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1)
《论语》复习提纲
---------------------------------------------------------------最新资料推荐------------------------------------------------------《论语》复习提纲《论语》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
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要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1 / 3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宋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
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2011级《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
2011级研究生公选课《孔子与论语》复习要点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篇》18、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
一、仁爱之道
孔子提倡仁爱之道,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待人宽厚和谦和,反映了孔子对于
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态度。
同时,在对待上级和下级、亲朋好友之间,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
之道。
二、儒家教育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理念上主
张“教学相长”,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感悟,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情感激发。
另外,孔子也强调了师德,主张“教无倦,学无怨”。
三、政治治国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政治、治国的言论,主要包括了孔子对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性的建议。
孔子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原则,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政、民主、礼治。
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及对于政治的积极介入,实践了自己对于政治的理论观点。
四、修身养性
孔子提倡修身养性,并体现在他对待生活、处事的态度上。
孔子主张对人生应抱有积极乐
观的态度,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遭遇,认为只有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做到自身的完善,
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五、实践原则
孔子提倡实践原则,主张技艺、学问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
这一思想也贯穿于孔子的治学方法中。
综上所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观点,涉及
到了政治、教育、修身养性、实践原则等方面。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对儒家思想有更
加深入的了解,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
论语复习纲要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四、仁者爱人文化思想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论语期末复习提纲
• 第九篇( 26 ,28, 29,)
• • • • • • • •
第十篇(10, 11) 第十一篇(3, 12,) 第十二篇( 1, 2, 4, 5, 7, 16, 第十三篇(6, 17, 23, 26) 第十四篇( 2, 10, 23, 24, 26, 28, 30, 34, 42) 第十五篇( 8, 9, 10, 15, 31) 第十六篇(4, 7) 第十九篇(13)
《论语》期末复习重点
• 1.孔子简介 • 《四书》《五经》 • 孔门四科
2.各篇重要章节
• • • • • • • • • 要求能熟读、背诵、翻译、句逗 第一篇(1, 2, 4, 6, 11, 14, 16) 第二篇(4, 11, 13, 15, 17, 19) 第三篇(19, 20) 第四篇(5, 11, 16. 17, 19, 26) 第五篇(10) 第六篇( 18, 19, 20, 23 ,27,) 第七篇(2, 8, 12, 20, 22, 25, 37) 第八篇( 4, 7, 14,)
3,论述题
• 1.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请翻译,根据古文,结合实际,谈谈你自己的交友之道。
•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请翻译,如何理解,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 4.子曰:“吾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请翻译,结合实际,谈 谈你自己的人生之道 • 5.找出书本中孔子的财富观的句子,然后谈谈孔 子的财富观。
《论语》复习概要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 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 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 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 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四)、中庸思最高标准。 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八佾》)这里,孔子主张哀乐 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中 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 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要以“中”、 “正”、“宜”为准。
六是应当举用贤才。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 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谈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提出了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举荐贤 才,选贤用能。只有选用贤才治国,才能 收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理想 政治功效。
高考模拟题:
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⑴孔子肯定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对贫贱的厌弃。 ⑵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和摆脱贫困不能违背仁。 ⑶孔子认为君子做到仁,需要很高的修养和自持力。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都要用“仁”来约束自己。
(五)、天命思想
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的掌控中。 孔子赞成敬鬼神。 他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 否定,而是主张把“务民”之事放 在首位,这是他对待鬼神思想的积 极意义所在。
《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中国古代,读《论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论语》的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论语》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论语》的内容和主题《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行。
其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是《论语》的核心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三部分:《论语》的学习方法学习《论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理解孔子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篇目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部分:《论语》的现实意义虽然《论语》是古代的著作,但它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孔子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这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论语》名著阅读复习提纲
2014.11.12
背景介绍
1、《论语》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在 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延伸】四书五经:南宋朱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将《诗经》《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合为“五经”。 六艺:就是“五经”加上已经散佚的《乐》。 十三 经:《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转》)《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周礼》《仪礼》《孝经》《尔雅》。
2、孔子 享年 73 岁,名求,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1)政治活动 ①齐景公问政 孔子提出来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见解。结局 是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思想,却未能采用。 ②周游列国 鲁定公时因政治抱负难以施展,55 岁 的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68 岁才返回鲁国,其间长达 14 年之久。结局是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
1
1、《论语》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仁。 能够统率《论语》全书的思想是仁。 【延伸】孔子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1)“克己复礼为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 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克制和礼让,从个人的修养角度谈的)
(2)“仁者爱人”的思想。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更积极的角度 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宽恕待人,从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或处理人际关 系角度谈的)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字词积累(一)重点生字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时:时常,常常;说:通“悦”,愉快,高兴)。
2.有朋.自远方来(朋:同一师门的师兄弟)3.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与体会)4.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5.学而不思则罔.(wăng,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不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好;乐:以······为乐)7.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从:采纳,听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通“又”;立:有所成就)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超越法度)(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顺承,并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接,却而温故而.知新顺承,然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承,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顺承,就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知人不知.而愠了解(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2.吾十有五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四)词类活用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2.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3. 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动词,以……为乐。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考生们在高考中要对《论语》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给出《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以供考生们参考: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1.1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1.2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2.1《论语》的组成结构和篇章特点
2.2《论语》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3《论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论语》中重要章节和人物特点
3.1《学而》、《为政》、《八佾》等重要章节的解读
3.2孔子、子路、子贡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形象描写
3.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解析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
5.3《论语》中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智慧借鉴
6.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典例
6.1分析典例的背景和意义
6.2解读典例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6.3总结典例对于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启示
7.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
7.2《论语》与《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的异同
7.3《论语》与《荀子》、《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的互补与对话
8.学会运用《论语》里的智慧
8.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
8.2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品德能力
8.3探索“学而不厌”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论语六则的复习提纲
《论语〉六则》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二、课下注释:1.词汇解释:子时习说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君子故知为矣乎罔殆敏好耻是以默识厌诲哉其善者从何以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何有于我哉?⑤三人行三.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
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
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四、回答下列问题1.本课出现了五个成语,请写出来。
2.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怎么样?五、根据要求默写: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2、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论语〉六则》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六则》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论语知识点汇总
论语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和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重要的人生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德行和道德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他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学到的知识。
2.精神修养:孔子提倡修养自己的心灵和品德,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德行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态度。
他强调要以道德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3.学习的方法:孔子主张通过师徒制传承知识和经验。
他强调要尊重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教导。
同时,他也鼓励学习者要积极思考和探索,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孔子对政治和治理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仁政:孔子主张要实行仁政,即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以仁爱和慈悲为准则来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
2.君子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召人民,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
3.贤能的选拔:孔子主张要选拔贤能之士来担任政府职位,而不是根据出身或财富来任命官员。
他认为只有有才干和道德的人才能够胜任政府职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仪式和礼仪的看法。
他认为仪式和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礼仪的作用:孔子认为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礼的真谛: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仪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真诚和尊重。
他强调要从内心发出尊重和敬意,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恭敬。
3.礼仪的传承:孔子主张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礼仪传统。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礼仪,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语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提纲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上天的意志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但却不会越过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复习建议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 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课堂示例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以解上题三步则骤主】要讲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仁爱
一观、是读以懂孝意悌思为—根—本结的合,注主释张、在调“动亲积亲累”。的基础上推己 二及、人理,解孔思子想还—主—张紧志扣士语仁段人、应该结杀合身积成累仁。,但孔子 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
【解题步骤】
一、读懂意思——结合注释、调动积累。 二、理解思想——紧扣语段 、 结合积累。
本语段也是讲孔子的“仁爱”思想。(“恕”——仁爱, 推己及人。)
【解题步骤】
三、审清题目:“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是否矛盾?
答题参考: “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
《论语》复习建议
1.早读时间回归文本(读懂意思、 理解思想——结合课后“相关链 接”)。
2.课外阅读、识记、理解孔子思 想
(可联系实际——现实意义)。 3.适量训练(了解题型、命题特
点、答题思路等)。
(一)仁
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 中共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 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 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 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 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 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 反对暴政,强调仁治天下和以仁修身,要求个人以自我克 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 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人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学习提纲
《论语》学习纲要一《论语•论道德》本节共选录五章,第一章是曾子以忠恕来阐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第二章是孔子叙述人类道德善性的普遍性;后三章谈巧言、道听途说、乡愿,都是人类行为中的似是而非者。
除了勉人向善之外,还告诫人不可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善害德。
“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
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
“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
(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工夫,人人可以尽力。
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很适切的。
《论语卷•论仁爱》本节共选录十四章。
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用了一百零九个“仁”字,但是并没有一章很明确的为“仁”下定义。
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
相反地,学者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
以下各章都是孔子有关仁德及行仁的阐述,排列上并不依论语原来的篇章次序,而以弟子问仁的形式开其端,逐步引出孔子对仁的开示。
章与章之间,若义理有所关联的,则予以联类。
如前四章,都谈到行仁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五、六章提到仁者须谨慎言行;七、八章有为仁由己,不骛高远的含意;九、十章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十一、十二章鼓励勇于行仁;十三章从反面立论,说明不仁者的困顿;最后一章则畅言立志行仁,即能无恶,以凸显行仁是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觉活动。
《论语》学习提纲二一、论孝本单元共选录九章。
百善以孝为先,孝为行仁的根本之道,因此首先以《学而》篇第二章有子的话发端。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四肢、头发、皮肤,是父母生下我们而有的,所以不敢毁伤它,注意保护它,这是孝道的开端。
《孔孟论学》复习要点整理
《孔孟论学》复习要点整理复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
一、文学文化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人称“亚圣”。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3、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不惑,五十岁称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称古稀;耄耋(mao die)则是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4、1、不耻下问2、功亏一篑3、专心致志4、一暴十寒5、三十而立二、重点词句解释及翻译(二)、句子解释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大学论语复习提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论语复习提纲2011版本一,填空题: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商朝的没落贵族,他们虽然丧失了爵位,但是精通古代典籍学问,遂以教授古代文化为生,所以“儒”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儒家学派的人则是人们需要的人。
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他创立儒家学派后,才在继承古代思想文化基础上,建立了人们所需要的儒家思想。
12.君子,原本是指国君之子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级研究生公选课《孔子与论语》复习要点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篇》18、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篇》22、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2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33、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3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35、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3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3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3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3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4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4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4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4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46、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4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4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49、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5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5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5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宪问》)5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5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5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5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5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阳货》)5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5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6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5、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三、思考题1、举出五位儒家著名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子思、荀子、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2、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试举数例说明孔子的好学精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4、孔子的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
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同时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
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另外,孔子也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
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儒家从孔子始,义和利便是统一的。
孔子也不可能只谈义不谈利。
义是依附于利而存在的,只谈义不谈利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5、孔子的孝道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
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孔子提倡的孝也不是一味的愚昧和保守。
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
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
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