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疾病辩证

常见疾病:
头面部疖、痈、疔诸疮; 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 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 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疖、 疔等。
2.中部辨证
人体中部包括胸、腹、 腰、背,是五脏六腑所 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 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 降出人的枢纽,也是气 血化生、运行、转化的 部位。发于中部的外科 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 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 ( (
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
二一 ))
肿物,如腹腔内肿物
结肿 节块
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
之为结节,主要见于
皮肤或皮下组织。
(一)肿块
1.大小 5.位置 2.形态 6.界限 3.质地 7.疼痛 4.活动度 8.内容物
1.大小
一般以公分为测量单位,测量其大小可 作为记录肿块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的客 观依据。B超测量可准确提示其有意义 的数值。
常见症状:
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 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 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 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 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常见疾病:
乳房肿物、腋疽、胁疽、 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 以及积聚等。
3.下部辨证
病因特点:
人体下部指臀、 发病特点: 前后阴、腿、 常见症状: 胫、足,其位 常见疾病: 居下,阴偏盛, 阳偏弱,阴邪 常袭。
病因特点:
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 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 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
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 猛。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 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 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 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 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 肿宜浮,忽起忽消,根脚收 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 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辨证的意义
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等进行判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的思路与方法
辨证的思路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思路主要包括明确 病因、辨明病理、确定病位、分析病性 等几个方面。在辨证过程中,医生需要 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 象等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04
CATALOGUE
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辨病为纲,辨证为目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其中辨病是基础和前提,而辨证 则是对疾病的性质、证候进行准确判断。
辨病为主,辨证为辅
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辨病是首要任务,通过辨病确定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 归,而辨证则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证候,为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准确的 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指导临床实践
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可以为中医外科疾病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疾病的转 归和预后。
05
CATALOGUE
讨论与总结
讨论与总结
• 请输入您的内容
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方法
望闻问切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为辨证提供依 据。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需要将宏观辨证(通过症状和体征判断)与微观辨证(通过实验室检查等判断)相结合,以 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证候。
辨病与辨证结合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023-11-1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一节阴阳辨证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第二节经络辨证1)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第三节局部辨证一、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l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丹毒、初期、疖疔大腿痈)l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如(冻疮、脱疽等)l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二、辨肿块、结节Ø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Ø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1)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三、辨痛l 痛与肿结合辨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l 以原因辨痒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③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外科疾病治疗新进展
介绍外科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研 究和创新技术,为日常实践提供 参考。
常见外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1 创伤性外科疾病
2 肿瘤性外科疾病
3 感染性外科疾病
包括骨折、切割伤等,探 讨其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介绍肿瘤性外科疾病的病 因辨证和综合治疗策略。
详细讨论感染性外科疾病 的辨证要点及预防控制措 施。
1
病因分析
根据中医理论,探讨外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2
辨证方法
介绍外科疾病的辨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以及脉诊等。
3
典型案例
通过探讨真实病例,展示外科疾病的病因辨证过程。
外科病症辨证
外科病症分类
将外科疾病按照具体病症进行分 类,为辨证提供准确的框架。
外科疾病的特点
探讨外科疾病与其他科室疾病在 辨证方面的特殊性和相似性。
探讨乳腺癌术后中医辨证治疗的实践经验和疗效观察。
皮肤病的外科治疗
介绍中医外科对一些特定皮肤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课 件
本课件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方法与治疗实例,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医外科 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
疾病辨证概述
介绍医外科疾病辨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
探讨中医外科的核心理论,包括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为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
外科病因辨证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2
介绍中医外科的药物治疗方法和常用药
物的辨证运用。
3
手术治疗
探讨中医外科手术的技术和安全性,以 及与现代外科手术的关系。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气味: 略带腥味,质稠-顺证 腥晦恶臭,质薄-逆证 脓如蟹漠-内膜已透
七、辨溃疡
■色泽: ☆阳证:红活鲜润,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
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阴证: 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流血水, 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 敛,疮面不知痛痒
☆疔疮走黄: 疮顶突然陷黑无脓,皮肤暗红,肿势扩散
■疼痛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 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
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 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多在脏腑 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 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李先强
细目一 辨病
一、概念
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病的重要条件
■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的诊察 ■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
三、辨病程序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细目二 阴阳辨证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形态 各异,不红不热。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或随喜怒消长。不红不热。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 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 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 邪实之疮疡。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 不能托毒之疮疡。
■肿痛结合 先肿后痛-浅在肌肤 先痛后肿-深在筋骨 痛发数处,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流注 肿势蔓延,痛在一处-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无处不痛-毒邪四散

《中医外科学之辨证》课件

《中医外科学之辨证》课件
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保留中医精髓
在现代医学中,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和疗效。
中医外科学之辨证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探索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辨证论治在中医外 科学中的重要性,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辨证方法和步骤
四诊合参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 法,综合患者症状细节,分析 疾病。
辨证施治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选择 治疗方法,如手术、药物、针 灸等。
术后辨证
术后进行辨证论治,防止并发 症和疾病复发。
体征与神志
观察患者的面色、体型、舌苔等,分析病情和病 程。
病史与病因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确定疾病的诱因和病因。
中医外科学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中医外科学提出了挑战,但也为其发展带来新机遇和前景。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医外科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
结论和启示
1 多学习多实践
不断学习新的诊疗技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辨证在外科应用举例
手术前针灸
通过针灸预处理,减轻手术后疼 痛和恢复时间。
草药治疗
运用中草药促进手术后伤口愈合 和身体康复。
瘢痕修复
采用中医外科药膏和针灸方法, 有效减少瘢痕的大小和红肿症状。
常见的辨证要点
疼痛程度和性质
根据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判断疾病的位置和 病因。
腹部触诊
通过腹部触诊找出腹痛原因,进一步诊断。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辨病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部位辨证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发病前常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部疔疮、颜面部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

二、阴阳辨证阴阳变证续表:三、部位辨证四、经络辨证》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

引经药:五、局部辨证(一)辨肿(二)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三)辨痛1.以疼痛病因辨证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等。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按之应指。

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四)辨痒:》肿疡作痒:》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之际。

》溃疡作痒:1.脓区不洁,护理不善所致(感染)。

2.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

3.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五)辨脓》成脓的特点1.疼痛:阳证疮疡: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疮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辨证分析。

2. 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等方法。

-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质、舌苔、脉象等,以了
解患者的气血盛衰、阴阳虚实等情况。

-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心跳等,了解其声音特点
和身体器官的情况。

- 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询问病情、症状、病史等,
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以获取脉象的信息,如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

3. 辨证要点:根据辨证所得,分析病因、病机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等。

- 辨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生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等。

- 辨病因:找出病因,如外感风寒、湿热、创伤等。

- 辨病机:了解病变的机理,如气血郁滞、湿热内蕴、脓毒瘀
阻等。

- 辨虚实:判断疾病的虚实属性,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实热、实寒等。

- 辨寒热:区分寒热的性质,如寒邪、热邪。

4. 特殊辨证: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辨证。

- 神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观察神志、面色、语言表达等。

- 穴位辨证:根据患者的穴位的感觉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

- 脏腑辨证:通过观察患者脏腑的功能状况,进行辨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来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辨证所得进行分析判断病因、病机、虚实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特殊辨证,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共85张PPT】

第四章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共85张PPT】

医学课件
29
常见疾病:
膝疮、脱疽、股肿、子 痈、子痰、水疝 等。
医学课件
30
第四节 经络辫证
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
的体的表反内病映在变,联在可系多谓,数“以情有了况诸解下内疾是必病脏形传腑诸变病外规变。律”。诊 断 与辨 证 的之 间 的经 络 是 如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 治目重体
医学课件
42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 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 疼痛。常见于痄腮、大头瘟 等。
医学课件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5.综合分析 由于肿块来源及形成或组织结构的区别,肿块内有着不同的内容物。
指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
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临 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阴阳辫证
1:阴阳是外 科疾病辨证 的总纲
2.辨阴证阳 证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 阳证的辩证方法。
3.注重局部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其他:如生于目部为肝经所主;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
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如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
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剧烈;
据此,通过经络辨证,从体表局部 疗的要表
症状测知脏腑功能盛衰。
在联组
于络织
更渠与
好道脏
地。腑
指经器
导络官
医学课件
31
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 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 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经气聚 集的某些穴位处存有明显压痛或局部形 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亦 有助于诊断。如胆囊炎在右肩脚处压痛, 肠痈在阑尾穴处压痛。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局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二)辨肿的成因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传 变规律。体表病变在多数情况下是脏腑病变的反映,可谓“有诸 内必形诸外”,如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通过经 络辨证,从体表局部症状测知脏腑功能盛衰。
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 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 穴位处存在明显压痛或局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 亦有助于诊断。如胆囊炎在右肩胛处压痛,肠痈在阑尾穴处压痛。
辨病
所谓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临床特 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也有一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 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与之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例 如均为疔疮,但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 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因此,中医外科学的辨证特点首先强 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
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 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以乳疽为例, 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辨别真假
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 假象所迷惑。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 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 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 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二、辨阴证阳证
(一)局部症状分阴阳
1.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 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 红活域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 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 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罕有病辨病辩证留意:临床中医诊病要临证察机,以下仅供参考切莫生搬硬套!一.阑尾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转移性右下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烧.恶心吐逆, 纳呆,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痈” 领域,病位在大肠.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 积结肠道而成痈,证属湿热证.湿热之邪蕴于肠道,热盛肉腐蚀而为痈故见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石淋(有输尿管结石)相辨别:石淋发生发火时腰腹绞痛,痛引前阴,可见小便涩痛频急,或伴随排尿中止.尿血.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治法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二.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重复右上腹痛XX再发乂乂"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显著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烧或不发烧.恶心吐逆,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胁痛”领域,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烧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掉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乃至胸闷纳呆,恶心吐逆;肝开窍于目,怒气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闹热热烈繁华等胃掉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随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5克泽泻9 克川木通9克当归15 生地黄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15克郁金15克三.疝气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XX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乂乂”入院,伴乏力.动则汗出,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狐疝” 领域,本病责之于中气衰弱.患者年迈体衰,或劳顿过度,劳则气耗,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或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克不及统御,遇劳气虚更甚,肿块偏有大小,卧则入腹中,立则凸显于体表,重复发生发火;少腹手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买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本病可与腹痛相辨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随意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规模较广,以此为鉴.中医诊断:狐疝,中气下陷证治法方药:益气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生姜9片大枣6枚四.急性胰腺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中断性上腹痛xx小时”入院, 伴发烧.腹胀.恶心吐逆,纳呆,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脾肉痛”领域,病位在脾. 胃.肝.胆,涉及心.肺.肾.脑.肠.患者感触感染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和气,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吐逆,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玄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胸痹相辨别: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短为三大主症与脾肉痛不难辨别.中医诊断:脾肉痛,胃肠热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喷鼻6g,银花30g, 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五.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腹胀.腹痛.停滞自肛门排气排便xx 小时”入院,伴恶心吐逆,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玄数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结”领域,病位在肠.患者系高龄,平昔少动,脾胃功效欠佳,导致肠道功效掉调, 水谷难以运化,糟粕积滞,久留肠胃,积结肠道而腑气不通,证属气滞血瘀.糟粕积于肠道不通则痛,故尔腹痛,舌暗红脉见玄数涩为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两者均可有胃脘痛苦悲伤,胃脘痛常伴随嗳气.吞酸,腹泻等表示;而肠结重要为腹胀痛,不克不及纳食,无排气排大便.据此两者克显著辨别.中医诊断:肠结,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大承气汤加减,芒硝50克厚朴15克大黄30克桃仁15克地丁20克败酱草30克甘遂3克六.甲状腺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颈部肿块XX”入院,舌红苔腻,脉玄或玄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瘿瘤”领域,病位在颈前.患者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较大,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高低脉玄或玄细证属痰结血瘀证.本病可与瘰疬相辨别:瘰疬亦会在颈部消失肿块,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部两侧,肿块较小,如胡豆大小,个数若干不等.中医诊断:瘿瘤,痰结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消瘿散结.海藻玉壶汤加减,昆布10克海带10克海藻10克青皮9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12克连翘6克当归9克川芎9克七.乳房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乳肿块 XX 时光”入院, 伴胸闷.胁胀痛,纳呆,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乳岩”领域,病位在乳房.患者平昔情志不畅, 浮躁易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掉调,气滞血瘀,痰凝集瘕,蕴毒成瘤证属肝郁气滞证.本病可与乳癖相辨别:乳癖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痛苦悲伤并消失肿块,质地不硬运动度好;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更亲密相干.中医诊断:乳岩,肝郁气滞证治法方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柴胡 10 克当归 12 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郁金12克枳壳10克喷鼻附10克瓜蒌皮15克浙贝母10克赤芍10克炮山甲10克山慈菇10克八.食管癌.贲门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吞咽艰苦XX”入院,伴胸膈痞闷,胃脘不适,纳呆,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噎嗝”领域,病位在食管,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痰气交阻证.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晦气,则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痛苦悲伤;胃气上逆则嗳气;饮食少进,无以生化精微,肌肉不得濡养, 则形体日渐瘦削;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为气郁痰阻,兼肝郁化火, 津液受灼之象.本病可与吐逆相辨别:吐逆无吞咽艰苦和梗阻症状; 噎嗝表示为饮食难下,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感,并呈进行性加重.中医诊断:噎嗝,痰气交阻证治法方药: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丹参15 克砂仁 6 克北沙参15克浙贝母9克茯苓20克荷叶9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24克九.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不全性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腹部胀痛不适**”入院,伴瘦削,倦怠乏力,纳呆,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脉玄,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积累”领域,病位在肝脾,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饮食不节,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气.血.痰.毒凝集肠道,故见腹痛;脾胃运化掉职.肠道传化掉常则引起腹泻或便秘, 或两者瓜代而作;日久水谷精微不充,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 面色少华,日渐瘦削.本病可痞满相辨别:痞全是以患者自发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重要症状,在检讨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 更不克不及扪及坚积包块.中医诊断:积累,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掉笑散加减,柴胡 6 克喷鼻附6克陈皮6克枳壳6克白芍12克延胡索6克蒲黄包煎6克桃仁9克炙鳖甲先煎15克十.肝癌.肝硬化腹水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右上腹部胀痛XX小时”入院, 伴瘦削.神疲惫力,纳呆,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鼓胀”领域,病位在肝.脾. 肾,证属湿热蕴结.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痛,拒按;湿热迫胆气上逆故烦热口渴;湿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湿热下行,气机晦气股小便短少;苔黄腻,舌边尖红,脉玄数,乃湿热壅盛之证.本病可与水肿相辨别:鼓胀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浮肿不甚显著;水肿重要为肺脾肾功效掉调,水湿泛溢肌肤, 浮肿多从眼睑开端继则头面和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会晤色胱白.腰酸倦怠等.中医诊断:鼓胀,湿热蕴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汤加减,茵陈后下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黄芩15克黄连6克茯苓15克泽泻 15克厚朴12克枳壳9克半夏6克陈皮6克白茅根15克通草12克十一.肺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咳嗽.胸闷气短**”入院,伴疲惫,纳呆腹胀,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肺积”领域,病位在肺,属气阴两虚证.患者神疲惫力.纳差.腹胀,为肺性格虚之征;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咳嗽痰少,或咳血痰,则属肺阴虚有内热表示,舌象及脉象表示亦为气阴两虚之象.本病可与咳嗽相辨别: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罕有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临床辨证精确多可获愈,肺癌也可表示为咳嗽,渐次加重,难以治愈.中医诊断:肺积,气阴两虚证治法方药:养阴化痰,清热解毒抗癌.桔梗杏仁煎加减,沙参 20 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川贝母15克百合30克白及 15克夏枯草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芪30克鱼腥草30克十二.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排尿艰苦XX”入院, 伴小腹胀满.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根黄腻,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癃闭”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内生,壅积于膀胱,故小便晦气而热赤,甚则闭而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晦气,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生,故口苦口干,津液不布故但口渴不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下焦湿热所致.本病可与淋证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 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癃闭,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 30 克瞿麦 15 克炒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蒲公英15 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十三.尿路沾染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尿频.尿急.尿痛XX”入院, 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热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掉司,水道晦气,是热淋的重要病机.盖火性急切,故溲频而急;湿热壅遏,气机掉宜,故尿出难涩,炽热刺痛;湿热熏蒸,故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热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 15 克瞿麦 15 克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3克灯心草12克十四.泌尿系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侧腰腹部酸痛**”入院,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小便黄赤,拮据难出,舌红,苔薄黄,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石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 证属膀胱湿热.湿热下注,化火灼阴,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淤积水道而为石淋.积于下则膀胱气化掉司,尿出晦气,拮据难熬痛苦,痛引少腹.积留于上则影响肾脏司小便之职,郁结不得下泄,气血滞涩, 不通则痛,由肾而涉及膀胱.阴部.砂石伤络则为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玄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石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石韦 15 克冬葵子 15克瞿麦15克小蓟15海金沙包煎30克金钱草30克白芍15 克炙甘草3克藕节30克鸡内金6克十五.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下肢静脉呈蚯蚓状愚昧xx” 入院,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筋瘤”领域,病位在脉证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工作原因长期站立,血壅于下,气行则血行,气机不畅则血脉瘀滞,筋挛血瘀故见下肢青筋垒垒; 淤血闭滞血脉,不通则痛,故下肢沉重.隐痛.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脱疽相辨别:脱疽是产生于四肢末尾,轻微时趾(指)节坏疽的慢性四周血管疾病,别名脱骨疽.与本病不难辨别.中医诊断:筋瘤,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活血散瘀汤加减,苏木10克,赤白芍12克,草红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 木喷鼻3克,陈皮9克.十六.尿血待查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肉眼血尿 xx 小时”入院,伴发烧,纳呆,口渴喜饮,小便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尿血”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患者感触感染外邪,邪正相争故而恶寒身热;热灼阴液,故口渴欲饮;邪热由表及里结于下焦,迫及膀胱,因而少腹做胀;热结膀胱,迫血下行,因而小便出血赤色鲜红.高热口渴.舌红苔黄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血淋相辨别:两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辨别要点是血淋有尿痛;尿血多无尿痛之感,虽亦见有稍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痛苦悲伤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中医诊断:尿血,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生地黄24克.小蓟 15克.滑石15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 当归6克.栀子9克.炙甘草6克.。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肉芽红活润泽
初期常伴形寒发 热、口渴、纳呆、 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溃后溃后渐消 舌红苔黄脉有余 病程比较短
肉芽苍白或紫暗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 伴虚寒症状,酿脓时 有虚热症状,虚象更 甚 舌淡苔少脉不足 病程比较长
舌苔脉象 病程长短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 难消、难溃、难敛,多 多顺 逆
阳证 发病缓急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急 红赤 高肿突起
阴证 慢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病位深浅 脓液质量 溃疡颜色
根盘紧束
软硬适度 皮肤、肌肉 脓质稠厚 肉芽红活润泽
根盘散漫
坚硬如石 血脉、筋骨 脓质稀薄 肉芽苍白紫暗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病程比较短
病程比较长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重
3、问诊
问诊 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的家属,以 得知疾病的发生经过和症状。这是诊断疾病最为 首先的方法之一。
三、问诊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治疗原则)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3、目前主症(主诉)



四、切诊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实、热;沉迟 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寒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原则
一、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 辨证。 二、术语解释 (一)辨病: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 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证: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 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资料运 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 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四诊的运用
一、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 和全身情况,主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望 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 1、局部:红(阳热)、白(阴寒)、 紫(瘀血)、黑(死肌) 2、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疾病状况成正比 或反比 3、形态: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病变部位反映疾病主要特征(乳痈、麻 风) 4、舌苔:舌苔的进退反映疾病转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
第二节阴阳辫证
1:阴阳是外
掌握外科疾病阴 证阳证的辩证方
科疾病辨证 法。
的总纲
2.辨阴证阳 证
1: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则曰: “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需 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 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云:“盖疡科之证, 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 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 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上部辨证
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 病因特点:
及上肢,按照经络运行图分 发病特点:
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 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疤, 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 股肿、湿疮等。
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 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 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常见于痄腮、脂瘤等。
6.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 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 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 长。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6.气肿 7.瘀血肿 8.脓肿 9.实肿 10.虚肿
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 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 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 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 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 见于冻疮、脱疽等。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 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 疼痛。常见于作腮、大头瘟 等。
辨病
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

中说:“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
提熟
阳(辨证)。经曰:诸痛为实,
高悉
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
临外 床科
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
辨疾
发、是疔等证(辨病)。”
病病 水的
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 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平辨 。病



如何准确地进行辨病呢?
发病特点:
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 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 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 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 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
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 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 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 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 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是辨病的
关键。 还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也是准
确辨病的重要条件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5.综合分析 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
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者,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 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 气少血之经者,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 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者, 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 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等等。
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 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揭示了引经药的用药规律,从而创立了 “药物归经”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辨证与治疗学的内容。
第五节 局部辨证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 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 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 疹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 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 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 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 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 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 证求因,全面分辨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 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 可靠的依据。
病变的反映,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肝病见
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通过经络辨证,从 体表局部症状测知脏腑功能盛衰。
诊辨之经 断证间络
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 与的的是
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 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存有明显压痛或局 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亦有助于 诊断。如胆囊炎在右肩脚处压痛,肠痈在阑尾穴处 压痛。
足太阳膀胱经)。 臀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如生于目部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为肾经所主;生
于鼻内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为脾 经所主。
2.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 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 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 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第三节 部位辫证
*掌握外科疾病上、 中、下三部的辩证方 法。
文献 上部辨证
所谓部位辨证,是指 中部辩证
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 下部辨证
中、下部位进行辨证
的方法,又称“外科
三焦辨证”。
文献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灵枢·百病始生篇》 “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 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 则病起于上。”
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 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 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 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 下血肿等。
消长转化
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 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 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如寒化为热、阴转为阳的瘰疬; 脑疽之实证阳证转化为虚证阴证;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泻火之剂,外敷 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生素后),红热 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 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 证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但是,阳证由于失治或误 治而转化为阴证或半阴半阳证,是应极力避免发生的。 临证中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的,即界于两者之间表 现者,称之为半阴半阳证。
⑴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 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 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 了解、分析、判断。以乳疽为 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 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
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 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 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 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 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 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 病的全身症状。
析,生理状态的人体应为上 肢上举,而非下垂,故归入 上部。从三焦功能看,“上
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焦如雾”,而人体上部生理
特点是属于阳位,阳气有余,
阴精不足,卫阳固护,营阴
内守,营卫互相为用,始自
上焦,宜达布散于全身。
病因特点:
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 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 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一、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 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 形成的体表症状。肿势的 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 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与致 病原因的不同,发生肿的 症状也有所差异。
肿肿 的的 病性 位质 与 形 色
(一)肿的性质
1.热肿 2.寒肿 3.风肿 4.湿肿 5.痰肿
3.引经药
由于疮疡所发生部位和经络的不同,治则就有分别,须结合经 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 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 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 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 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 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 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 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2.中部辨证
人体中部包括胸、腹、 腰、背,是五脏六腑所 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 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 降出人的枢纽,也是气 血化生、运行、转化的 部位。发于中部的外科 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 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病因特点: 发病特点: 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病因特点:
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 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 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 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 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 郁。
脓质稠厚 肉芽红活润泽 病程比较短
脓质稀薄 肉芽苍白紫暗 病程比较长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
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重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阴阳辨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⑵辨别真假: ⑶消长转化
发病特点:
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 猛。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 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 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 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 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 肿宜浮,忽起忽消,根脚收 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 溃疡则脓稠而黄。
常见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