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导论课堂总结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1800年—1850年以来,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到了21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1)资源危机。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地球上%的水是咸水,只有%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现在,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英亩,按这个速度,到2030年将消失殆尽。

对此,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2、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

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

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

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

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

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1) 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

2) 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

油、煤炭和天然气);

3) 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

水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

4) 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

遗迹等。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

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 水和大气的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

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

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3)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电离层对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人类的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为×109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的1/250。温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人类与水圈

原始生命起源于水,又以水为家。地球刚初形成时一片荒芜。原始海洋形成水资源后,为生命的诞生构建了理想的“摇篮”。海水中溶解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在那里这些化合物被水培育成具有原始生命的细胞。原始海洋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最好的“营养品”;厚厚的水体又像一个“保护罩”使娇弱的原始生命不致被太阳紫外线杀伤。就在这样的“摇篮”里,经历了若干亿年的漫长历程,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逐渐形成了几乎占据地球表面每一个角落的生物世界。

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水圈中水的运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大面积的荒山植林、大流域的调水、大面积的排干沼泽、大量抽用地下水等,都会促使水的运动和交换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和水量平衡的组成。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如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息息相关。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除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