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_实数_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实数复习(2课时)

实数复习(2课时)

2、 “
”, “ ”开不尽的数 (3)、 类似于0.0100100010 0001
3
8是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64
的平方根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 源建设
64的平方根是 ±8
不 要 -4 64 的立方根是 搞 错 -4,-3,-2,-1, ___ 了大于 17小于 11 的所有整数为___ 0,1,2,3 .
3
表示方法
a的取值 a ≥
性 质
正数 0 负数 0
a
0

a a≥ 0
0 没有
a 是任何数
0 负数(一个)
a
正数(一个) 互为相反数(两个) 正数(一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没有

方 是本身
0,1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的运算叫开平方 的运算叫开立方 0,1,-1 0
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记作: 0 0
2. 平方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 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 根).
这就是说,如果x = a ,那么 x 就叫做 a 的平方根.a的平方根记为± a
3.平方根的性质: 正数有2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0的平方根是0; 负数没有平方根。
2
4.立方根的定义:
64的值是 8
9的平方根是 3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1.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 源建设
(1)
17 2 16
(2)
256
(3)
5 2 ( ) 3
2.x取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第二章 实数全章教案-

第二章 实数全章教案-

第二章实数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第一课时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觉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学习它的必要性。

2.进一步丰富无理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对无理数产生感性认识。

重点:对无理数的感识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有理数,举出例子。

2.勾股定理的内容?若Rt △ABC 的两个直角边分别是5、12,求它的斜边。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课题出示投影(一)P25页首图文1教师指出: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同于有理数的数,本章我们将学习元理数、实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学习利用估算或借助计算器求出一个无理数的近似值,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数怎么不够用了.三、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是有理数的认识1.拼图活动(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两块边长相同的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2)鼓励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并给予引导。

(3)教师把学生的几种做法在全班展示。

2.对拼图的结果作进一步分析(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a 满足什么条件?(2)a 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 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4)a 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交流,给予适时引导。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l 2=1,22=4,32=9……越来越大,所以a 不可能是整数。

”“(21)2=41,(32)2=94……结果都是分数,所以a 不可能是分数。

”“两个相同的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所以a 不可能是分数”等。

这里只要学生能进行简单的说理即可。

教师归纳:事实上,在等式a 2=2中,a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 不是有理数。

说明在生活中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

3.做一做出示投影(三):P25页“做一做”内容(1)让学生用勾股定理算出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b ,b 满足什么条件? (3)b 是有理数吗?(4)让学生分组交流以上问题后回答。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实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实数

第二章实数目录第二章实数 (1)第一课时:实数的认识 (1)知识要点一:认识无理数 (1)知识要点二:平方根 (1)知识要点四:算术平方根 (2)拓展:随机的n (3)知识要点五:立方根 (4)知识要点五: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4)知识要点六:实数的概念 (5)知识要点七:实数的性质 (5)知识要点八:实数与数轴 (7)知识要点九:实数的比较大小 (8)知识要点10:实数的运算 (9)总练习题 (9)C 基础巩固 (9)B 能力提升 (10)A 拔尖训练 (11)第二课时: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与运算 (13)知识要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13)知识要点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13)知识要点三: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 (14)知识要点四:最简二次根式 (14)知识要点五:分母有理化 (15)知识要点六: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16)知识要点七:同类二次根式 (17)知识要点八: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8)知识要点九: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8)知识要点十: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19)知识要点十一:二次根式的应用 (20)总练习题 (20)C 基础巩固 (20)B 能力提升 (21)A 拔尖训练 (22)第一课时:实数的认识知识要点一:认识无理数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上只存在整数和分数,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什么数了.可是不久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的时候,对角线的长m 等于多少?是整数呢,还是分数?这个问题引起了学派成员希帕斯的兴趣,他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钻研,最终希帕斯断言:m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是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的新数.希帕斯的发现,推翻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动摇了这个学派的基础,为此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为了维护学派的威信,他们残忍地将希帕斯扔进地中海.这样,无理数的发现人被谋杀了!定义1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常见的无理数的类型:(1)有规律但不循环的小数;(2)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如π;(3)方开不尽的数(见知识要点二之开方的概念)。

第六章实数教案

第六章实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教案执教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组2013。

3。

8第六章实数6.1平方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负数没有平方根及非负数开平方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具准备】小黑板科学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七年级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个学期,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的知识将会更加有趣.2、板书:实数 1.1 平方根二、新授(一)探求新知1、探讨:有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如果有,那它的边长是多少?(少数学习超前的学生可能能答上来)这个边长是个怎样的数?你以前见过吗?2、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像(2.82842712……)这样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就叫做无理数。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无理数?(,)、、1/3是无理数吗?4、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二)知识归纳:1、板书:1。

1平方根2、李老师家装修厨房,铺地砖10。

8平方米,用去正方形的地砖120块,你能算出所用地砖的边长是多少吗?(0.3米)3、怎么算?每块地砖的面积是:10。

8120=0。

09平方米。

由于0.32=0。

09,因此面积为0。

09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0.3米。

4、练习:由于()=400,因此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厘米。

5、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要找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如已知一个数a,要求r,使r2=a,那么我们就把r叫做a的一个平方根。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实数》的第二课时,主要包括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以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实数的定义和分类;2. 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3. 无理数的概念及其特点;4. 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及其特点;2. 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实数,并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应的点;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概念及其特点,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2. 教学重点: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数轴模型;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实数实例,如身高、体重、温度等,引出实数的概念;2. 讲解实数的分类,通过数轴展示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区别;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运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板书设计:实数的分类及其特点;6. 作业设计:请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实数实例,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实数;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讨论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探索实数与数轴的更多性质。

六、板书设计实数的分类及其特点:1. 有理数:整数、分数、小数2. 无理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实数实例,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实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实数的概念和分类。

通过讲解和例题,学生掌握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识别各种实数。

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讨论实数与数轴的更多性质,如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以及实数与几何图形的关系等。

6-3 实数 第二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22-23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6-3 实数 第二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22-23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实数
实数的运算律 实数的运算
实数的大小比较
课后作业 见本课时练习
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 0)、 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 0 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意 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 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 有理数的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例 2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 ( 3 2) 2 (2)3 3 2 3
解:(1)原式 = 3 ( 2 2)= 3 0 = 3
练习
4.计算.
(1) 2 2 3 2
(2) 2 3 2 2
解:原式 2
原式 3 2 2 2 3 2
1.判断: (1) 3 64 4; (2) 2 的绝对值是 2 ; (3) 3 的相反数是 3 .
(×) (× ) ()
习题6.3
习题6.3
课堂小结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 倒数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 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完全一样.
(3)a+0 = 0+a = a

(4)a+(-a) = (-a)+a = 0

(5)ab = ba (乘法交换律);
(6)(ab)c = a(bc) (乘法结合律);
(7) 1 ·a = a ·1 = a ;
(8)a(b+c) = ab+ac (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b+c)a = ba+ca (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9)实数的减法运算规定为a-b = a+ (-b) ;
(10)对于每一个非零实数a,存在一个实数b, 满足a·b = b·a =1,我们把b叫作a的__倒_数__;
(11)实数的除法运算(除数b≠0),规定为
a÷b = a·b1 ;

6.3实数 第二课时

6.3实数 第二课时
分别是 5, 3 3 1的相反数.
(3)求 3 - 64 的绝对值;
因为 3 -64 3 64 4, 所以 3 64 4 4.
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 例1:(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3, 求这个数.
因为 3 3, 3 3,
所以绝对值为 3 的数是
3 或 3.
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3. 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乘法 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 配律.
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 ab ba
结合律: (ab)c a(bc)
分配律: a(b c) ab ac
1.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
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2.实数范围内,原来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c<d<b<a

c d 0 ba
其中:
a b a+b
c b b-c
d c -d-c
a d a-d
实(2) 数范围内的简单计算 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 3 2) 2;
(1)( 3 2) 2 3 ( 2 2) 3 0 3;
实(2) 数范围内的简单计算 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即 a 2010 2009
两边平方可得: a 2010 20092
移项可得:
a-20092 2010
4、比较大小:-7
5、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6、数轴上表示 2 和
p 2

4 3
,则这个数是 的两个点之间有
p
2.
个实数,
有 个整数.
7、数轴上距-1这个点 5 个单位的点是 (
)
5、已知 2009 a a 2010 a,求a 20092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实数》第二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1. 实数的定义与性质;2. 无理数的理解与表示;3. 实数的分类及运算规则;4. 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性质和分类;2. 能够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并能在数轴上正确表示;3. 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与表示,实数的运算规则;2. 教学重点:实数的定义与性质,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数教学挂图;2. 学具:学生用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引入实数的概念;2. 新课导入:讲解实数的定义与性质,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3. 实践情景引入:以数轴为例,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4. 例题讲解:讲解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π、√2等;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一些实数,并判断其分类;6. 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并用例题进行解释;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实数运算练习;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定义与性质;2. 无理数的表示方法;3. 实数的分类及运算规则;4. 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实数:π、√3、2/3、5;(3)简述实数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答案:(1)见答案附图;(2)见答案附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程度,以及对无理数的理解和表示;2. 拓展延伸:探讨实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计算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数的定义与性质;2. 无理数的理解与表示;3. 实数的运算规则;4. 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数的定义与性质1. 闭合性:任意两个实数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零)运算,结果仍为实数;2. 有序性:任意两个实数可以进行比较,即大于、小于、等于;3. 确定性:每个实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位置表示;4. 完备性:实数集是包含所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不存在“遗漏”的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2.2《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数立方根的大小》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2.2《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数立方根的大小》教案设计

6.2 立方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中6.2立方根的第2课时。

由于本章的前两节“平方根”“立方根”在内容上基本是平行的,知识的展开顺序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类比的方法:在第一课时类比得出立方根的概念、开立方运算、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关系等的基础上。

类比平方根估算方法研究立方根的估算方法,类比平方根计算器的使用研究立方根计算器的使用,类比平方根的小数点的移动研究立方根的小数点的移动等。

通过类比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需要面向七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低、好表现、具有形象思维等特征,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探究交流法。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着结论让学生得,疑难让学生议,思路让学生想,错误让学生析,规律让学生找,小结让学生讲的原则,在方法的设计上,把重点放在了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立方根的方法。

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被开方数与立方根的关系,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

并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被开方数与立方根的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探索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归纳和类比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自主学习,探究规律预习课本第50~51页,自学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如果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³,则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呢?解:设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则有 x3 =2解得:。

归纳:1.实际上,很多有理数的立方根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如,等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我们可以用有理数近似的表示它们。

2.要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或近似值),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中的键来计算。

6.3 实数(第二课时)--(课件)

6.3 实数(第二课时)--(课件)
假设这个数字为a,
则|a|= 3
所以a=± 3
所以绝对值为 3的数为 3和- 3 。
第五步:巩固反馈



− − − (−) +

3
4
【环节1 :师友检测】
− + − + (−)
(−) −

+ −
+ − − − + − .
3
问题二:指出− 5,1 − 3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解: − − 5 = 5
3
-( 1 − 3 )=
3
3
3 -1
所以,− 5和1 − 3的相反数分别为 5,
3
3 -1
第二步:互助探究
【环节2 :教师讲解】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
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又增加了非
【详解】
3
3
−27 − 32 − (−1)2 + 8 = −3 − 3 − 1 + 2 = −5;
2 5−
5 − 2 + 5 − 3 + (−5)2 = 2 5 − 5 + 2 − 5 + 3 + 5 = 10.
3
(−3)2 − 8 + 1 − 2 = 2.
18 + 1 − 2 − 2−3 + − 1
负数的开平方运算,任意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进行
实数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性质等同样适用。
实数的运算顺序
(1)先算乘方和开方;
(2)再算乘除,最后算加;
(3)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第三步:分层提高

第二课时实数的性质及运算-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

第二课时实数的性质及运算-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
1
A.3与
3
B.2与(-2)2
3
C. ( − 1)2与 −1
D.5与/-5/
课堂练习
3.判断:
(1)

−=5
(× )
的绝对值是 −

×

(3) − 的相反数是


(2)
课堂练习
4.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组是( C )
A.3



C.
(−)
B.2与(-2)2

(2)指出 5 , 1 3 3 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3)求 −的绝对值
(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3 ,求这个数.
解: (1)因为 ( 6) 6, (π 3.14) 3.14 π ,
所以 6, π 3.14 的相反数分别为 6, 3.14 π ;
(2)因为 ( 5) 5, ( 3 3 1) 1 3 3 ,

巩固练习
3.- 是 的相反数; - 的相反数
.
4.| -3|- |2- |的值是( C )
A.5
B.-1
C.5-2

D.2 -5
新知探究
实数的运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这些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这些运
算律在实数范围内能使用吗?
加法交换律
3 + 2= 2+ 3
乘法交换律

巩固练习
5.计算(-

)-

(-
【解析】原式=

)+


(-

(-

《6.3 实数》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下册

《6.3 实数》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下册

《实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实数的概念和分类;2. 了解实数的性质和运算;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数概念练习:(1)什么是实数?请列举一些实数;(2)实数的分类有哪些?举例说明;(3)非负数的性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2. 实数运算练习:(1)请用实数完成以下运算: + ,- ,* ,/;(2)请用实数完成以下运算: + ,- ,* ,/,平方根,立方根;(3)请用实数完成以下运算: + ,- ,* ,/,平方根,立方根,开方,开方运算。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要抄袭;2. 认真审题,确保运算的准确性;3. 遇到问题时,要积极思考,寻求解题方法;4. 作业完成后,请提交到教师指定的平台。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是否规范,答案是否正确;2. 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并进行正确的运算;3. 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将反馈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对于作业完成情况较好、质量较高的同学,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对于作业存在问题的同学,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数知识。

具体来说,对于实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教师将关注同学们是否能够正确区分正数、负数、整数、分数等不同类型的实数,以及非负数的性质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对于实数的运算,教师将关注同学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运算,以及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平方根、立方根等运算性质。

通过作业反馈,教师将了解同学们在实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同学们也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实数学习,学生应能够:1. 熟练掌握实数的概念和性质;2. 理解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3. 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4. 能够解决一些与实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本章还通过一一个例题学习了实数的简单运算,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是要说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关于实数的运算在后面的二次根式-章中还要继续研究。
另外,本章也提前渗透了--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本章的数学活动1,涉及到勾股定理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几个无理数的点。这里只是结合无理数渗透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以后还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本册书对于某些内容采用提前渗透、逐步提高的编写方式。例如,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关系,其中点的坐标都是有理数,在本章将把点的坐标由有理数的情形扩展到实数范围,并建立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对应关系,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图象、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等打下基础。
单元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后,一些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及其发展变化;
第五课时:实数
第六课时:实数的大小和运算
……
说明
对于平移变换,教课书在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安排了一节平移,探讨得出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等平移变换的基本性质,又在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安排了用坐标方法研究平移的内容,从坐标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平移变换,这时平移中遇到的坐标都是有理数的情况。在本章,由于建立了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对应关系,本章又在实数范围内研究平移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探索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等打下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作业课件 第六章 实数 第二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作业课件 第六章 实数 第二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15.老师在上完了本章的内容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定义:把形如 a+b m 与 a-b m (a、b 为有理数且 b≠0, m 为正整数且开方开不尽)的两个实数称为共轭实数. (1) 请你举出一对共轭实数; 解:如 8-2 5 与 8+2 5 (答案不唯一).
(2)3 2 与 2 3 是共轭实数吗?-2 3 与 2 3 呢? 解:3 2 与 2 3 不是共轭实数,-2 3 与 2 3 是共轭实数.

2 3
4.在数轴上表示- 3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 3 ,
与原点的距离是 5 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是 5 .
5.求下列等式中的 x 的值: (1)|x|= 7 ; 解:x=± 7 .
(2)|x|= 2 -1. 解:x= 2 -1 或 1- 2 .
知识点二 实数的运算
6.计算 25 - 3 27 的结果是
12.若规定一种运算为:a★b= 2 ×(b-a),如 3★5= 2 ×(5-3)=2 2 .则 2 ★ 3 8 = 2 2 2 .
【解析】 2 ★ 3 8 = 2 ★2= 2 (2- 2 2 2 2 )=2 2 - 2.
13.计算:
(1)|
3
-2|-(-2)2+2×
3 2

解:原式=2- 3 -4+ 3 =-2.
(3)共轭实数 a+b m ,a-b m 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解:共轭实数 a+b m ,a-b m 是无理数.
(4)共轭实数 a+b m 与 a-b m 的和、差分别是有理数还 是无理数? 解:∵a+b m +a-b m =2a,(a+b)-(a-b)=2b m , ∴共轭实数的和为有理数,差为无理数.
(4)3( 2 + 3 )-2( 2 - 3 ); 解:原式= 2 +5 3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数立方根的大小》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数立方根的大小》说课稿

立方根(2)----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数立方根的大小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6.2立方根(2)》。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五方面进行本节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6.2立方根,本节共两课时,这节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

本章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把有理数的范围进行扩大,也可以看成是其后的代数内容的起始章,是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范围的认识就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而无理数的概念正是由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引入的。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数的平方根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无理数,为后面学习实数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正确使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2)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立方根的大致范围,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用有理数估计一个立方根的大致范围。

(2)难点:探索立方根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具有学生年龄低、好奇心强、发言积极、爱好表现,有话就说,小组合作初步形成,兼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经验不够丰富的特点,因此探索的结论还需要同学公认和老师把关。

三、教法分析针对以上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探究能力较差的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类比探究----验证结论-----归纳概括----巩固应用”为主线的教学程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实数(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算.
3.正确运用公式
);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或式子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2.能用类比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找规律,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敢于探索,大胆猜想,和同学积极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1.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进行运算.
2.发现规律:
);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并能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类比的学习方法.
2.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方法:
类比法.
教学过程:
Ⅰ.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数的定义、实数的两种分类,还有在实数范围内如何求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它们的求法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的求法相同.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等能不能在实数范围内继续用呢?本节课让我们来一起进行探究.
Ⅱ.新课讲解
1.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师]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哪些法则和运算律.
[生]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些法则和运算律是否在实数范围内适用.我们知道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而有理数不用再考虑,只要对无理数进行验证就可以了. 如:2332⋅=⋅,
所以说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下面看一些例题. 计算: (1)1313+⋅; (2)77-;(3)(25)2;(4)2)2
12(+. 2.做一做 填空: (1)94⨯=_________,94⨯=_________; (2)
916⨯=_________,916⨯=_________; (3)94=_________,94=_________;
(4)=2516_________,2516=_________.
[师]通过上面计算的结果,大家认真总结找出规律.如果把具体的数字换成字母应怎样表示呢? b a b a ⋅=⋅(a ≥0,b ≥0);
b a b
a = (a ≥0,
b >0) 并作一些练习. 化简: (1)32
6⨯; (2)327⨯-4;(3)(3-1)2;(4)326⨯;(5)54
6. 3.例题讲解
[例题]化简: (1)5312-⨯;(2)2
36⨯;(3)(5+1)2;(4))12)(12(-+. Ⅲ.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 化简:(1)209
5⨯;(2)86
12⨯;(3)(1+3)(2-3);(4)(323-
)2. (二)补充练习
1.化简: (1)250580⨯-⨯;(2)(1+5)(5-2);(3))82(2+;(4)3721⨯; (5)2)313(-;(6)10
405104+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5 cm 和45 cm ,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解:S =4552
1⨯⨯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7.5 cm 2.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仍然适用,并能正确运用.
2.b a b a ⋅=⋅ (a ≥0,b ≥0);b a b a =(a ≥0,b >0)的推导及运用.
Ⅴ.课后作业
习题2.9
1.化简: (1)31
3⨯;(2)23;(3)2
3222+;(4)850⨯-21. Ⅵ.活动与探究
下面的每个式子各等于什么数?
2222222003,2002,2001,,4,3,2 .
由此能得到一般的规律吗?
a一定等于a吗?
对于一个实数a、2
a=a.
当a≥0时,2
当a<0时,有
a=-a.
所以当a<0时,有2
教学反思:
环节,只有让学生多做练习才能熟练。

有待另外花时间加大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