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在获得对内部控制的初步了解之后,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确定控制风险的初步水平。

如果将控制风险的从初步水平定位低于最高水平,就需要进行初步控制。

7. 细节测试: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审查业务发生的详细情况,如与业务相关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记录,并追查至该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与披露,以验证该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入账的完整性、截止的恰当性、分类的合理性、金额的准确性、权利或义务的合法性、列报与披露的充分性与可理解等审计目标的过程。

8. 建议书:是指审计师针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xx-04-09 10:55 |1、内部控制:现代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企业对内加强经营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开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2、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师根据审计准那么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3、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证实审计事项、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构成财务报表根底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4、重要性水平:重要性就是审计师对财务报表总体能够容忍的最大错报。

审计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审计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审计学相关的名词解释审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审计过程来评估和验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在审计学领域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审计学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知识。

1. 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和评价的过程。

审计师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准确、合规,并符合相关的会计原则和法规要求。

审计师会收集证据、进行分析、评估内部控制,最终发表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做出意见。

2.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保护资产、防范风险、确保财务信息可靠性而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

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政策、流程和控制环境等方面。

审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会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判断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3. 相关当事人相关当事人是指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如股东、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等。

他们依赖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意见,以保护自身权益和利益最大化。

审计报告的发布对于相关当事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这些报告是他们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重要依据。

4.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审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确定与企业相关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识别可能导致财务报表误报的风险情况。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的经营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的风险,以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和程序。

5. 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审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

这些程序包括财务报表的验证、样本检查、核对与分析、资产负债表调整等等。

审计程序的目的是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以判断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6. 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指审计师收集和使用的用于支持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是文件、记录、会计凭证、确认函等,通过审计程序获取。

审计师根据其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来评估和判断审计证据的质量,以验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审计: 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执业责任等的总称。

审计证据: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重要性: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控制测试: 是在了解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从而支持或修正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据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或有收费: 是指收费与否或收费多少以鉴证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或有收费方式提供鉴证服务。

审计准则: 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

它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指南,同时也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尺度和标准。

审计质量控制: 是指会计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符合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对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

审计业务约定书: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风险评估程序: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表表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名词解释大全

审计名词解释大全

以下是一些审计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审计:审计是指对企业、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状况、会计准则合规性、内部控制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和验证的过程。

2.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组织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资产、确保财务信息可靠性、促进经营效率和遵守法规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措施。

3. 外部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专业审计机构负责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发表公正独立的意见。

4.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部的专职审计人员对组织的财务状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进行独立的评估和监督。

5. 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判断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6. 内部审控制评价(ICAEW):ICAEW是指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7.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的过程,以确定审计重点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8. 调整事项:调整事项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对财务报表有实质影响的差错或遗漏,需要进行纠正和调整的事项。

9. 隐含保留意见:隐含保留意见是指审计人员在未能获得充分证据时,无法发表清晰、明确的意见,但也没有发现重大错误或违规行为,因此未能作出明确结论。

10. 重大错误:重大错误是指可能对财务报表用户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或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重大误导的错误。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审计名词解释,具体还要根据不
同的情境和审计领域,可能还会涉及其他专业术语。

如果你有具体的名词需要解释,请提供相关的名词,我将尽力帮助你解答。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风险导向审计(shěn jì)方法:指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jīchǔ)进行的审计审计(shěn jì)准则:又称审计标准,是专业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必须(bìxū)恪守的最高行为准则,他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

属性(shǔxìng)抽样:是利用样本的特征分析来腹肌总体的特征,也可以利用总体中存在的某种特征通过抽样来发现具有该特征的项目。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格式的措辞不统一,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问题来决定的审计报告。

它包括一般审计报告和特殊审计报告。

这种审计报告,一般适用于非公布目的。

审计: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预告审计:指在进行审计以前,把审计目的、主要内容和日期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形式。

审计证据: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以信息,包括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内容总结(1)审计学名词解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指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审计准则:又称审计标准,是专业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最高行为准则,他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2)这种审计报告,一般适用于非公布目的(3)审计: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4)预告审计:指在进行审计以前,把审计目的、主要内容和日期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形式。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小..抄)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小..抄)

名词解释审计:是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收集和评估证据。

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

管理层的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明确或隐含的表达,反映了管理层在处理各种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时,遵循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的范围、程度及结果。

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包括标准措辞的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正性用语。

公布目的审计报告:一般是用于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非特定利益关系者公布的附送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的报告:一般是用于经营管理、合并或业务转让、融通资金等特定目的而实施审计的审计报告。

简式审计报告:又称为短式审计报告。

它是注册会计师对应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简明扼要的审计报告。

像是审计报告:又称长式审计报告。

它是指对审计对象所有重要经济业务和情况都要做详细说明和分析的审计报告。

审计证据:是指注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适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永久性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并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直接作用的审计档案。

当期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在各年之间经常变化,主要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档案。

重要性: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联通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审计模式:某一时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

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抽样单元: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随机数表:也称乱数表,是由随机生成的从0到9十个数字所组成的数表,每个数字在表中出现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出现在表上的顺序是随机的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一、名词解释1、内部控制:现代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企业对内加强经营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2、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3、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证实审计事项、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4、重要性水平:重要性就是审计师对财务报表总体能够容忍的最大错报。

5、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全部记录。

6、业务循环:业务循环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循环了解、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及其执行情况,从而对其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

7、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8、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书,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误报告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

二、简答题1、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1)岗位分工企业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的全过程业务。

(2)授权批准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3)取得与验收控制外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其验收应符合相关规定。

(4)日常保管控制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权责明晰、责任到人。

(5)处置与转移控制企业处置、出售或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须经有关部门授权或批准。

(6)监督检查企业监督检查机构对固定资产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2、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1)取得或编制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并进行必要的复核(2)实施分析程序,验证其总体合理性(3)检查固定资产增加,验证其真实性和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审计机构泛指有权利或有资格行使审计只能,开展审计工作的审计组织。

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社会审计组织)2.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国家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机构,是实施国家审计的主体,它具有法律富有的权威性。

3.内部审计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单位进行审计。

4.审计职业道德是具有审计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5.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或其他签证业务时,应当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

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的身份,几在其他人看来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

6.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

7.审计目标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期望通过审计实践活动达到最终结果。

8.社会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充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

9.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具体目标的确定,有助于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收集充分。

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10.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所谓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在其编制的会计报表中对各会计帐所做的陈述或暗示。

确认其是否合法,是否充公,会计处理方法是否保持一贯性。

一般而言,对于不同的会计帐项,管理当局的具体认定可能会有所不同,而对于同一会计帐项其认定也会涉及许多不同方面的内容。

11.审计证据是指在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所取得的反映被审计事项的各种证明文件和资料。

12.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

13.书面证据是指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实经济活动的一类证据。

14.口头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提问所做的口头答复形成一类证据。

15环境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一类证据。

16.基本证据是指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事项的重要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要部分。

17辅助证据是指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

18外部证据是指产生与被审计单位外部的审计证据。

19内部证据是指产生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审计证据。

20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

21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2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采用的技术和手段的总称23.顺查法又叫正查法,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即先审阅核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然后以记账凭证核对明细账,日记账和总账。

24逆查法又叫倒查法,它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的相反程序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即从审阅,分析会计报表着手。

25.详查法又陈详细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会计资料26抽样法又陈抽样审计是指从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资料27检查是审计人员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与核对。

28.监盘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

有价证劵的盘点。

并进行适当抽查。

29观察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所进行的实地查看。

30查询是审计人员对有关人员进行的书面或口头询问31.函证是审计人员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32计算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

33.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34.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不分。

:一内部会计控制,二内部管理控制35.授权控制是指在企业组织的内部,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36.职责分工控制是指对于企业内部不相容的职责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人同时兼任。

37.会计记录控制是指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记录时,必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以便保证会计记录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性,及时和可靠性。

38.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的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所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39.内部审计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审计的一种监督手段。

40.文字说明法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情况完全以文字说明的形式记录下来。

41.调查表法是利用内部控制调查对内部控制进行记录和描绘的方法。

42.流程图描述法是对于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业务,特别是经常发生和重复发生的业务可以采用流程图来描述。

43.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是在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是否得到贯彻执行而进行的测试44.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

45.所谓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的基础上。

46.初步评价实际上就是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防止或发现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中有效性的过程。

47.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48.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49.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50.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51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52.实质性测试是审计实施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项,所谓实质性测试就是搜集直接证据所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检查。

53.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

54.三级复核制度是指审计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专职的复核机构或复核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

55.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做出审计结论的书面文件。

56.审计意见书是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和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意见的书面文件。

57.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程序,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审计报告进行审定后,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给予处理和处罚的决定。

58.财经法纪审计是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专项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严重违背国家利益,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单位和个人所进行的专案审计59.财经法纪是指部门,系统或企业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要求人们遵守的经济活动的规则。

60.财经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要求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61.财经法规是指由国家颁布或由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条例,实施细则等。

62.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流程,运用相应的方法,对其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63.管理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检查,改善企业单位的管理素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监督,评价活动。

64.业务经营审计是审核,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利用生产各要素的有效性,充分性,以进一步合力开发生产力,挖掘提高经济效益途径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

65.事前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事前的预测,评价和分析,保证计划,定额,预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66.事中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体现的效益性进行审查和控制,以及发现问题,寻找差距,予以纠正,保证各种计划,预算,定额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67.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对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效益性进行的审计,以评价企业业绩,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68.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

69.微观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国民经济的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和某一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

70.全面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全面考核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生产条件及其利用效果,成本,资金,经营预测和决策等方面进行审计,全面系统的剖析过去,控制现在,计划将来,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活动。

71.专题经济效益审计是种重点审计,它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抓住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对企业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效益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72.所谓管理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为达到同一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人们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效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