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秭归一中向冬云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学习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教师作引导;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活跃一下思维。

1、屏幕展示“网”,同学们自由表达看到这个词时所想到的内容。

学生回答:渔网、蜘蛛网、网络等。

2、再展示北岛诗歌《生活》,全诗仅一个字“网”,阅读这首诗歌,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新的思考呢?学生交流。

示例:生甲: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纷繁庞杂的社会,芸芸众生生活其间,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像一张挣不脱的大网,这首诗写出了人们的无奈。

生乙:生活有许多规范和准则,它要求每个人去遵守,这些东西也可以说像张网,不是有句话叫“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吗?3、小结:诗人构思的确精妙,仅一个“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充满了形象感。

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更发现, “网”这个词首先是一个概念,一个具体事物,而一进入诗歌中,就变得含意丰富,妙不可言。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读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删去例子,划记观点,整理脉络,明确要旨。

2、合作探究:一遍读完,我们是否做到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呢?探讨下面问题,展示阅读收获。

课文标题为“说…木叶‟”,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从揭示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为课文另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
小组内讨论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围绕《说木叶》的主题和写作风 格展开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记录关键观点
每个小组选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的关键观点和讨论成果,为 后续分享交流做准备。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确保讨论的有效进行。
语言优美
作者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绘,使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给读者带 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03
写作手法多样
文章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写作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关键段落解读及赏析
关键段落一
“木叶,就是秋天的象征。它不同于其他树叶,它的颜色,它的形态,它的声音,都让人 感到秋天的气息。”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观察自然景色并尝试描述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分享感 受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说木叶》主题相关的文学作 品,鼓励学生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景 色,并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 进行描述。
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 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 水平。
将“木叶”赋予人的形象和情感, 如“辞洞庭兮落木叶,去涔阳兮极 浦”,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排比
运用排比手法,列举多个与“木叶 ”相关的意象,如“落叶纷纷”、 “黄叶满地”,强化了诗歌的视觉 效果和节奏感。
意象运用及象征意义
“木叶”意象
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木叶”象征 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凋零,表达了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 的叹息。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

《说“木叶”》课堂实录

《说“木叶”》课堂实录

《说“木叶”》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性语句,把握全文大意;能够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感悟诗歌中的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3.了解比较思维的有关知识,学习运用比较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课前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了解学情导学案包括作者介绍、文题阐释、字词注音、我的疑问、比较思维介绍、质疑探究、拓展训练等内容。

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整理归类,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因为文章中引用的诗词太多,难以理解;二是不能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三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篇难读的文章。

二、导入诗歌的语言在于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同的,我们先看这么一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到黄昏,点点滴滴”)。

举“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说明它们在诗歌中的意义和现实生活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我们一起来学习《说“木叶”》就知道了。

三、筛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大意师: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仔细默读课文,不妨多看几遍,筛选出关键信息,画出关键性语句,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

)第一部分(第1、2、3自然段):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一字千里。

四、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师:林庚先生的这篇文章谈的是有关诗歌鉴赏的哪个问题?生:谈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说木叶》课堂实录示例

《说木叶》课堂实录示例

《说木叶》课堂实录示例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要一起来探讨一个有趣的文学话题——“木叶”。

(板书:说木叶)师: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句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是屈原《九歌》中的名句,大家能从这句诗中感受到怎样的氛围和意境呢?生 1:我觉得有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

师:很好,那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呢?生 2:可能是“木”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比较干枯、没有生机。

师:有一定道理。

其实啊,“木叶”在古代诗歌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接下来,我们再看几句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从这些诗句中,大家能发现“木叶”出现的季节大多是什么时候吗?生 3:好像都是秋天。

师:对啦,“木叶”常常和秋天联系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那大家再想想,“树叶”和“木叶”在意思上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呢?生 4:“树叶”感觉比较平常,就是指树的叶子。

“木叶”好像更有诗意和韵味。

师:非常棒!“树叶”这个词比较笼统,而“木叶”呢,更能让人联想到一种特定的形态和质感。

“木”字让人觉得叶子比较干燥、枯黄。

师:我们再来看看“落木”这个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的这句诗大家都很熟悉。

这里的“落木”又给大家什么样的感受?生 5:感觉更加壮阔、雄浑。

师:没错,“落木”比“木叶”更有一种气势。

“木”字在这里有一种空旷、高远的感觉。

师:那为什么诗人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这就涉及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字本身就有干燥、枯黄、空阔的暗示,而“叶”字则相对比较湿润、饱满。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包含“木叶”“树叶”或“落木”的诗句,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师:好,下面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小组 1 代表:我们想到了“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这里的“木叶”也是营造了一种秋意萧瑟的氛围。

小组 2 代表:“碧云天,黄叶地”,这里用“黄叶”写出了秋天树叶的颜色。

《说“木叶”》课堂实录

《说“木叶”》课堂实录

《说“木叶”》课堂实录一、填一填师:名句填空:,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什么是“落木”?生:确实是树叶。

师:那杜甫什么缘故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生众说纷云)师:那个问题我们依旧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

(板书课题)二、读一读师:大伙儿先用5秒钟的时刻快速扫瞄全文(生愕然、阅读)师:来得及吗?生:来不及。

师:什么缘故呢?生1:文章太难。

师:难在哪?生2:古诗词引用太多。

师:因此就有惧怕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别的先放一放。

第一步就来看这些诗句。

请大伙儿找出文中所有的诗句,划出来并比较一下,你最认可哪一句、什么缘故?(生边读边划、然后讨论)三、议一议:师;谁先说说?生3:我最喜爱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讲讲你的理由。

生3:这句诗对仗工整、意境悠远。

诗人站在江边,听树叶萧然飘飘、看长江波涛滚滚,不由得感叹万千。

师:你估量他感叹什么呢?生:时刻流逝、自己岁月蹉跎一事无成,专门悲凉。

师:杰出!掌声鼓舞!(掌声)师:还有谁情愿和大伙儿分享自己的成果?生4:我,我认为“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句写的好。

诗人没有写秋叶的飘落,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

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师:又是一首抒情诗!(学生自发鼓掌)四、比一比:师:19句都专门杰出,但我们不应不记得我们的主题——什么缘故古人多说“木叶”,而专门少用“树叶”入诗?师:(投影表格)请大伙儿再次阅读课文,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师:大伙儿差不多上都填好了,大同小异,同桌间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完成后,投影交流)五、找一找:师:这么一比较,我们能够看出“木叶”较“树叶”有两个艺术特点,请大伙儿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5: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师: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呢?生5: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师;这两个艺术特点,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掌握“木叶”这个词汇的读音和意思。

2. 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正确运用“木叶”这个词汇。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者黑板。

2. 课件或者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动画片或者漫画《火影忍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问学生:“你们看过《火影忍者》吗?你们知道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做‘木叶’吗?”鼓励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木叶”的想法。

Step 2:呈现词汇教师在黑板上或者幻灯片上展示词汇“木叶”,并复述几次。

“木叶”这个词汇读作“mù yè”,意为“wooden leaf”或者“leaf of a tree”。

Step 3:听读训练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音,同时在黑板上或者幻灯片上显示出“木叶”的拼音和汉字,并反复让学生跟读。

“mù yè”。

Step 4:造句练习教师示范一到两个关于“木叶”的句子并解释意思,然后让学生分组创造自己的句子,使用“木叶”这个词汇。

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Step 5:拓展应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故事,讲述“木叶”在《火影忍者》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6:小结教师复述本节课的重点,总结“木叶”的读音和意思。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这个词汇。

Step 7:练习与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

例如:1. 请写出“木叶”的拼音。

2. 用“木叶”这个词汇造一个句子。

3. 你觉得“木叶”在《火影忍者》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教学扩展: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或者中文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漫、漫画或者小说,包括其中的重要地点和角色。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木叶”这个词汇的读音和意思,并能够在交流中正确运用。

通过与《火影忍者》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扩展】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木叶”的相关内容。

以读促写,彰显语文之美——《说木叶》课堂教学实录

以读促写,彰显语文之美——《说木叶》课堂教学实录

备课参考12㊀2018 1以读促写ꎬ彰显语文之美«说木叶»课堂教学实录李金文㊀㊀一㊁选中教学切入点ꎬ化繁为简师:从题目看ꎬ课文写的内容是生齐:木叶ꎮ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ꎬ 说 的是木叶ꎬ而且 说 得专业ꎬ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ꎬ一步步走进文本ꎮ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 木叶 的字面意思?生:树叶ꎮ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树叶ꎬ为什么在文中称木叶了?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吗?生:好像不是ꎬ又好像是ꎮ(生笑)师:感觉不一样ꎬ却是同一个事物ꎬ只不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ꎮ你是不是这么想的?(生点头)师: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ꎬ能说具体一些吗?生:树叶常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ꎬ而木叶则出现于诗人的笔下ꎮ师:在鉴赏诗歌时ꎬ我们会给 木叶 这类词一个专业称谓ꎬ称它为生(齐):意象ꎮ师: 意象 一词ꎬ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藉中了ꎮ简单地说ꎬ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ꎮ物 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ꎬ除了诗人 我 而外ꎬ天地间的万物ꎬ甚至是人ꎬ都会成为诗人眼中的 物 ꎮ物原本是客观存在的ꎬ不带有任何情感ꎬ可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ꎬ就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ꎬ正如古人讲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ꎬ观海则意溢于海 ꎮ下面ꎬ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诗ꎬ结合本文的论述ꎬ谈谈你喜欢的理由ꎮ生:我喜欢屈原«九歌»中的 袅袅兮秋风ꎬ洞庭波兮木叶下 ꎮ我在想屈原立于洞庭湖畔ꎬ怅望着秋叶飘零于清冷的碧波间ꎬ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啊!师:这种孤独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ꎬ能说具体一些吗?生:深秋㊁清冷的湖水㊁飘零的黄叶ꎮ师:你感受出了深秋的寒㊁湖水的清冷ꎬ以及透着黄色的叶子ꎬ并且用飘零修饰叶子ꎮ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生:我觉得那些叶子已经干枯了ꎬ在风中正发出飒飒的声响ꎮ师:哦ꎬ你已经听到木叶的声响了ꎮ生:屈原独立寒秋ꎬ让我不禁想到了文中我喜欢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ꎬ不尽长江滚滚来 ꎬ我觉得屈原也有相似的感受ꎬ满天飞舞的木叶仿佛一块块巨石般压在了诗人的心头ꎬ使他艰于呼吸视听!师:你用 艰于呼吸视听 形容诗人的感受ꎬ不仅让我们感触到了一种自然氛围ꎬ而且还让我们触摸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内心感受ꎮ生:我能嗅到洞庭湖畔ꎬ飘落在地的每一片叶子上ꎬ似乎都浸满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忧怨与愤懑!师:大家的感触非常敏锐ꎮ正是因为意象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ꎬ如同本文所说的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ꎬ才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ꎬ才有了大家别样的感受ꎮ二㊁选中教学演练点ꎬ感知品味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找一句文中你喜欢的诗句ꎬ仔细品味其中的意象ꎬ思考其蕴含了诗备课参考13㊀20181人怎样的情感?并把你的品味写在课堂笔记本上ꎮ生:我喜欢曹植的 高树多悲风ꎬ海水扬其波 ꎮ我们常说ꎬ树大招风ꎮ 高树 ꎬ会有更多的枝桠ꎬ更加繁茂的叶子ꎬ树上的叶子越多ꎬ风吹过ꎬ诗人的悲情也就愈加沉重ꎬ情感便表现得愈发饱满ꎮ师:高树有更多的枝叶ꎬ枝叶让你又想到了什么?生:一个人的才华ꎮ譬如曹植ꎬ正是因为他才华过人ꎬ才被他哥哥嫉妒ꎬ一再想置他于死地ꎮ师:高树之上的片片叶子ꎬ就像诗人笔下的华丽辞章ꎬ诗人因其荣而生悲啊!生:我喜欢 秋月照层岭ꎬ寒风扫高木 ꎮ一个 扫 字ꎬ让人心头顿冷ꎬ树上的叶子被 扫 光了ꎬ把枝桠又 扫 得生疼ꎮ一方面写出了晚秋月下的天高地阔ꎬ一方面又蕴含了诗人的孤寂落寞ꎮ(掌声)师:真乃才女也!你能说说 木 与 树 在诗中出现时ꎬ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生:木与落叶紧密相连ꎬ木中含有落叶的意味ꎮ师: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得出的木的一个艺术特征ꎮ生:我喜欢曹植«美女篇»中的 美女妖且闲ꎬ采桑歧路间ꎻ柔条纷冉冉ꎬ落叶何翩翩 ꎮ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人精心打扮一番后ꎬ觉得无聊ꎬ于是提上绿箩ꎬ走过逶迤的小道ꎬ停在了一株桑树前ꎬ伸出纤纤素手欲采摘桑葚ꎻ柔嫩的枝条也怕伤了美人的玉指ꎬ纷纷舒展开来ꎬ就连那坠落的叶儿ꎬ也翩翩迷恋ꎬ轻轻地ꎬ轻轻地ꎬ在空中盘旋ꎮ(掌声)师:须眉也发力了ꎬ欲与巾帼比高低ꎮ那碧绿柔嫩的叶儿ꎬ还未曾一睹美人的容颜ꎬ怎会心甘情愿地落到地面?生:我喜欢司空曙的 静夜四无邻ꎬ荒居旧业贫ꎻ雨中黄叶树ꎬ灯下白头人 ꎮ这让我想起了游子的漂泊㊁离人的叹息ꎮ雨中与灯下相对ꎬ灯下的读书人在仕途之中ꎬ不也苦雨逼身ꎮ白头人ꎬ不就像雨中的黄叶树吗?渐至生命的尽头ꎬ空悲切ꎬ一事无成ꎮ(掌声)师:原来这 黄叶树 也如同 木叶下 啊ꎬ吟不尽的是落魂仕人的忧愤ꎬ道不完的是科举不第的悲痛!三㊁选中教学拓展点ꎬ读写并进师:赏析了这么多的诗句ꎬ能看出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ꎮ不知同学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ꎬ诗是怎么写成的ꎬ看能否找出一点规律ꎮ(生无语)师:结合这篇文章看ꎬ 说木叶 ꎬ实际上是谈论诗歌中的意象ꎮ写诗之前ꎬ我们应选定一个或多个物象ꎬ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ꎬ就有了意象ꎬ再把所选意象连缀点化为读者眼前的一幅图景ꎮ简言之ꎬ诗歌的创作可分三步ꎬ从选取物象到寓情之中再到连缀点化ꎬ即从物象到意象再至意境ꎮ下面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或多个典型的物象ꎬ融入自己的情感ꎬ写一首小诗ꎮ体裁不限ꎬ基本押韵即可ꎮ生(投影展示):胡杨赞层层叠叠叠叠层层延伸到天尽头的不只是流沙还有你躯杆上的年轮这是我写的一首赞颂胡杨的现代小诗ꎬ我想通过 流沙 胡杨 时空 来表现身处戈壁的胡杨林的感受ꎮ师:能具体说说你的感受吗?生:我也说不清ꎮ师:可从题目看ꎬ你的感受应该很明确啊?生:我是要赞颂胡杨ꎬ可写着写着就掉进一个由时间与空间交错而成的巨大漩涡中去了ꎮ师:出不来了?(生笑)是因为你凝眸于背备课参考14㊀2018 1景ꎬ陷入沉思ꎬ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应该是胡杨ꎬ其余都是它的陪衬ꎬ是为了更好地凸现它的某种品质或精神ꎮ生:我明白了ꎬ应该在最后面点题ꎬ这样前面的铺垫也能显示出威力了ꎮ师点头:大家想想ꎬ这画龙点晴的一笔该如何写呢?生:书写着你的坚贞!生:烙满了你的坚强!生:铭刻着你的不屈!师:最后ꎬ老师也想 点 上一笔ꎬ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ꎮ(师投影)胡杨赞层层叠叠叠叠层层延伸到天尽头的不只是流沙还有你躯杆上的年轮染红的那一片岁月啊(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 首批立项重点课题 基于 自主㊁合作㊁探究 理念下的当堂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ꎬ课题编号:GS[2015]GHBZ051)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塔县职教中心(735300)«项链»的多重悲剧意蕴张洪安㊀㊀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ꎬ从故事性质来看ꎬ显然是悲剧ꎮ对玛蒂尔德而言ꎬ得知项链是赝品ꎬ无异于晴天霹雳ꎬ使她又一次陷入悲痛的漩涡:残酷的贫困㊁肉体的苦楚㊁精神的折磨㊁青春的代价竟然毫无意义与价值ꎮ掩卷而思ꎬ造成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原因似乎很复杂ꎬ具有多重因素ꎮ一㊁性格的悲剧因借项链而丢项链ꎬ这是造成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ꎮ玛蒂尔德为什么要借项链?一是因为她有虚荣心ꎬ追求奢华ꎮ 她没有漂亮服装ꎬ没有珠宝ꎬ什么也没有ꎮ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ꎬ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ꎮ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ꎬ被人艳羡ꎬ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ꎮ玛蒂尔德有强烈的自卑与自尊ꎮ 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ꎬ再难堪也没有了ꎮ 她不愿遭受阔太太的冷眼与奚落ꎮ玛蒂尔德的自卑与自尊还体现在没有及时告知佛来思节夫人丢项链的真相ꎮ 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ꎮ她的朋友正担心她打开盒子ꎮ如果发觉是件代替品ꎬ她会怎样想呢?会怎样说呢?她不会把她的朋友当作一个贼吗? 连赔一件真项链都担心朋友指责ꎬ把她当贼ꎬ因而玛蒂尔德宁可付出十年的辛劳ꎬ也不愿两手空空去见朋友ꎬ在其面前丧失尊严ꎮ没有及时告知丢项链的真相ꎬ自然也无法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真相ꎮ因此ꎬ造成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ꎬ从性格层面看ꎬ首先是因其强烈的虚荣心ꎬ其次还有小人物的自卑与自尊的因素ꎮ二㊁命运的悲剧玛蒂尔德作为当事人ꎬ对丢项链㊁赔项链有着切肤之痛ꎬ她是怎么看待这场悲剧的呢?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ꎬ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ꎬ多么变幻无常啊ꎬ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ꎬ也可以成全你! 玛蒂尔德把人。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5篇)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5篇)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5篇)第一篇: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一、导入又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往返在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脚下窸窣作响的黄叶。

古人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我们上学期也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写到了落叶,谁还记得,能为大家背诵一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那么杜甫为什么舍“落叶”而用“落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说“木叶”)作者简介:林庚,著名学者、诗人,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历任厦大、燕京大学、北大教授,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

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林庚教授的主要研究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他提出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著有《唐诗综论》等。

本文就是节选自《唐诗综论》。

【附】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说‘‘木叶’’讲课实录

说‘‘木叶’’讲课实录

陆游《卜算子· 咏梅》表达的是 “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 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 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 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 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 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 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
第三段:
•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健在于‚木‛ 字。 •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 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阅读4~6段,思考:
本部分说明了“木”的哪两个艺 术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4)因 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 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5)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叶落的形象 “树”——树叶多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树叶”——繁密湿润 “木叶”——微黄干燥
落木
干躁之感
落叶
饱含水分的繁密叶子
木 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单纯、 空阔、疏朗的清 秋气息。
场合:
秋风叶落
干躁之感
更显空阔, 完全是一片 悲凉、凄清。
我感感到句 马枯 的情到风是 长桑 想淡天吹说枯城知 念薄冷,枯桑窟天 。也。海桑:行风 应比水虽落》, 该喻虽然了 海 知那然没叶 水 道远不有的 知 我方结叶桑 天 的的冰,树 寒 孤人,仍。 。 凄纵仍然这 《 、然然感两 饮
)
悲树 《高 凉叶 树 野 。象全 多 田 海句 悲 黄 水大 风 雀 一意 , 行 阵是》海 一: 水 阵秋 扬 荡风 其 漾瑟 波 着瑟 , (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歌词描述了湘君、湘夫人的悲 欢离合,他们虽然生死契阔,欢会 难期,思而不见,却彼此爱恋不忘。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说“木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印象和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1.3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木叶”的内涵和特点,感受自然之美。

第二章:了解“木叶”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师讲解“木叶”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木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了解,讨论“木叶”的发展过程。

2.3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感受“木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探索“木叶”的内涵3.1 教师提问:“木叶”在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有哪些内涵?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3.3 教师总结:通过讨论,我们了解了“木叶”在各个领域的内涵,感受到了“木叶”的独特魅力。

第四章:观察和分析“木叶”的特点4.1 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木叶”现象。

4.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木叶”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4.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木叶”的特点,总结规律。

第五章:创作“木叶”作品5.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创作一幅作品。

5.2 学生动手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5.3 教师评价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观察、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木叶”的起源、内涵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第六章:了解“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6.1 教师介绍“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6.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象征意义的理解,讨论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6.3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

第七章:探讨“木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7.1 教师提问:“木叶”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说“木叶”》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说“木叶”》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说“木叶”》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刘金菊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22()5
【摘要】(本课例获第十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现场课一等奖、最佳教学仪态奖)-、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那一枚来自秋天的木叶,去寻找美丽的诗和远方。

接着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总页数】7页(P39-44)
【作者】刘金菊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袁瑢《颗粒归公》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2.一堂情境教学的经典之作——重读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3.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评析4.《张衡传》(第二课时)——第八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课堂实录5.让经典活起来——《狼》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其中,“木叶教学实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

本文将对“木叶教学实录”进行探讨,介绍其含义、特点、优缺点以及应用价值,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木叶教学实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以树叶为载体,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木叶教学实录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木叶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木叶教学实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树叶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3)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木叶教学实录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某小学将木叶教学实录应用于数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木叶的形状、大小、纹理等特点,引导学生解决几何图形辨认、计算等相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某初中将木叶教学实录应用于生物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木叶的构造、生长过程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某高中将木叶教学实录应用于化学教学中,通过研究木叶的成分、结构等特性,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虽然木叶教学实录具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素质不均。

有些教师可能缺乏对木叶教学实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优势。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素质的力度,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木叶教学实录的理念和方法。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海泛舟》中的《说“木叶”》。

具体内容包括:1. 木叶的意象: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木叶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2.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木叶的意象,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木叶的意象,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诗词鉴赏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木叶的意境。

2.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结构,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木叶意象。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木叶意象:象征意义、古诗词中的应用。

2.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

4. 表达技巧:以景抒情、寓情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木叶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木叶的理解。

2. 答案:(1)木叶在古诗词中多象征凄清、离别等意境,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课文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木叶的赞美之情。

(3)木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韵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进一步了解木叶的意象,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说“木叶”》教学实录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师:同学们拿到的是一份打印的文章,你们语文书里是没有这篇课文的,对吗?生:嗯。

师:大家看到你们的文章题目,跟我投影上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差别啊?(学生小声回答)师:来,小伙子说说看。

生:“木叶”没有引号。

师:那这个“木叶”有没有引号区别是什么呢?生:应该有。

师:你适合做官方发言人,他用了一个什么词?生:应该。

师:那能不能把这个“应该”的依据说说看?第三排的小姑娘,你来说说看?生:“应该”起强调作用吧。

师:旁边的这位姑娘,你好像还有不同的看法?生:我觉得还有引用的作用。

师:把“木叶”这个特定的意象凸显出来。

嗯,非常好,很自觉地就把标题修改过来了。

大家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生:昨天上午。

师:看过文章的请举手。

哦,全部举手了啊,我没有作要求,你们都看了,大家都太自觉了!这篇文章大概讲点什么,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同学,请举手。

师:好,一位同学举手,两位同学……举手的人多起来了,有七八位。

当然,还有很多同学没有举手。

读这篇文章,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请没有举手的同学说说遇到的困难。

我们来开一下“火车”,可以吗?从后排开始,你读《说“木叶”》遇到哪些困难?生:有。

(思考状)师:有哪些磕磕绊绊的地方?生:这个“木叶”到底应该作何种深层次的解释?师:旁边的同学,有什么困难吗?生:嗯……这篇文章的中心到底讲什么,有一些不太明白。

师:我们能不能把“中心”这个词调整一下,也就是《说“木叶”》的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用“中心”还是用什么词更好一点?生:观点。

师:嗯,观点,差别在哪里?小姑娘来说!生:中心可能是指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观点则指作者表达内心的一些想法或者建议。

师:建议,这个词很好。

生:文章中有许多诗句,对于整篇文章较难理解。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个困难?嗯,好像比较多!引用古诗文,有多少处啊,二十处。

第一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先后出现两次,所以一共是十九句古诗文。

《说“木叶”》课堂实录

《说“木叶”》课堂实录

《说“木叶”》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寻找关键句,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比较“木”与“树”、“木叶”与“树叶”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1.根据林庚先生对“木叶”形象暗示性的分析,探究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2.运用作者的观点与方法,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堂实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唐代有一个人,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等,以诗名胜于开元、天宝年间,尤其擅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大家说这个人是谁?(王维)后来苏轼评价其:“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古希腊诗人说: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

诗歌和绘画都讲究留有空白给人暗示,意境方可延伸得无穷无尽,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

今天我们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研究古代诗人借“木叶”传达的丰富意蕴。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师:通过阅读本文,你了解林庚先生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吗?生:古人诗中爱用“木叶”不爱用“树叶”。

生:古人宁愿用“落木”也不用“落叶”。

生: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生:“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师:大家说得都对,看来大家都很认真地读了文章,有一句可以统摄以上观点,你认为是哪一句?生:“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自从屈原把它放到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中,后人就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古诗中有很多用“木叶”的例子。

师:请大家为他的发言鼓掌。

(板书:木叶)其实,从概念上讲,“木”就是“树”,但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不能单凭概念。

根据“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这些例子,想想这里面的树带给你什么联想。

《说木叶》课堂实录

《说木叶》课堂实录

作业内容及要求
作业一
阅读《说木叶》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 观点。
作业三
作业二
分析《说木叶》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 人等,并举例说明。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说木叶》主 题的理解和感悟。
02
01
作业四
写一篇关于“木叶”的短文,运用所学的文 学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04
03
作业完成时间安排
教学目标阐述
01
知识目标
掌握《说木叶》一文中的基本概念、观点和理论。
0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鉴赏水平。
0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安排概述
课程时间安排
说明本课程的总课时数及每节课的具 体安排。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说明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 、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及可能使用 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 。
03 课堂互动环节
提问与回答
老师提问 什么是木叶?
学生回答
木叶是指树叶,是树木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 官。
老师提问
木叶在诗歌中有什么象 征意义?
学生回答
在诗歌中,木叶常常被 用来象征秋天、离别、 思念等情感。
分组讨论
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 组4-5人。
小组内成员就《说木叶》这篇 文章展开讨论,探讨文章的主 题、写作手法、语言,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观 点。完成时间:课堂结束后立即开始,需在本 周五前完成。
作业二
分析《说木叶》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并举例说明。完成时间:本周六 上午。
B
C
作业三

《木叶》课堂实录

《木叶》课堂实录

《木叶》课堂实录《木叶》课堂实录课前打开网页游动字幕:走进课改(营造气氛)上课. (幻灯片一):木叶科代表走到讲台前检查预习情况:科代表: 课前老师让大家就木叶这课的有关内容上网查阅资料或翻阅有关书籍(包括教参), 同学们准备的怎么样? 请考虑第一个问题: 木叶与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 木叶就是树叶,而说木不说树,主要是为了强调树的色彩.科代表: 谁有不同意见?学生: 不只是强调色彩,而是所体现的意境不同,暗示的内容不同.科代表: 回答得好不好?学生: 好.科代表: 掌声鼓励!接着第二个问题:本文写了木叶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内容略)科代表:很好.那么,第二个特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内容略) 在科代表检查预习情况的同时,老师板书: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科代表:本文的主旨和重点是谈什么? 学生回答,教是在黑板上板书:主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科代表: 提第三个问题,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学生回答:对比和引用师:从刚才的检查情况看,多数同学能够认真查网,翻阅资料,看教参,搜集第一手素材.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或较深的理解.但仍然有少数同学没有做到亲自动手,亲自动脑.,希望这些同学在下一个环节中奋起直追.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春风送暖春风得意如坐春风师:这几个词都有春风,意义有何不同?生1:春风送暖指的是自然现象.生2:春风得意中的春风比喻喜悦的神态.师: 如坐春风呢?生:比喻受到教诲和熏陶.师:本文题目叫木叶,开篇第一句就引九歌中的诗句(见黑板)为什么反复强调木叶这个木字,究竟有什么暗示性呢?请看本文第4个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暗示性的一个句子.生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生2:是本语段最后一句话.师:前面同学的回答与你的回答有什么不同?生2:他的回答没有体现第一艺术特征的具体内容,而且也不是一句话.师:尾句中的这个“这”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生2:逗号之前.师:文中的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的饱满和空阔两个词是从哪个角度说明木字的暗示性的?生:感情.(板书:感情-------饱满与空阔师:看第5自然段,疏朗与哪个词构成了反义词?生:繁茂.师:这两个词又是从哪个角度说明暗示性的?生:形象.(教师板书:形象--------繁茂与疏朗)师:请看第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生:写的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师:那么,你是根据什么概括的呢?生:根据第5段尾句的提示.师:第6段首先是从哪个角度说明木的特征的?生:颜色.(教师让学生板书:颜色--------绿色与黄色)师:接着又从哪个角度说明木的特征的?生:触觉.(一个学生板书:触觉---------湿润与干燥)师:本段还有哪个角度,请一个同学来概括并板书.季节--------春夏与清秋气候-------雨云与风情调---------缠绵与爽朗情境--------朋友的聚会与离人的叹息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强化木叶与树叶的对比角度.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几个题目: 卢沟晓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僧敲月下门和陆游,王安石,毛泽东的咏梅诗.就这些资料,谈谈诗文语言的暗示的意象.老师首先抛砖引玉,谈谈我是如何理解卢沟晓月的引发的含义的.我就卢沟晓月引发的意象写了一段朗诵诗,请科带表配合老师完成朗读.(一名女同学走到前面与老师一起感情饱满地朗读.)师: 卢沟晓月这四个字,如诗如画,暗示着什么?面对着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身世, 不同的经历的人会有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含义.生:在恬静如火,步入小康的游客面前,它是一幅画,是一幅壮美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师:试想,这千态万状的石桥,上浮青天,下嵌白石,大野无边,黄涛激浪生:这样的光,这样的色,这样的地点与建筑,不管是在料峭的春晨,清冷的秋晓,还是立在桥头,踏霜望月师:这情,这景,都会渗进游客的心灵.生:让人感到玉宇琼瑶,天上人间,遥望晨曦中的北京,心头会欣喜万分.师: 这卢沟晓月在他乡的游子面前生:又会荡起思念的情怀,会激起缠绵的情调.他最能勾起人们想起杨柳岸晓风残月,最能让人们感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 这卢沟晓月在心系祖国的志士面前,会激起思古人之幽情生: 自然会想起那抗日的枪声,那桥头残伤的石狮.师: 那血染的红旗.生: 那日夜呜咽的黄涛.师: 那悲壮的战歌.(热烈地鼓掌)师: 下面谁能就春风又绿江南岸,谈谈这个“绿”字的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大家看到你们的文章题目,跟我投影上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差别啊?(学生小声回答)师:来,小伙子说说看。

生:“木叶”没有引号。

师:那这个“木叶”有没有引号区别是什么呢?生:应该有。

师:你适合做官方发言人,他用了一个什么词?生:应该。

师:那能不能把这个“应该”的依据说说看?第三排的小姑娘,你来说说看?生:“应该”起强调作用吧。

师:旁边的这位姑娘,你好像还有不同的看法?生:我觉得还有引用的作用。

师:把“木叶”这个特定的意象凸显出来。

嗯,非常好,很自觉地就把标题修改过来了。

大家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生:昨天上午。

师:看过文章的请举手。

哦,全部举手了啊,我没有作要求,你们都看了,大家都太自觉了!这篇文章大概讲点什么,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暂时没有人举手)师:好,一位同学举手,两位同学……举手的人多起来了,有七八位。

当然,还有很多同学没有举手。

读这篇文章,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请没有举手的同学说说遇到的困难。

我们来开一下“火车”,可以吗?从后排开始,你读《说“木叶”》遇到哪些困难?生:有。

(思考状)师:有哪些磕磕绊绊的地方?生:这个“木叶”到底应该作何种深层次的解释?师:旁边的同学,有什么困难吗?生:嗯……这篇文章的中心到底讲什么,有一些不太明白。

师:我们能不能把“中心”这个词调整一下,也就是《说“木叶”》的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用“中心”还是用什么词更好一点?生:观点。

师:嗯,观点,差别在哪里?小姑娘来说!生:中心可能是指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观点则指作者表达内心的一些想法或者建议。

师:建议,这个词很好。

生:文章中有许多诗句,对于整篇文章较难理解。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个困难?嗯,好像比较多!引用古诗文,有多少处啊,二十处。

第一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先后出现两次,所以一共是十九句古诗文。

好,第四个问题。

生:古代的“木叶”和现在的“木叶”到底有什么不同?是因为现代对“木叶”的理解和印象不够深刻了,古代用“木叶”,现在多用“树叶”了?师:哦,其实你提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木叶”在古今有什么变化;第二个是顺着这个思路,提到了“木叶”和“树叶”,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也是让我们感觉到十分纠结的地方,“木叶”“树叶”,这篇文章还提到哪些相近的意象?(板书:木叶—树叶)生:“落叶”“落木”。

师:如果我们要写成一组一组的话,怎么写才合适?来,第一排小伙子,如果我们接着写,我应该把“落叶”写左边还是“落木”写左边?生:“落叶”写在左边。

师:为什么?生:因为我觉得“无边落木萧萧下”里面的“落木”是“木叶”的升华,是一种进步。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理解这个关系了吗?(学生点头)师:好的,请坐。

针对这四个概念,调动我们课前阅读的经验,想想林庚先生对“落木”“木叶”和“树叶”“落叶”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生:他认为当时他们是借“落木”在秋天的情景下的鲜明形象,来表现杜甫当时所处的情景。

师:作者对“树叶”和“落叶”持什么观点呢?生:认为“树叶”在一般情况下都能简称为“叶”“落叶”,嗯……师:没关系,好像现在还不能简洁流畅地表达出来,我们暂且搁置。

后面的女生,你还有什么困难吗?生:我想知道的是,“木叶”除了可以表明它的时间是在秋天,给人以那种凋零的感觉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师:你的问题其实跟哪个问题是一致的?看得见黑板吗?后面的可以站起来看,要记得随时记笔记啊。

刚刚我们有同学问道,“木叶”的内涵是什么,跟这个问题是接近的。

后面的同学还有问题吗?生:文章后面写“树叶”相比于“木叶”给人更丰满的感觉,也写到诗人在写“树叶”的时候表现出心中的不平,写“木叶”表现心中阴郁,我想问,“树叶”和“木叶”在具体情境中,从根本上有哪些不同?其实也是想问关于“树叶”和“木叶”的内涵。

师:嗯,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你的问题和我们的第一组问题是一致的。

还有没有同学有跟黑板上的四组问题都不同的问题?生:课文题目是《说“木叶”》,而文中不只有“木叶”,还有“树叶”“落叶”“落木”,为什么题目不是《说“树叶”》《说“落木”》或者《说“落叶”》呢?师:非常好,她是从题目这个角度找这篇文章最关键的点。

这四个概念中,林庚先生把“木叶”归为最重要的,放在标题中,其他三个没有放进去,这四个概念之间的轻重分量不一样。

还有第六个问题吗?(学生沉默)师:没关系,也许我们再读的时候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

刚刚也有一些同学举手表示自己读懂了。

读懂的同学现在有谁可以帮助刚刚提问的同学,你觉得哪个问题你可以帮他解决?请举手,有没有?(学生沉默)师:一下子有点压力,没关系,我们左右一起来讨论一下,可以选择四组问题中的某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根据你们小组的力量,来看看这些诗句给我们读文章带来很大挑战时怎么办,这几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林先生为什么认为“木叶”最关键,把它放入标题。

这些问题解决后,“木叶”的古今内涵就清楚了,最终这篇文章作者要提什么看法什么观点,也清楚了。

所以,我建议,富有挑战心的同学们,我们高二(四)班自觉自愿来的四十位同学,我们可以先从第三、第四组选取问题展开,然后选取第一、第二组问题中的某一个解决,好不好?任务清楚了吗?可以四个人一起,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自由一点,开始吧!(学生讨论约5分钟)师:好像讨论第四个问题的同学最多,那我们先从这开始吧。

生: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落叶”和“木叶”有一个包含的关系,就是“木叶”中有“落叶”的意思。

像前面说的,“落木”是后来的发展,“落木”比“落叶”少了叶的绵密,“落木”更空阔,至于“树叶”,比较茂密,给人的感觉与“木叶”体现出的秋天的飘零之感是不同的。

师:讲出了很关键的一点,绵密,茂盛。

这是第一点发现,很清楚!还有第二点发现吗?哪个小组来贡献一下?生:我们组讨论了第三个问题,这里出现了很多诗句,我们觉得这些诗句有这些作用:首先是做引子,引出要讨论的“木叶”这一话题;第二是可以用来例证,例证从古到今很多人都在用“木叶”这个词;第三点是比较富有文化内涵。

师:讲得很清楚吧?你是不是数学、物理学得特别好啊,逻辑性多强啊,非常棒。

但是你不能坐下,对于优秀的人,我们得给他一点难题!(学生鼓掌)师:嗯,知音很多嘛。

请问刚刚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时,他觉得阅读中困难是什么?你的回应能解决他的问题吗?我已经听到你说没有了,来,把话筒继续给你。

生:对于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我们积累得不够,所以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

师:按照你的说法,我们要课后积累,很谦虚,这很重要。

但是,课上我就要读这篇文章,我的积累就是不够,这怎么办?生:我觉得可以去查阅有关资料。

师:现在我也没有条件查阅,手机不让带,教室也没有网,怎么办呢?生:可以问老师。

师:(笑)哦,好厉害!问老师其实也是查阅,换了一种对象、一种路径而已。

好,请坐。

大家来看第1段,第1段有几句?生:四句。

师:这四句熟吗?讲了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来,这位男孩子,第1段讲了什么?生:第1段提出了“木叶”这个形象。

师:明确一点,观点是什么?生:“木叶”这个形象影响了历代诗人。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这个意思来的?生:“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师:简练一点说,“木叶”这个形象在屈原后代的诗人中是受到了什么?生:启发。

师:这个启发还夸大了一点,再明确一点,可以用什么词?没关系,请坐,男孩子你来讲。

生:“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师:哪个词特别能鲜明地表达出来?生:钟爱。

师:观点很鲜明啊。

同学们,这就回应了第四组问题的第一点,本文标题为《说“木叶”》,为什么“木叶”作为一个核心和关键:“木叶”太被诗人们钟爱了!我们读第1段,这里的诗句,我们也没有去查阅,但作者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我们是不是也清楚了?那你看我们用了什么办法啊?生:这里的诗句我想应该不是很重要,对于后面的内容,它解释了,起了引出的作用。

观点后面说了的,不需要去细读。

师:有时候这种例子的句子,我们直接跳过去,把握作者的观点就行了。

毕竟我们不是中文系本科生,更不是古典文学研究生,所以我们读《说“木叶”》,对文中有些诗句,我们跳过也未尝不可。

如果你对这些诗句很感兴趣,可以课外去查阅,去拓展,去积累,那当然是更棒的。

回到我们前面提的问题,我们的女生已经贡献了一点,从绵密到空阔的形态上区分了“木叶”“树叶”“落叶”,还有第二个角度、第三个角度吗?哪个小组来做贡献?生:我觉得就如文章所说的,“木叶”给人带来颜色上的枯寂之感,而“树叶”则象征着一种绿色的生机,所以我觉得“木叶”和“树叶”两者间缺少了给人感官上的联想义。

师:好!哪个词特别好?联想!要记下来。

既然你刚刚讲到颜色,讲到它带给我们感官上的联想,抓住了文中的关键。

那么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没有第三个角度?生:我觉得“木叶”能带给人秋天树叶的残破之感,而“树叶”总体来说的话,始终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木叶”般干燥,就不能如“木叶”般引起人内心悲秋的情结。

师:从感官的角度,提取一个观点来。

刚刚你已经讲到颜色,是视觉,那么干燥,这是什么角度?生:触觉。

师:现在所有这些作用其实都是为了让人产生联想。

林庚先生说诗歌的语言带给人什么?下面哪位同学能从这一点去解决第一、第二两个难题,接受挑战吗?试试看吧,来!生:我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木叶”的含义在于情感的抒发,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之所以写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复杂、难以表达的感情。

比如“落叶”和“木叶”,“木叶”就说到感情很复杂,而“落叶”蕴含的感情就没有那么深厚。

师:你是从复杂和深厚来讲的,作者是从这几个角度讲它们之间的差异,你刚刚讲得非常好,作者用这些诗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我们去读这些诗文的时候,从“木叶”“落叶”这样一些意象的表达中,要读出什么?生:后文中提到“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着重说了意象的暗示性,也相当于联想。

师:非常好!我们男孩子是从诗人选择意象抒发情感,即写作者的这个角度;我们女孩子又讲到,我们要从语言的暗示性去读诗,读出它的意境,读出它的情感,回答得非常好。

“木叶”其实从屈原开始,到现在,当然它没有提到今人的诗,他提到哪个朝代为止啊?嗯,南北朝最多,对不对?好,那今人怎么看“木叶”,我们请男孩子回去继续做功课。

可是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后,你真的相信林庚先生讲“落叶”就没有好诗,“树叶”就没有好诗,或者几乎没有好诗,你们对林庚先生的说法打心底里信服吗?你们有没有学过一首诗,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里有没有“木”呢?“木”就比“树”疏朗、单纯吗?“城春草木深”,这个是什么意思啊,小姑娘?生:应该包含了一种对国家的情感。

师:在“木”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生:因为前一句诗“国破”,后面应该是较为残败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