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点整理(简)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考核要点一、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
主要用法:答题技巧:是什么词+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连词而: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构成并列关系。
2.连接的前后项在时间上的承接、事理上的联系。
3.连接前后项的转折关系。
4.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不可能、不应该。
则:1.表示两个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关系2.表示两种情况的列举或对比3.表示转折、发现(常用于连接倒叙的两件事)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4.表示假设以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行为动作前后两项的并列或顺承关系;2.连词两动词性成分个,表示因果或目的关系;3.连词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介词之:用于名词性中心语之前,表修饰、领属关系用于动词性中心语之前,取消独立性(1)使该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结构,充当主语或宾语(2)使该主谓结构成为复合句中的分句。
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使两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当某个成分乎、于、於1.引进动作行为时间、处所及所涉及的范围2.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引进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4.引进比较的对象。
5.引出原因以表示凭借,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身份、原因等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对象引进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范围等为: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引进动作行为的的主动者语气词: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矣:表示动作已完成或事情已发展到某阶段的语气二、理解并运用古注术语读懂文言材料;体例、术语、三、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形式上的区别,重点掌握近体诗格律。
能从句式、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说明两者的不同。
掌握近体诗平仄格式和粘对规则,并根据规则排除分别一四中不同平仄格式为起句的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能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古文句读掌握古书句读的常识和方法,能够在正确理解古文整理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并加上现代标点符号。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考点整理(简)
古代汉语考点整理词类活用第一单元一.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制度。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二.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二人称代词,您。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公嗾夫獒焉。
”嗾:形声词活用做动词,指使犬攻击。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尽: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作“吃完”解。
三.鞌之战“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鼓:名词活用做动词,击鼓。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饮:动词活用做名词,喝的水。
四.楚归晋知罃“然则德我乎?”徳:名词活用做动词,感谢恩德。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五.郑伯克段于鄢(毂梁传)“克者何?能也。
”何:疑问代词用作谓语,是什么意思。
“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
”甚:副词活用做动词,加重……的过错。
第三单元一.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乃:第二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二.苏秦始将连横“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庭:名词用作状语,在庭上指教。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郊:名词用作状语,在郊外。
三.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贾:名词用作状语,用商贾之道。
利:名词活用做动词,谋取利益。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权:名词用作状语,用权诈之术。
虏: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俘虏那样。
“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
”正:通“政”,名词用做动词,为政。
“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恶: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怎么。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古代汉语要点归纳
古汉语词分成: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现代汉语中代词、副词并入实词。
(重点):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现代汉语没有,一是无定代词“或”与“莫”,一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⑴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⑵第一、二人称代词+“侪chái、属、曹、辈”(名词,意思是“同一类的” )表示复数。
谦称:愚、臣、仆、妾、寡人;尊称:君、子、公、先生、足下、大王第一人称有“我、吾、予(余)、朕”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代词,常用的是“之、其、彼”。
(先秦时本没有第三人称代词)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百姓中很多人知道他很贤良,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指示代词:2、种类:近指,远指,特指和泛指,近指代词:所指的人或事在时间、空间上靠近说话人。
(2)远指代词:代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在时间、空间方面远离说话人。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那是一个时期,这又是一个时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这个人的力量,我就到不了这个地方)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位:指特定的、适合的职位。
其政:特定的政事(重点)] (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想这个位置上的事)疑问代词:三种形式:1、问人:主要有“谁”和“孰”。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还与谁同道呢?)2、问物:常用的是“何、安、焉、胡”客何好?(客人爱好什么?)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引我去见楚王?)胡可雍也?(怎么可以堵塞呢?)四.无定代词: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是不固定的,它代替不必或不能指出的人或事物。
常用的是“或”和“莫”(重点)注:虚指代词或叫无指代词,不必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人或事物叫虚指,如“或”。
没有人或事物,排除一切对象,如“莫。
”“或”表示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有的人”,一般指人;“莫”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成“没有谁(人),没有什么(物)”可指人,也可指物,汉代以后产生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整理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
比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部分。
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门路加同义词素信—诚信进—进献疑—嫌疑加加有关词素骨—骨血父—父亲忠—忠孝加反义词素成—成败作—作息寒—寒暑附前缀商—有商虎—老虎爷—阿爷附附后缀卓—卓尔忽—突然石—石头换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换成双音词铄—融化遏—阻挡御—抵抗绵延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
又叫“绵延字”、“连语”等。
绵延词的特色:(认识)1、两个不一样的音节密不行分,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好的意义,即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以打开。
2、写在书面上,固然是两个不一样的字,但这两个字不是代表两个词素,而是代表两个音节。
3、绵延词的意义与用来代表音节的那两个字的意义一般是没有关系的。
绵延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存心义,有的没存心义。
固然有的字能够打开使用,但独自使用时与绵延词的整体意义没关。
参差——长短不齐貌参( shēn)——古代指星名绵延词的词性形容性(多半)《诗经 ?邶风 ? 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朱熹传:“差池,不齐貌。
”名词性(较少)蟋蟀、鸳鸯、勺药、仓庚动词性(极少)婆娑、爬行绵延词的类型双声绵延词忧如崎岖踌躇玲珑参差淋漓相逢首施大方憔倅恍然琵琶叠韵绵延词逍遥隐约玫瑰婀娜霹雳彷徨蹉跎龙钟峥嵘缠绵薜荔纷緼双声叠韵绵延词辗转优游缠绵间关非双声叠韵绵延葡萄浩大倾盆芙蓉铿锵嚣张词忧如迷离囫囵蒺藜脊令(水鸟名)绵延词——因声求义(一)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说: 1、望视太阳2、望着大海3、仰望貌4、远视貌类推:格式“望×兴叹”望书兴叹望题兴叹望车兴叹望船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叠韵绵延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迷茫直视的样子(二)踌躇解说: 1、犹是犬名。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先秦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语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历史文献以及古代思想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
一、音韵规律1. 声母韵母:古代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其中声母指的是在韵母之前的辅音,而韵母则包括单韵母和复韵母。
2. 声调:古代汉语的音节有四个声调,声调的变化对于词义的区分非常重要。
二、古代文言文基础1. 六经:六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包括《易》、《书》、《诗》、《礼》、《春秋》、《论语》等,阅读这些经典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2. 文言文常用句式:古代文言文中有一些常用的句式,如“曰”、“谓之”、“之所以”的用法等,掌握这些句式有助于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三、古代汉字学习1. 部首: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部首可以帮助记忆和辨认汉字。
2. 偏旁:偏旁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通过学习偏旁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汉字。
3. 字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字义相近的词语,通过学习这些字义的差异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四、礼仪文化与古代文化表达1. 礼仪文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与礼仪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了解古代礼仪文化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观念。
2. 成语典故:古代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对于理解古代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代思想有重要作用。
五、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的特点:古代诗词具有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语言精练等特点,通过鉴赏古代诗词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词牌音律:古代词牌是指词曲中的一种韵律模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音律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演唱词曲作品。
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知识点的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掌握古代文献和文化的核心要素。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 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 型;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性质也就消失了;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以今之词性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如“乘肥马,衣轻裘” “衣”兼属名词、动词;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策蹇驴,囊图书;E.“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名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像对待……一样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方位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王力先生观点:A、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经常用这种句法;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2主语+之+ “于”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主语名词+之+谓语=其+谓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师之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彼,其=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5、“者”字结构1指示代词“者”:①adj./v.或词组+者指示代词=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②主谓结构+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③数词+“者”: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2语气词“者”:①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②用在“有”字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用在时间词“今、昔、古、曩”等后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④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2助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之四6、“所”字结构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所”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作中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2所+Vt.+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所”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韩非子·显学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3所+介词“以、为、由、从、与”+动词“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①表示处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②表示工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③表示方式方法: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孙膑兵法·威王问④表示原因:——今“所以”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者"字称代,"所"字指示;⑤表示相关的人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字称代,"所"字指示;4所+形容性词语:不常见“所”指代描述的对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无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有所谓” “无所谓”7、先秦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为韵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舌尖音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齿音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着作叫做“传”;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也称“传”;如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3章句:即“离章辨句”;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章句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每章后有章指通释全章正文大意4集解:分为两类:一中又叫集注,集说,集释等,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5疏:即义疏,疏通其义;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或称“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现“疏”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10古书注解的术语1释义术语①曰、为、谓之: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②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可译为“是指、指的是”;③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④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2声训术语①之言、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②之犹言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3注音术语①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②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4校勘术语①“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②“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5释虚词“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补充:1、可作为古音研究的材料:①古代韵文②谐声偏旁③反切隋唐以前④古书注音⑤古代声训⑥经典异文⑦古代异体字或重文⑧古书假借⑨古代对音材料、方言、民族语言材料等;2、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3、十三经注疏:1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2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7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10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11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汉赵歧注宋邢昺疏后人将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4、平仄: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①①∣○∣∣--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①b型句,三拗四救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①○①--∣∣--∣∣∣--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5、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标点: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闾左边的平民到渔阳去守边,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按着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里,担任驻扎的队长;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到达渔阳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行吗”陈胜说:“天下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还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做皇帝,应当立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直言谏诤的缘故,秦始皇派他到外边领兵;现在有人传说扶苏没有罪过,可是秦二世却把他杀害了;百姓很多听说扶苏贤德,而不知道他已经死了;……”2〔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标点: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译文: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3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②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③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④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⑤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⑥广之将兵乏绝之处,⑦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译文:①李广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他同士卒共享饮食;②一直到死还是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几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不谈家里的事;③李广为人高大,长得象猿一样长而灵巧的双臂,可见他擅长射箭也是天资;④即使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习射术的,没有谁能赶得上李广;⑤李广口拙,很少讲话,平时同人坐着就在地上画成军阵;……⑥李广领兵行至缺少饮食的地方,⑦每见到水,士卒不全喝到,李广从不接近水;士卒不全吃到,李广从不先吃;。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教师招考古汉知识点笔记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它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被淘汰的词语,失去了它们的交际功能,并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
用于区分牲畜类型的词语:Q,5月产羔;,黄腹绵羊;让三岁的牛眼花缭乱;一头四岁的母牛。
古代官阶:君、臣、仆、官、奴、婢、大夫、尚书、宰相。
古代祭祀名称:祠堂、春节祭祀;j、夏祭;禅,拜天;社区,牺牲。
2.古今同义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例如:丝绸、这个、抢劫、行李。
(2)同一方面也有区别:例如:给予、勤奋、说服和拜访。
2、古今词义的差异(一)词义的不同范围,主要表现在以下形式:1、词义扩大:菜、睡、粮、皮、其他(江、河、响、唱、雄、雌、牙、齿)2、词义缩小:臭、宫、禽、瓦、其他(子、金、坟、谷、朕、丈夫、丈人)3、词义转移:(二)词的不同情感色彩意味着1。
从褒义到贬义:修复,爪子和牙齿,其他2。
从贬义到褒义:练习3、由中性变为褒义例:祥4.从中立到贬损例:谤、侵其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1.这个词的意思由轻变重,即古代的意思是轻,现在的意思是重。
例子:朱和恨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例:怨、购三、古今词义异同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概述: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例:江、河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例:宫、瓦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涕、羹单音节词,多音节词,同义词一、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简叔叔的儿子参军了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与--参加,师--军队,欲--想;2、加上词尾词头,如:老虎——老虎,杯子——杯子,石头——石头;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1)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2)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1)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2)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的字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5种)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1)没有同音字无法注音。
(2)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不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
3.叶音法:为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4.譬况法:通过打比方或简单描述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5.读若法: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
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1)《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古代汉语总结知识点
古代汉语总结知识点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书写系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
最初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外形或特征的模拟来表示其含义。
后来,汉字逐渐发展演变成指事文字,表示事物的简单神态,比如“日”表示太阳,“人”表示人的形象。
在商代,汉字进入了表意文字的阶段,汉字的结构逐渐复杂,字形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到了秦汉时期,汉字进入了繁体字的时代,字形更加丰富多样,书写也日趋规范。
汉字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演变,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
二、古代汉语的词汇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经典、文学作品、历史记录等。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词汇甚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古代汉语的词汇也受到地域和时代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代汉语词汇也会有所差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代汉语的词汇更是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深厚功底和想象力,有很多精致的词汇被长期流传和传颂。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虚词、词序、句式等方面。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更加灵活,主语、谓语、宾语等词在句子中的排列也有其独特的规律。
古代汉语的句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句、疑问句、感叹句等。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词法规则、语序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知识点。
四、古代汉语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是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它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对仗等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修辞的魅力,它通过词语的精练、句子的华丽、句式的富丽来展现出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气韵。
古代汉语的修辞不仅丰富多彩,还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古代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魅力。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考点整理词类活用第一单元一.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制度。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二.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二人称代词,您。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公嗾夫獒焉。
”嗾:形声词活用做动词,指使犬攻击。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尽: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作“吃完”解。
三.鞌之战“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鼓:名词活用做动词,击鼓。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饮:动词活用做名词,喝的水。
四.楚归晋知罃“然则德我乎?”徳:名词活用做动词,感谢恩德。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五.郑伯克段于鄢(毂梁传)“克者何?能也。
”何:疑问代词用作谓语,是什么意思。
“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
”甚:副词活用做动词,加重……的过错。
第三单元一.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乃:第二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二.苏秦始将连横“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庭:名词用作状语,在庭上指教。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郊:名词用作状语,在郊外。
三.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贾:名词用作状语,用商贾之道。
利:名词活用做动词,谋取利益。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权:名词用作状语,用权诈之术。
虏: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俘虏那样。
“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
”正:通“政”,名词用做动词,为政。
“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恶: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怎么。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肉干,名词用作动词。
做成肉干。
第四单元一.《论语》四十章“就有道而正焉。
”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匡正,端正。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家仁,一国兴仁。
”仁:名词活用做动词,讲仁义。
三.大同“亲其亲,子其子。
”其: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己称代词,我的。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使……正常。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贤:名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贤人。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刑:名词活用做动词,作为法则。
四.亲上死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其: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己称代词,自己的。
五.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饕飨而治。
”饕飨:名词活用做动词,做饭。
“又从而振德之。
”德:名词活用做动词,对人民施恩惠。
特殊动宾关系第一单元一.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
惊姜氏,使姜氏受惊吓。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
生民心,使百姓产生二心。
“夫人将启之。
”启:为动用法。
启之,为之打开城门。
二.季梁谏追楚师“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羸:弱,使动用法。
使……出现弱像。
张:使动用法。
使……骄傲自大。
三.晋灵公不君“提弥明死之。
”死:为动用法。
为……献出生命。
“食之,舍其半。
”食:使动用法。
四.鞌之战“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御:驾车,为动用法。
为……驾车。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
”忝:使动用法。
使……受辱。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意动用法。
把……当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五.郑伯克段于鄢(毂梁传)“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逸:使动用法。
使……逃跑。
第三单元一.苏秦始将连横“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诎:通“屈”。
使动用法。
使……屈服,折服。
二.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客我。
”客:意动用法。
把……当做客人。
“孟尝君怪之。
”怪: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意动用法。
以……为怪。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意动用法。
视民如子。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使动用法。
使……高枕无忧。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使动用法。
使……空出。
三.庄辛说楚襄王“君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从:使动用法。
跟随。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
”见:使动用法。
使……拜见。
第四单元一.《论语》四十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均为使动用法。
“子行三军,则谁与?”行:使动用法。
行三军,率领三军。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鼓:使动用法。
“必也正名乎!”正:使动用法。
正名,使名分正。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死:为动用法。
为……死。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匡:使动用法。
一匡天下,使天下得到匡正。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
使归附。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
使安定。
“止于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见:使动用法。
使……拜见。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和顺,使动用法。
使……和顺。
三.大同“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正:使动用法。
使……正常。
笃:使动用法。
使……纯厚。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贤:意动用法。
把……当作贤人。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使动用法。
使……显露。
四.亲上死长“而民莫之死也。
”死:为动用法。
为……死。
常识一.字典。
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说明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叫做字典。
二.词典。
以词为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加以解释的工具书叫做词典。
词典,又写作“辞典”。
三.类书。
摘录各种书上有关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查检的书籍叫做类书。
常见的有《佩文韵府》、《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四.索引。
那书中的句子摘录下来,每句下标明出处和页码、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以供查检的资料叫做索引。
索引又叫“引得”。
如:《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春秋经传引得》等。
五.《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
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辩字体变迁。
它还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意的字典。
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六.六书。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就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描绘出来。
许慎《说文·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看了可以大体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
许慎《说文·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把表示事类意义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看出一个新的意义。
许慎《说文·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形声,取表示事物意义的字为意符,取表示事物声音的字作为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
许慎《说文·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许慎《说文·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许慎《说文·序》:“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七.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六个阶段。
其中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是古文字,隶书和楷书是今文字。
八.隶书和隶定。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
隶书是隶定古文字而来的。
隶定,又叫“隶古定”,是用隶书把古文字确定下来。
后来,把出土的古文字,根据其结构用楷书写下来,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九.什么叫“隶变”?简述隶变的利弊。
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隶变。
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是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
这是一大历史进步。
隶变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由于它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搞乱了某些字的形体,就使得“六书”在很多情况下无从说起,从而增加了汉字由形知音知义的难度。
十.古今字。
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十一.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做异体字。
十二.通假字。
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
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正字”。
十三.繁简字。
繁体字简化后,繁体字和其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繁简字实际上是一种异体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