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干涉测量解析

合集下载

insar的原理与应用领域

insar的原理与应用领域

INSAR的原理与应用领域1. 引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作为一种重要的遥感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全天候、全天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地震监测、冰川变化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INSAR的原理及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情况。

2. INSAR的原理INSAR利用雷达观测到的两次干涉图像,通过对比两幅图像的相位差,可以得到地表的形变和变化信息。

INSAR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干涉图像生成和相位解缠。

2.1 干涉图像生成干涉图像生成是指通过两次雷达观测得到的相干图像,计算出相位差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单频干涉:使用单个频率的雷达信号进行干涉处理,产生干涉图像。

这种方法简单、成本低,但信噪比较低。

•多频干涉:利用多个频率的雷达信号进行干涉处理,根据不同频率的相干图像计算出相位差,从而生成干涉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获得更高精度的结果。

2.2 相位解缠相位解缠是指将干涉图像中的相位差转换为地表形变或其他变化量的过程。

由于干涉图像中的相位差通常是在2π范围内变化的,需要进行相位解缠才能得到实际的形变或变化信息。

相位解缠是INSAR中的一个重要挑战,需要使用不同的解缠算法进行处理。

3. INSAR的应用领域INSAR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其在地表形变监测、地震监测和冰川变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3.1 地表形变监测INSAR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地表的形变,能够捕捉到毫米级的变化。

它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如地震、火山活动、岩溶塌陷等。

同时,INSAR还可以用于监测沉降、隆起、地下水抽取引起的地表变化,具有重要的地质工程和地下水管理价值。

3.2 地震监测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INSAR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震监测能力。

通过不同时间的雷达观测,可以实时监测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为地震研究和预警提供重要数据。

Insar的原理和应用

Insar的原理和应用

Insar的原理和应用1. 前言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干涉技术相结合的遥感技术。

它能够获取地表的形变和地貌等信息,为地震研究、地质勘察、城市沉降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Insar的原理和主要应用。

2. Insar原理Insar的原理基于雷达干涉技术,即通过分析两个或多个由同一区域获取的SAR图像,可以获得该区域地表的形变信息。

其基本原理如下:•第一步,利用SAR雷达发送信号并接收反射回波,得到两个或多个时间点的SAR图像。

•第二步,将这些SAR图像进行配准,确保它们之间的几何精确对应。

•第三步,通过计算这些配准后的SAR图像之间的相位差,利用相位差的变化来分析地表的形变情况。

3. Insar应用领域Insar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主要领域:3.1 地震研究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地震震中附近地区的地表形变情况,可以提供地震区域的地表位移信息。

通过对地震前后的Insar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研究地震的规模、破裂带、地震断层等相关信息,对地震的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持。

3.2 地质勘察Insar技术可以用于地下矿藏的勘察。

通过对地下矿藏区域进行Insar监测,可以获取地下的地表形变信息,从而定量分析地下矿藏的分布、规模和变化情况。

这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3 城市沉降城市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土地沉降现象,而城市沉降可能会对城市的工程设施和地下管网造成严重影响。

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城市区域的地表沉降情况,并提供沉降的时空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3.4 冰川监测Insar技术可用于监测冰川变化。

通过获取冰川区域的Insar图像,可以获得冰川的形变、速度和厚度等信息,这对于研究全球变暖和冰川退缩等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5 土地利用监测Insar技术可以用于土地利用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概述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InSAR)简述摘要:本⽂主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其3种基本模式,并且对其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进⾏了概述。

最后,还讲述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的主要应⽤,并对其未来发展进⾏了展望。

关键字: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微波遥感影像1.发展简史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种⾼分辨率的⼆维成像雷达。

它作为⼀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年来获得了巨⼤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段。

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和甚⾄在⼀定程度上穿透⾬区,⽽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段所不能⽐拟的;微波遥感还能在⼀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

随着SAR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已经被成功应⽤于地质、⽔⽂、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农业、林业、⽓象、军事等领域。

L. C. Graham 于1974 年最先提出了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InSAR )三维成像的概念,并⽤于⾦星测量和⽉球观察。

后来Zebker、G. Fornaro及A. Pepe 等做出了进⼀步的研究,以解决InSAR 处理系统中有关基线估计、SAR 图像配准、相位解缠及DEM ⽣成等⽅⾯的问题。

⾃1991 年7 ⽉欧空局发射载有C 波段SAR 的卫星ERS- 1 以来,极⼤地促进了有关星载SAR 的InSAR 技术研究与应⽤。

由于有了优质易得的InSAR 数据源,⼤批欧洲研究者加⼊到这个领域,亚洲(主要是⽇本)的⼀些研究者也开展了这⽅⾯的研究。

⽇本于1992 年2 ⽉发射了JERS- 1,加拿⼤于1995 年初发射了RADARSAT,特别是1995 年ERS- 2 发射后,ERS- 1 和ERS- 2 的串联运⾏极⼤地扩展了利⽤星载SAR ⼲涉的机会,为InSAR 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INSAR测量原理

INSAR测量原理

INSAR测量原理
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即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形变的遥感技术。

INSAR利用雷达波束向地表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波回波。

通过对接收到的波形进行相位差分析,可以推断出地表形变的精细信息。

INSAR测量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射和接收:
2.解调和配准:
主天线发射的雷达波束在与地表交互后,将回波接收到从天线。

解调过程中,从天线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将与主天线发射的脉冲信号进行相乘,从而形成雷达幅度图像。

因为雷达波束是合成孔径的,所以得到的幅度图像具有很好的分辨率。

3.干涉形成:
使用两个INSAR雷达系统(主天线和从天线)同时记录地表的回波,可以将两个雷达数据进行干涉,以形成干涉图像。

干涉图像是由两个雷达数据的幅度和相位组成的图像。

其中,相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用来提取地表形变的细节。

4.相位差分:
通过将两个雷达系统的干涉图像进行相位差分,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图像,称为相位差分图像。

这个图像反映了地表形变的细微变化。

相位差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值都表示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形变。

5.数据处理和解释:
得到相位差分图像后,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来提取地表形
变的信息。

首先,要进行相位的去除,去除造成相位差异的大气延迟、卫
星轨道和地表高度变化等因素。

然后,还需要进行数据的滤波、配准和形
变监测。

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球物理学原理,将形变监测结果与地质、地震学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对地表形变现象进行解释。

INSAR技术原理及方案

INSAR技术原理及方案

INSAR技术原理及方案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进行干涉测量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两幅或多幅SAR图像之间的相位差来获取地表的形变、变化和高程信息。

INSAR 技术广泛应用于地壳运动监测、地震研究、冰川变化监测、地质勘探等领域。

INSAR的原理基于雷达测量物体反射信号的相位差。

当雷达发射一束微波信号并接收到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时,由于目标周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地物和地形,回波信号会受到干扰和散射,导致信号相位的变化。

通过INSAR技术,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将其中一个图像作为参考图像,另一个图像作为目标图像,通过测量两幅图像之间的相位差,得到地表形变或高程信息。

1.单视向INSAR:该方案是最简单的INSAR方案,仅利用一对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

这种方案适用于平坦地形或地表形变较小的区域。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校正图像之间的几何失配,消除大气和电离层的干扰,并进行相位展开以获取连续的相位图。

2.多视向INSAR:该方案利用多个视角的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可以提高水平方向上的分辨率,并减小多路径干扰的影响。

利用多视角的观测,可以通过三角测量的方法获取地表高程信息,并对地表形变进行更精确的测量。

3.多基线INSAR:该方案利用多对具有不同基线的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

通过使用不同基线的图像,可以增加测量结果的解相关性,提高地表形变或高程信息的精度。

然而,多基线INSAR的处理复杂度更高,需要考虑相位不连续问题,需要进行相位解缠以获取准确的相位信息。

总之,INSAR技术通过利用SAR图像的相位信息,可以实现地表形变和高程的测量。

不同的INSAR方案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然而,INSAR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大气和电离层干扰的处理、相位不连续问题的解决以及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培训学习资料-InSAR技术

培训学习资料-InSAR技术

培训学习资料-InSAR技术培训学习资料 InSAR 技术一、InSAR 技术的基本概念InSAR 技术,全称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雷达信号的相位信息来获取地表形变和地形信息的先进遥感技术。

简单来说,它通过对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取的雷达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测量出地表的微小变化。

这就好比我们用双眼观察物体来判断距离一样,InSAR 技术利用的是雷达波的相位差来实现对地表的精确测量。

二、InSAR 技术的工作原理InSAR 技术的核心在于干涉测量。

当雷达向地面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时,回波中包含了相位信息。

如果对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取的两幅雷达图像进行干涉处理,由于地表的变化,会导致回波的相位发生变化。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处理,我们可以将这些相位变化转换为地表的形变信息。

比如说,地震引起的地面位移、山体滑坡造成的地表移动、城市地面的沉降等,都能够被 InSAR 技术精确地监测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把雷达图像想象成是由许多小的像素组成的。

每个像素都有其特定的相位值。

当进行干涉处理时,就是在比较这些像素的相位差异,从而得出地表的变化情况。

三、InSAR 技术的数据获取要实现 InSAR 技术,首先需要获取高质量的雷达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由卫星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获取。

目前,有许多卫星平台都配备了 SAR 传感器,例如欧洲的 Sentinel-1 卫星、日本的 ALOS 卫星等。

这些卫星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和分辨率获取地球表面的雷达图像。

在获取数据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卫星的轨道参数、雷达的工作频率、极化方式、成像模式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此外,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通常还需要进行多次观测,以获取足够多的干涉对。

四、InSAR 技术的处理流程InSAR 技术的数据处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图像配准:将不同时间获取的雷达图像进行精确的配准,确保它们对应的是同一地理位置。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一种基于干涉原理的地面目标测量方法。

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SAR)技术中,干涉测量是指将两幅或多幅干涉影像重叠起来,并利用相关技术将它们分离开来。

下面简要介绍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雷达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得多。

由于波长短,雷达波在大气中传播时所遇到的反射、折射等损耗也很小。

这就使雷达在发射电磁波时,其能量能更集中地传送到地面目标上去,从而提高了雷达在空中发射信号的能量密度,使雷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同时,由于它的传播速度较快,从而能缩短测距距离,提高测量精度。

根据干涉测量原理,如果在地面上某一点发射一束雷达波,它穿过空气时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3×106m/s。

如果地面上某一点存在地面运动目标(例如汽车、飞机等),它发射一束雷达波后将会反射回来。

当这束雷达波和地面上某一点发出的雷达波相遇时,两束雷达波产生干涉(或称干涉),从而获得关于这一点的测量结果。

—— 1 —1 —。

InSAR干涉测量解读

InSAR干涉测量解读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真实孔径雷达向侧方发射由实际天线决定波束宽 度的脉冲电磁波,然后接收从目标返回的后向散射波。 目标的位置在距离向是反射脉冲返回先后排列记 录成像;在方位向则通过平台的前进,按平台行进的 时序成像。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InSAR
合成孔径雷达是在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高分辨率雷达。它在距离向上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获取
一、InSAR概述
InSAR的发展方向
1.组网、编队InSAR 2.高分辨率、大幅宽
3.多极化InSAR
4.双\多(天线)基线InSAR 5.多波段InSAR
6.阵列SAR
7.小型化、轻型化 8.InSAR图像超分辨率
一、InSAR概述
D-InSAR
D-InSAR(Different InSAR,差分干涉)技术是在InSAR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它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供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可从包含 日标区域地形和形变等信息的一幅或多幅干涉纹图中提取地面目标的微小 形变信息。D-InSAR具有高形变敏感度、高空间分辨率、几乎不受云雨天 气制约和空中遥感等突出的技术优势,因而有人认为它是独特的基于面观 测的空间大地测量新技术,可补充已有的基于点观测的低空间分辨率大地 测量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涉(VLBI)和精密水准等, 从而可以揭示出更多的地球物理现象,最终为地球物理学提供一种全新的 动态研究途径。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InSAR生成DEM——SRTM
SRTM(ShuttleRadarTopographyMission)即航天飞机雷达地形 测绘使命。航天地形测绘是指以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 机等航天器为工作平台,对地球表面所进行的遥感测量。以往的航 天测绘由于其精度有限,一般只能制作中、小比例尺地图。SRTM则 是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以及德国 与意大利航天机构共同合作完成联合测量,由美国发射的“奋进”号 航天飞机上搭载SRTM系统完成。本次测图任务从2000年2月11日开 始至22日结束,共进行了11天总计222小时23分钟的数据采集工作, 获取北纬60度至南纬56度之间总面积超过1.19亿平方公里的雷达影 像数据,覆盖地球80%以上的陆地表面。

insar测量原理

insar测量原理

insar测量原理InSAR测量原理引言: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进行地表形变测量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对连续两次的雷达数据进行干涉处理,从而得到高精度的地形和地表形变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InSAR测量原理及其应用。

一、InSAR基本原理InSAR测量原理基于雷达信号的相位差测量。

当雷达信号穿过大气层、地表和地下介质时,会受到不同的传播速度和路径长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信号的相位差。

利用InSAR技术可以测量相位差,进而推断地表形变和地形变化。

具体而言,InSAR测量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采集:使用合成孔径雷达获取两次不同时刻的雷达数据。

2.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大气延迟、校正地球表面形变等。

3. 干涉处理:通过将两次雷达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得到相位差图像。

4. 相位解缠:对相位差图像进行相位解缠,得到地表形变或地形信息。

5. 形变分析:根据相位差图像或解缠后的相位信息,进行形变分析和解译。

二、InSAR测量的优势和应用InSAR测量具有以下优点:1. 高精度:InSAR测量可以实现亚厘米级的形变测量精度,对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监测。

2. 全天候性:InSAR测量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天气下进行测量。

3. 高时空分辨率:InSAR测量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形变信息,并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监测。

4. 无接触性:InSAR测量是一种无接触的测量方法,不会对地表造成破坏。

InSAR测量在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资源调查、地壳形变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 地质灾害监测:InSAR测量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变情况,为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重要信息。

2. 地下水资源调查:InSAR测量可以监测地表沉降和隆起,从而推断地下水资源的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3. 地壳形变监测:InSAR测量可以监测地壳的形变,包括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等,为地质研究和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insar基本原理

insar基本原理

insar基本原理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通过卫星合成孔径雷达获得的一种地形高程和地面变形的测量方法。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时间内获得的雷达影像之间的相位差来确定地表高程和地面运动。

传统的雷达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反射率信息,但无法提供地表高程和变形信息。

而InSAR技术通过比较两幅不同时间拍摄的雷达影像之间的相位差来获取地表高程的三维信息。

这些相位差是由于两幅影像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面的变形引起的。

InSAR技术的原理基于雷达波的干涉原理。

干涉是指两个波之间的相对相位差。

当两个波相遇时,它们会发生相位差,其值为:Δφ = 2π (ΔL/λ)其中,Δφ是相位差,ΔL是光程差,λ是波长。

如果两个波的相对相位差为整数倍的2π,则它们将相互放射干涉条纹,其中最暗的条纹表示两波的相位差为奇数倍的2π。

在InSAR技术中,两个雷达波同时向地面发射,反弹并返回卫星,形成两幅雷达影像。

然后将这两幅影像组合,以形成一幅干涉图。

干涉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相位差,例如红色表示相位差为正,绿色表示相位差为负。

干涉图中的相位差可以用来确定地表高程的三维信息。

当地表不发生变形时,两幅雷达影像之间的相位差为常数。

但如果地表发生了垂直或水平方向的变形,则相位差将随着时间而变化。

这是因为反射的雷达波路径在地面变形时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干涉图中的相位差来推断。

InSAR技术可以在全球各地获取地表高程和地面运动的准确信息,包括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对于城市化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InSAR也提供了有用的应用。

此外,InSAR技术也用于航空、军事、环境和地质研究领域。

InSAR技术的应用还有一些限制和挑战,比如传感器分辨率限制、大气干扰、信噪比问题等。

另外,在叶覆盖物密集的森林和深层冰下的情况下,InSAR技术可能无效。

总之,InSAR技术基于雷达遥感技术和干涉原理,通过比较两幅不同时间拍摄的雷达影像之间的相位差来获得地表高程和地面变形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原理及应用发展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原理及应用发展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原理及应用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中。

文章结合作者实际研究,从InSAR 技术的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出发,分析了其基本技术原理,并就InSAR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其未来发展。

标签: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原理;应用1 InSAR技术的优势与潜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借助于合成孔径雷达SAR朝目标位置发射微波,之后接收目标反射回波,从而获得目标位置成像的SAR复图像对,如果复图像之间有相干条件,SAR复图像对共轭相乘后能够得到干涉图,结合干涉图相位值可以获得两次成像中存在的微波路程差,进而准确获得目标位置的地形地貌等情况。

利用InSAR技术成像的优势在于连续观测能力强、成像分辨率和精度高、覆盖范围较广、技术成本低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说DEM生成、地面沉降监测、火山或地震灾害监测、海洋测绘、国防军事等。

但是InSAR 技术测量的精准度往往会受到大气效应的影响,近年来新提出的散射体PS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干涉处理的过程中,PS技术分析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散射体相位变化,即便是难以获得干涉条纹的状况下,也可以获得毫米级的测量精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涉测量技术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也是这一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拥有非常高的开发应用价值[1]。

2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按照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值来计算出地面目标空间信息的技术,它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两幅天线进行同时成像或者单幅天线间隔一定时间重复成像,进而得到同一位置的复雷达图像对,因为两幅天线和地面目标之间的距离不一致,因此在复雷达图像对同名象点之间出现相位差,进而产生干涉纹图,其中的相位值代表两次成像的相位差测量值,两次成像的相位差和地面目标的空间位置之间的几何关系,结合飞行轨道的具体参数,便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地面目标的具体坐标,进而让我们获得具有较强精准度的大范围数字高程模型。

《InSAR干涉测量》课件

《InSAR干涉测量》课件

反演模型
利用反演模型,将相位差转 换为目标的形变和位移信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干涉测量的技术挑战
• 影像配准和校正 • 相位不连续和整体偏移 • 气象影响和大气校正 • 地形变化和基准点选择
干涉测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改进
不断改进雷达设备和数据处理 方法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时间分 辨率。
应用扩展
将干涉测量应用于更多领域, 如地下水资源调控和矿产资源 勘探。
干涉测量的原理
1 雷达波束干涉
通过发射雷达波束,接收经过多次反射后的多条波束,并进行相位差分析来获取目标的 相关信息。
2 相位差分析
通过测量同一点在不同时间的雷达干涉图像的相位差,可以推导出目标的形变、运动速 度等相关信息。
3 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面区域之间的相干性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地表形变的相关区域。
数据分析
发展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方法,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高 效利用。
1
数据收集
获取多个时间点的雷达干涉图像。
相位差分析
2
对每一对干涉图像进行相位差分析,
得到相位差图像。
3
形变计算
利用相位差图像计算目标的形变和位 移。
干涉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多时相合成
将多个时间点的雷达干涉图 像合成一张图像,提高图像 清晰度和分辨率。
相位滤波
通过对相位差图像进行滤波 处理,去除噪声和干扰,提 高测量精度。
干涉测量的应用领域
地质灾害监测
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可以预测和预警地质灾 害的发生,减少损失。
城市监测规划
通过监测城市地表的形变和沉降,可以规划 城市建设和地下管网。
水文学研究
通过测量地表形变,可以研究地下水流动和 水文循环。

insar stacking原理

insar stacking原理

insar stacking原理
InSAR又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一种用于测量地表形变的技术。

它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雷达图像的相位差异来测量地表形变的。

InSAR stacking是一种处理InSAR数据的方法,可以从多个InSAR 数据集中提取出更准确的地表形变信息。

InSAR stacking的基本原理是将多个InSAR数据集叠加起来,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这个过程需要使用多个InSAR图像,并将它们配准到同一地形上。

在配准完成后,从每个InSAR图像中提取相位信息,并将它们叠加在一起。

叠加后的相位信息可以揭示出地表形变的更加准确的信息。

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中,InSAR stacking可以提高地表形变的分辨率和精度,并且可以消除由于天气和其他干扰因素引起的干扰。

InSAR stacking也可以提供更大的地表覆盖面积,以便更好地监测大范围的地表形变。

然而,InSAR stacking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地形复杂的区域中,多个InSAR图像的配准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

此外,在长时间的监测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如地外干扰、大气干扰、系统误差等,InSAR stacking的精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总之,InSAR stacking是一种有效的处理InSAR数据的方法,可以提高地表形变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它在地震、火山、地面沉降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地球表层运动和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差分干涉DInSAR和相干目标干涉测量》

《第六章差分干涉DInSAR和相干目标干涉测量》

InSAR基本原理
模糊高度:相位变化2π对应的高程变化
• 模糊高度越小,反演DEM的高程精度越高;模糊高度越大,反演DEM的高程精度越低。 • 模糊高度与垂直基线距成反比:垂直基线距越大,模糊高度越小;垂直基线距越小,模
糊高度越大。但实际上垂直基线距不可能无限大,因为存在极限基线距的限制 • 模糊高度与雷达波长成正比:波长越小,模糊高度越小;波长越大,模糊高度越大
InSAR的作用
获取地形高程信息,DEM; 测量地表微小形变
——火山,地震,滑坡,冰川监测
差分干涉SAR测量(DInSAR)
S
A
R 差 分 干 涉 测 量
平地
地形 地表形变
def
4
d
在InSAR处理基础之上,消除地形相位,获得地 表形变相位信息。
两轨法,外来DEM模拟干涉相位,获得地形相位信息
在DEM和主辅图象轨道参数的支持下,进行干涉相位的模拟。
41
A2 B||
B
A1
α1
α2
A3 B'
R2
1
4
B||
4
Rd
4
B sin(1
1)
4
Rd
2
4
B||
4
B sin( 2
2)
R3
Z
R1
P
三轨法
d
1
B|| B||
2
4
Rd
用“去平地”相位重新表示得
d
f1
B B
f2
张北-尚义地震
About 80% houses in VIII intensity region were destroyed due to their poor quality of constructions, which were mostly made of rubles or adobe walls.

insar技术标准 -回复

insar技术标准 -回复

insar技术标准-回复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地表变形的方法。

INSAR技术标准是指在INSAR 数据处理、数据质量评估、解释和应用方面的准则和规范。

本文将以INSAR 技术标准为主题,详细介绍INSAR技术的原理、数据处理、质量评估以及应用。

第一部分:INSAR技术原理INSAR技术主要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原理和干涉原理来获取地表变形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连续的雷达脉冲波束扫描,获取地面散射数据,然后进行相位解析和干涉处理,获得地表的形变信息。

第二部分:INSAR数据处理INSAR数据处理涉及数据获取、预处理、测量相位差、形变计算和初始化等步骤。

首先,进行数据获取,包括雷达影像获取和测区地形信息获取。

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大气改正和地形改正。

接下来,通过干涉处理计算相位差,得到地表形变信息。

最后,进行初始化,将相位差转化为形变信息。

第三部分:INSAR数据质量评估INSAR数据质量评估主要涉及相位不连续、多次反演和误差分析等方面。

相位不连续是指地面散射信号的相位在测量过程中出现跳跃,导致形变结果不准确。

多次反演是指通过多次INSAR观测获取相位信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误差分析是对INSAR数据处理和形变计算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评估和校正,以提高数据质量。

第四部分:INSAR技术应用INSAR技术在地壳形变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和沉降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壳形变监测方面,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震前后的地表形变情况,提供地震活动信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山体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提前预警;在沉降监测方面,INSAR技术可以监测油田、矿山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面沉降情况。

总结:INSAR技术标准涉及INSAR技术的原理、数据处理、质量评估和应用等方面。

insar基本原理

insar基本原理

Insar基本原理一、Insar概述1.1 Insar的定义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使用雷达干涉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遥感技术。

它通过将两次或多次雷达成像的相位进行比较,得到地表形变的信息。

1.2 Insar的应用Insar可以用于许多地学领域的研究,如地壳运动、地震监测、火山活动等。

它具有高分辨率、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对于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非常有用。

二、Insar基本原理Insar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和干涉测量原理。

2.1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在Insar中,首先需要获取两次或多次的雷达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合成孔径雷达进行成像得到的。

合成孔径雷达利用雷达波束的旋转合成一条长条形波束,利用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2.2 干涉测量原理Insar利用雷达波束的干涉现象进行地表形变监测。

当两次雷达观测数据之间存在相位差时,可以利用干涉测量原理获得地表形变的信息。

干涉测量原理是基于两个相干波作用在同一目标上,由于相位差引起的干涉现象。

2.3 Insar的流程Insar的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干涉处理、相位解缠和形变分析等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步骤。

三、Insar的流程3.1 数据获取获取Insar数据的关键是获得两次或多次的雷达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由卫星、飞机或地面雷达获取的。

3.2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Insar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数据预处理包括了矫正、配准和滤波等操作。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矫正,以消除大气失真和传感器误差。

然后,将多次雷达数据进行配准,以确保它们在相同的坐标系下。

最后,对数据进行滤波,以去除噪声和干扰。

3.3 干涉处理干涉处理就是对两次雷达数据进行相位差计算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两次数据进行配准,以确保它们在相同的坐标系下。

然后,计算两次数据之间的相位差,并将其转换为地表形变信息。

InSAR技术和InSAR原理

InSAR技术和InSAR原理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InSAR技术和InSAR原理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通过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两次或多次平行观测,得到复图象对,从复图像对中提取相位信息,作为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信息源,用以获取DEM和监测地表面的变化。

InSAR最初设计是用来对地球表面测图,目前InSAR技术的应用已不仅仅涉及地形测图,还广泛应用在数字高程模型、洋流、水文、森林、海岸带、变化监测、地面沉降、火山灾害、地震活动、极地研究等诸多领域。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四大方面:1.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获取。

InSAR技术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快速准确地获取覆盖全世界的数字高程图,特别是在某些困难地区用传统测量方法无法涉及的地方,优势更为明显。

2.地图测绘。

利用传统测绘方法测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高程精度不高。

利用InSAR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利用InSAR技术在平坦地区可以取得2m左右的高程精度,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高程精度可以达到5m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实际需要。

3.海洋应用。

利用InSAR可以测量海浪方向和海表面流速,还可测量海面高度,进而计算海浪高度,此外,InSAR还可用于舰船监测、海岸线的动态监测。

4.地球动力学应用。

InSAR技术在地球动力学方面的应用最令人瞩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形变研究,包括同震、震间、震后的机理研究。

(2)火山的下陷与抬升研究,通过对火山的运动规律分析,进行火山爆发的预测研究。

(3)冰川研究,通过InSAR技术获取完整的、高分辨率的、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并测量冰流和其他变化。

(4)细微地形变化,主要包括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表形变。

机载或星载SAR系统所获取的影像中每一像素既包含地面分辨元的雷达后向散射强度信息,也包含与斜距(从雷达平台到成像点的距离)有关的相位信息。

将覆盖同一地区的两幅雷达图像对应像素的相位值相减可得到一个相位差图,即所谓干涉相位图(Interferogram)。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insar技术基本原理InSAR技术基本原理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进行干涉分析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来研究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地表沉降等现象。

本文将介绍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基本原理InSAR技术利用SAR雷达的发射和接收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来测量地表的形变。

其基本原理如下:1. SAR数据获取:SAR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可以获取地表的雷达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了地表的散射特征和相位信息。

2. 干涉处理:通过对两幅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可以得到相位差图。

干涉处理是指将两幅雷达影像进行配准,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相位差。

3. 相位解缠:由于相位差的范围通常超过了2π,需要进行相位解缠来得到准确的相位信息。

相位解缠是指将相位差转换为真实的位移信息。

4. 形变分析:通过对相位差图进行解缠,可以得到地表的形变信息。

形变信息可以用来研究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地表沉降等现象。

二、应用领域InSAR技术在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地壳运动监测:利用InSAR技术可以监测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这对于研究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以及地壳变形等现象非常重要。

2. 地表沉降监测:InSAR技术可以监测地表的沉降情况,例如城市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地表下沉、地铁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等。

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地下工程的安全非常关键。

3. 灾害监测与预警: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如火山喷发、地震发生前的地表形变等。

这有助于提前预警,减少灾害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气候变化研究:通过监测冰川、冻土和海洋等地表特征的变化,InSAR技术可以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趋势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InSAR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真实孔径雷达向侧方发射由实际天线决定波束宽 度的脉冲电磁波,然后接收从目标返回的后向散射波。
目标的位置在距离向是反射脉冲返回先后排列记 录成像;在方位向则通过平台的前进,按平台行进的 时序成像。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InSAR
合成孔径雷达是在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高分辨率雷达。它在距离向上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获取 高分辨率;在方位向采用合成孔径技术,不仅可以利用较短的 天线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而且克服了航高对方位向分辨率的 影响,极大地扩展了测试雷达的应用领域。
InSAR干涉测量
xxx
一、InSAR概述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一、InSAR概述
一、InSAR概述
InSAR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利用雷达成像传感器获取被测对象 具有相干性的复数图像信息,并通过图像配准、干涉图滤波、相位 解缠、基线估计、相位高程转换等处理环节,由干涉相位反演地形 信息或者形变信息的理论和技术。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InSAR生成DEM——SRTM
SRTM系统获取的雷达影 像的数据量约9.8万亿字节,经 过两年多的数据处理,制成了 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 SRTM产品2003年开始公开发 布,经历多修订,目前最新的 版本为V4.1版本。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干涉图计算:根据匹配模型,对辅影像的复数值(包括振幅和相位)进行 重采样,并逐点把主影像的复数值和辅影像的复共轭相乘,计算出干涉相 位,该相位值为相位差的主值,并在[-π,π)区间内。
干涉图滤波:包括干涉图生成前的预滤波和干涉图滤波两部分。预滤波是 针对主辅影像进行的,干涉图滤波是针对干涉图进行的。它们的共同目的 是对干涉图进行去噪处理,以减小相位解缠的难度。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高分三号卫星
不同于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光学卫星,高分三号是一颗合 成孔径雷达卫星,它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克服风雨云雾、黑 夜的不利影响,对地面和海洋实施全天时、全天候成像。按照设 计,高分三号运行在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其精良的载荷设备可以 实现卫星影像分辨率和成像幅宽的良好平衡,可对疑似区域先进 行大范围普查,再进行小范围详查,将在未来的海上搜救中发挥 重要作用。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InSAR高程反演
h H Rcos 90
在三角形A1 A2 P中 R2 R2 B2 2RB cos cos R2 B2 (R R)2
2RB
arccos( R B R2 )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三、InSAR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随着InSA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 扩大。如今,InSAR技术已在地形测绘、城市目标显示和城市 形态分析、海洋表面状态检测、极地状况检测、农业和资源调 查、地表变形检测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InSAR生成DEM——SRTM
SRTM(ShuttleRadarTopographyMission)即航天飞机雷达地形 测绘使命。航天地形测绘是指以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 机等航天器为工作平台,对地球表面所进行的遥感测量。以往的航 天测绘由于其精度有限,一般只能制作中、小比例尺地图。SRTM则 是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以及德国 与意大利航天机构共同合作完成联合测量,由美国发射的“奋进”号 航天飞机上搭载SRTM系统完成。本次测图任务从2000年2月11日开 始至22日结束,共进行了11天总计222小时23分钟的数据采集工作, 获取北纬60度至南纬56度之间总面积超过1.19亿平方公里的雷达影 像数据,覆盖地球80%以上的陆地表面。
一、InSAR概述
InSAR的特点
1.全天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射电磁波) 2.全天候(波长短、穿透能力强) 3.高精度 4.自动化、快速 5.大区域获取DEM能力
一、InSAR概述
InSAR的发展方向
1.组网、编队InSAR 2.高分辨率、大幅宽 3.多极化InSAR 4.双\多(天线)基线InSAR 5.多波段InSAR 6.阵列SAR 7.小型化、轻型化 8.InSAR图像超分辨率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高分三号卫星
高分专项工程是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该系统将统筹建设基 于卫星、平流层飞艇和飞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善地面 资源,并与其他观测手段结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 的对地观测能力,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 测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等组成,于2010年经过国务院批准 启动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局作为该专项的牵头组织单位,在发改 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余家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 共同负责该专项工程的组织和管理。
B 2R 2RB
B
A1
R
R
A2
R'
P h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InSAR处理流程
SLC主影像
SLC辅影像
去平地效应
图像粗匹配 预滤波
图像精匹配 干涉图
质量图计算 干涉图滤波 残差点统计
相位解缠 基线估计 DEM重建、正射影像制作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复影像匹配:对于SAR单视复影像,需要进行影像匹配,是同一地面点在 两幅SAR影像中的像点对应起来。
InSAR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
1、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SAR通过对海面的二维测量,可以获得海面电磁波散射特性的
几何分布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图像,可以获得海浪、海流、海冰以 及海洋内波的分布。Seasat的SAR图像首次最广泛地揭示了许多海 洋现象,包括边界流、尺度范围在10-400Km的涡旋、温度峰面、 浅海深度测量、与风暴相关的大气模式、雨团等。海表面波浪的观 测是一个主要学科焦点,但后来很快发现在影像形成过程中,波的 运动是非线性的。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并充分利用SIR-B的因低轨 而不受线性影响的影像,最终消除了其非线性特性。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InSAR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
2、在海洋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SAR资料可用来监测海洋油污染。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的是二维
影像,影像的亮度即反映了海表微波散射信号的特性。由于微波的 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的特点,人们通常就用微波来监测油污。 现在用来评估油污的SAR资料主要来自加拿大的RADARSAT-1和欧 空局的ENVISAT。2002年11月19日,一艘装载近7万吨的已失事的 油轮——Prestige在西班牙西北海岸100Km处失事沉没,11月17日 由ENVISAT搭载的ASAR资料得到其油污扩散情况。由于风的作用, 油污已扩散到周围。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InSAR、D-InSAR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形变研究方法,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方 面发挥了愈来愈明显的作用,国内外已有诸多实例。Biegert等(1997) 应用不同卫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elridge和Lost山油田重复测量的合 成孔径雷达数据对该区的地面沉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70天内沉降量 达到6厘米,此结果与该区每年30厘米的地面沉降速率相吻合。Marco van der (2001)对该油田地面沉降的研究也证明了InSAR技术用于地面沉 降的可行性。李德仁等(2000)利用欧空局ERS-1和ERS-2相隔1天的 重复轨道SAR数据,经过差分处理对天津市地面沉降进行研究,得到反 映地面沉降大小及分布的干涉条纹图。此图与1995~1997年重复水准测 量求得的地面沉降等值线图比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Thank you InSAR干涉测量
2014.11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雷达遥感干涉测量分为雷达干涉测量和差分干涉测量两 种。雷达干涉测量主要应用于光学遥感图像难以获得的地区进 行地形测量,以建立DEM;而差分干涉测量可用于获得厘米 级的高精度三维形变,可用于DEM修测与精化、地壳变形、 地面沉降、滑坡、火山变形和冰川移动等较大面积的测量,再 用GPS高精度差分方法取得若干监测点的变形值作为控制, 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InSAR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也对海岸带及陆地环境监测。2005年3月,美国 NASA的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实施了一项研究,用 SAR资料来评估南加州的沿岸污染情况。该研究描述了南加州三大 污染来源:暴雨径流、废水排放及天然碳氢化合物渗漏。研究人员 也表示,由于风、海浪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SAR监测效果,因此, 对海洋的长期、实时地油污监测非常重要。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去平地效应:平地效应指平地相位在干涉条纹中所表现出来的随距离和方位的 变化而成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相位解缠:干涉图中的干涉相位为相位差的主值,为了获取地面高程信息,必 须解相位模糊,求出相位差的真值。相位解缠被认为是干涉处理的又一难点, 其方法很多。
基线估计:在InSAR中,天线的基线长度和基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必不可少 的重要参数。基线估计对最后高程的影响很大,通常由于基线估计的不精确性 会在最后生成的DEM中产生明显的“斜坡”效应。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星历 参数进行估计,或者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SAR图像的构像模型,解算 轨道参数来估计基线。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