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闽北与皖南民居装饰符号的异同比较
![闽北与皖南民居装饰符号的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7866c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f.png)
闽北与皖南民居装饰符号的异同比较吴敏【摘要】闽北与皖南北民居的建筑样式与装饰风格,存在着相同性与异同性,主要是由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经济交往、人员来往造成的.闽北民居建筑样式受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建筑样式呈现多种风格,除受到赣东北、浙西南的民居影响外,受皖南民居建筑的影响最大.装饰符号决定着民居建筑风格,闽北与皖南民居的异同,在于对装饰图形语境的表达上,通过对两地间的石雕图形比较,从深层次挖掘两地民居的文化特点及民居建筑装饰的异同美.【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皖南民居;闽北民居;建筑样式;装饰符号【作者】吴敏【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3福建简称“闽”,与浙、赣两省相连。
闽北民居的建筑样式受浙、赣两省民居的影响,在闽北民居中依然留有浙、赣两省民居建筑风格的遗韵。
除了受浙、赣两省民居影响之外,闽北民居受皖南民居的影响最大。
闽北民居的建筑结构、外观样式、室内的装饰风格等,均受到皖南民居的影响。
究其原因:第一、朱熹是徽文化的重要代表,曾在闽北的武夷山生活讲学多年,因而徽州文化对闽北文化有所渗透,进而对民居装饰样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徽商在闽北进行茶叶交易活动,所开设的徽商会馆,对闽北民居装饰样式的走向,起到了引导、示范的作用。
因此,闽北民居的装饰样式带有徽派民居的装饰风格。
闽北民居与皖南民居的建筑样式存在文化、经济、地域的差异。
两地民居的外观,因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建筑的结构形式相近。
土质的外墙和木质的内部结构,加上歇山型的青瓦顶,构成了闽北民居建筑样式。
闽北民居的基本色调有两类:一类是由黄土加碎石片砌成的墙体,建筑的门面及内部为木质结构,房顶呈歇山型青瓦,武夷山市武夫镇多是这类的民居;另一类是用青砖砌成的墙体,门面及内部建筑为木质结构,房顶呈歇山型,覆以青瓦,这类民居在闽北比较普遍。
西递调查报告
![西递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4957e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f.png)
西递调查报告西递调查报告一、引言西递,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的一个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西递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历史与文化西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建筑以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为主,其特点是布局合理、结构稳固、工艺精湛。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当地人居住的场所,更是他们对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西递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区,人们以农耕为生。
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尊重自然,注重生态平衡。
此外,西递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手工艺品制作等,这些都是西递独特的文化符号。
三、社会与生活西递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家族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尊重长辈,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生活的中心。
在这里,人们过着简朴而和谐的生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教育在西递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这里的教育资源有限,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其他地方。
他们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希望他们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和社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西递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人们尊重自然,注重生态平衡。
他们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持土地的肥沃和生态的平衡。
这种环保的农业方式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递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游客的涌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保护西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五、结论与建议西递作为一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编写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西递的历史、文化和价值,提高人们对西递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福建省南平市下梅古村落空间布局探析
![福建省南平市下梅古村落空间布局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b9d5f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8.png)
2017年第2期现代园艺本文以福建下梅古村落为例,从自然空间、人工空间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这3个层面分析了下梅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并在此前提下提出根据传统空间观的古村落更新策略。
1下梅古村落概况1.1演变历史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km ,武夷山市区6km ,2500多人口,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开始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隋朝时期村落开始建立起来,宋朝又出现了里坊,清朝出现了以贩卖武夷茶叶为主的街市,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文化底蕴下梅村受着程朱理学的影响十分深刻。
江贽故居位于下梅北街方家门巷。
尚茶的人喜欢武夷山的大红袍,尚茶的人也喜欢下梅,因为下梅与茶的缘份更像一个传奇———兴旺与衰落皆因为茶。
因茶留下的文明遗存与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下梅独特的魅力。
1.3下梅古村落的整体空间分布从下梅古村的卫星图大致可以看出,下梅村的空间布局呈现组团式,村落沿着梅溪向外延伸,形成组团式分布,村落中有一条贯穿的当溪,与梅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
村落与当溪、地形完美契合,整体分布错落有致。
2下梅古村落空间布局2.1下梅古村落自然空间布局下梅位于地球北纬30°,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湿润,气温适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下梅先民选择1个南、北两面高而东、西2面低的盆地作为村落居住地的原因,根据当地居民的口述是因为勘舆家们考虑到日照因素。
下梅村落中有当溪穿村而过,又有梅溪环绕村庄南北,村庄整体上蕴藏着“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象,堪称“钟灵毓秀”之地。
2.2古村落人工空间布局下梅村的的人工空间布局属于组团式布局,有多个住宅团,每个住宅团都有较完整的基础设施,随着盆地地形、道路、以及村中的当溪相变化、联系的群体空间形态,以树、塔、庙等标志物为起点,或以路、桥、树或牌坊、亭子延伸空间,以及祠堂、庙宇、戏台等公共建筑和广场形成村内的开放空间,以街、巷收敛和转折空间引向宅群的组合空间。
基于vr实验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认知行为研究--以闽北下梅和城村为例
![基于vr实验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认知行为研究--以闽北下梅和城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f3f1f6b52acfc788ebc92e.png)
基于VR实验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认知行为研究——以闽北下梅和城村为例The Research on Visual Perception and Spatial Behavi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Based on VR Experiment: A Case Study in Xiamei and Chengcun苑思楠 张寒 何蓓洁* 张玉坤YUAN Sinan ZHANG Han HE Beijie ZHANG Yukun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规划与建设行为开始深度介入村落空间,这使得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需求愈发急切。
如何在乡村建设中确保地域文化的存续,具体而言就是如何使“乡村更像乡村”,这其中亟需的是对乡村空间规律的准确阐释,以及对乡村空间形态价值的深入挖掘。
与城市不同,中国大多数传统村落在其长期的发展历史中,自上而下的规划介入较少,而主要遵循了一种非规划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发展模式,并因此形成自然而有机的空间形态。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呈现出的审美意义,以及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性,是避免未来乡村建设“同质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正是这种自然形态的复杂性,使得传统村落的空间规律尚未得以精确阐释。
近20年来,中国乡村空间形态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方法亦从早期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化解析。
当前针对空间形态规律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空间形态物质特征,而空间的价值最终是经由人对物质空间的认知所实现的。
何种村落物质空间特征能够引发人类认知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是怎样产生的?上述两个问题尚未得到明确的回答。
本研究从认知科学视角出发,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选取闽北地区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为样本,利用VR技术开展空间认知实验,旨在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认知特征,以及物质环境对认知的影响机制。
针对传统村落的空间认知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进一步阐释传统村落的空间规律,挖掘村1 村落街景a 下梅 b 城村1a[作者单位] 苑思楠、张寒、张玉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何蓓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通讯作者(E-mail: hebeijie@)摘 要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51cd5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a.png)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西递建筑调研报告一、引言西递是中国安徽省黟县的一个古代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西递的建筑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报告对西递的建筑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以及保护状况。
二、建筑风格西递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安徽民居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优雅。
西递的建筑外观多为青砖灰瓦的结构,结构简洁大方,屋顶多为抬梁式和斗拱式两种形式,显得十分雄伟壮观。
房屋多为木结构,采用皮角结构,屋内无丁仔墙,空间感较大。
三、结构特点西递的建筑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平线条鲜明:西递的建筑多为单层或两层,底层多为堂屋,用于居住和接待客人,上层为起居室。
建筑外部的檐口和窗户都采用木板刻花和雕刻的装饰,线条流畅而鲜明。
2. 重点突出:西递的建筑设计着重考虑进门处和檐口的美感,门楼和檐口常常是建筑中的重要元素,突显了建筑的华丽和庄重。
3. 极富文化内涵:西递的建筑多以同时代文化为主题进行装饰,例如刻有中国古代文学名句和传世佳作的门楼和墙壁,使建筑更具文化内涵。
4. 紧凑而有序:西递的建筑布局紧凑而有序,整齐划一,完全符合传统建筑规范,形成了严谨而稳固的整体。
四、保护状况西递的建筑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推进。
目前,大部分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可以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结构特点。
另外,相关部门对西递的建筑进行了重点保护和修缮,力求使其保持原汁原味。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建筑材料的老化和损坏、建筑结构的岌岌可危等。
针对这些问题,西递的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措施,加强了建筑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力图尽量减少建筑的损坏和退化。
五、建议1. 加强宣传与推广: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西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2. 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对西递的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建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和保养。
3. 强化协调与合作: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推动西递的建筑保护和发展工作。
案例赏析-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案例赏析-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https://img.taocdn.com/s3/m/e88be299647d27284b7351b4.png)
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 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 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 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 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 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 雅致,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 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 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 的一颗明珠。
14
. 15
.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 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 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 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 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 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16
. 17
.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 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 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 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 见。
18
.
永续传承任重道远
《西递古村落保护规划》 《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 《西递、宏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建筑修缮设计 方案》
19
.
合理利用促进保护
保护古村落,不仅要有静态的保护, 更要有动态的传承。
.
世界文化遗产
皖南古村落 ——西递、宏村
文化传播学院 11级汉语言(2)班
林璐 刘梦洁
1
. 2
.
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 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 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 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 色。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18e8184a7302768f993901.png)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摘要】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皖南地区传统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
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研究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有利于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
【关键词】村落布局空间层次构成要素1 村落布局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1)线型布局。
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
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如歙县渔梁。
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
(2)散点型布局。
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
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婺源晓起。
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
(3)集聚型布局。
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
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
集聚型布局如果处理不好,内部形态易紊乱,卫生条件差。
2 村落空间层次村落空间层次关系围绕皖南民居形成特点,将宗族聚落关系以空间递进的方式联系起来。
例如宏村村落空间关系就是一个例子。
宏村位于黯县是皖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个聚居村落,村落整体布局井然有条。
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将村中天然泉水挖掘成为半月形池塘,并从西河中引水入村,明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挖掘成南湖,形成完整的水系。
在宏村村落空间规划方面以纵向发展的形式层层叠加,视传统道德观念为规划要点,以宗祠为聚落中心。
因此空间环境的构成需要迎合居住者的活动方式与意向,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同时利用依水而居的特点,使村落发达的水系为其横向连通线,渐深渐主。
使民居围绕宗祠形成一个空间中心点,体现出整体环境在一个有序的层次空间中体现传统聚居文化的独特空间魅力。
居住组团平行于水系展开布局,有利于建筑空间层次的形成。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3b8b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2.png)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西递建筑调研报告西递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是中国四大传统古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古老氛围。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递的建筑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西递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
整个村落呈方形,由七个由石板路相互链接的小巷组成,中间有一个中心广场。
每个小巷里都有精美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古典建筑,如民居、庙宇和学堂等。
在这些小巷之间,还有许多花园和庭院,充满了自然的美感。
其次,古民房是西递建筑的一大特色。
这些古民房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以内宅为主,外形朴实而又不失华丽。
房屋通常为二层或三层,以木材和土坯为主要建材。
门窗镶嵌有精美的雕花,屋顶覆盖着青瓦。
内部的结构也很精巧,有厅堂、客厅、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域,同时还有一个庭院。
这些古民房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居住文化和审美理念。
再次,西递的建筑装饰非常讲究。
在古民房的门窗、柱子和屋顶上,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和彩画。
这些装饰图案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充满了民族文化的瑰宝。
装饰还运用了不同的颜色和材质,使得整个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西递的建筑还非常注重风水。
传统的风水观念认为,建筑应该依据山水的方位和地势来布置,以求得吉祥和平安。
因此,在西递的建筑中,很多房屋都是面向南方,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温暖。
同时,房屋周围还栽种了许多树木和花草,增加了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总的来说,西递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古老氛围。
建筑布局精致,古民房朴实华丽,装饰讲究而丰富多样,同时还注重风水。
西递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值得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与发展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1eccbd58bd63186bcebbc3f.png)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与发展作者:蒋喆胡希军雷芳程师师卢思维朱小青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1期【摘要】福建武夷山下的下梅古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福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
下梅古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保留了很多传统风俗及古朴的生活状态,但在遗产保护程度上较弱。
本文通过阐述下梅古村的旅游特色和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古村的策略和建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遗产保护;下梅村;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了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
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也是历史的缩景,更是宝贵的历史遗产[1]。
下梅古村属于福建武夷山下古村落群,因晋商和武夷岩茶闻名。
如何保护古村并且利用茶文化进行古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有着悠悠历史的古村的现实问题。
1、下梅古村概述1.1下梅古村茶文化历史下梅古村座落于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有8公里,与武夷山市区相距6公里,占地面积约为2.2万km²,现有2000多的人口。
下梅古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就有活动遗迹,隋朝建立村落,宋朝建造里坊,清朝进入全盛,成为当时武夷山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乾隆二十年,中俄贸易集中于边境城市恰克图。
晋商常氏在崇安县的下梅村收购茶叶,建立岩茶加工坊,将散茶加工成乌龙茶、红茶、砖茶。
梅溪作为下梅沟通外埠的唯一水路,每年茶期,茶叶通过梅溪水路运至崇安县,然后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再到汉口,向北经过洛阳、晋城、太原、大同、到张家口、归化,再用骆驼到恰克图。
武夷山岩茶通过这一条漫漫的茶商路运至俄罗斯,被世人熟知,作为茶商路的起点下梅村也因此成名。
[2]1.2下梅古村的建筑特色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下梅古村位于闽北,紧邻江西与安徽遥遥相望。
古村最初的形成是因外来人口汇集,而后以茶商中转站为途径发展,受到多重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上则体现为徽派建筑、岭南建筑和江南私家园林三种建筑风格共存,其中受徽派建筑影响尤为深远。
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
![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bda62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1.png)
Tourism Overview96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舒小坚 李 双 陈 鑫(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32)摘 要:服务设计作为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体验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体验成为服务设计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涉及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以安徽省黟县西递古村旅游为例,深挖西递的文化资源,分析西递古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并结合服务设计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改进西递古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设计,形成更加完善的文化体验体系,从而增强地域文化的体验感和传播魅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服务设计;古村落旅游;文化体验;西递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指出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
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1]。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之际,服务设计作为新的思路,能够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体验质量,将服务设计应用于乡村旅游设计中也将成为热点[2]。
因此,本文将以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中的应用作为研究重点,探求优化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的路径。
一、我国古村落旅游发展现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历史文化古村旅游蓬勃发展。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在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出现盲目建设、随意改造、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的问题。
为吸引更多游客,有的古村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随意增加现代商业设施和旅游景点,导致古村落的文化特色被稀释,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其次,对古村落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一些古村落仅仅复原了古建筑的外观,没有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背景、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无法真正凸显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下梅古民居与西递古民居内外观装饰的差别
![下梅古民居与西递古民居内外观装饰的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9c4fbd563b3567ec102d8a0a.png)
罗 珊 李志鹏
( 南平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 系, 福建 武夷山 3 4 0 ) 5 3 0
摘要 : 武夷文化作为福建八闽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一直闪耀着其夺 目 的光芒。武夷山的下梅古村落又是武夷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 分。 明清时期 民居建筑保存 完好 , 其 素以“ 砖雕 、 石雕、 木雕” 出名 , 我看来 , 在 下梅与 古徽 州建筑血脉相连 , 马 如 头墙 、 天井、 火墙 、 防 砖雕 、 石雕、 木雕等 , 仔细品味 却与作 为徽派 建筑的典型代表的 西递 古民居群有不尽相 同之处。 但 前
第2 6卷 3期 20 0 7年 7月
南平 师 专学报
J OURNAL OF NANP NG T ACHE I E RS COL EGE L
维普资讯
V0 _6 l2 No 3 . Biblioteka J l.0 7 u y2 0
下梅古民居与西递古民居 内外观装饰的差别
这些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徽商还乡后 以雅 、 、 文 清高 、 超 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 ,而不同于普通商人 “ 爆发
户” 的心态 , 片面的追求富丽 堂皇 , 以使得古村落的 所 文化环境更为丰富 , 同时由于经商 , 古村落建设和发展
都颇为富丽雅致 :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 框 、 窗 , 雕 的 奇 花异 卉 、 漏 石 飞禽 走 兽 , 雕 的楼 台亭 砖 阁、 人物戏文 , 及精美的木雕 , 绚丽的彩绘 、 璧画。在 内 部装饰上 , 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 尤其是充分运用木 雕艺术 , 在斗拱 飞檐 、 窗棂橘扇 、 门罩屋翎 、 门栏 花 杆、 神位龛座上 , 精雕细缕。在技法上采用高 、 、 、 低 镂 透、 通等多种手法来表现 。低浮雕 ; 高浮雕 ; 镂空雕 ; 透 通雕 。 中透通 雕 的层次 有 的达 到 了 6层 , 工 细致 已 其 雕
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21b55dd1f34693dbef3ec3.png)
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下的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复兴与营建策略研究”(编号:18XSH007 ) o王葆华孟赛龙摘要: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 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 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 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彩响因素相关, 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皖南传统村落;空间网络特征;彩响因素;黄山市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geographically representativetraditional setdements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are femous for their wide preservation area, highdegree of i ntegrity, type of p ublic, and profound social and historicalcultural heritage. They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research value. . Theresearch area of this paper takes Huangshan City, a core area deeply influenced by Huizhou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rou^i field research,literature review, and regional culture to study the spatial networkcharacteristics of t raditional villages, it reveals tha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have a mountain ring water hug. The evolu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tree —shaped material spac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angible spatial network that is botheclectic and inhabited, an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summarizes theformation of its spat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mainl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migration, social economy and The fourinfluencing 包ctors of human history are related. Finally, through theabove research, a macroscopic 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idea ispropos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 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Key words :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spatialnetwork characteristics ; influencir^ 6ctor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 ( 2020 ) -03-92 ( 5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社会群居文化最基层的聚落单位之一,是社会与人类发展的源泉巾。
聚落探访: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以宏村和西递为例
![聚落探访: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以宏村和西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c3a4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8.png)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3)11-0005-03DOI:10.16330/ki.1007-7359.2023.11.0021徽州传统村落及其空间布局特征的内涵徽州传统村落中心地带分布于原徽州府的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的地域范围之内,由传统徽派民居组成的聚落空间,许多村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村庄格局和文化传统。
宏村和西递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村落的整体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突出体现了徽州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聚落空间格局等基本特征。
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是指其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状态,本文所探讨的空间布局特征可分为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两部分。
宏村和西递作为徽州传统村落中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其在空间布局上的共性和差异性,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总结。
2徽州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2.1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乡村的空间形态研究本质上是分析建设空间与周边环境(即非建设空间)之间的关系。
将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在地域上的形态特征作为整体进行考察,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即村落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关系和村落外部边界轮廓形态。
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条件的差异性,使得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发展在规模、区位、次序和自组织形式上产生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村落空间形态。
徽州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研究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动态演变过程,村落内各种功能变化导致村落整体空间的位移与扩张,即周边自然环境逐渐被村庄建设所替代的过程;二是村落外部轮廓,即经过一定历史时期演化所形成的目前村庄形态的外部边界特征。
2.2宏村的外部空间形态2.2.1宏村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①定居时期宏村为汪氏氏族居住地,根据宏村宗谱记载,约公元1131年汪氏氏族原居住地遭到焚毁,遵先祖遗嘱迁居至雷岗山一带,在雷岗山南侧山脚下购买了数亩宅基,建筑十三间民宅,定名为弘村。
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
![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5162c2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8.png)
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
张玉;陈坚;李灵
【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19)1
【摘要】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迄今保留的古村落的整体格局较为完善.通过实地考查,结合文献比较和分析,发现下梅古聚落是"一轴"、"一边"、"两个中心"的空间格局.下梅古民居传承了我国古民居"天人合一"、"居中为尊、中
轴对称"、"儒家礼乐文化"、"祈福纳吉"等传统文化意象,又含蓄包容多元,对待外来建筑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同化力;其最大的外观特征是:青砖白缝生土墙,黛瓦出檐长;卵石勒脚曲径幽,马头彩带扬.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张玉;陈坚;李灵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武夷学院环境与建
筑工程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1
【相关文献】
1.理学文化视野下的古民居建筑伦理特征——以武夷山市下梅村古民居建筑群为例[J], 肖玲
2.下梅古民居与西递古民居内外观装饰的差别 [J], 罗珊;李志鹏
3.文化遗产档案视域下的古民居档案管理——以浙江省龙游县古民居为例 [J], 张震雄; 徐欣云
4.文化遗产档案视域下的古民居档案管理——以浙江省龙游县古民居为例 [J], 张震雄; 徐欣云
5.闽北下梅古民居建筑砖雕美学研究 [J], 陈静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8dbadc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e.png)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西递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一个古村落,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村落格局而闻名于世。
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我将对西递的建筑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首先,在西递古村落的建筑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的木结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由松木和柏木建成,结构稳固,抗震性较强。
这些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檐式屋顶、攒尖式屋顶和歇山式屋顶。
檐式屋顶一般用于寺庙建筑,具有较高的重心,适合抗震。
攒尖式屋顶由两个相互倾斜的三角形构成,常见于居民住宅。
歇山式屋顶由四块三角形构成,一般用于商业建筑。
其次,西递的建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这些建筑大多布局均衡,和谐统一。
建筑群的中心大多是一座庙宇或祠堂,周围则是居民住宅和商业建筑。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居住、商业和宗教功能的有机结合。
此外,西递的建筑还注重窗户的设计和布置。
窗户是民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采光、通风和景观欣赏的功能。
在西递的建筑中,窗户通常采用木雕窗,寓意着美好的生活和吉祥的寓意。
窗户的样式多种多样,如牡丹花窗、鱼藻纹窗等,都展示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与独特之处。
最后,西递的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自然与建筑相互映衬的美景。
建筑中的庭院、假山和花园也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增加了整个古村落的景观魅力。
综上所述,西递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它的木结构建筑、和谐统一的布局、精美的窗户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西递的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西递的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多的认识。
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的开题报告
![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6a1643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6.png)
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下梅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其建筑风格多样、历史遗迹丰富。
该村庄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
本次论文研究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对于揭示村庄历史文化、探讨古村落
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1. 下梅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背景介绍;
2. 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特点分析;
3. 下梅村的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方式研究;
4. 下梅村的发展机制及其保护措施研究。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图、图片等数据资源,分析下梅村历史信息和演变过程。
2. 调研法:对下梅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调查了解下梅村的现状和居民生活方式。
3. 对比法:借鉴其他地区的古村落保护经验,对下梅村的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预期结果:
1. 对下梅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探究,全面介绍下梅村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
2. 分析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特点,揭示其建筑风格、居民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特点。
3. 探讨下梅村的发展机制及其保护措施,为下梅村古村落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意义。
西递村图文调研报告
![西递村图文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8776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0.png)
西递村图文调研报告西递村图文调研报告西递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
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和图文记录,介绍了西递村的地理环境、建筑特色、历史文化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状态。
一、地理环境西递村位于黄山市南部的西递镇,距离市区约60公里。
村庄周围山峦环抱,风景秀丽。
整个村庄分布在山脚之下,紧邻一条小溪。
村庄建筑遵循地形起伏,以台地、台陛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布局。
二、建筑特色西递村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石为辅。
建筑的门楼高大雄伟,整个村子有鳞次栉比的屋脊,层层叠叠的蜿蜒小巷,形成一道画龙点睛的风景。
有的民居建筑以天一石为基石,屋顶像一把伞,下面呈圆形,上面是正方形。
整体建筑布局紧密,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神韵和特色。
三、历史文化西递村历史悠久,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村内保存着很多明清时期的文化遗迹,如民居、庙宇、学堂等。
在这些文化遗迹中,体现了村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劳动成果,也记录下了村庄发展的历史变迁。
四、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由于西递村距离城市较远,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村民以种地、养殖为主要生活方式,通过劳动换取生活所需。
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村民乐观向上,勤劳节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同时,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些额外的收入来源。
综上所述,西递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色。
这里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村民依然乐观向上,勤劳节俭。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西递村,使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类型及居民行为活动模式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例
![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类型及居民行为活动模式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f141f7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7.png)
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类型及居民行为活动模式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例苏梦蓓;宋学友【摘要】西递村地处黄山市黟县,为胡氏族人聚居地,村落肌理保持良好.对西递村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类型和居民行为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递村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类型主要有街巷空间、坦、村落外围空间,不同外部公共空间的界面组成存在差异;必要性活动场所分布广泛,包括田地、街巷和家庭宅院等,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多发生在民居家门口或坦等广场空间.【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7(014)018【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类型;行为活动模式【作者】苏梦蓓;宋学友【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1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芦原义信[1]认为,外部公共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意义的外部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其更有实用价值。
外部公共空间主要包括界面和人造物。
外部公共空间的围合由界面形成,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
底界面构成类型多样,同样的元素以不同的砌筑方式和花纹会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
侧界面由建筑的外立面构成。
人造物是指外部公共空间中人为建造的建筑小品或建筑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2]。
由于外部公共空间建造和使用者是人,因而在讨论外部公共空间时,必须考虑人在其中行为活动的模式。
古徽州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的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
西递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在古徽州传统村落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西递村古称西川或西溪,由村落西侧的小溪得名,后由于村外有邮递驿站,故得名西递村。
西递村整体形态酷似船形,中间宽两端窄,村落道路则为骨架结构,多沿村中溪流修建,整体走势较为平直,部分路段由于避让民居或祠堂等建筑,略显曲折和拥挤。
目前,西递村作为旅游景点,游客参观和体验的是村落外部公共空间和部分对外开放的民居建筑内部空间。
047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047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f19e4300912a2161479298e.png)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追慕堂
清
穿斗 单坡 无
20.7 米
15.6 米
6.0 米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点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两个村落祠堂空间格局大致相同。
不同点:(1)下梅民居院落空间四面均有建筑界面围合;西递则多以三面住宅加一墙围合的 形式出现。(2)两个村落祠堂中庭空间大小有差异,西递院落相对下梅开敞。 线要素:线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古镇中的各个街巷空间:
元 熟 始出现拥有巨资的 商业的发展进
化。
上移民最多的
期 徽商。
入稳定阶段。
时期[9]。
手工业、冶铸业、 朱熹生活桑梓 成
商业得到发展。 于此,习尚知 熟 明
儒家思想成为该 书,科举入仕 期
地区的主要文 化 蔚然成风。
观念。
茶业成为推动当 明末清初时期 鼎
地经济发展的支 晋商与闽北茶 盛 清
柱产业。
生活服务
街巷沿水系一侧设 置,有方便居民用水 的亲水平台。
两侧建筑高度 3 米-6.5 米
高宽比(H/D) 功能
1/1-2/1
生活服务
该街巷主要为两侧 居民服务,交通性较 强,开放空间较少。
西递
位置
长度
街巷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
高宽比(H/D) 功能
沿街串联了村落主
西递中部 660 米
2.2 米-3.5 米
“近畿大郡” 。 [3]
开垦农田,发展农 唐代北方移民 发 唐
唐 末 北 方 大 族 迁 人口大量增加
耕文明[5]。
的陆续迁入聚 展
入,形成第二次移 促进了商业的
居形成村落[6]。 期
民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8 闽北下梅区位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2.2 技术路线
图 9 皖南西递区位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对古镇空间格局进行原型解析,其格局要素可分为构成要素和基底要素两个部分;其组
合方式又可拆分为微观、宏观两个层面。通过现场调研测绘,二维分析及三维建模取得原始
素材并进行组合分析,发现两村落空间格局上的异同点。分析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 4 闽北,皖南地区气候环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 5 闽北,皖南地区地理环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1.2 人文生境(经济与文化)
表 1 闽北与皖南地区发展历程一览表
闽北
皖南
发展特点
大事记
阶 时期 阶 大事记
发展特点
段
段
秦汉时基本处于 为吴越属地, 初 秦 初 为吴越属地,人烟 基本处于原始
原始未开发状态。 人烟稀少。
经济环境 主要产业
茶,稻米,手工制品 盐,典当,茶,米,手工制品
经营市场
较小,“万里茶路”沿线 较大,全国及东亚地区
发展程度
一般,产业类型单一
较高,产业覆盖面广
资本积累
一般,茶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较多,掌握全国盐业经营
发展历程
偏晚,明末清初开始快速发 较早,宋已形成规模,明中期
展,鼎盛时期为清中叶
便已达到顶峰
总体分布:下梅和西递两村落不同类型街巷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图 13,图 14)。
图 13 下梅村街巷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 14 西递村街巷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表 2 下梅与西递线要素空间比较表
村落 位置
平面
滨 下梅
水
街
巷
位置
长度
当溪两侧 580 米
街巷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
南 3.3 米,北 2 米 3 米-6.5 米
“近畿大郡” 。 [3]
开垦农田,发展农 唐代北方移民 发 唐
唐 末 北 方 大 族 迁 人口大量增加
耕文明[5]。
的陆续迁入聚 展
入,形成第二次移 促进了商业的
居形成村落[6]。 期
民高峰。
发展[7]。
祁门茶市的兴起。
农业进一步发展 北 方 移 民 入
宋 成 徽纸远销四川。开 农业、手工业、
[8]。茶叶种植规模 迁,成为历史
呈环状将村落包围在
其内。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1)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2)与周边山川、水系之间的关系条件相同;(3)农田 包围村落的空间模式相同。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 7 皖南徽商经营范围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闽北、皖南地区的开发源于东汉时期的移民,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两地的农业、冶铸 业、手工业及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南宋以后闽北、皖南两地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 期,商人经济与程朱理学构成了村落经济与精神的两大支柱。明清时期两地发展达到顶峰, 雄厚资本的积累大力推动了当地的开发建设并由此奠定了后世发展的格局。
通过比较两地的生境条件可以发现在自然及文化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主要的区别在于经
济的发展上,相比之下皖南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而且其繁荣时期也比闽北早了一百多年。
皖南强大的经济支撑下表现出了强劲的文化优势。闽北后来的发展则主要受到了当时皖南风
格的影响,然后结合周边环境及自身条件又有所改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可以说闽北、皖南两地在渊源上主要是一种母体子承的关系:两者都来源于同一文化环
境,皖南先期的优势发展为闽北后来的建设提供了蓝本。
2.闽北与皖南地区村落空间组织方式比较
2.1 研究对象
本文分别选取闽北与皖南地区传统村落—下梅及西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村落空 间格局上的异同点,进而总结出两地区的风格差异。
表 3 下梅与西递面要素空间比较表
村落 位置
平面
剖面
现状格局
节 下梅
点
空
间
位置
年代
功能 开放性 铺地
平均高度
面积
出入口 混合使用单双坡的建筑
当溪东段 清
商业 公共
石板,木 7.5 米
3660 平方米 6
屋顶形式,呈线性排布,
板
形成连续的滨水界面。
西递
位置
年代
功能 开放性 铺地
平均高度
面积
出入口 开敞空间结合水系布置,
生活服务
街巷沿水系一侧设 置,有方便居民用水 的亲水平台。
两侧建筑高度 3 米-6.5 米
高宽比(H/D) 功能
1/1-2/1
生活服务
该街巷主要为两侧 居民服务,交通性较 强,开放空间较少。
西递
位置
长度
街巷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
高宽比(H/D) 功能
沿街串联了村落主
西递中部 660 米
2.2 米-3.5 米
图 10 技术路线围图
2.3 格局要素 2.3.1 构成要素
点要素:点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传统村落中的院落空间: 总体分布:传统院落空间按功能主要分为祠堂和民居两种类型。下梅和西递两村落不同类型 院落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图 11,图 12)。
图 11 下梅村建筑功能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表 1 下梅与西递点要素空间比较表
始汉
始 稀少[1]。
未开发状态。
移民的迁入开始 南北朝时期中 期
期
出现小型聚落,原 原战乱,开始
东晋 发 北方战乱,中原大 以 小 农 经 济 为
始农耕文明产生。 出 现 北 方 移
展 量移民涌向南方, 主,北方先进生
民。
期 形成了向南方的第 产技术在此得
一次移民高峰[2]。东 以推广[4]。
晋末已发展成为
敬爱堂西
清
穿斗 双坡 无
12.0 米
15.2 米
6.0 米
侧为院墙,四面围合。
村落 位置
祠 下梅
堂
院
落
空
名称
年代
间
邹氏宗祠
清
西递
平面
剖面
现状格局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穿斗 单坡 无
14.6 米
13.7 米
6.0 米
名称
年代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追慕堂
清
穿斗 单坡 无
20.7 米
15.6 米
6.0 米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点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两个村落祠堂空间格局大致相同。
不同点:(1)下梅民居院落空间四面均有建筑界面围合;西递则多以三面住宅加一墙围合的 形式出现。(2)两个村落祠堂中庭空间大小有差异,西递院落相对下梅开敞。 线要素:线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古镇中的各个街巷空间:
表 4 村落与自然基底要素现状关系表(下梅村)
分类
区位
现状
关系模式
山:周边主要山体海
群山环绕:下梅位于梅
拔:高塘:600 米,
溪下游河谷地带,附近
脑头:800 米,后山:地来自平坦开阔,远处群450 米。上半山:700
山环布。
米。
水:梅溪:梅溪全长
一水穿城:下梅西邻梅
50 多公里,明清时期
溪,东侧当溪自东向西
3 米-9.0 米
1/1-3/1
商业服务
要开放空间及重要
建筑,公共性较强。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线性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1).村落主要街道承担了村落的大部分公共活动,串联了村落中的重要建筑及开敞 空间,而其他内部街道则主要起交通联系作用,公共性较弱;(2).街巷的空间尺度相近,尺 度较小比较宜人。 不同点:由于商业空间所处位置的不同,两个村落对于滨水及内部街巷的空间处理也有不尽 相同之处。 面要素:面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古镇中的节点空间:
仰高堂北 清
生活 公共
石板
4.5 米
2270 平方米 3
连续丰富,界面变化多样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面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节点空间均与水结合,场所感强,层次丰富。
不同点:下梅村在滨水空间处理上会有很多灰空间的存在,而西递滨水空间则完全开敞。
2.3.2 基底要素
“自然基底要素”主要包括与村落相关的水系、山体、农田:
图 12 西递村建筑功能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村落 位置
平面
剖面
现状格局
民 下梅
居
院
落
空
位置
年代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间
大夫第北 清
穿斗 单坡 无
12.0 米
13.8 米
6.0 米
西递
位置
年代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主厅双坡,两侧单坡,南
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
——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郑浩吴晓高源
【摘要】闽北与皖南地区位臵相近,因而在村落空间布局上多有共同支出。但二者受具体气候地理
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表现上又不尽相同。本文选取闽北及皖南典型传统村落—下梅和西递,在空间 组织方式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进行成因剖析,进而总结出闽北及皖南地区传统村 落空间格局特征的联系性与差异性。
商合作开辟 期
“万里茶路” 。 [14]
失去与外界经济 清咸丰年间太 衰
贸易联系,同时战 平天国运动阻 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