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劝学》+《师说》情景默写名句
必修一《劝学》+《师说》情景默写名句

必修一《劝学》+《师说》情景默写名句高一奥赛《劝学》+《师说》情景默写学案编号:1 编制:闫桂霞审核:房爱平时间:2015-9-19(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
4.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用好马劣马的比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师说》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高中语文情景类默写

高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情景式默写(理解性背诵默写)(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三)《师说》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四)《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姓名:得分:《劝学》1、人们常用《劝学》中“,,”来表达学生的成就高于老师。
2、笔直的木料用火烤的办法做成圆形车轮,然后“,”意思是说再经过曝晒也不会变直,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3、“,”用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变直、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磨就会锋利作比,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成为有修养、有学问的人。
4、“,”是说人整天闭门苦思也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
5、“,”是说踮起脚后跟不如登到高处看得更远,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并不是擅长奔跑,最终“”,来说明人要善于借助外物。
7、《劝学》中用乘马致远、驾舟渡河为喻,来说明“,”,即君子擅长利用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8、从风雨的产生需要外部条件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9、“,”用蛟龙产生条件作比喻,来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来自积累。
10、用风雨、蛟龙产生的条件作比,引出“,,”的论点,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
11、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重视学习中积累的作用,荀子的“,”也表达同样的道理。
12、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是说大海不拒细小的河流才有了它的浩瀚深邃,荀子的“,”表达的也是这意思。
13、“,”用良马设喻,表明自身条件的优越也不一定成功。
14、“,”用劣马设喻,表明虽自身条件不好,但持之以恒也可成功。
15、“,”用雕刻设喻说明如果只雕刻几下就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的道理。
16、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是却能够“,”,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来说明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17、用螃蟹反面设喻,它们有腿有钳,结果却“”原因是“”,来说明学习不专心就会一事无成。
《师说》1.韩愈开头郑重提出“”这个中心论题,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先声夺人。
2.在《师说》中,韩愈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的四句是“,,,”。
3.韩愈用“,”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劝学》《师说》归公开课名句默写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功在不舍。 。 , 。 ,朽
8、 ,不能十步; 木不折;锲而不舍, 9• •
1、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是故 , , 。 4、今之众人, , 。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其皆出 于此乎? 6、彼童子之师, , 。 7、 , ,或师焉,或不焉 , , 。 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 10、孔子曰:“ ,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
靠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简陋的小屋 里也非常舒服。
5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
6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白云自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7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8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
我羡慕自然界的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过去。
• 2.对下列各句中 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是( ) • ①园日涉以成趣 ②策扶老以流憩 ③或 棹孤舟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渔人甚异之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C
•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乐夫天命复奚疑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解析:C是定语后置句,A、B、D是宾语前置句。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 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 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 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 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辞赋《归去来兮辞》著 称文史。
《劝学》《师说》《沁园春》情景式默写答案(高一)

《劝学》【参考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学不可以已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5.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说》参考答案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6.择其善者而从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沁园春·长沙》答案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体现了本篇的中心。
2.在《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高一情境默写训练1.《劝学》(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6)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7)《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8)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11)《荀子·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3)《荀子·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
(14)《荀子·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5)《荀子·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名篇名句默写

必修上册文言文名篇名句默写*《劝学》1.【2022年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全国I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4.【2022年江苏南京高一上学期12月百校联考】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与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5.【2022年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检测】《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年广州市象贤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2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正面阐述学习重在坚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2年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篇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教版高中语文14篇默写练习:劝学师说情景默写(附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劝学》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2、,,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8、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9、,,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师说》情景默写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5.《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6、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劝学》情景默写答案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情景默写答案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高中语文必修默写人教版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默写人教版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背诵默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环节,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默写人教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二)《蜀道难》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情境默写·劝学+师说(精选含答案)

劝学1.《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4.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6.《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劝学》中“,,”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是“,”。
5.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6.《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7.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答案】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周测1 必修上《劝学》、《师说》情境默写(解析版)

新河中学高三语文周测教材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情境默写一】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4.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两句说明蚯蚓自身的不足之处。
5.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参考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情境默写二】1.[课标全国2019]《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课标全国I 201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全国大纲20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5.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
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参考答案】1.小学而大遺,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师不必贤于弟子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情境默写三】1.《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劝学》《师说》情景性默写(超全含答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古代“劝学”诗句立志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勤学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惜时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钱泳《明日歌》)三、《劝学》《师说》情境默写当堂练自查自纠第一组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学不可以已。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二组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高考64篇情景默写】 之《 劝学》《 师说》(精品)

《劝学》情景默写《劝学》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2、,,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8、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9、,,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师说》情景默写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5.《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6、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劝学》情景默写答案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情景默写答案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劝学和师说默写

表达,文中“_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
教
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育
出
•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品
“
,
”一致。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
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新 智
“
,
?”
慧
教
•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
的两句是:“
,
”,可见
育 出 品
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品
•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
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
句:
,
。
新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智
•
,
。
慧 教
•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
育
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
,
, 。”
出
品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 , 。”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
新
作用的一句是:“
,
。”
智
• 5、《师说》 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
慧
新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智
“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统编版全五册)

第04练必修上册《劝学》《师说》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普通班期中备考之名句默写《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情景式默写

《劝学》情景式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奥赛《劝学》+《师说》情景默写学案
编号:1 编制:闫桂霞审核:房爱平时间:2015-9-19(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
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
4.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
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用好马劣马的比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师说》
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
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7.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0.《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