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1)它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已出现了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发展;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体制:经济体制是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关系:
(1)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方式。
(2)经济体制以经济制度为基础,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3)体制是独立的,可以选择的: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可以形成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在同一个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
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其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三,生产(直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共同构成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三、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个层面来把握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它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经济体制这一经济运行层次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资料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M=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额PX商品价格水平Q)/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P49
14.金属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15.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16.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0.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1.价值规律内容包括的两个联系的方面: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答题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记住)
1)区别:一是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二是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现代生产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202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即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与信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E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适合的5、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不能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辨析题: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值。 产业资本的增殖过程使我们清晰地看
到了资本家是怎样获取剩余价值的。
第三节 剩余价值最大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剩余价值最
大化
如何最大化呢?他们想出了2个妙法:从劳动者身上
想办法—榨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
A
G—---W ----P—W’---G’
Pm
三个阶段的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 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本原因是由劳动力 引起的,是劳动力创造出了高于其自 身的价值(生活资料+抚养子女+教育) 的部分,即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了资本家资本的增殖
劳动力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高 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呢?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首先以货 币形式出现,但经过运动后变为 实物和劳动力,它已经具备了资 本的基本条件。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即资本家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起来
A
W
-----P----W’
Pm
P是生产过程;W’是新商品,(含剩余价值)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三个阶段的总结
同时,从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我们 又可以看到,是劳动力使得资本增殖了。 因此马克思又非常形象地将将资本区分为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 分资本。
三个阶段的总结
在有了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可以将生 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一般特指工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革命等。
他一般是和商业相对应的,商业—指商品
流通行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生活的学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理论,通过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指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经济的核心活动。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私人占有、自由竞争、利润追求等特征。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所得到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 基本经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需要了解。
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
商品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
2.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造成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不公平性。
2.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
通过研究价值规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商品交换和利润产生的原因。
2.4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 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和批判的集大成者。
本讲义旨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是一个由私人占有和控制的生产资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私人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
私人所有制意味着生产资料是由个人或私人公司所有和控制的,这使得生产力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利益和动机。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
市场经济意味着价格和供求的相互作用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1 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而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中可以交换的相对价格。
3.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实现利润的基础。
3.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私人所有权和控制生产资料的人,他们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
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劳动者的阶级。
3.4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矛盾和矛盾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和无法实现剩余价值导致的。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它强调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矛盾点。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性质和内在矛盾。
它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和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崩溃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 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 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该 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学只有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 生产关系,才能说明生产关系变革的曲折 性和复杂性,才能全面揭示生产关系的运 动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科学抽象法以及叙述方法和研 究方法 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 一等方法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意义
1、有利于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 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 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 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 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二)科学的抽象法
就是对于那些呈现在人们 面前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 程,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 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数学和统计方法
每一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都有质和量两方面。因此,对它 们既要作质的分析,也要作量的 分析。数学和统计的研究方法, 有助于揭示经济现象量的方面和 经济现象变化的数量的联系。
些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上篇总论第一讲导论(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经济”的最初含义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
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
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
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
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比较:物品、劳动产品、商品商品交换场所(广义市场):有形市场(狭义市场)(商店、集市、超市……)无形市场(广告交易、电话交易、网上交易……)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思考:人们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廉”。
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要求呢?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着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
“物美价廉”是商品本身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
“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提出的要求。
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产品、商品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私有制、社会分工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基础。
本讲义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展开阐述,从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形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家为中心,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资本的增殖。
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以全体劳动者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手段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等价物,即工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这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交换是基本的经济行为。
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有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价值规律作为核心原理,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不平衡现象。
五、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不断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需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满足人们多样化、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五、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联系和区别 、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条件,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条件 , 都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 都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 不同之处有三点: 不同之处有三点: 一是:制度较具体而体制较抽象。 一是:制度较具体而体制较抽象。 二是: 制度约束的面和范围较体制要小, 二是 : 制度约束的面和范围较体制要小 , 反 体制约束的面和范围较制度要大。 之,体制约束的面和范围较制度要大。 三是:制度的技术性强,而体制的管理性强。 三是:制度的技术性强,而体制的管理性强。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 第一、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 、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 强调的是 技术方面; 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技术方面 ; 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二、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引起的。 第二 、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引起的 。 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个理论非常重要, 马克思的这个理论非常重要 , 他把这个理论 叫做—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叫做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第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第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劳动过程应当具备的“三要素 劳动过程应当具备的“
3、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 、劳动资料 也叫劳动手段 也叫劳动手段— 是指人们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 的一切东西。 的一切东西。 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 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劳 动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动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了 劳动过程,才可以生产出物质资料, 劳动过程,才可以生产出物质资料, 也才可以满足人类生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经济学 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要素 成本
稀缺性
成果
节约
技 术
经济学
生产关系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生产 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在人 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 本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 基础。
: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并存,简 称并存性。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时间上 继起,简称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周转是指不断
第三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交 换中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另一个商品上。例 如: 一只绵羊=两把石斧
相对 价值 形式 等价 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把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外化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 在交换中表现一系列商品上。例如:
1、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从物质形态上
看,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一比例 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把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 资本又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 ,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 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 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 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因此,把由资本的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指超过必 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时间。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用m表示。 三、资本及其本质。资本是指能够为资本 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划分标准:马克思把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依据是预付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 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解
❖ 因为不能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与实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 解
3、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伊、巴斯夏;英国的马尔萨斯、西尼耳、 穆勒;美国的凯里克拉、奥国的门格尔、庞巴维克等。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主要任务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 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护。 历史上还有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如西斯蒙第、空想社会主 义经济思想如罗伯特•欧文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瑞典维克塞 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弗里德 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萨缪尔逊为代表的后古典综合学派、 坎南、罗宾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 的供应学派、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欧根等的弗莱堡学派 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 解
➢ 近现代/经济的含义
①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②指经济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 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③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如工业经济; ④指节约、精打细算之意,如经济效益。
➢ “经济”一词的近现代用法在中国的使用是20世纪初。是从 日本引进这一概念的。
➢ 19世纪下半叶日本使用中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翻译英 语词汇“Economy”,当时译为“经济”、“理财”、“生计”等, 直到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的肯定下,才把“‘经济”译法 确定下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 解
2、经济学的产生
➢ 从历史角度看: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经济活动; 人们对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经济思想(粗疏 的、不完整、不系统); 经济思想系统化形成经济理论; 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成为一门学科,形成经济学。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讲义(干部在线)
政治经济学和商品经济大纲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商品经济1.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2. 劳动创造商品价值3. 价值形式与货币4.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知识点汇总概念C01:社会生产力原理和观点:K0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K0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K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K04:商品的两因素K05:劳动的二重性K06:单位商品的价值量K07: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K08: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特点K09:世界货币的职能K10: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正文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从事其它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
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过程的三要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人的要素,一个叫物的要素。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叫做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构成中,人的因素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所有的物质资料要通过人来掌握;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主要指的是史前社会。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系。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也有一句经典的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 形式: – 合作经济的存在形式有:股份合作制、合作股份制
• 股份合作制不同投资额联系,实行一人一票; • 合作股份制同投资额相联系,实行一股一票.
–我国的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一部分是在50年代 对个体手工业、个体商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建 立起来的;一部分是由劳动群众集资,组织街道 闲散劳动力兴办起来的.
17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 什么是合作经济 – 个体生产者或劳动者自愿联合起来共同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按照合作经营的业务范围划分, 有信用合作、购买合作、供销合作、运输合作、农业 生产合作、手工业生产合作、工业合的 豪 迈
• 全民所有制的本质 特征
– 全民所有制的含义 –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
制是生产资料归社 会全体劳动人民共 同占有的一种公有 制形式,它是同高度 社会化的生产和经 营活动相适应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1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全民所有制的特征
– 一是生产资料属于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社会 主义国家所有,全体劳动人民都是全民所有 制生产资料的主人,都享受应有的权力和利 益;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 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生产资料面 前都是平等的主人;
–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 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公有制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 性质,社会产品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个人消费品 要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
– 在同样规模的条件下,私有制较其他所有制有更高的 效率,而且因为这种效率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它的 获得不需要付出外部监督成本,不需要政府为提高其 资产使用效率而操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导论●教学目的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
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
“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
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
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
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
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3.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和创新,是完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问题作出了不同的研究和回答。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是人类劳动的过程。
一切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生产劳动的三要素同时也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和)中的劳动工具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这一时代任务所决定的。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与这四个环节相联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构成的体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会随人们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略●重点、难点问题解答1、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改变着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生产力要素结合的合理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经济信息的质量,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它们都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
2、如何认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促进生产的发展。
这两个层次紧密联系,忽视任何一个层次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紧密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3.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如何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教学目的通过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的实质;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阐明货币的产生、本质及职能;通过对简单商品经济一系列矛盾的分析,阐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通过对价值规律的分析,阐明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作用形式。
●教学要点第一节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关于商品的概念,主要应掌握两个要点: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自然界原有的空气、阳光、水等不是商品;第二,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说成是商品,如农民自家院子里种的用于自己食用的蔬菜、裁缝缝制的用于自己穿着的衣服就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经过人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第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是满足别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交换价值指的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在交换中形成量的比较,说明各种商品必然包含着某种同质的东西,即价值。
这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即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其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如空气、阳光、水等。
这就是说,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卖者(生产者)和买者(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兼得。
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
只有商品交换成功,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劳动创造的。
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如何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把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原理,把形成价值的劳动单纯地明确地归结为抽象人类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严格区分开来,才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正是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