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合集下载

高铁接触网案例 拉出值的设置标准及要求

高铁接触网案例 拉出值的设置标准及要求

直线 ±300
本节微课主要依据铁路设 计规范(TB)、受电弓标准、 列车运行速度以及钢轨的曲线 半径等,介绍了接触网拉出值 的设置及设置要求。300≤R˂120 1200来自R≤18000
400
250
1800˂R 150
直线 ±400
表2 拉出值参考表( 120km/h <车速≤ 350km/h)
曲线半径 R/m
拉出值 a/mm
3000˂R≤ 4000
100
1800˂R≤ 3000
150
1200˂R≤ 1800
250
900≤R≤1 200
300
曲线区段:
电力机车车身随线路的外轨超高向曲线内侧倾斜,受电弓也呈倾斜 状,线路中心线与受电弓中心不重合,曲线区段上随曲线半径不同拉 出值有差异,一般在150-400mm之间。具体数值查阅接触网设计平面 图,紧急情况下可根据表1、表2查得。
曲线半径 R/m
拉出值 a/mm
表1 拉出值参考表(车速≤ 120km/h)
接触线直线与电力机车受 电弓接触且发生摩擦,为了保 证受电弓和接触线可靠接触、 不脱线和保证受电弓磨耗均匀, 要求接触线在线路上按技术要 求固定位置,即在定位点处保 证接触线与电力机车受电弓滑 板中心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 称为拉出值,一般用符号“a”
表示。
请问 老师,什 么是拉出
值呢?
接触线拉出值的大小由电力机车受电弓最大允许工作范围 (1450mm)、线路情况、行车速度等因素决定。
接触网拉出 值(含最大 风偏时跨中 偏移值)
标准值:设计值 标准值状态:设计值±30mm 警示值:400mm 限界值:450mm
直线区段:
在直线区段,线路中心线与机车受电弓中心线重合,接触线沿线 路中心线上空成“之”字形对称布置,其标准值为±400mm,在线 路行车速度大于200km/h线路上,考虑到车速提高后机车受电弓左 右摇摆量及高速下接触线的摆动量的增加,拉出值一般选定为 ±300mm,允许误差范围为±30mm。

普通速度接触网应知应会

普通速度接触网应知应会

普速区段接触网工应知应会1、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力和弛度有何要求?答: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规定:其中半补偿链形悬挂和简单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5%;全补偿链形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0%。

2、接触网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有何规定?答:160km/h与以下区段: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160km/h以上区段拉出值为具体设计值。

3、定位器应满足哪些技术状态?答⑴定位器坡度: 160km/h与以下区段为1/10~1/5。

160km/h~200km/h区段1/10~1/5。

20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与设计的要求。

⑵定位器偏移: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

⑶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调整端在定位器侧,固定端在腕臂侧。

4、电联结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哪些要求?答:〔1〕电联结线①电联结线均要用多股软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

②电联结线应留有一定的裕度,适应接触线和承力索因温度变化伸缩的要求。

③对于压接式的电联结线夹,电联结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接式电连接线夹,电联结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

〔2〕电联结线夹①电联结线夹的材质和规格必须与被连接线索相适应。

②电联结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供电线之间的连接必须结实,线夹无杂物并涂导电介质。

③接触线电联结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在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④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5、软横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什么要求?答:〔1〕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和上、下部定位索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

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力应相等,V形连接钣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

〔2〕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最短吊弦的长度为400mm,允许误差+50mm,-200mm。

接触网组成与各部参数

接触网组成与各部参数

接触网组成与各部参数接触网是用于供电铁路电力机车的设备,由接触网梁、支架、固定件和能量传输装置等组成。

接触网系统的设计参数包括接触网高度、悬挂偏移、水平偏移、绝缘设计和设备间的距离等,下面将对这些参数进行详细介绍。

接触网高度是指接触网梁的高度,也就是电线的高度。

一般来说,接触网高度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保证电力机车的受电弓能够顺利与接触网接触,不会出现断线或者受电弓脱离的情况;其次,要考虑到列车的震动和弯曲等因素,确保接触网的高度稳定,不会因为变形而影响供电质量;最后,还需要考虑下行列车通过时的安全性,要避免受电弓与接触网发生碰撞。

悬挂偏移是指接触网梁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程度。

接触网悬挂偏移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列车的运动状态和轨道的几何条件。

悬挂偏移的大小需要保证列车的受电弓能够顺利与接触网接触,并且在列车加速或制动时,受电弓不会因为悬挂偏移而断开与接触网的接触。

水平偏移是指接触网梁在垂直方向上的偏移程度。

水平偏移的设计需要保证接触网与轨道之间的间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接触网与轨道之间的碰撞或者过分远离的情况。

同时,水平偏移还需要考虑到列车的侧摇和弯曲等因素,确保接触网与列车之间的稳定接触。

绝缘设计是指接触网系统中各个部件的绝缘设计。

由于接触网系统的工作环境往往是恶劣的,例如大雨、风沙等,所以对于接触网系统的绝缘设计要求较高。

绝缘设计需要考虑到绝缘材料的选择、绝缘件的布置和绝缘性能的要求等因素,以保证接触网系统正常运行并且安全可靠。

设备间的距离是指接触网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距离。

设备间的距离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保证设备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防止电弓和接触网设备发生碰撞;其次,要考虑到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确保设备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维修工作;最后,还需要考虑到设备之间的电气特性,避免因为距离过近而产生干扰。

综上所述,接触网系统的设计参数包括接触网高度、悬挂偏移、水平偏移、绝缘设计和设备间的距离等。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1刚性接触网1.1锚段及跨距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1.3线岔(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围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

(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1.4刚柔过度(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

(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在实际的应用中时,需要结合行车速度、行车界限等多方面的注意一些参数,这些的注意参数有导高、侧面限界、拉出值、结构高度、跨距等。

导高导高是指接触线悬挂点高度的简称,是接触线无弛度时定位点出(或悬挂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一般用H表示。

接触线的最高高度,是根据受电弓的最大工作高度确定的。

我国电力机车TGS型受电弓的工作高度为5183~6683mm,考虑到接触线可能出现负弛度及保证受电弓接触线工作压力的需要,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接触线的最低高度的确定,是考虑了带电体对接地体之间的空气绝缘距离及通过超限货物的要求。

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对于行车速度在160km/h~200km/h 时,对施工误差要求更加严格;定位点两侧低一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的高度的施工偏差为±10mm,但不得出现“V”字形;两相邻悬挂点等高相对差不得大于20mm;同一跨距内相邻吊弦处的导高差应符合设计预留弛度的要求,施工偏差不得大于5mm。

最低点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场和区间(含隧道)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下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既有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下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5330mm。

开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接触线距轨面的最低高度应根据双层集装箱的高度和绝缘距离确定。

一般采用6450mm导高。

对于客运专线,应为不存在超限货物列车通过问题,为了提高接触悬挂稳定性,导高较低,一般采用5000~5500mm。

侧面限界支柱侧面限界是指轨平面处,支柱内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是沿铁路架设的,接触网支柱的安装必须符合《技规》的要求。

高铁接触网维护技术标准

高铁接触网维护技术标准

高铁接触网维护技术标准第1条接触网系统整体技术标准1.接触网系统满足设计的速度目标值。

2.接触网应满足系统载流量的需要。

3.接触网在自然环境中应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有足够的机械、电气强度和安全性能。

任何条件下安全系数至少满足附件1的规定。

4.各部位螺栓紧固力矩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

第2条受电弓动态包络线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影响受电弓运行。

动态包络线是指运行中的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轮廓线。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下列规定:受电弓动态抬升量150mm(线岔始触区为200mm),左右摆动量直线区段为250mm,曲线区段为350mm。

第3条接触线维护技术标准1.接触线平直度。

用塞尺检查接触线与检测尺之间的间隙,其间隙不得大于0.1mm/m。

2.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或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20%),则应更换。

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

3.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4.接触线高度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规定;两个相邻悬挂点和吊弦的最大高度差为10mm。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标准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5.接触线坡度标准值:速度在250km/h(含)以下时,坡度为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5‰;速度在250km/h以上时,坡度为0。

安全值:同标准值。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

6.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标准值:≤4°。

安全值:≤6°。

限界值:同安全值。

第4条承力索维护技术标准1.承力索位置标准值:直链型悬挂,位于接触线正上方。

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

安全值:直线区段允许误差150mm;曲线区段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100mm。

高铁接触网应知应会

高铁接触网应知应会

高铁接触网应知应会京沪高铁接触网工应知应会1.高速铁路侧隙要求支柱侧面限界:路基上有碴轨道地段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为3100mm,无碴轨道地段一般为3000mm;高架桥上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为3000mm。

高中速联络线、枢纽内既有线、动车段等区段支柱侧面限界一般按不小于3000mm设计,施工误差:+50mm,-0m。

2.钢柱倾斜率柱顺、横线路方向均应直立,允许倾斜率为±3mm/m。

3、拉线要求拉线(双拉线指上部拉线)与地面的夹角一般为45°,困难情况下不大于60°。

4、软索式硬横跨上下部定位索布z要求软索硬横跨下部定位索距接触线400mm,上部定位索距接触线1770mm。

5.吊柱倾斜度吊柱倾斜度不得大于1°6、一般支柱、腕臂布z要求跨度一般为50m,平悬臂底座与轨面距离为6780mm,斜悬臂底座与平悬臂底座距离为1800mm。

7、隧道内吊柱、腕臂布z要求平悬臂底座与轨面距离为6780mm,斜悬臂底座与Aju下端面距离为110mm(双悬臂为210mm),隧道内跨度一般为50m,上下吊杆沿线路方向错开3M。

8.高速铁路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界限。

非高速正线区段的限位定位装置Z应满足“定位器定位夹侧提升200mm时,定位装置Z起限位作用”的要求。

限位定位装置Z中的限位间隙值:slh24020.618.817.316.020017.115.714.413.31050115012501350表中:s――限位间隙值(mm)h――定位器的限位抬升量(mm)l――定位器长度(mm)9、高铁定位坡度定位梯度:根据京沪高速铁路240mm和200mm定位夹侧的提升量,得出每个定位器的定位梯度,如下表所示:表L2401310110910511501250中的Hα:α―定位器斜率(°)H-定位器的极限提升量(mm)l-定位器长度(mm)10。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在实际的应用中时,需要结合行车速度、行车界限等多方面的注意一些参数,这些的注意参数有导高、侧面限界、拉出值、结构高度、跨距等。

导高导高是指接触线悬挂点高度的简称,是接触线无弛度时定位点出(或悬挂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一般用H表示。

接触线的最高高度,是根据受电弓的最大工作高度确定的。

我国电力机车TGS型受电弓的工作高度为5183~6683mm,考虑到接触线可能出现负弛度及保证受电弓接触线工作压力的需要,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接触线的最低高度的确定,是考虑了带电体对接地体之间的空气绝缘距离及通过超限货物的要求。

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对于行车速度在160km/h~200km/h时,对施工误差要求更加严格;定位点两侧低一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的高度的施工偏差为±10mm,但不得出现“V”字形;两相邻悬挂点等高相对差不得大于20mm;同一跨距内相邻吊弦处的导高差应符合设计预留弛度的要求,施工偏差不得大于5mm。

最低点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场和区间(含隧道)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下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既有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下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5330mm。

开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接触线距轨面的最低高度应根据双层集装箱的高度和绝缘距离确定。

一般采用6450mm导高。

对于客运专线,应为不存在超限货物列车通过问题,为了提高接触悬挂稳定性,导高较低,一般采用5000~5500mm。

侧面限界支柱侧面限界是指轨平面处,支柱内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是沿铁路架设的,接触网支柱的安装必须符合《技规》的要求。

接触网组成及各部参数

接触网组成及各部参数

7 施工技术要求7.1技术标准与规范本项目遵循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所示,所采用的标准均应为项目执行时的最新有效版本。

若投标人采用除上述之外的其它被承认的相关国内、国际标准,应明确提出并提供相应标准复印件,经招标人批准后方可采用。

当相关标准发生冲突时,以较高版本的技术要求为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2005)《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GB10411-2005)《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TB10208-98)《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由招标人组织设计,监理工程师就某些特殊项目制定的标准。

有关设备及材料的制造、试验及验收等标准详见技术规格书。

7.2施工技术条件7.2.1悬挂类型及组成绝缘等级按重污区标准,绝缘子标称泄漏距离不小于250mm。

7.2.5绝缘间隙绝缘间隙应符合GB50157-2003标准即带电体距结构体、车体之间的绝缘距离:静态为150mm,动态为100mm,绝对最小动态60mm。

7.2.6接触线悬挂高度刚性接触网正线的最大拉出值一般为±200mm,辅助线道岔处工作支一般不超过350mm。

7.2.8跨距刚性接触网悬挂点的间距一般为6~10m,最大不超过12m。

7.2.9锚段长度刚性悬挂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250m,最大不超过300m。

7.2.10中心锚结刚性悬挂在锚段的中部设置中心锚结。

在车站和矩形隧道内采用悬挂点两旁设防爬金具(可用汇流排电连接线夹替代)形式的中心锚结;盾构隧道内采用2个棒形的合成绝缘子“V”形布置在悬挂点两侧构成的中心锚结。

7.2.11电连接设置刚性悬挂电连接设置(1)非绝缘锚段关节处设置电连接。

(2)道岔处设电连接。

(3)隧道口刚柔过渡处设纵向电连接。

(4)防淹门短锚段处设纵向电连接。

接触网基础知识总结

接触网基础知识总结

一、接触网的组成接触网是沿铁路上空架设的一条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它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支柱与基础等几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1. 接触悬挂接触悬挂包括接触线,吊弦,承力索和补偿器及连接零件,接触悬挂通过支持装置架设在支柱上,其作用是将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输送给电力机车。

电力机车运行时,受电弓顶部的滑板紧贴接触线摩擦取流。

为了保证滑板的良好取流,接触悬挂应达到下列要求:(1)接触悬挂的弹性应尽量均匀,即悬挂点间的导线,在受电弓抬升力作用下,接触线的升高应尽量相等,且接触线在悬挂点间应无硬点存在。

(2)接触线对轨面的高度应尽量相等,若受悬挂条件限制时,接触线高度变化应避免出现陡坡。

(3)接触悬挂在受电弓压力及风力作用下应有良好的稳定性,即电力机车运行取流时,接触线不发生剧烈的上、下振动。

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过大的横向摆动,这就要求接触线有足够的张力,并能适应气候的变化。

(4)接触悬挂的结构及零部件应力求轻巧简单,做到标准化,以便检修和互换,缩短施工及运行维护时间。

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和耐磨性,以延长使用年限。

另外,要结合国情尽量节省有色金属及钢材,降低造价。

2. 支持装置支持装置包括腕臂、水平拉杆(或压管)、悬式绝缘子串、棒式绝缘子及吊挂接触悬挂的全部设备。

我们管辖范围内没有使用水平拉杆安装,而是平腕臂。

优点:支撑装置稳定性好,抗风能力强。

支持装置作用:,并将接触悬挂负荷传给支柱或其它建筑物。

根据接触网所在区间、站场和大型建筑物而有所不同。

支持装置结构应能适应各种场所,尽量轻巧耐用,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方便施工和检修。

3. 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管、定位器、支持器及其连接零件。

作用是固定接触线的位置,在受电弓滑板运行轨迹范围内,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不脱离,使接触线磨耗均匀,同时将接触线的水平负荷传给支柱。

(1)定位方式:正定位(2)定位方式:反定位(3)定位方式:软定位软定位用于小半径曲线外侧支柱上,由弯管定位器通过两股Φ4.0 mm镀锌铁线拧成的“软尾巴”固定在绝缘腕臂上的定位环里。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铁路接触网是铁路电气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列车提供所需的电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铁路运输需求的增加,铁路接触网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运营条件。

以下是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的最新版概要:1. 引言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旨在确保铁路电气化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本规范涵盖了接触网的设计、施工、测试、验收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2. 术语和定义本节定义了与铁路接触网相关的专业术语,包括接触线、承力索、悬挂系统、支柱、锚固装置等。

3. 技术要求- 3.1 接触网类型:根据铁路线路的类型和速度等级,选择合适的接触网类型,如简单悬挂、链型悬挂等。

- 3.2 材料标准:所有接触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确保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 3.3 设计参数:包括接触网的高度、张力、间距等,这些参数需根据列车的运行特性进行优化。

4. 结构设计- 4.1 支柱设计:支柱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4.2 悬挂系统设计:悬挂系统应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列车运行引起的动态负荷。

5. 安全标准- 5.1 电气安全:接触网系统必须有完善的防雷、接地和过载保护措施。

- 5.2 机械安全:接触网结构应能承受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冲击和振动。

6. 施工与安装- 6.1 施工准备: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和施工方案设计。

- 6.2 安装标准:接触网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

7. 测试与验收- 7.1 测试项目:包括接触网的电气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和动态测试。

- 7.2 验收标准:所有测试结果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方可进行验收。

8. 维护与检修- 8.1 定期检查:接触网应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 8.2 故障处理:制定故障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响应。

9. 环境保护- 9.1 噪音控制:接触网的设计和施工应考虑噪音控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9.2 电磁兼容性:确保接触网系统与其他电气设备兼容,避免电磁干扰。

接触网设备技术要求

接触网设备技术要求
交叉吊弦采用可调式整体吊弦。交叉吊弦安装顺序应保证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最先接触到的吊弦为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
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必须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导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导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0。
4、两跨式中心锚节
(2)斜拉线采用不锈钢丝绞合时上端应安装在定位环线夹上,并位于定位环线夹非豁口侧;采用不锈钢丝绳时上端应安装在带耳定位环线夹孔内。
5、绝缘部件
(1)分段绝缘子串应位于两股道之间,且横向、上、下绝缘子对齐,允许误差±50mm;
(2)站台上方上、下部固定绳绝缘子串带电侧第一片绝缘子裙边应与站台边缘在同一铅垂面,允许误差±100mm。
跨线桥、跨越线下安装接续条(JXG70-4000,JXG95-4000)对承力索进行保护,在实际宽度基础上两端各延长5米;隧道口接续条安装按照内1米外3米安装;
预型保护条或接续条必须与对应承力索型号一致;
站内检查承力索交叉磨擦处加装保护条,承力索与上部固定绳未连接处所间隙是否满足要求,间隙小于200mm处所按规定等电位电连接;
(6)定位器等电位连接线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7)曲线软定位器与腕臂定位环之间的连接采用带防松措施的不锈钢调整螺栓或Φ4.0mm的整体不锈钢丝绳
(三)硬横跨
1、硬横梁各梁段和结合部位要密贴,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连接螺栓的长度与螺母的数量以及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2.硬横梁主角钢弯曲不得超过5‰,副角钢弯曲不得超过2根;其漆面剥落和锈蚀面积不得超过钢梁总面积的20%;
3钢柱与硬横梁角钢无变形或弯曲,横梁与柱顶搭接外露索中锚结辅助绳应安装在平腕臂上的承力索座槽内,承力索座槽内必须加铜衬垫,在悬挂点两侧各安装1个承力索中锚线夹,线夹距腕臂中心距离为200mm(见图2)。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1、技术标准160km/h及以下区段: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1、技术标准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1、技术标准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

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导高h a;2、测出B点的导高h b;3、测出或计算出A、B之间的距离H;4、计算出A、B两点之间的导线坡度P ab=(h b -h a)/H×1000‰;5、将P ab记入定位点B的导线坡度P b,即P ab=P b。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一、对接触网调整零件的材质要求:1、对调整所使用的接触网零件,选用部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件》(TB2075-90)的零件,但其中的铸铁件全部改用钢模锻件。

2、所有调整零件严禁使用淘汰件、既有接触网拆迁下来的拆迁件。

三、定位装置的技术安装要求:1、定位器的坡度:定位器的坡度是通过腕臂上定位环的安装高度来确定的,为保证定位器的坡度,定位环必须保证如下安装高度(指对轨面而言的高度)。

对于导高为5650mm的车站、区间,正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反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软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对于导高为6m的车站正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7m。

反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825m。

软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62m。

2、定位管的安装:定位管安装完毕后,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0mm。

对于正定位管,均须加设防风支撑。

对于反定位管,V型拉线用两股φ3.0mm不锈钢丝制成,受力后,保证斜拉线顺直,V型拉线的回头长度为200—300mm。

正定位其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管头相距100mm,反定位管卡子距长定位环150mm,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管头不能大于300mm,多余部分应割掉。

软定位器的尾子线用2股φ4.0镀锌铁线拧成,死端固定在定位器侧,活端固定在腕臂上,死端绑扎长度为100mm,活端回头长度为200—300mm。

定位管在支持器处外露长度为50—80mm,多余部分应割掉。

3、定位器的安装:①保证接触线的拉出值及工作面的正确性,拉出值应符合设计值,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②定位器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超过18度。

四、锚段关节的调整要求;1、在锚段关节处采用合成绝缘子。

2、绝缘锚段关节:①在转换柱处,承力索的工作支与非工作支的竖直距离应保证500mm,接触线的工作支与非工作支的水平距离与竖直距离应保证450mm。

接触网几何参数k的含义

接触网几何参数k的含义

接触网几何参数k的含义
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中向电力机车提供动力的关键设备[],其可靠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与效率它具有所处空间
环境复杂、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无备用、负荷不确定、庞大的机械结构和多学科复合的六大特性[21.按照检测技术手段的不同可分四种:人工检测;接触式弓网检测;非接触式激光雷达弓网检测和非接触式图像处理技术弓网检测[3].在实际检测系统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的检测方法.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导高、拉出值、坡度、接触压力及硬点.其中导高和拉出值分别指的是:接触线与钢轨平面垂直距离、接触线与轨道中心水平距离.
比例系数k有一个很重要的几何意义,那就是: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P作x轴、y轴的垂线PM、PN,垂足为M、N,则矩形PMON的面积S=PM*PN=lyl
稩xI=lxyl=lkI。

2、对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x轴、y轴的垂线,它们与x轴、y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为常数,从而有k的绝对值。

3、在解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问题时,若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会给解题带来很多方便。

接触网相关安全距离大全

接触网相关安全距离大全

接触网相关安全距离1.停电作业时,作业人员(包括所持的机具、材料、零部件等)与周围带电设备的距离不得小于下列规定:220KV为3000mm;110KV为1500mm;25KV和35KV为1000mm;10KV及以下为700mm。

2.间接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包括其所携带的非绝缘工具、材料)与带电体之间须保持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00mm,当受限制时不得小于600mm。

3.架空电线路跨越接触网时,与接触网的垂直距离:10KV及以上到110KV:不小于3000mm220KV:不小于4000mm330KV:不小于5000mm500KV:不小于6000mm4.接触网带电部分至固定接地物的距离,不小于300mm,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距离,不小于350mm;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不小于500mm。

5.在接触网支柱及距接触网带电部分5000mm范围内的金属结构物须接地。

天桥及跨越桥跨越接触网的地方,应按规定设置安全栅网。

6.除专业人员外,与牵引供电设备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得小于2000mm。

7.在电气化铁道区段使用架空索道或绞车时,应先做好调查研究,其钢丝绳离接触网带电部分最小距离应大于5000mm,并有接地。

8.进行V型天窗作业应具备的距离条件:①上、下行接触网带电设备间的距离大于2m,困难时不小于1.6m。

②上、下行接触网带电设备距下、上行电力机车受电弓瞬时距离大于2m,困难时不小于1.6m。

③距上、下行或由不同馈线供电的设备间的分段绝缘器其主绝缘爬电距离不小于1.2m。

④所有上、下行线间横向分段绝缘子串,爬电距离必须保证在1.2m及以上,污染严重的区段要达到1.6m。

9.隔离开头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不小于330mm;隧道内支持结构的带电体距接地体的绝缘距离正常情况下为300mm以上。

10.接触网供电线在最大弧垂时距居民区及车站站台地面最小距离7000mm。

11.支柱在行人较多的地方接地线应埋入地下10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在实际的应用中时,需要结合行车速度、行车界限等多方面的注意一些参数,这些的注意参数有导高、侧面限界、拉出值、结构高度、跨距等。

导高
导高是指接触线悬挂点高度的简称,是接触线无弛度时定位点出(或悬挂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一般用H 表示。

接触线的最高高度,是根据受电弓的最大工作高度确定的。

我国电力机车
TGS型受电弓的工作高度为5183〜6683mm考虑到接触线可能出现负弛度及保证受电弓接触线工作压力的需要,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接触线的最低高度的确定,是考虑了带电体对接地体之间的空气绝缘距离及通过超限货物的要求。

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土30mm对于行车速度在160km/h〜200km/h 时,对施工误差要求更加严格;定位点两侧低一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的高度的施工偏差为土10mm但不得出现
“V'字形;两相邻悬挂点等高相对差不得大于20mm同一跨距内相邻吊弦处的导高差应符合设计预留弛度的要求,施工偏差不得大于5mm。

最低点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场和区间(含隧道)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下不小于6200mm 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既有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下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
5330mm。

开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接触线距轨面的最低高度应根据双层集装箱的高度和绝缘距离确定。

一般采用6450mn导高。

对于客运专线,应为不存在超限货物列车通过问题,为了提高接触悬挂稳定性,导高较低,一般采用5000〜5500mm。

侧面限界
支柱侧面限界是指轨平面处,支柱内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是沿铁路架设的,接触网支柱的安装必须符合《技规》的要求。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要求接触网支柱及其电气装置的建筑不得侵入《技规》规定的铁路建筑限界。

为了安全起见,支柱侧面限界的设计值比建筑限界规定值要大,详见表1。

在直线区段,支柱侧面限界在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正线或站线必须大于
2440mm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站线(比如机车走形线)必须大于2150mm 曲线区段,受外轨超高的影响,上述距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便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加宽。

采用大型机械化养护的路基路段,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应满足大型机械作业的需要;不应小于3000mm
牵出线处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不应小于3500m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3100mm
站场上的软横跨支柱其侧面限界一般为 3.0 m,基本站台上的软横跨柱为5.0m。

软横跨支柱的侧面限界较大的原因是为了照顾车站的美观一级客流行人的方便。

中间站台上支柱内缘距站台边缘应有不小于1500mm的轻型车通道。

桥墩台上处,支柱内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设置条件受桥墩台的制约,一般按如表2选用。

表2 桥墩台上支柱侧面限界选用表(单位:
同时为了保证电气化区段超限货物运输和行车安全,保证接触网与线路的相对位置,供电会同工务部门在接触网支柱内侧或隧道边墙的一侧划一红横线,红
横线上面标注轨面至接触网接触线的高度即导高,红横线下面标注接触网支柱内侧或隧道边墙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即侧面限界。

红横线的高程是钢轨顶面的设计标高。

此红横线其作用是限制轨面标高和侧面限界不超过规定,是确定轨面、接触
网接触线、隧道边墙及接触网支柱内侧面相对位置的依据。

红线一经画好,即为线路和接触网检修时应共同遵守的标准,实际轨面标高与红线高程之差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大于30mm如需重新划表必须经上级部门批准。

结构高度
链形悬挂的结构高度是指接触网悬挂点处承力索和接触线的铅锤距离,有符号h 表示。

要确定一个技术、经济都合理的结构高度,一般应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1) 最短吊弦长度不要过小,在极限温度时,其顺线路方向于垂直方向的偏移角不超过30°;
(2) 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减少支柱高度;
(3) 选择适当的悬挂类型,全补偿比半补偿要求较低的结构高度;
(4) 考虑适当的调整范围,如起道的影响;
(5) 便于调整和维修。

设计中所指的结构高度是指接触线无弛度时,在悬挂点处承力索至接触线的垂直距离,一般取1100〜1700mm目前多采用1400mm高速电气化铁道中,为了改善定位点接触线弹性,结构高度一般取值较1400mm大。

可由(式1)表
示:
H = Fo + C min (式1)
式中h ——结构高度(mm);
Fo――接触线无弛度时承力索弛度(mr);
C min ——最短吊弦长度(mm);
由(式1)可知,结构高度与承力索的弛度有关。

在已知Fo 时,就可以确定结构咼度h。

最小的结构咼度必须满足最短吊弦(一般不小于500ml)在最咼温度时,其顺线路方向的偏角不超过30°(全补偿链形悬挂不超过20°)。

最短吊弦的计算是以选择最长的锚段为依据的,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结构咼度的取值以偏大为好。

隧道内的结构高度一般为450〜550mm不得低于300mm结构高度过小,会在吊弦处形成硬点,甚至在受电弓通过时,在跨中使接触线与承力索相碰撞。

同时,结构咼度偏低,
欲改善悬性工作状态,必然会增加滑动吊弦的使用数量。

因此,在条件许可时,增大结构咼度会相应的改善悬挂的运营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