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标题:道家的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智慧思想深刻而丰富。
道家的智慧涵盖了人生哲学、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的智慧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1.1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是人生的根本原则。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逆流而行,否则会遭受挫折和痛苦。
1.2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刻意追求功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才干事半功倍。
1.3 道家注重内心修养道家认为,内心修养是人生的关键。
要修身养性,悟道明德,才干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二、道家的修身养性2.1 道家强调内在修养道家认为,修身养性要从内在开始,要修炼内心,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2 道家倡导清心寡欲道家主张清心寡欲,不要被物质欲望所困扰,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2.3 道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认为,身心合一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要注重身体和心灵的统一,才干达到身心的平衡。
三、道家的处世之道3.1 道家强调隐逸避世道家主张隐逸避世,不要与世俗纷扰,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3.2 道家倡导守静持清道家认为,守静持清是处世之道的关键,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3.3 道家注重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柔克刚,不要与他人争斗,要以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人,才干化解矛盾,取得和谐。
四、道家的人际关系4.1 道家强调以道德为本道家认为,人际关系要以道德为本,要尊重他人,宽容包容,才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2 道家倡导以诚相待道家主张以诚相待,不虚伪不欺诈,要真诚待人,才干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3 道家注重以礼待人道家认为,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要懂得尊重他人,注重礼仪,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道家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1 道家的人生哲学对当代人生有启示道家的人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当代人生有启示,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难点和挑战。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以下是分享的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
[关键词]刚柔相济中国模式和谐社会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懂得了“刚柔相济”的道理。
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刚性和弹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在这里,“刚柔相济”既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揭示,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方法论。
“一张一弛”,既是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刚柔一体的。
我国古代兵器中,弓箭具有最典型的刚柔一体特性。
“张”字从“弓”从“长”,由此便可大体知道张力的意思。
张力的存在表明,事物的结构可以改变,但要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被破坏。
正是在事物结构的有限变化中,即一张一弛运动中,事物方显示出它的功能来。
拉弓射箭 __。
刚性是事物结构的稳定性,弹性则是事物结构的可变性。
没有稳定性,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没有可变性,事物会失去灵活性甚至失去生机与活力。
但就一个社会来讲,其刚性和弹性又是相对的。
比如,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系统中比较具有刚性的东西,它基本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政治结构相对来说具有弹性,文化系统的弹性就更大一些。
但即使是在文化系统中,也有刚性与弹性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大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具有刚性;而佛教、道教具有补充儒家思想之不足的性质,具有弹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佛道互补”。
这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努力做到刚柔相济,正确利用事物的刚性和弹性,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模式并积极应对当前全球 __、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推荐文章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高中政治必修四关于哲学的小论文热度: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热度:哲学与科学论文格式热度: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篇二摘要:儒学思想中饱含着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这些思想科学地阐释了人生历程中,立志、学习、工作、从政以及修身敬业、忠恕待人、廉洁为政、爱民富民等方面必须谨记、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悟出激励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的深刻道理,而且对完善人际关系,提升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学智慧儒学思想不仅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典范学说,而且也是学习、修身、为人、工作、管理等的经典教义。
它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设立了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用愿景感召自己,用学习提升自己,用修养完善自己;用仁德影响他人、用利人对待他人、用德政施惠他人;用敬业严谨工作,用慎言协调关系,用正身处理政务等等。
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精辟哲理,充满着博大的人生智慧,并且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阶段,深入研究与科学汲取儒学思想中的各种智慧,不仅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个人、身处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愿景,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了愿景感召,生命才有活力。
而《礼记・礼运》就为中华民族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并随着一代代人们的努力,而赋予新的内涵。
这个愿景就是天下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各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仅就这一愿景,孙文以“天下为公”明志,毛泽东以“大同社会”励人。
这一愿景所寄予人生的最大智慧,就是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个人和组织设立一个美好的愿景,用以自我感召和激励他人,努力在矢志不移的追求中,实现人生的美好蓝图。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
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
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
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
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
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
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
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
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
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哲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真理,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
只有从普遍性开始才可通,如没有普遍性就不能谈会通。
哲学真理的普遍性是给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的直截了当说明,但是会通理论的说明更重要对特殊性与关系的说明上来讲。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可以使人智慧,却并不能“给”人以智慧。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篇一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摘要: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可以使人智慧,却并不能“给”人以智慧。
智慧在人的头脑里,并不在哲学的教材、专著里。
智慧孕育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却不必然产生出智慧。
每个人都可以是智慧的,但任何人也都不会自动成长为智慧的人。
智慧之学探讨智慧孕育于怎样的意识,能够产生出智慧的意识又何以让智慧无形湮灭,意识如何才能最终产生出智慧。
“知人则哲”。
在人的精神世界,知识和逻辑的力量是有限的。
真正哲学的智慧是让人人都拥有智慧的智慧,并非借助创造、发明来显示自己有智慧的智慧。
真正的哲学是思想的学校,人人都应当学习,并非少数专家的事情。
思想健康成长,人人都可以是智慧的。
关键词:数字政治;民主;信息技术一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使人智慧的学问,但并不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
如果某种哲学自以为可以“给”人以智慧,这种哲学也就还不是真正的智慧之学,传授这种哲学的哲学教育也不会使受教育者获得他们所期望的智慧。
智慧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人的最高思维能力”??[1](p.70)?、“人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2](p.1624)?,与人同在,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
人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源泉,蕴涵无限的创造力。
一切文明创造——畜牧、耕种、建筑、文字、宗教、哲学、教育、艺术、医学、城市、法律、国家、科学、工业等——都凝聚着人的智慧。
然而智慧一旦离开了人,客观化在人的创造物中,也就失去创造性,不会再产生出新的发明创造,不能再让人们正确辨析判断那些以往没有但在文明发展中却必然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文明的存在、延续,人的智慧需要不断客观化为人的文明创造,凝聚于科学、技术、艺术、制度等人的创造物之中。
文明的发展、进步,则要求每一代人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前人的智慧。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论中国哲学智慧和当代价值观
论中国哲学智慧和当代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的热点议题,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价值观的讨论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
大家都渴望在对价值观的探索过程当中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得以提升。
然而,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探讨本身就是复杂而且具有很大可变性的,大家对此莫衷一是却又似乎各持其理,这就致使很多人冥思苦想:究竟什么样的价值观结构才是适合自己的?中华民族是个比较特殊的民族,因为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宗教信仰,这种特殊性使我们对价值观的探索更加的强烈。
当下主流价值观几乎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源泉,从对社会真理的剖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归宿。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在于批判、革命,显然这样的思想范围对于个人而言真的是太大了,宛如把我们置身于茫茫大海中,虽然有海岸的存在但是我们似乎总也找不到。
不可否认,由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价值倾向存在一致性,那些本质的内涵可以从中国哲学的智慧中发掘出来。
曾有人一度的批评中国哲学,认为其中包含了很多古人臆想的成分和不切实际的言论,大多言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言论放在当今的时代大背景下完全是不切实际的。
不可否认,在那个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的年代所产生的某些思想于当下确实无用,但是作为社会的主体——人,还没有变。
我们一直继承着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对于我们价值观的组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中国哲学的思想简单又深邃,站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再回首先人那些朴实无华的思想也是大有裨益。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哲学主要讲的是什么?中国哲学从探索宇宙的产生起源,逐渐的转移到人和人所处的社会身上。
无论其发展历程如何,最终都是以价值观为归宿,给人一种价值导向。
中国哲学以儒道为代表,也以儒道为大宗,最终归结为“真、善、美、圣、群”的价值目标。
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不是依靠宗教来支撑的,而是以中国哲学支撑。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篇一中国哲学视阈下的生态智慧当今全球都被生态破坏这一问题所困扰,相应的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如何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问题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的问题在态度和解决方式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也在加剧,对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哲学学者对此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早在几千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哲人就已经对生态问题有过认识,所以无论是如今的法律构建还是哲学思考都应当重新审视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观点,继而引领现代走向未来,为我们的生态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表达我国的古典哲学以儒家、道家最具有代表性,两家都对生态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对此笔者做如下介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最为有影响力也是最能表达儒家思想的观念,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笔者在此对“天人合一”思想作如下理解: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的认识,即对天的认识与西方的上帝观点大为不同,生态是指自然界的所有,是真实存在的,而其形而上的才是超乎现实存在的天道、天德,这两方面在传统的儒家看来是统一不可分的。
儒家对人的认识是与自然紧紧相连的,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依靠自然而生存,也即为天人合一的主张所在,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北宋哲学家提出:“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2)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2)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二法家的哲学人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斯。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以其政治实践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他们共同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学者苟子。
苟子是儒、法兼重的思想家,由于战国时期崇尚武力的特殊背景,他在承传儒家学说的基础上,采纳了法家的思想成份,而提出了王霸兼用的主张。
孔、孟都是重王道而轻霸道的。
所谓王道,是以仁义统一天下,霸道是以武力统一天下。
从唐尧、虞舜、夏禹都是以举贤、禅让的方式相继为天子的。
他们是王道的榜样,因而孔、孟都主张“法先王”。
但荀子则公然主张“法后王”。
这里指的后王,就是指以武力推翻夏王朝的殷王成汤,与以武力推翻殷王朝的周武王。
所以荀子在王霸兼用的招牌下,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法家的。
荀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但他更强调后天的努力与改造。
他并不认为“性恶,,是法家人生哲学的动力。
不过,在他的学生李斯身上,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
据《史记》的《李斯列传》的记载,李斯看到米仓里的老鼠又白又胖,生活安逸而自在,而阴沟中老鼠则又瘦又脏,李斯由此得到启发,做人也必须善于选择。
从而李斯决定拜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以彻底改变仓库小官吏的暗淡命运,最后他终于依靠他的努力与才华,成为秦始皇的宰相。
从李斯的人生实践可知,治国平天下,不一定要修身、齐家,依靠个人奋斗,从一己之私利出发,同样可以走上人生的辉煌之路。
法家人物从来不讲仁慈与兼爱,他们崇尚阳刚之气,主张强力与奋斗,不断地向权势进展,为了辉煌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较动机与后果。
法家的哲学人生,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强力,扩张自我,要有坚强的毅力与意志,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超人。
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只是超人实现其强力意志的工具。
以历史人物为例证明,秦始皇自以为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以超人自居,以其强大的武力,并吞六国、筑长城、修驰道、起阿房宫,使用了众多的民力,把民众当作实施其意志的工具。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篇二哲学教育与哲学智慧摘要: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具有恒久弥新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今天的哲学教育似乎正在背离它原来的目标,把哲学知识等同于哲学智慧,哲学教育成了对既定哲学遗产的继承。
为此,必须恢复哲学的智慧功能。
首先,教育方法应注重启发性和探讨性。
其次,考核方式上应注重能力的评价。
相信凭着哲学的智慧,哲学教育终将摆脱困境,走向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哲学教育哲学智慧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1. 何谓哲学自古以来,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关于哲学的定义,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给出一个清晰、完整而又为大家都接受的定义。
然而,哲学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漫长,它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向人们展示出时代的精神和智慧,它把人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思绪进行提炼、加工,成为照亮众人的智慧之光。
由此可见,不管人们把哲学称之为什么,毫无疑问,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科学。
从词源来看,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文philo(爱) sophia(智)两个词,译成汉语即“追求智慧”之意。
在这里,智慧不等于知识,如果说知识属于静态的范畴,那么智慧则属于动态的范畴。
智慧最重要的涵义就是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们对宇宙、时代的认识只有挣脱了静态的知识表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升华成动态的哲学智慧。
智慧的第二个涵义是哲学的洞见。
哲学洞见不是指哲学知识,因为知识的堆砌不等于智慧。
不仅如此,知识会老化,而哲学洞见不会老化,也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相反,哲学智慧具有恒久弥新是价值。
正因为如此,成书于2千年前的《道德经》和《柏拉图全集》才没有因年代的久远失去其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而是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正是这种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具有充分的生存权和独特的魅力,从而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痴迷,,为之陶醉。
然而今天的哲学教育却并不尽如人意,哲学教育步履艰难。
2. 哲学教育的误区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科学,哲学教育似乎正在背离它原来的目标。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引言概述:道家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原则。
本文将从道家的智慧角度出发,探讨其在人生、社会、治理、健康和心灵等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一、人生智慧1.1 追求自然:道家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顺应自然的原则。
人们应该学会观察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抗拒,而是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1.2 修身养性:道家智慧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均衡,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
1.3 顺势而为:道家智慧认为,人生就像是一条河流,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不要过于执着于个人的欲望和目标,而是顺应生活的变化,灵活应对,从而达到更好的人生境界。
二、社会智慧2.1 和谐共处:道家智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平等相待,以和为贵,以和谐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2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过分干预社会事务,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以无为而治。
这种治理方式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矛盾,提高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2.3 知行合一:道家智慧认为,知行合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道家智慧,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三、治理智慧3.1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主张政府在治理中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无为而治。
这种治理方式能够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矛盾,提高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3.2 以德治国:道家智慧认为,政府应该以德治国,通过培养人民的德性和道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政府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人民向善,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3.3 以柔克刚:道家智慧认为,政府在面对国内外的挑战时,应该以柔克刚,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方法,以和为贵,化解矛盾,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引言概述:道家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本文将从道家智慧的基本理念、修身养性、处世之道、领导智慧以及实践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道家智慧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道家智慧的基本理念1.1 道的概念:道家智慧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1.2 道德观念:道家智慧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自然的无为而为。
1.3 自然观念:道家智慧认为自然是人类的依归,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二、修身养性2.1 内观修身:道家智慧强调内观修身,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2.2 无欲无求:道家智慧主张无欲无求,不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2.3 修身养性的实践:道家智慧倡导养生之道,如饮食调理、养生保健等,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三、处世之道3.1 知行合一:道家智慧认为知与行应相统一,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道的智慧。
3.2 忍让与宽容:道家智慧强调忍让与宽容的重要性,通过包容和理解他人,实现和谐相处。
3.3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主张无为而治,通过顺势而为,达到事事顺利、无忧无虑的境界。
四、领导智慧4.1 领导者的修养:道家智慧认为领导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培养内心的淡泊和宽容。
4.2 以德治人:道家智慧倡导以德治人,通过榜样的力量和道义的引导,影响和感化他人。
4.3 指导与引导:道家智慧主张领导者应以引导为主,通过启发和激励,引导下属发挥潜力。
五、实践应用5.1 和谐社会建设:道家智慧的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契合,通过追求和谐与平衡,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2 个人成长与发展:道家智慧的修身养性思想对个人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提供了一种内心的指引。
5.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道家智慧的自然观念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要求:1、任选其一题,严格按照论文格式写作: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
不按照论文格式写作者为0分。
2、不少于3000字3、第18周当堂课誊写到试卷纸上4、抄袭比重50%以上为0分5、如果两个或两个人以上抄袭雷同,则这些人均为0分6、第18周不出席者不论任何情况均为0分,不接受18周周四下课后补交。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摘要:《道德经》以“道”为核心,主张无为而治,一切顺从自然发展规律,反对违背规律做事。
本文从道法自然、柔性管理、以人为本三个角度去探讨《道德经》对于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字:《道德经》管理思想无为柔性用人学了一个学期的《道德经》,我感受很深,因为它对我做人、做事、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就我学到的和感受到的,从管理的角度去进行分析。
日本管理学家廉田胜先生指出:“企业成功与否,经营管理占80%的作用,尤其是管理思想、思维方式又是重中之重。
”《道德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尽管这些观点距今已有很多年历史,但是,它依然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有些观点还处于现代的前端。
现代的企业家当中,也不乏将老子的管理思想引用到企业的管理上面,他们深谙管理之道。
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
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
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如果能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的确,理解、吸收老子的管理思想,对做好企业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什么是道?道是宇宙间最早的形体,是天地的本源。
它先于一切具体有形物的存在。
世间一切事物皆有道,做人有道,做事有道,经营企业更是如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伟大不在于自大,在于取法自然。
道的本性自然,无目的而为,但一切都自然而成。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智慧乃中国哲学之母,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智慧,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但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高耸云端。
庄子忍不住问树旁的伐木者:“请问,眼前这棵大树这么高大挺直,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砍伐它?”伐木者听了庄子的问话,淡淡地说:“要问为什么,我来告诉你,这棵树看起来高大挺拔,但却是一棵不中用的树。
用它来造船,船很容易沉底;用它来作棺材,棺材很容易腐烂;用它来作器具,器具很容易毁坏;用它来作门窗,门窗的脂液很不容易于;用它来作柱子,柱子很容易受虫的侵蚀,因此,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没用的树木。
既然是不材无用之木,所以就没有人对它砍伐,以至于它长成现在这个样子。
”庄子听了伐木者这番话,感慨地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材无用,所以长得高大挺拔,得以终其天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用吗?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往往不知道无用之用。
”人们往往会问,当今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这些东西都是过去的事了,不了解老子、孔子、孙子,不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了解三国、水浒、红楼,不是也不影响我的人生吗?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还不如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来得经济实惠。
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本也无可厚非,因为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传统文化成为了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人们除了在中小学学的那点古文诗歌外,几乎就不再会接触民族文化的东西了。
其实,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反躬自省,我们就会发现:千百年来积淀成的文化因子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既然我们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与民族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及其智慧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件十分重要紧迫的事情,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传统思想与封建落后保守垃圾等同起来一概否定。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我眼中的中国哲学智慧——以道为视角)
我眼中的中国哲学——以道为视角【摘要:】中国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中国哲学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大发展也极具意义。
以创世人老子所主张的“道”为起点,从人的自身发展、人与人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来看待中国哲学文化对中国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道发展社会指导意义中国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哲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哲学之父是老子,他写了著名的《道德经》,主张“道”和“无为而治”,这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兼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唾手可得”。
英国的李约瑟也说:“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烂掉了根的大树”。
在中国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如果读了《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
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中的“道”是老子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①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及2001年版,第四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
中国哲学的智慧结课论文
中国哲学的智慧结课论文姓名:王成飞学号:090905323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哲学的智慧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内容天人关系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
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
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
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先说孔子的“仁”。
“樊尺问仁,子曰:爱人。
”以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前者比后者重要;二是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亲爱。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标题:道家的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思想深邃而丰富,包含着丰富的智慧。
本文将从道家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道家的智慧对我们当代生活的启示和指引。
一、道家的本源观1.1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所不在的存在。
1.2 道家强调道的无为而治,即不做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1.3 道家主张顺应道的运行,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二、道家的无为而治2.1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
2.2 道家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平衡,应该顺其自然。
2.3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我们指导管理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启示。
三、道家的自然观3.1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3.2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大的力量,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3.3 道家的自然观启示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道家的修身养性4.1 道家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清静。
4.2 道家认为修身养性可以使人心境宁静,达到心灵的平和。
4.3 道家的修身养性思想对我们指导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有深远意义。
五、道家的生活智慧5.1 道家提倡简朴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5.2 道家认为追求物质享受会使人迷失本心,应该追求内在的快乐。
5.3 道家的生活智慧对我们指导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有着深刻启示。
结语:道家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对我们当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从道家的思想中汲取智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修身养性,追求简朴生活,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生活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102
姓名杨婷
学号2011119010230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上大学以来看过的第一本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经马原老师的推荐,同学们掀起了一股买书的热潮。
出于跟风的心理,我稀里糊涂的就买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可是后来真正用心走进哲学的世界,会发现,原来哲学的世界,充满了一种前所未闻的美,充满了智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无穷智慧,它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哲流洪流激荡起的思想浪花淘尽了无数叱咤风云名噪一时的英雄和豪杰,给后人留下了众多慰籍心灵启迪智慧的种子,在后来者精心的呵护下,智慧之种开始饮着时代的琼浆润着潮流的雨露生根发芽慢慢成长起来了。
读这本书使我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远非孔子老子等的思想,或者儒道两家著述所覆盖的范围。
在漫长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是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无不思考过。
在漫长的时间里,哲学家所属的学派,尽管还继承了自古以来的名称,但其思想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冯老先生认为: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吧:西方哲学可以说只是一种相对比较单纯的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则更像是一种能
起到规范人们道德行为作用的宗教文化吧;第二,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融合即中国哲学的发展之道。
什么是哲学?以我们高中曾学过的知识,我们肯定会机械般地脱口而出: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我们今天的,也是科学的定义。
但是,冯友兰大师所认为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我能够看懂他解释的每一个字,但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
比如“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在思想人生以前,我们必须思想我们的思想”。
以我个人浅显的理解,健康的,积极地,向上的,对人类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才是“知识”而那些反动的落后的,不健康的,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也能称之为知识吗?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知识”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中国哲学简史》其本身也是一部历史,历史,是相对于某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而言的;历史就必须有追根溯源。
而追溯中国哲学的起源,让我这个自认为历史学的很不错的人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小故事,小史实。
前面看到,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儒道两家,而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过来的,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来的。
从第四章开始,本书就是详细地分析各家的理论了。
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学过历史的也都或多或多或少了解。
话说孔子的言论内容,概括起来,不
外乎以下几点:1、正名。
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2、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的命令。
3、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
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您,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4、知命。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
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第二个主要的学派是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冯友兰大师在书中这样说。
墨家理论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而书中只讲到“兼爱”一点。
兼爱即“爱一切人”表明他与儒家思想的一种差别在于墨家的等级观念更轻,甚至有那么一点“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味在里面;“非攻”我认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即反对战争,尤其反对不义之战”。
尚贤即崇尚贤能之士,有“用材唯贤”之意。
我认为墨子的思想更具有时代意义,“兼爱非攻尚贤”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哪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关于墨子的“天志和明鬼,其实就是把兼爱等观点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更好的发挥作用吧!
谈道家学说,我们就会想到飘逸的隐者。
即道家大多处于离群索居,遁迹山林者。
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
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
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
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
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
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总的来说,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
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认真的看了一遍,亦可谓耗时较长了。
很久没有花这么长的时间认真的去领悟一本书所阐述的道理了。
现在总的来说我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书外的一些读书的方法。
读完整本书,我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的大致发展历程,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在书中冯友兰大师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
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
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
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
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