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质作用共29页文档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1a8b7f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7.png)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1194521647d27284b73519e.png)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鳍脊
角峰
冰川谷 冰斗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羊背石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
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 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
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1、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
终年积雪的地区称为雪原区。雪原区年平均气温在00C以
下,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指冰川融化与蒸发的水量)。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以上的雪原区是冰川的 积累(或称堆积)区;雪线以下为冰川的消融区,只能季节 性积雪。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受气温、降雪量的控制。
普通地质学课件
全球最大的冰盖是南极
冰盖,其次是格陵兰冰
盖。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2、山岳冰川:形成于中、低纬度高山终年积雪区,受地 形影响,分布在山谷中,我国西部的现代冰川均属于这
种类型。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中低纬度地区一个巨大的山
岳冰川作用中心,面积在20 km2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有 15条。
隙里发生冻结,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
雪变成粒状冰(冰晶)。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体,并被冰晶间的薄膜水冻结, 形成块状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覆冰雪层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或由厚向
薄处运动,即形成冰川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3、冰川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第13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13章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27038f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1.png)
第13章冰川的地质作用.第十四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
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
冰是水的一种形式。
从地球演化过程来看, 冰是地球物质分异最后的产物。
作为最轻的矿物之一, 密度只有0.917g/cm3, 比水的密度小。
这一特点使它总是处在地球的表面, 在水体中则总是浮在水面。
如果冰不具有这一物理性质,那么,在低温条件下水体将一冻到底, 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灾难。
冰具有不稳定性, 在目前地表温度状况下, 自然界的冰很容易发生相变。
冰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8~17km 高的大气对流层上部,下至 1500m 深的地壳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
广义冰川学把冰的分布范围称为冰圈。
冰川是冰圈的主体。
在冰川分布地区, 冰川改变地表形态, 形成独特的冰蚀地形, 同时又把破坏下来的岩屑搬运至它处堆积。
所以, 冰川是促使高纬地区和中、低纬地区地壳变化、发展的主要外动力。
由古代冰川地质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和地貌,是地质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冰川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冰川的扩张与缩小, 影响到海面的升降。
如果现代冰川全部融化,海面将因此上升50m ;即使仅是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也足以使世界海面升高20m 。
显然,海陆分布、大气环流、世界气候以及生物分布都将随着海面的升降而变化。
可见,冰川对地壳的地质作用和地表自然地理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类型一.冰川的形成1.雪线和雪原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到达一定高度的高山地区和一定纬度的高纬地区,气温经常在0℃以下,水份的降落和保存多处于固体状态。
降雪不能在一年之内全部融化或升华掉,便长年累月的积聚起来,形成终年积雪区,叫做雪原。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
在雪线附近, 年降雪量大约等于年消融量; 雪线以上, 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形成冰雪的积聚。
冰川的地质作用_普通地质学
![冰川的地质作用_普通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1991667802768e9951e738a2.png)
热带地区
>5000m
现代冰川的全球分布
南极冰川
三、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2、冰川类型
按冰川的分布冰川分为:
山岳冰川
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沿沟谷向下流动 面积小,厚度薄
大陆冰川(冰盾、冰盖)
高纬度和极地地区 冰由一个或数个积雪中心向 四面流动 分布面积广,厚度巨大
山岳冰川(美国Denali国家公园)
南极冰盾: 1250万 km2 最厚处达 4 公里 地球上冰川 冰总量的 85% 地球上淡水 总量的65%
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冰川之一
南极冰盾的厚度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格陵兰冰盾: 170万 km2 厚3.2 公里 地球上冰川 冰总量的 10%
巴芬湾
格陵兰 冰盾的 厚度
大西洋
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冰川之一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漂砾
Erratic-Alberta, Canada
• 岩石成分与所在地附近的基岩不同
冰漂砾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1、冰川沉积物-冰碛
鼓丘:平行分布 的梭形冰碛丘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刨蚀作用的两种方式: 挖掘与磨蚀(銼磨) 挖掘 ——冰川在流动时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掘起并带走
冰川运动方向
水渗入岩石,结冰,使 基岩发生机械破裂。冰 岩石碎块沿冰川底部拖带走 川将岩石碎块掘起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1d81eea04a1b0717fd5dd4c.png)
Thank You
刃脊
角峰
冰斗
围谷
U型谷
冰川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作用非常强烈。有人测算,由冰川补给的河流 其含沙量是非冰川补给河流的 5 倍以上。 冰蚀作用有两种类型:
掘蚀作用 (拔蚀作用或挖掘作用) 冰川将寒冻风化形成的岩块冻结并带走的过程,叫做掘蚀作用。 掘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床底和后缘。 磨蚀作用(刨蚀作用或锉蚀作用)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水圈的淡水分布
冰川是由于地球表面的终年积雪,在日照、升华、以及 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转化为冰川冰,具有一定 规模、长期存在,并能自行流动。 雪原 降雪不能在一年之内全部融化或升华的地区,经过 长年累月的累积就会形成终年积雪区,称为雪原。 雪线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 积雪厚度一般达到40m时,底部的雪就开始转化为冰川冰。
大陆冰川的运动方式则是边缘部分较快,中间部分较慢。
冰川运动示意图
冰川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对其底部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刨蚀。 由于冰川的压力和破坏,使底部岩石发生破碎,这些破 碎的岩石在冰川的携带运动中更增加了冰川的刨蚀能 力。其结果是使冰川底部岩石形成擦痕、沟槽。可以 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冰的硬度很低。在-50°C时,硬度只有 6度,而且 在静压力作用下,易发生塑性变形,但冰川底部携带的大量 岩块在滑动过程中对床底的锉磨作用不容忽视。冰川的这种 作用叫做磨蚀作用。
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是惊人的。 物源:冰蚀的碎屑物巨大石块搬走(漂砾) 搬运距离可达数十~上千公里 可把碎屑物抬高数十~上千米(爬坡)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慕士塔格
雪原
冰形成于雪线之上,但却可以运 动到雪线以下。雪的密度为 0.085 g/cm3 。 冰川冰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复 杂过程,雪经过融化、冻结 和升华等作用逐渐地转变成 粒雪,粒雪的密度大约在 0.2—0.4 g/cm3 左右;在压力 和结晶的继续作用下逐渐地 变成冰川冰,冰川冰的密度 为0.9 g/cm3 。 冰川冰重力和上覆冰雪的压力而 发生运动,形成冰川。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ff389b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3.png)
冰川侵蚀作用类型
01
02
03
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底部 的冰层会对地表岩石进行 刨削,形成各种刨蚀地貌 。
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携带 的岩石颗粒会对地表岩石 进行摩擦和碰撞,形成磨 蚀地貌。
剪切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对 地表岩石施加剪切力,使 岩石发生变形和破坏,形 成剪切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特点
破坏性
• 层理构造不发育:与流水沉积物相比,冰川沉积物的层理构造通常不发育,因为冰川运动过程中碎屑物的搬运和沉积是 连续进行的。
• 含有大量泥炭和腐殖质:在一些冰川沉积物中,由于植物碎片的混入,含有大量的泥炭和腐殖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有机 碳的积累和保存。
• 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冰川与基岩接触的部位,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以形成各种接触变质岩,如角岩、冰 长石和冰碛岩等。这些岩石具有特定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点,与周围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载运搬运
冰川挟带的岩石块或巨砾 在冰川流动过程中保持相 对位置不变,随着冰川一 起移动的过程。
冰川搬运作以 将巨大的岩石块搬运到很远的地
方。
搬运距离长
冰川的搬运作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并将物质搬运到很远的下游地区 。
物质磨圆度高
被冰川搬运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不 断受到磨蚀和碰撞,最终形成圆形 的砾石或石块。
冰川沉积作用
04
冰川沉积作用定义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 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冰川停积处或 冰川末端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和岩层的 形成过程。
冰川沉积物主要包括冰碛物、冰水沉 积物和冰川接触变质岩等。
冰川沉积作用类型
01 02
冰碛物
由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泥沙等物质在冰川前端或侧翼堆积 形成的沉积物。根据碎屑物的不同来源和搬运方式,可分为漂砾、砾石 、砂、粉砂和粘土等冰碛物。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2cdee4551810a6f5248634.png)
,雪线上升最快时达100米。 测算结果显示,
新疆50%的冰川退缩和变薄,雪线上升、冰川后
退的平均速度为每年10-20米。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 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 为冰川的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 和磨蚀作用两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 一种机械破坏过程。 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 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 带走的作用。 磨蚀作用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 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 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在
重力作用下,携带着大量碎石的冰川从山顶缓
慢向下滑移,途中毫不留情地侵蚀着地表,并
带走更多的碎石。冰川是自然界的一股巨大刻
蚀力量,是大自然开谷移山的一种壮观景象。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 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陆地上85%的水 以固态的形式构 成冰体。陆地上 终年缓慢流动着 的冰体为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速度缓慢而且不平衡 高山冰川流速:几米~几百米/ 年 南极冰川:约数十米/年 观测冰川移运速度的方法:在 冰川上打桩,对桩位进行观察 (固定桩位测量);
冰 川 的 运 动 方 式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 冰裂缝。
⑥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
冰碛物
冰碛物
冰擦痕
三、冰渍地貌
山岳冰川不断将其所携带的物质搬运到 冰川末端,在那里由于冰川冰消融而堆积 下来形成终碛。终碛常呈弧形的垅岗状地 形,称为终碛垅。山岳冰川两侧冰运物最 多,在冰川后退过程中,两侧大量冰运物 不断地堆积在冰蚀谷的两测,形成侧碛。 在复式冰川中,两冰川汇合处,冰床两侧 边缘搬运的物质被归并在冰川的中部,冰 川后退消融时则堆积下来形成中碛。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c1412ba5e9856a5712600f.png)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包括:
气温 降雪量
地形
1.雪线高度 2. 气温 3. 降雪量
冰川的形成过程:成冰作用
冰川冰的形态
冰川分区:
二、冰川的运动
内部的形变
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冰晶依次滑动
基底滑动
重力作用下,整个冰川在覆盖在基底岩石上的
一层薄薄的水膜之上向下滑动.
冰斗冰川: 冰体主要部分 在雪线附近的 凹地(冰斗)以 内,溢出部分 较小,主要分 布在降雪较少 的高山地区。
山谷冰 川:冰斗 冰川进一 步扩大后, 注入山谷 形成的冰 川,长度 一般在几 十千米, 形似冰冻 的河流。
平顶冰川 (高原冰 川):多分 布在高山地 区的边缘山 地或高纬度 高原之上, 基本上呈面 状分布,冰 川自中心流 向四周。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北半球65°太阳辐射变化
2、大气成分:
1.2 1 0.8 0.6 0.4 0.2 0 -0.2 0 -0.4 -0.6 -0.8 -1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皆有碎屑物组成,多数棱角分明 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巨大的岩石常和泥质物混合 碎屑无定向排列,扁平和条状石块杂乱分布 无分层现象 角砾表面可能有磨光面或擦痕 含有寒冷气候生物化石或碎屑 沉积的巨大、岩性与附近基岩明 显不同的砾石,称为冰漂砾,固 结冰碛物成为冰碛岩
冰川总是朝着冰雪消融区的方向流动
冰川的运动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298da2d1f34693daef3eca.png)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
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
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
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
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
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
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
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
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
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
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
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冰蚀作用下形成的冰斗、刃脊、角峰和冰川谷),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见彩图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珠穆朗玛峰、U形谷──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U字形并列的冰川悬谷、冰蘑菇(西藏北部大陆性冰川表面消融区)、具有冰核的冻胀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冰桥──冰川消融形态之一(西藏北部)、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
第十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6d402ce195f312b3169a5e4.png)
冰雪携带有大量古气候、古环境的信息!研 究冰雪可了解: 气候的变化历史(最老冰盖有100万年)
• 不同时期大气的气体成分、压实程度、干扰大气层 的因素、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主、稀土、微量元素、 同位素、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无机+有机 物)与大气化学过程。 • 人类历史以来的火山活动及其特征(一次大火山爆 发,一般要1-3年、有时4-5年才能降落到南极冰雪 上) • 生物化学循环与生物进化过程 • 美苏核大国60年代进行的频繁核试验均被南极冰雪 所记录在南极,一般采用钻孔取冰芯的方法(在冰川 流动很小的古山顶平台),辅以井槽探测。
(1)搬运物边角在搬运中难以被改造; 即无分选、无磨圆,无溶解。 (2)大岩块(漂砾 drift boulder)能被带到深海区 沉积。
冰 漂 砾
二、冰川沉积作用与冰碛物 1.冰川沉积的原因:冰融; 2.冰川沉积的产物:冰碛物
冰碛物的特点:
★ ★ ★ ★ ★ ★ ★ 纯属机械堆积 无分选:大小不一,砾、砂、泥混杂在起。 磨圆差:多棱角状。 无层理。 无砾石的定向排列(河流砾石长轴与流向一致。 冰碛石上可看冰川擦痕。 内有寒冷型生物化石。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搬运作用
1.搬运形式: 推运、载运
冰川的搬运作用 • 冰川的载运
冰川的搬运作用 • 冰川的推运
一、冰川搬运作用
2.搬运物:底碛A、侧碛B、内碛C、表碛E、中碛D 表碛是二侧山上崩塌落下的碎屑。中碛是两冰川汇合后几 个侧碛的合并体,位于大冰川中间。
3.冰川搬运与流水搬运的区别?
3.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与河冰及其它自然冰的区别:是否运 动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度就快。 流速不匀: 冰川底部和二侧的流速,小于中 间和上部的流速。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为飘砾; 冰川消融时,飘砾变成冰蘑菇; 飘砾跌落,形成冰塔。 若见上述现象,则表明冰川已流到雪线以下。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fd030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6.png)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掌握冰蚀地貌、冰碛地貌以及冰碛物的特征。
了解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了解古代冰川活动及冰川作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及冰碛物的特征。
第一节冰川概述冰川——是陆地上由积雪形成并以缓慢的速度移动的巨大冰体。
一、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冰川的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过程太阳辐射压力、温度压力(重力)新鲜雪花粒雪冰体冰川重结晶反复融、冻流动二、冰川的运动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肉眼往往难以觉察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是通过固定在冰川上的桩位的变化加以测定的。
引起冰川运动的主要原因是重力和压力。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为大面积覆盖在陆地上,冰层厚度可达数千米的冰流。
它的中央厚,向四周变薄,冰川作放射状流动,总的轮廓大致呈盾形,常称为冰盖。
起运动不受地形的影响,主要由冰层的自重压力使冰体从积雪区的中央部分向四周流动,在边缘部分往往形成许多冰舌。
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特点是规模小,冰层薄,它的形成和运动受地形和重力的影响。
根据地形及形态不同可分为:冰斗冰川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
规模中等,大的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
轮廓近似于卵圆形,有时呈三角形。
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
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
冰体很少向外流动。
第八章 冰川地质作用
![第八章 冰川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28a7444c850ad02de80413c.png)
三、剥蚀作用
第八冰川剥蚀而成的 宽阔、平直、"U"形的 谷地。 • 羊背石:由于冰川的挖 掘、磨蚀导致冰床上相 对较硬的基岩表现为略 微突出的一系列小丘称 之。其可指示冰川运动 的方向,形体为椭球状, 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迎流坡缓,背流坡 陡。
二、类型
Glacier cirque
第八章、冰川地质作用
• 山谷冰川(谷地冰川): 冰斗冰川大量积累,冰体 从冰斗中大量溢出并顺着 山谷流动,规模较大,长 度一般在20~30Km,又可 分为单式和复式山谷冰川
二、类型
第八章、冰川地质作用
二、类型
•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分布在高山地 区的边缘地带或高纬度地区的高原之上, 以面状分布为特征。其流动也是从中央 向四周,介于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之间。 • 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 之后,各冰川会合成为面积较大的冰原, 介于大陆冰川与山谷冰川之间。
a glacier in Alaska
第八章、冰川地质作用
一、概述
• 冰川地质作用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地质过 程。侵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面的破坏。而破坏 产物被冰体搬运,在冰体消融时便就地沉积下来,形成了各 种冰碛地貌,由侵蚀作用则产生冰蚀地貌。 • 冰期—间冰期:冰期:Z C--P Q(又包括四次亚冰期三次亚 间冰期) 全新世(小的间冰期) Q:大理亚冰期 晚更新世 庐山大理亚间冰期 晚更新世 庐山亚冰期 晚更新世 大姑庐山亚间冰期 中更新世 大姑亚冰期 中更新世 鄱阳大姑亚间冰期 早更新世 鄱阳亚冰期 早更新世
第八章、冰川地质作用
四、搬运与堆积作用
• • • • • • 冰碛物的特点: ☆无分选 ☆都是碎屑物 ☆无定向排列 ☆不具成层性 ☆ 棱角分明 ☆石英砂表面特征:形态不 规则,有原始结构形态,棱 角尖锐;表面碟形洼坑,坑 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含寒冷型的生物化石。 ☆砾石具磨光面,冰擦痕
第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
![第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cb25e507cc175527072208d9.png)
一、地幔浮力面理论
• • • • ①浮力面 ②浮力面平衡 ③地幔浮力面 ④地幔浮力面平衡
• 图1. 木块浸水平衡实验. A,大比 重木块;B,普通比重木块;C,小比 重木块;D,木块;E,加在上面的小 木块;F,加在下面的小木块.
• 图2. 地球的内部结构. A,岩石 圈;B,软流圈;C,部分上地幔; D,下地幔;E,地核;F,地幔浮 力面.
• 图6. 地槽形成和造陆过程. A,岩石壳;B,早期沉积物;C, 负压腔;D,后期沉积物;E,火山堆;F,类花岗岩岩浆层; G,类玄武岩岩浆层;H,玄武岩;“→”示火山喷发.
• 图7. 岛弧的形成. A,海洋岩石圈;B,大 陆岩石圈;C,软流层;D,海沟;E,负压 腔;F,火山堆;“→”示火山喷发.
• 图3. 南极冰川形成引起的造海过程. A,岩浆从洋中脊涌出;B,南极冰川; C,老岩石壳;D,软流层;E,由洋中 脊处涌出岩浆形成的新海洋岩石壳.
• 图4. 洋中脊形成和海底扩张. A,海洋岩石 壳外侧;B,海洋岩石壳内侧;C,岩浆流动 方向;D,海底扩张方向;E,老洋底;F, 早期形成的新洋底;G,较迟形成的新洋底; H,最后形成的新洋底.
二、冰川及其分类
• ①两极冰川 • ②单极冰川
三、诱发地震及冰川形成 时的造海作用
• 1、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和矿山地 震 • 2、冰川对地球形态的作用 • 3、冰川对海底扩张的作用
• • • • • • •
• • • •
1、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和矿山 地震
(1)水库地震: ①印度的Koyna水库6.4级(11-12-1967) ②中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19-03-1962) (2)矿山地震: ①德国东部Suna钾碱矿区5.2级(24-06-1975) ②波兰Lublin铜矿区4.5级(24-03-1977) ③中国湖南邵东煤矿3.2级(04-09-1997)地震,都是由于采 矿或采煤引起的地震。 (3)发震规律,据统计发现(1981): ①10m <坝高≤90m的11000座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 0.63%; ②90m <坝高≤140m的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10%; ③坝高≥140m的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