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头癌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胰腺影像学表现和鉴别

胰腺影像学表现和鉴别
侵犯血管可见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内阻塞
的血栓,其MHB(正铁血红蛋白)呈高信号;门 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迂曲增粗,呈黑色 流空影
胰腺癌--MRI表现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呈块状长T1长T2信号 低位梗阻性胆管系统与胰管扩张,T1加权像上观
30
胰腺癌--CT表现
➢ 胰管扩张(66-73%),呈串珠状,胰头内胰 管与总胆管扩张呈“双管征”
➢ 浸润血管: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 脾静脉,使之增粗模糊,>3.0cm的胰腺癌易侵 犯血管。血管不显影或有癌栓形成。肿瘤包绕血 管及血管变性或闭塞是手术不能切除的征象。
➢ 胆总管梗阻性扩张,包括胆总管、胆囊、总肝管、 肝内胆管异常扩张,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可不扩 大。
❖ 囊肿 ❖ 浆液性囊腺瘤 ❖ 粘液性囊腺瘤,潜在恶变
实性肿瘤
➢ 胰腺癌 ➢ 胰岛细胞瘤 ➢ 胃泌素瘤 ➢ 胰高血糖素瘤 ➢ 转移瘤 ➢ 淋巴瘤 ➢ 肉瘤
28
胰腺癌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生 起源于导管上皮或腺泡上皮,以导管腺癌多见,
约80%-85%,导管腺癌中以高分化腺癌多见, 间
质纤维化一般较明显 围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 按部位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及全胰癌,
脉期:20-22s ,门脉期:60-70s 从下往上扫描,必要时俯卧扫描
5
胰腺正常CT表现
胰腺正常CT表现胰腺大小:正常最大径分别为:胰头 部为3.0cm,体部为2.5cm,尾部为2.0cm。以同层 椎体(多为第二腰椎)横径为标准来衡量胰腺的正 常大小。胰头部厚度(横径)与相邻层面椎体横径 的比为1/2~1,不应超过椎体横径;胰体、尾部为 2/3~1/3。正常胰管在一般CT图像上基本是不能 显示的

基于CT影像的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诊断

基于CT影像的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诊断

中外健康文摘影像检验 2008年6月第5卷第6期 W orld Hea lth DigestMedical Pe riodical影像检验4 讨论:411 消化道穿孔的传统诊断方法可靠的病史,典型的症状、特征,再加上立位X线腹透或平片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即可诊断消化道穿孔。

但仍有约20%的患者穿孔后可无气腹表现[3],即无气腹可见的穿孔,其原因有:⑴穿孔过小或局部肠腔内无气。

⑵穿孔为食物残渣或血块填堵。

⑶穿孔早期经保守治疗后,已闭孔或气体已吸收。

⑷检查方法不当致气体不显示。

另外X线一腹透无法定位诊断对手术具体指导意义不大。

412 超声对消化道穿孔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简便易行,既可及发现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提示消化道穿孔情况。

少数病例可进一步定位诊断对手术治疗很有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对消化道穿孔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优于X线腹透,同时,发现其他脏器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消化道穿孔时超声作为一种检查手段。

即增宽了临床医师选择检查方法,又弥补了X线检查的诸化多不足,可推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若能结合X线腹透及腹部其他检查,则更有助于提高消道穿孔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1]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91251[2]连世海主编.X———线诊断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441[3]曹海,主编.实用超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981(上接212页)5例侵犯十二指肠,2例侵犯横结肠系膜,1例侵犯脾脏,1例侵犯胃壁,阅片发现胰腺癌直接侵犯胰周脏器的共有9例,检出率47.3%07例侵犯十二指肠病例中,I级3例,手术切除2例,切除率60%;II级1例,肿块无法切除;III级3例,肿块无法切除。

其余1例侵犯脾脏、1例侵犯胃后壁者,肿块均无法切除。

4)手术证实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病例共16例,阅片发现淋巴结转移病例11例,符合率68.8%。

其余5例未被发现的淋巴结转移为胰腺周围、肝表面、肠系膜根部和网膜囊处的较小淋巴结。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

关键词
2 2】 4. 2
胰腺 癌
影像 学
诊断
进 展
d i 1 . 9 9 j i n 0 7 —6 4 . 0 o: 0 3 6 / . s .1 0 s 1x 2 1. 1
期强化不 明显 , 周围正常胰腺组织 明显 强 化, 因此肿块呈低密度 , 轮廓相对清楚 , 门 静脉期及延 迟期仍 为低密 度 J 由于胰 。 头癌具有 围管浸润的特性 , 因此常常引起
像达到较高 z轴分早 期胰腺 癌
的诊断 , 先应用 薄层动态 螺旋 C 首 T增 强 扫 描 。 表 现 为 增 强 扫 描 后 胰 腺 内 不 规 则 低 密 度影 , 密 度 影 内可 见更 低 密 度 的 坏 低 死 区 。但 是 胰 腺 癌 绝 大 多 数 为 导 管 癌 , 大 部 分 发生 在 胰 头 部 , 头 癌 占胰腺 肿瘤 的 胰 8 % , 头 癌 多 数 为 少 血 供 , 强 后 动 脉 0 胰 增
上 均 呈 低 信 号 , T WI图 像 上 , 腺 癌 在 2 胰 组 织 可 呈 低 、 或 稍 高 信 号 , 瘤 组 织 与 等 肿 正 常胰 腺 组 织 间 的信 号 对 比度 不 及 T 1 WI 图像 清 晰 。但 脂 肪 抑 制 T WI 描 在 胰 2 扫 岛 细胞 瘤 的检 测 , 腺 癌 肝转 移病 灶 的 检 胰 出 和 急性 胰 腺 炎 胰 周 渗 液 的 显 示 方 面 具 有重要价值 。
病 例 是 首 选 的 影 像 学检 查 , 别 是 螺 旋 特 C T三 期 薄 层 扫 描 是 早 期 胰 腺 癌 检 查 的 最 佳 方 法 , 高 了胰 腺 形 态 及 小 胰 腺 癌 提 检 出率 ; 态 增 强 脂 肪 抑 制 T WI早 期 动 1

胰腺癌

胰腺癌

胰腺癌(胰头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胰腺癌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致难以获得早期诊断,确诊时多已属晚期,是目前预后最差癌肿之一。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 pancreatic cancer)最早由Mondiare及Battersdy叙述。

1888年Bard和Pis在文献上做了临床报告。

1935年,美国著名外科学家Whipple首先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从而确立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和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方式。

1943年,Rockeg首先实行了全胰切除术。

国内余文光于1954年首先报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国1988年发病率为9.0/10万,男:女为1.3:1。

多见于45岁以上者。

瑞典发病率较高,为125/10万,并且在过去20年里保持不变。

英国和挪威各增加了l倍。

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加拿大、丹麦和波兰的标化发病率增加了50%以上。

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收住院的胰腺癌病人比50年代增加了5~6倍。

而且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例病例分析,病人中41~70岁者占80%,近来,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

就胰腺癌的发生部位而言,仍以胰头部位最多见,约占70%左右,胰体次之,胰尾部更次之,有的头体尾部均有,属于弥漫性病变或多中心性病变。

病因学胰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发病率增高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摄入过多、内分泌代谢紊乱及遗传因素有关。

组织类型胰腺癌的组织类型以导管细胞癌最多见,约占90%。

组织学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以下分类法可供参考:①导管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囊腺癌,鳞形上皮癌,腺鳞癌,粘液癌;②腺泡细胞癌;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未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等。

胰腺癌的MRI表现

胰腺癌的MRI表现

胰腺癌的MRI表现刘勇;张刘璐;高银【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癌的MRI征象,探讨MRI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的MRI与临床资料.18例采用Siemens 3.0 T MRI检查,31例采用Philips 1.5 T MRI检查,行T1WI、T2WI、脂肪抑制T2WI、DWI、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49例中胰头癌35例,胰体癌11例,胰尾癌3例.肿瘤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样,T1WI呈低信号46例(93.88%)、等信号3例(6.12%);T2WI呈高信号39例(79.59%)、等信号10例(20.41%);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45例(91.84%)、等信号4例(8.16%);DWI均呈明显高信号.MRCP示双管征29例、三管征2例、四管征4例,肝内胆管软藤征31例、枯枝征4例,胰管扩张48例.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不均匀强化47例(95.92%)、较均匀强化2例(4.08%).结论:胰腺癌MRI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高场MRI可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8(016)004【总页数】3页(P356-358)【关键词】胰腺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作者】刘勇;张刘璐;高银【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MRI 室,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MRI 室,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MRI 室,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胰腺癌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绝大部分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或腺细胞,中医将其归于“积聚”、“黄疸”范畴。

本病恶性程度很高,早期症状不明显,有时仅表现为黄疸,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死亡率极高[1-2]。

胰腺癌晚期常难以行根治性切除,化疗效果差,因此及早明确诊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一定作用[3]。

MRI无辐射、软组织分辨力高,可为胰腺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和量化指标。

胰头癌的 MRI 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

胰头癌的 MRI 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

术 病理 检 查 诊 断 为胰 头 癌 患 者 6 2例 ,其 中 3 8例 患 者 为男 性 患者 ,2 4例 患 者 为女 性 患者 ;年龄 为 3 2—6 9岁 ,平 均 为4 3 . 6 4 . 3岁 。所 有患 者 临床表 现为 阻塞 性黄 疸 、腹痛 、腹
部不适 或伴 有 ( 不伴有 )腹泻 、消瘦 。
关 键 词 :胰 头 癌 ;C T检 查 ;MR I 成 像 检 查 中 图 分 类 号 :1 1 4 4 5 文献 标 识 码 :B D O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2 0 . 1 9 0
1 . 3 统计 处理
笔 者对 6 2例患 者 的临 床资 料进 行整 理 、调查 获得 的实 验 数据 输入 S P S S 1 6 . 0统 计学 软 件 中进 行 处理 。计 数资 料采 用 卡 方检 验 进行 分 析 。若 检验 结 果 P < 0 . 0 5 ,说 明两 组 之 间存 在存 在显著差 异 ,且 差异具 有统计学 研究 的意义 。
在 患者 发 病早 期 无 显 著 的 临床 表 现特 征 ,发 现 时 ,患者 已 为胰 腺 癌 中晚期 ,丧失 最 佳 治疗 效 果 。近 年 来 ,胰 腺癌 患 者 的发 病率 逐 渐升 高 ,仅 1 5 % 的患 者可 进行 手 术切 除 ,根 治治 疗 后 生存 超 过 5年患 者 为 1 / 3 0 【 1 】 , 并且 根 治术 具 有危 险
1 资料和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回顾 性 分 析 我 院 2 0 1 0年 7月 至 2 0 1 3年 2月 收治 的手
2 结果
MRI 成像 检查 6 2例 胰 头 癌 患 者 , 其 中 5 3例 (占 8 5 . 5 %) 患者 为确诊胰 头癌 , 8 例(占 1 2 . 9 %) 患者疑 似胰头 癌 , 1 例 (占 1 . 6 % )患 者无 明 显 病 变 表 现 ,确 诊 率 为 8 5 . 的 M R I 成 像 和C T 成像 检查结果 ( 例 ,% )

胰头癌的影像表现

胰头癌的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间接征象2
• 胰尾萎缩
影像表现-间接征象3
• 胰周脏器或血管侵犯:位于钩突肿瘤易侵犯肠系膜上血管 • 淋巴结转移: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旁最常见 • 脏器转移:肝转移最常见 • 种植转移:腹膜、网膜脂肪间隙消失,多发结节影;大网膜呈“网膜饼”
胰头癌侵犯血管
胰头钩突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并侵犯血管
胰腺萎缩
肠样
多为分叶状,呈等 或略低密度,分界 不清
局限性肿大,呈不均 匀等或略低密度
截断性扩张,病变 不规则狭窄或扩张 远端扩张
突然截断,“双管征” 鸟嘴样狭窄,局部胆
但不相交
总管管壁强化
少见
少见
少见
少见
侵犯胰周血管,向 后嗜神经生长
早期不强化或强化 不明显,呈相对呈 低密度,延迟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缓慢强化
神经内分泌肿瘤
• 年龄较大,男性多见 • 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大于5cm • 约1/3病灶内有明显坏死、囊变区,易出血 • 肿瘤实质部分较少时,有分隔或壁结节,类似“蜂窝”状 • 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强化明显
小结
• 少血供肿瘤,早期围管浸润,嗜神经生长 • 胰头部肿块,平扫CT呈等或略低密度,MRI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 • 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可有延迟强化 • 双管征、不相交征 • 胰尾萎缩 • 转移:胰周脏器或血管侵犯、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种植转移
临床表现
• 上腹部闷胀、隐痛,持续性腹痛 • 进行性无痛性黄疸(胆总管下段受压引起阻塞性黄疸) • 消瘦、体重减轻 • 其他: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血栓性静脉炎(是胰腺癌的特殊表现,常发生
于下肢)二便性状改变(大便逐渐变淡呈陶土色,小便色愈来愈浓呈酱油色)

肝胆胰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肝胆胰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鉴别诊断(与HCC鉴别)
血管瘤与HCC增强方式不同 HCC表现为整个病灶的均匀或不均匀强
化,门脉期信号下降,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极少数为高信号(门脉参与部分供血造 成)。 血管瘤往征从周边开始强化,呈点状, 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信号(密度)高于HCC, 与主动脉信号一致,门脉期延迟期始终保 持强化,且强化区域扩大,大部分或全部 填充。 血管瘤无包膜,HCC有包膜.包膜的出 现高度提示HCC。
MRI平扫:
T1WI:稍低信号,呈圆形或椭圆形 T2WI(特征性表现):边缘锐利的极
高信号灶
–大于5cm,由于瘢痕收缩,常呈分叶 状或花瓣状
–高 信 号 中 亦 可 见 低 信 号 区 ( 出 血 、 纤维组织、瘢痕)
MRI增强检查与CT相似
肝右叶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灶,信号均匀,境界清楚,T1WI呈低信 号(a),T2WI呈高信号(b)。对比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边缘呈结 节样强化(c)。门静脉期,肿块对比增强向中心扩展(d)。延迟 扫描,肿块仍呈高密度,对比剂几乎充满肿块全部(e)。
a.T1WI肝右叶见一类圆形低信号肿块,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b. T2WI病灶呈高信号,相应层面椎体骨质破坏(白箭)。c.动脉期增 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d.门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迅速下降。e.平 衡期肿块信号仍低于肝实质,且可见假包膜强化(白箭)。
小肝癌
肝癌门脉癌栓
三、转移性肝癌
转移途径: 1. 临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 2. 经肝门部淋巴转移 3. 经门静脉转移 4. 经肝动脉转移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填充 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
CT诊断血管瘤的敏感性准确性与 检查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做到 “两快一慢”
–快速注入足量造影剂 –快速扫描 –延迟扫描

胰腺炎性肿块与胰腺癌性肿块的鉴别

胰腺炎性肿块与胰腺癌性肿块的鉴别
腹主 动脉
脾静 脉
下腔 静脉

胆囊

肠管
急性胰腺炎。胰周渗出明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急性胰腺炎 左侧肾前筋膜增厚


腹主 动脉
下腔 静脉
肾前筋 膜增厚
胆囊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胰腺体尾部见未强化的坏死区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脓肿形成
慢性胰腺炎CT增强 扫描示:胰管扩张
扩张 胰管
胆囊 增大

右肾 静脉
胰腺CT扫描:从肝脏开始扫描,直至胰头勾突为止,胰腺层面扫描层厚小于5mm。
1
怀疑坏死性胰腺炎及胰腺癌时行增强扫描。
2
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胰腺解剖和正常CT表现
胰腺长约15cm,位于腹膜后腔,横跨L1、L2前方。胰头:胰体:胰尾=3cm:2.5cm:2cm 胰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腔静脉前方。 胰颈:头体交界处,其后方为门V。 胰体:位于肠系膜上V前方。 胰尾:指向脾门,高于胰头1~2cm。 勾突:与肾V在同层面,位于腔V前,在肠系膜上A、V右后方。右外方为十二指肠。正常形态为三角形或楔形。 主胰管:位于胰腺体、尾部中央,直径约2~4mm. 胰腺密度基本均匀,轮廓多光整,可呈波浪状或羽毛状。随年龄增大,胰腺有萎缩变小的趋势。
01
03
02
04
慢性胰腺炎的临床与病理
胰管扩张:管状扩张或不规则性扩张。
假性囊肿:常位于胰腺内,并以胰头区较常见。
胰腺体积变化:可正常、缩小或增大。胰腺萎缩可以是节段性或弥漫性,胰腺体积也可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
胰管结石和胰腺实质钙化。
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CT平扫 胰腺体尾增大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瘤排列的第 2 O位 上 升 至 第 9位 。 据 文 献 报 道 , 国 近 年 来 胰 美
腺 癌 的 发 病 率 也 上 升 了 3倍 , 全 身 各 恶 性 肿 瘤 中 已 占 第 4 在 位 [ 。 由于 胰 腺 本 身 解 剖 位 置 深 , 变 早 期 的 特 异 症 状 、 征 1 ] 病 体
和 病 变 的一 种 直 接 的 胆 管 造 影 技 术 。显 影 的 胆 管 呈 高 密 度 ,
C Tc主 要 用 于 疑有 胆 管 梗 阻 性 病 变 的 诊 断 和 排 除 梗 阻 性 病 变 的 鉴 别 诊 断 。C 胰 胆 管 造 影 是 采 用 螺 旋 C 在 动 态 增 强 的 门 T T
3 M RI 查 检
随 着 M R 检 查 设 备 的进 展 及 磁 共 振 胰 胆 管 造 影 ( c ) I MR P
在 临 床 上 的广 泛 应 用 , MRI 胰 腺 疾 病 的 诊 断 价 值 日益 提 高 。 对 在 脂 肪 抑 制 T1加 权 ( w I 图像 上 , 常 胰 腺 组 织 因 腺 泡 细 T1 ) 正 胞 内 含 有 大 量 水 溶 性 蛋 白 质 , 富 的 内质 网 和 高 浓 度 的 顺 磁 性 丰
T1 I 期 扫 描是 诊 断 少 血 供 胰 腺 癌 的 有 效 手 段 , 敏 感 性 高 w 早 其 于螺旋 C T检 查 。 在 T2 I 像 上 , 腺 癌 组 织 可 呈 低 、 或 W 图 胰 等 稍 高信 号 , 瘤 组 织 与 正 常 胰 腺 组 织 间 的 信 号 对 比度 不 及 肿
胰 腺 癌 是 胰 腺 最 常见 的 恶 性 肿 瘤 , 所 有 外 分 泌恶 性肿 瘤 在
中 约 占 8 ~9 。 国 内外 统 计 资 料 显 示 , 腺 癌 的 发 病 率 O O 胰

胰腺癌影像表现

胰腺癌影像表现

影像学表现
71岁男性,胰头癌。 图1:胰头肿物,门脉主干受累,接近完全闭塞; 图2:新辅助治疗后,门脉管腔恢复正常管径;后行手术 切除。
影像学表现
64岁男性,体尾部胰腺癌CT增 强示胰腺病变包埋腹腔干(细箭)
及远端胰腺萎缩(粗箭)
影像学表现
40岁女性,胰腺体尾部癌。 CT增强示病变包埋腹腔干及肝总动脉。
鉴别诊断
1.慢性肿块性胰腺炎: CT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胰腺局限性肿大,常常有胰管的 点状钙化,特别是沿胰管走向分布的钙化是其重要特点。一般 无周围邻近血管侵犯;约25%病变有较大的薄壁假囊肿。增强 一般呈渐进性强化,与腺腺正常组织相近或略低。
鉴别诊断
2.胰腺囊腺瘤/癌: 当胰腺癌出现较大的液化坏死灶时,需要与其鉴别,常表 现为水样密度,单个或多个的囊性肿块,囊性成分为主, 囊壁厚薄不均,内有不规则结节影,可有钙化。其中浆液 性囊腺瘤病灶中心特征性出现星芒状瘢痕样钙化。增强后 囊壁或分隔不规则强化。
4、血管受侵和淋巴结转移:MRI显示血管受侵优于CT, 血管壁毛糙、模糊、狭窄以至闭塞均可清楚显示,特别是 对紧贴胰腺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腹腔动脉的判断 准确率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CT相同。
女,66岁,皮肤巩膜黄染15天。胰头低分化腺癌
女,70岁,右上腹痛、消瘦2月。胰体尾部癌伴远端潴留囊肿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血管受侵的CT征象: 胰腺癌约84%伴有胰周血管受侵 主要受侵血管:SMV,SMA,PV,CA,IVC
肿瘤侵犯血管的肯定征象有:血管被包埋、管壁不规则、 管腔狭窄或栓塞,其特异性近100%
病变与动脉的关系决定了肿瘤的可切除性,而只要受累静 脉可被技术性切除及静脉重建,任何程度的静脉受累均在 可切除范围内。

胰腺癌影像诊断PPT课件

胰腺癌影像诊断PPT课件
总结词
胰腺癌的病因和风险因素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
详细描述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胰腺癌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约有5%的胰腺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此外,长期吸 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也可能增加患 胰腺癌的风险。
03
胰腺癌影像诊断ppt 课件源自录• 引言 • 胰腺癌概述 • 胰腺癌影像诊断技术 • 胰腺癌影像诊断流程 • 胰腺癌影像诊断的挑战和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介绍胰腺癌的背景和重要性 01
简要概述胰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02
强调影像诊断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03
目的和目标
提高对胰腺癌影像诊断的认识和理解
诊断和评估病情。
超声内镜和核医学成 像等其他影像学检查 方法在胰腺癌诊断中 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
值。
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 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 断准确率,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建议和展望
对于疑似胰腺癌的患者,应尽早进行 影像学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 能会有更加先进的检查方法应用于胰 腺癌的诊断,如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
通过采用先进的影像技术、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 和经验、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等方式,可以进一 步提高胰腺癌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早期诊断
01 早期诊断的意义
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 率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有助于及早进行治疗 干预,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02 早期诊断的难点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同时影像诊 断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 早期诊断的难度。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与分期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与分期
>肿瘤转移 血行转移:最常经门静脉转移至肝脏 ,也可转移至肺或骨骼等其他脏器;
淋巴转移:最常见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的淋巴结;其次为 下腔静脉、腹主动脉旁、肝门区及胃周淋巴结。
男 ,58岁 ,上腹闷痛伴腹胀3月余
女 ,65岁 , 中上腹疼痛2月余
男 ,67岁 ,上腹胀痛1月余
女 ,63岁 反复中上腹闷痛10余天
病理表现
>构成胰腺组织最基本单位为胰腺导管细胞(10-20%) 、腺泡细胞、胰岛以及 间质。
> 因此 ,胰腺癌主要分类为导管腺癌(80%-90%)、腺泡细胞癌、胰岛细胞癌。 >肿瘤大体表现为白色、质硬、边缘浸润的实性肿块;镜下显示导管腺癌由立方
细胞和柱状细胞的管状或腺体构成, 典型表现为细胞嵌入纤维间质内, 形成大 体的硬癌表现,大多浸润神经周围;肿瘤的血管床较胰腺实质明显减少。 >根据WHO标准,分为高、中和低分化型。
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
>完整(显示整个胰腺)。 >精细(层厚1-3mm的薄层扫描)。 >动态(动脉增强、定期随访)。
>立体(多轴面重建,必要时血管成像,全面了解毗邻关系)。
影像表现
>胰腺局部增大并肿块形成
u肿块CT平扫呈等密度; MR:T1为低/稍低,T2为略高或混杂信号;如 肿瘤较大,其内可发生液化坏死出现低密度区,增强相对周围正常胰 腺组织呈稍低密度/信号(相对乏血供) 。
>主要组织学特征包括弥漫性淋巴浆细胞浸润、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以 及大量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
>弥漫型、局灶型、多灶型;胰管不规则变窄,其上轻度扩张;胰周胶囊 样、晕征,边界清楚;包绕血管但无侵犯;波动性梗阻性黄疸;实验室 检查IgG4升高;激素治疗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1 正常CT表现
胰尾的后方:


脾静脉 左肾上腺、左肾;
脾静脉是胰体尾的界标。
B-1 正常CT表现
B-1 正常CT表现
B-2 正常MRI表现
平扫

胰实质的信号和肝实质基本一致; T1WI上呈灰白信号
T2WI上呈灰黑信号
正常胰管可在薄层T2WI和MRCP上显示, 表现为细管状高信号影。
F-2 十二指肠乳头癌
CT与MRI表现:

引起的“双管征”呈 聚拢的趋势;

全胰管及胆总管全程
性扩张;

胆总管末端-乳头区软 组织肿块;
F-2 十二指肠乳头癌
动态增强扫描:

乳头区肿块向腔内突入及
邻近肠壁不规则增厚,延
迟期强化明显。
G 小结
胰头癌CT及MRI影像学特点:

• •
胰头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强烈,因而可以清晰显示,CTA
甚至可以完整显示其全貌。
B-1 正常CT表现

胰头横断面呈椭圆形 胰头向下伸展是钩突部, 呈钩形反折于肠系膜上 静脉的后方。
B-1 正常CT表现

钩突呈三角形或楔形, 尖向左,边缘平直; 前方为肠系膜上动、静 脉; 下方 为十二指肠水平段。


B-1 正常CT表现
E 胰头癌MRI表现
E-1 直接征象:
胰头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MRI:

肿块小(<2cm), T1WI加脂肪抑制技术显示较 清晰(正常胰腺组织为明显高信号,而肿瘤仍然 呈低信号)。
E 胰头癌MRI表现
E-1 直接征象:
胰头分叶状肿块形成
T1WI+C
MRI: 增强扫描

动脉期和毛细血管期肿
块强化不明显与正常胰
D-2-6 血行转移:

胰腺癌易经门静脉转移到肝脏。 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圆形低密度肿块, 增强扫描肿块的边缘呈环状强化。
E 胰头癌MRI表现
E-1 直接征象:
胰头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T1WI
MRI:

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 号; 坏死区为低信号。

T2WI为等到略高信号; 坏死区则信号更高。
C-2 胰头癌病理改变
C-1 胰头癌临床表现
概况


胰头癌约占胰腺癌的2/3
好发年龄段为40~80岁

恶性程度高 早期诊断困难 手术切除率低 预后较差

男女之比约为1.5:1
C-1 胰头癌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早期常有上腹隐痛、钝痛、胀痛和上腹
部不适,可长期存在,夜间更明显。

黄疸是胰头癌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呈
胰管、胆总管都受 累,分散的“双管 征”及“四管征” 是诊断胰头癌较可 靠的征象 。

D-2 间接征象:
D-2-2 胆总管阻塞

梗阻远端胆总管、胆 囊、及肝内胆管扩张 呈“软藤征”,
D-2-3 胰体胰尾部萎缩
D-2-4 胰头周围脂肪消失

表示肿瘤侵及胰周脂
肪组织、胰周脏器及
胰头周围血管
D-2-4 胰头周围脂肪消失

胰腺后方可见流空信号的脾静脉和后上方的脾动脉
T1WI与肝脏相比呈略高信号
T2WI与肝脏相似的低信号
B-2 正常MRI表现
增强扫描

同CT一样,实质在动脉期即 显著均匀强化,表现为高信
T1WI+C
号;

门静脉期和实质期强化逐渐 减退。
增强扫描
T1WI
T1WI+C
Gd-DTPA 3D GRE增强前(A)、增强后动脉期(B)
胰管和胆总管扩张,胰管下游形态不规则。
MRCP显示:
胆胰管截断征或胆总管鼠尾状狭窄; 肿块远端胆管、胰管扩张,典型者呈分离的 “双管征”或分离的“四管征” 。
G 小结
胰头癌CT及MRI影像学特点:

• • •
增强扫描:
动脉期可见胰头部无强化肿块影; 延迟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 胆管受压狭窄、部分受累管壁可见强化。 胰头周围脂肪模糊、消失,血管被肿物包绕, 边界不清。
胰头癌影像学表现
西安市第一医院 医学影像科惠 志 强


A 胰腺相关解剖概要 B 胰腺正常影像学表现 C 胰头癌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D 胰头癌CT表现 E 胰头癌MRI表现
F 胰头癌鉴别诊断
G小结
A 胰腺相关解剖概要

A-1 胰腺位置 A-2 胰腺分部 A-3 胰腺头部毗邻 A-4 胰腺横断面 解剖学特点 A-5 胰管 A-6 门静脉
D-1 直接征象:
胰头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增强扫描: 肿块强化不明显而 呈低密度。
D 胰头癌CT表现
肿块强化不明显而呈低密度
D 胰头癌CT表现
D-2 间接征象:
D-2-1 主胰管梗阻后
胰管扩张 CT表现为沿胰腺走 行的条状低密度、

D-2 间接征象:
D-2-2 胆总管阻塞

梗阻远端胆总管、 胆囊、及肝胆管均 见扩张。
下腔静脉
A-4 胰腺横断面解剖学特点
3. 胰颈:
门静脉
胰头、体之间狭窄而 扁薄部分。 肝门静脉左侧壁是区 分胰颈与胰体的标志.
A-4 胰腺横断面解剖学特点
4.胰体
腹主动脉和脊柱前方略向 前凸的胰组织、呈长条形。 脾动静脉管径较粗且恒定, 在CT图像上时确认胰体的
重要标志。
A-4 胰腺横断面解剖学特点
十二指肠降部
1.胰头:
横断层面上呈圆形或椭
圆形,胰头右侧的十二
指肠降部及其后方的下 腔静脉是确认胰头的标 志。
门静脉
A-4 胰腺横断面解剖学特点
2. 钩突:
肠系膜上静脉
正常: 钩突向左延伸部分不应超过肠系膜 上动脉横径的一半 病理情况: 1.钩突与肠系膜上动脉间脂肪线消 失,钩突延伸至肠系膜上动脉左 侧 2.肠系膜上动脉移位超过邻近椎体 的左缘
B-1 正常CT表现
平扫:

脾动脉位于胰腺上缘 脾静脉位于胰腺后面的中央沟内 (胰腺在脾静脉前方)


胰腺全貌往往不能在一幅横断面图像上显示
胰头、体、尾部的最大前后径分别是3.0cm,
2.5cm, 2.0cm。
B-1 正常CT表现
增强扫描:

胰腺血供丰富,脾动、静脉因
有对比剂充填,与胰实质对比
A-6 门静脉
胆总管

肝固有动脉
门静脉走行:
门静脉经胰颈和下腔静脉之间 上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 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上 方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两支。

B 正常影像学表现

B-1 正常CT表现
B-2 正常MRI表现
B-1 正常CT表现
平扫:

胰腺呈不规则的条状软组 织密度影;

腺体萎缩或脂肪浸润时胰 边缘可呈“羽毛状”或 “锯齿样”改变。
A-6 门静脉


门静脉属支:
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 在胰颈后面汇合而成。
A-6 门静脉


门静脉分支:
门静脉行至肝门,分为两支, 分别进入肝左叶和肝右叶。

门静脉在肝内反复分支,最终
注入肝血窦。
A-6 门静脉

门静脉特点: 两端都是毛细血管
起始端——毛细血管
终末端——肝血窦

无静脉瓣

胰头癌其引起的“双
管征”距离加大、分 离,胆总管下端锥形 狭窄或截断,伴主胰 管截断或全程扩张;
• MRCP示肝内外胆管梗阻性扩张,
主胰管亦扩张,扩张胆管突然中断。
“双管征”:
胰头癌
E-2 间接征象:
E-2-3“四管征”பைடு நூலகம்:

“四管征”是胰头癌的特 异征象,

• • •
“四管征”是
肿块上方扩张的胆总管; 肿块远侧扩张的胰管; 肿块下方正常存在的胰管 及扩张的胆总管。

胰头前后径扁
前后径--1.7cm,
垂直径--4.7cm,
A-3 胰头部毗邻

右邻:十二指肠降部 下邻:十二指肠水平部 右前方:胆囊 前方: 肝脏
后方: 下腔静脉
A-3 胰头部毗邻
肠系膜上静脉
钩突上方:
• 肠系膜上静脉 • 上动脉
钩突下方: • 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
A-4 胰腺横断面解剖学特点
进行性加深,皮肤搔痒、小便色黄、大
便色淡甚至呈白陶土样。
C-1 胰头癌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晚期因侵犯腹腔神经丛,腹痛可加剧,
呈顽固性,可伴背痛,止痛药往往效果
不明显。

病人可出现腹胀、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常有消瘦、乏 力。
C-2 胰头癌病理改变
大体:

为质硬坚实的结节性灰白色肿块, 瘤体中央可坏死,与周围组织分 界不清。

CT表现为肿块包绕血管, 血管形态不规则、变细, 血管内有癌栓形成甚至完 全阻塞。

肿瘤有无侵犯重要血管是 术前CT判断肿瘤能否切除 的重要依据。
D-2 间接征象:
D-2-5 淋巴结转移

肿大的淋巴结呈圆形、 软组织密度结节

增强扫描时血管强化 而淋巴结密度不增加,
可以清楚区分
D-2 间接征象:
胰头癌为胰导管细胞癌
细胞学:

C-2 胰头癌病理改变
转移方式:


胰周 淋巴结转移:腹膜后 肝门 血行转移:以肝脏最常见 周围侵犯:胆总管下端 (胰内段) 引起梗阻性黄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