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上《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14)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会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3.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输导组织发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征。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优势。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讲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实物,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进行分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增强对这类植物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观察、分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 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3. 分类卡片,用于实践环节的学生分类活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
2.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3.了解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4.掌握研究植物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等。
2.延伸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户外实践,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拍摄照片并记录观察过程。
-让学生尝试在家中培养藻类、苔藓或蕨类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撰写观察日记。
3.创新性作业: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一系列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
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精品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较比、讨论、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2.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
(3)通过观察、类比、推理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三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归纳、比较三种植物的异同点。
2、教学难点: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安化县风景视频,在感受家乡青山绿水之美中导入新课。
我们的家乡,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51%,这其中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山中的三种植物,同学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认识它们呢?(教师依次展示植物,并板书课题)引出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认真观察,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个生物学家,面对这截然不同的三类植物,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探究呢?(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向: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代表植物等。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藻类苔藓蕨类形态结构(根、茎、叶)4、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5、同学们的观察仔细而认真,那么,我们的观察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书中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的描写,并填写在表格中。
6、拓展。
(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三种代表植物,并完成它们的结构示意图)海带(藻类)葫芦藓(苔藓)肾蕨(蕨类)三、自主学习,填写表格。
1、了解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让我们再来完成植物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生活环境形态结构有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无根、茎、叶。
有茎、叶。
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根是假根。
植株较高大,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课设计一、教材剖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在教课中,教师不要过多地介绍三类植物的形态特色,而应着重从学生的生活实质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三类植物的不一样特色及生活环境,并概括出与人类的关系。
此外,教师最好课前准备好三类植物的实物,以利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城镇的学生尤其重要。
常有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材中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在教课中教师可灵巧安排,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率领学生走出讲堂,认识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样成效可能会更好。
总之,这些做法目的是增添学生对这些植物感性认识,培育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种绿色植物的感情。
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踊跃性自然会提升。
二、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概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色。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经过自主研究、着手察看,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经过对照察看、独立思虑、资料剖析,合作研究,进一步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和剖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感情目标:认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看法;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计情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法设计:( 1)研究式教课法:经过设置实验、察看、查阅资料、议论、怀疑、释疑等多种探究活动,指引学生主动解决所碰到的问题,让学生领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对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2)直观教课法:利用实物并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课设施,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藻类和苔藓植物的有关知识。
由静改动,调换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成效。
五、学法指导:(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本,采集藻类、苔藓的各种资料,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 2)经过采集所需实物和资料,合作实验,锻炼学生疏工协作的能力。
六、教课程一情境,入新教通学生展现大自然中的各种色植物,向学生介生物圈中的色植物大有 30 万种。
初中初一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在生物学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但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生物分类的理解不够清晰,对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不足,以及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他们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生物学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为后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生态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进化历程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掌握显微镜等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
(3)巩固练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我国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实验、小组讨论、问题回答等,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
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设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在教材的编排中改变了原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计况,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介绍,而不象原来那样分为三节分别讲解。
三类植物都是孢子植物,思把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放在一节里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把提高想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能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能力。
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确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突出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准备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视频;一组展示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准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等制作PPT课件。
备教学过程提要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节引入新课聆听回顾思索创设情境引发新知展示PPT,创设问题的情景,指观察PPT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导。
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或者播放相关视频),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
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创设问题的情景。
鼓励自主探程配以彩色板画。
见。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并板书。
观察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
观察后,究,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 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交流。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2.理解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3.掌握蕨类植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其他植物的区别和联系;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2.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3.蕨类植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分类。
三、教学难点1.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区别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2.蕨类植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A. 藻类植物1.藻类植物的基本概念•藻类植物是指一类无根、无茎、无叶的单细胞或多细胞水生植物,通常体型较小,形态多样。
2.藻类植物的分类•藻类植物按照色素类型分为绿藻、红藻、棕藻等;•按照细胞的结构分为原核藻类、真核藻类等。
3.藻类植物的生态角色•藻类植物是海洋、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的基础生物,是水生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藻类植物还可以通过生产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B. 苔藓植物1.苔藓植物的基本概念•苔藓植物是指一类低等植物,它们没有真正的根、茎和叶,而是由有特殊功能的颈部和叶片组成的体。
苔藓植物的种类多,分布广,是一类古老的植物。
2.苔藓植物的生态角色•苔藓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源、改善土壤、净化空气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苔藓植物还可以为其他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和养分。
C. 蕨类植物1.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念•蕨类植物是一类有茎、有叶、无花的较高等植物,它的叶子通常被称为蕨叶,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2.蕨类植物的生物学特点•蕨类植物的茎是地下的或者地上的;•蕨叶上有许多小的器官,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
3.蕨类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分为裸子蕨、真蕨、水蕨、水生蕨等。
D.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互动:老师在全班学生面前引导讨论生态系统的构成和演替,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积极思考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描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殖方式。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3.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3.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中抽象出概念和规律,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4.团队合作意识逐步形成: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中,能逐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如何保护这些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3)这些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体内无输导组织,对空气湿度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能产生孢子繁殖后代,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
2.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方法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
(1)通过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使学生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蕨类植物:能解析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能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差。
3.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 课堂讲解:讲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生殖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观察日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分析学生的观察日记,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参观当地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生长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名师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三种植物类群,在较好地理解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概念知识的根底上形成构造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2、学习目标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查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预习任务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
〔2〕教师准备:课前培训各组小组长,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生物进展归类,等等。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
图
复习旧知[讲述]之前我们宏观的学习了生态学生倾听。
通过简。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_14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安排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表达交流, 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等步骤。
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生物联系生活”、“生活应用理论”为设计主线,为学生创造观察、对比、分析、交流、表达、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能力,建立关注身边植物、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介绍了四大植物类群中的三种,种子植物是下一节的学习内容。
对三种植物类群主要介绍了它们的生活环境、特征、常见种类、与人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一种平行关系。
2、学情分析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位学生所熟悉的,但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
七年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生物学知识作为依托,因而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给本节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
2、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植物、热爱学校的情感。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交流、表达、合作、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程序实施讲授新课一、藻类植物二、苔藓植物讨论1、植物都会开花产生种子吗?如果不会的话,哪些会开花产生种子?2、这些植物主要有哪几种类群?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
展示课件讨论:1、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藻类植物有什么特征?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藻类植物?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藻类植物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等特点。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记录它们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可能的作用。要求图文并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
2.分析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三类植物的认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进行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理解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植物类群打下基础。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物学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并能正确识别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生活环境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巩固课堂所学。
4.教师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爱自然,保护植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三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情感。通过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作用,学生将意识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增强对植物保护的意识。同时,学生将学会尊重生命、珍惜自然资源,并能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
(五)作业小结
最后,我会布置一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作业可以是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的植物,或者写一篇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文章。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珍惜植物资源,参与环保活动。通过作业小结,学生将能够加深对植物的理解,并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将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部分。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将能够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属于生物学科的范畴。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以理解的地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我将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导入新课:“你们知道水中的植物是如何生存的吗?”接着,我会展示一些藻类植物在水面上的漂浮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植物的独特之处。通过这个问题和情景创设,学生将能够激发对藻类植物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设计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以致用、语言表达等能力学会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学习过程一、设问导读1、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余万种。
2、生物圈中的植物包括、、和四类。
3、藻类植物没有、、的分化4、苔藓植物一般都很,通常具有类似和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叶中没有,非常简单,称为。
5、蕨类植物有、、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
6、思考:上面提到的三类植物,通过什么方式来繁殖后代?与小组讨论并填写下表:二、巩固练习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描写的景色主要是因为水中大量繁殖了(A)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绿色水生小昆虫2、下列植物中属于藻类植物的是(C)A.小麦B.大豆C.海带D.玉米3、水绵和衣藻同属藻类的主要原因是(C)A.都有细胞壁和细胞核B.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C.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D.都有细胞膜和细胞核4、下列不是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是(D)A.细胞含有叶绿体B.有假根C.有茎叶分化,能够产生孢子D.有花和果实的绿色植物5、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原因是(A)A.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B.有根、茎、叶的变化C.有营养组织和保护组织D.生活在潮湿肥沃的土壤中6、下列植物中有真正根的是(D)A.海带B.苔藓C.紫菜D.蕨7、藻类植物用途广泛,下列不是藻类植物用途的是(D)A.能为鱼类提供饵料B.海带、紫菜可食用C.琼脂可药用D.藻类呼吸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含量降低教学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讨论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以及与人类关系。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研究。
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区分比较各种绿色植物的要点,在分析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本节课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
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在教材的编排中,将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但主要是材简化了这三类植物的知识介绍,降低了知识难度,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绿色植物。
在教学中,尽可能带一些同学经常吃过或是经常见到的植物到教室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研究,从而把握课堂重难点。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说出它们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能力目标包括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亲自观察三种植物,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其次,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研究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三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归纳、比较三种植物的异同点。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同学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二)教学难点:1.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三、教学设计思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
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不结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播放《植物世界大不同》视频,让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以古诗、实物展示方式引入不同植物类群学习。
通过设问,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根据学情,教师设计深浅适宜的小结表格,学生通过表格比较加深对三大类植物认识。
合理利用课本练习。
如课本课后练习第4题,由苔藓能植物监测环境的例子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植物世界大不同》的MV,让学生欣赏。
学生根据植物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分成四个类群,并对前三类归为无种子植物,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名师精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对比观察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请大家看一下,(播放幻灯片森林、草原、盛开的花等)大家看到这些图片觉得怎么样啊?漂亮吗?生:漂亮。
师:嗯,可以说太美了是吧。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图片中都含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啊?生:绿色。
师:没错,是绿色,那这些绿色是什么呢?生:植物。
师:嗯,是植物,更准确的说是绿色植物。
我们说放眼地球,无论南北,随处都可以看到绿色植物,其庞大的家族是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
在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就大约有30多万种,数量如此之大,我们说想研究这些绿色植物能把这30多万种都拿过来吗?生:不能,太累了。
师:嗯,所以说能不能减轻工作量,给它们分一下类呢?我们说这一想法还真可行,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还有生活环境,把绿色植物分成四大类群,都有哪些呢?(幻灯片显示)有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我们说看到四大类,我觉得既然最后一种叫做种子植物,也就是说前三种是没有种子的植物,那没有种子它们是怎么繁殖下一代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在生物圈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生物课堂,共同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一章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能力目标:2、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引言: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 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新授过程】第一部分探究藻类植物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 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紧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教师通过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 教师提供有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部分图片,为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创设了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藻类植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等问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布置下去,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第二部分探究苔藓植物“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教师用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了铺垫.接着,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 教师以媒体出示探究提示:“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测量?葫芦藓的茎、叶、假根有何特点?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除此之外,你还想探究些什么?请自行设计.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及时提出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测量时如果发现有葫芦藓结构并有长柄的植株,不要把这种结构及长柄测量在内;注意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观察假根的形态等. 各组同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并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 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人人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CAI课件展示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片,“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既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第三部分探究蕨类植物CAI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讨论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 紧接着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藏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先让每个小组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点?取一片小叶,对光看一下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及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 对于学生难以观察和理解的问题,教师予以适当的补充拓宽:蕨类植物的根里也有输导组织,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在明确了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的基础上理解了植株比苔鲜植物高大的原因,同时也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分发给学生,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为下节讲“种子植物”打下基础.CAI课件展示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蕨类植物有什么经济意义呢?现在的藏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学生经观察、讨论后发表看法,并将课前查阅、搜集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第四部分课堂小结播放有关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使学生对这三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第五部分达标检测请设计一种比较方式,比较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你是否能从中领略到植物进化所遵循的规律呢?将你的设计及想法与同学交流.第六部分课外活动通过查阅、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关注青岛地区这三大植物类群的生存状况,强化与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进环保意识,并尝试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