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
3、通过练习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结构特点和标志词。
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序变化规律。
区分不同类型特殊句式在语境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些文言文的句子,大家来猜猜它们的意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好,有同学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早任用您,如今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非常棒!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和我们平时说的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点不一样呢?这其实就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句式——判断句。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不一样”。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特点: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形式:“……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者,……”,如“粟者,民之所种”。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形式:“于”字句,如“受制于人”。
“为”字句,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见”字句,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字句,如“忠而被谤”。
3、省略句特点:句子成分在一定语境中省略。
常见形式:省略主语,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练习,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表示判断或肯定。
举例:《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也”。
2. 被动句:用“被”、“受”、“遭”、“见”、“给”等词表示被动。
举例:《史记》中的“项伯见杀”。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举例:宾语前置如《诗经》中的“谁谓草木不如人”。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举例:省略主语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疑问句:用疑问词或语气词表示疑问。
举例:《论语》中的“吾谁欺,欺天乎”。
3. 练习: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类型,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汉语中的其他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对仗句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言特殊句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如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特殊句式。
八、案例分析1. 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2.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判断句式——以“……也”结尾【教学目标】1. 理解判断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判断句式。
【教学重点】1. 判断句式的概念。
2. “……也”结尾的判断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判断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判断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以“被”字开头【教学目标】1. 理解被动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被动句式。
【教学重点】1. 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被动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被动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教学目标】1. 理解省略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1. 省略句式的概念。
2. 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省略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省略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省略句式,并改正错误。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特殊句式,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为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做铺垫。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1.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特殊句式的特点。
1.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特殊句式。
第二章:倒装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倒装句。
2.2 教学内容倒装句的定义。
倒装句的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2.3.2 讲解:讲解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2.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倒装句的特点。
2.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倒装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被动句。
3.2 教学内容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的特点。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3.3.2 讲解:讲解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3.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特点。
3.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省略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省略句。
4.2 教学内容省略句的定义。
省略句的分类: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回顾前三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4.3.2 讲解: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4.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省略句的特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判断方法。
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图片和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程度和翻译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例1:宾语前置句例2:定语后置句例3:介词结构后置句2. 找寻相关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特殊句式案例库:收集和整理各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在线学习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课程、论坛和学习网站,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渠道。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倒装句2. 被动句3. 省略句4. 判断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被动句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长期效果: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长期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增强视觉效果。
3.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后自学。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和翻译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句子表示判断。
2. 被动句:用“被”、“受”、“遭”、“由”等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5. 疑问句:用“何”、“胡”、“安”、“焉”等表示疑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翻译。
2. 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用法,疑问句的用法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翻译练习:布置课后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定义和例句。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讲解特殊句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判断句1. 定义:判断句是用来判断事物性质、状态或关系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判断词+ 宾语3. 例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被动句1. 定义:被动句是表示主语被动接受动作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被动词+ 宾语3. 例句:“夫子哂之。
”三、倒装句1. 定义:倒装句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位置的句子。
2. 结构:谓语+ 主语3. 例句:“夫子居于卫,颜回问曰:‘卫君待子而君之,子欲以君往乎?’”四、省略句1. 定义:省略句是省略掉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
2. 结构:省略成分+ 剩余部分3.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五、疑问句1. 定义: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
2. 结构:疑问词+ 谓语+ 宾语3. 例句:“子路问:‘君子成人之美,而成己之恶乎?’”六、祈使句1. 定义:祈使句是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禁止等语气的句子。
2. 结构:祈使词+ 宾语(有时省略)3.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并列句2. 结构:句子1 + 连词+ 句子23.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八、转折句1. 定义:转折句是表达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立情况的句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特殊句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被、受、遭、蒙、让、见、于”等字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兼语、疑问代词作主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语法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句式的实际应用。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一些文言文作品,让学生阅读,进一步巩固特殊句式的知识。
3. 文化讲解:介绍一些与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背景介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句式1.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例如:•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并列的意思,或者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两个并列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个并列的句子)3. 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简化句子结构,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省略了“不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省略了“以德”)4.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名词或动词的-ing形式作为独立主格,表示一个与主句有关的补充说明。
在文言文中,独立主格结构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表达原因、结果、条件等。
例如:•吾闻其语而喜。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语”)•吾见其人而怒。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人”)三、练习题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倒装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并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3.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稳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 ,学生大量的训练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被动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加以稳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由于语言的开展和演变 ,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 ,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 ,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 ,……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 ,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 ,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 ,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 ,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 ,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 ,扬之泰州人 ,本姓曹。
--〔?柳敬亭传?〕4、“…… ,……〞式。
“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 ,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 ,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那么、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用副词“非〞表示否认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 ,文言文中也有 ,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第一篇: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一、判断句:(一)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2、巨是凡人。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5、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为、“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1、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臣本布衣。
5、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过大孤山小孤山)6、且相如素贱人。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者,……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亚父者,范增也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5、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者也”1、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樊哙,沛公之参乘者也。
“……者,……”1、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也”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是寡人之过也(……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四)无标志词,谓语对主语有断定性。
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主语,名词性谓语)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52级3级部语文组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1年天津)2、(08广东)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不之罪。
(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2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二、省略句1、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
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
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
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
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133、(11答案提示1、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典型例句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典型例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特殊句式。
2.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三、典型例句分析(15分钟)1. 展示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判断特殊句式。
2. 讲解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3. 判断和翻译倒装句。
七、教学重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把谓语动词的一部分提到主语前面,使语序颠倒的一种句式。
常用于强调、疑问和表示否定等语气。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形式较多,常见的有下列几种:1、主谓倒装:把动词提到主语前面,用于加强句子语气。
例如:时至兹乃方始春。
(《谷梁传》)2、谓宾倒装:把宾语放到谓语动词前面,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夫神气者,莫之能加也,死生安之。
(《庄子·养生主》)3、主谓宾倒装:即把宾语提到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前面,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小雅·车舝》)4、状语倒装:将表示时间、地点或方式等状语提到句首,常用于强调性语句。
例如:阳春白雪,江山如画。
(《红楼梦》)二、比拟句比拟句是一种把事物与事物相比较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比拟句多采用“如…之…”的形式,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标准,将另一件事物与之相比较。
例如:德如水,法如束;仁者爱人,信者让人。
(《道德经》)三、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复合句分别用逗号、句号、分号等连接起来的句子。
并列句的连接词往往是“且”、“及”、“而”、“或”等。
例如:斯见矣,肇乎其名,夫惟贤达,能有所鉴也。
(《论语·里仁篇》)四、反问句反问句是用疑问词或不用疑问词,表示肯定的意思,常采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强烈的态度,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彼何人也?子之谁也?(《论语·里仁篇》)五、破折句破折句是指一个长句被打断成数个小句子,各个小句子中间用“、”或“,”等标点符号分隔开来,使句子有节奏感,更具表现力。
它常用于强调或描写具体事物。
例如:辛苦者,其所得甚微,安乐者,其所受甚少。
(《论语·公冶长》)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重复使用同一类词汇或句型结构,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国语·晋语八》)。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1.4.2 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1.4.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例子。
1.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1.4.5 总结:强调文言文特殊句式在古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2.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判断句的用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4.2 讲解:讲解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结构。
2.4.3 实例分析:分析判断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2.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4.5 练习:学生自行判断给出的文言文句子是否为判断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3.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用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3.4.2 讲解:讲解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结构。
3.4.3 实例分析:分析被动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3.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4.5 练习:学生自行判断给出的文言文句子是否为被动句。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4.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倒装句的用法。
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1.1 特殊句式的定义1.2 特殊句式在高考文言文中的重要性1.3 学习特殊句式的目标与方法第二章:判断句2.1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2.2 判断句的构成要素2.3 判断句的用法与例句2.4 高考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三章:被动句3.1 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3.2 被动句的构成要素3.3 被动句的用法与例句3.4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四章:倒装句4.1 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4.2 倒装句的种类与用法4.3 倒装句的例句与分析4.4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五章:省略句5.1 省略句的定义与特点5.2 省略句的构成要素5.3 省略句的用法与例句5.4 高考文言文省略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六章:疑问句6.1 疑问句的定义与特点6.2 疑问句的构成要素6.3 疑问句的用法与例句6.4 高考文言文疑问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七章:否定句7.1 否定句的定义与特点7.2 否定句的构成要素7.3 否定句的用法与例句7.4 高考文言文否定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八章:夸张句8.1 夸张句的定义与特点8.2 夸张句的构成要素8.3 夸张句的用法与例句8.4 高考文言文夸张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九章:比喻句9.1 比喻句的定义与特点9.2 比喻句的构成要素9.3 比喻句的用法与例句9.4 高考文言文比喻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10.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解题技巧10.3 练习题与答案10.4 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进行判断来表达意思。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判断句时,可能会对其中的判断词和判断形式感到困惑。
二、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别人对主语施加的。
学生在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时,可能会混淆主语和动作承受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3.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4.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被动句二、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省略句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5、分句的省略。
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
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