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设备预防性检维修管理制度
设备预防性检修管理规定(试行)一、目的为加强和规范公司设备检修管理,提高设备检修技术管理水平,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减少各种因设备原因引起的非计划停产和设备事故,将设备检修主要控制在预防性检修为主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生产装置所有设备的预防性检维修工作。
三、职责(一)设备部管理职责:1.负责制定设备预防性检维修方面的文件;2.负责对车间设备预防性检维修计划的审核工作;3.负责对车间设备缺陷台账的检查工作;4.负责重要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查和确认工作;5.负责对重要设备预防性检维修的过程和检修质量进行监督和验收工作。
(二)使用单位管理职责:1.负责执行预防性检维修相关文件;2.负责对设备的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3.负责对日常发现的设备缺陷的统计和汇总工作,并分析车间设备运行状态;4.负责制定车间设备预防性检维修制定周期计划;5.负责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维修工作;6.负责车间设备预防性检修的现场管理;7.负责设备预防性检维修的质量验收和工作量的确认;8.负责设备检修资料和记录的整理归档。
四、设备预防性检维修分类管理标准(一)容器和管道类设备预防性检维修容器和管道类设备管理应根据公司相关设备管理规定和国家相关标准法律规定进行检查和定期检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定期对设备和管道进行寿命分析,对达到使用寿命和达不到设备运行性能的进行预防性检维修,对各类容器设备的预防性检维修的管理标准如下:1.常压储罐预防性检维修的标准:设备存在变形、严重的凹陷、鼓包、折褶及渗漏穿孔;罐体安全附件存在损坏的情况;设备发生明显腐蚀减薄;设备表面防腐层大面积锈蚀或保温层大面积损坏影响保温效果;设备基础下沉速度超出标准要求范围;罐体焊缝存在缺陷;设备效能不满足使用要求。
检测和检查方法: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每月进行运行情况检查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外部检查,对设备外观、罐顶罐壁厚度、设备附件、设备防腐保温层、设备基础、防雷防静电电阻(内浮顶罐静电导线连接情况)、罐体焊缝进行检查。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一、引言 预防性维修是指为了防止设备故障和停机,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性的维修措施。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防性维修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加强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
(二)原则预防为主,维修为辅。
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
科学管理,合理维修。
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三、预防性维修管理的流程和要求(一)设备的分类和编号根据设备的用途、结构、性能等因素,将设备分为不同的类别。
对每台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
(二)设备的巡检和保养制定设备的巡检计划,明确巡检的内容、周期、责任人等。
巡检人员按照巡检计划,对设备进行巡检,记录设备的运行状况、故障隐患等。
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故障隐患,制定设备的保养计划,明确保养的内容、周期、责任人等。
1. 2. 3. 4. 1. 2. 3. 4. 1. 2. 1. 2. 3.保养人员按照保养计划,对设备进行保养,包括清洁、润滑、紧固、调试等。
(三)设备的维修和更换设备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应及时进行维修,记录维修的内容、时间、费用等。
对于无法修复的设备,应及时进行更换,记录更换的原因、时间、费用等。
维修和更换后的设备,应进行验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设备的备件管理根据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计划,制定设备的备件需求计划。
建立设备的备件库存,定期对备件库存进行盘点,确保备件的充足和完好。
对于常用的备件,应建立安全库存,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供应。
(五)设备的档案管理建立设备的档案,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维修记录、保养记录、备件库存等。
定期对设备的档案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设备预防性和预见性维护管理制度
设备预防性和预见性维护管理制度1. 简介设备预防性和预见性维护管理制度是为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修成本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
该制度通过定期维护和检查设备,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从而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保障生产持续高效进行。
2. 目标•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 主要内容3.1 设备预防性维护设备预防性维护是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预防设备因磨损、老化或其他原因而发生故障。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和周期,明确每个设备的维护频率和内容;•编制设备维护手册,记录设备的维护记录和维修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润滑、清洁、紧固、校准等维护工作;•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问题;•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和设备状态评估;•对设备进行升级和改进,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
3.2 设备预见性维护设备预见性维护是指通过监测和分析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知潜在故障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使用监测设备和传感器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收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和信号;•建立设备故障预警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根据设备运行数据和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和措施;•进行设备故障模式分析和故障原因分析,找出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定期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故障预测,提早采取维护措施,避免故障的发生。
4. 实施步骤4.1 制定计划制定设备预防性和预见性维护管理计划,明确每个设备的维护频率、维护内容和责任人。
4.2 建立档案建立设备档案,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购买和安装信息、维修和保养记录等。
同时,建立设备故障和维修记录数据库,用于故障分析和问题发现。
4.3 培训员工组织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培训,培养员工的设备维护意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维护能力。
4.4 定期维护按照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润滑、清洁、校准等工作。
设备管理及维护制度
设备管理及维护制度在当今的生产和运营环境中,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企业的高效生产和优质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设备管理及维护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设备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设备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确保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符合安全规范,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定期的检查、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将设备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2)全员参与:设备管理不仅仅是设备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设备的使用者到管理人员,都应承担相应的设备管理职责。
(3)持续改进:不断总结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经验教训,持续优化设备管理流程和制度。
二、设备的分类与编号1、分类根据设备的用途、性能、复杂程度等因素,将设备分为关键设备、重要设备和一般设备。
关键设备是指对生产和运营具有决定性影响,一旦故障会导致重大损失的设备;重要设备是指对生产和运营有较大影响,故障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设备;一般设备是指对生产和运营影响较小的设备。
2、编号为了便于设备的管理和识别,对每台设备进行统一编号。
编号应具有唯一性和可追溯性,能够反映设备的类别、所属部门、购置时间等信息。
三、设备的购置与验收1、购置设备的购置应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和发展规划,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论证,选择性能可靠、价格合理、售后服务良好的设备供应商。
购置设备时,应签订详细的采购合同,明确设备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质量标准、交货期、价格、付款方式、售后服务等条款。
2、验收设备到货后,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规格、型号、技术参数、随机附件、资料等是否与采购合同一致,设备的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设备的安装调试是否符合规范等。
验收合格后,应填写验收报告,并办理设备的入库手续。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文件编写: 文件名称:预防性维修计划管理制度文件审核:页码:1/1批准:1.目的为了确保预防性维修工作(含设备卫生清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故障,增加生产时间,制定本制度。
预防性维修计划分3 部分:机械维修计划、电气维修计划和生产部设备清洁计划。
2.范围工程部所有维修人员生产部所有维修人员3. 定义:3.1每期炉:从本次打炉开始到下次打炉开始维修计划。
简单地说:广义的每期炉时间=打炉时间+生产时间+某些故障维修时间;3.2每期炉(狭义)维修计划:从本次打炉开始到本次打炉结束期间维修计划。
4.制度3.1 预防性维修计划(以下简称:维修计划)制定和修订:3.1.1 根据维修规程规定、长期维修经验制订每期炉、每月、每三个月、每半年和每年预防性维修计划;3.1.2 维修计划修订方式:3.1.2.1 在维修过程中发现新出现的故障,提请机修生产会讨论决定,由相关工程师将其加入。
3.1.2.2 每年12月20日修订一次。
3.2每期炉预防性维修计划的形成3.2.1每期炉预防性维修计划的形式是Excel 表格及其纸质表格;3.2.2 每期炉预防性维修计划的内容是:页码:2/23.2.2.1 长期维修经验制订每期炉、每月、每三个月、每半年和每年预防性维修计划中在本期炉到期需修理的项目;3.2.2.2 上期炉生产过程中已发现但没时间处理的故障项目;3.2.2.3 上期炉维修计划中,由于特殊原因来不及完成的项目。
3.3每期炉预防性维修计划的发布:3.3.1每期炉机械预防性维修计划由机械工程师在电脑上形成,并打印出来,交给机械主管执行;3.3.2每期炉电气预防性维修计划由电气工程师在电脑上形成,并打印出来,交给电气主管执行;3.3.3每期炉生产部设备清洁计划由电气工程师在电脑上形成,并打印出来,交给生产部高级主管执行。
3.4每期炉预防性维修结果的检查:3.4.1每期炉预防性维修结果由机械、电气和生产部所属班组,将每期炉维修计划地执行结果以表格形式记录下来(含:处理的结果和执行人签名)。
PM设备预防维修保养管理制度
设备PM预防维修保养管理制度1. 目的:确保机器长期稳定生产,延长机器使用寿命,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2. 适用范围:3. 作业内容:3.1. 岗位职责:3.1.1. 制造部部长3.1.1.1. 审核年度设备维修工作计划,并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计划实施情况。
3.1.1.2. 监督检查生产现场设备维护保养状况,包括设备日常维护保养、CLIT执行情况、年度大修和针对性的设备检修,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3.1.1.3. 审核停产设备预防检修保养计划,参加检修保养结果的评审。
3.1.1.4. 制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发展计划,并给与专业培训和设备管理技术指导。
3.1.1.5. 定期进行设备管理绩效考核。
3.1.2. 设备主管(PM专员)3.1.2.1. 协助部长制定PM体系建立和维护的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总结和报告PM体系运行情况。
3.1.2.2. 组织制订设备预防检修保养和维修计划,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组织解决设备维修中的技术问题。
.3.1.2.3. 组织编制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并监督执行。
3.1.2.4. 负责对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编制年度培训计划,报部长审批,并跟踪培训效果。
3.1.2.5. 组织设备维护保养检查工作。
3.1.2.6. 协助设备事故调查处理。
3.1.2.7. 负责组织编制和修订设备CLIT(即清洁、润滑、点检、紧固)标准文件和执行记录表格,并监督执行。
3.1.2.8. 建立设备台帐和维修档案。
3.1.2.9. 参与设备检查和考核工作。
3.1.2.10. 定期总结设备运行情况,包括PM体系的运行和设备故障管理、提出设备管理改进的建议,使PM体系在控制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运行。
3.1.2.11. 编织设备备品备件定额计划,审核管辖范围的设备台帐,并报部长审批。
负责建立维修工具台帐,并定期进行盘点。
3.1.3. 车间主任(包括值班主任)3.1.3.1. 协助设备主管制定各类设备检修计划保养。
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1. 简介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是一套用于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保持设备正常运行的管理程序。
通过定期检查、维护和预防性维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稳定性。
2. 目的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维修效率。
3. 要求为了确保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够有效实施,以下是管理制度的要求:3.1 设备分类和维修计划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对设备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
重要设备和高频使用设备应有更频繁的维修计划。
3.2 维修记录和数据分析建立并维护设备维修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维修记录和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趋势和异常现象,采取相应的预防性维修措施。
3.3 维修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知识水平。
及时将新的设备维修技术传达给维修人员,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和高效地进行设备维修工作。
3.4 预防性维修工具和备件管理建立预防性维修工具和备件管理制度,确保维修工具和备件的清晰记录、有效管理和及时更新。
维修工具和备件的合理使用和准备,对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工作至关重要。
3.5 维修方案和流程可行性评估对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方案和流程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维修方案和流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及时修订和更新维修方案和流程,以适应实际需求的变化。
4. 实施步骤实施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步骤如下:4.1 确定设备分类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对设备进行分类。
重要设备和高频使用设备应优先进行维修计划的制定。
4.2 制定维修计划根据设备分类,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
维修计划包括维修周期、维修内容和所需工时。
4.3 建立维修记录和数据分析系统建立设备维修记录和数据分析系统,记录设备的维修信息和运行数据。
利用数据分析系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趋势和异常现象,采取相应的预防性维修措施。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一、引言预防性维修是指在设备使用正常期通过定期检查、保养、调整、更换设备易损件等方法,以防止故障产生或降低设备故障频率的一种管理方法。
预防性维修旨在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有效实施预防性维修,本公司制定了以下的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二、管理职责与权限1. 设备管理部门(1)负责制定预防性维修计划,明确预防性维修的周期和内容。
(2)统筹协调设备管理各部门,协助制定设备修理与保养方案。
(3)负责设备维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负责制定设备维护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
(5)组织开展设备维修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
(6)对设备维护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和运行状况。
2. 设备维护人员(1)依据预防性维修计划进行设备保养和修理。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和保养记录管理,如润滑、紧固、清洁等。
(4)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换设备易损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5)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6)参加设备维修培训,提高维修技能水平。
三、预防性维修计划的制定与执行1. 预防性维修计划的制定(1)根据设备的使用特点和运行状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性维修计划。
(2)依据设备制造商的要求,结合设备的技术标准,制定维修周期。
(3)考虑设备的使用环境和操作条件,制定相应的设备保养方案。
(4)对设备的易损件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更换周期。
2. 预防性维修计划的执行(1)设备管理部门按照预防性维修计划,下发设备保养和维修的任务。
(2)设备维护人员按照计划进行设备的检查、保养和维修工作。
(3)设备维护人员在保养和维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设备管理部门。
(4)设备管理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摘要: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是一种为了减少设备故障频率和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的管理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步骤,以帮助各个企业建立高效的设备维护体系。
1. 前言随着现代企业对设备可靠性和运行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故障发生后维修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引入,能够提前预知设备潜在故障,并通过计划性维护,有效降低设备突发故障风险。
2.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降低设备故障停机时间:通过定期检修和保养,可以提前发现设备潜在故障,减少设备异常停机时间,确保生产持续进行。
(2)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经常性的预防性维修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更换频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优化维修方案:通过对设备的常规检查和维护,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维修策略,减少维修频率和维修费用。
(4)提高员工安全:定期维修设备有助于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员工的工作安全性。
3.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1)设备的分类与评估:根据企业设备的特点和重要性,将设备进行分类,重点关注对生产流程影响较大的设备。
对设备进行评估,确定设备的维修周期和维修内容。
(2)制定设备维修计划: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设备维修计划,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时间表,以及维修所需的人员和物料准备。
(3)设备维修执行:根据设备维修计划,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工作。
确保维修工作按计划进行,并做好记录。
(4)维修报告和数据分析:维修完成后,对维修过程进行记录,并进行维修数据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5)优化维修计划:针对维修数据分析的结果,不断优化设备维修计划和维护策略,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4. 实施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挑战与对策(1)资金和人力投入:实施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维修团队。
预防维修管理制度
预防维修管理制度一、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维修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维修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还可以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文将从预防维修管理的意义、原则、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二、预防维修管理的意义预防维修管理是企业维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通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的检查和维护,可以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降低维修成本。
预防维修管理可以使企业在维护维修方面的花费大大减少,避免了大规模的停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损耗和维修成本。
3、提高生产效率。
预防维修管理可以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率,减少了因停机维护所带来的生产损失,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4、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通过预防维修管理,可以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设备的隐患,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更换频率。
5、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预防维修管理可以使员工更加重视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提高了员工对生产安全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因此,预防维修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对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运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预防维修管理的原则预防维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预防维修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全员参与。
预防维修管理不是由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
因此,必须提高员工对预防维修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成为企业维修管理的主体力量。
2、科学管理。
预防维修管理需要科学地进行管理,包括对设备的预防性检查、定期维护、更换配件以及设备保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配和管理,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3、全面预防。
预防维修管理需要全方位的预防措施,包括从设备的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各个方面都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全面地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Preventiv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PMMS)是一种有效的维护管理方案,旨在预防设备故障、延长设备寿命和减少维修成本。
本文将探讨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实施步骤以及优点和挑战。
一、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设备故障对生产线和业务运营造成重大影响,不仅导致停工时间和损失产能,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和环境问题。
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设备故障和停工时间: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可以有效预防故障的发生,减少停工时间,保障生产线的连续运行。
2. 延长设备寿命:合理的维修和保养措施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频繁更换设备的成本。
3.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可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 减少维修成本: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可以减少紧急维修和更换部件的成本,降低维修队伍和库存的需求。
5. 保障安全和环境:维修管理制度有助于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问题,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二、实施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步骤实施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需要一系列步骤和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清单和分类:建立一份详尽的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出厂日期和维护周期等信息。
根据设备的性质、用途和重要性进行分类,以确定不同设备的维护频率。
2. 维护计划制定:根据设备清单,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确定每个设备的具体的检查和维护项目,并规定维护周期和频率。
3. 维护人员培训:对维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维护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基本原理、常见故障和维护方法等。
4. 维护记录和数据分析:建立健全的维护记录系统,及时记录每次维护的细节和结果。
通过对维护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设备的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5. 过程改进和优化:定期评估维护计划的效果和维护措施的实施情况,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优化维护管理制度。
预防性维修管理保障措施
预防性维修管理保障措施预防性维修管理是指通过提前检修、保养和保护设备、设施等资源,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次数和故障率的一种管理模式。
在工程管理中,预防性维修管理保障措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和有效管理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是几种预防性维修管理保障措施的介绍。
首先,完善设备设施的保养计划。
设备设施的保养计划应根据设备设施的特点、工作环境、使用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定时进行保养工作。
保养计划应包括设备的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和临时保养等内容,保养人员应按照计划进行保养工作,以确保设备设施的良好状态和正常运转。
其次,建立设施设备的定期检修制度。
设施设备的定期检修对保障其正常运转和避免故障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定期检修可以发现设施设备的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工作,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
定期检修的频率和内容应根据设备设施的重要程度、工作强度和使用年限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并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
另外,加强设备设施的防护措施。
设备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腐蚀、摩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防护措施包括安装防护罩、加装保护装置、设置警示标志等,以降低设备设施受到损害的风险。
同时,对于设备设施的关键部位和易损部位,还应加强防护措施,通过加强维护和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
最后,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
设备设施的预防性维修管理不仅仅是设备的保养、检修和防护,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维修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设备设施的维修质量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维修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做好维修记录和维修资料的管理,以便于对设备设施的维修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进一步完善维修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预防性维修管理保障措施是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
通过完善设备设施的保养计划、建立定期检修制度、加强设备设施的防护措施及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设备设施的故障率和维修次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能。
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制度(3篇)
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设备维修过程中的安全,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规范设备维修工作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控制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章。
一、设备维修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设备维修工作中,安全事故的预防和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2.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手段,预防设备维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3. 综合施策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安全管理手段,制定合理的维修安全管理制度,为设备维修提供全面保障。
4. 主体责任原则: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好设备维修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设备维修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1. 领导责任:明确设备维修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定并推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工作得到有效地组织和落实。
2. 安全监督机构: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设备维修工作中的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3. 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4. 安全生产培训: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生产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维修工作的安全性。
三、设备维修安全控制措施1.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设备维修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维修人员的工作程序和操作要求,有效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
2. 安全设备配备: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防护器材,确保维修人员在作业中的安全。
3. 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设备维修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安全检查和事故处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维修工作的安全。
4. 安全技术措施: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设备维修过程中的安全,例如设立安全防护区域、设备停电等。
综上所述,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设备维修工作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制度(2)是组织机构为了确保设备维修过程中的人、财产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5篇)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全厂设备的维修工作,确保设备及时修复,减少停机时间,确保全年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标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厂区所有设备的维修。
三.职责1、本制度由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或修改,由分管经理审批2、本制度由设备管理部协同岗位操作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执行3、本制度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四.内容及要求1、依据设备故障、事故等发生的不同情况,将设备维修分为三大类:定期维修、紧急维修和设备更新及系统改造。
2、定期维修2.1坚持预防为主的设备维修原则,进行定期维修,并制订相应的大修、中修和小修计划。
2.2相关人员必须认真执行维修计划,以便尽可能延长设备正常使用寿命,并减少紧急维修的机会。
2.3设备管理部负责建立设备维修档案,维修记录及更换零配件记录必须完整、真实,以便分析故障原因,确定责任。
2.4设备进行定期维修后,由生产部和设备部共同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共同填写设备维修验收单,双方负责人签字后方可投入生产。
2.5进行正常系统定期维修时,如对生产使用造成影响,必须提前三天通知生产部,以便做好充分准备。
3、紧急维修3.1必须进行紧急维修时,应立即通知设备管理部,由设备管理部安排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3.2如因紧急维修,对生产使用造成影响时,必须立即通知生产部,同时,需考虑尽量减少影响范围。
3.3如发生故障的设备在保修期内,应做出适当的应急处理,以尽量减少对生产的影响,并立即通知有关供应商的保修负责人。
3.4紧急维修结束后,须由设备管理部填写维修记录及更换零配件记录,并以书面形式将事故障原因、处理方法、更换零配件之名称、规格及数量、品牌等、处理结果、事故发生时间、恢复正常时间等向分管经理报告。
4、设备更新及系统改造4.1出于技术更新、提高效率、安全运行、减少污染及降低能耗等方面考虑,设备管理部有责任提高对现有设备做出更新或改造的建议。
4.2设备更新及改造建议,必须向分管经理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
设备预防性检维修管理制度
设备预防性检维修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设备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石,为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制定设备预防性检维修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规范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防止设备故障引发的生产事故和延误。
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生产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和维修工作。
三、制度内容1.设备预防性检修a.建立设备维护计划,明确每台设备的维护周期和维护内容。
b.设备维护计划的编制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经设备使用部门审核和确认。
c.检修内容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件的检查、传动装置的调整、故障排除等。
d.设备使用部门按照维护计划的要求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并填写维护记录。
e.设备管理部门定期对设备维护记录进行审核,对未按计划维护的设备进行整改和追责。
2.设备故障维修a.设备故障由设备使用部门及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指派专人进行维修。
b.设备故障维修由具备相应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和取得相应证书。
c.维修人员按照设备故障维修流程进行维修,进行故障排除、更换损坏零件、调整设备等。
d.维修人员必须填写维修记录,包括故障原因、维修措施和维修时间等。
e.设备管理部门定期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总结和分析,为设备预防性检修和维修提供调整和改进方案。
3.设备备件管理a.设备备件的采购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采购前需进行备件需求计划编制,确保备件的及时供应。
b.设备备件采购要具备合格供应商,确保备件的质量和适用性。
c.设备备件采购入库前,需进行备件验收和分类存放。
d.设备备件的领用由设备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设备管理部门根据申请进行备件发放,并记录备件流向。
e.设备备件库存量的管理和盘点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备件库存的准确性和充足性。
四、执行与监督1.执行a.所有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须严格按照该制度进行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和维修工作,不得擅自调整或忽略维护任务。
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制度(2篇)
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保证机台正常运行,积极开展设备预防性维护,及时维修保养设备,防止设备异常停机和故障重复发生,避免维修操作不当造成人身安全及财产损失,以达到消灭事故和安全运行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适用于机电设备维修安全操作管理3、责任者:设备工程组、生产部及机电设备使用部门4、程序:4.1电气维修4.1.1检修低压电器设备,应将设备停电后进行,并对可能送电和倒送电的开关断开,熔断器取下,并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示牌。
4.1.2更换供电电源装置时,必须关闭控制柜的总闸,锁上安全锁,维修人员负责保管钥匙,合闸前由____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是否合理,确定准确无误后方能送电。
4.1.3维修主搅拌、研碾机、灌装机时应切断断路器,锁上安全锁。
4.1.4在调味室、空调房或热水房等潮湿场维修电气都要先切断电源,不能停电时,至少有两人在场一起工作。
4.1.5停电检修时应先通知有关部门及时悬挂标志牌,以免发生危险。
4.1.6架梯登高工作时,应放稳靠妥,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如更换油炸段的照明设施4.1.7清扫配电箱时,刷子的金属部分必须用胶布包裹。
4.1.8使用电锤、冲击钻打墙孔时,必须带好防护眼镜。
4.1.9拆除线路时,应包扎好线头,清理掉落的铜丝4.1.10使用摇表测量绝缘电阻时,必须停电后方准进行。
4.1.11不准带电作业,线路停电后,必须逐个验电,确认无电压后方可进行维修工作。
4.1.12注意感应高电压,不能绝对信赖绝缘体,不可完全相信装置,各种接地引下线在雷击时不可靠近。
4.1.13检修中,拆卸或组装零、部件时,要保护好易损件和绝缘层。
详细检查零部件紧固情况和导线的绝缘有无挤压现象。
4.1.14保持操作现场卫生,不得乱扔包装物、废线头、废零件。
4.2机械维修5)各种压力机械的施压部分,以及其它机械对人体有发生伤害的部分,都要设有安全装置。
4.5.1传动带、明齿轮、砂轮、电锯,接近于地面的联轴节、转轴、皮带轮和飞轮等危险部分,要安设安全装置。
设备预防预测性管理制度范文
设备预防预测性管理制度范文设备预防预测性管理制度范一、导言设备是企业生产的重要资产,其正常运行与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然而,设备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人们的科学管理和维护,还需要借助于现代预测性维护技术,通过设备状态的有效监测,在设备故障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设备的连续运转和生产线的正常生产。
为此,制定设备预防预测性管理制度,对企业设备的保养、维护和预防性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
二、设备预防预测性管理制度内容1. 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设备的预防预测性管理。
2. 设备预防预测性管理的目标:(1)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线的连续生产。
(2)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停产损失。
(3)提高设备的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4)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投资回报率。
3. 设备的分类:设备按照使用类型、工作原理和重要性分为A类、B类、C类设备。
(1)A类设备:对生产线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的设备,如主要生产设备等。
一旦出现故障,会造成严重的停产损失。
(2)B类设备:对生产线的运行有重要影响,但停产损失相对较小的设备,如辅助设备等。
(3)C类设备:对生产线运行的影响较小,停产损失可接受的设备,如办公设备等。
4. 设备的预测性管理:(1)制定设备维护计划: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工作状况,制定合理的设备维护计划,包括定期巡检、定期保养、定期更换易损件等。
(2)设备状态监测: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等手段,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包括设备的震动、温度、振动等参数的监测。
(3)故障预测与分析:基于设备状态监测的数据,通过运用故障预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对设备的故障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确定设备的故障潜在因素。
(4)定期巡检和保养:根据设备的巡检与保养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保养,及时发现设备问题,及时清洁设备,更换易损件等。
(5)故障处理与记录:对设备故障的处理方式和过程进行规范和记录,包括故障的排除、维修和更换零部件等,并进行故障原因的分析和总结。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公司设备的维修工作,提高设备保养质量,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此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设备的维修工作。
二、管理原则1.设备维修工作要安全、稳定、可靠,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2.采用预防性维修,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
3.维修过程中要注意环保,严禁破坏环境和资源。
4.设备的保养要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养。
5.对于重要设备的维修工作,要及时安排并跟踪维修进度,确保及时修复。
三、设备维修管理流程1.设备故障报告一旦某项设备出现故障,使用该设备的员工需立即向设备管理员报告,并填写设备故障报告单,包括设备编号、故障原因、故障时间等信息。
2.故障维修计划设备管理员收到故障报告后,根据设备故障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故障维修计划。
管理人员进行安排和分配相应的维修工作。
3.设备维修进行维修之前,维修人员需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故障的具体原因。
然后选择相应的维护措施。
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需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环境保护规定,并记录下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数据、难点及解决方法,以便今后的维修。
4.设备验证维修人员在维修结束后,需对设备进行验证,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转,做到既省时、又省力。
5.修复记录设备管理员需详细记录设备维修的过程,列出维修时间、维修人员的姓名和维修结果,以及后续预防措施和维护建议等信息。
四、维护和保养1.设备的保养周期设备的保养周期由设备管理员根据设备使用时间、设备性能和设备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保养计划。
2.设备保养内容设备保养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调整等方面。
3.设备保养记录设备管理员需要记录设备保养的时间、保养的细节以及保养的结果等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汇总到设备保养档案中。
五、设备维修安全管理1.设备维修安全规定在设备维修保养中,需注意安全,尽量减少维修操作对环境、人员和财产带来的影响。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15篇)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15篇)设备维修管理制度1第一条预防性维护保养1、所有设备必须根据维修保养手册及相关规程,进行定期检修及保养,并制订相应年度、季度、月度保养计划及保养项目。
2、相关人员必须认真执行保养计划及保养检修项目,以便尽可能延长系统设备正常使用之寿命,并减少紧急维修之机会。
3、保养检修记录及更换零配件记录必须完整、真实,并须由使用方工程部建立设备维修档案,以便分析故障原因,确定责任。
4、各系统之维护保养计划及保养检修项目之制订由使用方工程部负责,并提交管理方工程部经理审阅;保养检修及更换零配件之记录由使用方工程部负责。
5、进行正常系统维修保养及检修时,如对业主使用产生影响,必须提前三天通知管理处,由管理处发出通告,确定检修起止日期及时间(须尽可能减少对业主之影响范围),以便使受影响之业主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条紧急维修1、必须进行紧急维修时,须立即通知工程部经理,安排有关人员立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2、如因紧急维修,必须对业主使用产生影响时,管理处须立即通知业主,并向受影响之业主发出紧急通告,同时,需考虑尽量减少影响范围。
3、如发生故障之设备在保修期内,应做出适当之应急处理,以尽量减少对业主之影响,并立即通知有关供应商之保修负责人。
4、紧急维修结束后,须由使用方工程部填写维修记录及更换零配件记录,并以书面形式将事故障原因、处理方法、更换零配件之名称、规格及数量、品牌等、处理结果、事故发生时间、恢复正常时间等向管理方工程部报告。
此报告由工程部资料管理人员存入设备维修档案,备查。
第三条设备的更新及系统改造1、出于技术更新、提高效率、安全运行、减少污染及降低能耗等方面考虑,工程部有责任提高对现有设备做出更新或改造之建议。
2、设备更新及改造建议,必须向管理方总经理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
3、由于此类工作通常没有迫切性,故须尽量安排在最有利及对业主影响最小之时间进行。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2为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运行和维修成本,结合各类设备使用说明书中的相关规定,根据我公司设备的使用情况,对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制规定如下:1、各车间实行设备维修保养专人负责制,对每台设备进行责任划分,并根据实际情况列出详细的设备维修保养责任人员分工表。
物业资料之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
物业资料之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为了保障物业设施的正常运转,有效防止设备出现故障影响物业服务质量的问题,制定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物业工作效率。
二、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故障发生,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维修费用。
2、科学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严格执行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3、安全第一:设备维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工作人员安全。
三、管理内容1、设备维护定期维护针对设备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包括清洗、检查、保养、调整等,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设备维修及时排除故障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及时排除故障,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要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对类似问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类似故障重复出现。
3、设备保养维护性保养利用设备保养维护性保养手段,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
保养内容包括更换易耗品、润滑油、清洗、检查等。
四、实施方法1、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要以文件形式正式制定,并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宣传,要求全体员工认真执行制度。
2、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消除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影响运行。
3、在维修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4、在执行过程中,对设备维修过程进行记录,及时汇总分析,做出相应调整,确保设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五、总结通过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使物业设施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障,避免由于设备故障等问题引起的不必要麻烦和损失。
同时,也为提高物业工作效率、保证物业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