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举例说明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降水和人类的关系。

2、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明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及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差异。

3、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1、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3、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1、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随时间变化的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阅读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的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点拨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屏幕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学生齐答这些符号的名称。

通过认识一些常见的关于降水的天气符号,自然引入课题——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二、新授:(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谈谈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小组代表介绍。

多媒体展示图片分别介绍降水过多过少带来的灾害,最后强调适量的降水才是一种保贵的水资源。

2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降水的形成过程,提出问题降水形成的条件?(水汽在降温条件下形成降水)3自学课本68—69页阅读部分找出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等级,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如何测量?(过渡)展示邹城市各月降水资料表格,提问邹城市各月降水一样吗?集中在哪几个月份?(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降水的季节变化是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的,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步骤:(1)绘出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并标上月份;(2)绘出纵坐标,按相等的降水量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在坐标图上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的大小;以8月份为例:先找到8月份对应的横坐标,在纵坐标上找到8月份降水量对应的刻度,画成柱状来表示降水量的大小。

同样道理看7月份。

七年级地理上册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商务星球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商务星球版[1]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

【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的概念、形式及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气象部门对降雨等级的划分规定。

2、运用青岛市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掌握判读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重点)3、运用济南是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空间的差异。

(重点)【教学模式】读图分析。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投影、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图导入图片导入:提问:导致这两种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追问:什么是降水?过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8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观看图片思考回答:降水不同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下雨。

让学生感受由于降水的差异导致两种景观的差异大。

板书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讲述: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投影展示问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回答:自主学习1、什么是降水?2、降水有哪些形式?降水的主要形式是哪一种?3、我们枣庄有哪几种降水形式?在哪个季节降水量较多? 过度:降水量的多少是如何测量而来的?前面我们认识了降雨的天气符号,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划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69页降水量的测量。

要求: 1、观察认识雨量器的构造。

2、填写表格:气象部门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把降雨分为四个等级。

指导学生填写表格。

过度:降雨的多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深刻的影响。

学生1: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

学生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主要形式降雨。

学生3:枣庄的降水形式有降雨、降雪、冰雹。

夏季降水量较多。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的形式及降水量的测量仪器。

2.学会阅读、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重点)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空间分布的差异。

(重点、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精讲精练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诱思导学(一)导入新课1、预设话题:最近降水怎样?2、播放《播放校园天气预报》了解降雨情况。

3、点题:降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每天都关心的话题。

(多媒体)展示老百姓对“风调雨顺”期盼图片。

(讲解)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接下来用多媒体展示降水过少和降水过多带来的自然灾害图片,从而引入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二)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观看图片,知道降水和气温一样,也存在变化与差异。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引入新课。

1766633209夏季多雨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季多雨夏季少雨夏(mm)较大全年全年全年少雨多雨湿润(mm)较小巧手绘图谈变化讲述】降水量的多少要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2.【媒体播放】播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swf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过程,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首先绘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

(提示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其次绘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提示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

再次提示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在坐标图上标出相应的高度,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最后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图名。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变化与差异,并能够解释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降水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所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降水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变化与差异,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变化与差异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现象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降水资料,包括图片、图表和案例。

2.准备户外观察和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景观,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2.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形成的过程,讲解降水的类型和特点。

以我国为例,介绍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降水差异。

3. 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新版)商务星球版
-影响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降水的变化与差异。首先,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包括雨、雪、冰雹、雾淞等。其次,我们探讨了降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包括蒸发、凝结、云滴生长和降水等阶段。最后,我们分析了降水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等。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降水的奥秘,并认识到降水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的融合: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个人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在线平台,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保留传统教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讨论作业:
请学生与家长或朋友一起讨论降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可以探讨降水对出行、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应对降水变化带来的挑战。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降水概念具体化,加深对降水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降雨量多的地区和降雨量少的地区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降水的奥秘。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a.下列哪种天气现象不属于降水?
A.雨B.雪C.风D.雾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水循环、气候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一节,通过介绍降水的形成、降水的观测和降水量的计算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降水的形成机制、观测和计算等方面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2.演示法:通过实验、视频等展示降水相关现象;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降水形成过程、降水量观测和计算方法的图文并茂的讲解;2.实验器材:雨量器、尺子等;3.视频资料:有关降水的现象和过程的视频;4.练习题:针对本节内容的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观测和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降水现象,测量降水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降水量。

北戴河区第七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北戴河区第七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举例说明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降水和人类的关系。

2.能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重点)3.能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难点)4.能阅读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规律。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山东省的降水特点为()A.全年比较均匀B.冬季较多C.夏季较多D.全年干旱2.有关降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B.纬度低的地方比纬度高的地方降水少C.所有离海洋近的地方都比海洋远的地方降水多D.海拔低的地方比海拔高的地方降水多3.按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下列地区降水较多的是()A.两极地区B.赤道地区C.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地区D.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教学反思】在这一堂课中,进行了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让学生自己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后,分组讨论,同学们思维活跃,思考积极,得出答案的正确率高,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精神及竞争精神,使学生在趣味浓厚的氛围下积极主动的达成了课堂目标教学要求。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1.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A.商业B.服务业C.耕作D.工业2.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聚落B.聚落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无关C.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类的居住条件D.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3.重庆坐落在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石家庄是个铁路枢纽城市。

影响这两个聚落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 )A.平坦的地形B.优越的气候C.便利的交通D.丰富的资源4.一般来说,聚落密集的地区( )①经济比较发达②交通比较发达③人口密度比较大④环境优美,空气清新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下图是某地景观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由此总结出降水的定义: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
等,统称为降水。

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
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
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
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
生观察思考。

1.降水量柱状图
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XX 市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据生回答,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生根据个人生活经验说出XX市的降水情况:
夏季多,冬季少。

3.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师据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

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
师出示“济南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表”,然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济
生画图、读图,完成读图
过渡: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新加坡,有的地方少,如撒哈拉沙漠,那么,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
教学小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4.3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和差异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人地关系是地理的核心,从第一部分的降水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到最后出谋划策,解决降水时间季节不均的问题,都体现了这个思路;过程与方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教学思路。

精心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原理,进行推测,然后验证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使学生既形成了正确的思维,又掌握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1.(2015山东济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附近降水少,两级地区降水多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D.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少,内陆地区降水多2.(2015•泰安)下列条件中,容易形成降水的是()①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②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③从高空中下沉到地面的气流④从地面上升到高空中的气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2015•东营)读图,回答如图所示四地中,降水最多的是()A.甲B.乙C.丙D.丁读"降水量柱状图",完成4-5题4.读上图,分析该降水季节变化特点是( )A.夏季多雨B.全年少雨C.全年多雨D.冬季多雨5.下列城市中,符合这种降水类型的是( )A.罗马B.伦敦C.北京D.新加坡二、综合题(每空5分,共50分)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C、D、E三地相比,降水最多的是______(填字母),降水最少的是______(填字母)。

这说明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内陆地区降水。

(3)M、N相比,降水较多的是_______(填字母),降水较少的是________(填字母)。

(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受_________(纬度、海陆、地形)影响。

这说明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_______岸降水较多,大陆________岸降水较少。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课型】新授课【课程标准】掌握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降水和人类的关系。

2、了解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差异。

3、根据降水的资料,绘制出降水量柱状图。

4、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当堂评价。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展示图片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和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了解降水的基本形式自主学习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1、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哪些?主要的降水形式是什么?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阅读课本第68页,回答问题。

一:1:降水: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以雨雪冰雹的形式降到地面,统称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形成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通过观察记录结论,培养学生的动眼观察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思维。

冰雹。

2、降水形成的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3、降雨有哪些等级,是怎么划分的?降水量如何测量的,用了哪些仪器?44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观察青岛市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该地的年降水量约为多少毫米?[2]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属于什么季节?[3]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属于什么季节?[4]青岛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征?三:世界不同地区降水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结出来的程度3、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降水的变化与差异对于他们认识世界和理解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这一节教材从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以及降水的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降水的本质特征,掌握降水的形成过程,以及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地理分布规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总结规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掌握降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地理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原因和过程2.降水类型的识别3.降水地理分布规律的掌握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地理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3.准备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讲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降水的类型。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总结降水分布的规律。

最新地理七上第4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1

最新地理七上第4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1

最新地理七上第4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1 一.课标要求
1.使用降水资料,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
1.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

2.阅读某地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通过降水量测定活动,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合作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具准备
雨量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下面内容:
降水主要形式:
学生答后,教师紧接着问:在生活
200 175 150 125 100 75 50 25
提问:
、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条纬线附近?
、两极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上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的特点。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举例说明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降水和人类的关系。

2.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明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及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3.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受降水:展示给学生几幅不同的有关降雨,雪,冰雹等的图片。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生活中对于天气我们最关注的除了气温之外,还有---降水,引入降水的学习。

降水对我们的生活,生产也有深刻影响。

欣赏图片。

学生明确天气要素有气温,降水等,今天要学习的是降水。

让学生在课前感受降水的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请同学们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阅读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教学过程一.理解降水: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下面内容:1.什么是降水?2.降水主要形式是什么?3.降水与降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答后,教师紧接着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其它的降水形式?雾、霜、露展示各种大小雨的符号(承接)这些雨的大小级别是怎么测量划分的呢?二.降雨的测量与等级自主学习教材,独立解决问题。

给学生时间(自学课文)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一种主要形式。

降水既有液态水也有固态水。

学生复习各种雨的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请学生当气象工作者介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免一言堂,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练习自主学习的技能展示雨量器,(实物展示)让学生自学降水量的测量,第69页。

并完成:1.认识雨量器的构造及使用。

2. 大、中、小雨的标准界定标准。

降水量测定的仪器。

学生辨认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根据亲身经验谈感受温故而知新,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会积极性更高。

学生对科学仪器的认识,更感兴趣教学过程利用现有仪器,装有不同量的雨请学生来读。

(承接)通过测量我们能得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

三.探究降水的变化我来说:展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

回答问题1、该地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2、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3、该地哪个季节降水较多?4、哪个季节降水较少?(承接)同学想象有没有更形象的资料来展示一地年降水的变化情况呢?-----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探究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我来画动态图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友情提示:画轴、绘柱、写名三步骤。

探究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我来读:展示世界五城市:北京、新加坡、伦敦、雅典、比尔马的降水柱状图。

通过五城市降水量柱状图分辨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对号入座:小雨<10mm10mm≤中雨<25mm25mm≤大雨<50mm50mm≤暴雨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回答问题。

自由发言(答案相差不会很大)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学生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课本第70-71页活动。

评价展示(找缺点)学生读取所在的半球。

小组合作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五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北京:夏季多雨新加坡:全年多雨伦敦:全年湿润雅典:冬季多雨比尔马:全年干燥带着问题读资料目的性更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动手绘制和评价其他同学绘制的图加深对降水量柱状图的理解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课本第70页图4-3-3,学会看图分析降水类型。

单位:毫米进而完成课本第70页图4-3-3:城市和降雨类型的对比。

展示几幅不同降水类型的地区景观图。

(承接)一个地方降水有季节的变化,通过三城市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我们发现各地的降水也不同,感受不同降水类型的景观,加深对降水类型的理解。

教学过程那世界的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四.探究降水的分布1.自主完成概念学习:等降水量线。

2.展示等降水量线,通过几个具体的点辨认等降水量线。

3.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展示主要纬线。

(承接)我们以主要纬线为载体来探究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展示图、问题:第72页读图4-3-4.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极地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纬度因素)2)南北回归线附近,哪些地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哪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3)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海陆因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通过看颜色来总结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基本规律,因为颜色直观,一目了然。

然后再看等降水量线的分布,验证刚才的规律。

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展示各地有代表性的降水景观图片拓展: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形成主要因素:纬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学生根据已学的等高线、等温线定义来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小组合作:通过屏幕中的问题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教师及时点评和补充。

学生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二、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三、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学生观察视频,在地图上找出世界雨极、干极。

学生通过看视频及读课本相信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锻炼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展示景观图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从形象材料中得度因素、海陆因素播放世界雨极、干极资料视频。

提问乞拉朋齐成为雨极、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干极的原因?乞拉朋齐的降雨形式是地形雨,那么还有其他类型的降雨吗?拓展:视频材料介绍降雨类型及降雨的形成过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地形阅读材料得出答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降雨有哪些类型,我国降雨的主要形式?出问题答案,学生记忆更深刻丰富学生的知识,多了解对他们是有益的。

板书设计: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形式2.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级别的划分3.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判断降水的季节变化4.世界主要降水类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干燥型全年湿润型二.降水的差异1. 分布规律:三多、三少2. 世界干极、雨极及成因当堂达标:1、请同学们根据世界年降水分布规律来对比城市的降水量的多少?A、新加坡与东方站B、比尔马与乞拉朋齐C、北京、乌鲁木齐与伦敦2、 2011-05-31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随行的各国儿童欢聚一堂,诉说各国的降水状况。

他们分别来自新加坡、希腊的雅典、尼日尔的比尔马、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

你能通过他们的描述说出他的家在哪吗?A、我是李东,我这里里夏季多雨,是世界降水较多的区域。

B、我是燕子,我那里全年多雨,几乎每天都下雨,是世界降水较多的区域。

C、我是 Jane 我那里全年湿润,也是世界降水较多的区域。

D、我是杰克逊,我那里常年炎热干燥,几乎不下一滴雨E、我是狄凯厄斯那里冬季多雨,我这里冬季常会发洪水,唉!3、如果你是杭州天堂雨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你认为把市场设在哪几个小朋友的家乡最火?图中城市主要是:新加坡、雅典、比尔马、伦敦、北京。

以上题目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特点,并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后反思: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这节课以下几点做的还不错: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2、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尽可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起引导作用。

3、教学设计符合大纲标准的要求,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然而,这节课的不足仍有许多:1、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中,引领太快,有对学生的评价,但太敷衍了事,如果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全体学生就能发现绘制过程中的缺点,从而更好的进行认识降水量柱状图。

2、探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时,应把每一纬度地带标注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标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大陆西岸的具体位置,单纯的拿教鞭指一下对于部分好学生来说还能有效果,但对于后进生来说照顾不周。

再者如能跟进解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在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课堂效果会更好。

3.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后半截很紧张,而后半截恰好又是重点加难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