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分子基础2013年高考题(师)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生物真题试题分章汇编遗传和变异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新人教版必修2

2013年高考生物真题试题分章汇编遗传和变异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二《遗传和变异》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遗传的基本规律(2013新课标卷Ⅰ)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答案】A(2013海南卷)16.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MN血型和Rh血型是其中的两种。

MN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M、N控制,M血型的基因型为MM,N血型的基因型为NN,MN血型的基因型MN;Rh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另1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RR和Rr表现为Rh阳性,rr表现为Rh阴性: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若某对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MN型-Rh阳性,且已生出1个血型为MN型-Rh阴性的儿子,则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型阳性女儿的概率是A. 3/8B. 3/16C. 1/8D. 1/16【答案】B(2013全国卷大纲版)34(11 分)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答案】亲本(纯合白非糯)aaBB×AAbb(纯合黄糯)亲本或为:(纯合黄非糯)AABB×aabb(纯合白糯)↓AaBb(杂合黄非糯)↓⊕F2F2 子粒中: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若非糯粒(B_)︰糯粒(bb)=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013新课标卷Ⅰ)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

201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练 专题6 遗传的分子基础 新人教版

201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练 专题6 遗传的分子基础 新人教版

训练6 遗传的分子基础(时间:40分钟)1. (易错题)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 )。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B.磷酸二酯键的数目C.脱氧核苷酸的种类D.(A+T)/(G+C)的比值2.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若要证明之,需用分离出的蛋白质单独侵染细菌,再作观察并分析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C.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13.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图示得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时,D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C.子链合成的方向是一定的D.解旋需DNA解旋酶及DNA聚合酶的催化,且需要消耗ATP 4. 果蝇幼虫唾液腺细胞在分裂间期,某一条染色体多次复制后而不分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巨大染色体(如图所示)。

若用3H标记的尿嘧啶掺入染色体,在胀泡中3H 含量较高,而且随着幼虫发育的进行,胀泡在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点出现或消失。

下列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

A .胀泡的出现是DNA 分子复制出现了差错B .被标记的尿嘧啶是催化mRNA 合成的酶C .胀泡的出现与特定基因的表达有关D .胀泡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5.(2012·上海单科,14)在一个成员血型各不相同的家庭中,妻子是A 型血,她的红细胞能被丈夫和儿子的血清凝集,则丈夫的血型和基因型分别是( )。

A .B 型,I B I BB .B 型,I B iC .AB 型,I A I BD .O 型,ii6.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 用3H -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形成第2代细胞时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

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10 遗传的基本规律 含解析

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10 遗传的基本规律 含解析

考点10 遗传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

②③C。

③④ D.④⑤【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关注以下两点:(1)三大遗传规律的经典实验:豌豆杂交实验和果蝇杂交实验,分别研究遗传规律,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经典实验的识记。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的基本规律;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思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艾弗里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为DNA空间结构的构建提供依据。

2。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

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解题指南】注意题目要求验证的是孟德尔分离定律,因此所选相对性状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应易于区分、便于统计。

【解析】选A。

本题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综合考查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A项,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可以采取测交或杂交,所以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实验结论影响最小;B项,如果所选的性状为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则结果容易统计,如果相对性状不易区分,则结果无法统计计算,对实验结论影响大;C 项,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对实验结论影响较大,无法证明;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才有说服力,D对实验结论影响大. 3.(2013·广东高考·T25)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2013高考二轮(课程标准卷地区专用)复习 专题6 遗传的分子基础

2013高考二轮(课程标准卷地区专用)复习 专题6 遗传的分子基础

• [解析] 从图示可知:精氨酸的合成受到①② ③④等多对基因控制,A项正确;基因对性 状的控制有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直接控制 生物体性状和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进 而控制生物体性状两条途径,图示为基因 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B项正确; 若基因②不表达,但是,如果细胞中本身 有瓜氨酸,则基因③和④可以表达,C项错 误;由N—乙酰鸟氨酸合成鸟氨酸,需要酶
•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表示信使 RNA,分别指导合成一条肽链,因此,蛋 白质丙是由两条链构成的。如果甲分子上 有m个密码子,乙分子上有n个密码子,若
专题六 │ 要点热点探究
• B例4 如图3-6-4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 制过程,分析可知( )
图3-6-4
专题六 │ 要点热点探究
• A.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 一个细胞中 • B.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 需tRNA的协助 • C.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 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 D.过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 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 [解析] 同一个体的体细胞内所含基因都相同,
专题六 │ 要点热点探究
• [点评] 本题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有关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内容,比 较复杂,也较抽象,但分析其本质原因, 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三者间的关系,难点就 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 合成来实现的,这里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 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一类是类似白化 病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 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
专题六 │ 要点热点探究
B
• 例1 关于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法 正确的是( ) • A.格里菲思的实验证实加热杀死的S型菌 体内存在的转化因子是DNA • B.艾弗里的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设 计思路基本相同 • C.艾弗里的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 D.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可 得到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

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专题05遗传的分子学基础(原卷版)

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专题05遗传的分子学基础(原卷版)

2013 年高考试题分项版分析生物专题 05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一、选择题1. ( 2013 新课标全国Ⅰ卷·1)对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一种 tRNA 能够携带多种氨基酸B . DNA 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 上相邻的三个碱基D .线粒体中的DNA 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2.( 2013 海南卷· 13)对于 T2噬菌体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T 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 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 DNA 都是 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T 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批增殖3.( 2013 海南卷· 14)对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摩尔根的精良实验设计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例4. ( 2013 新课标全国Ⅱ卷·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变实验④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 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 2013 浙江卷· 3)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下图。

以下表达与该图符合的是A .在RNA 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B. DNA —RNA杂交地区中 A 应与T 配对C. mRNA 翻译只好获得一条肽链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6.( 2013 广东卷· 2) 1953 年 Watson 和 Crick 建立了 DNA双螺旋构造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立DNA是染色体的构成成分③发现DNA怎样储存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说明确立基础A.①③B.C. ②④D. ③④②③二、非选择题7.(2013 江苏卷?32)图① ~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 3 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5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解析版)

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5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解析版)

"2013年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解析版) "一、选择题1.(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2.(2013海南卷·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3.(2013海南卷·14)对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

【高考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与遗传规律发现有关的经典实验,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较易。

4.(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A.在 RNA 聚合酶作用下 DNA 双螺旋解开B.DNA—RNA 杂交区域中 A 应与 T 配对C.mRNA 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6.(2013广东卷·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二、非选择题7.(2013江苏卷•32)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 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完整版)生物必修二近6年高考真题整理

(完整版)生物必修二近6年高考真题整理

必修三全国卷及部分地方卷高考真题整理(2013年至2018年)第一部分遗传的分子基础1.(13年全国2卷)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脸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脸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 DNA的X光衍射实脸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2.(17年全国2卷)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值过程相同3.(18年全国2卷)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4.(18年全国1卷)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培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5.(18年全国3卷)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6.(13年全国2卷)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7.(14年全国2卷)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8.(15年全国1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9.(2017?海南卷.23)下列关于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和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始终等于DNA的数目B.有丝分裂有利于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C.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等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D.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决定10.(13年全国1卷)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11.(14年全国2卷)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12.(16年全国2卷)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

2013高考生物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2013高考生物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5.C2F1[2013·北京卷] 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A.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B.提取组织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C.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D.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5.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理解。

噬菌体无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其增殖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A项正确;利用蛋白质和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 溶液和酒精中溶解度的不同,可提取组织DNA,B项正确;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C项错误;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D项正确。

5.F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物质发现历程的科学史。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 的X光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

综上所述,C项正确。

F2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28.F2G1F3[2013·广东卷] 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

一对夫妇生有一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分析发现,患儿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点突变(C→T)。

2013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 专题06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解析版

2013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 专题06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解析版

一、选择题1.(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2.(2013海南卷·16)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MN血型和Rh血型是其中的两种。

MN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M、N控制,M血型的基因型为MM,N血型的基因型为NN,MN血型的基因型为MN;Rh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另1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RR和Rr表现为Rh 血型阳性,rr表现为Rh血型阴性;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若某对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MN型-Rh阳性,且已生出1个血型为MN型-Rh血型阴性的儿子,则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血型阳性女儿的概率是A.3/8B.3/16C.1/8D.1/16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 B 控制,只含基因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 )家猫体色由(3.2013山东卷·5 X)b 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因25%的雄性黄猫A. 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50%B. 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C. 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D.)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2013天津卷·54.(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A.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B. F1F2 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C. F1 和1/4D. F2 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此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及相关计算,属于对知识理解判断和灵活【高考考点定位】运用的考查,难度适中。

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用基因型为Aa 620135.(山东卷·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1.核糖核酸酶P是一种催化tRNA前体加工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核糖核酸酶P()A.与tRNA的组成元素不同B.能水解产生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C.仅存在于真核细胞中D.催化水解碱基与核糖间的化学键2.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与rRNA组装成核糖体。

当大肠杆菌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时,核糖体蛋白可通过结合到自身mRNA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抑制自身mRNA的翻译。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的基因转录完成后再翻译B.同一个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种类可能不同C.核糖体与mRNA结合后逐次阅读遗传信息,直至读取到终止密码子结束D.核糖体蛋白的结合特点,维持了RNA和核糖体数量平衡,减少了物质与能量浪费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A.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的直径不同B.DNA的多样性体现在每一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C.DNA分子中A—T碱基对所占的比值越大,其热稳定性越高D.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嘌呤碱基数目与嘧啶碱基数目相等4.为了探究生物遗传物质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是DNA,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并让其去侵染大肠杆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用14C和18O代替35S和32P对T2噬菌体进行标记B.35S组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用标记好的T2噬菌体去侵染肺炎链球菌可得到相同的结论D.整个实验中在标记噬菌体阶段,需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5.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有些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有些基因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TP合成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B.输卵管细胞中可检测到血红蛋白mRNAC.细胞的分化取决于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D.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来控制生物的性状6.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分子的热稳定性与C—G碱基对的比例有关B.不同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方式存在差异C.环状DNA分子中的每个五碳糖都同时连接2个磷酸基团D.一个DNA分子每条单链中A+T占该单链全部碱基比值一般相同二、多项选择题(共4小题)1.碱基家族添了新成员,科学家合成了P、B、Z、S四种新的碱基,它们的配对原则是Z配P,S配B,并都是通过三个氢键连接。

2013-2014年高考真题汇编——遗传的分子基础

2013-2014年高考真题汇编——遗传的分子基础

2013-2014年高考真题汇编——遗传的分子基础【2014年】1.[2014·江苏卷]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B.范·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水和空气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 的半保留复制【答案】C【解析】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后得出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A项错误。

海尔蒙特研究柳树的生长时发现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及水,他并没有发现空气参与植物生长,B项错误。

沃森和克里克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推算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他们提供了DNA 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C项正确。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非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D项错误。

2.[2014·四川卷] 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B.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C.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答案】C【解析】本题理解基因及其与染色体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动物细胞中有DNA和RNA,DNA由四种脱氧核苷酸形成,有四种碱基:A、T、C、G,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形成,有四种碱基:A、U、C、G,两种核酸共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A项正确。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中的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包含了遗传信息,当转录形成mRNA时,遗传信息也就传递给mRNA,B项正确。

DNA为双链结构,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染色体(没复制时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是DNA的载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数保持不变,细胞分裂n次,形成2n个细胞,其中有32P的细胞是2个,所以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C项错误。

2013分子考题最终版

2013分子考题最终版

2013分子考题1、概述遗传密码的特点及遗传密码的破译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意义。

1.1)遗传密码的特点(杨建雄课件)1.2)遗传密码的破译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意义注意注意,前方高能,只有度娘版本:第一密码的阐明解决了基因在不同生物体之间的转移与表达,开辟了遗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新产业。

但是在异体表达的蛋白质往往不能正确折叠成为活性蛋白质而聚集形成包含体。

生物工程的这个在生产上的瓶颈问题需要第二密码的理论研究和折叠的实验研究来指导和帮助解决。

由于分子伴侣在新生肽链折叠中的关键作用,它一定会对提高生物工程产物的产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蛋白工程的兴起,已经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天然蛋白的利用,而开始追求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的具有某些特定性质的蛋白质,这就开辟了蛋白设计的新领域。

前面提到的把原来主要是β-折叠结构改变为一个主要是α-螺旋的新蛋白的设计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更多的努力将集中于有实用意义的蛋白设计上。

近年来得知某些疾病是由于蛋白质折叠错误而引起的如类似于疯牛病的某些神经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症。

这已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

异常刺激会诱导细胞立即合成大量应激蛋白帮助细胞克服环境变化,这些应激蛋白多半是分子伴侣。

由于分子伴侣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上都有重要的甚至关键的作用,它们的表达和行为必然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如局部缺血化疗损伤心脏扩大高烧炎症感染代谢病细胞和组织损伤以及老年化都与应激蛋白有关。

因此在医学上不仅开辟了与分子伴侣和应激蛋白有关的新的研究领域,也开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有哪些方式课件版本:肽链合成后的加工指的是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过细胞内各种修饰处理,成为有生物活性的成熟蛋白质的过程。

对新生肽链的加工方式可分为三类:对肽链主链的修饰处理,即肽链的剪接;对氨基酸残基的修饰,包括泛素化、磷酸化、糖基化、脂基化、甲基化和乙酰化作用等;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包括多肽链的折叠、亚基聚合及辅因子(如金属离子、各种辅酶等)的添加。

第8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高考真题分类解密和训练(全国卷地区专用)(解析版)

第8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高考真题分类解密和训练(全国卷地区专用)(解析版)

高考真题分类解密和训练第八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1.(2013年Ⅱ,T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题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科学发展史(必修2P2-12、27-35):①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②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③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类比推理)④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⑤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发展史(必修2P42-46):① 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②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③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科学发展史(必修2P47-54、68):①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依据之一DNA的X光衍射实验)。

②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解析】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则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而DNA的X光衍射实验则说明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13年、12年、11年高考题分类汇编 第4单元 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分子基础 专题9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13年、12年、11年高考题分类汇编 第4单元 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分子基础 专题9

专题9 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二十四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高考试题1.(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Ⅱ,T1,6分,★☆☆)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DNA和RNA的结构和分布等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析:DNA为双链结构,两条链上配对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与G 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RNA一般为单链,但很多RNA也需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一定的结构来行使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如tRNA通过一定方式折叠为三叶草结构,部分区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故A项错误。

一种病毒的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没有同时含有DNA和RNA 的病毒,故B项错误。

作为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均为DNA,但同时存在RNA,从而保证了基因表达的顺利进行,故C项正确。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既有DNA,也有RNA,而核糖体是由rRNA 和蛋白质构成的,因此核糖体中,没有DNA,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Ⅱ,T5,6分,★☆☆)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点睛:本题考查了教材中的基本实验,主要涉及到DNA是遗传物质的验证的相关内容。

意在考查考生对生命科学发展过程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经典实验,故正确答案为C。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NA的X光衍射实验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力证据。

高考 生物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解析)

高考 生物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解析)

[重温考纲]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Ⅱ)。

2.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 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核心考点 1遗传物质的探究1.理清两个经典实验的探索过程(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DNA 是遗传物质S 型细菌荚膜多糖蛋白质+R 型细菌――→相互对照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DNA +DNA 酶(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提醒(1)格里菲思转化实验没有具体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实现了基因重组。

(3)S型活细菌才具毒性,切不可认为S型细菌的DNA使小鼠致死。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5)用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352.“两看法”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3.比较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1)相同点:都营寄生生活,遗传物质均为DNA。

(2)不同点①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具有独立的物质和能量供应系统。

②噬菌体:为非细胞结构的细菌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增殖。

设计1围绕遗传物质的探索考查理解能力1.(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2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2B.T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2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噬菌体的核酸中2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2答案C解析T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2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噬菌体病毒颗2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噬菌322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2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单元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真题集锦,含解析)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单元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真题集锦,含解析)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脸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脸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解析:选C。

根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可直接选出答案。

①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②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③④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⑤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解析:选C。

本题考查DNA和RNA的有关知识。

依据DNA和RNA的有关内容,逐项进行分析解答。

DNA分子结构中,配对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与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与DNA不同,RNA一般为单链分子,不形成双螺旋结构,但是很多RNA也需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一定的结构来行使特殊的生物学功能,RNA的碱基配对规律和DNA 不完全相同,即A与U配对、G与C配对,故A项错误。

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遗传物质,没有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病毒,故B项错误。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同时存在RNA,如细菌这类原核生物细胞中的质粒是环状DNA,核糖体上存在RNA,故C项正确。

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DNA和RNA,在核糖体中只有RNA,故D项错误。

3.(2013·高考广东卷)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③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高考复习(生物)专项练习: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生物)专项练习: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突破练7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从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到最终认定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其中的探索过程非常耐人寻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格里菲思的实验建立在艾弗里实验的基础之上,证实了转化因子的存在B.艾弗里的实验创造性地引入了DNA酶,说明开阔的思路与严谨的思维是成功的必备条件C.赫尔希和蔡斯根据病毒的组成及其独特的增殖方式完成了实验证明,充分体现了实验选材的重要性D.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是对遗传物质内涵的补充,体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2.用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T2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了M个子代T2噬菌体。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方法相同B.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1/MC.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有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D.若培养足够长的时间,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标记会发生完全互换3.(2021山东聊城模拟)下图为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甲、乙、丙、丁是4条脱氧核苷酸链,DNA聚合酶只能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核苷酸链的3'-端,不能将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进行连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1图2图3A.据图分析可知,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引物、DNA连接酶等B.若图3中脱氧核苷酸甲链中(A+G)/(T+C)=m,则丙链中(T+C)/(A+G)=1/mC.上图过程体现了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T2噬菌体、肺炎链球菌体内可进行图示过程和转录、翻译过程4.(2021山东泰安高三期末)启动子是基因的组成部分。

启动子通过与转录因子及聚合酶结合,来控制基因表达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程度,而单独的启动子本身并不能控制基因活动。

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的启动子中部有一段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的DNA序列,其碱基序列为TATAAA(TATA框)。

专题05遗传的分子基础-十年(2013-2022)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5遗传的分子基础-十年(2013-2022)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5 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单选题1.(2022·湖南·高考真题)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与rRNA分子亲和力较强,二者组装成核糖体。

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可通过结合到自身mRNA分子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而产生翻译抑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C.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D.编码该核糖体蛋白的基因转录完成后,mRNA才能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的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和能量;翻译过程的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酶、tRNA和能量。

【详解】A、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以提高翻译效率,A正确;B、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与rRNA分子结合,二者组装成核糖体,B正确;C、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只能结合到自身mRNA分子上,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C正确;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形成的mRNA在转录未结束时即和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D。

2.(2022·湖南·高考真题)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D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的分子基础2013年高考题(师)1.(全国课标卷Ⅰ)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 【解析】 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

所以A、C错误。

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B错。

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的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D 正确。

【试题点评】试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的,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化合物的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

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全国课标卷Ⅱ)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答案】:C【解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天津卷)6.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

图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

若图中酶1 或酶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C. 对酶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D. 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答案】C 【解析】对去顶芽豌豆幼苗施加适宜浓度IAA,抑制GA29 和GA8 的合成,促进GA20形成GA1,A 正确;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顶芽,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作用部位,GA1少,而其他三种赤霉素多,茎的伸长减弱,植株较矮,B 正确;酶1 基因突变,施用GA20也无法催化GA1 形成,不可恢复正常高度,C 错误;酶2能催化GA20→GA29和GA1→GA8两个反应,酶2 基因突变后的豌豆体内,由于酶2的缺失导致其所催化的反应难以进行,会节约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损耗,显然有利于GA20 →GA1 过程,会相应的增加细胞内GA1的含量,减少IAA在另两个过程中的耗费量。

而且“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所以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比正常植株较高,D 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4.(广东卷)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D【解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借助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等;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通过DNA的粗提取技术完成的;而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了DNA的分子构成,碱基排列顺序揭示了DNA存储遗传信息的方式,碱基互补配对等分子构成特点的发现为DNA的复制阐明奠定了基础,因此答案为D。

【试题点评】本题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为情境,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以及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旨在考查识记能力。

难度较小。

5.(浙江卷)3.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答案】A 【解析】图示过程为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同时开始mRNA的延伸,A项正确;DNA—RNA杂交区域中,DNA链上的碱基A与RNA链上额碱基U配对,B项错误;由图可知,多个核糖体结合在该mRNA上,该mRNA翻译能得到多条相同的肽链,C项错误;根据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基因表达相关过程和考生的识图能力,涉及RNA聚合酶的作用、杂交区域碱基配对情况、多聚核糖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基因表达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同等内容,综合性强,具有一定难度。

6.(海南生物卷)12.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答案】D 【解析】甲是单链DNA,乙是RNA、丙是ATP,三者都含有核糖,其中DNA中含脱氧核糖,RNA和ATP中含有核糖,A正确;甲为ATGG,含有3种核苷酸,其转录的RNA为UACC也含有3中核苷酸,因此甲、乙共含有6种核苷酸,B正确;ATP可以通过断裂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是直接的能源物质,C正确;乙的水解产物为3种核苷酸,不含有ATP,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DNA、RNA和ATP的结构和功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7.(海南生物卷)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答案】D【解析】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其中蛋白糊中含有S元素,而核酸不含,A错误;T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其寄主细胞是细菌,而酵母菌是真菌,B错误;T2噬菌体是DNA病毒,不含RNA,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病毒可以以自身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大量增殖,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病毒的结构和功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8.(天津卷)7.(13 分)肠道病毒EV71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物质M 的合成场所是。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 是。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

以病毒基因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 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 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5)病毒衣壳由VP1、VP2、VP3 和VP4 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 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 包埋在衣壳内侧并与RNA 连接,另外VP1 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

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是。

【答案】(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RNA 聚合酶(或 RNA复制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聚合酶)(2)9000 (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5)VP4 VP1【解析】(1)图中的M 物质是一条多肽链,由于EV71 病毒没有细胞器,其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①、②过程是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的是RNA 复制酶(或RNA 聚合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 聚合酶);(2)病毒是由+RNA 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先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也就是合成了一条完整的双链RNA,在这条双链RNA 中A=U,G=C,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病毒+RNA 中(假设用第1 条链来表示)(A1+U1)=40%,而互补链-RNA 中(假设用第2 条链来表示)(A2+U2)=(A1+U1)=40%,所以两条互补链中A+U 占双链RNA 碱基数的比例是A+U=40%,则G+C=60%,所以病毒基因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 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 和C 碱基数是7500×2×60%=9000。

(3)由图中可以看出+RNA 的功能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也作为复制的模板形成新的+RNA;还是病毒的组成成分之一。

(4)EV71 病毒感染机体后进入内环中首先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免疫。

(5)由于VP4 包埋在衣壳内侧不适合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由于VP1 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口服后不会改变其性质,所以更适合制成口服疫苗。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表达、免疫调节、DNA 分子结构计算的迁移。

题目新颖,难度适中。

9.(四川卷)11.( 13分)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l)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B、b表示):①B、b 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________性。

② 让F 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

所得F 3代中,雌蝇有______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一F 3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

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休上的基用E 、e 有关。

将该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 ’1, F ’1随机交配得F ’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出现白眼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该基因突变前的那分序列(含起始密码信息)如下图所示. (注:起始密码子为AUG ,终止密码子为UAA,UAG 或UGA)上图所示的基因片段在转录时,以_______________链为模板合成mRNA ;若“↑”所指碱基对缺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含__________个氨基酸。

【答案】:(1)X 隐 2 1/4 (2) X b X b ee 4 1/2 (3)乙链 3【解析】本题考查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表达等知识点。

(1)①F2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朱砂眼,即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应位于X 染色体;亲本为红眼和朱砂眼,而F 1代全为红眼,则可知红眼为显性性状、朱砂眼为隐性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