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两条于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两条于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两条于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水的三态及其转化关系。

学习积累的知识,能把高举着的气球放在水中,然后放手,球不会落下,但掌握水的三态以及它们与物体的关系,以及积极参与到小组中去,学会相互合作。

二、教学准备•高透明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一个充气的气球•长颈漏斗•一杯水三、教学过程第一步:知识预热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解水的状态及其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状态改变:加热使它从固态变为液态(融化)、加热使它从液态变为气态(汽化)、降温使气态水变为液态水(凝华)、冷却使液态水变为固态水(冻结)第二步:教学实践1.将水倒入圆柱形玻璃容器中,直至容器的高度约为球的直径。

2.预先在球内充气,然后将球放入容器中。

3.适当加入一些水,直到球有一部分浸没在水中,剩余部分空气在球的上方。

4.让孩子们预测球会发生什么,并记录下来。

5.慢慢放开手,球不会掉落,浮在水上,产生了支撑力。

6.让孩子们自行探究为什么球能够浮在水上,引导他们了解水的密度。

可以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慢慢引导他们认识到:球浮在水上是因为球比水密度小,而把球往下按压时,球会“获得”足够的“亲戚”,密度增大,便会由浮动态转为沉底。

7.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思考是否可以让球发生下沉。

8.默念下列问题,如孩子没有想出,那么教师可以简单的引导他们思考。

问题如下:如果将水倒出属于下沉,那么将水倒回去呢?用什么方法可以让球下沉呢?9.可以给孩子们一些提示,如:充气的气球内部空气不能太多。

10.孩子们是否可以让球下沉呢?尝试几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

11.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点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走出自己的思路,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引申。

比如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水的容量、物质量的含义等,提高孩子们的思维水平。

四、教学反思教学亮点•通过形象的实验,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水的三态及其变化规律•鼓励孩子们相互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和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足•活动时间较短,可能没有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导致一些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表现出特长的孩子,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和支持,导致他们的创意没有充分发挥。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范文大班科学神奇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范文大班科学神奇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范文大班科学神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大班科学课程中探索“神奇”主题。

教材为《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四章“奇妙自然界”,具体内容涉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如光影、声音、磁力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和探索这些神奇现象背后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神奇现象及其背后科学原理。

2. 培养幼儿好奇心、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神奇现象背后科学原理。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影盒、磁铁、小汽车、音叉、气球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们将通过光影盒展示影子变幻神奇现象,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影子是如何产生。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磁铁为例,讲解磁力神奇现象,引导幼儿解磁铁吸引和排斥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磁铁吸引和排斥现象,观察并描述现象。

4. 动手操作(10分钟)a. 用磁铁让小汽车行驶,观察磁力对物体运动影响。

b. 用音叉敲击气球,观察声音产生和传播。

c. 制作简单光影玩具,观察影子变化。

5.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神奇现象:光影、磁力、声音2. 科学原理:光影传播、磁铁吸引和排斥、声音产生和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神奇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答案示例:太阳光照射到水面上,会出现彩虹。

这是因为光在进入水面时发生折射,分解成七种颜色。

2. 作业要求:每人至少找出两个神奇现象,并用画笔、彩色卡纸等学具进行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幼儿对神奇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得到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寻找生活中神奇现象,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热爱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奇妙的透镜》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奇妙的透镜》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奇妙的透镜》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两条“于”》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神奇的两条‘于’”,帮助大班幼儿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则,并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学习汉字中“于”的不同用法与应用。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让幼儿在感知、认识、表达、实践和思考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全面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类能力,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汉字中“于”的不同用法;2.学习用另一个汉字与“于”组成不同的汉字;3.掌握“于”字和其他字的组合规律;4.学习相关的生字和词语。

2.能力目标1.能用汉字中的“于”进行对比、分类、归纳等操作;2.能用“于”字造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感受;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好奇心和兴趣;2.培养幼儿对“于”字及其相关字的积极态度;3.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发展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教学内容1.汉字“于”字的写法和意义;2.汉字“与”字的写法和意义;3.“于”字与其他汉字的组合使用。

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和感知(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本次教学内容,告诉幼儿今天要学习汉字中的“于”字和“与”字。

然后让幼儿自由体验两个字的描绘过程,让幼儿感受两个字的构成过程。

第二步:学习“于”字和“与”字的差异(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卡片、板书等方式,让幼儿比较“于”字和“与”字的写法和意义,引导幼儿发现两者的差异,并引导幼儿思考两个字的不同用法和应用场景。

然后让幼儿通过讲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等方式,进一步表达对两个字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步:学习“于”字组合的不同汉字(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卡片、板书等方式,让幼儿比较“于”字与不同汉字的组合方式,让幼儿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探索“于”字与其他汉字的组合规律。

然后让幼儿自由组合汉字,进一步掌握和应用“于”字的基本规律。

第四步:生字和应用(15分钟)教师以“于”字为核心,带领幼儿学习和认识相关的生字和词语,让幼儿通过实践和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于”字的理解和掌握。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范文大班科学神奇的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范文大班科学神奇的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范文大班科学神奇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的第三节“神奇的”。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自然界中神奇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探索和讨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敏捷性。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自然界中神奇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如奇异的果实、独特的动物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神奇的图片,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进入课题。

2. 讲解:介绍自然界中神奇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神奇事物。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神奇的实例,如“会吃虫的植物”,让幼儿了解其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幼儿动手绘制自己心中的神奇事物,增强他们对神奇事物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2. 内容:(1)神奇的植物:如会吃虫的植物、会变色的植物等。

(2)神奇的动物:如会飞的鱼、会爬树的蛇等。

(3)神奇的自然现象:如极光、彩虹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画一幅自己心中的神奇事物,并简单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幼儿对神奇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探索自然界中的神奇事物,与家长分享所学,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可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详尽程度4. 作业设计的内容与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难点解析:理解自然界中神奇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的特点,需要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以便幼儿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两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于”字的两种写法及其含义;2.了解“于”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法;3.能正确书写“于”字。

教学内容1.介绍“于”的两种写法及其含义;2.通过各种语境的示范,让孩子们了解“于”的使用方法;3.练习“于”的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1.白板、马克笔;2.宣传画、句子卡片等教具;3.讲解PPT。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于”字的不同写法,并发问:你们知道这两条线条都叫什么吗?(孩子们回答)2.老师介绍这两条线条分别叫做“叶”和“方”,并让孩子们用手指画出这两条线条;3.老师问:“那么这两条线条连起来,又可以叫什么呢?”并向孩子展示正确书写的“于”字。

正文环节1.老师通过示范宣传画、句子卡片等教具,让孩子们认识“于”字在句子中的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2.老师通过讲解PPT,让孩子们了解“于”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并让孩子们自己体会不同语境下的“于”字用法;3.老师练习“于”字的正确书写,先让孩子们观察老师的演示,再让孩子们动手模仿。

拓展环节1.老师提供漂亮的“于”字图片,让孩子们自己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手册上;2.老师出示不同的“于”字句子,让孩子们自己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让孩子们自己改正。

教学总结1.教师引导孩子们回顾“于”字的两种写法及其含义,并问:你们学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2.老师肯定孩子们的表现,并强调“于”的正确书写方法;3.老师提醒孩子们平时的写字时要注意“于”字的正确书写。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掌握了“于”字的两种写法及其含义,了解了“于”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法,以及练习了“于”字的正确书写方法。

在拓展环节中,孩子们还通过自主判断和改正,加深了对“于”字的理解和运用。

这门课程的成功展示了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帮助。

2024年【幼教】大班其他教案神奇的线

2024年【幼教】大班其他教案神奇的线

2024年【幼教】大班其他教案神奇的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神奇的线条》章节,详细内容围绕“线的认识与应用”展开,通过对不同线条的观察、描绘和创造,让幼儿感知线条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美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线条的基本种类和特点,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线条的种类和特点,以及线条创意画的创作。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动手、表达等综合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黑板、粉笔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线条创意画,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画中的线条种类和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线条的种类(直线、曲线、折线、波浪线等)和特点。

(2)教师示范线条创意画创作方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和模仿。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线条模板,用画笔描绘不同种类的线条。

4. 创意画创作(15分钟)(1)幼儿自由发挥,用线条创作一幅创意画。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评价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线条》2. 内容:a. 线条种类:直线、曲线、折线、波浪线等b. 线条特点:平滑、曲折、交叉、粗细等c. 创意画创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线条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2. 答案:根据幼儿个人喜好,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线条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课后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线条,观察其特点和应用。

b. 家园共育: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课后作业,鼓励幼儿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创意画创作的过程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点。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绳子》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绳子》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绳子》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感知不同材料的绳子的不同特性,了解它们的用途。

2、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长短粗细都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思维的精确性。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的屋顶吸着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绳子拴着的气球。

2、多种材料的绳子头若干。

3、字卡“长”、“短”、“粗”、“细”。

活动过程:
1、“够气球”,引起幼儿对绳子的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屋顶上漂亮的气球,鼓励幼儿跳起来将气球够下来。

讨论:为什么有的气球能够着,有的气球够不着?拴气球的绳子有长有短,拴气球的绳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毛线绳、棉线绳。

2、认识几种不同材料的绳子,了解它们的特性及用途。

【幼教】大班其他优质教案神奇的线

【幼教】大班其他优质教案神奇的线

【幼教】大班其他优质教案神奇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大班“神奇线”。

教材来源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指导手册》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是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生活中各种线条,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对线条感知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并解生活中常见线条;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3.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线条进行简单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线条,以及如何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并掌握线条基本特点,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画纸、画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2.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生活中线条;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发现线条。

2. 例题讲解(5分钟)讲解线条分类,如直线、曲线、折线等;示范如何用线条描绘生活中物品。

3.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幼儿在画纸上尝试用线条描绘他们喜欢物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不同线条进行创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组织幼儿进行线条练习,如描绘直线、曲线、折线等;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作品,相互学习和交流。

让幼儿展示自己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趣事;六、板书设计1. 神奇线2. 内容:线条分类:直线、曲线、折线等;线条描绘:生活中物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线条描绘你家答案:幼儿需用线条描绘出自己家样子,包括家具、门窗等。

2. 扩展作业:收集生活中线条,进行创意画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寻找线条,激发他们对线条持续关注和兴趣。

同时,开展线条创意画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需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

例如,我可以这样引导:1. 展示挂图时,我会指着各种图片问:“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线条?它们都长什样子?”通过这样问题,让幼儿回忆起他们所见过线条,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一、课程简介本节课以“神奇的两条‘于’”为主题,带领大班小朋友通过互动游戏、简单实验等形式,了解“于”字的两种写法,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辨认和书写“于”字的两种写法;2.能够阐述“于”字的两种写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提升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培养小朋友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辨认和书写“于”字的两种写法;2.了解“于”字的两种写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理解“于”字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应用。

四、教学步骤与方法步骤一:导入新课1.老师向学生展示“于”的两种写法;2.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写法的不同之处。

方法:互动游戏。

步骤二:知识讲解1.介绍“于”字的两种写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与学生一起分析两种写法在应用中的异同。

方法:小组讨论。

步骤三:课堂实验1.老师为学生展示一组实验器材,其中包括盆、桶、缸三种容器;2.老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如何利用“于”字的两种写法判断容器的容积问题展开讨论;3.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方法:小组讨论、课堂实验。

步骤四:小结与巩固1.老师请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2.请学生总结“于”字的两种写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特殊性。

方法:问答环节。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小朋友们对“于”字的两种写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加清晰地认识了。

实验环节更是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机会。

教学方法上,本节课采用了互动游戏、小组讨论、课堂实验等多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吸收知识。

同时,本节课在巩固环节略显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授课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1. 教学目标•了解“于”字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含义。

•掌握“于”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水和油的相互作用性质,掌握油和水不能相溶的知识。

2. 教学内容1.词语“于”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含义2.“于”字的笔画和书写方法3.水和油不相溶的实验3. 教学过程3.1 活动1:导入老师拿出字卡展示“于”字的不同含义,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于”字的含义。

3.2 活动2:讲解老师结合字卡,详细讲解“于”字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含义,并指导学生掌握“于”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

3.3 活动3:实验探究1.老师在课桌上放置两个杯子,一个杯子里放油,一个杯子里放水,再分别加入少量食用色素,用棉棒混合,观察两杯液体的变化。

2.用纸巾把两杯液体表面的颜色吸掉,分别倒进一个容器里,观察容器中的油水分别占多少。

3.油水分离后,加热两种液体并将它们混合,再次观察它们的变化。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了解水和油不能相溶的原因。

3.4 活动4:总结在活动3的基础上,总结所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对于“于”字的不同含义和水和油不能相溶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

3.5 活动5:反思学生进行个人或群体反思,回答以下问题:1.在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什么?2.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3.你认为这节课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4.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和成果,以及在总结中的回答。

2.老师对学生进行小组或班级测评,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掌握“于”字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含义,以及油水不能相溶的原因。

5. 教学拓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对于“于”字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的了解。

6. 教学反思带领学生通过课后问卷等方式,对整堂课进行评价,总结课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善做出指导和提升。

7. 课堂作业1.课堂笔记:学生记录所学知识点和收获,用于作业提交和考试备考。

2.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在家中进行相关实验,并拍摄视频或拍照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用于课堂分享。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教案:神奇的两条“于”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于”字的两种不同读音和用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使用“于”字的两种不同读音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于”字的两种不同读音和用法。

教学准备:1. 板书:神奇的两条“于”2. 实验设备:水杯、针筒、水龙头、手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物质和实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能分别举些例子吗?- 物质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具有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如水、铁、木材等。

- 实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内在成分,如空气的实质是氧气和氮气。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字,它是神奇的“于”,它有两种读音和用法,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步骤二:呈现新知1. 板书:神奇的两条“于”2. 分析不同读音和用法:- 条一:“于”字在口语中读音为“yú”,表示“在……的时候”、“在……期间”,如“于是出发”、“于是想起”等。

- 条二:“于”字在古书中读音为“yú”,表示“被”、“给”、“用”,如“吴王伐越,与堂公战于仁义之门外。

”。

步骤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1. 设计实验:将一只空杯子放在水龙头下面,开启水龙头,观察杯子中的现象。

2. 导出实验现象:水从杯子里漏出来了。

步骤四:展示实验操作1. 将一只杯子放在水龙头下方,闭上水龙头。

2. 用针筒将一些水注入杯子内。

3. 用手纸擦拭杯子外部干净,让学生观察杯子内的水和杯子外的干燥程度。

步骤五:让学生归纳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到:杯子里的水没有漏出来,杯子外面也没有湿。

- 学生总结:水被杯子给封住了,没有漏出来。

步骤六:拓展实践应用1. 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杯子翻过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2. 导出结论:如果将杯子翻过来,水就会倒出来。

步骤七:总结复习1. 复习“于”字的两种读音和用法。

2. 复习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写出“于”字,并理解“于”字的两种写法的含义。

2. 掌握“于”字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

二、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PPT。

2. 绘本《于和于》。

3. 黑板、彩笔、橡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神奇的两条‘于’,你们知道‘于’字怎么写的吗?”2)呈现问题:“‘于’字可以有两种写法,大家知道这两种写法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吗?”2. 正文部分:1)分组活动——“认识于”: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于”字的正确写法。

然后请其他两组的同学来判定是否写得正确。

让学生通过这个小活动更好地认识到“于”字的写法。

2)教学PPT展示与讲解:“于”字的常规写法和特殊写法的讲解。

让学生通过动态PPT和生动的讲解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于”字的两种写法。

3)听故事——《于和于》: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于”字的特殊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于”字两种写法的意义。

4)游戏环节——“找一找”:设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于”字的使用,并将其在黑板上写下来。

比如“爷爷把日历挂在了墙上”,“老师在讲台前写字”等。

5)练笔环节:“于”字的书写练习。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学生书写,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书写练习。

3. 结束环节:1)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种‘于’字的写法,还学习了‘于’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方法。

我们掌握了哪些新知识呢?”2)小结:“‘于’字的两种写法的使用非常广泛,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观察、学习。

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沟通提供方便。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听故事、练笔等环节全面了解和认识“于”字的两种写法以及使用方法。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于”字的书写方法,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沟通提供帮助。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两条线,了解线的特点和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两条线,了解线的特点和作用。

2. 学习比较两条线的长短、粗细、颜色等。

3. 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两条线,了解线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比较两条线的长短、粗细、颜色等。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线、绳、彩纸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的主题——神奇的两条线,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线。

2. 基本环节:a. 教师展示不同特点的线,让幼儿观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b.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线的作用,如捆绑、牵引等。

c.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如用线捆绑物品、用线编织等。

3. 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线作品。

六、教学策略1. 直观展示: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线的特点和作用。

2. 操作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体验线的特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情景模拟: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使用线。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线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建议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操作,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 针对不同特点的线,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多种操作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使用线。

3. 教师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线作品,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线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线。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感知两条线的相关特征,如颜色、粗细、长短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两条线的基本特征,如颜色、粗细、长短等。

2. 学习如何比较两条线的大小、长短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通过团队协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不同颜色、粗细、长短的线条,画卷,彩笔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份线条材料,包括不同颜色、粗细、长短的线条,画卷,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粗细、长短的线条,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线条的特征。

2. 基本知识学习:教师讲解线条的基本特征,如颜色、粗细、长短等,并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和比较活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如何比较两条线的大小、长短等。

4. 绘画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彩笔在画卷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线条,并描述自己画线的感受。

5. 团队协作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协作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的力量。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观察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观察幼儿在团队协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幼儿回顾线条的颜色、粗细、长短等特征。

2. 教师展示一幅画作,包含不同颜色、粗细、长短的线条,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线条的特征。

3.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线条比较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比较两条线的大小、长短等。

4. 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用彩笔在画卷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线条,并描述自己画线的感受。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并理解两条线的基本特征,如长度、颜色和位置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描述的能力,能用语言和动作表达两条线的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并理解两条线的基本特征。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语言和动作表达两条线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彩色线、绳子、画纸、画笔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邀请幼儿观察教室内外的线条,引导幼儿关注两条线的特点。

2. 基本部分:(1)教师展示彩色线和绳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条线的长度、颜色和位置等特点。

(2)邀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两条线的长度和位置,如拉伸、弯曲等。

(3)教师与幼儿一起在画纸上绘制两条线,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两条线的特点。

3. 拓展部分:邀请幼儿分组合作,用彩色线和绳子创作出具有独特特点的两条线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在家庭环境中寻找神奇的两条线,并用照片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 评价:通过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合作探索的精神,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幼儿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两条线的特点。

2. 操作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线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教室内外的线条,引导幼儿关注两条线的特点。

2. 展示:教师展示彩色线和绳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条线的长度、颜色和位置等特点。

3. 操作:邀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两条线的长度和位置,如拉伸、弯曲等。

4. 绘制:教师与幼儿一起在画纸上绘制两条线,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两条线的特点。

5. 创作:邀请幼儿分组合作,用彩色线和绳子创作出具有独特特点的两条线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两条“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设计意图: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已经认识了"+"、"-"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

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通过儿歌和身体的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内容:《神奇的两条"于"》活动目标:1.认识">"、"<",理解它们的含义。

2.根据">"、"<"比较形象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读法和运用。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理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大于号、小于号的实际应用。

活动准备:课件PPT、儿歌、1-10的数字头饰活动过程:一、导入课题:认识">"、"<"1.带小朋友们去看海,出示PPT课件问:你们看到大海里有什么?(海豚、海龟),海龟、海豚各有几只?幼儿说出数量,教师出示PPT,5 3,海龟和海豚比,谁多?谁少?那么5和3相比,那个数字大?那个数字小? 教师问:我们可以在5和3之间放一个符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

我们以前学过"="放到这可以吗?启发幼儿,引出">",让幼儿观察大于号的嘴巴向着前面,对着大数笑,大于号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读5大于3.2.大海里除了有海龟和海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出示PPT,问:大鲨鱼和小海马在生活在这里,找一找,大鲨鱼有几条?小海马有几只?,说出各自的数量 2 6,引出"<",观察小于号的大嘴巴也是对着数字大的,但是方向是向后边,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读小于号,说出2小于5.3.教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大嘴巴,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出儿歌《大于号,小于号》。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线条》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线条》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线条》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神奇的线条
大班艺术活动:神奇的线条
活动目标:
1、喜欢并能积极投入艺术活动中,乐于在欣赏活动中调动自己的身体进行体验。

2、感受美术作品与舞蹈等艺术活动中线条的存在,初步感知线条的情感渲染力与节奏感。

3、在活动过程中激起自由想象的热情。

活动准备:
幻灯课件、黑板、粉笔、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重点:
感受线条的存在及其魅力(情感渲染与节奏感)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审美感受。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线条
你在哪儿找到过线条?
幼儿自由讲述
肢体模仿线条
小结:线条非常神奇,它是无处不在的。

二、美术作品中的线。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细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获奖精品教案示范课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细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获奖精品教案示范课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细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获奖精品教案示范课面试试讲教案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

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

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

教师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两条“于”》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设计意图: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已经认识了"+"、"-"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

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通过儿歌和身体的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内容:《神奇的两条"于"》
活动目标:
1.认识">"、"<",理解它们的含义。

2.根据">"、"<"比较形象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读法和运用。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理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大于号、小于号的实际应用。

活动准备:课件PPT、儿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
1.带小朋友们去看海,出示PPT课件问:你们看到大海里有什么?(海豚、海龟),海龟、海豚各有几只?幼儿说出数量,教师出示PPT, 5 3,海龟和海豚比,谁多?谁少?那么5和3相比,那个数字大?那个数字小? 教师问:我们可以在5和3之间放一个符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

我们以前学过"="放到这可以吗?启发幼儿,引出">",让幼儿观察大于号的嘴巴向着前面,对着大数笑,大于号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读5大于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