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一下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币制改革

国民党执政时期为了维护其的政治统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等,在执政时期曾多次对经济进行调控,对币制进行了改革。在这里我主要讲一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是1933年的废两改元,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了铸币权;第二次是1935年的法币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第三次是1948 年8 月19 日,南京国民政府在法币流通濒临崩溃之际,颁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等,废除了法币,再一次企图通过币制改革以挽救险恶的国内局势。国民政府在执政时期的币制改革, 对于中国币制的现代化;对于缓和危机、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后来的的抗日战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就所掌握的知识简单地从是怎样原因的促使国民党进行币制改革、进行币制改革的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币制改革三个方面来评述一下国民党执政时期的这三次币制改革。

一、1933年的废两改元和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30年代的两次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币制改革,1933年的1月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政策,3月8日又发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至此币改时废除了落后的以银两作为商品交换和价格的尺度, 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了铸币权。第二次是1935年的法币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与此同时,国家制定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日渐成为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有力传导工具,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即以国家政权的信用与稳定为基础和保证,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货币金融政策已经成为利弊相关的一把双刃剑,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好坏的晴雨表,直接和真实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权安危与存亡的社会现实。

国民政府在前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两次重大改革, 当时国民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币制改革,主要原因有以下的几个:

1、国内经济紊乱,束缚了了工商业和外贸业的发展。当时国内的货币制度十分的混乱,银元和银两是当时最主要的货币, 当时银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被银元所替代, 完粮纳税都已改用银元, 但是大宗贸易,仍以银两结算;手头两种货币, 又不能互相用, 常常出现所谓“银元押款”的怪现象, 即有的商人拿银元作抵押去借银两, 但是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得失与亏损,变化无常,这种以钱借钱的麻烦事, 引起商界极大的不满,他们希望可以消除贸易的壁垒。实行银元本位制改变了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紊乱现象,避免了繁复的银两兑换,降低了交易费用,节约了交易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刺激人们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使商品流通更为便利。

2、缓解经济危机和稳定金融秩序。1929-1933年, 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停止金本位实行外汇倾销。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币制上的缺陷, 银币无法任意贬值, 中国对外汇价反而大幅度上涨, 直接影响了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和销路。特别是美国的白银政策成了国民政府考虑币制改革的直接动因,迫使中国的货币制度也必须进行重大调整,1935年的法币政策就与美国的白银政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加强对内统治和抵御外辱。货币改革有利于国民政府加强对内的统治能力的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统治基础,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推行“统制”政策, 即所谓的经济统制, 其目的就是直接掌握和支配社会的经济资源,从而确立起中央统治集团对地方实力派的绝对控制, 确立起大资产阶级对于中小资产阶级以及下层劳动者的绝对控制,逐步形成了国家对金融的垄断, 从而也使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经济控制进一步加强。其次, 币制改革是国民政府抵御外侮的需要。30年代后,国民政府面临日本的严重威胁。特别是到了1935年,日本通过

官方或者非官方的途径,向中国政府表示,即使要改革也必须在日本的领导下进行,后实施法币政策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极端仇视和反对,这也反映出国民政府这场币制改革确实具有针对日本、抵制日本侵略的潜在意义。

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这两次币制改革,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币制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33年的废两改元,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了不同货币兑换的风险和损失。1935年发行法币之后,在1936年国民经济水平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国民政府的财政情况得到极大的改善,促进了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了汇价,物价适度上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逐渐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之势,金融市场的局面安定下来。

2、币制改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币制改革特别是法币的发行,增加了货币的流通量,促进了物价的回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的提高,减少了各阶层的埋怨和不满。

3、币制改革促进了中国币制的现代化。国民政通过币制改革先是确立了银元的主体地位, 最终又以法定纸币取代了银币的主体地位, 这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的货币制度融入到世界国币的大流中去,加入到现代的货币制之中。

4、从币制改革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和作用来看,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对于后来的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法币改革方面。如上所述, 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其本身就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 这一政策的推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外交上具有联合英美抵制日本的战略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30年代的这两次币制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1935年实行的法币政策,国民党政府独占了法币的发行权,使国民党政府搞通货膨胀、滥发纸币、搜刮人民、实行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的政策创造了条件,使中国的经济陷于英美的控制之下。但是,综合评价,30年代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进行的, 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后来的抗日战争,币制改革既有历史的原因, 又有现实的压力。国民政府通过两次币改, 终于结束了落后的、混乱的币制, 建立起现代型的、适合经济发展的货币制度,实现了中国货币制度历史性的跨越,我们可以看到, 币制改革的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了经融改革的本身, 因此, 对于30 年代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尤其是法币改革) 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肯定。

二、1948年的废除法币,发行金圆券

自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以后,法币虽然已成为国民政府统治区的统一货币,但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法币的发行量大量膨胀,市场物价飞涨,法币币值一落千丈,法币的信用已荡然无存。国民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和法币破产的被动局面,在法币流通濒临崩溃之际,于1948年8月19日,同时颁布了《财政经济处分令》、《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再一次企图通过币制改革以挽救险恶的国内局势,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未能救得燃眉之急,反而是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加快了自己的覆亡。

当时造成南京国民政府1948 年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也很复杂。但是,与其币制改革方案制定和执行之初、复杂而又险恶的国内现实社会环境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1、政治方面: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遂成为饱受战争蹂躏之苦的中国人民的最大民意。1946 年6 月26 日全面内战爆发,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彻底破裂。同年11 月15 日,国民党一手操办的“制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其后的1947 年7 月5 日,南京国民政府又颁布《戡乱建国总动员令》。强权政治愈演愈烈,再一次将中国人民卷入苦难的深渊,引起了人民的反对,脱离了民心。

2、军事方面:1946 年6 月全面内战爆发后,来自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优势十分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