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典型经验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典型经验介绍
近年来,我市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为指导,以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标准化为目标,夯实了城乡文化设施基础;以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地挖掘城乡各地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不同的文化亮点,分类指导,梯级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科学性;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建设投入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强化保障,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发展之路。为把德兴建设成为赣浙皖三省交界最具魅力山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按照完善城区一批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场馆,再建设一批乡镇文化站,最后实现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政府主导,全力完善城区公共文化场馆功能。按照《德兴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德兴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细则》的标准要求,先后建成了德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城乡科技规划馆、文广新办公大楼、德兴市图书馆和文化馆新大楼、江西矿冶博物馆、德兴市艺术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大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尤其是江西矿冶博物馆,占地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布展面积达2000度平方米,成为江西省十大主题博
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二是以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为抓手,逐步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十一五期间建成了达到“三室一厅”功能要求的12个乡镇文化,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全覆盖,并全部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乡镇街道文化站每个面积都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每个文化站阅览室配备了电脑、阅览架、期刊架、2000册以上图书,并有电子阅览功能。教育培训室配备了电子琴、二胡、笛子、锣鼓等音乐教学器材。多功能厅配备了投影机、点歌系统和各类艺术培训设施和室内健身器材。文化站成为当地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最佳场所之一。三是重心下移,力争实现村(居)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我市按照各村(社区)设施条件、服务辐射范围、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进行示范先行、标准分类、梯级推进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128个村居按一类点16个、二类点48个、三类点64个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今年内力争完成80%的建设任务,2018年基本全面完成。一类村居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十个一”标准进行建设。既一个文化礼堂或戏台、一套专业演出音响、一套舞台灯光设备、一套投影设备和点歌系统、一条文化长廊(含带身边好人榜阅报栏)、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村史馆、一套网络广播系统、一套体育健身器材、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含一条健身路径)。在16个一类村居文化建设点中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居率先实施网络广播系统覆盖每个自然村的广播“村村响”示范工程,力争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市、乡、村三级广播系统全覆盖;
二类村居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标准进行建设,在“五个一”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村史馆、文化礼堂或戏台;三类村居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五个一”标准。通过一类建设点的示范带动,二类三类点梯次跟进,到2019年前全部达到一类建设点标准,2020年前全面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工作目标。突出“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村居文化服务中心。以总分馆制建设为契机,覆盖市、乡、村(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化逐步成型。以图书馆、文化馆为县市文化服务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正按规划有序推进。为夯实乡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打造地方文化特色,打通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需求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建有村(社区)文体广场101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88个;全市共建有农家书屋106家,总面积2160平米,总藏书量16.6万册。目前,全市从事文化工作人员达到120余人,文化志愿者50余人,其中各类文化类协会6个,会员400多人,各村(社区)都成立了人数不等的文艺队伍。
二、满足需求,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文化服务项目品牌化。将大型的、群众参与度广的、对外美誉度高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项目品牌化,一直是我市努力的方向。通过近几年的上下齐心努力,已经形成固定的品牌化文化服务项目。一是每年一届的旅游美食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深受群众欢迎,成为在外乡友
必参加的明星类群众文化活动;二是民俗文化进社区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2届,将德兴的民风民俗和非遗展示等活动送入各个社区,群众好评如潮;三是“首届幸福德兴日”、“江西(德兴)首届声乐艺术节”、“首届国医日”和“首届珠宝文化节”都分别成功举办,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逐步形成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活动。
2.文化服务活动常态化。一是传统的文化服务项目常态化。近年来,年均开展市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5场次,如“走进高铁时代”、“健康德兴,魅力山城”、“喜迎十九大”等大型主题晚会。市文化馆主办的连续28年的谷雨诗会,连续19年的元宵猜灯谜,连续26年的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已成为广大文字爱好者和群众熟悉而认可的文化活动。二是创新“文化三项”活动形式。将原来送戏下乡固定场次调整出部分任务集中在市艺术中心,开展戏剧展演周活动。既让广大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免费分别欣赏到京剧、越剧、黄梅戏和歌舞剧目,又让基层农村的群众进城在环境良好、设施完善的艺术中心享受艺术大餐;送电影下乡活动也在原有模式上增加了“新片广场展演周”、“爱国主义教育片放映”主题周等特色放映活动;着力提高乡镇自办文体活动质量。市文广新局组织市文化馆、艺术团和文化志愿者指导乡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年平均100多场,并根据全市性普遍开展的群文活动项目进行重点指导,集中展示。如城乡居民普及的广场舞活动,在全市每年举行一次广场舞大赛,并将获奖节目在市区文
化广场、艺术中心进行展示,同时对特别优秀的广场舞代表队送至上饶,全省乃至全国参加比赛。让广大广场舞爱好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精神风貌,又极大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三是壮大了文化服务队伍。近期我市“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除了专业文艺工作者外,将文化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和各类协会组织起来,成立了送电影小分队、送图书小分队、艺术辅导小分队、文艺演出小分队等,人员多达200多人,深入农村、企业、军营和社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服务,深受了群众欢迎。
3.文化服务活动特色化。近年来,我市各乡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基本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比如花桥镇的农民艺术节,新营街道的端午龙舟赛,银城街道的龙灯表演,绕二的庙会和红色文化展示活动,黄柏乡的农民艺术团进村巡演、新岗山镇的红歌会、龙头山乡的农民管弦乐队、香屯街道的农民文艺汇演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都在逐步形成。在生动、活泼、持久的公共文化活动中,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区,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我市黄柏乡尚和村的无腿女孩蒋张子怡,在我市少儿才艺大赛中脱颖而出后,分别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国家级、省级电视台录制节目。以村史馆建设为契机,挖掘并集中展示各乡镇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池口的农垦知青文化、罗家墩生态农耕文化、海口镇的古文化等,使村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