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_2010_969806132

合集下载

07_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_2012_709704628

07_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_2012_709704628

6
7.1.4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7.1.5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常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

理论是完美的,但不是真实的
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弹性力学) 弹塑性本构模型(塑性力学) 损伤本构模型(损伤力学) 断裂力学本构模型(断裂力学)
以理论模型为基础, 根据试验数据修改理 论模型使之与试验相 吻合
试验是真实的,但不是完美的


保持I1, θ不变,改变J2直至与破坏面相交得到交点
(I1, J2f, θ)
引入调整系数k
k
β=
J2
J2 f
23
σ3 β = σ 3f

0 ≤ k ≤1
24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等效一维应力应变关系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等效一维应力应变关系 割线模量计算式
E

νs
E
Cedolin 模型
σ oct = 3K sε oct τ oct = 3Gsγ oct
0
Ks = ab −ε oct / c + d K0
Gs = pq −γ oct / v + sγ oct + t G0

(1 −ν s ) (1 +ν )(1 − 2ν ) Es s s D=
cosθ cos(31.03D ) σ 1 − 3.466 2 I1 2 J2 D D = − σ θ π cos( ) + = 5.292cos(31.03 − 120 ) − 8 = − 7.905 2 3 3 3 σ − 12.630 cos(31.03D + 120D ) 3 cos(θ + 2 π ) 3

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

关联流动法则
根据Drucker公设,塑性应变的方向与屈服面的 法线相同
{d
p
}

d
f
{
}
d 0

{d} {de}{d p}
{d} [D]{de}

{d} [D]({d}{d p}
由强化材料的加载条件 df = 0

f
{
}
T
{d
( )


1 3
(
x
y
z)


1 3
( x
y
z)
{s} 2 {e} 3
{} ([D] [Dp ]){}

{} ([Dep]){}
其中
1 2a


1

a
1 2a

1 a 1 a 1 2a

[Dep
(
)]

3(1
E
{
}

表示的是屈服面的外法线
d {σ}表示的是载荷的方向

f
{
}


T
df


f
{
}

{d }
表示了载荷的指向,为正时,指向外侧,为加载, 反之为卸载,沿切线为中性加载。
理想塑性材料
f ({}) 0
弹性状态
f ({}) 0
强化材料
{ df

z
)

2
3 3I2
s11
f
xy
2
3 3I2
2 xy 2
3 3I2
2s12
合并可记为

非线性弹性三维本构关系

非线性弹性三维本构关系

G
K
=
E 3(1 − 2ν )
G
=
E 2(1 +ν
)
E
=
9KG 2K + G
ν
=
3K − 2G 2(3K + G)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基本思路
! 将三维应力/应变归一化,寻找合适的应 力/应变水平指标,以该指标为基础建立 本构模型 ! Ottosen, 江见鲸模型,过镇海模型
π π
) )
+
I1 3
=
cos(31.030) 5.288cos(31.030 −1200 ) − 8
cos(31.030 + 1200 )
=
− 3.466

7.905
−12.630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Gs G0
=
pq −γ oct / v
+ sγ oct
+t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二维非线性指标
β = σ 2 = σ1 = OP σ 2 f σ1 f OF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Ottosen模型
! 破坏准则 ! 非线性指标 ! 等效应力应变关系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 引入调整系数k
β
=
σ3 σ3f
k
0≤k ≤1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等效一维应力应变关系
! 采用Sargin表达式
σ
=
k3
fc
1
A
ε ε0
+

立方晶粒各向异性集合金属的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立方晶粒各向异性集合金属的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
这里 c 和 f 为立方晶粒材料常数 , 它们与立方晶粒单晶常数的关系为 和 c1 = c12, c2 = 2c44, c3 = c11 - c12 - 2c44, f1 = c123, f 2 = 6c144, f 3 = 8c456, f 4 = c111 - 3c112 + 2c123 + 12c144 - 12c166 + 16c456 f5 = 3( c112 - c123 - 2c144 ), f 6 = 12 ( c166 - c144 - 2c456 ) 式中的 c11、 c12和 c44, 以及 c111、 c112、 c123、 c144、 c166、 c456是立方晶粒的单晶常数, 其值可在金属材料手册中查找 到 . 上式中 cIJ = C ijk l ( I )和 cIJK = D ijklm n ( I )的下标关系采用了 Vo ig t约定 ij % I, 满足 11% 1 , 22% 2, 33% 3 , 23% 4 , 13% 5 , 12 % 6 上述 Vo ig t约定使得人们经常称四阶弹性分量为二次弹性常数 , 称六阶弹性分量为三次弹性常数 .
E ijm n +
jm
( 2)
mn
E ijkl )
( 2)
F ijklm n = F ijklm n = ∃ = 1
( 4) 3 i j k
1 ( 4
l
in
E ijkl +
n
( 2)
jn
E im k l +
( 2)
im
E jnkl +
( 2)
E inkl )
(3) mn
( 2)
m
, F ijklm n =

非线性本构关系

非线性本构关系

第二章材料本构关系§2.1本构关系的概念本构关系:应力与应变关系或内力与变形关系结构的力学分析,必须满足三类基本方程:(1)力学平衡方程:结构的整体或局部、静力荷载或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分析、精确分析或近似分析都必须满足;(2)变形协调方程:根据结构的变形特点、边界条件和计算精度等,可精确地或近似地满足;(3)本构关系:是连接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的纽带,具体表达形式有: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轴力-变形(伸长、缩短)关系,扭矩-转角关系,等等。

所有结构(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形式和体系)的力学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原则上相同、数学形式相近,但本构关系差别很大。

有弹性、弹塑性、与时间相关的粘弹性、粘塑性,与温度相关的热弹性、热塑性,考虑材料损伤的本构关系,考虑环境对材料耐久性影响的本构关系,等等。

正确、合理的本构关系是可靠的分析结果的必要条件。

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复杂性在于:钢筋混凝土---复杂的本构关系:有限元法---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工具:非线性全过程分析---解决目前结构分析与结构设计理论矛盾的途径:§2.2 一般材料本构关系分类1. 线弹性(a) 线性本构关系; (b)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图2-1 线弹性与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比较在加载、卸载中,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εσD = (图2-1a ) 适用于混凝土开裂前的应力-应变关系。

2. 非线性弹性在加载、卸载中,应力与应变呈非线性弹性关系。

即应力与应变有一一对应关系,卸载沿加载路径返回,没有残余变形(图2-1b )。

}{)]([}{εεσD = 或 }{)]([}{εσσD =适用于单调加载情况结构力学性能的模拟分析。

3. 弹塑性图2 – 2 弹塑性本构关系(a)典型弹塑性;(b)理想弹塑性;(c)线性强化;(d)刚塑性典型的钢筋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图2-2(a ))包含弹性阶段(OA )、流动阶段(AB )及硬化阶段(BC )。

从力学角度本构关系

从力学角度本构关系

从力学角度本构关系
从力学角度来看,材料的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力学性能的物理方程或规律。

本构关系可以分为线性本构关系和非线性本构关系。

线性本构关系是指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呈线性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

根据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弹性模量或切变模量来描述,这些模量是材料特性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线性本构关系包括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等。

非线性本构关系是指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即在外力作用下,材料的变形不再是正比于应力。

非线性本构关系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材料的行为,如塑性、黏弹性等。

常见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包括塑性本构关系、粘弹性本构关系等。

无论是线性本构关系还是非线性本构关系,在力学角度上都可以通过实验或理论推导得到。

根据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质,可以选择不同的本构关系模型来描述材料的行为,在工程应用中起到指导设计和预测材料性能的作用。

非线性弹性三维本构关系

非线性弹性三维本构关系

( ) e~c′ =
C1γ
2 1
+ C2γ 1
e~c ;
( ) eu′
=
C1γ
2 1
+
C2γ 1
e~u
其中C1 和C2 是输入参数。通常 C1 = 1.4 , C2 = −0.4 。 用σ~c′ ,σ~u′ , e~c′ 和e~u′ 代替没有撇号的参数, 就确定多轴状态下的等效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增量模型
! 增量形式的切线模量
Et
=
dσ dε
Saenz’s Model
σ
=
1+
E0 Ec
E 0ε

2
ε ε0
+
ε ε0
2
Et
=
1
+
E0
1

ε ε0
2
E0 Es

2
ε ε0
+
ε ε0
2
2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Bathe 模型(ADINA源程序)
受压应力水平较高时
D
=
(1

1
)(1


)
×
(1−ν )E1 νE12
(1−ν )E2
νE13
νE23
(1−ν )E3
0 0 0
0.5(1− 2ν )E12
0 0 0 0
0.5(1− 2ν )E13
0
0
0
0
0
0.5(1

弹性力学第四章 本构关系

弹性力学第四章 本构关系
弹性力学第四章 本 构关系
第四章 本构关系
§4-1 本构关系概念 §4-2 广义胡克定律 §4-3 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4-1 本构关系概念
在以前章节我们从静力学和几何学观点出发, 得到了连续介质所共同满足的一些方程。显然,仅 用这些方程还不足以解决变形固体的平衡问题,因 为在推导这些方程时,并没有考虑应力和应变的内 在联系,而实际上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对每种材料, 他们之间都有完全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材 料所固有的物理特性。本章就是要建立在弹性阶段 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本构关系。
拉压:2个 剪切:1个
2个
c 4 4c 1 1c 22 /2
金属
Chapter 5.1
第四章 本构关系
§4-1 本构关系概念 §4-2 广义胡克定律 §4-3 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4-3 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应变能
如果载荷施加得足够慢,物体的动能以及因弹性变 形引起的热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则外力所做的功将 全部转化为变形位能而储存在弹性体内。
ij ji
Cijkl kl Cjikl kl kl
Cijkl Cjikl
kl lk
C ijkl klC ijlklkC ijlkklkl
下节中将证明 Cijkl Cklij
Cijkl Cjikl
Chapter 5.1
§4-2 广义胡克定律
Cijkl Cjikl Cijlk 独立的弹性常数由81个降为36个
应变能是弹性材料本构关系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当
y νx
其中 是弹性常数,称为泊松比。
Chapter 5.1
§4-1 本构关系概念
线弹性叠加原理
先考虑在各正应力作用
下沿 x 轴的相对伸长,它 y

3路基工程理论与技术-弹性本构关系

3路基工程理论与技术-弹性本构关系
第三章 弹性本构关系
线弹性本构关系 非线弹性本构关系
1,线弹性本构关系的不同表达式
一、E,形式的本构关系
x

1 E
x

y
z
y

1 E
y
z
x
z

1 E
z

x
y

xy

1 G

xy

yz

1 G

yz
zx
1

1R f
1 3
f

1

1 -3
Ei
1
R f 1 3 1 3 f


切线模量 Et
Et

d 1 3
d1

1
Rf 1 1 3
3 f


2
Ei
挪威学
者Janbu的研
因此,
Et

1
Rf 1 sin 1 3
2c cos 2 3 sin


2
K
i
pa

3
pa
n

可见,确定切线模量需要通过试验确定c,, Ki , n及Rf 五个常数
上述Et对加载而言,当卸载与再加载时, - 关系接近直线,

时弹性模量Eur
E
1
2

ij kkij 2G ij
以lame常数为参数的弹性本构 关系的张量下标表示式 ,简洁, 一般多用于理论书籍, 工程计算中不常用。
四、M,G形式的弹性本构关系

非线性弹性力学

非线性弹性力学
1940年M.穆尼通过大量实验,提出某些类型的橡皮的弹性势函数表达式,从而把非线性弹性理论中难题之一 的弹性势函数的形式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并证实橡皮是几乎不可压缩的材料,使它有了进一步和发展。
1948年R.S.里夫林在任意形式的贮能函数下,得到不可压缩弹性体的几个简单而重要问题的精确解。将它们 应用于橡胶制品,即使橡胶的伸长为原长的两三倍,精度仍能达到百分之几。在这一成就的鼓舞下,学者们重新 开始探讨有限变形弹性理论,并导致了整个的蓬勃发展。此后,非线性弹性理论就成为理性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2年起C.特鲁斯德尔、W.诺尔、B.D.科勒曼、J.L.埃里克森、M.E.格廷、A.C.爱林根以及美籍华人王钊诚在 非线性弹性力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中国的郭仲衡于1962~1963年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1972年奥登等人在用有 限元法进行数值解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从而使得非线性弹性力学在工程实际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是 非线性弹性力学无论在理论方面、精确解方面还是数值近似解方面都比线性弹性力学难度大,所以至今远不如线 性弹性力学成熟,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非线性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程比较复杂,在分析中大多采用 张量这一数学工具。
变形描述
变形描述在讨论非线性弹性力学问题时,取初始时刻物体在三维空间中所占的区域为参考构形(见)现时构形,在其上取笛卡儿坐标。
由方程 对于有单值逆变换的情形,存在 在时刻物质点的位置矢量为X,在运动过程中,该点在时刻的位置矢量为,则 在时刻物质点的位置矢量为X,在运动过程中,该点在时刻的位置矢量为,则 其中u是该物质点的位移矢量,它在和中的坐标分别记为和。 必须区分使用和坐标,这是非线性弹性力学区别于线性弹性力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描述物体变形的量有变形梯度,在中,其定义为: 其中为克罗内克符号;为位移分量的偏导数,即变形梯度既包含纯变形又包含刚性转动,为把纯变形从其中 分解出来,须采用极分解定理,相应于左分解和右分解分别得到左柯西-格林应变(又称芬格应变)和右柯西-格林 应变(又称格林变)。而在中有逆应变(称为皮奥拉应变)和(称为柯西应变)。

非线性本构关系简介

非线性本构关系简介
式中k和n为拟合的实验参数,E为初始弹性模 量。一般情况下本构关系可表为
在有限元分析中有两种应用形式:全量形和增 量形本构关系。
2023/12/28
1.2.1 全量形式本构关系 全量本构关系的表达形式和线性弹性情况相
同,也即
式中 为割线弹性张量,形式上它仍可表为
但其中的弹性系数Gs,μs不再是常数,它们是应 变或应力的函数,分别称为割线弹性系数。可 将它们看作与一定应力(或应变)水平对应的 割线常数(割线剪切模量和割线泊松比)。
2023/12/28
从屈服面方程可得 由此可得
现取硬化参数k为塑性体应变θp的函数,则设 则可得
如果
2023/12/28
对软化速度的限制为 如果引入如下记号
并记 则塑性矩阵和弹塑性矩阵可写作
上述模型,在模拟岩土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弹 塑性性质时得到广泛的应用。
2.1 应力空间表述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韧性(塑性)金属材料单向拉伸试验曲线如 下图示意
强度极限
强化段
屈服上限 屈服下限 弹性极限
软化段 卸载
残余变形
弹性变形
2023/12/28
卸载、反向加载 包辛格效应
反向屈服点
2023/12/28
由单向拉伸曲线可见,弹塑性材料受外部作 用的反应和变形的历史有关(可称为历史相关 性或路径相关性),因此本构关系应写成增量 关系。又因弹塑性状态下加载和卸载有不同的 规律,所以其本构关系的表述要比非线性弹性 情况复杂。
2023/12/28
3)流动准则
在塑性力学中,认为材料进入塑性后存在一
个势函数(简称塑性势)
。塑性
应变增量可由势函数给出:
流动准则又可分为正交(相关)流动准则和

②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增量型③弹塑性本构

②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增量型③弹塑性本构
(6)钢筋和混凝土界面的粘结应力-相对滑移(τ-s)关系,包括单调和反复荷载作用; (7)构件(截面)单调加载下的弯矩-曲率关系,在(地震)反复荷载下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 (8)二维和三维钢筋混凝土有限单元的各种本构关系,如分离式、组合式或整体式模型,以及钢筋和混凝土界面的 联结单元模型等。
各种非线性本构关系的理论概念、数学表达式和计算参数取值等差别较大,计算结果也不相同。进行结构非线 性分析时,应慎重选择混凝土本构模型,重要结构应进行理论的或试验的验证。
Nonlinear analysis of concrete structures
Chapter 3 Constitutive law —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of constitutive law curve
三、常用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有:
(1)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和受拉应力-应变关系; (2)混凝土多轴应力-应变关系; (3)多种环境和受力条件下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包括反复加卸载,多次重复荷载(疲劳),快速(毫秒 或微秒级)加载和变形,高温(>l00oC)和低温<0oC)状况下的加卸载,……; (4)与时间有关的混凝土受力性能,如徐变(松弛)、收缩、……; (5)钢材(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反复应力作用的Bauschinger效应;
清华大学教授过镇海建议分段式曲线方程:
x 1
y a0 a1x a2 x2 a3x3

x
x 1
y b0 b1x b2 x2

上升段⑴式满足条件1、2、3、7,下降段⑵式满足条件3~7。
将条件1和3中的三个边界条件代入⑴式,可解得:
a0 0 , a2 3 2a1 , a3 a1 2
3.1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Stress-strain curve of concrete in compression)

弹性力学第四章本构关系

弹性力学第四章本构关系
由于应力应变都是二阶张量,且上式对任意的kl
均成立,所以根据商判则Cijkl是一个四阶张量,称 弹性张量,共有81个分量。 • 弹性张量的Voigt对称性
C ijkl C jikl C ijlkC klij
Chapter 5.1
§4-2 广义胡克定律
ij ji
Cijkl kl Cjikl kl kl
的范围内。
Chapter 5.1
第四章 本构关系
§4-1 本构关系概念 §4-2 广义胡克定律 §4-3 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4-2 广义胡克定律
各向同性本构关系
ij 2Gij kkij
1Eij 1E12kkij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正应力在对应方向上只引
起正应变,剪应力在对应方向上只引起剪应变,
它们是互不耦合的。
§4-1 本构关系概念

E0 ; G 0 ; K 0
G= E 2(1 + ν)
K23G31E2
故要上式成立必要求:
10; 12 0
即 10.5
Chapter 5.1
§4-1 本构关系概念
10.5
若设=0.5,则体积模量K=,称为不可压缩材料,
相应的剪切模量为
GE 3
对实际工程材料的测定值,一般都在 00.5
Chapter 5.1
§4-1 本构关系概念0K ij 2G ij第一式说明弹性体的体积变化是由平均应力0引起
的,相应的弹性常数K称为体积模量。(体积变化)
第二式说明弹性体的形状畸变 ij 是由应力偏量 ij
引起的,相应的弹性常数是剪切模量G的二倍。(形状
变化)
Chapter 5.1
§4-1 本构关系概念
y νx

弹性力学 第四章 弹性本构关系

弹性力学 第四章 弹性本构关系

σ1 = C11 e1 + C12 e2 + C13 e3 + C14 e4 + C15e5 + C16 e6
再由 (4.1.3) 式和 (b) 式的第一式σ1' = σ 1 ,可得
C14 = C15 = 0
同理,由 (b ) 式的第二、三两式分别得到
C 24 = C 25 = 0
C34 = C 35 = 0
应有 C64 = C65 =0。 此时弹性常数应从 21 个减去8个为零的常数,应有 13 个。
从数学上理解弹性对称面,是将坐标轴x3 作镜象反射变换,弹性常数应保持不变,即
C mn = Cm 'n' 当坐标系经过镜象变换如图 4.1 后,新老坐标轴之间的方向余弦有如下表:
(4.1.3)
x3
这样,由 和
§4.1 广义 Hooke 定律
设想弹性体中某点的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有关,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 ) σ ij = φij ekl
(i ,j = 1,2,3; k,l = 1,2,3)
如果在点ek0l 附近做 Taylor 展开,有
( ) σ ij
=
σ
0 ij
+

∂φij ∂ekl
0
e kl
如果 i、j、k、l 是表示老坐标系的角标,m’、n’、p’、q’表示新系的角标,坐标变换后的 弹性常数用Cm'n'p'q' 表示,根据 (4.1.1a) 式在新系中应有
σ = C e m'n'
m' n' p' q' p'q '

σ m 'n' = ν m 'iν n' jσ i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等效一维应力应变关系 三维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峰值应力和应变都要增大
Es =
2
1 1 1 1 E0 − β E0 − Ec ± E0 − β E0 − Ec + β Ec2 [D(1 − β ] − 1] 2 2 2 2

E f = Ec (0.18 − 0.0015θ + 0.038
7.1.1 空间应力应变关系
σ ij = Cijkl ε kl



本构模型定义:反映物质宏观性质的数学模型。 把本构关系写成具体的数学表达形式就是本构方 程。 不同的本构方程:



{σ } = [D]{ε }

胡克定律 热传导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牛顿粘性定律

本课程所涉及本构关系只涉及应力-应变关系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1 + ν s )(1 − 2ν s ) s (1 +ν s )(1 − 2ν s ) s νs (1 −ν s ) E E (1 + ν s )(1 − 2ν s ) s (1 +ν s )(1 − 2ν s ) s (1 −ν s ) E (1 +ν s )(1 − 2ν s ) s
12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分类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分类 增量形式模型

全量形式模型



采用割线模量 简单 难以模拟加卸载
采用切线模量 稍复杂 可以模拟加卸载
{
t + ∆t
t + ∆t
σ } = [Ds ]{t + ∆t ε } = [Ds ]({t ε }+ {dε })
{ { }
= tσ + [Dt ]{dε }
27
28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本构矩阵计算步骤 已知
混凝土强度,初始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单轴应力应变关 系,破坏准则,当前应力水平

割线泊松比计算
νs =ν0

if β < β a
β − βa ν s = ν f − (ν f − ν 0 ) 1 − 1− β

基本的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
E 0 0 0 0 0 0 G31

(1 −ν ) (1 + ν )(1 − 2ν ) E11 D=
(1 +ν )(1 − 2ν ) 12 (1 +ν )(1 − 2ν ) 13 (1 −ν ) E ν E (1 +ν )(1 − 2ν ) 22 (1 +ν )(1 − 2ν ) 23 (1 −ν ) E (1 +ν )(1 − 2ν ) 33
提纲
1. 2. 3.
1. 2.
第七讲
Ottosen模型 江见鲸模型
4.
1. 2.
本构关系的定义 非线性指标 非线性弹性全量模型
混凝土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非线性弹性增量模型
Darwin模型 ADINA模型
陆新征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2010年10月
5.
课堂演示:在MARC中加入新的本构模型
1
2
7.1 本构关系
(I1, J2f, θ)
三维非线性指标 比例增大法(王传志等提出) 比例增大(σ1, σ2, σ3),直至与破坏面相交得到交点 (σ1f, σ2f, σ3f) 引入调整系数k
k
β=
J2
J2 f
23
σ3 β = σ 3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 k ≤1
24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β=

σ
fc
σ
fc

非线性指标

等效应力应变关系

该准则的框架比较具有代表性,很多研究者在他 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很多各自的模型
β =1
处于破坏状态
ε
19 20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三维非线性指标 Ottosen法 保持σ1, σ2不变,改变σ3直至与破坏面相交得到交 点(σ1, σ2, σ3f)
E 3(1 − 2ν )
0
2 K− G 3 2 K− G 3 4 K+ G 3

sym
0 0 0.5(1 − 2ν )E0
4 K + 3 G D=
0 0 0 0 0 0 0 G 0 0 G 0 G
− 24 = −8 3

混凝土强度为fc=20MPa,ft=2MPa,初始弹性模量 E0=30GPa,泊松比为ν0=0.18 一点应力状态为{-6 -6 -12 2 2 1}T,选用江见鲸四参数破 坏准则,中国规范建议应力应变曲线
J 2 = − S11S 22 − S 22 S33 − S11S 33 + S12 + S 23 + S 31 = 21
0 0
De = 0
sym
1 0
×
2 K− G 3 4 K+ G 3
(1 + ν )(1 − 2ν ) νE0 (1 − ν )E0 ( − 1 ν )t E0
0 0 0 0.5(1 − 2ν )E0
K=
G=
5
νE0 νE0 (1 − ν )E0
0 0 0 0 0.5(1 − 2ν )E0
E

νs
E
Cedolin 模型
σ oct = 3K sε oct τ oct = 3Gsγ oct
0
Ks = ab −ε oct / c + d K0
Gs = pq −γ oct / v + sγ oct + t G0

(1 −ν s ) (1 +ν )(1 − 2ν ) Es s s D=
σ oct
fc
−1.75
)
Es =
1 1 1 1 E 0 − β E 0 − E f ± E 0 − β E 0 − E f + β E 2 f [D (1 − β ] − 1] 2 2 2 2
Ottosen公式
Ef = Ec ≥0 J2 E0 1 1 + 4 f − 3 E − 1 c f c
2
if β ≥ β a

a

计算主应力 计算非线性指标 计算割线模量 计算割线泊松比 形成非线性本构矩阵
29
30
7.3.3 E-ν 全量模型例题 全量模型例题
7.3.3 E-ν 全量模型例题 全量模型例题


已知:
求主应力
I1 = −6 − 6 − 12 = −24

σm =
[ s ] = [ 2 2 − 4 2 2 1]T
2
Es =
25
1 1 1 1 E0 − β E0 − Ec ± E0 − β E0 − Ec + βEc2 [D(1 − β ] − 1] 2 2 2 2
26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等效一维应力应变关系 Ef 取值 王传志公式
β 1 + ( A − 2 )

2 2 ε ε ε ε + D = A + ( D − 1 ) ε ε ε ε0 0 0 0
E ε σ fc = / =β c Es ε 0 Es Ec
基本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ν
0 0 0 G12 G23 0 0 0
T ∂G ∂F D De e ∂σ ∂σ Dep = De − T ∂F ∂G A + De ∂σ ∂σ
0 0 0 0 1 Es 2(1 +ν s )
两个基本位置量 Es和νs
17
18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7.3.2 E-ν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一维非线性指标

Ottosen以他提出的破坏准则为基础的E-ν全量本 构模型,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破坏准则(Ottosen准则或其他准则)
σ } = {tσ }+ {dσ }
13
14
7.3 全量模型
7.3.1 K-G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0 0 0 Gs 0 0 0 0 Gs

K-G 模型

分别建立K和G 随应力/应变的变化关系

E-ν 模型
2 K s − Gs 3 4 K s + Gs 3

分别建立E和ν 随应力/应变的变化关系
4 K s + 3 Gs D=

2 K s − Gs 3 2 K s − Gs 3 4 K s + Gs 3
0 0 0 0 0 Gs
两个基本位置量 Ks和Gs
15
16
7.3.1 K-G 全量模型 全量模型
νs
0 0 0 1 Es 2(1 +ν s ) 0 0 0 1 Es 2(1 +ν s ) 0
J 3 = S11S 22 S 33 + 2S12 S 23 S 31 − S11 S 23 − S 22 S 31 − S 33 S12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