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生成学习)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 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当代 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 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完成高水平意义建构的 关键性条件)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 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 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⑵ ⑶ ⑷ ⑸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情境性教学
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
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的过程 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 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 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形,并 指代学生的探索;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试,而 是采取融合式测试。 基本特征: 1)真实任务情境; 2)情境化的过程; 3)真正的互动合作; 4)情境化的评价。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 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兴起于
20世纪80年代,是学习理论继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专题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经验的中心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 基础的主观改造.
学习是儿童自身进行探索、建构和发 现的过程.
行动、探索 同化、顺应
人特有的心理结构必须在人的外部活 动中形成,并内化成人的内部心理过 程的结构;从现有发展水平到最近发 展区
学习是学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和驱动 的知识建构过程
最近发展区 意义的建构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七学习观 ❖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
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 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 得.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 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而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空间就是儿童的 最近发展区域.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超越过这个最近发展区域,才算是 完成了向新的水平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内容就应该安排 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域内,通过教学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学生的现有 发展水平.
物之教间学的内核在心联:系强. 调学生主体
教学关键:设计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模式
情境学习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概念转变学习模式
有机体的适应又分作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同化,即把环境 因素整合进有机体的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有机体以改变自己来 应付环境,随着环境变化,有机体也发生变化.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原有 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步发展。
⾏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类⾏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类⾏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们⾏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为。
⾏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为主义者根本⽆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的理解及⼼理过程。
信息加⼯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他们与⾏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学的⽬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步发展。
在⽪亚杰(J.Piaget)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内化为认知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的美国教育⼼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的推动作⽤。
维果斯基在⼼理发展上强调社会⽂化历史的作⽤,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的⾼级⼼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
他认为,⾼级的⼼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常⽣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内在智⼒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的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并不是⼀种学习理论流派,⽽是⼀种理论思潮,并且⽬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Steffe&Gale,1995;Prawat,1996;陈琦、张建伟,1998)。
3-4学习理论之建构主义
五、学习的建构过程
(一) 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
理解的生成过程
理解的生成过程
• 意义建构的条件
(1)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加工活动 • 促成意义生成的策略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学习内容(R.J.Spiro):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
(一)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习的主动建构
性)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学习的情境性)
(3)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学习的社会 互动性)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八、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1
肯定点
提出一些有创建性的思想,强调学习的主动 性、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
• 小学生自拍减负神曲"我很忙"爆红 /v_show/id_XNDUxMDg1ODQ w.html?f=18364801 • /v_show/id_XNDYwNzI5NT Y4.html?f=18364801
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 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 而且是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自上而下教学设计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 念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从复杂的、完整的、真实的问题入 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完 成整体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例:写作文——拼写、语法、标点等。 2.基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教学设计 主题、真实问题
• 讨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小组自主学习) 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 参考资料: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论文 杜郎口中学的网站资料(教学理念、三三六 模式、教学视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六个方面。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转移和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加题目 列小标题 提问题 说明目的 总结或摘要 画关系图或列表
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的联系
举例 类比于比喻 证明 述义 解释 推论 应用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活动参与与文化的内涵
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活动理论: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 支架教学
认知学徒制与情境学习
认知学徒制 情境性学习 锚式情境性教学
知识建构共同体
传统认知主义学习理 论
学习的结果:
认知结构是按概括水平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起 来的网络结构,包括结构性知识 和非结构性知识 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非一致 的,学生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 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 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关 于知识的意义
基本思路: 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 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 主要模式: ①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②支架式教学设计 ③抛锚式教学设计 ④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个体不断 地用新信息去检验已有的旧经验,并且当旧经验不再 适用时,修改旧经验的历程。其核心观点是:学习者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 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也常被称为学生中心教学。 在学生中心的课堂中,教师是“辅导者”而不是“主 宰者”,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而不是一言堂或 控制所有的课堂活动。
生成性学习的理论(维特罗克)
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他用过原有
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要生成对所知觉的事 物的理解,学习者总是需要与他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学习者主动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建构意义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
•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
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 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 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 义建构。
•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 验,缺乏抽象性;
• •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能够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 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抽象
•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
•
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 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
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 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 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的逻辑思维阶段。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认知-发现)
•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 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 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 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 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 的结构。 •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 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 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 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 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 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 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ocx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 、“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教育学,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提出的理论,主要的⽬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持者的⾓⾊。
建构主义源⾃关于⼉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传统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教师利⽤各种媒体与⽅法向学⽣传授知识,学⽣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学⽣为中⼼,教师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学⽣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充分利⽤创设情境、分⼩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使学⽣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地理知识的⽬标。
本⽂旨在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因此先对建构主义的主演观点做⼀个阐述。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决定,我们是以⾃⼰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主动构建并⽣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类认识的加深⽽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构建⾃⼰知识的过程.为“理解⽽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性教学( 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PH酸碱度网络虚拟实验室 酸碱度网络虚拟实验室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三)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研究性学习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板 案例一、 案例一、小学生看广告 案例二、美国内战 案例二、 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
建构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当代哲学思想的 影响,比如波普尔、图尔敏、拉卡托斯、 影响 库恩等的科学哲学思想、新进化论、以 及当今的后现代哲学等。 在学习与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受到了 在学习与教学领域中 建构主义受到了 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这包括:杜威的 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经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 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 、 皮亚杰 的“知识建构”思想
三、学习的建构性实质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 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 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 验背景。 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 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 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 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 进行建构, 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 理解。但是, 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 加丰富和全面。 加丰富和全面。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知识观
♦ 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 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 所取代。 ♦ 知识并不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 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 的方法。
3、建构主义学生观
♦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没有任何两个
概念与命题学习型 和问题求解型课程
整体性、 整体性、情境性学 习任务和探索性学 习任务的课程
主动参与性、 主动参与性、给 学习者更多活动 空间的课程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补充)
♦ 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 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 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 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 作用 ♦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区分了个体 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 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 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 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 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 “最近发展区”。
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认知结构数 量的扩充) ♦ 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 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 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 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 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 发展。
♦ (3)交流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 交流
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 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 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 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 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 (4)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 意义建构 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 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 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 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代表人物: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1.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知识观(1)知识不绝对: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如: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但是现实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两条直线。
(2)因情境不同,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如:数学上我们学习:1+1=2,但是这也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是可行的,当变换了情境,比如,一杯水倒在桶里,再倒一杯水在桶里,此时还是一桶水,1+1=1了。
(3)因人而异:知识会因为学生经验世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学习的小鸡是有两条腿,一对翅膀,但是小明的爸爸是某快餐养鸡场的员工,因为给鸡注入了激素,小明看到的小鸡就是4条腿,两对翅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
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
建构主义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 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 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 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 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 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 逐渐流行。
•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 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 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 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 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 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 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 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 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 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
• (四)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 • 信息加工理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它 认为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 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 加工和存储的复杂过程。 • 坚持“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观点,强调外 部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 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 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会在 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
2、建构主义知识观
• 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而 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 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 • 知识并不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2)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
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2)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
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
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
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
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
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
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
但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教学策略?当代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分为两类: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分为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即进入式教学策略以及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分为课堂讨论、竞争、协同、角色扮演等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事件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自体验,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
真实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背景,必须包含真实的事件或问题。
真实问题应与学生的经验相关,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事件或问题被称为“锚”,确定它们被形象地比作“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故这种方法被称为“抛锚式”教学。
由于它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主张教学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称为“情境教学”。
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性质和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具体的事例?答: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现代建构的学习有以下6个特征:一、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强调学习者积极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学习是建构性的——心智的表征具有真实的本体状态(即外部世界)、知识是由个人建构的、个人在建构知识时必须依靠人际的意义共享与协商、建构过程必须科学;三、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可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而且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四、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学习的目标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与学习任务有关。
五、学习是诊断性的——自己控制学习;六、学习是反思性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动进行思维。
还需要补充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有什么联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资料,用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更详细的内容,百度里都有)所以,联系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多注意学生的活动性,多设计情境(“情境”),让学生利用“协作”(例如,小组活动)&“会话”(例如,交流)&“意义建构”(例如,找联系,自我总结)去完成课堂教学。
简而言之,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11.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