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绿色建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绿色建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绿色建造目录9.1装配式车站建造技术 (2)9.2密闭式环保棚技术 (4)9.3U型梁桥梁建造技术 (5)9.4高性能清水混凝土桥梁建造技术 (7)9.5立式提升出渣技术 (10)9.6预拌喷射混凝土技术 (12)9.7浮置道床国产化新型阻尼弹簧隔振系统技术 (14)9.8预制板装配式无砟轨道技术 (16)9.9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技术 (17)9.10智能化预制装配式板式减振轨道技术 (19)9.11大跨度小半径曲线转体桥梁建造技术 (22)9.12横向背索独塔单索面曲线斜拉桥建造技术 (23)9.13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应用技术 (24)9.1装配式车站建造技术9.1.1技术产生背景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是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重要任务之一。

装配式地铁车站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装配式车站施工期间占用场地较小,减少了交通导改带来的城市交通压力;施工过程全部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特点。

9.1.2技术内容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为封闭式筒体,中间设置现浇中板及立柱,预制构件可在纵向分割成多个标准环,每环独立拼装,不断向前推进成型;每个标准单元根据其尺寸和位置分为不同的预制段,每段之间通过榫槽定位,张拉预应力后成型。

装配式车站构件每环宽度2m,由7块预制构件组成;构件采用榫接形式,各块均为通缝拼装;楼板与立柱采用现浇结构,构件内埋直螺纹接驳器与楼板钢筋采用机械连接;出入口采用特殊块拼装,装配段与现浇段采用后浇环梁连接。

拼装步序步骤1:利用门吊安装7组A、B块,张拉、固定。

在B块的设计位置安装轨道。

步骤2:利用门吊在轨道上组装本拼装装备。

步骤3:利用门吊吊运第一组C块,拼装装备的移动吊架承接C块。

移动吊架对位拼装C块,适时定位、张拉。

步骤4:重复步骤3,依次吊运、安装第二、第三、第四组C块。

设备安装与联调联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设备安装与联调联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设备安装与联调联试目录7.1基于GPS的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技术 (2)7.2建设期轨行区行车安全监控调度技术 (4)7.3联调联试行车相关类动态检测技术 (6)7.4直流系统短路保护测试技术 (8)7.5隧道全断面机械化冲洗技术 (10)7.6预制板式道床铺换技术 (12)7.1基于GPS的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技术7.1.1技术产生背景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授流方式多以维护安全、施工方便、建设成本低且满足机车高速行驶的接触网形式为主,其基础定位测量施工现阶段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轨道中心测量支柱限界来定位基础位置。

轨道铺设后对接触网专业人员、材料、机械进场,成品保护都会造成很大困难,并且施工进度受轨道施工制约,周期长,严重影响工程整体建设进度;另一种是采用全站仪进行无轨道测量定位。

由于一般基准点都设置在距离施工场地较远、不易变形、不易被破坏的位置,测量点间不通视,需多次进行转点测量,给交桩测量和复合测量带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改善传统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在缩短工期的同时,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准度,将GPS 测量定位技术与传统工法相结合而产生的基于GPS的城市轨道交通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技术,经过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践,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7.1.2主要技术内容采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GPS测量仪,对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测量。

主要操作步骤为:统一定义坐标系,采集坐标数据,设置基站和移动站,复核基准点,现场放样,复核放样点,流程见图7.1-1。

(1)采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GPS测量仪是将施工平面图中的需要定位的点坐标放样到现场进行定位测量,比采用盒尺测量要精确的多,更能直接的表达设计内容。

采用盒尺测量必须有参照物,而采用GPS 测量就可以通过坐标远程定位,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

(2)解决了测站点间不通视而造成的累计误差大的问题基准点一般都设置在施工区域以外,采用全站仪进行光学测量会受到建筑物、围挡、树木等影响无法通视,需多次转点,累积误差较大,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绿色建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绿色建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绿色建造目录9.1装配式车站建造技术 (2)9.2密闭式环保棚技术 (4)9.3U型梁桥梁建造技术 (5)9.4高性能清水混凝土桥梁建造技术 (7)9.5立式提升出渣技术 (10)9.6预拌喷射混凝土技术 (12)9.7浮置道床国产化新型阻尼弹簧隔振系统技术 (14)9.8预制板装配式无砟轨道技术 (16)9.9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技术 (17)9.10智能化预制装配式板式减振轨道技术 (19)9.11大跨度小半径曲线转体桥梁建造技术 (22)9.12横向背索独塔单索面曲线斜拉桥建造技术 (23)9.13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应用技术 (24)9.1装配式车站建造技术9.1.1技术产生背景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是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重要任务之一。

装配式地铁车站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装配式车站施工期间占用场地较小,减少了交通导改带来的城市交通压力;施工过程全部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特点。

9.1.2技术内容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为封闭式筒体,中间设置现浇中板及立柱,预制构件可在纵向分割成多个标准环,每环独立拼装,不断向前推进成型;每个标准单元根据其尺寸和位置分为不同的预制段,每段之间通过榫槽定位,张拉预应力后成型。

装配式车站构件每环宽度2m,由7块预制构件组成;构件采用榫接形式,各块均为通缝拼装;楼板与立柱采用现浇结构,构件内埋直螺纹接驳器与楼板钢筋采用机械连接;出入口采用特殊块拼装,装配段与现浇段采用后浇环梁连接。

拼装步序步骤1:利用门吊安装7组A、B块,张拉、固定。

在B块的设计位置安装轨道。

步骤2:利用门吊在轨道上组装本拼装装备。

步骤3:利用门吊吊运第一组C块,拼装装备的移动吊架承接C块。

移动吊架对位拼装C块,适时定位、张拉。

步骤4:重复步骤3,依次吊运、安装第二、第三、第四组C块。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呈现出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而且越来越表现出高技术水平和高管理水平的特点。

加强轨道交通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创新技术,并就技术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标签: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技术创新.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大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大容量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策略。

如何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近年来在建设运营实践中创造的新技术、积累的好经验用以指导其他在建和筹建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的可行性一是多个城市已由一条线路的建设运营发展为多条线路网络化建设和运营,这在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以此为契机,我国不少地铁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综合研究”,针对本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特点,总结和回顾以往建设的经验教训,综合、系统地提出了解决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方法;通过及时的总结和提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和运营水平有望更上新台阶[1]。

二是由单一的传统轮轨模式发展成多种制式并存。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各具特点,各地选用的轨道交通制式也十分广泛。

应当说,目前国际通行的主要制式,在我国基本得到了成功的吸收和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的选择和应用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土建设计、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在实践中创造了正台阶法、CRD法、中洞法、柱洞法平顶直墙工法、PBA法等施工方法。

近年来,又出现了SMW工法、地下导洞一隔离桩墙技术、重叠隧道施工技术、小间距多孔隧道群暗挖技术以及大跨度隧道群地下穿越建筑物的施工技术等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9.04.28
•【文号】建办质函〔2019〕274号
•【施行日期】2019.04.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道路交通管理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
术指南的通知
建办质函〔2019〕274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我部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电子版可登录我部门户网站下载,下载路径为:首页-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政策发布),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19年4月28日。

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概述我国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是以1965年7月开工建设的北京地铁为开端的。

从1965年到2000年的35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阶段,内地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个城市建成7条地铁线路,共计146km。

为适应发展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2000年后,我国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轨道交通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引导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从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了提速阶段。

“十一五”期间,建设1500km左右的轨道交通,总投资4000多亿元。

到200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轨道交通发展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有10个城市、共拥有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从1995年的43km增加到了775.6km。

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内地共计3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96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766.6km,其中,地铁4511.3km,占比79%;其他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约1255.3km,占比21%。

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2008年后,城市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空间、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支持,助推产业向规范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指引下,城市轨道交通紧随高铁共同开创国际市场新局面。

各地企业在城市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理咨询、施工等技术和管理创新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大量涌现适应我国各地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各类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细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工法和新设备。

大直径盾构和矿山法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大跨度暗挖技术广泛应用,日渐成熟。

设备安装与联调联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设备安装与联调联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设备安装与联调联试目录7.1基于GPS的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技术 (2)7.2建设期轨行区行车安全监控调度技术 (4)7.3联调联试行车相关类动态检测技术 (6)7.4直流系统短路保护测试技术 (8)7.5隧道全断面机械化冲洗技术 (10)7.6预制板式道床铺换技术 (12)7.1基于GPS的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技术7.1.1技术产生背景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授流方式多以维护安全、施工方便、建设成本低且满足机车高速行驶的接触网形式为主,其基础定位测量施工现阶段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轨道中心测量支柱限界来定位基础位置。

轨道铺设后对接触网专业人员、材料、机械进场,成品保护都会造成很大困难,并且施工进度受轨道施工制约,周期长,严重影响工程整体建设进度;另一种是采用全站仪进行无轨道测量定位。

由于一般基准点都设置在距离施工场地较远、不易变形、不易被破坏的位置,测量点间不通视,需多次进行转点测量,给交桩测量和复合测量带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改善传统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在缩短工期的同时,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准度,将GPS 测量定位技术与传统工法相结合而产生的基于GPS的城市轨道交通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技术,经过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践,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7.1.2主要技术内容采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GPS测量仪,对场段接触网基础定位测量。

主要操作步骤为:统一定义坐标系,采集坐标数据,设置基站和移动站,复核基准点,现场放样,复核放样点,流程见图7.1-1。

(1)采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GPS测量仪是将施工平面图中的需要定位的点坐标放样到现场进行定位测量,比采用盒尺测量要精确的多,更能直接的表达设计内容。

采用盒尺测量必须有参照物,而采用GPS 测量就可以通过坐标远程定位,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

(2)解决了测站点间不通视而造成的累计误差大的问题基准点一般都设置在施工区域以外,采用全站仪进行光学测量会受到建筑物、围挡、树木等影响无法通视,需多次转点,累积误差较大,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穿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穿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穿越工程目录6.1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技术 (2)6.2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技术 (4)6.3微振爆破穿越施工技术 (6)6.4桥梁桩基托换穿越施工技术 (8)6.5盾构磨削既有结构排桩施工技术 (10)6.6隧道穿越采空区建造技术 (11)6.7岩溶区隧道穿越高铁水平桩加固施工技术 (14)6.8盾构下穿既有运营线施工技术 (15)6.1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技术6.1.1技术产生背景轨道交通的城际线由于其需要更大的断面尺寸、更高的标准、更稳定的使用功能以及安全、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在施工工艺上较多采用盾构法施工,而在市区中狭窄地段修建大断面盾构隧道时,受施工场地的限制,就需要考虑选用土压平衡盾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时,需要采取多种配套措施,来控制地表建筑物沉降,需要根据地面建筑物的性状、周边环境情况、地层情况、预加固情况等结合相适应的掘进参数进行深入技术研究,确保地面建筑安全。

6.1.2技术内容(1)根据施工前对建筑物及洞身地质情况的调查与评估,采用Peck理论计算方式确定盾构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制定地基预加固、隔离保护、局部拆迁、桩基托换等针对性的预处理措施,并在盾构穿越前提前组织实施,确保建筑物稳定与安全,见图6.1-1。

图6.1-1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槽曲线(Peck理论)(2)在盾构穿越前进行试验段施工,模拟穿越时的掘进参数,依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为穿越建筑物施工时提供参考。

盾构穿越过程中,对关键技术控制要点进行把控,并不断总结、优化,保证盾构掘进安全、顺利进行,确保建筑物变形、沉降安全可控。

(3)根据地层情况选取半敞开(气压平衡)或全土压平衡掘进模式;土仓压力设定以水土合算计算方式为基础;刀盘转速以低转速控制,以减小刀盘转动破岩对前方土体的扰动;渣土改良添加剂以泡沫剂为主,出渣量管理采用质量守恒的原则,渣土温度控制在40℃以下;采用洞内洞外实时的监控量测方法,制定反馈机制,过程中积极改进施工方法、工艺及参数;注浆管理采用“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的注浆管理模式。

解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指南》主要有哪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措施

解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指南》主要有哪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措施

-铁路与公路-[5]沈正!董祥•强夯加固粉煤灰及下伏的淤泥质软土地基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5(11):160-165.[6]段福财.高速抛高设计[J].北方交通!2011(6):46-47.[7]谭炜,凌建明!刘文.冲击碾压处理不均匀软弱地基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2)+310-315.[.]嘉凡!梅•软土地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结构附加力[J]•长安大学学报:学版,2003,23(3):21.[9]帅,•差的堤预抛高预测城市[J] •道桥与防洪,2016(7):56-58.[10]宋修广,李进,凡,等.冲击碾压法快速处置粉土路基的应用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34(2):41-47.[11]赵敏,厉广广,吴晨梦•基于正交试验法的路基冲击碾压施参数优化[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6,33(11):78-80.[12]陈忠清,吕越,徐超.冲击碾压荷载下砂土位移特征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7,39(S1):241-245.[13]赵敏,厉,王宇•冲压补压中的应用与参数优化[J].铁道建筑,2016(9):100-103.[14]盛维高.高速堤预抛高对工后沉降的影响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15]邸小磊.申嘉湖杭高速(练杭段)软基超载预压沉降控制卸载标准研究[D].]:大学,2013.(上接第66页)端离缝长度大于0.4~0.8m时,轮对加速度、道岔结构相对有,由离缝产生的不平顺起主导作用&当板边离过0.6m,也就是离过轨下,道岔系统动力响,影响道岔结过岔的平顺性安全性&(3)结性损特征,分别对离缝、板中离缝、离缝、板边离限值划分为I级、II级、111级三个等级,提供的参考&参考文献[1]陈秀方•轨道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郭斌•自密实混凝土在路基岔区CRTS n型板式无祚道岔中的用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7):42-47.[3].高速铁轨道结构伤损对动态性能的影响[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4]B•曼德洛特.分形对象:形、机遇和维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9.[5]向芬•道岔区板式轨道层间离缝影响分析与维修限值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6]学毅,赵锐,,等•客运专线无祚轨道设计理论要方[M] .成都:西大版社,2010.[7]•高速铁岔设计践[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版社,2011.[8]李再帏,练松良•武广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谱特征分析[J].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34(5):52-55.[9],高建敏,刘鹏飞•基于乘适性的高速铁路轨道高不平顺谱限值估计方法[J].铁道建筑,2013(9):104-108.[10]玉兰,蒋祖华,•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多部件设备预性略的优化[J].大学学报,2006,40(12):2051-2056.解读《城市工程建设生技术指南》——《指南》主要有哪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措施?《指南》围绕管理行为标准化和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涵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所涉及主要施工内容,提出通用性、针对性的标准化要求。

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

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

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发展迅猛的领域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创新在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列车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同时,车站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信号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也能够提高运行效率,减少拥堵和延误现象的发生。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创新也在优化乘客出行体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智能票务系统的应用可以让乘客实现无感支付,减少排队时间和不必要的人员接触;智能换乘导航系统则可以指引乘客进行快速、方便的换乘,提高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除此之外,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创新还能够促进城市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新型能源车辆的应用可以降低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智能节能控制系统也能够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将会持续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创新成果,为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1 -。

勘测与监测、检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勘测与监测、检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勘测与监测、检测目录8.1地下水勘测与风险分析技术 (2)8.2综合物探、勘探技术 (3)8.3围护结构渗漏声纳检测技术 (5)8.4基于分布式光纤的自动化监测技术 (9)8.5基于远程无线传输自动化监测技术 (10)8.6超声横波斜探头钢结构焊缝检测技术 (11)8.7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调线调坡辅助技术 (13)8.8自平衡法基桩静载试验技术 (15)8.9可组装式多功能管片试验加载技术 (17)8.1地下水勘测与风险分析技术8.1.1技术产生背景水文地质勘查是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做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①地下水赋存条件勘察及地下水位动态监测;②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以及排泄条件评价;③地下水腐蚀性评价;④水文地质参数测定;⑤抗浮设防水位计算;⑥特殊工程问题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专项研究。

前四部分属于地下水勘测范畴,后两部分属于风险分析范畴。

④~⑥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前,解决以上水文地质问题仍然以传统水文地质勘查技术为主,但受场地条件、工期制约以及特殊环境下问题的特殊性,传统的水文地质勘查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地下水勘测与风险分析技术可解决轨道交通勘察工作中的参数测定、抗浮及复杂水文地质问题。

8.1.2技术内容地下水勘测与风险分析技术主要涉及到的技术分项有地下水流向流速测定技术、高精度注水试验技术、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抗浮设防水位研究技术体系。

(1)地下水流向流速测定:充电法地下水流速流向测定,是利用在地表所测到的等位线也将顺着地下水流动的方向逐渐移动这一原理,根据此位移的方向和速度可以判断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

(2)高精度注水试验技术: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粉土,粉细砂层,采用高精度地下水位自动记录仪(时间间隔0.25s)及配套设备开展降水头注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

穿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穿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穿越工程目录6.1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技术 (2)6.2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技术 (4)6.3微振爆破穿越施工技术 (6)6.4桥梁桩基托换穿越施工技术 (8)6.5盾构磨削既有结构排桩施工技术 (10)6.6隧道穿越采空区建造技术 (11)6.7岩溶区隧道穿越高铁水平桩加固施工技术 (14)6.8盾构下穿既有运营线施工技术 (15)6.1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技术6.1.1技术产生背景轨道交通的城际线由于其需要更大的断面尺寸、更高的标准、更稳定的使用功能以及安全、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在施工工艺上较多采用盾构法施工,而在市区中狭窄地段修建大断面盾构隧道时,受施工场地的限制,就需要考虑选用土压平衡盾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时,需要采取多种配套措施,来控制地表建筑物沉降,需要根据地面建筑物的性状、周边环境情况、地层情况、预加固情况等结合相适应的掘进参数进行深入技术研究,确保地面建筑安全。

6.1.2技术内容(1)根据施工前对建筑物及洞身地质情况的调查与评估,采用Peck理论计算方式确定盾构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制定地基预加固、隔离保护、局部拆迁、桩基托换等针对性的预处理措施,并在盾构穿越前提前组织实施,确保建筑物稳定与安全,见图6.1-1。

图6.1-1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槽曲线(Peck理论)(2)在盾构穿越前进行试验段施工,模拟穿越时的掘进参数,依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为穿越建筑物施工时提供参考。

盾构穿越过程中,对关键技术控制要点进行把控,并不断总结、优化,保证盾构掘进安全、顺利进行,确保建筑物变形、沉降安全可控。

(3)根据地层情况选取半敞开(气压平衡)或全土压平衡掘进模式;土仓压力设定以水土合算计算方式为基础;刀盘转速以低转速控制,以减小刀盘转动破岩对前方土体的扰动;渣土改良添加剂以泡沫剂为主,出渣量管理采用质量守恒的原则,渣土温度控制在40℃以下;采用洞内洞外实时的监控量测方法,制定反馈机制,过程中积极改进施工方法、工艺及参数;注浆管理采用“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的注浆管理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建筑节能建 筑 技 术 开 发·150·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第47卷第2期2020年1月图1 建筑屋顶绿化铺装剖面图1 建筑屋顶绿化铺装剖面4.6 做好建筑节水设计工作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必然会用到水资源,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艺存在的弊端,导致大量水资源不仅无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因多方面的原因直接被排放到下水道之中,最终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针对这一问题,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须加强施工现场节水设施与工具的完善,并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用水方案,从而最大化降低水资源的总消耗量,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居住小区来说,可在保证水系统水量与水质的基础上,建立中水处理和回收系统,利用该系统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生产污水、生活废水等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生活用水水质的基本标准,然后再储存起来用于道路扫除、洗车、绿化灌溉、厕水冲洗等。

通过对有限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缓解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

4.7 积极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应采用建筑内外部有效连通的方法,对本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和有效适应,这样才能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生活环境。

例如,当前我国许多大型地下车库一般设计成封闭形式,如果在设计车库顶板的时候能保留适当的开窗面积,不但能达到自然采光的目的,实现建筑节能,同时也能通过室内外的热压差和风压差,形成自然通风,减少建筑运维费用。

5 结束语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我国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水平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的改进和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咱搞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这事儿啊,那可就像在一片大野地里种最稀罕的花。

我就一普通从业者,每天一到工地,看着那一片乱糟糟的景象,心里就五味杂陈。

你看那些个工人兄弟,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脸上就跟从煤窑里刚出来似的,但是眼睛里都透着股子劲儿。

有个小李,那家伙,头发乱得像个鸟窝,每次跟我说话的时候,嘴角还沾着不知道哪儿蹭来的泥点子,咧着嘴就喊:“大哥,咱这活儿干得可真带劲!”我就笑着骂他:“带啥劲啊,你瞅瞅这乱的。

”他就满不在乎地说:“大哥,乱是乱,这就像画画儿,一开始不都是乱的,最后不就成了一幅好画嘛。

”我一听,这小子还挺会想。

咱这工程啊,就好比是一个大拼图,一块一块的都得严丝合缝。

那轨道得铺得像尺子量过一样直,车站得建得像皇宫一样漂亮。

我有时候就站在那儿想,这以后啊,人来人往的,大家都在这又干净又漂亮的地方坐地铁,那得多好。

可一转身,看到有些地方的材料堆得歪七扭八的,我就忍不住皱眉头。

我找到管材料的老张,老张呢,是个瘦巴巴的小老头,眼睛总是眯着,像没睡醒似的。

我就冲他喊:“老张啊,你这材料咋放的啊,跟小山似的,乱七八糟。

”老张慢悠悠地抬起头,瞅我一眼说:“急啥,这不还没用到嘛。

”我就瞪他:“等到用的时候再找啊?那不得耽误工期啊,咱这可是要创精品工程的,不是闹着玩儿的。

”老张这才不情不愿地开始整理。

创精品工程,那得注意的事儿太多了。

这安全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剑,一刻也不能松。

我天天在工地上溜达,就像个监工似的。

看到有人安全帽没戴好,我就上去敲他脑袋,说:“你这脑袋是铁打的啊?安全帽都不好好戴。

”那人就嘿嘿笑着赶紧戴好。

我这心里啊,又好气又好笑。

还有那些个技术问题,就像一道道坎儿。

有时候为了一个小问题,我们一群人能在那讨论半天。

工程师老王,戴着个厚厚的眼镜,镜片一圈一圈的,跟酒瓶底儿似的。

他就拿着图纸,在那比划着说:“我觉得这个地方得这么改,不然的话,以后可能会有隐患。

”旁边的小赵就不同意了,小赵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脸总是红扑扑的,他就大声说:“王工,您这太保守了,按照新的技术来,肯定没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一、基本注意事项小伙伴们,咱们要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精品工程,首先要注意规划。

这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规划要是乱了,后面全乱套了。

我一开始的时候就没太看重这个,觉得按部就班就行,结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互相冲突。

所以啊,规划要全面,得把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周边配套设施等都考虑进去。

还有工程的质量标准,这是一定要严格遵守的。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就像咱们自己家里装修,如果墙面不平就看着难受,轨道交通工程也是,哪怕是一个小的连接部件不符合质量标准,都可能给整个工程带来隐患。

二、实用建议(一)团队组建施工团队、设计团队、监理团队都要找靠谱的人。

这就像搭伙做饭,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本事。

比如说施工团队,里面的工人技术得过硬。

我见过有的工程因为工人技术不行,好多地方返工。

施工过程中各项工序的衔接很重要,要有一个好的调度体系。

这就像交通路口要有交警指挥一样,如果水泥还没干就进行下一步,肯定是不行的啊。

(二)材料选用材料一定得选对。

咱拿轨道枕木来说,如果质量差了容易变形、断裂。

不能图便宜就选那些质量不过关的。

我当时就有人介绍一些低价材料给我,说是效果差不多,我试了试,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选择材料还要考虑环境因素,比如部分地下站点湿度大,材料就得能耐腐蚀。

三、容易忽视的点(一)环保问题咱们很多时候注重工程本身的进展,但是环保常常被忽视。

打地基、挖隧道啥的会产生大量灰尘和噪音。

这就像在别人家里干活却到处弄得脏兮兮乱糟糟的。

如果粉尘控制不好,周边居民投诉不说,还可能影响施工进度。

我曾经就因为这个被附近居民找上门来,耽误了好几天。

(二)与周边居民和商户的沟通轨道交通建设肯定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在施工之前一定得和周围的居民、商户好好沟通。

我因为一开始没有主动和商户说清楚工期和可能带来的影响,结果开业的店铺生意下降,商户们都不乐意了,后来费了好大劲儿才解决。

四、特殊情况(一)遇到地下管线复杂的情况有时候施工的时候挖着挖着会发现下面全是各种管线,就像锅下面全是蜘蛛网一样乱。

防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防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防水目录4.1高分子卷材预铺反粘防水技术 (2)4.2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复合防水技术 (4)4.3喷涂速凝橡胶沥青防水涂料施工技术 (6)4.4混凝土抗裂防渗技术 (8)4.5高性能防水防腐材料渗漏水治理技术 (10)4.6变形缝渗漏水治理技术 (12)4.7GIS+BIM在防水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14)4.8焊接型高分子预铺防水卷材施工技术 (16)4.1高分子卷材预铺反粘防水技术4.1.1技术产生背景明挖及矿山法的地下车站、区间的外包柔性防水层采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EVA等卷材时,不能做到与结构混凝土满粘接,当柔性防水层受到破坏时,外来水会在柔性防水层和结构层之间发生串流,加之结构混凝土自身的致密性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结构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等因素,串流的地下水会导致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存在渗漏水问题,特别是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上述问题更为严重,不但影响地下铁道工程的正常运营,而且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寿命。

因此,如何使外防内贴的柔性防水层与混凝土结构满粘接,最大限度减少或杜绝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的渗漏水情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1.2技术内容地下工程高分子卷材预铺反粘防水技术包括材料设计和施工应用两个部分:(1)材料设计:预铺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是在一定厚度的高密度聚乙烯板上涂覆非沥青类高分子胶粘层和表面耐候层复合制成。

高密度聚乙烯板既防水又提供较高强度;高分子粘胶层提供与浇筑混凝土的粘结性,并承受结构开裂影响;表面耐候层既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适当外露,又提供不粘的表面供施工人员行走,保证后道工序顺利进行,见图4.1-1和4.1-2。

(2)施工应用:采用预铺反粘法施工防水层时,卷材的胶粘层朝向结构层,在其上直接浇筑结构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时水泥浆与预铺卷材的胶层整体作用、相互勾锁、形成粘接。

混凝土硬化后,即与预铺卷材形成完整连续的满粘结,即使防水层出现破损,外部水也被锁定在破损处,有效防止窜水,并减小渗漏水的可能性,见图4.1-3。

地下水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地下水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地下水控制目录5.1大断面浅埋隧道冻结施工技术 (2)5.2卵(砾、漂)石基坑深孔注浆帷幕止水施工技术 (4)5.3富水卵石地层深基坑带水开挖及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 (7)5.4隧道冻结法微扰动控制施工技术 (9)5.5悬挂式止水帷幕结合地下水回灌沉降控制技术 (10)5.1大断面浅埋隧道冻结施工技术5.1.1技术产生背景目前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大量应用,但浅埋隧道覆盖层薄、围岩稳定性差、对周边环境影响大、且开挖时易出现坍塌等工程事故,一直以来是矿山法隧道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当浅埋暗挖隧道穿越富水软土地层时,由于地下水的影响,传统的注浆加固和降水措施对水环境影响较大,采用冻结法施工,既可以对围岩进行加固,又可以止水,特别适合在富水地层中采用,但对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往往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密集,冻结壁如何封闭、浅埋环境如何保证冻结壁温度、如何保障低温环境管线的安全以及冻胀和融沉的影响,实现安全高效施工,成为类似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5.1.2技术内容(1)分区布管冻结开挖技术针对轨道交通大断面矿山法隧道比较多的情况,以某平顶直墙区间矿山法隧道为例,采用分区冻结开挖,即水平冻结管按“四”字形布置,将开挖面分为Ⅰ、Ⅱ、Ⅲ三个区块。

冻结管沿3个区分界线布设,每个区可形成独自的封闭冻结帷幕。

在冻结过程中先进行Ⅰ区冻结、土方开挖、结构施作。

待Ⅰ区冻结壁成型后Ⅱ、Ⅲ开始冷冻,Ⅰ区结构完成后进行Ⅱ、Ⅲ区冻结帷幕已形成,可进行开挖施工。

在避免大范围冻结形成的集中冻涨影响的同时,确保冻土帷幕达到设计指标,减少冻结的时间,该技术对地面的隆沉控制和隔水效果都非常显著,见图5.1-1和5.1-2。

图5.1-1 冻结分区图图5.1-2 冻结管施工图(2)冻结壁形成期间隔离地下水流动及地表温度传递技术通过对测温孔、卸压孔及地表隆起进行监测分析,确定冻结帷幕薄弱地带,在隧道顶部(距离冻结壁外缘上方2m处)通过钻孔注入惰性浆液(水泥+膨润土),隔离地表温度传递及浅层地下水流动对冻土帷幕发展的影响,见图5.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概述我国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是以1965年7月开工建设的北京地铁为开端的。

从1965年到2000年的35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阶段,内地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个城市建成7条地铁线路,共计146km。

为适应发展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2000年后,我国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轨道交通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引导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从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了提速阶段。

“十一五”期间,建设1500km左右的轨道交通,总投资4000多亿元。

到200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轨道交通发展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有10个城市、共拥有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从1995年的43km增加到了775.6km。

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内地共计3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96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766.6km,其中,地铁4511.3km,占比79%;其他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约1255.3km,占比21%。

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2008年后,城市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空间、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支持,助推产业向规范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指引下,城市轨道交通紧随高铁共同开创国际市场新局面。

各地企业在城市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理咨询、施工等技术和管理创新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大量涌现适应我国各地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各类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细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工法和新设备。

大直径盾构和矿山法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大跨度暗挖技术广泛应用,日渐成熟。

再比如: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设计、建造、监测、运营管理等技术应用;智慧化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应用;基于可持续化的、绿色的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结构形式、节能、降噪技术应用;基于绿色建造的核心工法、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针对城市特殊环境的施工变形(位移)精细监测监控技术和控制隧道变形、周边紧邻(贴)构建筑物变形控制的精细化建造技术应用;大量大型、新型、提高工效的施工机械设备实现国产化且占比大幅度提高。

这些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的研发和大量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在近年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现阶段在新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技术类:(1)新技术研发的政策与管理制度不全,缺少研发基金和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研发专业人员少,激励机制不足;(2)缺乏国家、地方、企业级的标准;应用成本太高,参建单位对新技术应用动力不足,研发应用率低,为了研发而研发,研发应用分离严重;(3)应用风险的分担机制不健全,不愿意尝试新技术,觉得新技术不靠谱。

规划、设计、施工有脱节,应用推广协同性差;(4)行业内的信息化需求不统一,多头重复研发,功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推广过程中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运行维护成本。

土建技术类:(1)现场采用的工艺、工法多为既有的类型或简单组合,技术革新较少;(2)因缺乏设计、招标、合同等支撑,导致新技术应用缺乏依据和支持;(3)缺乏资金来源,建设合同中未明确科技研发相关费用支付,各承包商自有研发基金投入参差不齐;(4)现场缺乏专业性人才,技术能力弱,导致先进的技术应用存在变形。

设备安装类:(1)设备安装质量标准不全、要求不具体,设备安装技术和工艺没有得到全面重视;(2)设备安装阶段大多处于赶工状态,技术创新无法有效开展;(3)专用仪器设备类型多,市场小,研发周期长,导致安装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难以提高。

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需求及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全天候、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节能及节地的特点,对支撑城市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行起着骨干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积极建设城市轨道网络,符合条件的大城市应当结合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因地制宜地建设轨道交通系统。

“十三五”期间按国家规划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共3000km以上,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其中一个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当前世界范围内以技术突破甚至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状态,产学研深度融合及新技术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行业发展与升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因此,在总结过去十年行业新技术研发应用情况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归纳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仍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厘清行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和方向、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才能为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和“走出去”等提供重要基础保障;才能对构建国家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证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来积极作用。

2.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需求根据本次新技术征集的成果以及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科技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大量文献调查、调研、行业技术骨干座谈、专家咨询等工作,将与本《指南》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需求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1)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分析、管理及控制技术;(2)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质量创优管理及控制技术;(3)信息化、智能化大系统集成技术;(4)机械化及绿色建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5)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综合节能等可持续发展新技术;(6)各种不同轨道制式互联、互通及互补;(7)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符合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

这几个需求层层相扣,有机结合,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其中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舒适便捷、绿色环保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根本需求,已经成为政府、行业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建造及信息化、智能化集成技术是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及产业升级的方法和着力点。

综合节能技术的研究满足了国家和行业在节能减排、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需要。

各种不同轨道制式的互联、互通及互补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有效保障。

而提高行业内对科研的政策支持和思想认识,源源不断的提供科研资金及人才资源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科学合理、平稳发展的保障。

2.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方向研究行业发展方向,旨在指明相关研究的关键问题及重难点,引导各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的研发方向,不断推动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

围绕行业技术创新的几个关键词: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结合上述行业技术创新需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质量创优和安全风险分析、管理及控制技术本类需求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工程建设质量创优、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新技术以及不同施工工法的完善与创新。

工程建设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与企业的兴衰发展紧密相连,优质工程是企业实力和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创建优质工程活动是建筑施工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新技术是在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风险识别、评估和决策的逻辑关系,以类比的方法对不同的现场情况和施工条件下的工程不可见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制定并前置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不同施工工法的完善与创新是将其他前沿行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本行业中去,根据现有施工工法的“差错漏碰”有针对性的改良与完善,或者是提出全新的、颠覆性的建造新思路和方法。

工程建设质量创优、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新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有:(1)对不同施工条件和地层情况下的施工质量控制和风险重难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如复合地层、富水地层、软土地层、不停运线路拆解等,提出可靠有效的应对方法;(2)施工质量管控与风险判断与管理新技术,如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人工智能质量检查、检测、验收及风险判断和管理方法。

(3)施工工法的完善与创新发展方向主要有:1)全人工智能化、机械化高效施工技术;2)全时自动化远程监测技术;3)真三维物探勘探技术;4)盾构下穿建(构)筑物土体加固与风险控制技术;5)地下水控制新技术。

2.2.2机械化及绿色化建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需要发展的绿色建造新技术有很多,包括装配式建造技术、减振降噪技术、封闭降水及水收集技术、建筑垃圾减量及回收再利用技术、施工扬尘控制技术等。

主要发展的方向有:(1)如何利用先进的建造技术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建造方式,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向工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为解决我国劳动力相对紧缺问题作出贡献;(2)如何提升设计和施工理念,依靠现代化的施工技术、装备及组织管理方法,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更节约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造;(3)绿色建造新材料的研发、应用与推广;(4)如何减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对现有建(构)筑物或周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四节一保”。

2.2.3智能化、信息化轨道交通大系统集成技术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各种数字化模拟技术、自动化监测及控制技术的出现,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整体智能化、信息化变得可能。

尤其是基于最先进的三维数据设计和工程软件所构建的“可视化”BIM数字建筑模型,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运营单位等各环节人员提供了统一的科学协作平台,能有效的节省能源和成本、降低污染和提高效率。

主要发展方向有:(1)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多专业综合协同设计,多维度可视化的设计优化与施工管理技术;(2)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结合数字音视频分析、VR 等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智能化施工的研究,例如全时自动化监测与预警、施工质量检测、检验等。

2.2.4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综合节能和能力保持为满足国家在节能减排和设施能力保持方面的需求,应对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优化,从规划设计、施工策划、施工组织、设备和材料采购、现场操作等各方面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要求。

主要发展方向有:(1)全过程节能减排施工方案的综合评估体系;(2)对不同施工条件和地层情况下的“四节一保”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3)高强度、高性能、自修复材料的研发、应用与推广;(4)工业化的材料加工和配送;(5)可再生资源的应用与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