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10 拿来主义 2 八中贺红伟《拿来主义》导学案巩义八中贺红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

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一、时代背景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

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第一篇:拿来主义学案答案课题:《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学生版】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学生版】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第8课拿来主义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3.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创作背景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对内,蒋介石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二、1、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1-6段)是什么(7段)〕破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10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怎么样〕立(对于全文结构,以上只是参考,各位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3、闭关主义:闭关锁国送去主义:卖国求荣4、来源: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现:送古董、送画、送人实质:媚外求荣危害:亡国灭种5、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施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或目的。

抛给:有目的的、带恶意地输出。

三、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孱头——愚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头脑发热,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3、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批判地吸收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点,绝大多数毁掉姨太太——纯粹的糟粕毁掉1。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8 拿来主义[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自诩.( ) 脑髓.( ) 残羹冷炙.( ) 玄.虚( ) 毛厕.( ) 礼尚.往来( ) 仪.节( ) 吝啬.( ) 譬.如( ) 徘徊.( ) 【答案】 xǔ suǐ zhì xuán cè shàng yí sè pì huái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给⎩⎨⎧抛给.( )给.予( ) 别⎩⎨⎧别.扭( )别.致( ) 孱⎩⎨⎧孱.头( )孱.弱( ) 占⎩⎨⎧占.有( )占.卜( ) 【答案】 gěi jǐ biè bié càn chán zhàn zhān2.语境辨析法(1)他善于审时度.( )势,危急关头,能够将生死置之度.( )外。

(2)他虽然取得了冠.( )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 )冕堂皇的语言。

【答案】 (1)duó dù (2)guàn guā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国cuì( )cuì( )火出类拔cuì( ) ⎩⎨⎧bi é( )进piē( )见biē( )裙⎩⎨⎧yu án ( )故大笔如chuán ( )不容置huì( )⎩⎨⎧k ē( )头唠kē( )kē( )睡 【答案】 粹 淬 萃 蹩 瞥 鳖 缘 椽 喙 磕 嗑 瞌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自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弄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冠冕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夸。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第二单元拿来主义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拿来主义”的含义,本文主旨。

2.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1.拿来主义2.比喻论证学习难点:作者对拿来主义的主张课时安排: 1课时自学交流一、阅读《导学案》知识卡片1.写作背景:九一八后,日帝的魔爪申向东北,蒋依附英美,为讨好,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

当时文化界对待“文化遗产”有两种态度,一是“全盘肯定”,一是“全盘否定”。

2.《且介亭杂文》中“且介”的含义:3.杂文是。

它有四个特点分别是:;;;。

二、完成《导学案》预习作业,积累词语。

课堂研读Array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本文中心论点是哪句?2. 开篇并未点题,是否存在入题太慢的缺点?提出论点之前的部分有何作用?二、精读探究,理解含义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反对“送去主义”?其本质和危害是什么?2.为什么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1 -3.“拿来主义”错误的态度有哪几种?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4.哪些才是“拿来主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三、品味语言:理解加点词的内涵及作用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3.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4.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5.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

..,二者见得大度6.我只想鼓吹..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我们再吝啬7.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做奖赏8.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 3 - 练习反馈一、联系现实: (一)读以下几则新“拿来主义”,每组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探讨1.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娱乐明星极其崇拜,为了追星,往往对明星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等都刻意模仿,这种“拿来主义”是否值得学习?2.从“剪刀+糨糊”到“复制+粘贴”,近几年,下至普通学子,上至大学教授、高官政要,屡见爆出身陷“抄袭门”。

《拿来主义》精编习题及及答案

《拿来主义》精编习题及及答案

《拿来主义》习题及答案A卷1.根据语境,确定“或”字的意义:A.或者B.有的①几百年以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 )②(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2.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问题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得“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我们要或存放,或使用,或毁灭。

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第一段中的“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借代B.暗喻C.明喻D.借喻(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的词语各指什么?“鱼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枪和烟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姨太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4.下面各句分别阐明“拿来主义”的问题是什么?①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②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一、基础积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

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

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

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

贵族王室对猎鹰,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

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

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俯拾即是有板有眼历久弥坚顶礼膜拜B.目不暇接有板有眼历久弥坚情有独钟C.目不暇接惟妙惟肖历久不衰顶礼膜拜D.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答案】D(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

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D.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答案】B(B.“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含答案)【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文学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地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断限(大体上):古代:清之前近代:清末民初现代:(新文化运动前后)1917-1949(建国)当代:新中国建国之后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3、“介亭”二字的由来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4、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练习题】一、注音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冠冕堂皇()二、文本探究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2、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拿来主义教学案含答案

拿来主义教学案含答案

拿来主义教学案一、学习要求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分析揣摩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

3. 学习文中对比、比喻的论证等方法,体会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4.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弄懂“拿来主义”的内涵。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和运用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2.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三、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学时主要任务:理清写作思路,熟悉文章内容。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课前尝试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礼尚.往来()脑髓.()孱.头()蹩.进()糟粕.()瞌.睡()冠冕.堂皇()2.词语解释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孱头:蹩进:3.填空《拿来主义》出自,作者是,作者发表这篇文章时,署名。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及大量的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阅读全文,划分段落层次二、课堂探究(一)研究标题,探究问题1.“主义”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拿来主义?文中哪一段落对此作了解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课文哪几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课文哪几自然段解决了这一问题?(二)通览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归纳层意:(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 作者在论说“拿来主义”之前,谈到了哪两种主义?它们各是怎么做的?其危害是什么?2.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为何单单列举“学艺”上的例子?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 “抛来”和“抛给”(“送来”)有何区别?帝国主义给我们“送来”了哪些东西?造成的后果是什么?5.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三、课堂检测1.《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收获与感等介亭杂文》案学导主义》《拿来第一课时【知识链接】【学习目标】、写作背.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本文写193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体会本文讽刺与幽默的语言风、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格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旧识回顾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浙江绍周树人鲁迅,原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文学家、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

他一生有大量思想家、革命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结,一“送去一“送来,和历小说集《呐喊》、《旁徨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散文集《故事新编》史小说集危机,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朝花夕拾》《野草》散文诗集,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如: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而已集》、《二心集》、《华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盖集》、《南腔北调集》、《且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3、杂文自诩()磕()头..残羹()冷炙()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偏重于议论,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利犀(冠冕()..也可以叙事。

杂文,是直接而迅)())(脑髓吝啬(...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茅厕譬(..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徘徊(孱()头...锋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蹩()进国粹(..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虚(玄.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正稿

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正稿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二、基础知识1、残羹冷炙zhì针灸jiǔ技术心力交 cuì瘁神情憔 cuì悴2、孱头(càn )孱弱(chán )蹩进(bié)憋闷(biē)三、1、将文章分为两层,并归纳层义。

(1)-(4)段批判“送去主义” (5)-(10)段提出“拿来主义”(5)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

2、“拿来”的观点是哪一段提出来的?从哪一段开始论述的?明确:2段点到,5、6段再次提到,7段才开始正面论述。

课上讲学篇(第一课时)一、课文第一层主要论述“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三、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

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孤独的鲁迅(节选)周劼人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

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

“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

“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

”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

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

”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而鲁迅恰恰又是害怕孤独的。

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四面几无人家”、“海天微茫”的图书馆里写道:“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一、基础积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

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

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

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

贵族王室对猎鹰,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

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

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俯拾即是有板有眼历久弥坚顶礼膜拜B.目不暇接有板有眼历久弥坚情有独钟C.目不暇接惟妙惟肖历久不衰顶礼膜拜D.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答案】D(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

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D.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答案】B(B.“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注意》,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作用:可以把较抽象的道理用人们熟悉的浅显的事物阐述出来,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第8自然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请概括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①孱头——消极逃避(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②昏蛋——完全否定(割断历史、盲目排外);③废物——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3、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手法+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作用)语言特点:幽默犀利,讽刺性极强句子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进步”原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这里表现了国民党政府的崇洋媚外。

句子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大度”原指气量宽宏,能容人。

这里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目自大。

句子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摩登”原指时髦合乎时兴的式样,这里指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doc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doc

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杂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揭露批的实质及其严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段尖锐地指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1段用原文的语言回答下面前五个问题并把你的感受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拿来的感受认识写成一篇短文(20字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xǔ kē gēng zhì guān miǎn xīlìnsè suǐpìcècàn páihuái bié cuì xuán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孤独的鲁迅(节选)周劼人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

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

“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

“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

”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

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

”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而鲁迅恰恰又是害怕孤独的。

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四面几无人家”、“海天微茫”的图书馆里写道:“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连他在上海的房东太太,也会在闹别扭时不准自家小孩和鲁迅玩,叫嚣着“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

他的害怕孤独,是因为他的“热”,他的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倾倒。

所以,鲁迅忍不住去呼喊要“救救孩子”,忍不住把满篇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那“吃人的礼教”抖给你看,忍不住换着名字在《语丝》、《自由谈》上坐实一个“刀笔吏”的形象。

“鲁迅首先是国民劣根性和造成这种劣根性的主流中国文化劣根性的最无情也最无奈的批判者。

”这在微博上被频频转发的长句,表达的是学者尹鸿心中,鲁迅的面容。

离世前一个多月,鲁迅曾写道,当死亡来临时,对于宿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份绝决,在画家陈丹青的解读里,恰又是鲁迅“对世人最无话可说的爱”。

鲁迅爱生活。

在这个纪念特展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指着展览柜里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略带惊喜地挽着老伴说:“他竟然叫爱人‘小刺猬’,自己又说自己是‘大白象’……”整个展厅里,布着鲁迅一生丰富的艺术收藏,从汉画像拓片到明清年画,从中国民间剪纸到西洋木刻版画,都显示着它们主人独特的艺术品位。

鲁迅又是尤其爱青年的。

他在中年得子后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我们没有弄清楚“我们的面容”“社会的面容”“时代的面容”之前,鲁迅的面容,终将还是高悬在历史的天顶下,孤独地等待被注视。

三、课文阅读:1、根据拼音写汉字:自xǚ()吝sè()国cuì()残gēng()冷zhì()bié()进脑suǐ()càn 头()2、填空: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阅读1-6自然段,回答问题。

1)《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

3)“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的不同的后果?4)文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4、阅读7-10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7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第8段中“孱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各用4字表述)3)第9段中的下列事物各比喻什么?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4)第9段中“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一句的内涵是(不超过25个字)5)第10段中“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内容分别是:①使用:②存放:③毁灭:6)“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四、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A、残羹冷灸(gēng)仪节(yí)冠冕(guān)譬如(pì)B、鸦片(yā)脑髓(suǐ)孱头(càn)国粹(cuì)C、自栩(xǔ)玄虚(xúan)大度(dù)宅子(zhái)D、吝啬(sè)蹩进(piē)捧着(pěng)鱼翅(chì)2、选出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崇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欣欣然的蹩进(走进、踱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C、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看出、看见)其彻底革命。

D、讨一点残羹冷炙(烤肉)做奖赏。

3、依次填入下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因为虽然但是所以B、只有虽然倘使但C、虽然但是只要但D、只有因为所以因此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B、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C、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D、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热风》《华盖集》等16部杂文集。

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正传》均收录《呐喊》中。

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重视作品的音乐美。

D.杂文,一般以议论为主,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五、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②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③而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喻,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④“传统”和“文化传统”等概念,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本无所谓褒贬。

⑤但当这些概念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时候,在价值指向上,它就与“优秀”、“进步”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

⑥因此,我们所讲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

⑦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

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我们认为,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摘自张岱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从画横线的词语中,摘取最能反映“传统”这一词性质的四个词语。

答:①②③④2、第一段文字共由七个句子组成,请用“/”标明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①②③④⑤⑥⑦3、第⑤句中“这些”指代的内容是什么?4、找出下面的说法与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相对应的关系( )A、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被称为“东方文明的精髓”。

B、强调人与人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C、刻苦学习,不甘人后;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为公众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为崇高的理想竭心尽力奋斗,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