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矩器特性

合集下载

液力变矩器-B特性

液力变矩器-B特性

液力变矩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工程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液力变矩器也在不断演进。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 1. 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降低能耗。 2. 减小尺寸和重量,适应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3. 加强自动化技术,提高智能化和驾驶辅助功能。 4. 应用先进材料和制造工艺,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
传递动力
液体的流动产生液压,将动力 传递到涡轮,实现汽车的起步、 加速和换挡。
液力变矩器的B特性介绍
液力变矩器的B特性指的是在一定转速范围内,输出转矩相对稳定的特性。
1 转矩增幅特性
液力变矩器可以将低于引擎转速的输入转矩通过液体增幅转换为高于引擎转速的输出转 矩。
2 节能特性
液力变矩器的B特性可以在转速范围内保持较高的传递效率,实现节能和降低油耗。
液力变矩器-B特性
液力变矩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主要用于传递引擎动力和平 滑换挡。本节将介绍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B特性。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结构
液力变矩器由泵轮、涡轮和导 叶轮组成,这些组件通过液体 传递动力。
工作原理
当引擎转速增加,泵轮驱动液 体流动,液体转动涡轮,并将 动力传递到涡轮轴。
液力变矩器的热特性和效率曲线
热特性
液力变矩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通过冷 却系统来控制温度,确保正对输出转矩和效率都有影响,可 以绘制成效率曲线来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性能。
液力变矩器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1
汽车变速器
液力变矩器作为汽车变速器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自动变速器和手动变速器中。
2
工程机械
大型工程机械,如挖掘机和装载机,也采用液力变矩器来实现动力传递和调速功 能。
3

汽车自动变速器试题

汽车自动变速器试题

一.填空题1. 自动变速器中,按控制方式主要有液力和电控两种形式。

2. 电控自动变速器的组成: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机构、液压搡纵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

3. 液力机械变速器由液力传动(动液传动)装置、机械变速器及操纵系统组成。

4. 液力传动有动液传动和静液传动两大类。

5. 液力偶合器的工作轮包括泵轮和涡轮,其中泵轮是主动轮,涡轮是从动轮。

6. 液力偶合器和液力变矩器实现传动的必要条件是工作液在泵轮和涡轮之间有循环流动。

7.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轮包括泵轮、涡轮和导轮。

8. 一般来说,液力变矩器的传动比越大,则其变矩系数越小。

9. 行星齿轮变速器的换档执行元件包括矩离合器、单向离合器及制动器。

10.液力机械变速器的总传动比是指变速器第二轴输出转矩与泵轮转矩之比。

也等于液力变矩器的变矩系数*与齿轮变速器的传动比的乘积。

11.液力机械变速器自动操纵系统由动力源、执行机构和控制机构三个局部构成。

12.在液控液动自动变速器中,参数调节局部主要有节气门阀及调速阀。

13.最简单的液力变矩器由泵轮、涡轮和导轮三个工作轮和壳体组成。

当涡轮转速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减少导轮对液流的阻力,在导轮上加装了单向离合器〔也称自由轮〕机构。

14.通过驱动太阳齿轮并使环形齿轮锁定不动就可以实现齿轮减速。

15.通过驱动太阳齿轮并使行星架锁定不动就可以实现倒档传动。

选择题:1. 大局部自动变速器N-D换挡延时时间小于( A )s。

A、1.0~1.2B、0.6~0.8C、1.2~1.5D、1.5~2.02. 目前,多数自动变速器有( C )个前进挡。

A、2B、3C、4D、53. 电控自动变速器脉冲线性电磁阀电阻一般为( D )Ω。

A、10~15B、15~20C、8~10D、2~64. 一般自动变速器离合器的自由间隙为( B )mm。

A、0.5~1.0B、0.5~2.0C、2.0~2.5D、2.5~3.05. 变速器增加了超速挡可以( D )。

变矩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变矩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液压油就靠泵轮内产生的离心力而冲向涡轮,并在泵轮 及涡轮之间作循环流动,于是就将在泵轮内获得的圆周 运动的能量传给涡轮,驱动涡轮旋转而输出
(1)“涡流”的产生 当泵轮随飞轮转动时,由于离心
力的作用,液体沿泵轮叶片间的通道 向外缘流动,外缘油压高于内缘油压, 油液从泵轮外缘冲向涡轮外缘,又从 涡轮内缘流入泵轮内缘,可见在轴向 断面(循环圆)内,液体流动形成循 环流,称为“涡流”。
(2)环流的产生 因涡流的产生,液体冲向涡轮使两 轮间产生牵连运动,涡轮产生绕轴旋 转的扭矩。可见,循环圆内的液体绕 轴旋转形成“环流”。 上述两种油流的合成,形成一条首 尾相接的螺旋流。只有当涡轮的扭矩 大于汽车的行驶阻力矩时,汽车才能 行驶。
(3)油液流动(螺旋形路线)
耦合器传动特点:
如果不计液力损失,传给泵轮的输入转矩及涡 轮上的输出转矩相等
汽车在变工况下行驶时(如起步、经常加减速),锁止离
合器分离,相当于普通液力变矩器;当汽车在稳定工况下
(达到耦合工况)行驶时,锁止离合器接合,动力不经液力
传动,直接通过机械传动传递,变矩器效率为1。
变矩器锁止离合器的主要功能是:
➢ 在汽车低速时,利用变矩器低速扭矩增大 的特性,提高汽车起步和坏路的加速性;
2.涡轮:涡轮上也装有许多叶片。但涡轮叶片的扭 曲方向及泵轮叶片的扭曲方向相反。涡轮中心有花 键孔及变速器输入轴相连。泵轮叶片及涡轮叶片相 对安装,中间有3~4 mm的间隙。
3.导轮:导轮位于泵轮及涡轮之间,通过单向离合器安装 在及自动变速器壳体连接的导管轴上。它也是由许多扭曲 叶片组成的,通常由铝合金浇铸而成,其目的是为了变矩 器在某些工况下具有增大扭矩的功能。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
1.结构 由泵轮、涡轮、导轮 组成 及变矩器的区别 和偶合器相比,变矩 器在结构上多了导轮 (stator) 导轮 通过导轮座固定于变 速器壳体上

液力变矩器

液力变矩器

b、 变矩器油温过高
1、故障现象:温度超过130℃。 2、故障原因分析 引起变矩器油温过高的原因,可从液力补偿系 统进行分析。以TY220型推土机为例,引起变 矩器油温过高的具体原因如下: (1)冷却器的冷却效果不良; (2)补偿油压不对; (3)油量不够; (4)油质不良; (5)推土机失速过多; (6)回油泵失效; (7)其他.
液力耦合器的构造简图
1.泵轮壳 2-涡轮 3-泵轮 4-输入轴 5-输出轴 6、7-尾部切去一片 的叶片
液力偶合器
三、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
泵轮、涡轮和导轮 叶栅组成的环形空 腔称为循环圆。为 了分析方便,通常 将循环圆在轴面上 的断面来表示整个 循环圆,并把这个 断面图称之为液力 液力 变矩器的循环圆。 变矩器的循环圆 循环圆的最大直径 D,称为液力变矩 器的有效直径 有效直径。 有效直径
MT = M B + M D
液力变矩器的变矩原理
a)当n1=常数,n2=0时; b)当n1=常数,n2逐渐增加时;
当推土机低速行驶 低速行驶时,涡流速度va大,环流速 低速行驶 度vb小,合成的液流vc冲击导轮的正面,导轮 的单向离合器起作用而锁止。
推土机中速行驶 中速行驶,当涡轮的转速是泵轮转速的 中速行驶 0.85倍时,合成的液流方向正好与导轮叶片相 切,此时M D=0,变矩器相当于偶合器,对应的 转速称为“偶合器工作点”。
当前,履带式 推土机上主要 采用液力变矩 液力变矩 器和液力机械 液力机械 变矩器。 变矩器 目前,国内履 带推土机主要 采用三元件单 级单相液力变 矩器,美国卡 特皮勒公司主 要采用功率外 分流的液力机 械变矩器,日 本小松公司主 要采用闭锁式 液力变矩器。
二、推土机液力变矩器的组成

第十三章 液力变矩器

第十三章 液力变矩器
§13-2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1、输入、输出扭矩 输入、输出扭矩均随涡轮转速的增加面下降。 2、效率 效率等于变矩系数乘以转速比(η= Ki)。
第十三章 液力变矩器
液压与液力传动
§13-3 综合式变矩器 1、工况转换元件(单向离合器) 单向离合器安装在导轮与固定不动的空心轴套之间,当液体冲击导轮 时使导轮旋转。 2、工况转换原理 【分析】设:车辆用变矩器代替离合器,行驶阻力由大逐步减小。 则:涡轮转速增加。涡轮出口牵连速度增加,相对速度减小,使涡轮 出口液体由冲击导轮正面(凸面)转变为冲击导轮背面。由于液体冲击导 轮背面时导轮旋转,故变矩器先后呈现为有固定导轮的变矩器工况和无固 定导轮的偶合器工况,效率逐步提高。
第十三章 液力变矩器
液压与液力传动
三、自动变矩原理 【分析】设:车辆用变矩器代替离合器,行驶阻力由大逐步减小。 则:涡轮转速增加。一方面,循环圆流量下降,使输入、输出扭矩均 下降,另一方面,涡轮出口牵连速度增加,相对速度减小,使涡轮出口液 体由冲击导轮正面(凸面)转变为冲击导轮背面,扭矩由输出大于输入逐 步转变输入大于输出。 【结论】装有变矩器的车辆能根据行驶阻力的变化,实现自动地、无 级地变速和变矩。
第十三章 液力力变矩器
液压与液力传动
第十三章 液力变矩器 §13-1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一、能量传递原理 【分析】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结论】泵轮出口液体斜向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同偶合器)。 二、液力变矩器的扭矩 【分析】 MB+ MT+ MD=0 【结论】 M2 = MT/ = - MT = MB+ MD = M1+ MD 【推论】 变矩系数K= M2/ M1大于、等于、小于均有可能。

液力变矩器

液力变矩器

反转工况
反转工况:液力变矩器起制动作用,有 时也叫制动工况(第二象限)
在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中,液力变矩器 的反转工况发生在爬坡倒滑的情况下, 此时驱动轮传来的转矩大于由泵轮在起 动工况时传至涡轮的转矩。迫使涡轮反 转,液力变矩器实际上起着制动器的作 用。
反传工况
在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中,液力变矩器 的反传工况可能发生在下坡前进档行驶 和拖车起动发动机的情况下。涡轮转速 超过泵轮转速,而且转矩由驱动轮传至 涡轮,即涡轮变为主动部分,泵轮变为 被动部分。发动机可能产生制动转矩阻 止车辆下坡时的加速行驶。(第四象限)
液力变矩器的全外特性曲线
不论是涡轮反转的反转工况或反传工况时的制 动工况,传至泵轮和涡轮的机械能都消耗在液 力变矩器的工作液体中,并且转变为热能。在 这些工况下,液力变矩器工作油的温升很高。
在反传工况时,叶片的工作性能很差。例如在 牵引工况下,液力变矩器的变矩比 k=2-5; 而在反传工况下变矩比可能低于1。
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的输出特 性是进行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牵引计算 的基础。
为使车辆获得良好的牵引性能和经济 性,希望共同工作的输出特性具有以下 特点。
共同工作输出特性
共同工作输出特性在高效区工作范围或整个工 作范围内,应保证获得最高的平均输出功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共同工作的高效区范围或整个工作范围,应 有较低的平均油耗量。
透穿性能
正透穿性 涡轮轴转速升高,泵轮转矩下降。 当汽车行驶阻力减小时,涡轮轴转速升 高,泵轮轴转矩下降,符合车辆使用要 求,能充分利用发动机性能。
透穿性能
反透穿性 涡轮轴转速升高,泵轮转矩增加。当外 界负荷减小时,泵轮负荷增大,需要加 大油门,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变差。

液力变矩器

液力变矩器
2、变矩原理(理解1)
汽车高速行驶时
涡轮转速是泵轮转速 的0.85倍时,合成液流 的方向正好与导轮叶片 相切, MD =0,此时相 当于耦合器,对应的转 速称为“耦合工作点”。
MW=MB
二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变矩原理(理解1)
汽车高速行驶时
当涡流与泵轮的转速 接近时,环流速度最大 合成速度的方向变为冲 击导轮的背面。
⑤电子控制系统——包括电控单元(ECU)、传感器、执行 器(电磁阀)及控制电路等,可按照设定的换档规律实现 自动换档。
⑥其他
– 油冷却和滤清装置(包括冷油器和滤油器,用于控制油温和分离杂 质。)
– 壳体
液力传动装置——液力变矩器
齿轮传动机构——行星齿轮机构 (辛普森式)
换档执行机构——离合器
液力变矩器的组成
主要由泵轮(b)、涡轮(w)、导轮(d)组成。 在液力偶合器的基础上,增设导轮。导轮 介于泵轮和涡轮之间,通过单向离合器,单向 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 (可顺转,不能逆转)
二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泵轮
泵轮在变矩器壳体内,许多曲面叶片 径向安装在内。在叶片的内缘上安装有导 环,提供一通道使ATF流动畅通。变矩器通 过驱动端盖与曲轴连接。当发动机运转时, 将带动泵轮一同旋转,泵轮内的ATF依靠离 心力向外冲出。发动机转速升高时泵轮产 生的离心力亦随着升高,由泵轮向外喷射 的ATF的速度也随着升高。
导轮上的单向离合器可以锁住导轮 以防止反向转动。这样,导轮根据工作 液冲击叶片的方向进行旋转或锁住。
液力变矩器中三个元件的功用:
泵轮:将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变 为自动变速器油的动能;
涡轮:将自动变速器油的动能 转变为涡轮轴上的机械能;

《工程机械设计》第4章-液力变矩器

《工程机械设计》第4章-液力变矩器
的一些特性。 (1)标定功率和标定转速 内燃机铭牌上所标的功率和转
速称为标定功率和标定转速(也称额定全功率和额定转速)。 标定功率和标定转速是根据内燃机工作特性、使用特点、
寿命和可靠性等各种要求确定的。我国1973年颁布的国家 标准《内燃机台架试验方法》规定,内燃机功率标定分为 下列四级: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相同的内燃机与不同类型液力变矩器匹配或不同内燃机与同 一液力变矩器相匹配时,液力变矩器涡轮轴的平均输出功率 最大,平均单位燃油消耗量最小的匹配是最合理的。
目前常见的匹配原则有以下三种。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采用液力传动的机械不仅与所用的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 和工作装置、行走装置等的性能(特别是牵引性能和燃料经 济性)有关,而且与它们共同工作特性有关。
共同工作与匹配有着不同的含义,前者只研究连接在一起的 工作情况,后者则研究共同工作时应采用怎样的配合才能获 得理想的性能(工作机的优异工作性能)。
3)12h功率:允许内燃机连续运转12h的最大有效功率(包括在超过 12h功率10%的情况下连续运转1h,为最大功率的77%~80%),适用 于在一个工作日中保持不变负荷工作的内燃机(如工程机械、发电机及 农用拖拉机所用的内燃机)。
4)持续功率:允许内燃机长期连续运转的最大有效功率,适用于长期 以恒定负荷工作的内燃机(如长期排灌用或船用内燃机)。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4.3.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变矩器特性

变矩器特性

变矩器的透穿性变矩器的透穿性(transmittancy of torque converter)变矩器的泵轮力矩系数(λB)随涡轮、泵轮转速比变化的特性。

就基本质而言,透穿性是变矩器隔离发动机与工作机,使发动机的工况不受工作机影响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变矩器不具有透穿性,则工作机的工况变化不能透过变矩器影响发动机的工况,这对发动机是有利的。

定性描述变矩器透穿性的指标是透穿度,即工作机的工况变化能透过变矩器影响发动机工况的程度。

由无因次特性可知,对于两个循环圆几何相似但有效直径不等的变矩器(称为同一系列的变矩器),具有相同的无因次特性。

相同类型不同系列的变矩器其无因次特性是不同的,但其变矩比和效率随转速比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而泵轮力矩系数随转速比的变化趋势却是不同的,就是说,他们的透穿性是不一样的,见下图。

变矩器的透穿性一般有下述几种。

(c) (d)变矩器的透穿性非透穿泵轮力矩系数λB为常数,不随转速比变化,这样的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时,发动机的力矩和转速不随变矩器的转速比而变化,因此,输出端(涡轮轴)的工况变化将不会透过变矩器影响发动机的工况,这样的特性称为非透穿,这类变矩器称为非透穿变矩器。

见图(a)。

正透穿泵轮矩系数随转速比的增大而减小,这样的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时,发动机的力矩和转速将随输出端(涡轮轴)工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这样的特性对发动机有利,故称为正透穿,这类变矩器称为正透穿变矩器。

见图(b)。

负透穿泵轮力矩系数随转速比的增大而增大,由于这样的特性往往会使发动机过载,故称为负透穿,这类变矩器称为负透穿变矩器。

见图(c)。

内燃机车上离心涡轮变矩器一般具有复合透穿性,见图(d )。

内燃机车上的离心涡轮变矩器的透穿度T 表示为:式中,λB ,λB *为某一工况和计算工况下的泵轮力矩系数。

根据变矩器的透穿性和透穿度,可以比较和评价变矩器的性能,并依确定变矩器和柴油机的共同工作点。

液力变矩器及其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液力传动是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的涡轮式传动机械。

液力变矩器流场数值计算与特性预测

液力变矩器流场数值计算与特性预测
体 从 涡 轮 流 出后 经 过 无 栅 区进 入 导 轮 ,理 论 上 不 对 液
体 的 能 量 产 生 影 响 ,但 由 于 导 轮 壁 面 对 液 体 的 束 缚 等
原 因, 实 际上液 体经 过导 轮后 速度 压力 等 均发 生变 化 。 从 涡 轮 流 出 的 工 作 液 体 流 动 方 向 与 导 轮 叶 片 的 进 口方
郭琪磊
西北工业大学 机电学院

要: 基 于 大 涡模 拟 ( L E S ) 和F f o w c s Wi l l i a m s — Ha w k i n g s ( F W— H) 方程 相 结 合 的 方 法对 串联 圆柱 体 绕 流 气动 噪 声 进
处 液 流 的 剧 烈 冲击 和 非 工 作 面 处 的 大 范 围 逆 流 , 逆 流
又 和正 向流动 发 生 冲击 , 引 发新 的 冲击 , 并 出现脱 流 ,
流 道 壁 面 的 反 作 用 ,迫 使 液 流 的 流 动 方 向 及 速 度 大 小
发 生 改 变 . 因 此 流 道 曲 率 变 化 最 大 的 地 方 也 就 是 液 流 变 化 最 剧 烈 的 地 方 。 从 泵 轮 流 出 的 液 流 冲 击 到 涡 轮 叶 片 进 口处 工 作 面 附 近 。 形成 高速 流 区 , 而 在 内 环 与 非 工 作 面 附 近 出 现 低 速 流 甚 至 脱 流 区 。液 流 进 人 涡 轮 流 道
作 面 上受 到液 流剧 烈 的冲击 。 因而此处 的压力也 较 大 。
根据 流场 数值计 算 结果 , 作 出特 性 曲 线 ( 图 9 ) 。
整个 导轮 非工 作 面都处 于低 压 区 , 压力 变 化较 小 , 总 的

液力变矩嚣的应用和发展

液力变矩嚣的应用和发展

液力变矩器的应用和发展液力变矩器具有的优良特性,自动适应性、无级变速、良好稳定的低速性能、减振隔振及无机械磨损等,是其它传动元件无可替代的。

历经百年的发展,液力变矩器的应用不断扩大,从汽车、工程机械、军用车辆到石油、化工、矿山、冶金机械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力变矩器的流场理论、设计和制造、实验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液力变矩器的应用国外已普遍将液力传动用于轿车、公共汽车、豪华型大客车、重型汽车、某些牵引车及工程机械和军用车辆等。

以美国为例,自70年代起,每年液力变矩器在轿车上的装备率都在90%以上,产量在800万台以上,在市区的公共汽车上,液力变矩器的装备率近于100%,在重型汽车方面,载货量30-80t的重型矿用自卸车几乎全部采用了液力传动。

迄今为止,在功率超过735kW,载货量超过100t 的重型汽车上,液力传动也得到了应用。

如阿里森(ALLISON)的CLBT9680系列液力机械变速器就应用于功率为882.6kW、装载量为108t的矿用自卸车上,在某些非公路车辆上,在大部分坦克及军用车辆上也装备了液力传动。

在欧洲和日本,近年来装备液力传动的车辆也有显著增加。

国外较大吨位的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多数都采用了液力传动。

我国在50年代就将液力变矩器应用到红旗牌高级轿车上,70年代又将液力变矩器应用于重型矿用汽车上。

目前,我国车辆液力变矩器主要应用于列车机车、一些工程机械和新一代的主战坦克及步兵战车等车辆上。

液力传动在国内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始于60年代,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和厦门工程机械厂共同研制的ZL435装载机上的液力传动开始的。

80年代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研制开发了"YJ单级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叶栅系统"和"YJSW双涡轮液力变矩器系列"。

两大系列目前已成为我国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的液力变矩器的主要产品。

其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液力变矩器及其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

液力变矩器及其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

可分为油液式和水液式两 种。
按工作液体分类
可分为单级式、双级式和 多级式三种。
按结构形式分类
可分为变矩式、定矩式和 综合式三种。
按工作特性分类
02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连接方式
直接连接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通过轴或齿轮直接连接,实现动力传递 。
间接连接
液力变矩器通过液力传递与发动机连接,通过液体动力传递 扭矩。
为了适应紧凑型机械和车辆的需求,液力 变矩器正朝着小型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 。
多功能化
智能化
பைடு நூலகம்
为了满足复杂工况和多种应用需求,液力 变矩器正逐步实现多功能化,如具备自动 锁止、减震等功能。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液力变矩器的控 制和监测系统正逐步实现智能化,以提高 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液力变矩器的未来展望
液力变矩器的效率分析
液力变矩器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其内部 流体的流动和能量转换效率,同时也 受到其设计、制造和装配精度的影响。
发动机的效率分析
发动机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其燃烧效率、 机械效率和热效率等,同时也受到其 设计、制造和运行状态的影响。
04
液力变矩器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提高液力变矩器的传动效率
优化叶轮设计
03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
分析
液力变矩器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提高发动机的转矩输出
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液力变矩器能够通过变矩作用,将发 动机的转矩放大,从而提高车辆的牵 引和加速能力。
液力变矩器能够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 和需求,自动调节发动机的转速和转 矩,从而降低燃油消耗。
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

设计与计算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杜巧连 [摘要]本文通过对液力变矩器的特性分析,阐明了在车辆传动系中采用液力变矩器的优越性。

同时对液力变矩器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叙词: 液力变矩器 特性 分析 应用研究1 引言自从汽车在传动系中使用了液力变矩器之后,克服了采用手动换档机械变速器存在的操纵复杂、车辆行驶平稳性差、机件寿命短及不能充分利用发动机功率等缺点,具有了起步平稳、操作简化、机件使用寿命长、能实现无级变速等优越性,满足了人们对乘坐舒适性、行车安全性的要求。

因此,液力变矩器在各种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美国,液力变矩器在轿车上的应用率已达90%,在市内公共汽车上的应用率则几乎达100%。

而我国国产公共汽车还普遍采用手动换档机械变速器。

本文拟通过对液力变矩器的特性分析,阐明在车辆传动系中使用液力变矩器的优越性。

2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液力变矩器由泵轮、涡轮、导轮构成,3个工作轮装在一个密封的壳体内,泵轮与液力变矩器壳体固定在一起,并与发动机的飞轮同步转动。

涡轮与输出轴相连,输出转矩。

导轮浮动于泵轮和涡轮之间,并保持一定的轴向间隙。

液力变矩器安装在发动机的飞轮曲轴上,其作用与采用手动变速的汽车离合器相似。

液力变矩器利用液力传动的原理,将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变为液体的动能,再把这种动能转变为机械能。

液力变矩器工作时密闭的壳体内充满有一定压强的油液,当发动机带动泵轮旋转时,泵轮叶片使液压油运动,高速运动的油液顺着泵轮叶片作用于涡轮叶片上,从而推动涡轮转动。

高速旋转的泵轮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泵轮叶片内端的液体压强小于导轮叶片的液体压强,于是流过涡轮叶片的油液又作用于导轮叶片上,油液经过导轮叶片后又进入了泵轮叶片,这样油液在泵轮叶片、涡轮叶片、导轮叶片间形成环流。

当油液从泵轮流向涡轮的时候,油液把泵轮的力矩传递给涡轮,在油液从涡轮流向导轮的过程中,导轮给予液体一定的反作用力矩,这个反作用力矩也同时作用在涡轮上。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 评价液力变矩器经济性能常用:最高效率和高效范围
• 通常认为,高效范围越大、最高效率越高,则液力变
矩器的经济性能越好,但这两个指标是相互矛盾的。
• 对于运输车辆来说,个别点的高效值其意义是不大的,
相反,大的高效范围对经济性有重要意义。
3.性能评价
3)负荷性能 指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装置负荷及液力变矩器反加于 动力装置负荷的性能。 4)能容特性 表示液力变矩器吸收动力装置能量(功率)的能力。 5)穿透性能 表示液力变矩器涡轮轴上的扭矩和转速变化时,泵轮 轴上的扭矩和转速变化的程度矩的能力。 • 由于涡轮力矩与泵轮力矩方向相反,故在上式加“--”,
使 K 为正值。
• 对于液力偶合器,K=1;对于液力变矩器,在转速比低于
偶合器工况时K >1。
变矩器的性能参数
1.特性参数
4)效率η
• 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NT M n T T NB M B nB
•液力元件的功率损失为
各种机械损失(轴承、密封、圆盘摩擦等损失); 液力损失(液力摩擦损失、流道的转弯、扩散、收缩等 局部损失及来流方向与叶片头部骨线方向不一致时的 冲击损失)。
变矩器的性能参数
1.特性参数
5)最高效率ηmax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液力变矩器经济性的优劣;
6)高效范围Gη
• 效率高于某一规定值的工作范围;
2)泵轮扭矩系数λB
•根据相似理论,一系列几何相似的液力变矩器在相似工况
(转速比i相同)下所传递的力矩的值,满足:
•对于几何相似的液力变矩器,在相同的工况下,λB值相等。
•λB值一般由试验确定,标志着液力元件传递力矩的能力。
1.特性参数
3)变矩系数 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矩器的透穿性变矩器的透穿性(transmittancy of torque converter)变矩器的泵轮力矩系数(λB)随涡轮、泵轮转速比变化的特性。

就基本质而言,透穿性是变矩器隔离发动机与工作机,使发动机的工况不受工作机影响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变矩器不具有透穿性,则工作机的工况变化不能透过变矩器影响发动机的工况,这对发动机是有利的。

定性描述变矩器透穿性的指标是透穿度,即工作机的工况变化能透过变矩器影响发动机工况的程度。

由无因次特性可知,对于两个循环圆几何相似但有效直径不等的变矩器(称为同一系列的变矩器),具有相同的无因次特性。

相同类型不同系列的变矩器其无因次特性是不同的,但其变矩比和效率随转速比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而泵轮力矩系数随转速比的变化趋势却是不同的,就是说,他们的透穿性是不一样的,见下图。

变矩器的透穿性一般有下述几种。

(c) (d)变矩器的透穿性非透穿泵轮力矩系数λB为常数,不随转速比变化,这样的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时,发动机的力矩和转速不随变矩器的转速比而变化,因此,输出端(涡轮轴)的工况变化将不会透过变矩器影响发动机的工况,这样的特性称为非透穿,这类变矩器称为非透穿变矩器。

见图(a)。

正透穿泵轮矩系数随转速比的增大而减小,这样的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时,发动机的力矩和转速将随输出端(涡轮轴)工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这样的特性对发动机有利,故称为正透穿,这类变矩器称为正透穿变矩器。

见图(b)。

负透穿泵轮力矩系数随转速比的增大而增大,由于这样的特性往往会使发动机过载,故称为负透穿,这类变矩器称为负透穿变矩器。

见图(c)。

内燃机车上离心涡轮变矩器一般具有复合透穿性,见图(d )。

内燃机车上的离心涡轮变矩器的透穿度T 表示为:式中,λB ,λB *为某一工况和计算工况下的泵轮力矩系数。

根据变矩器的透穿性和透穿度,可以比较和评价变矩器的性能,并依确定变矩器和柴油机的共同工作点。

液力变矩器及其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液力传动是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的涡轮式传动机械。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和输入轴相连接的泵轮,把输入的机械能转变为工作液体的动能,使工作液体动量矩增加。

和输出轴相连接的涡轮,把工作液体的动能转变为机械能输出,并使工作液体的动量矩减小。

液力传动的主要特点是:1自动适应性、2防振隔振作用、3良好的起动性、4限矩保护性、5变矩器效率。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液力变矩器的特性是表示变矩器各输出和输入参数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这些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虽可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来获得,但由于大量引入假设,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变矩器实际的特性曲线是通过台架试验来取得的。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曲线主要有以下三种:输出特性、无因次特性和输入特性。

一、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是表示输出参数之间关系的曲线。

通常是使泵轮轴的转速保持不变,在此工况下求取以涡轮轴转速2n 为自变量的各输出特性曲线(参看图4-1)。

图4-1具有不同透穿性的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2211222n n M M n M M ηη===泵轮扭矩1M 随涡轮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少,称为正透性(见图4-1a)。

当涡轮呈轴向布置时图(4-1b)1M ≈常数。

对于图(4-1c)所示的离心式变矩器,涡轮与泵轮布置在同一侧,且涡轮在泵轮的前方,此时液流在涡轮中产生的附加离心力将增大液体的流量。

因此,泵轮转矩1M 将随涡轮轴转速的增大而增大,这种性能称为负透性。

变矩器的效率η为涡轮轴上的输出功率与泵轮轴上的输入功率1P 之比,即:i K n M n M P P ===112212η (4-1)K —变矩系数,亦即动力学传动比12M M K =;i —传动比,亦即运动学传动比12/n n i =。

变矩器的效率可以由式(4-1)计算而得。

显然,当2n =0时η=0;当2n 增大时,η随之增大。

当涡轮轴转速增至一定值时,η可达到最大值;然后当2n 继续增大时,由于2M 的急剧下降而使η值随2n 之增大而减小。

变矩器的效率曲线见图4-1。

二、液力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无因次特性,是表示在循环圆内液体具有完全相似稳定流动现象的若干变矩器之间共同特性的函数曲线。

所谓完全相似流动现象指两个变矩器中液体稳定流动的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雷诺数eR 相等)。

根据相似理论,可以建立以变矩器传动比i 为自变量,泵轮扭矩系数1λ、变矩系数K 和变矩器效率η随i而变化的关系,即:)(11i λλ=)(i K K =)(i ηη=以上三式就是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它代表了一组相似的变矩器群在任何转速下的输出特性。

实际的变矩器无因次特性和它的输出特性一样,通常是用台架试验测得的。

在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上,可以列出以下一些表征一组相似变矩器工作性能的特性参数(见图4-2)。

图4-2液力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1变矩器的起动变矩系数K —传动比i=0时的变矩系数;2变矩器泵轮的起动扭矩系数10λ—传动比i=0时的泵轮扭矩系数;3变矩器的工作效率P η—机器正常工作时所允许的最低效率,对工程车辆来说,一般取P η =0.754变矩器的工作变矩系数P K —与P η相对应的变矩系数;5变矩器的工作传动比P i —与P η相对应的传动比;6变矩器的最大效率m ax η;7变矩器的最大效率变矩系数maxηK —与m ax η相对应的变矩系数;8变矩器的最大效率传动比m axηi —当K=1时的传动比;9变矩器的偶合器工况传动比M i —当K=1时的传动比;10变矩器在偶合器工况下的泵轮扭矩系数M 1λ—当K=1时的泵轮扭矩系数;11变矩器透穿性系数Π—泵轮起动扭矩系数10λ或最大扭矩系数max 1λ与偶合器工况扭矩系数M1λ之比,即:M110λλ=∏或M 1m ax 1λλ=∏三、液力变矩器输入特性液力变矩器的输入特性是以泵轮扭矩系数1λ作为参数而绘制的泵轮轴扭矩1M 与转速1n 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随着透穿性系数的下降,输入特性上的抛物线将相互靠近。

对于绝对不透的变矩器,由于1λ =常数,输入特性上只有一条抛物线[见图4-3b)]。

100 80 60 40200206040801000.91.00.80.60.40.2i =01008040602020 40 60 80100图4-3液力变矩器输入特性 a)可透性变矩器;b)不透性变矩器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一、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在上节中讨论了液力变矩器本身的输入和输出特性。

当液力变矩器和发动机共同工作时,在变矩器和发动机的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变矩器和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来表示。

显然,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与传动联接方式有关。

此种联接方式,从原则上可分为两种型式:串联联接和并联联接。

当发动机与变矩器作串联接时,发动机传递给驱动轮的功率全部通过液力变矩器,因而也称串联功率流式。

从传动系的型式来看,则属于液力-机械的串联复合传动。

当发动机和并联传动机构联接时,即发动机传给驱动轮的功率分别由几条并联的功率流传递。

其中经过液力变矩器的仅为一部分功率,所以也称并联功率流式。

按传动系型式来分类,则称为液力-机械的并联复合传动。

下文分别讨论这两种型式的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一)串联功率流式在串联功率流的型式中,又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来讨论。

1发动机与变矩器直接相连,且发动机全部功率通过液力变矩器[见图4-4a)]231421图4-4发动机与变矩器的串联连接a)-直接连接;b)-减速(增速)连接;c)-部分功率直接连接;d)-部分 功率减速(增速)连接1-发动机;2-变矩器;3-分动箱;4-减速(增速)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转换至变矩器泵轮轴上发动机调速特性即为发动机本身的调速特性。

很显然,发动机与变矩器共同工作的必要条件是:1M M e =,1n n e =式中:e M ,en —发动机的有效扭矩与转速;1M , 1n —变矩器泵轮轴上的输入扭矩与转速。

如果在变矩器输入特性上同时绘出发动机的调速特性[图4-5a)],那末满足上述条件的发动机与变矩器共同工作的全部可能工况就可清楚地表现出来。

实际上这些工况是由发动机调速特性和变矩器输入特性共同包含的区域来确定的,即[图4-5a)中A 1C 1C 2A 7所包围的区域。

由此可见,如将变矩器的输入特性与转换至泵轮轴上的发动机调速特性用同一比例尺绘制在同一坐标图上,则可以充分阐明两者共同工作的相互关系。

此种曲线图即称为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1.0.90.840 60 801000 200 2040 6080100图4-5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a)发动机调速外特性;b)发动机通用特性当发动机的调速手柄置于最大供油位置时,变矩器与发动机可能的共同工作的区域是发动机调速特性的扭矩曲线上自A1至A7这一区段(亦即变矩器输入特性的抛物线束与发动机扭矩曲线的交点A 1、A 2、A 3…A 7)所代表的工况。

图4-5a)给出了发动机的外特性,所以为变矩器与发动机在上述工况下共同工作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概念。

但是图4-5a)只能表明共同工作的工况范围,其不足之处是缺少发动机在部分供油状态下与变矩器共同工作时,发动机经济性的概念。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在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上也常常用发动机的通用特性代表替调速特性。

图4-5b)上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在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全部工况下,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并阐明发动机最经济的燃料消耗区是否被充分利用。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在绘制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时,发动机的调速特性应按国家标准的规定,试验时应带有发动机正常工作所必须的全部附件(包括冷却风扇、水泵、发电机、空气滤清器、消音器等),通过台架试验进行测定。

2.发动机直接与变矩器相连,但在变矩器之前,发动机分出一部分功率来驱动机器的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图[4-4c ]。

从原则上来说应尽可能避免在液力变矩器前接入任何消耗发动机功率的装置。

但在大多数工程车辆上仍有许多辅助装置必须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这些装置包括操纵系和制动系用的油泵、气泵、冷却润滑系统用的油泵等等。

此外在某些场合下,例如对于装载机,驱动工作装置用的功率输出轴也往往需要直接由发动机来驱动。

在这种情况下,将发动机的调速特性转换至泵轮轴上时,必须从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中扣除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的消耗。

调速特性的换算应遵守下列条件:e e n n =',ec e M M =',ece P P ''=eec ee P P G G =',ee g g =' (4-5)ecM —发动机的自由扭矩,即扣除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的消耗后余下的发动机扭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