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成就和经验
底,火电脱硫机组比例达到 4 % 8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 高到6% 20 年我国二氧化硫和 CD 0 。 07 O 排放量实现双下降,
分 别 比 20 0 6年下 降了 4 6 %和 3 1‰ .6 .4
二是生态 保护和 生态建设 成效显著 。 截止 20 年, 07 全
四是重视管理 , 依靠科技 。 在初期环境治理资金不足 的情况下,依靠加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也取得了一定成 效。如工业污染防治实现了五个转变,从点源治理向点源 与流域区域综合治理相结合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 量控制相结合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末端治理与源头、全过 程控制相结合转变,从企业治理 向企业治理与调整产业结 构 、产业布局相结合转变,从常规环境管理向常规环境管 理与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相结合转变。
境保护的指导理念不断深入 , 环保的国家意志不断增强。
二 是统 筹兼 顾 ,协 调 平衡 。国家从 战略高 度考 虑人
保护道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 以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为宗 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 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确保核与辐射环境
安 全, 环境保 护工 作取 得 了以下主 要成 就 。
统;地级以上城市已建成 10 多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全 00
国已有 3 %的环境监察 机构达 到标准化建 设要求 。环境 宣 0
传教育、环境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工作也得到了 进一步加强,为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多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主要有 : 0
一
是理念 创新 ,典型 示范 。从 1 8 9 3年将环境 保 护确
的更 新换代 、家 电产 品的 出 口、农业相 关领域的 发展起 到 了极 大 的促进 作用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环境政策主要是以农业污染治理为重点,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也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当前的发展历程,全面介绍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主要是以农业污染治理为重点。
当时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农村面源污染,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农村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土地管理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等,确立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框架。
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和支持,大力推进了农业污染源的治理工作。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农村环境政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农村环境政策逐渐从单一的农业污染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不仅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开始关注农村生态环境整体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
为此,国家相继颁布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了农村环境治理事业向着更加综合、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在政策引导下,农村环境整体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一大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和经验被逐步复制和推广。
在未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重点解决农村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整体质量和治理水平,推动农业生态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稳步发展。
在正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重视吸取英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在中外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
21世纪,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认。
环境保护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的管理工作。
当人类考虑到已知的或预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划方案,那么资源的利用是理的。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由于对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谨慎地选择利用的方法和目的,因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积极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发展和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环境保护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完全依附于大自然,从刀耕火种开始,就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生产方式,开垦植被,砍伐森林,开采矿藏,持续消耗自然资源。
伴随着人类社会漫长的演进,自然环境同样因水土流失,物种迁徙,流域变迁,生态灾害等大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同步变化。
20世纪中叶,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小农经济、手工作坊逐步走上工业文明之路,然而其经济模式的本质仍然是“以生态换取经济”。
就中国虽然因为工业落后,污染较少,但是由于水里不畅,灾害频发,滥开矿产,战火不断,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生产力极端落后的贫困中国。
(一)新中国初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百废待兴,亟欲摆脱贫穷。
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制定的经济复苏宏观决策一度出现政策偏差,粗放型、资源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控制失调,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形成并积累了一些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变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变化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是我国的首要目标,而对环境的关注相对较少。
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和农业化进程,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觉醒,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为应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局势,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国重视生态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法律法规。
例如,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强化了环境管理力度。
此外,还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专项法律,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大气和水资源。
其次,我国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工程,注重生态系统建设与修复。
例如,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促进了土地的恢复和植被的再生。
同时,也加强了对湿地、森林、水域等特殊生态环境的保护,致力于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通过降低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等措施,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我国还加大了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
建立了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了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和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从重视经济发展到重视生态保护,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我国已经形成了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努力。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注,以及环境保护对于中国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成就和问题,以期为未来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和建议。
研究方法
收集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数据、访谈相关专家,系统地阐述中国环境保护的 发展历程。
主要内容和结构
主要内容
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
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强化环境法治建设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 违法行为。
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通过提高环境监测覆盖面和精细化水平,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 物排放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确 保环境安全。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美丽中国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环保领 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 环境问题。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
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绿色低碳 发展的经济带、生态带和文化带 ,实现互利共赢。
提升全球环保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和国际交流,提高 全球环保意识,树立中国环保良 好形象。
THANKS
06
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1
通过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
加强能源结构调整
02
加大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开发利用,逐步降低化石能源
比例,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创新科技与体制机制
03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回收等绿色技术应用,完善
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态方面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态方面的变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而对于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方面的变化更是令人瞩目。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态方面的变化。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同时带来的是生态问题的日益突显。
城市的水质环境和空气质量等问题也逐渐恶化。
因此,政府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体现出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单位能耗减少,造福环境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业总体上是重污染、高能耗的,对环境的危害很大。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化程度加强,也在很多领域内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能源法”,“清洁生产法”,“节能减排标准”,企业减少了单位能耗的同时,也减轻了环境的污染。
三、绿色发展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双重危机,说明了发达国家已付出极高的代价。
实行绿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国近几年也在不断地推进绿
色发展,并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方面的变化,在很多方面都是积极的,也表明了国家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但我们仍需要不断努力,全社会都要更加关注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让更好的未来降临。
改革开放中国环境保护的新政策
改革开放中国环境保护的新政策新政策出台,改革开放下的中国环境保护进程迎来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应对这一挑战,并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近期,中国环境保护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绿色发展。
本文将以改革开放中国环境保护的新政策为主线,从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政策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政策的制定背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否认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考验与挑战。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以及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当然,在早期的改革开放中,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追求,环境保护相对欠缺,对环境污染的防控主要处于被动状态。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加大了政府的关注度与宏观调控力度。
因此,新政策的制定正是基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深化和改革开放下的新发展阶段需求的综合考量。
二、新政策的主要内容1.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新环境保护政策重点关注重点工业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
针对高污染行业,采取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企业减排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此外,在政策中规定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要加强污染治理,提高空气、水质量。
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政策强调推动以生态为重点的文明建设,倡导节约资源、环保消费和绿色发展。
重要工程与项目将从环保角度审批,增加生态保护考量。
此外,对于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低碳经济,优惠政策将得到进一步加大以推动其发展。
3. 强化环境监管与执法新环境保护政策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还加大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察和执法,对违法者进行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以保证环境法律的有效执行。
此外,建立环境信用体系,对环保领域的企业和公民进行信用评级,形成“守法有优势,违法必受惩罚”的良好环境。
三、新政策的意义与影响1.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回顾
交通 、能源等部 门同样重要 的地位 ,环境管 理体 制在 实践 中得 到了不断 改革与 完善 ,实现 了 由单一
体制 到多元管 理体 制 ,再 到综合 管理体 制的转 变 。
■ 白永秀 李
随 着入 口和生 产规模 的不断 扩张 ,
发达 国家 上百 年工 业化 过 程 中分阶 段 出现 的环 境 问题在 我 国集 中显现 并 逐
FEATURI ;f E .
我 国环境管理体 制改革 的 3 年 回J 0
通 过对改革开放 3 0年以来我 国环境 管理体制变迁 的 回顾可 以看 出 ,随着 我国环境 问题 与经济 展矛盾 的 E益 突出 ,环境管理越来越得 到党和政府 的高度重视 ,环境 管理部 门已被提升 到与工业、 l
J n ar 0 9 a u y2 0
起步 阶段 ( 7 1 8~1 9 年 ) 9 1 9 :由单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项基本职能 , 分解出 40 0 多条具体的工作
任务和 3 0多个职位 ,并设置了相应的机 0 构 ,这对加 强我国 环境管理 具有重 大意 义 。在 18 年 1 9 3 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 境保护会议上 , 环境保护被确定为我国的
改革开放 以来 , 党和 国家工作的重点
项基本国策 , 确定 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
的战略方针和 “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 综 合治理” 谁污染谁治理 ”的符合国情 的 ,“ 环境政策。 期间 , 我国政府还 先后发布( 发 出) 了一系列决 定 、 通知 ,其中包括 18 94
年的 《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
面做 了大量工 作并取得 了实质 性进展 。
随着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建 立 和 完善 ,我 国环 境管 理体 制 也在 环 境 管
从_非均衡_到协调发展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变迁
2008年第11期《》○徐铁从“非均衡”到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的大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由来已久。
建国前,我国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缩小各地区的发展差距,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重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注重缩小沿海与内地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这不仅清晰地体现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的区域分布上,而且体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中。
一、“两个大局”推动东部先富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先富”思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在客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状况、反思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并重新审度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邓小平的上述思想,中央对区域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放弃了改革开放以前实施的基于公平但牺牲了效率、具有“平均主义”特征的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迅速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为了加速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在对其进行投资倾斜的同时,还在这些地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之后,1984年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实行特殊优惠政策;1985年2月,中央决定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61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并正式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
关于改革开放与环境保护的文章
关于改革开放与环境保护的文章
摘要:
一、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1.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2.吸引外资
3.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1.工业污染
2.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3.资源过度开发
三、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1.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2.设立环保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3.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循环经济
四、我国在环保方面的国际合作
1.参与国际环保组织
2.签署国际环保协议
3.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外资的吸引以及国内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为我国经济的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
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工业污染、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过度开发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设立了环保部门,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组织,签署国际环保协议,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这一系列举措彰显出我国在环保方面的决心和担当。
总之,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既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保护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入手,介绍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环境政策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农村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了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改革。
198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土壤保护法》,这是我国农村环境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立法,对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还扶持了一系列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加大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为改善农村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环境政策的调整与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政府开始加大农村环境方面的政策调整与完善。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环境保护条例》,明确了政府、社会和企业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环境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文件,逐步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深入开展。
三、新时代农村环境政策的新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环境政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提出了农业农村全面改革的战略部署,农村环境政策也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
2018年,《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计划》发布,明确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为农村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激励农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四、展望未来农村环境政策的走向展望未来,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法治化水平。
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
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作者:张小筠刘戒骄来源:《改革》2019年第10期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构建到全面提升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前工业污染防治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到20世纪90年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21世纪的“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实现了多次重大战略转型;政策理念经历了从“污染防治观”到“生态文明观”的演变,政策类别则经历了从政府干预到市场激励,再到公众参与和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演进。
新时代完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应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并加强环境规制政策与财税、金融、创新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环境规制;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三方共治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10-0016-10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与之相随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应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从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以工业文明为主导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演变历程,环境规制政策理念经历了从“污染防治观”到“生态文明观”的演变,政策类别则经历了从政府干预到市场激励,再到公众参与和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演进。
这里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思考其发展演进的规律和特征,并就新时代环境规制政策的调整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的总体演进70年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探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环境政策、治理措施等进行梳理,可将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的历史沿革大致划分为起步构建(1949~1977年)、正式确立(1978~1991年)、完善加强(1992~2001年)、战略转型(2002~2011年)和全面提升(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包括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便捷和繁荣,也包括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变化的一些思考:首先,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根据数据,1978年时,全国城市人口仅有17.9%,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59.6%。
城市人口增长不仅带动了城市规模的变大,也让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城市建设与规划更加科学,城市交通愈发便捷,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些都让城市成为了人们的首选居住地。
其次,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环境污染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相比,环境净化的步伐缓慢得多。
空气、水质、土壤质量等多个方面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对公共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但是,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配合下,中国已经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开展了大规模的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和探索了多元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这些举措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娱乐生活的种类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来自海外的文化冲击(例如流行音乐和影视)逐渐和本土文化融合,导致了文化多元化和创新。
更多的剧院、美术馆和音乐厅等文艺场所建设,满足了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鉴赏需求,消费和服务方式也随之进一步升级。
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为文化娱乐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方便地获取全球各地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资源。
最后,改革开放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农村居民不再只是单一的耕种生产者,而是从事多种职业,例如养殖、小贩和工业等,其中不乏居民已经开始了进城务工的过程。
借助物流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便利,农村产业化和商业化也能与城市市场联系起来,这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环境的变革和改善。
改革开放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改革开放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中国绿色发展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在中国绿色发展中的重要路径。
一、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
政府应加大在环境立法方面的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标准。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评估制度,确保发展项目在环境保护前提下进行。
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才能为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绿色发展需要依赖于创新的绿色科技。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
同时,建立绿色技术评估机制,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通过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能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环境问题的核心。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应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通过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中国绿色发展。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中国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五、推动绿色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绿色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中国要推动绿色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和倡导力度,鼓励公众购买环保产品,提倡低碳生活。
我国环境政策演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使用行政管制工具到行政管制工具、市场化工具并用
阶段 ,再到行政管制工具 、市场化工具和公众参与工具 综合运用阶段的演变过程。
根 据 萨 巴蒂 尔 和 简金 斯 一 史 密斯 ( S a b a t i e r J e n k 一 1 n S - _ 一 S m 1 t h ,1 9 9 3 ) “ 支 持联盟 框 架 ”理论 、彼 得 ・ 霍 尔 ( P e t e r H a l l ,l 9 9 3 )的 “ 社 会 学 习政 策 范 式 变 迁 ” 理 论 、约 翰 ・ 金登 ( J o h n K i n g d o n ,1 9 9 3 ) 的政 策 之 窗 理 论 ,政 策 演变 主要 受价 值理 念 转 变、7 2 年 我 国政 府参 加 了斯德 哥 尔摩 第一 次联 合 国人 类 环境 会议 ,受到 西方 先 进 的环 境 理 念 的影 响 ,在该 会议 之 后 ,我 国先 于 1 9 7 8 年 的改 革开 放 政 策 ,引进 了先进 的 环境 理念 ,启动 了现 代 意 义 的环
一
济体 制 的转 变 ,我 国环 境政 策 历经 了从 单 一 指令 控 制 向 采 用行政 、市 场等 手段 综 合治理 的转 变 。随 着社 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 的逐 步确 立 ,经 济手 段 的高 效性 日益 受 到 人们 的 注意 ,虽然 环境 问题 由于其 外 部性 的存 在 ,并 不 适 合 完 全采 用 单纯 的市 场 手段 来 调节 ,但 是 ,作 为环 境 政 策 主体 的政府 通 过对 经 济手 段 的应 用 ,一定 程 度 上实 现 了
用行政管制工具到行政管制工具 、市场化工具 并用 阶段,再 到行政管制工具 、市场化工具和公众参 与工具 综合运 用阶段的演变过程。经济增长 、经济社会转型和环境 恶化三重压力逼 迫 中国环境政 策在狭小 的时空 内艰难前行 ,
在改革开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在改革开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一、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
其中,大气污染治理是重点领域之一。
中国推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燃煤电厂、工厂企业等进行污染治理,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排污许可制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同时,水污染治理也是关注的焦点。
中国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限制了水污染物的排放,建立了水污染监测网络,加大了水污染防治的力度。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中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采取生态补偿政策,鼓励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生态保护。
中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强对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与研究,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禁止非法捕捞、买卖珍稀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走私犯罪。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制定国际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同时,中国还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技术与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环境政策发展问题研究
资源 的一 个重要政策 文件 。 2 0 世纪 7 0 年代 , 我 国的环 境政 点; 我 国是 发 展 中 的资源 大 国 , 环境 政 策体 现了 发展 中 国 、 策主 要 以直接 管制 型环 境政 策 为 主 , 依政 府 为 主导 , 而 且 家的特点, 促进经济 、 社会 、 环境相协调发展 , 强调全面改善 只注重末 端治 理 。总 之 , 这一 时期 的环境政 策处 于初级 的 人 民生 活 , 加 强资 源 节约 和管 理 , 加 大耕 地 和环 境保 护 相 发展阶段 , 还在探索 逐步完善 之中。
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所以环保事业也不例 外, 坚持党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领导。这就赋予了我国环境 政 策 的第一 特 点 ;环境 政 策 的出发 点都 要从 实 际情 况 着
手, 也 就是坚 持从 实际 出发 , 理论 联系 实际 , 这是 第二个 特
准》 , 这是我国第一个排放标准 , 体现了我国防治工业污染 的政策。《 关于治理工业“ 三废” 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
一
( 二) 改 革 开放 后 的环 境 政 策 概 况
1 9 7 8年 十一届 三 中全会 召开 后 ,中 国的环 境政 策迅
速、 全 面发展 。也属 于改革开放 时期 的政 策制定 。 1 9 7 8 年 《 宪法》 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了其中, 明确规定国家保
式 。环境 政策与法 律相辅相成 , 互 为补 充 , 共 同规范 中国的 环境保护。但长期 以来 , 国家只注重对环境法律的制度完 善, 而不注 重 对环 境政 策 的规 范 , 使 得政 策 经常 背离 法 律 的轨 道 , 脱离 实际生 活 。现今我 国大 部分环 境政 策制定 的 背景 还是 计划经 济和 政企 职能不 分的年 代 ,在 中 国政 治 、 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环境政策已经 不能适 应现 代化 的需要 , 近 几 十年的环 境保 护实践 已证 明 了这一 点 。如立法前 政策的宏 观导向 、 政策的具体 制定 、 执
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下中国绿色经济的崛起
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下中国绿色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逐渐意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推动绿色经济的崛起。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背景、绿色发展路径和推动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绿色经济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政府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于是开始重视绿色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探索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发展路径。
首先,中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高污染产业的整治,有效降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发展,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方式发展。
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动中国绿色经济崛起的因素有多方面。
首先,政策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绿色产业等,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其次,技术创新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崛起。
中国在环保技术、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次,市场需求拉动了绿色经济的增长。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绿色经济的崛起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绿色经济促进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通过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调整和升级传统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次,绿色经济改善了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生态领域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生态领域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生态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保护了生态系统,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利用等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我国生态领域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通过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察,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遏制了环境破坏行为。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保护目标,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投入,恢复了大量的退耕荒山荒地,改善了土壤质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
同时,我国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恢复了许多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了大量湿地动植物物种。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行河湖生态修复和水域环境治理,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加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我国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特别是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工业排放标准、推行清洁能源、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我国还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通过加强资源管理,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例如,在能源领域,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生态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通过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行生态修复、加强环境治理、推进资源节约利用等一系列措施,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摘要: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环境保护政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多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形势中不断深化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经济手段和政策在环保中开始发挥作用,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强调“人文关怀”的回归,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报告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总结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发展,揭示我国环境工作在近三十多年取得长足发展。
0 前言20世纪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在全球掀起了环境保护的浪潮,人们认识到环境政策是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力工具。
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行动起来,纷纷颁布了相应的环境政策法规。
美国于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简称NEPA),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环境法,它既是防止环境污染的规制法,又是把行政机关的有关环境的行政决定过程在一般公众面前进一步明确化的法律。
而欧盟在1972 年10 月也正式颁布了欧共体共同的环境政策,1973年11月颁布实施了欧盟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一直维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环境问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危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健康和生态的安全。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多为“市场失灵”所致。
因此,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未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国情,中国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报告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发展,揭示了我国环境工作在近三十多年取得长足发展。
1 党的工作报告中环境问题的表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越来越大的篇幅提到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1.1 十四大报告中环境问题的表述十四大报告中,加强环境保护和控制人口增长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并表述。
环境问题只有短短一句话: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1.2 十五大报告中环境问题的表述党的十五大报告充分认识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依然强调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强调美化生活环境。
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十六大报告中环境问题的表述党的十六大报告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稳定低生育水平。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1.4 十七大报告中环境问题的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环保产业。
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1.5 十八大报告中环境问题的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肯定了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取得了突出的工作进展,同时认识到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将生态文明专门成为一个独立部分,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
强调吧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做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建国之初,环境并未成为我国的问题“一五”计划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尽力注意产业布局并有计划地采取防治措施,但是大跃进时期“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同时文革期间受“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政策引导,城市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随着国内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以及国外环境保护运动的推进,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环境保护。
2.1 我国环境保护的初步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等制度建设也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第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
到1991年为止,我国制定并颁布了12部资源环境法律,20多件行政法规,20多件部门规章,累计颁布地方法规127件,地方规章733件以及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为强化环境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这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三,三大政策和八大制度的形成。
1989年4月底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和“八大制度”。
第四,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环保主管部门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8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其职责为/研究审定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提出规划要求,领导和组织协调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环境教育的全面开展。
2.2 我国环境保护的加快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环境保护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第一, 环境保护纳入中央人口工作座谈会的议题。
1991年,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累积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江泽民同志建议“两会”期间召开“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第二,环境立法进程加快。
1992年后,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等5部新法律,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3部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改了5自然保护区条例6等20多件环境法规。
制定和修改环境标准200多项。
第三,环境保护战略逐步转变。
1992年以来,先后提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21世纪议程》等文件,并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环境保护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加以统筹规划和安排。
第四,提出总量控制和跨世纪绿色工程。
第五,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得到重视。
通过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等使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企业受益。
第六,排污许可制度试点。
1992年度,全国除西藏、青海等少数省、自治区和台湾省外,均开展了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发放工作。
第七,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要求企业把清洁生产作为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手段。
第八,制定技术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我国2002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九,改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不再执行。
国家环保局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试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招标制;试行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推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十,推行环境标志制度。
第十一,1992年成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
第十二,环保教育进一步加强。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环境教育覆盖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这阶段,全国环境质量呈局部改善但整体恶化的态势。
一些城市以及部分区域的环境问题得到缓解,但同时,环境污染却从城市向农村扩散、从东部向西部转移。
公众环境意识偏低同样是这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1995年起,中华环保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共同制定了“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实施方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城乡居民环境知识水平较低,一般居民对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感觉不明显;对全球环境问题知之甚少;大多数人认为环境保护与己有关,但对个人的努力信心不足;城乡居民环境保护行为消极,在公共场所的环境行为失当。
这是当时我国广大公众环境保护知识、意识和行为的真实体现。
2.3 我国环境保护的深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第一,加大执法力度。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发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强化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相关企业的环境责任,极大地震慑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者。
第二,出台产业政策,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2006年国家发改委密集出台多项规范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政策,加强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和贷款的控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