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合集下载

高离子电导率、超薄的固态电解质膜,用于提高全固态锂电池

高离子电导率、超薄的固态电解质膜,用于提高全固态锂电池

高离子电导率、超薄的固态电解质膜,用于提高全固态锂电池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全固态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要实现全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包括提高固态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和优化电池的性能。

离子电导率是固态电解质膜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

提高离子电导率可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功率密度和效率,从而改善电池的性能。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材料和结构,以应对全固态锂电池中的离子输运问题。

另一方面,超薄的固态电解质膜在全固态锂电池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超薄膜可以减小电解质的形变和粒子间的扩散距离,从而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此外,超薄膜还可以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并降低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因此,本文旨在介绍高离子电导率和超薄固态电解质膜在提升全固态锂电池性能中的重要性。

首先,将探讨高离子电导率的重要性以及提高高离子电导率的方法。

然后,解释超薄固态电解质膜的概念和特点,并探讨其在提高全固态锂电池性能中的应用。

最后,总结高离子电导率和超薄固态电解质膜对全固态锂电池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高离子电导率和超薄固态电解质膜,有望改善全固态锂电池的性能,推动其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促进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概述高离子电导率和超薄固态电解质膜对于提高全固态锂电池性能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分析提高高离子电导率和应用超薄固态电解质膜的方法。

最后,我们将总结高离子电导率和超薄固态电解质膜的重要性,并展望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前景。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即高离子电导率和超薄的固态电解质膜。

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共3篇

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共3篇

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共3篇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1随着电动汽车及移动终端等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全固态锂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污染性、安全性高等优点,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作为一种非晶态的聚合物电解质,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预测性能的非常有希望的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

首先,本文对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详细描述了制备电解质所需的原材料及其比例。

接下来,作者对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物化性质进行了测试。

实验中采用了压电频率响应法测试其电导率、交流阻抗法测试其内阻值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测试其锂离子迁移率。

结果表明,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率,内阻值低,且有望替代传统有机液体电解质,大大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

最后,作者还对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电解质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实验中发现,该电解质可以有效减少电池内部电阻,提高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可望成为新一代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所得结果,本文初步探索了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前景。

然而,一些美中不足的问题,如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今后需要通过改进材料结构、制备方法等途径,进一步提高电解质的成品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其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本研究初步探索了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该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电导率、锂离子迁移率和内阻值,可以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容量、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

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并通过改进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提高成品质量和稳定性,以实现其在实际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可穿戴设备等的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主要电源,已成为了当今电池市场中的主流产品。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用固态电解质设计要求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用固态电解质设计要求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用固态电解质设计要求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固态电解质的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离子电导率:室温下离子电导率应超过10^-2 S/cm,以实现良好的离子传输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

2.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电解质材料应与电极材料不发生反应,以确保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足够的机械强度:电解质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承受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并防止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材料的接触。

4. 薄层化设计:为了减小内阻,提高能量密度,电解质应实现薄层化设计,厚度通常在几微米到几百纳米之间。

5. 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电解质应具有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以适应锂离子的传输和穿梭,同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

6. 良好的界面接触: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应具有良好的接触,以降低界面电阻,提高离子传输效率。

7. 环境友好性:电解质材料应具有环境友好性,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8. 低成本:电解质材料应具有较低的成本,以降低电池的成本并促进商业化应用。

综上所述,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固态电解质的设计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离子电导率、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薄层化设计、孔径和孔隙率、界面接触、环境友好性和成本等多个因素。

聚合物电解质简介

聚合物电解质简介

3 多孔型聚合物电解质
4 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
DSPE(1,2-硬脂酰基 磷脂酰乙醇胺 )是研究最 早的一类聚合物电解质,
到目前为止, 绝大部分
DSPE的离子电导率都比较 低,但电化学稳定性和对 电极的稳定性好.
Ahn等通过研究在PEO(聚环氧乙烷)/LiC10体系 中添加不同尺寸Al2O3对电导率的影响,发现含有纳米
聚 合 物 电 解 质 的 性 能
(3) 与电池电极和其他材料结合
时, 具有较好的化学及电化学相 容性; (4) 具有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 (5) 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6) 对环境无毒;
(7) 聚合物材料易于合成且具有
良好的加工性。
目前聚合物电解质大致可分为4种:
1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2 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
1975
1979
Gozdz等利P(VDF2HFP) 20世纪90年代 共聚物制备了多孔型
聚合物电解质
Weston和 Steele最先把电化 学惰性的无机填料 A2 Al 2O3
加入到 SPE 中, 以后各种惰
之 后 性粉末被应用于 SPE中, 逐渐 形成了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体 系
从电化学角度出发, 聚合物电
保的发展趋势,因此成为近
几年化学电源研究和开发
的热点。
聚 合 物 电 解 质 的 发 展 简 史
1973
Wright首次测量了聚氧乙烯 (PEO)与碱金属盐 (Mx)络合 的电导率 在 PAN2 Li X, PVDF2LiX体系 中加入塑化剂 EC , PC等环酯制 成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el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GSPE ), 发 现离子电导率大大提高 Armand等报道了 PEO的碱 金属盐在 40 ~ 60e 时离子电 导率达 10- 5S/cm, 且具有良 好的成膜性能,可用作锂离子 电池的电解质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简介与发展路径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简介与发展路径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简介与发展路径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简介与发展路径引言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作为一种新型电解质材料,在能源存储和转换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 使用

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 使用

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使用什么是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Polymer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简称PCSE,是一种由聚合物基质和无机盐类填料组成的固态电解质,可以用于锂离子电池、固态电容器等储能装置中。

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相比,PCSE 具有高离子导电性、较低的电荷传输电阻、优异的机械强度等优点,因此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何制备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制备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的一般步骤包括材料选择、混炼、成膜和固化等过程。

1.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优异离子导电性和机械强度的聚合物基质和无机盐类填料。

聚合物基质通常选择聚乙烯氧化物(PEO)、聚丙烯腈(PAN)等,并添加锂盐、钠盐等无机盐类填料。

2. 混炼:将聚合物基质与无机盐类填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在高温下进行熔融混炼。

熔融混炼的目的是使聚合物基质与填料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复合物。

3. 成膜:将混炼好的聚合物复合物涂布在导电性好的基底上,形成薄膜状的固体电解质。

涂布可以采用刮涂、喷涂、浸渍等方法进行。

4. 固化:将成膜后的聚合物复合物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固化。

固化的目的是使聚合物复合物中的聚合物分子互相交联,增强薄膜的机械强度和离子导电性。

如何评价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的性能?评价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性能的指标包括离子导电性、电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界面稳定性等。

1. 离子导电性:通过测量电解质中离子的迁移率和电导率来评价其离子导电性能。

离子迁移率越高,电导率越大,说明电解质具有更好的离子导电性。

2. 电化学稳定性:评价电解质对外界氧化还原反应的抵抗能力。

电解质应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能够在广泛的电压范围内稳定地工作。

3. 机械强度:评价电解质薄膜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张强度、韧性等。

电解质薄膜应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机械应力而不发生破裂或变形。

4. 界面稳定性:评价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的稳定性。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题目: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装订线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门类工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号2011440017姓名钟世龙指导教师高保祥2014年7月8日摘要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易成膜等优点,在二次电池、电致变色器件、化学晶体管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因此成为高分子领域近30年来非常引人注目的热门课题。

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固体聚合物电解质(DSPE)、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SPE)、多孔型聚合物电解质(PSPE)以及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CSPE)的性能及在电池中的应用。

关键词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二次电池;离子电导率AbstractPolymer electrolyte has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weight, easy to film, electrically induced discoloration in secondary batteries, devices, chemical transistor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 therefore become the field of polymer hot topic in recent 30 years is very conspicuous. This article detailed introduces the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DSPE), gel polymer electrolytes (GSPE), pass more polymer electrolyte (PSP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CSP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battery.Key words: Polymer electrolyt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Ionic conductivity目录1 前言 (1)2 聚合物电解质的类型及性质 (1)2.1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DSPE) (1)2.2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SPE) (2)2.2.1PAN物理交联型GSPE (2)2.2.2PEO体系GSPE (2)2.2.3PVDF物理交联型GSPE (2)2.2.4 PUMA系列GSPE (3)2.3多孔型玻合物电解质(PSPE) (3)2.4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CSPE) (4)3.聚合物电解质应用及发展前景 (4)3.1聚合物离子电池 (4)3.2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 (4)结语 (5)参考文献 (5)1前言:1973年Wright等首次发现聚氧化乙烯(PEO)与碱金属盐络合物具有离子导电性,1979年Armand提出PEO/碱金属盐络合物可作为新型可充电电池的例子道题,由此拉开了聚合物电解质研究序幕。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10-5 s cm-1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10-5 s cm-1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升至10-5 s cm-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电池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固态电解质作为电池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近年来,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解质材料,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特点以及离子电导率提升至10-5 s cm-1的技术和意义。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是一种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电解质,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因此也更容易实现薄型化、轻量化等要求。

此外,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还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因此在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相对较低,这也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其中,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无机填料进行复合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添加无机填料,可以增加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通道数量,提高离子的迁移速率,从而提高其离子电导率。

最近,有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中添加一种特殊的无机填料,可以将离子电导率提高至10-5 s cm-1以上。

这一技术突破对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离子电导率可以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间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

其次,高离子电导率可以降低电池的内阻和减少电池的发热量,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最后,高离子电导率可以简化电池的结构和降低电池的成本,有利于推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和推广。

总之,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解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技术创新,相信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未来的能源存储和转化技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是指固态电解质中离子的电导率,它是电解质的一种物理性质,可以反映电解质的电导能力。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大小取决于电解质的结构、组成和温度等因素。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测量是电解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反映电解质的电导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电解质的性质。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电化学法、热电法和热释电法。

电化学法是测量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最常用方法,它可以测量电解质的电导率,并可以测量电解质的离子移动速率。

热电法是测量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测量电解质的热电导率,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电解质的性质。

热释电法是测量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测量电解质的热释电率,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电解质的性质。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测量是电解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反映电解质的电导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电解质的性质。

因此,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测量对于研究电解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研究

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研究

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研究摘要:全固态锂电池发展过程中,固态电解质是其中的关键材料,应用固态电解质能够有效解决常规锂电池安全问题。

本文对固态电解质中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以及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分别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固态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研究传统锂电池采用有机液态电解液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小的安全问题[1]。

当前,在全固态锂电池成为研究热点,为有效解决全固态锂电池使用安全问题,扩大全固态锂电池的容量,增加电池使用寿命,推动全固态锂电池的实用化,就需要深入研究全固态锂电池的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

一、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按照物质结构划分,主要有玻璃态(非晶态)电解质和晶态电解质。

玻璃态电解质包括反钙钛矿型Li3–2xMxHalO固态电解质和LiPON薄膜固态电解质。

晶态电解质包括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钙钛矿型Li3xLa2/3–xTiO3固态电解质,NASICON型Li1+xAlxTi2–x(PO4)3和Li1+xAlxGe2–x(PO4)3固态电解质等。

反钙钛矿结构固态电解质的成本低且环境友好,同时在室温条件下有着高离子电导率(2.5×10–2S/cm),这一固态点价值还有着热稳定性以及与金属Li稳定和优良的电化学窗口等特性。

当前,主要研究的反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为Li3ClO。

通过掺杂高价阳离子(如Mg2+、Sr2+、Ca2+、Ba2+),可以让晶格中出现大量的空位。

而大量的空位,能够有效增加锂离子的传输通道(见图1),降低Li+离子扩散的活化能,进而提高电解质的离子导电能力。

图1 反钙钛矿Li3ClO的晶体结构图在高纯氮气中,采用射频磁控溅射高纯LiPO4靶就能够得到锂磷氮氧(LiPON)薄膜,所得到的薄膜电解质厚度在1μm以下,且电阻较小,能够有效应用于薄膜锂离子电池。

这一电解质有着良好的综合性能,室温条件下离子电导率为2.3×10–6S/cm,电化学窗口达到5.5V,且有着较高的热稳定性,与LiMn2O4、LiCoO2等常用正极和金属Li负极有着很好的相容性。

聚氨酯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

聚氨酯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

聚氨酯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雷铎;任智鑫;杜圆圆;高敏;陶绪泉【摘要】综述了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聚氨酯型固体电解质的发展情况,通过采用不同原料及配比、交联、聚合方法、共混等手段制备出无规共聚型、嵌段共聚型、互穿网络型、超支化型聚氨酯及复合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利用聚氨酯高分子材料具有组成、微观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易于设计和调控的特点,制备出电学性能、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等综合性能优良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满足锂离子电池使用工况的要求.【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18(042)010【总页数】3页(P1575-1577)【关键词】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聚氨蘸;无规共聚;嵌段共聚;互穿网络;超支化聚氨酯【作者】雷铎;任智鑫;杜圆圆;高敏;陶绪泉【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超轻质量的特点,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具有较高离子电导率的液体电解质,但液体电解质中含有机溶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电解液泄漏而引起的安全问题。

固体聚氨酯型高分子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粘弹性和耐候性,可避免液体电解质体系的电解液泄露和有机溶剂挥发问题。

因此,研究开发室温下具有高导电率的固体型聚氨酯高分子电解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无规共聚型和嵌段共聚型固体聚氨酯高分子电解质高分子材料的近程链段运动是影响电解质离子传导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聚氨酯型高分子电解质体系的开发过程中,主要目标是制备兼有非晶态结构和较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两大特性的聚氨酯高分子材料。

聚硅氧烷具有低的Tg(-123℃)、骨架柔顺性好、环境友好、耐候性优良、热稳定性好,并且聚硅氧烷中含的硅醚结构能够实现离子的高速转移,因此,聚硅氧烷成为合成聚合物电解质的热点材料之一。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第37卷第2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l.37,No.2 2021年2月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21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胡方圆」,王琳1,王哲2,宋子晖」,王锦艳2,张守海2,刘程2,蹇锡高12(1.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固态储能器件由于其在安全性和潜在的高能量密度方面的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

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储能器件的关键元件,具有高的安全系数,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由于其制备简便,价格低廉且界面相容性好等优点,成为固态电解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从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宏观形态出发,分别概述了聚环氧乙烷(PEO)、聚碳酸酯(PC),聚硅氧烷和其他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的传输机理及在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并对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固态储能器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离子传导机理;电化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M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55(2021)02-0157-111前言能源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之一,一直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能量转换与储能系统当中,电化学储能设备是最便捷最高效的设备之一除去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外,锂硫电池⑵、钠离子电池⑷和超级电容器⑷等新型储能器件也在飞速发展。

电化学储能器件由4部分构成,分别为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质。

其中,电解质起到了传导离子与隔绝电子的作用,是整个器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目前所采用的电解质通常包含具有可燃性的有机溶剂,使得目前的储能器件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5]。

因此,发展具有高安全性的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是解决高储能器件安全性的重要途径[6,]。

固态电解质以固体形式存在,替代了原有的电解液和隔膜,具有传导离子和隔绝电子的作用。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PE),又称为离子导电聚合物(Ion-conducting polymer)。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始于1973年Wright等人对聚氧化乙烯(PEO)与碱金属离子络合物导电性的发现。

1979年,法国Armand等报道了PEO碱金属盐络合物在40~60℃时离子电导率达10-5S/cm,且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在电子、医疗、空间技术、电致显色、光电学、传感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简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PE),又称为离子导电聚合物(Ion-conducting polymer)。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始于1973年Wright等人对聚氧化乙烯(PEO)与碱金属离子络合物导电性的发现。

1979年,法国Armand等报道了PEO碱金属盐络合物在40~60℃时离子电导率达10-5S/cm,且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在电子、医疗、空间技术、电致显色、光电学、传感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它具有质轻、成膜性好、黏弹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等优点,加上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使这一研究有了迅速发展。

国内外对聚合物电解质研究最多、最广泛的是聚氧化乙烯(PEO)类聚合物电解质,但由于PEO的结晶性,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很低,为10−7~10−8S/cm数量级。

[1]SPE的导电机理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由高分子主体物和金属盐两部分复合而成。

前者含有能起配位作用的给电子基团,且基团数的多寡、是否稳定、分子链的柔性等均对固体聚合物电介质有重要影响。

Armand等认为离子导电是通过离子在螺旋溶剂化结构的隧道中的跃迁而实现的。

Berthier 的研究结果表明,由PEO和碱金属盐形成的固体高聚物电解质,常温下存在非晶相(无定形区)、纯PEO相(晶相)和富盐相三个相区,其中离子传导发生在非晶相区。

mofs锂硫电池固态电解质

mofs锂硫电池固态电解质

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是一种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晶态多孔材料。

由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径和功能性,MOFs在气体储存、催化、传感器和电池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锂硫电池中,固体电解质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的锂硫电池通常使用液体电解质,但由于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会导致硫正极的利用率低下。

而固体电解质可以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提高硫正极的利用率。

但是,现有的固体电解质往往存在电子和离子电导率差的问题,导致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混合电解质锂硫电池,结合固体电解质和多硫化物正极电解质的优点。

其中,MOFs作为固体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MOFs具有有序的3D结构,可以促进Li*的运输,增强电化学和机械性能,改善电解质的稳定性。

此外,一些研究还将PEO/LiTFSI/HNT薄膜聚合物电解质应用于锂硫电池中。

这种电解质在25℃下离子电导率可以达到$1.11 \times 10^{-4} S cm^{-1}$,锂离子迁移数达到0.40。

在25℃至0.1C放电条件下,电池具备平稳的放电容量。

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锂硫电池的平均容量可达$745 mAh g^{-1}$,充放电效率接近100%。

总的来说,MOFs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在锂硫电池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MOFs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提高电导率、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等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实现MOFs在锂硫电池中的广泛应用。

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取决于其组成和结构。

这种类型的电解质通常能提供高离子导电性和较高的化学和热稳定性。

例如,Li3PO4和Li3PS4(磷硫酸锂)是两种广泛研究的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

Li3PS4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高达10^-3 S/cm,适用于高温锂离子电池。

而Li3PO4则具有较低的电导率,但降低了与电池材料的相互作用,可以大大提高电池寿命。

在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材料组合和结构设计,以提高其电导率。

例如,锂硫氯氧化物(Li2S-ClO4-LiCl)和锂硫氯氧化物-氧化硅(Li2S-As2S5-LiAlSiO4)等新型材料系统,在可控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高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

另外,添加氟化物(如Li3PO4-LiF)或其它离子(如Zr4+、Al3+)等掺杂元素,也能改善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例如,添加氟化物可以增加离子传输速率和扩散系数,从而提高离子电导率。

总之,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发展方向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其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以实现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的电池。

此外,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需求,也发展了一些针对特定场景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比如高温电解质和柔性电解质等。

高温电解质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离子电导率和热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仍能提供稳定的性能。

比如,氧化物电解质(如烧结Li2O、Li4SiO4等)和硫酸盐电解质(如BaSO4、La2(SO4)3等)都是高温电解质的代表。

柔性电解质则是一类可以弯曲和拉伸的电解质材料,适用于柔性和可穿戴电子产品等领域。

柔性电解质通常采用聚合物基材料(如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等),与锂盐(如LiPF6、LiTFSI等)的配合形成固态或凝胶态电解质体系。

柔性电解质主要面临的挑战是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需要在材料设计和制备上进行优化。

总之,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性能对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固态电池锂离子电导率

固态电池锂离子电导率

固态电池锂离子电导率
固态电池的锂离子电导率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固态电池是一种新兴的电池技术,与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它们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潜在的能量密度提升。

锂离子电导率是指锂离子在固态电解质中移动的效率,它是决定电池内阻和倍率性能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固态电池锂离子电导率的具体信息:
1. 玻璃态及玻璃陶瓷电解质:这类电解质以Li₂S-P₂S₅体系为主要代表,其离子电导率可达10⁻⁴-10⁻²S/cm。

2. LNI固体电解质:LNI固体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低电子电导率、高疏锂性和高电化学稳定性。

3.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从锂离子电池(LIBs)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应该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并对电子绝缘以避免自放电过程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全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形成的高电阻界面会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导率,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不同的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及改善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

固态电解质交换电流密度

固态电解质交换电流密度

固态电解质交换电流密度
固态电解质交换电流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离子
数量。

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传输主要通过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来实现,其交换电流密度取决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电极材料的表面电荷状况以及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固态电解质是一种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态材料,其离子交换电流密度可以通过材料的离子电导率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在10^-7~10^-2 S/cm之间,而金属锂的离子电导率在
10^-3~10^-2 S/cm之间。

因此,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交换电流密度通常比金属锂的离子交换电流密度低。

此外,固态电解质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其应用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

同时,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生产。

因此,目前固态电解质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论文或咨询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背景介绍
锂离子电池已经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便携的电子产品、电动汽车来说锂离子电池是不可或缺的电能来源。

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多采用石墨为负极,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为正极,碳酸酯有机溶剂为电解液,高挥发性和易燃性的电解液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而且,随着人们对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的追求,锂金属负极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枝晶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发生热失控,造成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

基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的固态锂金属电池(SSLMB)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常用的SPE是将小分子锂盐与聚合物共混得到的,如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锂(LiTFSI)/聚氧化乙烯(PEO)体系,这种结构被称为DLIC,但是这种SPE的锂离子迁移数很低(<0.3),在SSLMB循环过程中会导致显著的极化以及锂枝晶的迅速生长。

与常用的SPE不同,单锂离子导体(SLIC)是一种以聚合物为主链(例如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阴离子为接枝侧链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最常用的SLIC是聚[(4-苯乙烯磺酰基)(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LiPSTFSI),具有制备简便,热和化学稳定性好,锂离子解离能低的优点。

但是LiPSTFSI/PEO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一般小于10-5 S∙cm-1),SEI膜电阻高,难以规模化应用。

成果介绍
为了解决固态锂离子电池中枝晶生长以及离子电导率低的问题,西班牙可替代能源合作研究中心(CIC energiGUNE)Zhang Heng 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SPE,他们在常用的LiPSTFSI/PEO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中加入2 %的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LiFSI),这种结构的SPE被称作ACSLIC,与常用的SLIC电解质相比,离子电导率提高了10倍,电池总电阻降低一个数量级,改善了电极与SPE的界面相容性,电池的循环性能提高近
一倍,在C/20到1 C倍率下进行循环时,库仑效率接近100%,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三种聚合物电解质物理化学性能
图2. ACSLIC和SLIC基本物化性能。

(a)LiPSTFSI和LiFSI的化学结构,以及相应的电解质薄膜;(b)TGA曲线;(c)XRD谱图;(d)ACSLIC、SLIC和DLIC的DSC曲线;(e)三类电解质离子电导的Arrhenius曲线;(f)ACSLIC和SLIC的7Li和 19FNMR谱图;(g)ACSLIC和SLIC的拉曼谱图;(h)ACSLIC和SLIC中离子传输机理示意图。

研究者研究了ACSLIC、SLIC和DLIC三种聚合物电解质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热稳定性、相转变、离子电导率以及离子迁移机理。

结果表明ACSLIC和SLIC电解质均具有良好延展性和机械强度;虽然与SLIC和DLIC相比ACSLIC的热稳定性略低,但是ACSLIC的耐温性能也达到260℃,完全满足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要求;ACSLIC和SLIC的熔点Tm和结晶度均高于DLIC,这是由于柔软的CF3SO2N(-)SO2接枝到刚性聚合物主链后导致两种聚合物部分相容造成的,ACSLIC的Tg明显低于SLIC,说明加入LiFSI后PEO 链段运动性更强;在三种聚合物电解质中DLIC的Tg更低,因此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由于TFSI-链段是通过共价键连接到聚合物主链上的,SLIC的
离子电导率比DLIC低两个数量级,虽然ACSLIC也是共价键连接,但是由于
加入了2%的LiFSI,70℃下离子电导率高达10-4 S∙cm-1,比SLIC提高10倍。

为了更好的理解ACSLIC更高的离子电导率,研究者采用固态核磁共振和拉曼光谱对离子迁移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在核磁共振谱中,ACSLIC的7Li和19F 线宽比SLIC窄得多,说明ACSLIC大大提高了含Li阳离子和反离子的局部迁移率;在拉曼谱图中,ACSLIC中的游离阴离子含量略高于SLIC中的结果(29% vs 23%),说明加入的LiFSI促进了PS和PEO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接枝TFSI-单元的溶解性。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电解质/锂金属界面相容性
图3. ASLIC、SLIC和DLIC的密度泛函计算及电化学性能。

(a)X-及还原态X2-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其中X=FSI或者STFSI,图中粉色、灰色、蓝色、红色、绿色和黄色球分别表示H、C、N、O、F和S;(b)70 °C 下扫描速率
为1 mV∙s-1时在铜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c)相应的缩放图;(d)70 °C下锂对称电
池的阻抗谱;(e)锂对称电池的总电阻随温度变化曲线;(f)70 °C下电流密度为0.1 mA∙cm-2(半循环时间2 h)时锂对称电池的恒电流循环曲线。

经过计算发现,与FSI-相比,在STFSI-中注入一个电子,能量增加更少;分子轨道分析显示,注入的电子位于PSTFSI-中苯乙烯单元的π轨道中,比FSI-中的氧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由于聚合物电解质和锂金属电极之间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的提高,ACSLIC中锂脱嵌的氧化还原电流明显高于SLIC。

与SLIC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相比,在30~70℃温度范围内,ACSLIC电池的EIS 曲线明显被压缩,表明该电池的电阻大大降低,ACSLIC电池的总电阻比SLIC电池总电阻低一个数量级,ACSLIC电池的总电阻仅比DLIC电池高三倍。

DLIC电池在运行200 h就会发生短路,SLIC电池发生短路的时间增加到220h,ACSLIC电池在400 h也不会发生短路,表现出更强的安全性。

基于ACSLIC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图4.70 °C下Li || LiFePO4电池的循环性能。

(a)ACSLIC和DLIC基电池在C/10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b)ACSLIC和DLIC基电池在C/10倍率下比容量和库仑效率随循环周期的变化
曲线;(c)ACSLIC和DLIC基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和库仑效率随循环周期的变化曲线。

研究者在Li ||LiFePO4电池中研究了ACSLIC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

发现基于SLIC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较高的内部电阻而无法循环,基于ACSLIC 的电池在相同条件下比容量达到150 mAh∙g-1,这说明2%LiFSI的加入不仅增加了SPE离子电导率和与锂金属电极的相容性,而且还改善了SPE和LiFePO4电极之间的界面相容性。

基于ACSLIC电池的库仑效率高达100%,明显高于基于DLIC的电池的库仑效率;基于ACSLIC的电池在C/20到1 C倍率下进行循环时,库仑效率接近100%,而基于DLIC的电池在C/20倍率下循环5周就发生了严重的副反应。

基于DLIC的电池的总电阻在循环12周后达到604Ω∙cm2,而基于ACSLIC的电池即使经过30个循环,总电阻仍低于300Ω∙cm2。

由于ACSLIC中更高的锂离子传输选择性(T Li+=0.63),“臭名昭著”的锂枝晶及其副反应在ACSLIC电池中均被极大地抑制。

小结
为了解决固态锂离子电池中枝晶生长以及低离子电导率问题,西班牙可替代能源合作研究中心(CIC energiGUNE)Heng Zhang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便高效的聚合物电解质,他们在常用的LiPSTFSI/PEO聚合物电解质中加入2 wt%的LiFSI,制备出ACSLIC电解质,与基于SLIC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相比,ACSLIC电池的离子电导率提高了10倍,电池总电阻降低一个数量级。

SLIC电池在运行220h后发生短路,而ACSLIC电池可以稳定运行400h。

基于ACSLIC的电池在C/20到1 C倍率下进行循环时,库仑效率接近100%。

ACSLIC电解质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有望在锂金属固态锂离子电池中有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