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液液界面

合集下载

第4章 气-液与液-液界面分析

第4章 气-液与液-液界面分析
16
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设有细钢丝制成的框架。其一边是可以自由 活动的。将此框架从肥皂水中拉出,即可在框架 中形成一层肥皂水膜。
此肥皂水膜会自动收缩, 以减小膜的面积。这种引起 A 膜自动收缩的力就叫做表面 张力,以 γ 表示。
l
B
17
γ l
A
B
若将液体的表面视为厚度为零的弹性膜,
由于液体分子间距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 当液体与气体、固体接触时,交界处由于分子力 作用而产生一系列特殊现象,即:液体表面现象。
12
将水滴在荷叶上,水滴自动形成球 形,很容易滚落;

在水面上用简单的方法可以使金属 针或分值硬币漂浮,但不能使它们悬 浮于水中;

插入水中的毛笔笔毛是分散开的, 当笔头提出水面后笔毛并拢……
2
常见的界面
(1) 气-液界面
3
(2)气-固界面
4
(3) 液-液界面
5
(4) 固-固界面
6
4.2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 ,有 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 • 一种是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 另一种是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第四章 气-液与液-液界面
4.1 表面和界面(Surface and Interface)
在一个非均匀的体系中,至少存在着两个性 质不同的相。两相共存必然有界面。可见,界 面是体系不均匀性的结果。一般指两相接触的 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 表
面。
1
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或固体与其饱和蒸气 之间的界面,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气的 界面称为液体或固体的表面。 常见的界面有:气-液界面,气-固界面, 液-液界面,液-固界面,固-固界面。

第4章 固-液界面

第4章   固-液界面
Wl l cos m 2 t H W f Ap l
3 2
(4-20)
以m2~t作图,可得直线。该直线的斜率 即为(4-20)式中t的系数。由斜率即可 求出接触角θ。
4.5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
4.5.1 前进角和后退角 前进角θa 最大前进角θa,max 后退角θr 最小后退角θr,min
解:若能铺展,是水-汞的界面变成水 -辛醇的界面和汞-辛醇的界面。 ΔG= σwo+ σHo -σwH =9+348-375<0 或: S= σwH- σwo- σHo =375-9-348>0 所以能够铺展
(4-28)
ΔGi≤0,浸湿过程才能进行
定义粘附张力
A SG- SL
只有A≥0的过程才能发生浸湿。A<0 为不能浸湿。
4.6.3 铺展润湿过程
固-气 固-液 + 液-气
Gs / a SL+ LG- SG (4-31)
ΔGs≤0,铺展过程才能进行
定义铺展系数:
SL/S= σ
(4-4)
WSL LG (1+cos )
(4-10)
上式称为Young-Dupre方程,它 将固-液之间的粘附功与接触角 联系起来。
上式如果θ=0°,则:
WSL 2 LG
(4-11)
也即粘附功等于液体的内聚功,固-液分子间的吸引 力等于液体分子与液体分子的吸引力,因此固体被液 体完全润湿。 如果θ=180°
Wc=2
(4-6)
这里Wc称作内聚功或内聚能,物体的内聚 能越大,将其分离产生新表面所需的功也 越大。
4.3Young-Dupre公式
对固液界面,粘附功: WSL=σ S+σ L-σ SL 考虑到与气相平衡 WSL=σ SG+σ LG-σ SL Young方程:

电化学第四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性质讲解

电化学第四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性质讲解
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浓度,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 表面状态均能影响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对电 极反应性质和速度有明显的作用。
例如在同一电极电位下,同一种溶液中,析氢反应
2H 2e H 2
在铂电极上进行的速度比在汞电极上进行的速度大 107 倍以 上。
溶液中表面活性物质或络合物的存在也能改变电极反应速度 如水溶液中苯并三氮唑的少量添加,就可以抑制铜的腐蚀 溶解
分电容,即
(3.C24d)
dq
d
式中, 为C微d分电容。它表示引起电极电位微小变化时 所需要引入电极表面的电量,从而也表征了界面上电极电
位发生微小变化时所具备的储存电荷的能力。
根据微分电容的定义和李普曼方程,很容易从电毛细 曲线求得微分电容值,因为q Nhomakorabea所以
C(d3.25)
2 2
已知可以根据电毛细曲线确定零电荷电位 ,从而0可
- - + - + - +- -
--++
-
+ -
-+
++ --
+-++- --
二、电毛线曲线的微分方程
q ( ) i (3.6)
这就是用热力学方法推导出的电毛细曲线的微分
方程,通常称为李普曼(Lippman)公式。式中q的
单位为 J/cm。
, C 的cm单2 位为V, 的单位为
q ( ) i (3.6)
以利用式(3.24)求得任一电极电位下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

q
q (30.2d6q) 0 Cdd
因此可以计算从零电荷电位 到某一0 电位
电容值 ,即
Ci

第四章.液-固界面及现象

第四章.液-固界面及现象

Cosθ 随着浮选剂浓度的增 润湿角θ也增加 也增加, 加,润湿角 也增加, 疏水性增加。 疏水性增加。Cosθ减 减 小,将Cosθ对浮选剂 对浮选剂 浓度作图可得如图所 示的情况。 示的情况。这就是润 Cn 湿等温线。 湿等温线。
0
当Cosθ=0时,浮选剂在矿苗表面上达到饱和吸附, = 时 浮选剂在矿苗表面上达到饱和吸附, 其表面完全疏水化。 与其对应的浓度称为特征浓度。 其表面完全疏水化 。 与其对应的浓度称为特征浓度 。 这时气体产生气泡, 易与疏水的矿苗结合 , 矿苗便 这时气体产生气泡 , 易与疏水的矿苗结合, 浮于水面。 浮于水面。 Cn作为特征浓度 , Cn 作为特征浓度, 该值减小表明相应的浮选剂越 作为特征浓度 好。
原理:浮选剂如磺原酸钠(ROCSSNa)为表面活性 原理:浮选剂如磺原酸钠( ) 剂。分子一端是极性基,另一端为非极性基,它与 分子一端是极性基,另一端为非极性基, 矿苗(表面亲水)接触时,其亲水基便与矿苗表面 矿苗(表面亲水)接触时, 结合,被吸附在矿苗上,达到饱和时, 结合,被吸附在矿苗上,达到饱和时,矿苗表面被 包上了一层由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表面膜。 包上了一层由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表面膜。该膜的外 侧为憎水基团。 侧为憎水基团。于是整个矿苗就由亲水变成疏水的 了。
润湿的应用 极性大的固体表面容易被极性液体( 水 ) 润湿, 习 极性大的固体表面容易被极性液体 ( 润湿 , 惯上称为亲水。 非极性固体不能被水润湿( 惯上称为亲水 。 非极性固体不能被水润湿 ( 也叫憎 水)。但润湿情况是可以被调节的。 但润湿情况是可以被调节的。 如玻璃易被水润湿, 如玻璃易被水润湿 , 但却不易被逆性肥皂的稀水溶 液润湿, 液润湿 , 这是因为玻璃表面吸附了反电荷的逆性肥 皂离子的缘故。 皂离子的缘故。

第四章液液界面特征及现象解读

第四章液液界面特征及现象解读
当纸片迁移dz距离时,作的功为:
dw ldz
油酸在水面铺展促使其自由焓降低为:
dG o ldz
设所降低的自由焓全部用于做功,则有:
dG dw
故而导出: o
这就是说:单位表面自由焓的降低等于膜作用于单 位长度障碍物上的压力,即表面压。
② 表面压的测定及膜状态
分子膜来实现这一目的?先从水的蒸发过程谈起。
⑴ 蒸发过程 蒸发:即分子从液相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分子在转移过程中必然受到一种阻力。 若界面为平面,则蒸发量与阻力、浓度差、
面积大小有关,可表达为:
dQ dt A pt c
Q - 总 蒸 发 量 , mol A-面积,m2
t-时间,s
Δ C-两相间浓度差 mol/m3 Pt-透过系数,m﹒s-1
H2O

d H2O
Hh2O
汞Hg:
ΓHg ΓdHg ΓmHg
色散力 偶极力
金属键力
水与饱和烃接触时:其力的分布如下图:
Г2
1d 2 d
液1(烃)
液2(水)
1d 2d
Г1
以色散力为主的界面厚度只几个分子厚,即0.1~1nm。
液1和2接触后,会引起二者界面自由焓的下降,下降 值为二液体色散力之几何平均值
类似固体。
何时呈现哪种膜,决定于物质的化学结构、温度、水 相PH值和离子组成等。
例1 直链饱和脂肪酸单分子膜
铺展在0.01mol/L HCl上的
十四烷酸的单分子膜
⑴ 当温度为2.5oC以
下时,膜完全凝聚;
30
2.5oC ⑵ 温 度 上 升 时 , 在
20 π mN/m
10
5oC
34.4oC

第4章 气-液与液-液界面

第4章 气-液与液-液界面
34
4.4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
自然界中有许多情况下液面是弯曲的,弯曲液 面内外存在一压强差,称为附加压强, 用Ps 表示。 附加压强是由于表面张力存在而产生的。 附加压强的产生 1.平液面
f f
P0 0
△ S
在液体表面上取一小面积 △ S, 由于液面水平,表面 张力沿水平方向, △ S 平 衡时,其边界表面张力相 互抵消, △S 内外压强相等:
将金属做成超细微粒以降低熔点;
10
例题
例 1 、将 1g 水分散成半径为 10-9m 的小水滴 (视为球形),其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倍?
解:对大水滴
1 2 4 AS 4 r 4 cm 4.84 10 cm 4/3
2 2/3 2
对小水滴 6 6 10 3 10 1 2 3 2 As 4 r 3.0 10 m 1 3 4 / 3 r1 r1

这些现象说明:液体表面与体相液 体的性质不完全相同。这些特点可 以从力学和能量的角度予以解释。
13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相比,它们所处 的环境不同。 体相内部分子 所受四周邻近相同分子的 作用力是 对称 的,各个方向的力彼此抵消 (各向同性);故在液体的内部,分子的移动 无需作功。
14
但是处在界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体相内 相同物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性质不同的 另一相中物质分子的作用,其所受作用力不能相 互抵消。因此,界面层分子由于其处在一不均匀 对称的力场会显示出一些独特的性质。 对于单组分体系,这种特性主要来自于同一 物质在不同相中的密度不同;对于多组分体系, 特性则来自于界面层的组成与任一相的组成均不 相同。 15
P 4r 2 dr 8r dr 由此可得 2 P r

第4章 固-液界面

第4章 固-液界面

高能面的润湿现象 1. 干净高能表面的润湿 2. 吸附液体膜后高能表面的润湿
cosθ = (σ S −π ) −σ SL
σ LG
π = σs −σSL
4.7 动润湿与动接触角
动润湿过程 1. 自铺展 2. 强制铺展 动接触角
4.5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
4.5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
Wentzel 方程:
cosθW =
r(γ S −g − γ S −L )
γ L−g
= r cosθ y
4.5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
2. 由于表面不均匀性和多相性的滞后 对于由两种润湿性质不同的小片组成 的复合表面,设其面积分数分别为f1与f2, 则有如下关系: cosθc = f1cosθ1+f2cos θ1 上式称为:Cassie 方程
2. 铺展润湿 (spreading welting) 液滴在固体表面上完全铺开成为薄液 膜就为铺展。这是以固-液界面和液-气大 界面代替原来的固-气界面和原来小液滴 的液气界面。 铺展系数:
ϕ = −∆G2 = γ S − g − γ L − g − γ S − L
4.1 润湿现象
3. 浸湿过程 (immersional welting) 这是指固体浸入液体中的过程。此种 情况是原来的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所代 替,而液体表面则没变化。 浸渍功:
第4章 固-液界面
4.1 润湿现象 4.1.1 润湿过程
4.1 润湿现象
1. 附着润湿(adhesional welting) 这是指液体和固体接触后,界面液气和固-气被固-液取代。 粘附功:
Wa = −∆G1 = γ L − g + γ S − g − γ S − L
4.1 润湿现象

第4章 液液界面分析

第4章 液液界面分析

4.4.3 Fowkes理论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多种类型,包括色散力(d)、 氢键(h)、π键(π)、偶极 -偶极(dd)、金属键 (m)、离子键等。Fowkes设想表面张力是各种分子间 作用力贡献之和,故有:
d h dd m i
由于色散力是普遍存在的,Fowkes进一步假设 AB A B 完全是色散相互作用的贡献,令 AB 1 则:
产生界面张力的原因是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构成界面 的两相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引起的,界面张力反映了界面 上分子受到两相分子作用力之差。 界面张力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
※ 油水界面张力通常介于油/气与水/气表面张力之 间。
4.2 黏附功与内聚功
黏附:是指两种不同液体(如A和B)相接触后,液 体A和液体B的表面消失,同时形成A与B的液 液界面(AB)的过程。
WA A AB A B
同 AB A B
形成单位AB液液界面的总功为WA+WB,界面张力:
AB A B 2 AB A B
◎φ为来自分子大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校正系数。它与分子体
积、分子偶极矩、极化率、分子引力、第一电离能等因素有关
4 4 ab a b
d d a b d d a b
p p a b p p a b
ad bd , ap bp , ab 0
界面张力的酸碱理论 ◎Fowkes进一步研究指出,以上关于界面张力极 性成分的处理都不够正确。因为可能作几何平均 和倒数平均的极性作用力只有定向力(Keesom 力)和诱导力(Debye力)。而它们在极性作用 力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氢键等在γP起重要作 用的力并不适用这样的平均处理。 ◎若两液体同为Lewis酸或碱,跨越界面的作用力 就只需要考虑色散力成分(几何平均)。若一为 Lewis酸,一为Lewis碱,则还要考虑电子的转 移的附加作用。

第4章 气-液与液-液界面讲解

第4章 气-液与液-液界面讲解

f
P
P P0
俯 视 图
35
2. 液面弯曲 1) 凸液面时, △S 周界上表 面张力沿切线方向,合力指 向液面内, △ S 好象紧压在 液体上,使液体受一附加压 强 Ps ,平衡时,液面下液体 的压强:
P0 P
△ S S
f
f f
P P
Pss
附加压力示意图
p p + p
0
s
36
2)凹液面时,△S 周界上 表面张力的合力指向外部, △ S 好象被拉出,液面内 部压强小于外部压强,平 衡时,液面下压强:
21
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增加液体表面所作
的功就是将分子由液体内部移至表面所需之功,是为了 克服周围分子的吸引而引起的 。由此可见, 表面张
力也是分子间吸引力的一种量度。 由分子运动论,温度升高,分子动能增加。 结果: a)气相中的分子密度增加 b)液相中分子间距离增大 这两种效应皆使
γ 降低,即表面张力总是随温
界面现象的本质
最简单的例子是液体及其蒸气组成的表面。
在液体内部,分子受周围邻居分子的吸引平 均说来是对称的;但在液体表面,分子只受到液 相分子的吸引,因为气相中分子的密度很小,其 对液体表面分子的吸引可以忽略。
气相
液相
结果,表面的分子总是 尽力向液体内部挤,从而使 液体表面有张力、有自动收 缩的倾向。
A F
B
19
表面自由能(Surface Free Energy)
从另一角度来看,设肥皂水膜处于平衡状态, 现在增加一无限小的力于AB,以使其向下移动 dx 距离。这样消耗的能量 (力×距离) 使膜的面积增 加了dA=2l· dx。因此,对体系所作的功是:
W Fdx 2ldx dA

材料表界面-第四章

材料表界面-第四章

如图所示,在平衡状态下有: SLrdS+ LGdS cosqW SGrdS 0
cosq W
r( SG SL ) LG
r cosq y
(5-22)
式中θy为Young接触角,上式叫做Wentzel方程。它表明粗糙表面的 cosθw的绝对值总比平滑表面的cosθy大。
cosq W
r( SG SL ) LG
在相的交界处存在着能垒,液体的前沿往往停留在相的交界处。 前进角往往反映表面能较低的区域,或反映与液体亲和力弱的 那部分固体表面的性质,而后退角往往反映表面能较高的区域, 或反映与液体亲和力强的那部分固体表面的性质。
4.3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
4.3.4 表面污染
无论是液体或是固体的表面,在污染后都会引起滞后现 象。 表面污染往往来自液体和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从而使 接触角发生显著变化。 影响接触角的因素十分复杂,所以在测定时,要尽可能 控制测定环境的温度、湿度、液体的蒸气压、固体表面的 清洁度和粗糙度等因素。
若界面张力L1/L2已知,液体与纤维之间存在接触角qL1/L2,则: P = 2rL1/L2 cosqL1/L2 因此,测定P可求出纤维在L1/L2界面的接触角qL1/L2。
4.2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 停滴法 • 吊片法 • 电子天平法
决定和影响接触角大小的因素
1.物质的本性 (1)液体与固体表面性质差别越大接触角越大。 (2)在同一固体上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大,接触角越大。
4.2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3. 电子天平法
➢如果液体完全润湿纤维,则 P = 2rL 式中r为纤维半径。
若选用半径已知金属纤维,使液体能够完全润湿纤维,则测出 P,即可求出液体的表面张力L。
➢如果液体与纤维之间的接触角为q,则有 P = 2rLcosq

第四章 液液界面

第四章 液液界面
液液界面
内容
液液界面张力 黏附功与内聚功 铺展 界面张力的近代理论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 乳状液

液液界面是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液体相 互接触而形成的界面。 液液界面的形成一般有三种方式������ 黏附、 铺展和分散

4.1 液液界面张力及其测定
4.5.1 单一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对数的曲 线大体上与前述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张力相同, 且曲线的转折点的浓度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 胶束浓度,但值有所不同。

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也与第二相的性质 有关。
若第二相是饱和烃,表面活性剂降低液液界面张力的能 力和效率都比气液界面高。 如果第二相是短链的不饱和烃或芳烃时,则结果相反, 表面活性剂降低液液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皆比气液界面 的小。 值得注意的是,碳氟表面活性剂虽有很强的降低水的表 面张力的能力,但它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并不强。这 是因为碳氟表面活性剂的氟碳链既疏水又疏油。


铺展过程是一种液体(B)在另一种液体(A)上的展开, 使A的气液界面由A与B的液液界面所取代,同时还 形成了液体B的气液界面的过程。 设铺展过程形成了单位界面积(或表面积),则铺展 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
令S=-ΔG,则 式中,S称为铺展系数,若S>0,则体系的铺展过 程能自发进行。 一般低表面张力的液体在高表面张力的液体 上易展开,而高表面张力的液体在低表面张力的 液体上不能展开。

(1) 3
a3 RT
1, 2 1 a RT 3 T
1, 2 ln a 3 T

该式在下列情况下才可应用: 第二液相无界面活性������ 即Г(1)2=0 ; 溶质及液体1在第二液相中完全不溶; 溶质与液体1在两相中的摩尔比相同,即

第四章液液界面特征及现象解读

第四章液液界面特征及现象解读

C.表面形状: 液滴愈小,膜防止蒸发愈明显。 半径为1×10-6m的清洁水滴在空气中只 需几毫秒即蒸发掉,而加上单分子膜后 变为1min,速率降低近万倍。
半径为1×10-5m的水滴,只可降低120倍。
5. 表面膜中的化学反应
表面膜中的反应:指膜物质同基底液(载膜液)中 某物间的化学反应。 膜反应过程中,膜分子数的变化,将引起膜压或膜 面积的变化。 因此可以用固定膜压、改变膜面积或固定膜面积而 改变膜压的方法研究反应动力学。
便可得:

dG dA12
1 2
12
S21
符号相反
由此可见,当 S2 1>0 时,铺展过程为自由 焓减小的过程,即为自发过程。
S2' 1 <0最终形成不溶的晶状液滴
注意:上述判别式只针对互不相溶
的二液体适用。
对于微溶于水的液体应考虑溶解后的溶液的表面及 界面张力。
即将 1 2 用溶液的界面张力 1'、2' 来替代
根据分子运动论可导出:
1
RT
2M
1 2

Ri
α -液面上的凝聚比,实测值α =0.34
很显然,在同一表面压π 下,Ri随碳
原子数增加而增大。
对同种物质,π 增大,Ri也增大。
影响蒸发的因素:
A.展开溶剂的性质:同种膜物质用不同溶剂展 开后,其Ri~π 函数是不相同的。 表面形状和大小: r=1×10-3m 18oC下静止蒸发耗时11min r=1×10-5m 18oC下静止蒸发耗时60ms。 半径越小,蒸发速度增加越快,达万倍。
随着π 增加,运动逐渐受限制,垂直排列的几率增 加,表面电势也增加。
当全部分子垂直排列时,就成为紧密的单分子排列, 膜面积不变,表面电势也趋于定值。电荷的产生是 由膜物质分子的有效偶极矩引起的。由电位器测定。

第四章 液液界面

第四章 液液界面

• 超低界面张力应用— 增加原油采收率
原理:一次采油 10%,二次采油25-40% →剩余石油以小滴 或斑块存于岩石缝中→ 注水不能驱油出来→ 降低界面张力 →超低界面张力→ Laplace压差产生的流动阻力可忽略→ 注 水驱油
∆P γ ( 1 Laplace公式 = ) 2γ + 1= R1 R2 R
图4-10 油相适宜碳数与石油磺酸盐平均M关系
—适宜表面活性剂浓度和适宜盐浓度
图4-12 油水界面张力与 盐浓度
图4-11 油水界面张力与 表面活性剂浓度
ξ4.6 液-液界面上的吸附
•Gibbs吸附公式在液液界面上的应用
三组分体系 液体1过剩为0 液体1、2相中各组分化学势 服从Gibbs-Duhem关系 4-33 4-34 4-35 4-37 4-32
烷烃A,烷基苯B,烷基环己烷C
.NminA — NE
特点:
(1)加合性
N E = ∑ xi N Ei
是油相固有特征参数
(2)对于一个同系物油相,用不同的低界面张力配方得出的NE值相同—NE值
• 超低界面张力应用— 增加原油采收率
—石油磺酸盐的平均分子量 规律:石油磺酸盐的平均分子量越 大,适宜的油相碳数也越大
S = γ a − γ b − γ ab
ξ4.4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
•混合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加醇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正己醇+苯溶液/油酸钾水溶液 0.1mol/L KCl 0. 5mol/L
十六醇+甲苯溶液/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
0.01mol/L, 20C
ξ4.5 超低界面张力
应用:
—对油层条件适用的低界面张力注水液 —大量供应且成本低

液液界面张力

液液界面张力

(三)液液界面的吸附层
①分子所占面积大(油相分子介入) ②-CH2基在界面吸附过程中标准自 由能改变基本不随吸附量而变 ③疏水基插入油相,亲水基在水相 水中:-2.5KJ/mol -3.3KJ/mol 石蜡油-水界面:-3.4KJ/mol -3.6KJ/mol
4.6 微乳状液
①表面活性剂+H2O+油+(SAa助剂)构 成的体系 外观均匀透明或略带乳光,流动性好 并且有热力学稳定性 ②历史:1928,美国工程师Rodawald 在研究皮革上光剂时意外得到了 “透明乳状液”
a0 > V
a0 < V
lc
lc
lc
o
w
w
o
a0 ≈ V
双连续相
④应用: 皮革上光剂 a.粘度低 b.无须抛光(外型平整) 化妆品 外观精美,易于透皮吸收 全能清洁剂:W/O型 O/W型 药品:均匀,热力学稳定性,油溶, 水溶两类药物集于一剂,同时 使用,方便且提高药效
蛋白质分离 干洗 化学反应介质 (1)油/水界面 (2)避免热影响 (3)模板及微反应器 (4)酶反应
Fowkes认为: 若两液体同为Lewis酸或碱,跨越界面 的作用力就只需要考虑色散力成分(几 何平均)。若一为Lewis酸,一为Lewis 碱,则还要考虑电子的转移的附加作用。
此时
AB a
γ ab = γ a + γ b − W − W
d a
AB a
d a
−W
p a
d a d b
W
= N ab × ε AB
界面张力的测定原则上只要在实验中以 另一不相混溶的液相代替气相,在计算 公式中相应地将一相密度改为两相密度 即可应用第二章介绍的测定表面张力的 方法。 如毛细管上升法测界面张力公式变为: γ 12 = ( ρ 1 − ρ 2 )ghr 2 cos θ

第四章 固-液界面-北航-表面与界面化学教程

第四章 固-液界面-北航-表面与界面化学教程

精选2021版课件
8
(3)铺展 是固液界面取代气固界面的过程,同时还 扩大了气液界面。
精选2021版课件
9
铺展系数(spreading coefficient)
等温、等压条件下,单位面积的液固界面取 代了单位面积的气固界面并产生了单位面积的气 液界面,这过程表面自由能变化值的负值称为铺
展系数,用S表示。若S≥0,说明液体可以在固体
精选2021版课件
27
当固体表面由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组成时,如污染或多晶??
(2)Cassie模型 Cassie和Baxter进一步拓展了Wenzel的处理,提出 可以将粗糙不均匀的固体表面设想为一个复合表面,即认 为液滴在粗糙表面上的接触是一种复合接触。 设固体表面有物质1和2组成,这两种不同成分的表面是 以极小块的形式均匀分布在表面上的(每一小块的面积远 小于液滴的尺寸)。它们的本征接触角分别用1和 2表示, 在单位面积上所占的表面积分数分别为f1和f2(f1+f2=1)。 又设当液滴在表面展开时两种表面所占的分数不变。这时
精选2021版课件
2
固体表面的浸润性
影响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表面自由能, 二是表面微观结构。
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进行讨论,并由此引 出特殊浸润性的涵义及其与上述两者之间 的关系。
精选2021版课件
3
1. 沾湿 浸湿和铺展
(1)沾湿:将气液界面与气固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过程
精选2021版课件
12
接触角是在气、液、固三相交界点,液体的 表面张力与液-固界面张力之间的夹角,通常用 表示。
接触角的大小可以用实 验测量,也可以用公式计算:
cos s-g l-s l-g
润湿方程,杨氏方程 (Young’s Equ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铺展现象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彩色胶片生产中要把多种感光液一次次多 层挤压涂于片基上
扑灭油类火灾的“轻水”灭火剂(用氟SAa 或极低表面张力碳氢SAa形成水膜,隔开 油与空气而灭火)
4.2 液液界面张力理论 (液液界面张力与两液体表面张力 的关系) (一)Antonoff规则(1907年)
ab a b
有时会发现有的液体,如苯,在水面上 先展开,然后又自动缩成小滴飘浮在水面 (小滴的形状象透镜,常以“透镜”称之)。
这是因为:两种液体接触后,可能会互 相饱和,使各自表面张力发生变化:
S 72.8 28.9 35.0 8.9 0 开始时:
平衡时: S 62.2 28.8 35.0 1.6 0
ab a b 2
d a d b

1
2
2
p a

p b

1
2
对于非极性液体,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即为γd
当构成界面的两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含有极 性成分时,极性作用也不可忽略

p
ab
d
测γab(极/非极性)求γp
Fowkes γd理论: ①两液体间色散力作用为主要 (尽管存在多种作用,但只有色散力 能越过界面发生作用) ②不同分子间色散力存在几何平均关系
(四)吴氏倒数平均法
S.Wu考察了不同分子间力的平均方法, 指出几何平均法并不是唯一合理的加成 方法 组分a和b的色散力系数C
2 Caa 3 h a a 4
2 Cbb 3 h b b 4
h:Plank常数 α:分子极化率 ν:分子的特征 振动频率
a和b之间的色散力常数则为 当νa=νb时 有:
第四章 液液界面
4.1 液液界面及界面张力 ①定义 ②液液体系的内聚、粘附和铺展 4.2 液液界面张力理论 ①Antonoff规则 ②Good-Girifaco理论 ③Fowkes d理论 ④吴氏倒数平均法 ⑤界面张力的酸碱理论
4.3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 ①SAa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 ②混合SAa体系的界面张力

a
b

2
适用于CH/CF油构成的液液界面,但对 有机液体和水的界面则误差很大
Good和Girifalco指出由于两种分子体积和 分子间作用力不同应予以校正:
ab a b 2 a b
a b ab 2 a b
又: V A (见书P140) V:分子大小 A:分子间作用力
由非电解质溶液理论中关于Van der Waals 引力常数存在“几何平均”的假设: 1 2 A ab C aa C bb 假设 于是
a b ab 4 a b 2 a b
ab a b 2 a b
Cab Caa Cbb


1/ 2
几何平均关系
而当αa=αb时 有:
Cab 2Caa Cbb Caa Cbb
倒数平均关系
对一对分子究竟采用何种平均应根据 两者的极化率和特征频率值来决定
S.Wu在研究高分子(熔体)参与构成的 界面张力时发现倒数平均法更为实用
(五)界面张力的酸碱理论
Fowkes进一步研究指出,以上关于界面 张力极性成分的处理都不够正确。因为 可能作几何平均和倒数平均的极性作用 力只有定向力(Keesom)和诱导力 (Debye力)。而它们在极性作用力中 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氢键等在γP起重 要作用的力并不适用这样的平均处理。
界面张力的测定原则上只要在实验中以 另一不相混溶的液相代替气相,在计算 公式中相应地将一相密度改为两相密度 即可应用第二章介绍的测定表面张力的 方法。
如毛细管上升法测界面张力公式变为: 12 1 2 ghr 2 cos
12 V12 1 2 g F r 滴重法公式变为:
4.4 超低界面张力 ①定义 ②历史 ③测定 ④应用
4.5 液液界面的吸附 ①Gibbs公式应用条件 ②吸附等温线 ③液液界面吸附层 4.6 微乳状液 ①定义 ②历史 ③基本类型 ④应用
4.1 液液界面及界面张力
两种不混溶的或不完全混溶的液体互 相接触的物理界面即液液界面。
由于界面两边分子性质不同,界面上分 子所处力场不是各向同性的,也存在界 面张力——垂直通过液液界面上任一单 位长度,与界面相切的收缩界面的力。
自发过程
粘附
粘附功 A a b ab
铺展
Hale Waihona Puke 表面b消失,生成a表面和ab 界面
S a G b a ab 铺展系数 b
a b ab 2 a A C
分散
b的表面张力越大, a体系越有可能铺展
常见b为水
一般来说表面张力低的液体易于在高表面 张力的液体上展开;而高表面张力的液 体一般不能在低表面张力液体上展开 (有例外,全氟辛酸(15mNm-1)不 能在煤油表面(28 mNm-1)上展开)
但实际测定时,由于润湿性、接触角及液 体粘度的影响,一些方法难以应用于液液 界面,或测定时须作某些进一步的改动。 其中较好的是滴体积法和滴外形法。油水 界面张力通常介于油/气与水/气界(表) 面张力之间。
液液体系的内聚、粘附和铺展 内聚 无界面
G 2 a 0
(两个界面消失)
内聚功 GC 2 a C
γa:被b饱和的a表面张力 γb:被a饱和的b表面张力
经验规律,许多体系服从,也有许多例外 若忽略气相分子(因密度较小)影响, 表面张力反映液体分子间作用力。根据 Antonoff规则可推出:在ab界面上无论 a,b受a相作用力均相同于a分子间引力 不合理
(二)Girifalco-Good理论(1957年)
实际上Good和Girifalco理论对界面张力 理论并无太大改进
(三)Fowkes理论
...
d p d H m

i
色散 极性
色散 氢键 金属 π电子 离子 键 作用 作用
(并非所有物质在界面上均存在上述 作用能)
不同组分分子间的色散力与各自分子间的 色散力可以用“几何平均”规则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