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查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液学检验PPT课件

血液学检验PPT课件
21
第十三章 慢性白血病与检验
三、CL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989年CLL国际工作会议(IWCLL)提出的标准: 1.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至少持续4周以上 (NCLL)或>10×109/L持续4周以上(IWCLL)。 2.以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为主,形态分型:①典型CLL:不典 型淋巴细胞≤10%;②CLL/PLL: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占 11%~54%;③不典型CLL:外周血有不同比例的不典型淋巴 细胞,但幼淋细胞<10%。
第十三章 慢性白血病与检验
学习目标
1.掌握慢粒的实验室特点、核型改变和融合基因的意义。 2.熟悉慢淋、慢粒-单和慢中性粒白血病的实验室特点。 3.了解各种慢性白血病的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2
第十三章 慢性白血病与检验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检验
3
第十三章 慢性白血病与检验
一、概述 • 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患者有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 • 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 CML可向各类型的白血病转变。 • 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
或原单十幼单≥20% (2)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 (4)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呈小 簇生长或不生长
14
第十三章 慢性白血病与检验
四、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类白血病反应、骨髓纤维化、引起脾大的其
11
第十三章 慢性白血病与检验
三、分期及诊断标准 2.加速期 具下列之二者,可考虑为本期: (1)不明原因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和白细胞增多,治疗无效 (3)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外周血及/或骨髓原始细胞(I型十Ⅱ型)10%~19% (5)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血液检查PPT课件

血液检查PPT课件
9
一、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 RBC与Hb的形成(略) ➢ RBC与Hb的参考范围: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婴幼儿:
RBC (4.0-5.5) 1012/L (3.5-5.0) 1012/L (6.0-7.0) 1012/L
Hb 120-160g/L
110-150g/L
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RDW:Red bool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红细胞体积
分布宽度) ➢ RET: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
5
检查指标的英文缩写解释
➢ DC: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白细胞分类计数) ➢ PLT:platelet(血小板) ➢ MPV:Mean platelet volume(血小板平均体积) ➢ Pct:plateletcrit(血小板比积) ➢ PDW: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血小板体积分布
11
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1、 RBC及Hb增高:指的是单位容积血液中
RBC数及Hb的量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在临床上 分相对和绝对两大类:
➢ 相对增多:是由于血浆(plasma)容量减少,从 而导致血液有形成分相对增多。是暂时的假象。
多见于脱水血浓缩,如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 大面积烧伤、尿崩症、大剂量使用利尿药物等
第一章 血液检查
Examination of Hematology
1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
2
复习(Review)

血液常规检查PPT课件.ppt

血液常规检查PPT课件.ppt
血液分析仪法 最新血液分析仪,采用流式 细胞法也可对Ret作分类计数,并提供与 网织红细胞相关的多个参数:
LFR、MFR、HFR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eticulocyte maturity
index, RMI)RMI=(MFR+HFR)/LFR×100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ticulocyte count
(9) 缗钱状红细 胞(rouleaux formation):见于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和免疫球蛋白增高 性等疾病。
( 10 ) 裂 红 细 胞 (schistocyte) : 红 细 胞 碎片(cell fragments),有各种形态 如刺形(burr)、盔形(helmet)等。见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2%。
<32

四 、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手工法:指离体抗凝血静置 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 降的速度。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 分钟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 速下降,约40min 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 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 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 关、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 素等。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三)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RET)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Biblioteka ocyteMiller窥盘

《诊断学》第9版课件—临床血液学检测【114页】

《诊断学》第9版课件—临床血液学检测【114页】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1.参考值 0.7~1.5g/L(70~150mg/dl) 2.临床意义 (1)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血管内溶血时减低显著; (2)肝脏病、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症等可减低或消失; (3)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有结合珠蛋白增高。
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RDW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贫血类型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常见疾病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DS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形态改变
• 正常红细胞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 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改变
• 靶形细胞
染色质小体
棘形细胞
• 锯齿形细胞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1.参考值 ➢ 成人(4~10)×109/L ➢ 新生儿(15~20)×109/L ➢ 6个月至2岁(11~12)×109/L 2.异常 ➢ 高于参考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低于参考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医学PPT课件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医学PPT课件

5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的任务是 将检验的结果,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以及影象检查/病理检查等,对病人作出正确的 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检验 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影象诊断/病理诊断
6
绪论
二、发展简史 1673年,Leeuwenhook发明显微镜,此后使血液 形态学有了革命性发展。 1855年,血细胞计数测定 1878~1895年,血红蛋白测定 1877~1912年,细胞分类技术 1953年,Coulter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上世纪80年代后,自动化仪器发展迅速
24
实验的系统评价(举例DIC)
诊断DIC的效能 Sen% Spe% Acc% Ppv% Npv% 95%CI
PLT 82.7 PT 75.6 APTT 68.5 Fg 38.0 3P 37.2 D-D 80.0 43.9 58.3 65.8 77.0 85.7 70.6 59.5 65.0 66.9 60.19 65.9 75.1 49.7 53.4 58.4 55.6 64.3 69.7 79.1 79.1 74.9 62.1 66.4 81.8 2.36,8.18 4.66,13.38 1.95,11.16 0.75,6.96 1.53,14.56 7.11,34.07
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无出血症状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 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X、V、II、I 缺陷症
26
(遗传性、获得性)

近年,上海瑞金医院用这2项筛选试验的优化组合;再 结合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测定作表型诊断;然 后用RFLP/AS-PCR验证突变作基因诊断;再用真核细 胞培养,检测相关因子的抗原和活性、Western印迹、 免疫荧光染色、生物代谢标记及PCR等方法判断突变基 因异常蛋白的合成和功能。用这一优化组合的技术平台 对11种遗传性出血病,143个家系,155例患者和543名 家族成员作检验诊断,准确率达100%,无漏诊和误诊 现象。

血液检查PPT课件

血液检查PPT课件
b. 血液中 E 量在昼夜有明显变化,清晨较低,夜间高,上午波 动较大,下午恒定。
c. 情绪激动、劳动、饥饿等,可引起交叉神经兴奋,通过腺垂 体产生促肾上腺皮(ACTH),使肾上腺分泌皮质激素,因而引 起 E 减少。
d. 生活情况及精神刺激亦能使 E 下降。因此最好能在一定时间 和情况下检测嗜酸性粒细胞。
e. 某些恶性肿瘤
肺癌
f. 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
g . 其他 风湿性疾病等
(2) 病理性减少
a. 较严重疾病的进行期,如:伤寒,急性心肌梗塞等。
b. 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嗜酸粒细胞减少。
c. 严重烧伤或大手术后,嗜酸粒细胞减少,大手术后, 一旦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表示手术反应消失,病情 好转。
3、中性粒细胞核像变化
四、其他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比容(HCT)测定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 ,常作为脱水病人补液的依
据,也是判断血粘度的指标。 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和血液稀释。
(二)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
成人:0.5~1.5% 新生儿:2.0~6.0% 绝对值:(24~84)×109/L
三、血液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
❖ 标本采集:毛细血管采血
❖ 参考值 :

细胞


120~160g/l
红 血红蛋白
成男
(4.0~5.5)×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受年龄、性别、妊娠、气压的影响
2、病理性变化: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a.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异常增多性疾病 b.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机体缺氧 c.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体内水分丢失

实验诊断学PPT诊断血液学课件

实验诊断学PPT诊断血液学课件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②红细胞破坏过多。③急、慢 性失血。
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MDS等。 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包括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红 细胞贫血。 3.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如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 维化等引起的贫血为骨髓病性贫血)。 4.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继发性贫血(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 等,这些疾病均可抑制骨髓增殖,尤其对红系抑制等)。
>170g/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多因素
1.RBC/Hb相对性增多: 由于RBC增高和Plasma↓
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等。
2. RBC/Hb绝对性增多:
根据有无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单纯 红细胞增多症。前者为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所致 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后者为单独红系增生。
ESR↑ ③组织损随晚期肿瘤出现 ,明显增快提示肿瘤转移。
⑤高球蛋白血症: ESR↑可>100/h,见于 MM和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时清蛋白 丢失,球蛋白相对增高。
⑥其他 :贫血,<90g/L时, ESR↑伴有胆固 醇↑疾病, ESR↑
MCH = Hb / RB参考值:成人 26~33 pg ,儿童35~42 pg

2.红细胞平均参数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指单位容积
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以g/L为单位
MCHC = Hb / HCT 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20~360g/L

血液检验ppt课件

血液检验ppt课件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炎症等的重要指标。正常值范围为 4.0-10.0x10^9/L。
白细胞分类
通过显微镜检查白细胞形态,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有助于鉴别感染类型和疾病进程。
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风险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100-300x10^9/L。
血液检验ppt课 件
目录
• 血液检验概述 • 血液检验的指标 • 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 • 血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01
CATALOGUE
血液检验概述
血液检验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血液检验是通过采集人体血液样本, 利用实验室技术和设备进行检测和分 析,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的过程。
目的
血液检验主要用于诊断、监测和治疗 各种疾病,如贫血、感染、糖尿病、 肝病、肾病等,同时也可以评估人体 的营养状况和生理功能。
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02
CATALOGUE
血液检验的指标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贫血、红细胞 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男性4.05.5x10^12/L,女性3.54.5x10^12/L。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负责运输氧气。正常值范围为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检测尿素氮、肌酐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 异常结果提示肝、肾疾病可能。
肝、肾疾病的监测
定期检测相关指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液学检测ppt课件

血液学检测ppt课件
降低见于: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体内处于应激状态等
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
升高见于: 过敏性疾病、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等
降低见于: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参考值: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白细胞分类计数
将外周血制成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显微 镜下观察其形态,根据细胞核、细胞浆和胞浆中 颗粒的特点,白细胞可分为五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
五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病因红细胞外缺陷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后天多见外因素遗传性多见红细胞破坏场所血管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病程急性多见常为慢性可急性加重贫血黄疽常见常见肝脾肿大少见常见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少见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变化小多有改变hb血症41000mgl轻度增高hb尿常见无或轻微尿含铁血黄素慢性可见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象少见急性加重时可见ldh增高轻度增高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pnh抗人球蛋白试验免疫血红蛋白电泳珠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
继发性增多
绝对性
相对性
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
RBC生成素 代偿性增多
RBC生成素 非代偿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分丢失、 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 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 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课件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课件
14
检验医师的责任
• 要有扎实的和全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 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
验 • 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 • 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 • 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 具有与临床之间进(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寻求、 应用证据的医学,亦称实证医学、求证医学。EBM的基 本要素是证据;核心是追踪当前最好的外在证据以回答 临床解决的问题。
12
➢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全血→成分血 (RBC悬液、粒细胞、血小板、血浆、丙 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 输血存在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 播性疾病
➢ 自体血体外循环
13
•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 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 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细胞 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 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 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 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 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16
• 循证检验医学(EBLM)/循证血液检验医学(EBHLM)的 循证步骤:循证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 献查阅,全面收集所有相关、可靠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对照、随机分组、盲法);应用meta分析对文献、资料 和数据进行严格的评价,评价其可靠性、真实性而得出全 面、真实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整,确定最佳方案进行临床 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对进行的临床实践做出后效 评价,发布新的结论与实践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 microRNA(miRNA):一组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主要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mRNA,目前成为许多 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和治疗靶标

血液学检验 ppt课件

血液学检验  ppt课件
Howell-Jolly氏小体和卡波环常见于增生性贫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四)红细胞检验的应用
1.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2.贫血的辅助诊断与分类; 3.骨髓造血功能评价; 4.职业病筛查。 5.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骨髓是成人唯一能生成粒、红、巨系的器官
在瑞氏染色下,红细胞全部或部分胞质中部分被染成 灰蓝色。表明红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特 别是溶血性贫血。
低色素性 高色素性 嗜多色素性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4)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应用与计算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表现出红细胞体积变小,而巨幼细胞贫血表现出细胞体积 偏大,那如何计算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②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Hb/RBC(Pg)
正常参考值:27~32Pg 正常细胞性贫血MCH ;小细胞性贫血 MCH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H 区分急性失血性贫血与缺铁贫,巨幼贫.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生理功能 气体交换与携带功能 代谢周期为120天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一、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 Hb)
(一)定义 RBC、Hb: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HCT(血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二)检验方法 红细胞计数:多采用电阻抗法。 血红蛋白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法
贫血类型 正常细胞性
大细胞性 单纯小细胞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课件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课件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1)生理 性中性 粒细胞 增多 (2)病理 性中性 粒细胞 增多
下午较早展为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 温或严寒等均能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暂时 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 分娩时也均可一过性增高 反应 ①急性感染或炎性(最常见)②广泛的组织 性增 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 多 毒⑥恶性肿瘤⑦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白细胞数参考值 成人 新生儿
(4~10) ×109/L (15~20) ×109/L
6个月一2岁
(11~12Leabharlann ×109/L• 10.中性粒细胞增 多见于以下哪些情 况: • A.情绪激动 • B.月经期 • C.急性感染 • D.类风湿性关节炎 • E.阵发性睡眠性血 红蛋白尿
• 答案ABCD。 •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很多, 生理性有:饱餐、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均能 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暂 时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急 性感染或炎性(最常见)、广 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 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 性肿瘤和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 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 素、肾上腺素等。粒细胞的改 变详见下表:
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
红 细 胞 形 态 学 改 变
口形细胞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靶形细胞 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缺铁性贫血、 其他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切除后 镰形细胞 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细 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2.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前网红轻度 增高,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 升高先于红细胞恢复。 3-5天开始上升, 7 ~ 10 天达高峰,增至 6 ~ 8 %或达 10 %以上。 2 周左 右网红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才逐渐增 高。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 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 胞贫血诊断的治疗性试验,给予铁剂或叶酸, 如出现网织红细胞反应,可帮助确定为某种贫 血的诊断,或作出鉴别诊断。
12
原理
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 蛋白质:不对称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 蛋白原、 γ球蛋白、 α 、 β球蛋白、免疫 复合物等,因带正电荷可中和红细胞表 面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聚集,致血沉 加速。清蛋白带正荷,具有抑制红细胞 缗钱状聚集的作用,血沉减慢。
13
原理
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 脂类物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促进作用,可 使血沉加快;卵磷脂有抑制作用使血沉减慢。 红细胞的数量、形状或大小等自身变化:红细 胞数量越多,受到的阻力越大,血沉越慢;反 之则血沉加速。红细胞形态异常不利于缗钱状 形成,因此血沉加快不多;大红细胞因表面积 相对减少,受到血浆的阻遏力相应减少,下沉 较小细胞为快。
10
原理
红细胞沉降的速率受两种相反方向力量 的相互作用,即红细胞的下沉力与血浆 的阻遏力。 由于红细胞的重力而产生自然的下沉力。 正常情况下,因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 带有负电荷,红细胞互相排斥使细胞间 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下沉受到的阻 力较大,故沉降较慢。
11
原理
红细胞聚集是促使红细胞沉降的主要原 因。 如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减少而互相聚集 呈缗钱状形成,因重量增加,与血浆接 触的总表面积减少,下沉时受到血浆的 阻遏力减弱,故使红细胞沉降增快。
5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 增生旺盛。 溶血性贫血: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 环,网红增至 6 ~ 8 %或以上。急性大量 溶血时,重者可在40%-50%以上。 急性失血性贫血:网红也可明显增高。 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网红轻度 增高,也可正常或轻度减少。
6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低于 0 . 5 %,甚至为 0 。 绝对值低于 15x109 / L 作为诊断再障指标之一。 某些慢性型再障:骨髓中尚有部分代偿性造血 灶,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略增高,但功能仍是 低下的。 骨髓病性贫血 ( 如急性白血病 ) :因骨髓中异常 细胞的大量浸润,使红系细胞增生受到抑制, 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8
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治疗过程中 连续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 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表示溶 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 如网织红细胞持续不减低,甚至更增高, 表示病情未得以控制,甚至加重。
9
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率 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浆中具有相对 的悬浮稳定性,沉降极其缓慢。 在病理情况下,血沉率可明显增快。
显微镜计数法 网织红细胞仪器法测定法 优点: 测量的细胞数多, 易于标准化, 减少实验误差。
3
正常参考值
成年人: 百分数 0.5-1.5%, 平均1%。 绝对值 ( 24 ~ 84 ) *109/L ( 2.4 万~ 8.4 万/mm3) 新生儿 : (2%-6%)
4
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 增生的情况。 间接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临床血液学检查
泰山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
于克波
1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原理 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 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的 红细胞,由于细胞浆中残存核糖体和核 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应用煌焦油蓝或 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 蓝色的网状结构,因此命名为网织红细 胞。
2
检查方法
20
临床意义
4.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 风湿性疾病 ( 如 SLE 、 RA) 、亚心等疾病致高球 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 当血中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显著增多(尤 IgM 明显增多),可出现高粘滞性综合征,红 细胞沉血沉也可明显增快。
14
参考值
魏氏(Westergoen)法: 成年男性0~15mm/1小时末
成年女性0~20mm/1小时末
15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变化 12岁以下的儿童血沉略快。 妇女月经期血沉略增快,可能与子宫内膜破损 及出血有关。 妊娠3个月以后至分娩后3周血沉快,与生理性 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等有关。 老年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沉加快。 高原地区居民红细胞增多,血沉低于平原地区。
16
临床意义
(二)病理性变化 1.炎症性疾病 急性细菌性炎症: α1抗胰蛋白酶、 α2巨 球蛋白、C反应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 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急性时相反应物质 迅速增多,促进红细胞聚集,炎症后2~3 天可出现血沉增快。
17
临床意义
风湿热:活动期血沉增快,好转时血沉减慢, 无风湿活动时血沉可正常。与清蛋白降低、 γ 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 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病变。活动性时,纤维蛋 白原及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增快。病变渐趋 静止,血沉也逐渐回复至正常。如病变再活动 时,血沉又可增快。 故临床上常用血沉率作为观察风湿热及结核病 有无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18
临床意义
2.组织损伤及坏死 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血沉常增快,如无并发 症,多于2—3周内恢复正常。 缺血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塞、肺梗塞时,常 于发病2~3天后血沉增快,持续l~3周。 心绞痛:血沉正常。 血沉测定可作为心绞痛与心梗鉴别的参考。
19
临床意义
3.肿瘤 恶性肿瘤:血沉多明显增快,手术切除 或经有效的化疗、放疗后血沉可渐趋正 常,复发或转移时又增快。可能与α2巨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肿瘤组织坏 死、继发感染、贫血等因素有关。 良性肿瘤:血沉多属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