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2282a788e9951e79b89276c.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名称研究小组长:研究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摘要正文一、问题背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学生活动: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cebd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6.png)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旨在对民俗文化课题进行研究总结,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对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民俗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民俗文化是指特定地域、特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民间传统为基础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多个方面。
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感知、认知和表达。
三、民俗文化的特点1. 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反映了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2. 传承性:民俗文化是代代相传的,通过口头传统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将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传递给后代。
3. 社会性:民俗文化是社会共同行为的体现,它能够凝结社会成员的情感,增强社会凝结力和认同感。
4. 活力性:民俗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演变和更新。
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 传承方式(1)家庭传承:通过家族内部的传统教育和亲身实践,将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传递给后代。
(2)学校教育: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社区传承: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展览和比赛等形式,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宏扬。
2. 保护措施(1)法律法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责任和措施。
(2)资源调查与保护: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保护,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传承。
(3)文化活动与展览: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宣传和传播民俗文化,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五、案例分析:某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以某地区的传统节日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对该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报告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686fd5ee06eff9aff80795.png)
三、讲述荆州故事,颂扬传统美德。
【2】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中、下),复旦大学
【3】《荆楚百位名人》、《荆楚百件大事》、《荆楚百处名胜》、《荆楚百项非物资文化遗产》等4套普及丛书。
课题组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 议
课题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二、走近家乡名人,触摸他们的灵魂。
荆楚大地,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就是这么一块土地,生养的男人才华横溢,生养的女子国色天香。而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楚国故都、三国战略中心的荆州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他们或生于荆州,或长于荆州,或成于荆州,或败于荆州,在荆州的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们的子子孙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一代明相伍子胥,万历首辅X居正,中华第一诗人屈原······利用这些身边耳熟能详的人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让学生走近家乡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触摸他们的灵魂,在体验中获得感受,种下思想、形成美德。可以采取具体做法:
1、以荆州为题材,进行摄影、绘画、小报、书法创作等展示,宣传自己的家乡荆州。
2、为亲人和朋友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如包粽子比赛等。
研 究
方 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情况。
2、行动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研究,边探索,边研究。
2018年印象辽宁之民俗文化实践心得体会800字-范文word版 (7页)
![2018年印象辽宁之民俗文化实践心得体会800字-范文word版 (7页)](https://img.taocdn.com/s3/m/61dac911192e45361166f534.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印象辽宁之民俗文化实践心得体会800字篇一:印象辽宁?聚焦社会发展,走进‘印象辽宁’?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在辽宁开展?印象辽宁?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行动,重点挖掘并整合省内革命历史遗址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历史古迹或古城镇村等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观光或科普性的农林牧渔生态基地或农耕种植等农业文化资源、具有观光或科普性的工厂企业车间园区或道桥运河等工业文化资源、省内海岛渔村或港口海滩等海洋文化资源以及各地特色小吃或特产等餐饮文化资源。
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调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2月26日,利用闲置旧厂房改建而成,浓缩鞍钢百年冶金历史的鞍钢集团展览馆竣工开馆。
鞍钢集团展览馆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近9400平方米。
“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是鞍钢集团展览馆的立馆主题。
展览馆分为沧桑岁月、长子鞍钢、鞍钢宪法、创新鞍钢、摇篮鞍钢、奉献鞍钢、魅力鞍钢、绿色鞍钢、资源鞍钢、英模鞍钢、品牌鞍钢、排头鞍钢等12个主题展区,及1919年建成的一号高炉、原二烧车间厂房内的烧结机两个特展区,展示图片1153张,各类实物8990件。
鞍钢集团展览馆通过实物、场景、模型、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运用现代高科技声光影像展示技术,以历史和发展的全新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旧中国钢铁的30年苦难,新中国钢铁近七十载奋斗,以及鞍钢的辉煌历程与熠熠生辉的企业文化。
鞍钢集团展览馆是一个集展示鞍钢辉煌历程、改革创新、技术进步、英雄模范、文化品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展览馆,该馆不仅是鞍钢精心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还将成为中国冶金文化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钢铁冶金知识科普基地、工业遗产保护基地。
鞍山号称钢都,鞍钢是中国工业之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缩影,建设鞍钢集团展览馆,是一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大事,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在世界上众多的文化遗产类型中,“工业遗产”是一个年轻的族群,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36af64cc1755270622082f.png)
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的保护!关于民俗的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划分民俗的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1.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民俗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像。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c7d4daa8114431b80dd889.png)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
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
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探讨,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出于这种既自豪,又担心的心情,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论题。
经市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
我们随后启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中既有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又有普通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
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内容之广泛,内蕴之丰厚,非本次课题研究所能尽到。
于是经过商讨,界定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适合高中生理解,不甚艰深的内容上,比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一些浅近易懂的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
民俗文化报告
![民俗文化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3321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6f.png)
民俗文化报告民俗文化报告(精选7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俗文化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俗文化报告1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安福县部分村落调查方法: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表嫂茶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
“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
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
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
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
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吃新节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
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岛。
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
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
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
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
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诸神菩萨。
研学报告模板
![研学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70f14dfd0d233d4b14e69f6.png)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学生研学报告课题名称传承天府文化——成都民俗文化研究研究人赵绍君班级高一五班研究背景:成都,简称“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沃野千里,云蒸霞蔚,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别称“芙蓉城”。
作为成都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收集,传播,保护更多的成都的传统文化,其中成都的民俗文化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座城市,最宝贵的并不是这里的建筑,景色,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研究意义:了解,收集,传播,保护更多的成都的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能认识这些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
研究内容:成都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服饰,节日,方言,习俗等)研究方法:网上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查;求助专家研究过程:语言文化:成都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拥有北方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古全浊声母清化;平分阴阳,有阴平和阳平;没有翘舌音声母:有韵母ae 比如“安”、“谈”(这本来只是“女音”,但现在年轻一辈男生也多有趋同)和中国其他方言一样,成都方言早先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1980 年代之后,随着成都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都和外界的交流急剧增多。
受普通话的影响,成都方言相对稳定的状态被打破,语音开始经历一个明显变化的时期一向普通话的语音靠拢:另外,如果一个字在音系上显得孤立,则这个字更容易被北京方言同化,而如果一个字在音系上有一个强大的“系列”,则不容易向北京方言靠拢:究其原因,是因为俊者更容易被人们发现其在四川方言中的规律,故更容易跟普通话保持区别。
服饰文化:与大多数城市一样成都没有特别的服饰,主要是根据时代的不同穿着也跟着改变,但大都是南方服饰,现代都穿现代装:建筑文化:安顺廊桥,川大钟楼,塔子山九天楼,都算比较具有标志性的古建筑:稍微有点厚重感的可能要算金沙遗址博物馆。
如果要现代化的建筑,那就要到天府新城去,有知名建筑设计师安德鲁设计的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总部,青羊工业园旁边的中国一航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总部大楼,在数码广场旁边有知名建筑设计师斯蒂芬一霍尔为成都设计的来福士广场(2008 年荣膺世界绿色环保建筑金奖,2008 年国际新锐建筑奖项),信仰文化:成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神崇拜、守护神崇拜、行业神崇拜、人格神崇拜等几个方面,龙神信仰、江渎神信仰、土地神崇拜、城隍神崇拜、马头娘崇拜、梓潼神崇拜、圣姑三夫人崇拜等。
最新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最新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f2fc5d4f90f76c660371a24.png)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怎么写,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课题研究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促下,我们课题组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
辛勤地耕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
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一个拥有19人的大集体,其中有功力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
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这个团体,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一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承办省教学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广东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观摩研讨会于20XX年11月24日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东莞、广州、中山等地的全省各地代表参加了会议,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和佛山教研室的姚淑华老师、南海区教研室党朝亮先生和各市、区的语文教研员亲临现场作指导。
来自全省七个地区的七位老分别作课,我校的杜小敏老师为全省老师代表展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乐读清平乐”,杜老师声情并茂地引领504班的学生遨游在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古词课堂中,该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累丰富,底气丰厚,受到上级领导和全体老师代表的高度赞扬。
11月25日,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宾们大饱眼福。
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讨气氛浓郁。
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
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全省的教师代表们。
会后,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表示本次活动办地相当成功,意义深远,为推动全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论琼剧中的民俗文化
![论琼剧中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a92bb3576eeaeaad0f33050.png)
论琼剧中的民俗文化注: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非物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琼剧文化旅游开发探究”【HJKY(JD)19-03】阶段性成果。
琼剧在海南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也是海南地区十分古老的剧种,作为一种戏曲表现方式,对海南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特别是针对地域的文化内容发展来说,具有关键性推动作用。
琼剧是海南文化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能够从饮食、服饰、婚嫁以及方言等方面体现出来,并时刻展现着自己的艺术魅力。
一、琼剧中的饮食文化在琼剧中,其饮食文化能够从挑竹筐食以及戏班饭上面有所展现。
从著名琼剧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能够看出,当时的人都会使用扁担的方式进行食物的传递,并用竹筐装日常的餐食。
这样的习惯本身就是海南地区自身特有的饮食习惯方式,特别是在海南的农村十分盛行。
村民一般情况下都会将食物放在竹筐中,并用扁担的方式来进行食物的传递,同乡村赶集特别相似。
这样的饮食文化初期只是存在于海南的原住民的村民中,在节假日期间就会用竹筐装着食物走亲访友。
后来,这样的竹筐挑食的民俗习惯更加常见。
特别是在婚嫁期间,在订婚、结婚以及生子期间,男方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将一些食物放在竹筐中,还会放入一些生活用品甚至是礼金,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传递。
除了以上的挑竹筐食以外,戏班饭是琼剧发展中形成的另外一种饮食文化模式。
早年间,由于琼剧演员的经济情况比较拮据,常常需要带着家人四处奔波,再加上外出表演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演出前期,当地的村民出于习惯都会做一些饭菜给准备表演的戏班人员吃,这样的饭菜就统称戏班饭。
在海南的文化中,传说小孩吃了戏班饭就会变得聪明,具有智慧。
在现如今的琼剧剧团表演前还是有这样的传统,这样的民俗传统不仅能够让剧团人员在出发前期享受到家人、朋友带来的可口饭菜,还能够将自己的祝福通过这样的方式送给出发的演员们。
二、琼剧中的服饰文化对于戏剧表演来说,服饰是所有表演的重中之重,琼剧表演也一样,对服饰都有着十分细致的要求。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民俗学研究与传承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民俗学研究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395f0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e.png)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民俗学研究与传承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节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研究与传承。
一、重阳节的起源与历史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日子,被认为是有益健康和祛病驱邪的时刻。
于是人们开始在这一天登高祭祖,以求祈福和长寿。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
二、重阳节的传统活动1. 登高迎秋:重阳节当天,人们经常会选择登高的地方,如山区、公园或者高楼,在清凉爽朗的秋天,与家人、朋友一同登高欣赏秋景,寓意祈福和祥瑞。
2. 敬老尊老:重阳节有“老人节”的别称,因此人们会特别关注和尊重老年人。
家庭会举行庆祝活动,给老人们送上礼物和祝福。
3. 饮菊花酒: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时候,因此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以饮菊花酒来庆祝。
菊花寓意坚强和团结,饮菊花酒寓意庆祝和祝福。
4. 佩戴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物之一,人们会佩戴茱萸来辟邪和祈福。
三、重阳节的民俗学研究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民俗学研究聚焦于探究节日的起源、习俗、符号和象征,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1. 节日起源与开展民俗学研究重阳节的起源与流传原因。
通过对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和口头传承的收集和整理,可以追溯重阳节的渊源,并了解其起初时的庆祝方式。
2. 传统习俗与风俗研究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风俗,可以了解到人们在节日中的行为、行动和表达。
例如,登高、祭拜祖先、佩戴茱萸等,这些习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3. 符号与象征意义民俗学研究还涉及到对重阳节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例如,登高象征着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和追求,茱萸象征祝福和辟邪。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分析,可以揭示人们对生命和福祉的期许。
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总结(3篇)
![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849fd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31.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活动。
本文将结合个人参与的一次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对实践教学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借鉴。
二、实践教学背景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以我国某历史文化名城为背景,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传统文化。
活动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历史文化景点,参加了多项传统技艺培训,并与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了交流。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参观历史文化景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古城墙、古街道、古建筑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这些景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参观古城墙时,我们了解到城墙的历史变迁、军事防御功能以及民间传说。
2. 参加传统技艺培训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参加了多项传统技艺培训,如剪纸、书法、陶艺、木雕等。
通过亲手操作,我们掌握了这些传统技艺的基本技巧,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剪纸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剪纸的构图、折叠、剪刻等技巧,制作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
3. 与民间艺术家交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机会与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面对面交流。
他们分享了制作传统技艺的经验和心得,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与木雕艺术家交流时,我们了解到木雕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
四、实践教学收获1. 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参观历史文化景点、参加传统技艺培训和与民间艺术家交流,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亲自动手参与制作传统技艺,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乐趣。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34705a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e.png)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篇1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__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祭祖”这个春节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
如今的人们,尤其是一些城镇的新一代,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身后无忧了,不仅不用再耕田种地,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在春节里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义因而有所减退,据调查将近有23。
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导致新年时未能回家“祭祖”;有10。
5%的人因地处城区,传统观念较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余下的66。
1%尚还有延续”祭祖“的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日趋现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会随着岁月的累积而丢失,现在已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要省略掉的话,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节日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
节日气氛不浓,进而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
它本来的意义在于为了祈求长命百岁,而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和热情,就不太愿意熬夜了。
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这样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因此,仍有72。
2%的人依旧熬夜“春晚”,共度这样辞旧迎新之夜;只有余下的少数人或者沉溺于网络,无心“守岁”。
“守岁”便利了人们的沟通,在日新月异的洪流中仍在进行。
20世纪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的观念盛行,加之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巨大的冲击。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3f3b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6.png)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篇1: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一、课题简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中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
中学生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其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成熟,但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生命中的真、善、美,这远比说教式的教育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人信服。
一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青少年生活与教育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让他们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2、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而娄江文化是太仓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娄江文化自由互动,在对家乡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家乡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娄东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3、贯彻和延伸“生本教育”的需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的精髓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倡导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容易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这远比在课堂上单一的说教式教育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因此,开展娄江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能让学生领悟到娄东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其中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更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加民俗活动的总结模板
![参加民俗活动的总结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b4017c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b.png)
参加民俗活动的总结模板
一、活动背景介绍
1. 活动名称、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的介绍。
2. 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要组织此次活动。
二、活动内容和过程的描述
1. 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仪式、表演、比赛等环节。
2. 活动的整体氛围如何,人们的参与热情如何。
三、活动中自己的角色和表现
1. 自己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例如表演者、志愿者等。
2. 所扮演角色的任务和责任。
3. 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与其他参与者沟通和交流的情况。
四、活动中的学习和收获
1. 通过参加活动,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对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自我表达等方面有了更好的掌握。
3. 对自己的忍耐力、专注力、应变能力等有了提升。
五、活动中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1. 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组织不够协调、流程不够顺畅等。
2.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六、活动对个人的意义和影响
1. 活动对个人的意义,例如增进自信,培养兴趣爱好等。
2. 活动对个人的影响,例如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七、结语
对整个活动的总结,对未来参加类似活动的期望和目标。
注意事项:
1.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2. 可以运用具体的事例和个人经历来说明观点和感受,使文章更具体、生动。
3. 在总结时,要注意事实和感受的结合,客观描述自己的参与情况同时讲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
![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cb721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f.png)
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大标题: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民风民俗、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课题报告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并分享一些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见解。
【1】重要性和意义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和意义:1.1 保护和传承:研究民俗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防止文化的消亡和遗失。
通过深入了解各地的民俗传统和习俗,我们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增强文化认同感:研究民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入了解自己的民俗传统能够让人们更加自豪和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身份。
1.3 促进交流和理解:通过研究民俗文化,可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理解。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通过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多样性。
【2】研究方法2.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可以收集到丰富的原始资料和有关民俗的生动信息。
2.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了解历史文化的一种常见方法,也适用于民俗文化的研究。
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可以深入了解特定民俗的渊源和演变。
2.3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各个文化体系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3】个人见解3.1 民俗文化的魅力:我个人认为,民俗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象征和灵魂根基,具有无穷的魅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寻根溯源的方式,让人们能够追溯到民族的深厚历史和传统。
3.2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相信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传承能够保护和延续传统的精华,而创新则可以为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民俗文化的总结范文
![民俗文化的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b6e2e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9.png)
民俗文化的总结范文民俗文化的研究,借助古代文化典籍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典籍的记载和收录。
民俗文化属于草根文化形态的事物,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民俗文化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文化的总结篇一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组织开展好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活动通知精神,丰富广大群众在元旦、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让全村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文明的节日,我村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一、指导思想2015年我村春节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为根本目的,积极展示在镇党委、镇政府正确领导下,我村经济、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展示全村人民创新务实、团结奋斗、又好又快地推进张泉发展,实现张泉新跨越的良好精神风貌,营造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为抓好新一年的工作,烘托气氛,鼓舞士气。
二、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村两委干部高度重视这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接到通知后我村立即组织召开两委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活动,围绕宣传主题,制订活动方案,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成立村春节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组长:_x 村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春节活动副组长:_x 村党支部委员具体负责活动组织_x 村党支部委员具体负责活动宣传成员:_x、_x、_x、_x。
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
三、广泛宣传,参与积极。
为了使这次春节文化活动深入民心,我村采用横幅及宣传栏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在农村广播播出相声、小品、音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四、形式丰富,效果明显(一)春节电影放映周。
在村数字影院放映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实用科学技术的主题电影。
(二)春节群众茶话会。
在村活动室组织群众开展茶话会,畅谈科学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关于中秋节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中秋节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68f0f0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d.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小组长:研究小组成员一、问题背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109c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d.png)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研究1. 介绍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融入教学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的研究,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2. 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的必要性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有助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课题的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节日的由来和传统习俗,还可以通过展开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的实践意义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教学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观看传统表演、参与传统游戏等,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节日文化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的策略要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课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掌握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芳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设计节日文化教学课题,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如图片、视瓶、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节日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