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忆秦娥娄山关》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前言】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⑩西风烈:凛冽的西风很猛烈地吹着。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从头越:叠句,作用同上片“霜晨月”。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 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这首诗写的是汉朝陈汤向西的伐秦之战,讲述了女将秦娥因为爱情而死在娄山关的故事。
这首诗以优美流畅的词句,从秦娥的身世、爱情、抗争、牺牲等方面,展现了她为了爱情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全诗前两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是当时秋季的气候,借用自然景物与人情,突显出当前时代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霜晨月”与前两句的“烈风”、“长空”、“雁鸣”深刻地揭示了动荡时代的沉重氛围。
接着引入了秦娥,描写了其来自“豪门子弟”,不同于大多数妇女般柔弱,自幼就了解射箭、驾车之类的军事技能,对于执行任务的态度极为坚定。
作者叙述了她为救将领伯虎而战斗到娄山关,但终因缺水而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话用落花寓意对秦娥的赞美,其中也将对妇女刻板印象的颠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全诗最后两句“勿谓言之不预也,时亦尚飨不能期。
”是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它通过情感的讴歌和历史的回顾,将娄山关之战渲染出深深的人文内涵。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述了秦娥在战争中的坚强和痛苦,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将对该诗进行一定的诠释和探析。
诗的题目《忆秦娥·娄山关》,将秦娥与娄山关紧密联系在一起。
娄山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毛泽东亲眼目睹了其中一次战斗,深感其中人民的痛苦和牺牲,于是创作了这篇诗作。
通过以娄山关为背景,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人民的生活和苦难上,进一步加深了诗作的现实色彩。
诗的开头两句:“秦娥夜遗簪纸帐,乱云疏雨愁如颗。
”两句诗通过描写秦娥在夜晚留下纸帐和雨簪的情景,表达了她的寂寞和愁绪。
这样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秦娥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助。
乱云疏雨的形象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为后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接着,诗的第二段:“都护金牌十三响,幕府狐鸣何处哀?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
”这一段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金牌的声响代表着战斗的开始,而幕府狐鸣则是为了形容战场的凄凉和死伤的感觉。
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这两句则表达了战争造成的残酷后果,人们的生命和一切只剩下了一堆残骸。
在这段描写中,毛泽东用豪迈的词语和悲壮的意象将战争的惨状和人民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深感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不勒长安百尺楼,纵是无朝千万寿。
”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长安是中国古代帝王都城,百尺楼是长安城的建筑。
作者表达了无论战局如何,即使失去最崇高的权力和统治,人民的苦难和生命的价值仍然无可替代,人们仍然会为了自己的正义信念而奋斗和坚持。
纵是无朝千万寿则表明作者希望自己能为人民贡献一生,为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这也是毛泽东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种心态。
毛泽东通过《忆秦娥·娄山关》这篇诗作,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绘了秦娥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娄山关忆秦娥原文翻译 娄山关忆秦娥赏析
娄山关忆秦娥原文翻译娄山关忆秦娥赏析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词本是为乐曲所填的歌词,词作者最初依照曲谱填词,因而曲名就是词调名,也就是“词牌”。
后来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格律诗体,而词牌,也就成为一首词格律的标志。
历史上词牌数量多达一千六百多个,仅仅宋词中所用到的词牌就有八百多。
同一个词牌填词者众多,其中不乏名作佳篇,但在有些词牌的词作中,若是出了一首千古绝唱。
那么往往这首词几乎就成为该词牌的象征。
譬如说起《虞美人》,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说起《如梦令》,则首推李清照之作;说起《青玉案》,无人可出辛弃疾之右。
只因他们所作之词太过经典,故而也就成了这个词牌中的绝唱。
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绍的这个词牌同样有着经典绝唱,令其他同词牌之作黯然失色。
不过此绝唱却是两首,一首前无古人,另一首后无来者,二词颉颃难分高下!这个词牌就是《忆秦娥》,想必大家心中已然浮现出了两首《忆秦娥》经典之作。
咱们便一起来重温经典吧,且先欣赏《忆秦娥》的前无古人之作:忆秦娥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是词史中最早的词作之一,被后人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署名李白,后世常有争议,但毕竟难以断定否认,因而也无人敢轻率地剥夺李白的创作权。
这首词以气象取胜,境界极为阔大,写女子思夫之事,比拟寄托情怀,将意象与情感浑融在一起,由个人之忧愁始,以历史之忧愁收。
语调抑扬顿挫,气象悲凉浑厚,表达出一种历史盛衰、古今悲欢的、既悲且壮的情感。
读这首词令人新潮为之澎湃、震荡、沉思、为之惊心动魄。
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如天地初开,沉声切响,掷地有声,气象悲凉而宏大,堪称千古绝唱。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忆秦娥》,不惟年代上前无古人,而其气象境界也是前无古人。
甚至后代唐宋所有的《忆秦娥》都无法超越,千百年来几乎无人可与之一比高下。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赏析《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西风烈⑶,长空⑷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⑸,喇叭声咽⑹。
雄关漫道⑺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⑻。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⑼如血。
*另版《忆秦娥·娄山关》的手迹。
另附写于1934年的原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
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解】这首词,*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预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
”当时,*和红军由博古,*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
*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
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注释】⑴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⑵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⑶烈:猛烈,强劲。
⑷长空:宽阔的天空。
⑸碎:细碎。
⑹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⑺漫道:莫道。
⑼从头越:重新跨越。
⑼残阳:夕阳。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鉴赏】*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
《忆秦娥·娄山关》上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前的行动。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在霜天的凌晨,月光下,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
这是描述红军突过娄山关开始行动时的景色。
“霜晨月”,是叠句,既是词牌的要求,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描述红军的行军。
“碎”和“咽”,烘托了红军行军时的严肃与敏捷。
《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后的愉悦情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是牢不可破的关口,“漫道”,是别说的意思,“铁”,是坚不可摧。
别说娄山关的险要是牢不可破的,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
这两句,既雄壮又豪迈,写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头越”,又是叠句,也是承上启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突过娄山关,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站在山头上向远望去,山峦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就好像翻腾的大海一样;夕阳西下,落日像血一样鲜红。
诗人在突破娄山关后的欣喜情绪溢于言表。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忆秦娥·娄山关》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原诗及诗意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意: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附:全诗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
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全诗赏析,原文翻译忆秦娥娄关(毛泽东)原文忆秦娥①娄山关西烈②,长空雁叫霜晨月③。
霜晨月④,马蹄声碎⑤,喇叭声咽⑥。
雄关漫道真如铁⑦,而今迈步从头越⑧。
从头越,苍山如海⑨,残阳如血⑩。
注释①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②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③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④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⑤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⑥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⑦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⑧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⑨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⑩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创作背景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的是历史上秦军攻打娄山关时,秦娥为了守护家国而选择了自杀。
这首诗以娄山关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秦娥这个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爱国主义以及对革命精神的推崇。
诗中表现出了秦娥对家国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在诗中,秦娥选择了自杀来守护娄山关,表明她对家国的忠诚和坚决的信念。
诗中的“红妆竟不去”以及“解红愿秀发”等描写,都展示了秦娥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选择了牺牲自己以守护家国的决心。
通过这种表达,毛泽东弘扬了忠诚、献身的价值观。
诗中凸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秦娥为了祖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
她平凡的一生,成为了爱国主义最美丽的诠释。
诗中的“守拙其身”以及“粗饭瓠犬言可买”等描述,凸显了秦娥对国家的热爱和牺牲精神。
毛泽东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出对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推崇,并鼓励人们在面对历史的时刻,能够像秦娥一样以家国为重,用自己的行动来守护祖国。
诗中展示了革命精神和意志力的力量。
秦娥在文中展示了无畏的勇气,她宁愿选择牺牲自己来守护家国,表达了她的坚定意志和不畏强权的勇气。
诗中的“莫非是缘木求鱼”以及“瓠犬对飞泉”等描写,展示了秦娥不为物质所诱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信念。
这种革命精神和强烈的意志力,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毛泽东通过《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以秦娥的形象和事迹为篇章,阐述了忠诚、爱国主义以及革命精神和意志力的重要性。
这首诗以其动人的描写和抒发,激励人们坚守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奋斗,体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诗中展现的这些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忆秦娥 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创作背景1.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当时娄山关战斗刚刚胜利结束。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为继续长征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原文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三、词的上阕赏析1. 景物描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娄山关的壮丽而又冷峻的画面。
“西风烈”,一个“烈”字写出了西风的猛烈,渲染了一种紧张、肃杀的气氛。
“长空雁叫”,大雁在高空鸣叫,更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霜晨月”点明了时间是清晨,有霜有月,这种清冷的环境描写为后面的战斗场景做了铺垫。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马蹄声碎”中的“碎”字用得极为精妙。
它写出了马蹄声的杂乱、细碎,表明红军战士行军的匆忙和谨慎。
“喇叭声咽”,“咽”字形象地写出了军号声在西风中低沉、呜咽的状态,暗示了战斗的紧张和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这些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娄山关战斗前的紧张氛围。
四、词的下阕赏析1. 抒情表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指娄山关,“漫道”即不要说,“真如铁”形容娄山关的坚固难以逾越。
这一句强调了娄山关的险峻,但是红军战士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而今迈步从头越”则表达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
红军刚刚取得娄山关战斗的胜利,这一句体现了他们在胜利后的信心和继续前进的决心。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从头越”再次强调了红军跨越娄山关这一壮举的意义。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全词的结尾,这两句写景,意境开阔而悲壮。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秦娥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本文将从诗的题材和内容、诗歌形式和风格以及毛泽东的创作意图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诗的题材和内容。
《忆秦娥·娄山关》以秦娥为题材,通过描写秦娥参与抗击外敌的壮举,表达了对秦娥的敬佩和赞美。
在诗中,秦娥身着戎装,英勇地站在娄山关,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上演了一幕壮烈的英雄场景。
秦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了国家的边疆,展现出顽强拼搏、舍己为人的精神。
诗中还描绘了秦娥陷入孤寂的情感,她回忆起这段艰苦而辛酸的岁月,思念着亲人和故乡。
通过这些内容,诗歌向读者展示了秦娥坚定的品质和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诗的形式和风格。
《忆秦娥·娄山关》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十六字,十分精炼简练,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表现力。
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有很强的口头传说色彩,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诗中包含了很多修饰和象征手法,通过对秦娥的描写表达出深情和敬佩之情。
比如“戍楼西接月,高烽北照河”这样的描写将秦娥有力的形象与山河秀丽的景色相结合,形象地表达了秦娥守卫边疆的伟大事迹。
毛泽东的创作意图。
《忆秦娥·娄山关》以秦娥的事迹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关怀。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通过回忆秦娥的英勇事迹,寄托了自己对英雄精神的崇敬,同时也有意借此抒发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通过赞美秦娥,诗歌中透露出对民族自豪感的追求和呼唤,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呼应,传达着奋力拼搏、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强烈意愿。
忆秦娥娄山关 诗词加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加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
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诗词原文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意思是: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
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题解】“忆秦娥”相传为唐李白所创或疑后人伪托。
仄韵,十句,46字。
上下阕各四句用仄韵,其中的三字句是叠韵,为上句末三字的重复。
又名“秦楼月”、“花深深”、“双荷叶”、“子夜歌”等。
红军的长征(战略转移)是严格保密的。
国民党虽重兵封锁,却不知红军往哪个方向走。
1934年10月21日,红军经战斗在赣县王母渡与信丰县新田之间突围后,又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
11月上旬,在湘南突破其第二道封锁线。
11月中旬,在湘南穿越第三条封锁线。
但在11月下旬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由于部队辎重过多,行动过缓,大部尚未过江,即遭强敌夹击。
8.6万多红军过江后仅余3万多人。
在这危急关头,*** 于12月11日召开的临时紧急会议上提出放弃原定由湘黔边境北去湘西与红二、六军会师的计划,改为西入贵州,得到支持。
12月15日红军占贵州黎平。
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渡乌江,挺进黔北,1月7日解放遵义。
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对党中央四年的统治,确立了 *** 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5年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由黔北攻入四川古蔺、叙永地区,再入云南扎西。
为避川、滇三军堵截,红军回头东攻,二渡赤水,攻占黔北桐梓和娄山关,重夺遵义。
此役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多人。
这是长征五个月以来第一次胜仗。
【注释】[娄山关]又名太平关,在贵州遵义之北90里之娄山之巅。
群峰插云,一线中通,向为自蜀入黔要隘。
二渡赤水,重回黔北,红军在此打败黔军王家烈部。
[“西风”句]似写秋季物候,实乃当地二月间真实景象。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5篇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5篇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忆秦娥·娄山关》上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前的行动。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在霜天的凌晨,月光下,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
这是描述红军突过娄山关开始行动时的景色。
“霜晨月”,是叠句,既是词牌的要求,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描述红军的行军。
“碎”和“咽”,烘托了红军行军时的严肃与敏捷。
《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后的愉悦情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是牢不可破的关口,“漫道”,是别说的意思,“铁”,是坚不可摧。
别说娄山关的险要是牢不可破的,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
这两句,既雄壮又豪迈,写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头越”,又是叠句,也是承上启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突过娄山关,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站在山头上向远望去,山峦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就好像翻腾的大海一样;夕阳西下,落日像血一样鲜红。
诗人在突破娄山关后的欣喜情绪溢于言表。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大约书于1962年,这幅作品被书家视为毛泽东草书精品。
笔法气势磅礴,以苍凉萧瑟之悲壮、屈铁盘金之刚劲取胜。
激越之中,危峰叠起,如巨浪排空。
起笔一改以往笔重字大的风格,着墨轻盈,婀娜藏于苍茫遒劲之内,“长空”压缩,施放出“雁叫霜晨月”,一笔而下,领出“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此后,饱蘸浓墨,任感情闸门奔流,一气呵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后以游丝般的线条写下“从头越,苍山如海”,紧跟着枯笔一顿,气凝笔端,下出“残阳如血”。
全篇笔法奇伟豪迈,令人心醉神迷。
书家评这幅手迹“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乃书法之上品。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有许多书法大家求毛泽东墨宝,毛泽东都欣然应允,命笔赠书,故而一些真迹流传至今。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韵味的歌曲,它以娄山关为背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同时也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下面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忆秦娥娄山关》是由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作曲、诗人公木作词的一首经典歌曲。
它诞生于20世纪中期,为了纪念娄山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创作。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风格《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歌曲,其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
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原则,同时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多段式结构,使得歌曲既具有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
在旋律上,歌曲采用了优美动人的曲调,将娄山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气息融入其中。
特别是在副歌部分,采用了公木诗中“烈火真金”的意象,通过激昂的音乐旋律,展现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配器上,李焕之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歌曲既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具有现代音乐的质感。
例如在引子部分,采用了二胡的滑音和颤音技巧,表现了娄山关的苍茫和悲壮。
而在副歌部分,则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宏大音效,展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气势。
三、歌词内涵《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是公木先生根据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创作的。
歌词通过描绘娄山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歌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娄山关冬季的景象,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反衬出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雄关漫道真如铁”,则表现了娄山关的战略地位和革命先烈在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时的坚定决心。
“而今漫步从头越”,则表达了后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娄山关诗词解析
娄山关诗词解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词作。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秦时娄山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对壮士气概的崇敬。
行文之中还融入了作者对战争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热爱祖国、关注民众疾苦和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尊严的情怀。
诗的开头,毛泽东就以“秦娥”作为娄山关的象征,秦娥是秦怀王时期的一名女将军,曾经为了保卫娄山关不惜以自己生命换取胜利。
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娄山关是战争中的英雄据点,秦娥为保卫关隘勇猛战斗,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英勇精神。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毛泽东描绘了娄山关的奇特地理环境。
他用“二十四梯石纹深处”形容山势峭壁险峻,用“龙应台”形容山势雄伟,用“云霞生七色”形容天空变幻多姿,呈现出关山壮丽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艰难险阻。
在诗的中间部分,毛泽东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士兵和将领以血肉之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和付出。
他用“元戎折腰献宝刀”来形容将领极尽忠诚,投入战争中舍身忘我地奉献;用“马鸣风萧萧”来揭示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悲壮。
通过这些描写,毛泽东表达了自己对英勇战士的深深佩服和敬重之情,并以此赞美了士兵和将领对祖国的无私奉献。
在诗的后半部分,毛泽东谈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民众的苦难。
他用“旌旗鼓角动苍黄”来形容战争的历史渊源和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用“经过千百年”来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用“人间万姓犹胜读”来表达人民对历史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向往。
通过这些描写,毛泽东传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众的关怀。
毛泽东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他希望能够有英勇无畏的将领保卫国家,不让敌人入侵中原大地。
这里的“龙城”代表着中国的中央政权,背后还有一个古老的时空背景,即被胡人入侵的历史教训。
毛泽东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实现国体富强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
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
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
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
上阕
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
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蹄
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
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
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
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
最后二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
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
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
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
到了身后。
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
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
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
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
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