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伐战争》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课程的第15课。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内容包括: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方针、战场和战争进程,以及北伐战争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认识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革命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知识,对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北伐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初中历史_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北伐战争》这课讲述的是1924—19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包括三个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我主要是借助任务学习法,将每个部分都分解为基础知识和需探究问题两部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个解决本课问题。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1924—19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本课选取国民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

通过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

本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承上启下: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同时,北伐战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重要的一环。

所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许多学生平时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2、八年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根据材料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概括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把本节所学内容运用其中,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

四、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简述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简述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结合材料,能够分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简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领导及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漫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再革命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三、再革命之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一幅漫画导入新课《民众的力量》观察漫画,回答问题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1.解释国民革命的概念,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关系,引用材料说明“再革命”这一主题的由来。

(一)国共合作的原因2.讲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二)国共合作的建立3. 讲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意义。

(三)国共合作的成果4.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创立的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和PPT的材料,掌握国民革命的概念,理解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关系。

2.阅读PPT的图文材料,理解国共合作的原因,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意义。

掌握相关的概念、史实,理解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落实教学目标1。

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一)北伐战争的经过1.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让学生完成。

任务一:认真观察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表格。

(二)北伐战争的影响2.展示历史漫画、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任务二:根据PPT的材料9—11和学案的材料2—4,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3. 展示历史漫画、文字材料并对一些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引导学生结合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任务三:(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民众,你会支持哪一方?结合PPT的材料12—27及学案的材料5—7说说你的理由。

1.观察形势图,完成表格。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路线、主要战役及意义。

(2)掌握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3)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图,掌握北伐战争的路线和主要战役。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路线、主要战役及意义。

(2)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教学难点:(1)北伐战争中各阶级、各派势力的复杂关系。

(2)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伐战争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时间、路线、主要战役。

(2)分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路线、主要战役。

(2)详细介绍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4. 互动环节:(1)提问学生,检验学习效果。

(2)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意识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北伐战争相关章节。

2. 视频:北伐战争相关视频资料。

3. 图片:北伐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

4. 地图:北伐战争路线图。

5. 资料:北伐战争相关历史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北伐战争时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掌握北伐战争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战役。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 北伐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3. 北伐战争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的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背景、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2. 史料分析法:分析相关史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3. 史料分析:分析相关史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7. 板书设计:北伐战争原因:国内外形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过程:广州起义、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重要战役:略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促进国共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北伐战争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北伐战争实地考察,加深对北伐战争历史场景的感知。

2. 邀请历史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八、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加强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辅导。

九、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北伐战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材内容包括北伐战争的背景、国民革命军的组成、北伐的过程、战争成果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存在疑问,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影响,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任务要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北伐战争?它为什么重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本课主要内容有: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对、共和观念有所认识。

但对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掌握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过程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资料:收集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相关的资料,用于教学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于北伐战争原因、过程及影响的关键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给出几个讨论题目,如:a.北伐战争的原因是什么?b.北伐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c.北伐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北伐战争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伐战争》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探讨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历史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北伐战争的具体情况,包括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理解程度。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伐战争》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5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以及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近现代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学生对于战争类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北伐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北伐战争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北伐战争的兴趣。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如国内外形势、民众需求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概述北伐战争的过程,重点讲解重要战役和战果,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本节课设计将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核心思想开展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内容设计将符合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点。

课堂内容将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心智。

2、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到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此时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之后也深刻的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那么,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的合作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导入新课环节2、讲授新课【板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板书】 1、背景【教师活动】学生齐读结合课本70页教材第一段回答问题:师:中国三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生: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师:孙中山为何要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生: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受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过渡]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后,遂着手准备召开国民党一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点拨]正文中提到了中共三大和三民主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和旧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便于把知识理成线,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巩固和理解。

【学生活动】讨论:阅读教材,讨论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过渡]两党合作后意识到需要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

师:教师展示黄埔军校大门图片和材料,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中国革命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战争的经过,以及北洋军阀的覆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叙述较为熟悉,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可能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理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2.北洋军阀的覆灭过程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信息,阐述其历史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的覆灭过程及其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

在此过程中,强调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介绍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以及北伐战争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接着,教材详细描述了北伐战争的进程,包括各路军队的战绩和重要战役。

最后,教材阐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情况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PPT课件。

4.史料: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北伐战争的过程,包括重要战役和人物。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目的和主要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北伐战争的背景国内外形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2. 北伐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组织和部署重要战役和战斗战争的推移和转折3. 北伐战争的主要成果消灭封建军阀统一中国的局面推动国共合作4. 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对国共关系的发展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5. 北伐战争的评价历史功绩和不足之处后人对北伐战争的研究和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要战役和战斗,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图片展示法:展示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过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北伐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述战争的组织、重要战役和战斗,以及战争的推移和转折。

3. 分析北伐战争的主要成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封建军阀的消灭、统一中国的局面以及推动国共合作的作用。

4. 探讨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讲解战争对中国革命、国共关系和国家现代化的影响。

5. 评价北伐战争:分析战争的功绩和不足之处,介绍后人对战争的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北伐战争的评价和理解。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北伐战争纪录片,增强学生对战争的直观认识。

2.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资料和文物。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北伐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士兵、民众、将领等,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争过程和人物特点。

七、教学资源1. 北伐战争纪录片、电影片段等音视频资料。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主要介绍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合作后的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史实,这部分内容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重点在于强调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带来的成果,讲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学习历史的经历,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在大历史背景中了解历史事件的意识还不够强;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表述能力,但总结和动手能力还须提高;对胜利的原因分析有了一定的直接经验,可以给他们机会自己总结;对于历史事件的成功与否有了一定的判断标准的认识,有利于独立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思路】本课的史实包括: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等,对这些基本史实的内容,采取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课前预习,独立完成导学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如国共两党为什么合作、北伐为什么会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等深层次问题,采取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提示思考思路或提供材料,让学生思考、交流、解答,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探讨“今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该怎么做?”及从“国共两党从合作到破裂,我们得到什么认识?”等问题,升华教学主题。

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3.通过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2: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学设计2:第15课  北伐战争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一、情境导入:上面图片是黄埔军校的校门旧址。

黄埔军校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为己任的新民一代军人。

你知道黄埔军校是怎样建立的吗?你知道哪些革命前辈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吗?二、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3、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4、找出有关北伐的相关信息。

(目的、主要对象、总指挥、重要战役)5、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6、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庞轶君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指导老师:邵锦平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一、课前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一)研读分析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
本课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合作到国共对峙中的第一课。

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最终破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在单元教学中,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所以在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分析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授的课程内容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的胜利进军及最终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进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引导学生收集北伐战争相关知识,使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掌握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了解北伐战争失败的史实,使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在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贯彻一直都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本课教学中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
1.时空观念素养
本课在导入部分就由2005年和201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会晤的情形,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话题,旨在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并且能够按照时间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2.史料实证素养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史料,比如在分析国共两党合作原因时,采用了三大宣言、孙文书信等文字史料,还展示了很多反映当时历史事件的图片史料,基本上本课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史料基础上的,符合史料实证素养中所表述的:能够从历史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此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3.家国情怀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时能真切的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另外通过北伐战争的最终失败,让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并使学生回到现实中能进一步培养其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四)确定教学立意
根据以上对于本课教材、教学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为:
1.教授内容与形式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不够成熟,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需要老师在授课时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所以教学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比较适宜。

2.全面展现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进程的风起云涌。

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北伐战争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国共能够合作的原因,北伐
胜利进军与国共合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北伐最终失败与国共合作破裂给与我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军队的启示。

3.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本课通过讲述黄埔军校办学宗旨、北伐誓词、用历史短剧展现北伐胜利进军中叶挺独立团的英勇,以及让学生体会国民革命失败时蒋汪等的反动行径等内容,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公平与正义,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要让学生能够把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二、斟酌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一)设计合理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如以问题驱动的教材阅读、历史事件原因分析。

以任务驱动的历史图片的展示及描述、历史视频资料的观看及对其中历史信息的提取,还包括排演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短剧等活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特色环节,突破教学重点
在本课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为突破教学的三个重点,即国共合作的原因,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的失败,分别设计了以下几个特色环节。

1.国共合作的原因
问题驱动:阅读教材,并根据PPT展示三大的宣言及孙中山先生的话语这两段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并小组讨论得出国共合作的原因。

关于国共合作的原因,教材中的叙述并未从国共两党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现的客观条件,这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国共两党为何能走到一起这一重点内容时,会有产生一些理解障碍。

所以在本环节内容教授中,先给出三大宣言中中共对于如今革命形势的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关于省港大罢工失败等内容,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共方面寻求合作的必要性。

而在提及国民党方面的原因时,给出的文字资料里提及孙中山先生对于俄国革命的思考及态度,也便于学生理解国共两党合作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和客观条件。

最后,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强调合作的过程,通过合作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目标,
整个过程强调对历史的理解而非死记历史结论。

2.北伐胜利进军
任务驱动:让学生根据PPT展示北伐胜利进军路线动态示意图,描述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

并根据自导自演历史短剧《武昌战役前夕》,感受在北伐胜利进军过程中,以叶挺铁军为代表的北伐军战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

课本上关于北伐胜利进军这一内容,尽管提供了文字和图片材料,但叙述的文字较为书面化,提供的图片缺乏生动性,这对于思维活跃、注意力易于分散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讲,较难引起足够的兴趣,所以在讲述胜利进军过程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展示的动态进军示意图进行讲述,能让学生更明确的知晓北伐进军的先后过程及战略意图,另外在其中穿插学生自导自演的历史短剧,能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完成剧本,以及自我表演的过程中,更全面的了解和接触这段历史,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其对历史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

3.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任务驱动:播放视频、图片展示国民大革命失败。

关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课本上对于“四一二”及“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叙述简单规范,限于篇幅并没有过多展开,这对于学生理解大革命失败有一定难度,而用视频和历史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补充介绍这段内容,能更好的理解国民党右派在背叛革命时的反动与凶残,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也更加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的无比正确性。

三、课后教学反思
(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学生是学习效果的主人,忠实于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它们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

2.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化,着眼于本课重点难点,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有机的融合其中,将历史的学习落到实处。

(二)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心理学中认为,只有思想才能唤起思想,只有情感才能带动情感。

在设计本教案前,曾参阅过多篇本课题的教案,深有感触。

在教学过程中,不围绕教学目
标,过多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只会模糊本课主题,而缺乏情感的带动也只会让历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本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从历史出发,着眼能力培养,以思想唤起思想,用情感带动情感,精选历史材料和课堂活动,营造学生感兴趣,充满创造力的课堂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