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医院的消毒、灭菌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医院的消毒、灭菌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感染的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
医院感染是医院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情况,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消毒和灭菌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1.1 医院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可以来源于医护人员、患者、医疗设备等多方面因素。
1.2 医院感染的症状:医院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感染部位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
1.3 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二、医院的消毒工作2.1 消毒的对象:医院的消毒对象包括医疗设备、手术器械、病房、手术室等。
2.2 消毒的方法: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等。
2.3 消毒的频率:医院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频率对各类物品进行消毒,以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三、医院的灭菌工作3.1 灭菌的重要性:灭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杀灭各类微生物。
3.2 灭菌的方法:医院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乙烯氧化灭菌、过氧乙酸灭菌等。
3.3 灭菌的标准:医院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对各类器械进行灭菌,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四、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4.1 医护人员的防护: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消毒、洗手等操作规程,减少医院感染的传播。
4.2 患者的防护:患者需要加强个人卫生意识,遵守医院的感染控制规定,减少感染的风险。
4.3 医院环境的清洁:医院需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
五、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5.1 监测医院感染:医院需要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
5.2 报告医院感染:医院需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的传播。
5.3 改进医院感染控制:医院需要根据监测结果不断改进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的防控水平。
医院感染的定义
THANK S感谢观看
总结词
某医院口腔科存在医院感染暴发,涉及多种细菌和病毒,导致多名患者病情加重。
详细描述
某医院口腔科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涉及多种细菌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单纯疱疹 病毒等。这些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增加。调查发现,口腔科存在消 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等问题。
医院染可导致病情加重 、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 用增加,甚至可能导致死 亡。
传播风险
医院内病原菌传播速度快 ,易导致暴发流行,对其 他患者和医务人员造成威 胁。
医疗质量
医院感染的发生会影响医 疗质量和安全,增加医疗 纠纷的风险。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消毒隔离
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和隔离措施,防止病原 菌传播。
总结词
某医院血液透析室存在医院感染暴发,涉及多重耐药菌株,导致多名患者死亡。
详细描述
某医院血液透析室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涉及多重耐药菌株,如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等。这些耐药菌株在 患者之间传播,导致患者死亡。调查发现,血液透析室存在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等问题 。
案例五:某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事件
VS
详细描述
某医院病房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涉及多种 耐药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等。这些耐药菌株在患者之间传播,导致 患者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增加。调查发现 ,病房存在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医护人 员手卫生不规范等问题。
案例四:某医院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事件
03
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包括门诊、急诊、住院、体检等)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患 者的治疗难度和住院时间,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名词解释医院感染的定义
名词解释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由医疗机构引起的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尽管医院致力于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医院感染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医院感染的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医院感染是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
因为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各种病原体可能会在这里传播。
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在医院的空气、水、器械、设施和医护人员之间传播,从而导致患者感染。
其次,医院感染是与医疗活动相关的。
无论是做手术、插管、注射药物,还是进行放射治疗、化疗等医疗操作,都有可能成为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
这些操作可能会破坏患者的身体防线,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入侵。
此外,使用不当的消毒材料、不洁净的医疗器械等也是引发医院感染的原因之一。
再次,医院感染是与患者感染病原体相关的。
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可能较为脆弱,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医疗机构内的病原体可能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或环境,通过不洁的手术工具、床单、护理设施等传播给患者,导致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医院感染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患者感染后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其次,医院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
而且,一旦在医院内感染了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在患者体内的传播可能会给其他患者带来感染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首先,医疗机构加强了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对医疗设施、床单、手术器械等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其次,医疗机构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手卫生和穿刺伤害防护规范,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医疗机构还推行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政策,以防止耐药菌的出现。
除了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个体患者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手挠病处,避免带有病原体的手接触黏膜或开放性伤口。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内部环境、医疗器械或医护人员等因素导致的新发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下面将从医院感染的定义、病因、预防、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1.1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内部环境、医疗器械或医护人员等因素导致的新发感染。
1.2 医院感染还包括患者在出院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感染,这种感染称为院内感染。
1.3 医院感染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血源性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病因2.1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医疗机构内部环境的不洁净,包括空气、水源等。
2.2 医疗器械的不洁净或不合理使用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之一。
2.3 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不洁净的手术操作等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因。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3.1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空气清新、水源洁净。
3.2 规范使用医疗器械,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
3.3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勤洗手、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四、医院感染的治疗4.1 对于已经发生的医院感染,应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2 对于严重感染,可采用抗生素联合疗法或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4.3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医院感染的管理5.1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5.2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能力。
5.3 定期对医疗机构内部环境、医疗器械等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疾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
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与原有疾病或手术无关的新发感染。
它是一种由医疗机构环境、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命质量。
医院感染的定义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时间:医院感染通常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或者在出院后的30天内发生。
这个时间范围是根据感染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来确定的。
2. 感染部位:医院感染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切口感染等。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医院感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感染都有相应的诊断标准。
3. 感染症状:医院感染的症状可以因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局部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
4. 病原体检测:医院感染的确诊需要进行病原体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培养等。
通过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可以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5.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通常由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科或专家组制定。
诊断标准包括感染的定义、诊断方法、病原体检测标准等。
诊断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医院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1.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经常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
2. 使用无菌操作:在手术和其他侵入性操作中,应采取无菌操作,使用无菌器械和无菌药物。
3. 感染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及时报告。
4. 患者隔离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传播给其他患者。
5. 感染控制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控制能力。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安全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范文)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范文)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这种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期间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同时也包括医院工作人员。
医院感染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感染的时间界限:医院感染的时间界限通常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但也有一些感染是在病人出院后不久才显现出来,这些感染如果在住院期间已经获得,也被视为医院感染。
2. 感染地点:医院感染的地点主要是指医院内部,包括病房、手术室、门诊、检验科等所有医院设施。
只要感染是在这些地点获得的,都可以认定为医院感染。
3. 感染类型:医院感染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不同类型的感染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
4. 感染对象: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但医院工作人员也可能会因为职业暴露而感染。
此外,探视者和陪护人员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5. 感染来源:医院感染的来源可以是内源性的,即病人自身的正常菌群或潜在感染灶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也可以是外源性的,即来自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医务人员或其他病人的感染。
二、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是指医院感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率与患病率发病率: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住院病人中新发医院感染病例的数量与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比值。
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科、血液科等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
患病率:医院感染的患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点,医院内所有感染病例(包括新发和已存在的病例)的数量与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比值。
患病率可以反映医院感染的总体负担。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为医疗相关感染、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医院感染通常由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手术创口、使用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环境卫生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各个医疗机构都应该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1. 严格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应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无菌操作先后、接触污物后等情况下。
2. 感染预防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感染预防培训,了解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3. 使用无菌操作:在进行手术、插管、造口等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器械,并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4.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浮现。
5. 清洁和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病房、手术室、器械等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的卫生。
6.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7. 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医院的消毒、灭菌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医院的消毒、灭菌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在医院中,消毒和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医院的消毒、灭菌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1.1 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的感染。
1.2 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3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加强医院环境清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抗生素等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二、医院的消毒2.1 消毒的定义:消毒是指使用化学物质或者物理方法杀灭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2.2 消毒的对象:医院中的器械、设备、床铺、地面等都需要进行定期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2.3 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高温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不同的物品和场所需要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
三、医院的灭菌3.1 灭菌的定义:灭菌是指将器械、设备等物品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孢子等全部杀灭的过程。
3.2 灭菌的重要性:在手术、产房等特殊场所,灭菌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任何微生物的残留都可能导致感染。
3.3 灭菌方法: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化学气体灭菌等,不同的器械和设备需要选择适合的灭菌方法。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4.1 医院感染监测: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4.2 医院感染培训:医院员工应接受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3 医院感染报告: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5.1 加强环境清洁:医院应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医院感染的定义
1医院感染的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2005年全国医院感染调查显示,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大约为5%;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正在调整:多做干预,感控目的: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没有干预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就没有改变;科学的干预方法:循证感控少做监测,已经了解本底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完美”的监测永无止境,少做或不做意义不大的监测;转向目标性监测;强调过程监测比结果监测更重要;常见医院感染类型: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S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BSI;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干预:医院内肺炎HAP、VAP;泌尿道感染UT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BSI 手术部位感染SSI;多重耐药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6小时一次;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泌尿道感染: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术前~1小时使用抗生素;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正确选择抗生素品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输液管路和其他附带装置每周更换2次,但用于输血、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必须更换,用于输注丙泊酚的给药装置,每6小时或者12小时更换一次;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的12项措施:1 接种疫苗2 拔除导管3 针对性病原治疗4 控制抗菌药物应用5 应用当地资料6 专家会诊7 治疗感染,而非污染8 治疗感染,而非寄殖9 严格掌握万古霉素应用指证10 及时停用抗菌药物11 隔离患者12 遏制医务工作者传播医院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防止感染传播的重要手段;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处理;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中和低度危险性物品中 ;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物理消毒灭菌法:自然净化:日晒、风吹、雨淋、温湿度等均可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机械除菌:虽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可大大减少其数量和感染机会;冲洗、刷、擦、扫、过滤等;热力消毒与灭菌:可分为干热和湿热,通过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促使其死亡;微波照射灭菌:可穿透布、纸、塑料、陶瓷、玻璃等的高频电磁波;紫外线消毒: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使微生物DNA突变失去转化能力死亡;电离辐射灭菌:干扰微生物DNA合成,破坏细胞膜,引起酶系统紊乱达到杀灭作用;特别适用于怕热物品的灭菌;常用的消毒灭菌设备:1、压力蒸汽灭菌器预真空、下排气式;2、干热灭菌柜;3、环氧乙烷灭菌柜;4、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柜;5、空气消毒机;常用化学消毒剂:灭菌剂: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高水平消毒剂: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笨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酊中水平消毒剂:碘类、醇类、酚类低水平消毒剂:季铵盐类、双胍类氯已定五要: 1、配制时,消毒剂和水的分量要精确;2、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洗净并事先消毒;3、物品应除去脏污后再进行消毒;4、配制的消毒液最好当天使用;5、充分了解消毒剂性质;七不要: 1、不要把化学消毒剂溶液作灭菌处理;2、不要把器械贮存在消毒溶液中; 3、容器内的消毒也不要装得太满; 4、不要使用配置过久的消毒液;5、不要随便把两种消毒液混合使用;6、不要随意把不合适的洗涤剂加到消毒液中,以防消毒剂失效;7、不要认为使用消毒剂溶液后,被消毒物品已达到杀菌、可靠和安全紫外线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1、定期测量灯管强度,一旦低于要求及时更换;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环境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使用中的灯管强度应不低于70 μw/cm2;2、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 w,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方法: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 20-40℃,相对湿度低于80%;环境温湿度不适宜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4、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纸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全球洗手日_每年10月15日,第三届“全球洗手日”主题:“正确洗手,‘手’筑健康”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根据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定: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麻疹、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流感、手足口等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多重耐药菌、乙肝、梅毒等感染性废物: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4.废弃的血液、血清;5.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 从人体切除的物质和医学实验动物的器官、尸体等;医疗废损伤性废物: 所有的针头:缝合针、头皮针、针灸针、一次性穿刺针等;各类刀、锯如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废弃的载玻片、玻璃试管等;物的分类要求: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污染的药品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如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黄色袋装医用垃圾,黑色袋装生活垃圾,红色袋装放射垃圾,不能混装;废物袋应密封; 所有容器和袋子应贴标签; 盛3/4满的容器应立即更换;垃圾转运要填写交接登记本;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备皮方法剃毛备皮 %医院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防止感染传播的重要手段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或消毒;黏膜、伤口创面消毒:擦拭法、冲洗法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mg/L~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
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
包括:1.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
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一)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
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 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
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二)尿路感染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
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
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四)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也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指在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感染的疾病。
这些感染可能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者其他微生物引起的。
医院感染是世界范围内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费用。
为了准确定义医院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各国卫生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指南。
根据WHO的定义,医院感染分为两类: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是指感染局部组织或者器官的疾病,例如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全身感染是指感染已经蔓延到全身的疾病,例如败血症、肺炎、腹膜炎等。
为了确诊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通常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的部位通常是与医疗操作相关的部位,如手术切口、导尿管、呼吸机等。
通过检查这些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2. 感染症状:医院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局部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感染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3. 实验室检查:为了明确诊断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通常会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痰液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匡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4. 时间因素:医院感染通常在患者接受医疗操作后一定时间内发生。
根据不同类型的操作,医疗机构会制定相应的时间标准,以确定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标准操作程序。
这些措施包括:1. 消毒和洗手:医疗机构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洗手,并在操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消毒。
这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 使用无菌器械和材料:医疗机构要求在手术和其他操作中使用无菌器械和材料,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 隔离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医疗机构会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 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技能,以确保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源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明确医院感染的定义和标准。
医院感染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体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医院感染定义:1.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指在手术切口处发生的感染。
按照感染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术前感染、术中感染和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感染。
2. 呼吸道感染:指在呼吸道部位发生的感染,包括肺炎、气管炎等。
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3. 尿路感染:指在泌尿系统部位发生的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通常通过尿液培养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4. 血液感染:指在血液中发生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菌血症等。
通常通过血液培养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畏寒、局部红肿、分泌物增多等。
2.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等。
3.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用于观察感染部位的病变情况。
4. 病史调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使用史等,以判断是否存在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清洁双手。
2. 使用无菌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器械等。
3. 管理抗生素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定期清洁和消毒:对医疗设备、病房、手术室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5. 做好感染监测和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定义
1医院感染得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得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得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得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得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无明显潜伏期得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感染;2.有明确潜伏期得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感染3。
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她部位新得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得病原体(排除污染与原来得混合感染)得感染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与产后获得得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得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得感染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得感染2005年全国医院感染调查显示,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大约为5%、⏹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正在调整:⏹多做干预,感控目得: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
没有干预(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就没有改变、科学得干预方法:循证感控⏹少做监测,已经了解本底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完美”得监测永无止境,少做或不做意义不大得监测。
转向目标性监测。
强调过程监测比结果监测更重要。
⏹常见医院感染类型: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S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BSI;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干预:医院内肺炎(HAP、VAP);泌尿道感染(UT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BSI)手术部位感染(SSI);多重耐药菌医院内肺炎得预防与控制: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对存在HAP高危因素得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6小时一次;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与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得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可吸引得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得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泌尿道感染: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或者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由医疗活动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会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医院感染的定义根据感染的时间和发生地点进行分类。
根据时间,医院感染分为两类:1)在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称为“院内感染”;2)在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称为“院前感染”。
根据发生地点,医院感染分为三类:1)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和支气管炎等;2)血液感染,包括败血症和血流感染等;3)手术切口感染,包括术后切口感染和器官腔内感染等。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其中,最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病毒感染病原体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真菌感染病原体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等。
寄生虫感染病原体主要包括疟原虫和弓形虫等。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直接接触传播,即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握手、抚摸患者等;2)空气传播,即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3)间接接触传播,即通过医疗设备、床上用品等间接接触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感染控制政策和程序。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医疗设备和床上用品的清洁和消毒。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等。
最后,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诊断、治疗或护理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感染。
这些感染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或在患者出院后30天内发生,被视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会增加患者的病情复杂性、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医院感染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状态、手术操作、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环境清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或团队,负责制定和实施感染控制政策和指南。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医护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和隔离衣等。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消毒和维护。
针对特定类型的医院感染,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呼吸道感染,医疗机构应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加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避免密集人群聚集。
对于血液感染,医疗机构应加强血液安全管理,确保输血和注射操作的安全性。
对于手术切口感染,医疗机构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手术器械和手术室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洁。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通过监测和分析感染数据,医疗机构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种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指南,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手卫生,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并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者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活动相关的环境中,患者浮现的新的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者其他微生物引起的。
医院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它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因医院感染而受到伤害,数十万人死亡。
为了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医疗机构需要明确的医院感染定义。
下面是一种常用的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偶尔出院后一定时间内浮现的与住院期间接触相关的感染。
这些感染可以分为两类: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1. 院内感染: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或者病原体。
这些感染在患者入院时未表现出来,而是在住院期间发生的。
院内感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患者、医护人员、设备等。
-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传播,如飞沫、气溶胶等。
-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 医疗器械和设备传播:通过医疗器械、设备等途径传播。
2. 院外感染:院外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后出院一定时间内浮现的与住院期间接触相关的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是在医疗机构外的环境中获得的,也可能是在医疗机构内感染后出院后发展而来的。
为了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通常会采用以下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浮现与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局部红肿、脓液分泌等。
2.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等,确认感染的病原体。
3. 时间要求:感染的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常是住院期偶尔出院后一定时间内。
医院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医疗机构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包括:1.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该时常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 使用无菌操作:在手术和其他侵入性操作中,医护人员应该使用无菌技术和器械,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医院感染的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2005年全国医院感染调查显示,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大约为5%。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正在调整:⏹多做干预,感控目的: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
没有干预(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就没有改变。
科学的干预方法:循证感控⏹少做监测,已经了解本底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完美”的监测永无止境,少做或不做意义不大的监测。
转向目标性监测。
强调过程监测比结果监测更重要。
⏹常见医院感染类型: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S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BSI;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干预:医院内肺炎(HAP、VAP);泌尿道感染(UT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BSI)手术部位感染(SSI);多重耐药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6小时一次;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泌尿道感染: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术前0.5~1小时使用抗生素;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正确选择抗生素品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输液管路和其他附带装置每周更换2次,但用于输血、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必须更换,用于输注丙泊酚的给药装置,每6小时或者12小时更换一次;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的12项措施:1 接种疫苗2 拔除导管3 针对性病原治疗4 控制抗菌药物应用5 应用当地资料6 专家会诊7 治疗感染,而非污染8 治疗感染,而非寄殖9 严格掌握万古霉素应用指证10 及时停用抗菌药物11 隔离患者12 遏制医务工作者传播医院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防止感染传播的重要手段。
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
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处理。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中和低度危险性物品中。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物理消毒灭菌法:自然净化:日晒、风吹、雨淋、温湿度等均可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机械除菌:虽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可大大减少其数量和感染机会。
冲洗、刷、擦、扫、过滤等。
热力消毒与灭菌:可分为干热和湿热,通过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促使其死亡。
微波照射灭菌:可穿透布、纸、塑料、陶瓷、玻璃等的高频电磁波。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使微生物DNA突变失去转化能力死亡。
⏹电离辐射灭菌:干扰微生物DNA合成,破坏细胞膜,引起酶系统紊乱达到杀灭作用。
特别适用于怕热物品的灭菌。
常用的消毒灭菌设备:1、压力蒸汽灭菌器(预真空、下排气式);2、干热灭菌柜;3、环氧乙烷灭菌柜;4、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柜;5、空气消毒机。
常用化学消毒剂:灭菌剂: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高水平消毒剂: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笨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酊中水平消毒剂:碘类、醇类、酚类低水平消毒剂:季铵盐类、双胍类(氯已定)五要: 1、配制时,消毒剂和水的分量要精确。
2、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洗净并事先消毒。
3、物品应除去脏污后再进行消毒。
4、配制的消毒液最好当天使用。
5、充分了解消毒剂性质。
七不要: 1、不要把化学消毒剂溶液作灭菌处理;2、不要把器械贮存在消毒溶液中; 3、容器内的消毒也不要装得太满; 4、不要使用配置过久的消毒液;5、不要随便把两种消毒液混合使用;6、不要随意把不合适的洗涤剂加到消毒液中,以防消毒剂失效; 7、不要认为使用消毒剂溶液后,被消毒物品已达到杀菌、可靠和安全紫外线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1、定期测量灯管强度,一旦低于要求及时更换。
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环境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使用中的灯管强度应不低于70 µw/cm2。
2、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
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m-2.2m。
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 w,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方法: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
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
环境温湿度不适宜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4、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纸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全球洗手日_每年10月15日,第三届“全球洗手日”主题:“正确洗手,‘手’筑健康”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根据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定: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麻疹、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流感、手足口等)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多重耐药菌、乙肝、梅毒等)感染性废物: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4.废弃的血液、血清。
5.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从人体切除的物质和医学实验动物的器官、尸体等。
医疗废损伤性废物: 所有的针头:缝合针、头皮针、针灸针、一次性穿刺针等。
各类刀、锯如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废弃的载玻片、玻璃试管等。
物的分类要求: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污染的药品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如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黄色袋装医用垃圾,黑色袋装生活垃圾,红色袋装放射垃圾,不能混装。
废物袋应密封。
所有容器和袋子应贴标签。
盛3/4满的容器应立即更换。
垃圾转运要填写交接登记本。
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6.1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备皮方法剃毛备皮 5.6%医院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防止感染传播的重要手段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或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