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
本教学案例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是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设计校园寻宝游戏等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线段的和与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计算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会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并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单位的统一、精确度的保持等。
(五)作业小结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学生对线段和差的理解。作业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三个层次,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校园内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这些距离的和与差。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设计解决方案,进行实际测量,然后计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4.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找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提升。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学生活动:同分内角.师: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互补.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2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教学内容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5)若│a│=│b│,则a=b,或a=-b或a=b=0.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课时划分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1.2 有理数 5课时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1.4 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1.1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四、课堂引入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五、讲授新课(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11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33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六、巩固练习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七、课堂小结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八、作业布置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九、板书设计1.1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11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33“+”、“-”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2、随堂练习。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购物、旅行等。
那么,你们知道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如何运算的吗?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1)自主学习①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2)小组讨论①如何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数轴上如何运算?(3)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①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②相加后,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
③相减后,绝对值相减,符号取决于较大绝对值的符号。
3.应用新知(1)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1页的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实际应用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合作(1)任务分配①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
②用数轴表示这个例题的运算过程。
(2)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22页的练习题。
2.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并尝试用数轴表示运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师:同学们,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的基础,尤其要注意的是它们的运算规律。
比如,当两个正数相加或者两个负数相加时,我们只需要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保留原来的符号。
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同号相加,绝对值相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案例实施背景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六、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
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
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
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
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其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2.设计具有评价性和反思性的任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
3.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价格标错,需要计算实际应付金额。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计划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有理数的概念,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听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其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通过设计具有评价性和反思性的任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通过示例演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助共赢
小组合作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探讨,共同完成运算程序设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让学生在共享成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运算程序的设计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以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性。在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共同完成运算程序的设计。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回顾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和循环结构等相关知识,为设计运算程序打下基础。
2.详细讲解运算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等。
3.结合具体案例,如计算圆的面积、求解方程等,展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设计运算程序。
4.强调编程思维中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在实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运算程序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同时,鼓励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经验,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2.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初一数学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案例以初一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幅画面:一个圆形蛋糕被平均分成8份,小明吃掉了其中的3份。
教师提问:“如何表示小明吃掉的蛋糕部分?”学生回答:“3/8。
”(二)动手操作,探究分数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得到一个分数单位。
学生通过折叠、剪裁等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合作交流,理解分数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分数由哪些部分组成?-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什么?- 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将长方形分成若干个单位面积,然后计算总面积。
(五)总结反思,提升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案例1:整数运算应用问题描述:小明乘以一个整数后得到的结果是-30,如果小明除以这个整数,商是-6。
请问这个整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整数为x,根据题意可以建立如下方程:x * (-30) = -6。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整数x的值。
案例2: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描述:有一辆火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B 地行驶。
另外一辆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
两车相遇时,两地相距1200公里,则两车分别行驶多长时间?解决思路:假设两车相遇所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建立方程:60t + 80t = 1200。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时间t的值。
案例3:等差数列求和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5,公差是2,求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解决思路: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以得到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案例4: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描述: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8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决思路: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5:平方根运算问题描述:求解方程x^2 = 16的解。
解决思路:通过开平方的运算,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6:倍数关系问题描述:某个数的13倍再加上5等于123,请问这个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数为x,可以建立如下方程:13x + 5 = 123。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数x的值。
案例7: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描述:解方程x^2 + 5x - 6 = 0。
解决思路: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8:等差数列通项计算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公差是3,第5项是14,求解这个数列的通项。
解决思路: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
案例9:计算百分比问题描述:小明考试得了80分,满分是100分,他的得分占总分的百分之多少?解决思路:通过计算分数所占百分比的方法,可以得到小明的得分在总分中的百分比。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探索幻方的性质和构造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优美和简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信心。
4.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幻方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幻方的魅力。
2.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如魔术表演、智力游戏等,引发学生对幻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结合古代数学家杨辉三角等经典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幻方在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幻方作为一种富有智慧与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一直备受学生们的喜爱。本教学案例以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以幻方的起源、性质和构造为主线,通过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三角等经典实例,让学生了解幻方的历史背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发现幻方中的规律,掌握构造幻方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6课时)
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教学评价环节,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设计有趣的数学故事,如《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考。
3.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如“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场景。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2.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我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4.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上册《月历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月历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教师引导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小组内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年、月、日的关系,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 学会使用月历进行日期推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一日期是星期几,某一月份有多少天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月历中的规律,如星期周期性、月份天数分布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4.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月历中的数学规律。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补充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反思与评价
1.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总结规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 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对同伴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月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通过观察月历,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同时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本案例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对月历中的日期、星期、月份等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数学教案1学习目标: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美国—6.4%,德国1.3%,法国—2.4%,英国—3.5%,意大利0.2%,中国7.5%.三.巩固练习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四.阅读思考1页(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五.小结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六.应用与拓展1.必做题: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2.选做题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七年级数学教案2【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
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好的数学教学计划很有意义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
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
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
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
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
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推荐五篇)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推荐五篇)第一篇: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平行线的性质杨志成一、案例实施背景本节课是2012—2013年学年度第二学期本人在陕西靖边第五中学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困难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3节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并积累了一些直观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的识别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了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同时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初中生本身好胜、好强的特点,也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通过学习习近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判定的掌握与应用。
初一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变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图形的内在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中对称性的认识,本案例以“探究图形变换中的对称性”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称性的概念及其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二、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变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剪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2. 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轴对称图形的模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观察折叠后的结果。
-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 教师讲解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然后将折叠后的图形展开,得到新的图形。
3.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建筑、家具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性。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方法以及应用。
七年级数学上册《借助运算规律解释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本案例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从简单的运算规律出发,逐步拓展到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运算规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数学文化的热爱。
七年级数学上册《借助运算规律解释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借助运算规律解释现象》这一教学案例主要针对七年级数学上册课程内容,以运算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本案例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2.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运算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机会自主调控。
由于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形式单一的评价很难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
长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
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填塞了思考的气息,填塞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
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
某服装厂原有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
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衡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例外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顶,根据题意,得X+2y=105
2x+3y=178
x=41解得y=32
答: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动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简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等等.经过一番激动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生,多有社会责任感.想到这儿,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表扬了这位同学,接下来,其他的同学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有的说,可以联系其它厂家支援等等.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能够进行反思与调控,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其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一堂填塞生机活力的课,一位位可爱的学生令人高兴,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评价是:你们都是好样的!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英勇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