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dd5fbe284ac850ad02423c.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
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请回答: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丝国大秦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材料二昭君和亲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1].[2].[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人生还。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提高题专题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练习题含答案(1)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提高题专题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练习题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aee0f150975f46526d3e170.png)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提高题专题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练习题含答案(1)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材料二(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答案】(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
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4fc529cc175527072208d9.png)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原卷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d6d7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e.png)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茧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的问题,大家推举舜,说他很能干。
于是舜协助尧二十年,又带尧摄行政事八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事务。
材料三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
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
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含义是什么?(3)材料三讲述的“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成功治理了水患?(4)从材料三“他”的故事中,你认为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秀品质?2.论从史出,体验考古参与考古。
初一某班历史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以下考古资料。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B.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层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小张同学根据老师提供图片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请你为他的描述提供证据。
①北京人长相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额骨突出、嘴部前伸。
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②白天,男人拿着木棒、石器等工具猎取动物,女人出去采摘,③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
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劳作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1)老师提供的三幅图片中,能实证描述①的考古资料是;能实证描述②的考古资料是;能实证描述③的考古资料是。
(填写图号字母)尝试考古。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b4b3607e21af45b307a8f9.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1.(1)人物:李冰。
(2)水利工程:都江堰。
岷江。
功能:防洪灌溉。
(3)影响: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分)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4分)(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4分)对外开放政策。
(2分)(3)西域都护。
(2分)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分)(4)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
(另一考法:(1)事件:张骞通西域。
(2)作用: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3)机构:西域都护。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1)演变: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帛-纸。
(2)朝代:东汉。
(2分)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
(3)原因: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它使得文化极易传播,使用方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1)“帝”:孝文帝。
政权:北魏。
(2)民族:鲜卑族。
(3)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5、(1)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都洛阳。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复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b99c9a0b1c59eef9c7b48b.png)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复习题及答案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设定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
李老师在期中复习时,以“感受中华文明之光”为主题,拟定了以下几个探究任务,引导七年级(3)班的同学们进行复习,请你和他们共同进行复习吧。
(任务一感受先进制度)材料一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鉴于管叔、蔡叔的忤逆作乱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开创了西周的分封制,而“封建亲戚”也就成为分封制的核心。
——《左传》(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图一右边试着画出分封制的示意图,并将图一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感受工具改进)(2)图二中的耒耜在农业上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图三中铁器和牛耕在何时出现?从图二到图三说明了什么?(任务三感受优秀思想文化)材料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3)材料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主张对今天社会有什么作用?(4)图四是刻有文字的甲骨,我们把这种文字叫什么?它的历史地位如何?【答案】(1)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②地方政府(2)耕地;春秋末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3)孔子“仁”的主张,即要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只要答出仁,爱人即可得分,1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4)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详解】(1)本问只要知识点正确即可。
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是丞相。
在地方上,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故②是地方政府。
(2)根据所学知识,图二中的耒耜在农业上是用于耕地的农业工具。
图三中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末期出现的。
从图二的耒耜到图三铁器牛耕的出现,说明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3)根据材料二“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025928482fb4daa58d4b61.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什么?(2)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他创作了一种新体诗歌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6)结合材料,谈谈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品质?5.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上图的人物是谁?(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他的主张是什么?(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1)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7.材料一: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8.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6cea8b01f69e3142329460.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答案】(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289fce3186bceb18e8bb00.png)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三、列举题(本大题2小题,共10分)25、(6分)文物一:甲骨文(甲骨或甲骨卜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也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文物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广汉三星堆出土(反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
文物三:战国编钟(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操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26、(4分)《离骚》:屈原,是研究战国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材料(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27、(10分)1)秦始皇焚书坑儒。
(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
(2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
(2分)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
(1分)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
(1分)28、(10分)1)②河西走廊③新疆④西亚⑤欧洲(4分)2)张骞(1分)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2分)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
(2分)五、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共26分)29、(14分)答:1)排序:① B ② A ③ D ④ E ⑤ C 。
(5分)2)奴隶主贵族(阶级)(2分)3)(列出两条变法内容即可)(4分)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答案在最后)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答案在最后)](https://img.taocdn.com/s3/m/680f8d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4.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答案在最后)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围绕“农业发展与建设”这一主题,同学们展开了探究活动。
材料一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
材料二“灌”是这项水利工程的魂,它在于万山之下的灌县地方,由岷江中流凿开离堆以分散水势,以内外二江,然后再设都江堰操纵水力,使其灌溉整个成都平原,由水害转为得水之利,让岷江为民所用,为万顷土地所用,是中国早期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的实证。
——摘编自《同舟共济》(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两件文物都是用于什么劳动?这两个时期的工具材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这项水利工程建成后发挥的作用。
(3)上述材料对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有何启示?2.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史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长屋。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
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梅福根、吴礼贤主编《七千年前的奇迹》(1)写出两例“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
史料一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史料二中的“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这种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3)史料二中的房屋与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请说出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
导致这两种房屋的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1)依据材料分析,上述传说时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是什么?(2)在上述制度下产生了哪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些首领具有怎样的共同点?(3)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无借鉴意义?请简要说说。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96a630a4c850ad02de8041f0.png)
2、。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经济新气象】材料一图一春秋铁制农具图二战国牛尊(1)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上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进步有何积极作用?(2分)【政治新面貌】材料二(2)图示中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在哪一时期完成的?请结合史实说一说封建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
(2分)【思想新动态】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3)请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7分)(4)上述表格中的治国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分)3、.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夏朝都城的宫殿复原图(1)夏朝是由谁建立的?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4分)(2)除了宫殿外,夏朝还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请你说一说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的实质。
(2分【文明进步与发展】图一图二(3)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
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5分)【疆域扩大与巩固】(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中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哪些义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4分)【战争频繁的东周】(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2分)(6)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4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4112100b4c2e3f57276380.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一、材料分析题(共45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实施耕种。
他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材料二:他全身心的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
材料三: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他继位后扩大了哪一部落的势力和影响?(3)两则材料中继承人的产生办法被称为什么制度?(4)材料三中记述了大禹采用哪种治水方法取得了成功?(5)大禹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天子统治有加强,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
”这是历史爱好者编写的一段歌谣,请结合歌谣内容及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大禹建夏将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2)“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双方的这次大战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周武王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3)除商亡周兴外,上述歌谣中还涉及哪几个王朝的更迭?你认为几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华夏之祖】材料一:“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二:黄帝陵(如下图)【民主政治】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大全[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大全[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e0ddfaf8c75fbfc67db214.png)
历史材料分析1.(1)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四川灌县都江堰二王庙楹联(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请回答:(1)材料中的“公”“太守”是指哪个历史人物?(2)上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主持修筑了什么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3)该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4)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2、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
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2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其意义是什么?(4分)(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
(4分)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4分)(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4分)另一考法:(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6分)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东汉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
(4分)(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2分)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4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4)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4、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 1 复习资料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人教版七年级 2 复习资料(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上图的人物是谁?(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2人教版七年级 3 复习资料(3)他的主张是什么?(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1)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3人教版七年级 4 复习资料7.材料一: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8.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4人教版七年级 5 复习资料(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材料二:(1)材料二,这是什么工具?(2)它是什么时期谁发明的?它反映了汉代什么技术的发达?(3)它的利用比欧洲早了多少年?10.材料一: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材料二:(1)材料一是谁说的?写成了有关中医方面哪一部书?他被后世尊称为什么?(2)材料中的“众方”指的是什么?11.材料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句话是谁说的?(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其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书记述了什么史实?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或感悟?12.材料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观察右图材料三:5人教版七年级 6 复习资料(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2)该材料是颂扬哪位古代军事家的?(3)请你谈谈被颂扬之人的主要功绩?(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出三国鼎立形成的局面及三国的经济?(5)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一次战役是什么?13.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右图是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图(1)材料分别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2)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14.材料一:后人称:“遒媚劲键,绝代更无。
”材料二:“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材料三:6人教版七年级7 复习资料材料四:(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艺术成就?(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称?后人是怎样尊称此人的?(3)观察材料四“马”字的演变,说出字体的演变过程?15.材料一:材料二:《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图片中书籍的作者是谁?什么时期的?什么学家?(2)该书是一部什么专著?主要材料二:(1)他有哪三绝?7人教版七年级8 复习资料(2)他在绘画上有什么特点?仔细欣赏这幅画,看看他的画有什么特色?17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图(左)材料三:丝绸之路图(右)(1)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分别在哪一年?出使西域的另一位是谁?(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什么机构总管西域事务?它的设置的标志是什么?(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具有什么影响?(4)西汉时期,人们所称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什么地方以西?“西域”是今天的哪里?(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经坎坷,我们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精神?(6)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是什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1)指黄帝(2)炎帝和黄帝8人教版七年级9 复习资料(3)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
被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1)《史记》(2)夏桀、商纣(3)国家的覆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1)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2)儒家。
孟子。
(3)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6)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6.(1)李白。
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2)秦始皇。
(3)①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7.(1)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
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②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刑法残酷和秦二世统治的更加残暴。
(2)《史记》。
陈胜。
(3)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4)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8.(1)汉武帝。
措施有:①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③在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⑤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9人教版七年级10 复习资料(2)汉代讲学。
太学。
长安。
儒家的五经。
(3)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9.(1)水排。
(2)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
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3)一千多年。
10.(1)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
(2)指民间采用的药方、秘方。
11.(1)司马迁。
(2)《史记》。
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或感悟?12.(1)杜甫。
(2)诸葛亮。
(3)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帮助刘备,建立蜀国。
(4)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赤壁之战。
13.(1)①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
(2)促进了民族融合。
14.(1)王羲之。
(2)《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4)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15.(1)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2)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的山川城镇、地形物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3)请简要说明它的历史价值?16.(1)东晋的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才绝、画绝和痴绝。
(2)他在绘画上有什么特点?仔细欣赏这幅画,看看他的画有什么特色?17(1)汉武帝。
两次。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班超。
(2)西域都护。
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5)提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6)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0人教版七年级11 复习资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