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和第14章 内能 内能的利用(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14章内能内能的利用

1、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有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人们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分子如此之小,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帮助我们观察到它们。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气体扩散现象,在A、B两个集气瓶中分

别装有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应该把B瓶放在下面,

A瓶倒扣在B瓶上,这样可以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使两个瓶口相

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一段时间后,根据B瓶内

气体颜色变浅,A瓶内气体颜色变深,最后两瓶内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的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像这样,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

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固体

之间也能发生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即分子的热运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同样,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微波炉来加热食品,食物的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剧烈振动,使得食物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3、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例如:两个露珠相遇变成一个露珠、固体和液体能保持

一定的体积等现象都能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但小明

认为,装置中的两块铅柱的底面是削平、削干净之后紧

紧压在一起的,二者之所以拉不开,是因为大气压强的

作用。你怎么设计实验或通过计算来判断小明的观点

是否正确?

(1)实验法:将图中的装置放入真空罩中,往外抽气,观察下面的铅柱及所挂重物是否掉落。若掉下来,则小明的观点正确,若不掉下来,则其观点错误。

(2)计算法:用刻度尺测出铅柱横截面的直径D,算出其面积S,利用F=PS计算出大气压力;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下面铅柱及所挂重物的总重力G;比较F与G的大小关系。若F不小于G,则小明的观点正确;若F小于G,则其观点错误。

从扩散现象还可以看出,物体的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在间隙。但却很难将固体和液体压缩,这是因为除了引力以外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并存。

4、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同一个物体的内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物态、质量、体积等是可以改变的。比如:相同质量0℃的水的内能大于0℃的冰的内能,这是因为0℃的水放出热量才会凝固成0℃的冰;或:0℃的冰需要吸收热量才会熔化成0℃的水。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物

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热量和功一样,是过程量,只是用来衡量物体内能或机械能变化了多少,离开过程,毫无意义。就某一状态而言,只有内能,不存在热量。所以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热量,而不能说含有、具有、谁的热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无关。

6、甲图的现象是:硝化棉燃烧;分析甲图得出的结论是:

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解析: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

活塞迅速压下去,玻璃筒内的空气被压缩,活塞对筒内空

气做功,从而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

达到硝化棉的燃点时,硝化棉迅速燃烧。硝化棉的温度升

高,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需要注意的一

点:活塞做功直接改变的是筒内空气的内能,空气再将内

能传递给硝化棉。该实验实际上包含了做功和热传递两种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侧重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

高,内能增加。

7、乙图的现象是:瓶塞跳起,且瓶内出现白雾;分析乙图

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解析:在烧瓶中装入少量的水,用吸水纸把烧瓶内外擦拭

干净,塞紧瓶塞;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压缩了瓶内的空

气,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吸热汽化,产

生更多水蒸气,随着打入瓶内的空气增加,气压越来越大,

直至冲开瓶塞(即我们所看到的瓶塞跳起),同时看到瓶内出现白雾,这是由于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通过甲乙两个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要注意的是,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发生改变。比如:吊车将物体匀速提升或下放的过程中,对物体做了功,但物体的内能不变,改变的是物体的机械能。)

8、“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今天很热”,表示温度;“物体吸热”,表示热量;“摩擦生热”,表示内能。(对温度、内能、热量三个概念的认识要准确)

9、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温度升高得多。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都表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本领时可以采取以下2种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

方案1: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少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方案2: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中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而非体积相等,这是因为在实验中体积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加热装置使用电加热器,比使用酒精灯更能准确地控制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或控制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3)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且玻璃泡

不能碰到容器底、容器壁或电加热器。

4)本实验中运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控

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等(或温

度的变化量相等),通过比较温度的变化量(或吸

收热量的多少)不同,说明水和油的吸热本领不同。转换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即“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为“加热时间的长短”。(因为,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就是指它的电功率等相同,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通电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不考虑热量损失,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和食用油吸收,故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

10、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跟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它反映了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水的吸热(或放热)本领强,是常见物质中比热容最大的,所以常用水作为散热剂或冷却剂,如冬天北方地区用水作暖气设备的供热介质,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等;某些城市建设人工湖来调节气温,也是相同的道理。

注意:不要误认为所有跟水有关的应用都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如往教室地面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原理;用水煮饺子和用油炸饺子口感不同的原因是

因为二者的沸点不同。

11、该装置是一个简单的热机,其工作过程是: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

为内能,一部分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工作物质——水,水内能

增大,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水蒸气将塞子冲出,水蒸气的内能转化

为塞子的机械能。

热机的原理是:燃烧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四个冲程在中,只有做功冲程中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故飞轮的质量要足够大。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返2次,曲轴和飞轮均要转动2圈,完成4个冲程,其中做功1次。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转速是600r/min,则1min燃气对外做了300次功,完成了300个工作循环,燃气做功的时间间隔是0.2s,1s内活塞共来回10次。

12、汽油机与柴油机结构上的区别是前者气缸顶部有一个火花塞,后者是一个喷油嘴;点火方式上前者是点燃式,后者是压燃式;吸气冲程中前者吸入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