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农业及农村现代化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素 (一)主要障碍: 1.耕地资源严重短缺,人地矛盾突出 1.耕地资源严重短缺,人地矛盾突出 2.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3.农村人力资源缺乏,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困难 3.农村人力资源缺乏,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困难 4.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4.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5.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制约整体发展水平 5.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制约整体发展水平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1.在发展目标上,要把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业劳 1.在发展目标上,要把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放在第一位 2.在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向 2.在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向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3.在发展思路上,要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3.在发展思路上,要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4.在城乡关系上,要走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 4.在城乡关系上,要走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 5.在发展模式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在发展模式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在建设方案上,要走技术高起点、产品高价值的 6.在建设方案上,要走技术高起点、产品高价值的 道路
1.指标选择 1.指标选择 ①农村人均耕地面积— ①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规模经营 ②灌溉率— ②灌溉率—农业水利化 ③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③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化学化 ④单位耕地占有拖拉机数量— ④单位耕地占有拖拉机数量—农业机械化 ⑤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率— ⑤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率—农业劳动 生产率 ⑥单位耕地面积谷物产量— ⑥单位耕地面积谷物产量—农业土地生产率 ⑦农业劳动力文盲率— ⑦农业劳动力文盲率—生产者素质
(二)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 1.农村人均耕地—农业规模经营 1.农村人均耕地— 2.农产品标准化率—农业标准化程度 2.农产品标准化率— 3.精细农业实现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率—农业 3.精细农业实现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率— 信息化程度 4.单位耕地面积生物制剂使用量—农业生物化 4.单位耕地面积生物制剂使用量— 程度 5.实施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设 5.实施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施化程度
什么是现代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现代农业的不同解释1、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2、现代农业通常是指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农业.这种能源农业以输入的石油能超过输出的食物能为基本特征(龚绍文1987)打破封闭式的农业循环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其速度超过前两个阶段。
3、现代农业则主要是指在技术与制度方面不断进步、以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农产品的农业.4、所谓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来武装的农业.具体表现在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提高生产效率5、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6、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模式现代农业的模式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业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
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
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开展目标,自那时起,迄今已有20多年。
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一动态概念,建国后其理论和实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促使有关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更好地向纵深领域开展,现将其假设干本质属性作以综述。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基于“任何社会相对于过去的社会而言是现代社会”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亨延顿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拟研究)制度学方向(黄抗生,xx)。
这几个学派根本上从两个角度去定义现代化:一是把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来定义。
塞缪尔·亨延顿教授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变化”(李秀林等,1990);二是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人把现代化作为结果或目标来定义,杨豫教授指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它广泛涉及到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开展、社会整合和技术进步等方面。
农业现代化以现代化理论为根底,结合农业的特点提出,根本上也是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定义。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认为,开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是农业开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舒尔茨的理解,其应被看作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西奥多·w·舒尔茨,1987)。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人们对现代农业特征的认识因时而变,与现代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有传统性的合理继承与开展,又具有现代先进性和合理性的特质。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元
1995 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 GN P4260 40000 0120 美元
02 非农业产业在 GD P 中的比重 03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比重 04 农业劳动生产率
%
≥90
%
≥30
元 人 1 年 20000
0110 0110 0105
1995 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为 91%
05 农机化综合作业率
11 关于指标体系的内容范围。 按照广义农业现代化的观点, 我国下世纪初叶 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重 点的农村现代化, 那么在指标体系中就不仅包括农 业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的指标, 还应该包括反映农 村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基本指标。 如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综合反映经济总体水平, 应在指标体系中占据 首要位置; 农村非农产业指标反映了农业劳动力向 非农业部门转移的程度, 直接决定了农业劳动率和 土地产出率的高低, 并且又在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 中起决定作用, 所以也应该包括在评价指标体系之 内; 乡村城镇化指标综合反映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发 展程度, 而且城镇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亦 应列为评价指标的内容之一。此外, 农村其他重要指 标如农民素质、科技教育、社会稳定等均在不同方面 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进步程度, 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也 应把这些内容包括在内。 有人不同意这种设计指标体系的思想, 认为应 该把农业指标同其他指标区分开来, 称作主体指标 和相关指标, 或者叫目的指标和条件指标, 且主体指 标或目的指标作为评价的重点。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 看法, 原因之一是我们所说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 广义的, 农业仅仅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部门, 是农村社 会的一部分, 农业的发展水平不等于甚至不代表农 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原因之二是我们所说 的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 展, 把农业一个部门的发展作为现代化的目的是不 合适的。 所以我主张统一权衡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 (确定权重) , 不再进行不必要的分类。 21 关于评价指标的数目和筛选原则。 国际通用的农村现代化指标一共有 10 个, 即: 服务部门产值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有文化人口
我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发展_图文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农业科技创 新能力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深化农业科技体 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实施一批重 点科技计划,尽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 及装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深入开展粮棉油糖绿色增产 模式攻关和整建制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强沙化草原治理 、盐碱地改造等技术模式攻关。改善农业重点学科实验室 、科学实验站(场)研究条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农业科研 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生 物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健康发展。
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大型垦区的部分县市已基本实现 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引领全国农业现代 化的先行区。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 实现的新时期。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
“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1.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 益凸显 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 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 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把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两大动力源,统筹推 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 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 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 用,建立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 现代管理机制。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念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 60年代.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因此.现代农业可以叫做工业化农业,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叫做农业工业化。
进而将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
80年代到90年代初.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理解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增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容。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90年代后.由于人们意识到生存环境恶化的威胁.更注重生物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90年代末.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宣杏云教授等人在《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一书中提出的.从两方面把握农业现代化内涵: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
第一它是以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第二.它又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即一国为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使其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这一观点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仅扩展了单纯的“过程论”.把它同时看作是加快这一过程的手段.这在对农业现代化理解的深度和厂度上都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现阶段的农业现代化内涵,包含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三大块。
农业产业现代化是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本身的现代化布局、物质装备、技术手段、经营管理五个方面。
论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论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农业现代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科技、管理和制
度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和市场竞
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
资源利用效率。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等
环节的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 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物流等服务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农村社会体系,推进农村现代化。
4. 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农业资
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加强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实现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5. 农业管理和扶持政策现代化:通过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
手段,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的农业支持和扶持体系,推动农业的市场
化和产业化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科技、管理、制度等多种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推进农村全面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
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创新技术研究
农业现代化创新技术研究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实现重大变革,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创新技术研究,并分析其作用和发展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因此必须依靠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
这些现代化的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中,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三、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主要涉及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等方面。
农业机械化包括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智能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信息化则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处理。
生态化则是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机具如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等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农业智能化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农民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种植、灌溉、施肥等,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资源的污染。
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农业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因此,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农业现代化是指以信息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和科技创新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更新替代,使农业生产从单一化、低效率向多元化、高效率方向转变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社会组织方式和农业行业布局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指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进行农业生产,如精准施肥,精细化管理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土地、水资源和气候环境等产生不良影响。
2. 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指农民经营观念的改变,通过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也要注重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农业社会组织方式农业社会组织方式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各种组织形式的变化,如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壮大,实现农村实用性设施、社区服务等集中开发,整合资源和提供高质量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 农业行业布局方式农业行业布局方式主要指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在现有农业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加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力度,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和范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技术革新和应用技术革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强调技术的适用性和智能化。
比如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类型探析
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类型探析现代农业是指在工农业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为基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一种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其发展目标是以现代化农业基地为支撑,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现代农业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如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确施肥技术、温室设施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等,提高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二、科学的管理模式。
现代农业强调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包括精细化管理、可追溯管理、生态农业等。
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决策和精细化的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农业产业化。
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
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基地等形式,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民的综合收入。
四、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施生态恢复和节约用水措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区域差异,我国现代农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一、种植业现代农业。
种植业现代农业主要侧重于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作物的种植。
采用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二、畜牧业现代农业。
畜牧业现代农业包括养殖业和草原畜牧业。
以规模化养殖为主,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畜禽的饲养效益,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水产养殖现代农业。
水产养殖现代农业主要包括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
采用高效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增加水产养殖业的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损害。
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民富裕
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民富裕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富裕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益处以及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
它包括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提高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农民真正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福利。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1.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包括推动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新型农业设施、精准农业技术和遥感监测等工具的运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可以提升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
此外,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产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包括改善灌溉设施、道路建设、电力供应等,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和便利条件。
三、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益处1.提升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实现农民富裕。
现代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创造渠道,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粮食生产获得收益,还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等环节增加附加值。
2.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政府和农民可以共同推动农业结构的优化,逐步减少传统农业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3.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现代农业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测和管理。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现状分析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 农业资源约束: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约束,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应对
•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方法
•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参考 • 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对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借鉴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技术
• 数据分析技术: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数据,为研究 提供依据 •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GIS技术,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分布,为研究 提供支持 • 遥感技术: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生态环境状况,为研究提供数据
政策因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作用
• 政策缺失或滞后,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效果 • 政策不公平,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平衡
经济因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经济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 • 经济发展带动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农村现 代化水平 • 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02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动态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世界农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 现代农业是指二战以来的农业,此时发达 国家的农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普遍 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以机械 作业替代手工操作并广泛使用化工产品和 大型农业设施,这些国家用现代科学技术 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 来经营和管理农业.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 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农业生产的效率空 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 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代化
• “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文明进步” • 六十年代,首先从美国兴起了社会指标 • 人文发展指数。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经过 六年研究而提出的成果。从1990年起,每年出版 一次。该指数用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 际人均GDP三个 指标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中国 在170多个国家中居111位。 • 国际竞争力。这是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 管理研究院建立的,从1980年起每年公布一次, 指标体系由十大构成要素300多个指标综合而成。 中国在四十多个国家中从1995年的34位已上升至 2002年的12位。
现代化
• 国家财富新标准。是世界银行根据可持续 发展的模式,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 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四方面综合计算出人均 国家财富量,1995年公布的192个国家平均 为8.6万美元,中国只有6600美元,居162 位。居首位的澳大利亚达83.5万美元。 • 社会进步指数。这是美国 社会学家埃斯特 斯的研究成果,用44个指标组成,在124个 国家排序中,中国居77位。
世界农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 三分法与四分法 • 过程论与目标论
世界农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 “三分法”又可分为两派。主流派认为,农 业发展史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 代农业三个阶段。 • 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 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工具,采用刀耕火种 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依靠长期休耕的 方法去自然恢复地力,而不是靠人工的栽 培耕作技术去提高土壤肥力。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条件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条件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着眼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要完成这一历史转变过程,必须创造和改善一系列社会经济及技术条件:1.商品经济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现代经济所需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必须通过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
只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才能全面打破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彻底摧毁小生产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能不断扩大市场,市场的扩大是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能打破墨守成规的习惯势力,推动农村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
2.工业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工业和农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门,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工业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工业的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机器、化肥、农药及其他现代生产要素,无一不依靠工业;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科学技术人才,几乎大都是在大工业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培养的;农业现代化的资金,从长远来看,大部分将来源于工业积累;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主要依靠工业部门来吸收。
3.教育水平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大规模的“物力投资”的同时,必须重视“智力投资”,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因为现代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现代的劳动力相结合,只有“物”而没有“人”是不可能现代化的。
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包括:精干的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庞大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农业管理专家和农业推广专家队伍,以及受过专业教育的广大农业劳动者。
这就要求智力投资必须是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应按比例的协调发展。
4.人口增长必须有一定的控制。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口就变成了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负担或限制因素。
这在发展中国家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人口过多,造成了资源超负荷,从而引起农业对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致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口过多,必然抵消了农业的增产部分或者农业的资金积累,没有资金积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人口过多,经济很难搞上去,导致平均主义泛滥,劳动者积极性受到挫伤,人民生活难以改善,较低的人口生产成本又会刺激人口的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形成恶性循环;人口过多,需要更多的教育投资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必然是人口素质下降。
农业现代化的演讲稿范文
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农业现代化这一重要课题。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我将以“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题,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领域中,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现代金融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综合效益的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化:通过引进和推广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2. 科技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3. 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现代化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5. 绿色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意义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5. 保障生态环境: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果。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品种培育滞后。
(3)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
(4)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对策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现状与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现状与问题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是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农业现代化被定义为实现农业生产全要素集约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高效率、高产量、高质量、低消耗为目标,重新运用人、地、水、肥、机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因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高效率生产和运营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是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集约经营、精细管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不仅包括生产方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所体现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可以说,农业现代化在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生产向科技、信息、绿色、可持续生产转型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融合的发展。
它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无论是长远目标还是近期计划,农业现代化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更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农业生态建设的保护和恢复、农产品质量与品牌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等多方面的改革。
这样的要求不仅使农业现代化更可持续、更生态、更具社会责任感,从而维护了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更使农业生产更具经济内涵,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和谐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到科学化、现代化的转变。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程。
在20世纪初期,农业生产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农业时期。
农民主要通过肥料改良和耕作的改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农民的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较慢。
同时,农业现代化理念还没有形成。
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根据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简要地将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原始农业(或称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或轮垦耕作制,主要依靠长期休耕来恢复地力。
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对野生动物的驯化和灌溉技术的运用,从而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工具主要是简单的骨制、木制和石制工具;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和栽培;实行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
传统农业是伴随着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几乎成为人类早期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传统农业一般具有下列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庭成员的需要;耕作方式落后,一般以手工劳动为主,所使用的工具是铁木制工具,以畜力作为牵引动力,间或使用风力和水力,例如风车、水磨等;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水平低,农户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一般耕作品种小而全,而且种养兼顾;科技含量低,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抗灾能力差;要素投入和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劳动生产率很低,产量几乎是长期停滞的。
一般来讲,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即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的变革。
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则既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农业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既要采用现代工业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科学生产、组织及管理方法,还要求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概括地说,广义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的过程[1]。
农业现代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系统和一个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知识点总结
农业农村现代化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1.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农业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指导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目标,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生产关系和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1)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推广科学种植、养殖、管理等现代化生产方式。
(2)生产结构的多样化。
发展多种经营、多产业联合等多元化生产结构。
(3)生产关系的市场化。
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农产品市场化流通和竞争能力。
(4)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民主化。
推进土地承包权、农村土地经营权、财产权的流转和规范化。
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路径1. 发展阶段(1)初级阶段。
主要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农药的应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中级阶段。
主要依靠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附加值的提高。
(3)高级阶段。
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和农产品的国际化。
2. 发展路径(1)技术路径。
以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先进生产装备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2)产业路径。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生态路径。
以生态农业为主,实现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指标1. 农村现代化的内涵(1)经济现代化。
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
(2)社会现代化。
实现农村社会制度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3)生态现代化。
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4)文化现代化。
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农民素质的提高。
2. 农村现代化的指标(1)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指标。
包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水平等指标。
(2)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指标。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原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特点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
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区域性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的。
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时,需要对其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
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世界性和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
整体性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谓现代化(Modernization)?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动态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的综合变化。
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就是从使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即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
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分工专业化、技术密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认识和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涵义。
必须联系农业现代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征。
1.历史性。
农业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它是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与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逐渐萌芽。
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农业生产手段逐步向机械作业转化。
19世纪20—3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发展,以电力和钢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现代化浪潮,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新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如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学、生物工程的蓬勃兴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新能源和新装备。
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又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生产力大发展时期,从而加速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2.地域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有所不同。
尽管农业现代化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作为最主要衡量指标,但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
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国家,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农业现代化建设选择以石油为原料和动力的化学化和机械化;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侧重于种子、化肥和水利。
从时间上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以“石油农业”为基点,而80年代以后则更注重生物技术的应用,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继承性。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科学和技术都有其继承性,农业现代化也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和提高。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
科学劳动部分地是以前人劳动积累的利用为条件。
在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
农业环境和生物特性的变化往往是以数百年计。
即使如此,农业技术在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就包含着去其糟粕、展其精华的过样。
因此,一方面,农业技术或经验较长时期地保持相对稳定,在稳定中又逐步发展,这就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而经久不衰;另一方面。
它又随着生产实践的推进和需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前进。
概括而言,建设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发展农用工业,增加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使农业成为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