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嫁民俗
关于嫁女的礼仪
![关于嫁女的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63e819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e.png)
关于嫁女的礼仪
嫁女礼仪是指在中华传统婚礼中,女方离开自己的娘家,嫁到男方的家庭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关于嫁女礼仪的常见内容:
1. 准备嫁妆:女方在嫁前将自己的嫁妆准备好,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家具、锦绣等物品,具体内容因地区风俗而异。
2. 迎亲仪式:男方家庭会派出一支接亲队伍去迎接新娘,队伍通常由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组成。
3. 迎亲祭拜: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后,会先行祭拜祖先,以示尊重。
4. 丈母娘接见:女方进入男方家后,会由男方的母亲或长辈接见,接见过程中,女方必须示谦卑恭,表达对男方家庭的敬意。
5. 赞礼:女方家庭会为新娘垫付一筹礼金,作为嫁女的礼节。
男方则会以礼金回赠。
6. 三朝新娘:新娘需要在结婚当日三次向夫家的各位长辈行三叩礼,以示对家庭中各位长辈的敬意。
7. 新房入门:新娘进入新房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入门仪式,如踏入龙凤榻,接过三杯茶等。
8. 迎新娘宴:新娘进入新家后,男方家庭会举办一场迎新娘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以庆祝新娘的到来。
以上所提及的礼仪只是一些常见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地域和家族的不同,嫁女礼仪可能会有所差异。
然而,无论具体细节如何,在整个嫁女仪式中,尊重和敬意是核心价值观,并且以和睦、喜庆的氛围为主导。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f88ee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4.png)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中外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d36d2c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9.png)
中外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民族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俗各具特色,反映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中外民族民俗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一、中华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1. 婚嫁习俗(1) 婚礼:中国的婚礼习俗包括订婚、过大礼、发喜帖、接亲、举行婚礼等一系列传统仪式。
各地的婚礼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闽南地区的“过大礼”、广东地区的“三朝六礼”等。
(2) 婚礼道具:中国婚礼中经常用到的道具有红盖头、喜糖、龙凤灯笼、喜字牌等。
(3) 婚庆饮食:中国不同地区的婚庆饮食也各具特色,如粤菜、川菜等地方菜系的餐饮文化。
2. 节日庆典(1) 春节: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包括除夕、初一、正月十五等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祖、扫墓等活动。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3. 饮食文化(1) 家常菜:中国的家常菜有很多种类,如红烧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
(2) 地方特色美食:中国的各地美食有川菜、粤菜、湘菜等地方菜系,各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3) 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的饮用方式及茶具的制作工艺都非常独特。
4. 传统技艺(1) 书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
(2) 绘画:中国的绘画艺术有国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
(3) 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有剪纸、刺绣、扎染等多种形式。
5. 服饰文化(1)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唐装等形式,各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款式。
(2) 传统饰品:中国的传统饰品有玉器、琥珀、金银饰品等,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工艺。
二、外国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1. 日本(1) 庆典节日:日本的节日庆典有樱花节、七夕节、盂兰盆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15015c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f.png)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中国式个文化大国,自古注重礼仪,对于结婚的习俗更是多不胜数。
想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北京的婚嫁习俗:第一步: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第二步:陪嫁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第三步: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第四步: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
拜堂后要“闹新房”。
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式。
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
(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第五步: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
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
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f2b72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9.png)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be8b943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b.png)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中国传统婚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历经岁月流转,代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与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典型习俗和传统。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在婚前准备方面颇为繁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婚期的确定。
根据中国传统农历,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非常重要。
通常,婚礼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和吉利的日子举行,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在婚前准备的过程中,新娘和新郎家庭都要筹备嫁妆和聘礼。
嫁妆是指新娘家庭为新娘准备的礼物和财产,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而聘礼是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赠与的礼物,也是对新娘家庭的一种表达感恩和尊重之情。
二、迎亲环节传统中国婚礼的迎亲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新郎和他的家人会提前到新娘家进行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郎家人准备精美的酒席和款待,以示热情和喜悦。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会戴上红色的头巾,象征着喜庆,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吉利的象征。
而新郎则要准备丰富的聘礼和彩礼,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爱护。
迎亲过程中的热闹和欢乐气氛是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三、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中国传统婚礼中最为庄重和神圣的环节。
在结婚仪式中,双方家长和亲友们会亲临现场,见证新人的婚姻。
在结婚仪式中,新郎会迎接新娘的到来,并且新娘父亲会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象征着新娘从此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双方还会进行祭拜仪式,向祖先和上天祈求祝福与保佑。
接着,新人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两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将会混淆在一起。
四、婚礼宴席中国传统婚礼的婚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婚宴会安排在喜庆的场地上,邀请亲友一同分享喜悦与幸福。
婚宴的菜肴种类繁多,充分展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同时,婚宴上的敬酒仪式也是一大亮点,新人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而婚宴现场热闹非凡,亲友们会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的欢乐与祝福。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f857339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5.png)
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各地,领略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
在东北地区,婚礼通常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会敲锣打鼓,新郎要历经各种有趣的考验才能见到新娘。
比如,伴郎们可能需要完成一些体力挑战或者智力游戏。
而在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东北特色的菜肴,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美好时刻。
在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例,传统的婚礼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矩。
新娘在出门前要蒙上红盖头,由娘家兄弟背出门,上轿时还要放鞭炮。
到了婆家,新人要跨过火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而在丧礼方面,讲究停灵守孝,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地答谢。
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婚礼注重细节和礼仪。
新娘会穿上精美的旗袍或汉服,佩戴各种金银首饰。
在迎亲过程中,还有“拦门”的习俗,女方亲友会出题刁难新郎,只有回答满意才能进门接走新娘。
丧礼上则会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以祈求逝者安息。
华南地区的广东,婚礼有着独特的“过大礼”环节,男方要准备丰富的礼品送到女方家。
在婚宴上,少不了美味的海鲜和精致的点心。
而在丧礼方面,有守夜和出殡时舞狮的习俗,以驱邪镇宅。
西南地区的四川,婚礼充满了麻辣的味道。
迎亲时会有热闹的“坝坝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
新娘出门时会哭嫁,表达对娘家的不舍。
丧礼上,会有唱丧歌的传统,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西北地区的陕西,传统婚礼中,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新娘则乘坐花轿。
婚宴上,少不了羊肉泡馍等特色美食。
在丧礼上,会有吹唢呐的传统,声音高亢悲切。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丧嫁娶风俗更是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婚礼,新郎要骑马绕新娘家的蒙古包三圈,以示诚意。
葬礼上,会有天葬等独特的方式。
藏族的婚礼,新人要在佛前许下誓言,接受祝福。
丧礼上,会有喇嘛念经超度,为逝者指引往生之路。
壮族的婚礼,对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男女双方通过歌声表达爱意。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8b606bfa0116c175f0e489b.png)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c0709a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62.png)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一、迎娶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二、回门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5f0eb4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d.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传统民俗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与婚礼仪式
![传统民俗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与婚礼仪式](https://img.taocdn.com/s3/m/06edfe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3.png)
传统民俗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与婚礼仪式传统民俗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与婚礼仪式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传统。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婚嫁习俗和婚礼仪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与婚礼仪式。
一、订婚仪式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的第一步就是订婚仪式。
在订婚仪式之前,通常是由家长之间商量好,并由媒人或长辈代表来提亲。
在正式订婚之前,通常会进行行财礼,即男方家庭会给女方一定的财物,以示诚意和家庭富裕。
二、婚礼仪式1. 迎亲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中,通常是男方要到女方家中迎亲。
在这个过程中,男方会带上礼金、婚车和一些红色的装饰品,以象征幸福和吉祥。
而女方则会派出闺蜜或贴身女性亲属去接待,通常会要求男方答一些题目或进行一些幽默的表演,增加婚礼的气氛。
2. 敬茶敬茶是中国传统婚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敬茶仪式通常在新婚夫妇拜堂之后进行,夫妇会向长辈们敬献茶水,并接受长辈们的祝福和赠与。
这个仪式象征着尊敬和感恩,也是新婚夫妻与家庭关系的确认和巩固。
3. 喜酒喜酒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古代,婚礼通常会有许多宴席,以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会举行酒席,有些地方会进行道教或佛教的祈福仪式。
与亲友们共享美酒佳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共同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4. 投洗衣物在一些地方,婚礼仪式中会有一个有趣的环节,即投洗衣物。
新娘会将一件自己平时穿过的或者是特意准备的衣物投入一个装满水的大缸中,然后由新郎和一些单身男性追逐捞出。
而这个捞到衣物的男性,则会被传统认为是下一个要结婚的人。
5. 穿龙凤褂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着一件华丽的红色龙凤褂。
这是由蓬松的红绸子制成的,上面绣有金龙和凤凰图案。
这被认为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并展示着新娘的美丽和高贵。
三、踏红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中,新婚夫妇离开新娘家时,通常需要踏过一块红色小毯子,这被称为“踏红”。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1cd3a15cc7931b765ce15bd.png)
婚姻六礼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婚礼礼堂
中国婚礼的风俗
![中国婚礼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3d7477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9.png)
中国婚礼的风俗古时对婚嫁风俗十分注重,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按全部都有特定的流程仪式,一丝不苟。
不过每个地方又会有些特别的传统风俗,下面接亲网小编就来带大家看看全国各地婚嫁习俗汇总。
一、北京婚礼习俗1.男女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先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由男方的财力决定。
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以前男方还要送上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等四包礼物。
龙凤贴,就是很多地方所说的“生辰八字”或婚书。
用印有龙凤图案的红纸,写上姓名、门弟和生辰八字等,换贴后,就表示婚姻关系即成立。
2.新娘到达新郎门前后,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现在会用弓箭的除了中式婚礼,已经很少了。
之后新娘再跨过门前的火盆,才能进门。
3.新郎新娘进门后,向父母敬茶。
新人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也就是饺子)及长寿面,喝交杯酒等。
4.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媳妇儿回门,叩拜岳父母。
二、上海婚礼习俗1.新娘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粥或者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
2.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按以前的话是:保护新娘不受妖邪入侵。
3.新娘出门前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三、广东婚礼习俗1.定亲也会很隆重,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
2.男方送聘礼叫“过大礼”,女方也需要“回礼”。
其中一些重要的礼品,尽量要亲自找来,比如: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
嫁女儿的十大风俗
![嫁女儿的十大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9299f1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e.png)
嫁女儿的十大风俗嫁女儿是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代表着对新娘和新娘家庭的祝福和关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十大嫁女儿的风俗习惯。
第一,嫁妆。
嫁妆是新娘在婚礼上由娘家带给新家的财物,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嫁妆的数量和价值往往代表了新娘家庭的财富和地位,也体现了家族对新娘的祝福和期望。
第二,迎亲。
在新娘离开娘家前,新郎和新郎家人会到新娘家迎接她入赘。
迎亲的仪式通常包括鞭炮、花轿、锣鼓等喜庆的元素,象征着新娘离开娘家,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第三,过门。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需要在门口进行过门仪式。
这是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的象征,也是新娘和新家人之间的沟通和融合的开始。
第四,敬茶。
在婚礼仪式中,新娘需要给新郎和新郎家长敬茶。
这是对新家人的尊重和敬意的表达,也是新娘融入新家庭的一种方式。
第五,拜堂。
在婚礼仪式中,新娘和新郎需要在堂前拜堂。
这是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也代表着新娘和新郎的承诺和祝福。
第六,喜酒。
喜酒是新娘家庭为了庆祝婚礼而举办的宴会。
在喜酒上,新郎和新娘会敬酒给亲友,表达对亲友的感谢和祝福。
第七,过大门。
新娘进入新家后,需要进行过大门仪式。
这是新娘正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也是对新娘的祝福和欢迎。
第八,披红。
新娘在婚礼上通常会穿红色的嫁衣,这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代表新娘的美丽和好运。
第九,闹洞房。
新娘进入新家后,新郎和新娘会被亲友闹洞房。
闹洞房的过程中,亲友们会开玩笑、恶作剧,旨在增加新娘和新郎之间的情感和亲密度。
第十,送嫁饭。
新娘在婚礼结束后,会由新郎家人送嫁饭给娘家。
这是对娘家的感谢和告别,也是对新娘的祝福和关怀的延续。
以上是十大嫁女儿的风俗习惯,每个风俗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婚礼的仪式,更是对新娘和新娘家庭的祝福和关爱的表达。
通过这些仪式,新娘和新娘家庭可以感受到来自亲友和社会的温暖和祝福,也为新婚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843a11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73.png)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一)提亲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
婚龄因时代而异。
在中国古代,西周以前和西周时期,以男30岁,女20岁作为合适的结婚年龄,唐朝以后,法定婚龄降低许多,据文献记载,唐贞观年间诏令:男20岁,女15岁;唐开元令:男15岁,女13岁;宋天圣令:男15岁,女13岁;宋嘉定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明洪武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大清通礼规定:男16岁,女14岁。
福建民间婚龄基本在官府规定范围内,出入不大。
清代,福州一带,男17岁、女15岁以上便可婚配。
福建也有少数地区早婚现象严重,情形特殊。
以惠安最为典型。
在惠安东部一些乡村,孩子于襁褓之中就要订亲,十二三岁即完婚成家。
若女孩子到了3岁仍未“有主”,父母亲便会忧心忡忡,唯恐女儿找不到男人。
此等陋俗,弊窦丛生,为害非浅。
自民国以来,法定婚龄有所提高。
《中华民国民法》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婚姻法规定婚龄为男20、女18岁以上;1980年又改为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与此相适应,民间婚龄也增大一些。
但是,城镇与农村略有差异,一般农村偏低,城镇偏高。
农村习尚早婚,城市则普遍晚婚。
在城市里,男30、女25岁左右结婚比较多见。
农村往往男20、女18岁左右就开始提亲,一到规定年龄,立即结婚;有的还虚报年龄,或未领取结婚证,就提前结婚。
惠东一带早婚劣习仍然存在。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据史志记载,在厦门,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绍”,(民国《厦门市志》卷20《礼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缔姻,先听媒妁说合”,(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风俗》)在崇安,“清以前均凭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才算正统和合法。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2744ab0550e2524de4187e3c.png)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
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
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
我们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有所简化。
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中的风俗画面。
1.女儿出嫁送嫁妆送嫁妆,即发奁。
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
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
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
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
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
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
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
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
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
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
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
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
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
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传统中国婚礼的风俗
![传统中国婚礼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bffe34b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b.png)
传统中国婚礼的风俗
传统中国婚礼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1.纳采: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决定是否
合适结婚。
2.问名: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
便回去和男方家商量定亲。
3.纳吉:男方家根据问名结果,认为合适后,再请媒人向女方家送
一笔钱或礼物,表示要定亲。
4.纳征:男方家给女方家送去聘礼,是正式的订婚仪式。
5.请期:男方家向女方家提出结婚的日期,女方家同意后,双方共
同商定一个良辰吉日,作为结婚的日期。
6.亲迎:新郎亲自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回到男方家后,再举行一次
拜堂仪式,表示正式成为夫妻。
7.闹洞房:在结婚当天或前数天,要在新房内安好婚床,在婚床上
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同时要找一对童男童女在床上滚一圈,叫“滚床”,这一切都寓意新人早生贵子。
8.回门: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带备烧猪及
礼品回娘家祭祖。
以上是传统中国婚礼的一些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a7549d6b9f3f90f76c61b7c.png)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一、传统婚俗仪式1.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3.换庚谱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
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
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a00dea3f8bd63186bdebbcc6.png)
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婚嫁民俗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
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所谓婚嫁婚嫁文化是人类得以健康文明进行繁衍生息的一种礼仪,风俗,制度,禁忌等一系列相关理念思想、行为、追求的总称。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婚嫁形式和内容。
它们是展示人类文明程度重要参考。
是各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即「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
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古代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表达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请求。
纳采要带礼物【问名】请媒人交换男女双方姓名、生辰、籍贯、三代的名号与官职。
也就是互相通报“年庚八字”。
【纳吉】纳取吉利之意。
这些活动叫“合婚“,近代所称“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订婚”。
【纳征】征也称为“纳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里送彩纳礼。
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国传统婚姻被称之“买卖婚姻”【请期】请期就是男方选择结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意见,相当于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
【亲迎】就是迎娶,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 2. 六礼• 3. 安床• 4. 闹洞房• 5. 嫁妆• 6. 上头•7. 撑红伞传统中式婚礼流程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
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和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少数民族的婚俗择偶方式苗族【游方】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
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
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瑶族择偶标准劳动择偶在林间,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木叶的小伙子,就会带上采八角的小竹篮采八角或砍柴,不轻易地出现在男青年的视野中。
男青年便主动去帮助姑娘采摘八角或打柴。
他们边采边交谈,双方有意,互送信物并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不合心意就友好分手。
布依族择偶方式浪哨浪哨亦称“赶表”、“玩表”,其中重要方式就是情歌对唱。
主要是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多是在赶场天和节气天。
同时在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在浪哨时都要互相甩打糠包。
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之前,看中谁,就用糠包去打他(她);喜欢谁,就专门去接他(她)甩过来的糠包。
糠包成为青年男女浪哨的“红线”,哪个后生被姑娘甩去的糠包打中并接住,他就是那个姑娘的情侣。
然后,以糠包为凭,就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浪哨歌,倾吐爱慕之情。
海南苗族咬手指在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会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彝族婚俗传统抢婚抢婚是彝族的婚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在迎亲时抢婚只是一种礼仪形式,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重。
通常,去抢亲的,是男方的一伙伴,并偕同其它迎亲者前往女家,以假抢婚的形式把新娘“抢”走。
并且按照彝族的习俗,女子一旦被“抢”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正式缔结为夫妻。
三天后新郎新娘各背一捆柴到女方家回门,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主人便会热情招待新郎。
当天姑娘携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跟着小伙子回到男家。
如果女方父母反对,就会扣下女儿,把新郎赶走。
蓝靛瑶女婚男嫁这也被称为上门,嫁过去后,男方要改用女方家的姓,作为女婿,在家庭成员中有同等的地位,不受他人歧视。
男方出嫁即将离开家时,先由唢呐手吹上一轮告别父母的唢呐,然后对空鸣枪(粉枪)三响,放鞭炮,再跪拜祖宗和父母,与亲人一一告别,在12-13人送亲陪同下高高兴兴出门。
当送亲行至离女方家二三公里时,又对空鸣枪三响,女方家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三响,示意对方,一切准备就绪,可以进门。
当新郎走到家门时,双方同时各鸣枪三响,顿时,由一老人扶着迅速跳过烧在门口的火堆和三个竹圈子。
以示净身,就进门拜堂。
送亲的人一一接受对方前来敬酒后,才能坐下休息,待后入宴席。
“洞房花烛夜”,本应是小两口最幸福甜蜜之夜,但是,他们不是温柔同眠,而是把洞房的新床铺让给送亲的老人休息,享受女家的厚爱,新郎新娘分别陪同青年男女唱山歌,谈情说爱到天明。
壮族夜婚夜婚也称火把婚,是桂北部分壮族地区的婚俗,婚期晚上,即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娶。
土家族哭嫁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
土家姑娘婚前的日子前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民间婚嫁习俗中的辟邪现象分析准婚姻阶段的辟邪规制所谓准婚姻阶段,即指嫁娶仪式前的备婚时期,一般包括择婚、议婚和定婚阶段。
从范围和方式上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群属意义上的个体在群体意识的干预和影响下,于择婚时所要忌避的对象,这方面有氏族、氏族公社、种族、部落、民族和宗教等因素;二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即当事人遵从的某些习俗等。
首先,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以辟邪其次,禁止同姓通婚以辟邪再次,某些异姓禁止通婚以避免“生歹子”。
又次,不与“额头叉”、“断掌纹”的女人结婚以避免受克。
乡土社会还形成相沿成习的议婚辟邪。
民间社会还有约定俗成的定婚辟邪。
婚嫁时新娘护身辟邪的器物中国的旧式婚礼仪式中,新娘新郎所处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新郎送往迎来,待人接物,忙上忙下,对涉及婚嫁的事情主动张罗个不停,而新娘则始终处于一种任人摆布的被动地位,举手投足都有人照应,没有一点自由,不得不接受别人施于其身的种种限制和仪式化的行为。
世人在婚礼进行中,为新娘驱邪厌胜、以求确保安全的法术层出不穷,在这些法术中使用的驱邪镇孽的器物很多,比如镜子,世人视为一种灵物,俗称“宝镜”,是一切无恶不作的妖魔鬼怪乃至凶神所畏惧的东西。
在新婚花轿出发前,要由一位长者手拿一面镜子,并点燃一支蜡烛,向轿内四周及角落里照射,俗称“搜轿”。
为了辟邪,簸箕、米斗、马鞍等在婚礼仪式中也常常用到。
在我国旧式的婚姻中,女子将出阁的时候,一般请一位年高德劭、福寿双全的妇人,手拿装满米谷或豆子的米斗或簸箕到处播撒,尤其是在新娘上轿前,花轿的内外都要撒。
花轿到了男家门前,新娘下轿进门时也要撒播。
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引《知新录》说:“以麻斗谷来禳之,则三煞可避。
”可见撒谷豆是为了避煞。
还有弓箭、熨斗、筛子、毡、席、轻纱等的利用,其源也是出于辟邪需要的。
上述的辟邪器物只是婚姻辟邪活动或仪式中较常使用的,而且这些器物大多是在操作过程中才被赋予辟邪的作用,它往往与辟邪的仪式分不开,没有仪式,这些东西都是很平常的物件或生活用品而已。
婚嫁过程中的辟邪形式•首先,在婚期的择定中因趋吉避凶而产生的辟邪方法。
•其次,迎娶新娘仪式中的辟邪方法。
•再次,婚礼仪式上的辟邪。
•最后,回门等仪礼中的辟邪要求。
离婚再婚中的辟邪习俗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尽管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都忌讳婚姻破裂、夫妻离异,都认为夫妻白头偕老、终身相伴是幸福美满的姻缘,是人生天伦之乐,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多种因素的作用,再加上旧时男女婚姻关系往往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男方的意志,在婚姻中,女子是被动的,丝毫没有反抗的权利和争辩的余地,可能导致许多已婚女子无辜遭人抛弃而造成离婚的事实。
离婚是人生的不幸,因而人们是忌讳的,而再婚者一般是经过了一次以上的不幸婚姻的,于是离婚者在离婚过程中力争用一些方法来避免灾祸和不幸再次发生。
•在民间,一些民族中,离婚的辟邪表现为举行离婚仪式的习俗。
•民间对再婚者也有一套辟邪活动和禁忌,以避免灾祸和不幸的再次发生这些婚俗中的辟邪禁忌习俗和活动仪式反映了民间婚姻中的复杂的趋吉避凶、消灾祛祸的辟邪心理,其形成的活动仪式和方法,成为人们必须遵从的民俗习惯,也凝聚着人们的思想和信仰。
现在的婚礼也还保留着一些辟邪禁忌。
禁忌1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2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3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4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