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阴阳应象大论(治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阴病治阳
(1)从病机解释 根据阴阳的盛衰制定的原则 ★
• 阴病:指阳胜则阴病,表现为实热证。 • 治: 制约、祛除。 • 阴病治阳:阳偏胜所致的实热证,当用清泄阳热之法。
(2)从病证表现解释 • 阴病:指由阳虚不能制阴而致的虚寒证。 • 治: 补益、滋补。 • 阴病治阳:阳虚不能制阴而致的虚寒证,用补阳法。 阳虚→阴盛-温阳散寒 附子汤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主 要 内 容】
运用阴阳理论确立治则治法
【教学要求】
• 1、掌握因势利导的治疗法则。
• 2、掌握根据阴阳的盛衰制定的原则。
【背 诵】
全
文
运用阴阳理论,因势利导确立治则治法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中满
使积滞消除于内。 适应症:中焦痞满的病证。
① 中满者,泻之于内
• 泻:消散,消除。满:痞闷。 • ——中焦痞满坚实的病证,应从内部消散病邪。
• 病因病机: 实邪积滞、或气机壅滞不通。 A、寒热互结中焦 B、食积停滞 C、气机阻滞、脘腹痞胀 D、水饮壅盛 • 症候特点: 中焦实满 • 治疗原则: 消导中满 • 代表方剂: 泻心汤、枳实导滞丸、十枣汤。
⑵ 因其重而减之
②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下
引
竭 —— 病位低,邪在下者,用荡涤、疏利之法 使病邪自下而出。
实邪停滞下焦,指病位所在。 因势利导。 尽也,祛除也,指疏利、荡涤的方法。
• 症候特点:下腹胀满、疼痛,二便不利 • 病机特点:实邪停滞下焦、腑气不通;或膀 胱气化不行 • 治疗原则:通利二便,祛除实邪(因势利导) • 代表方剂:五苓散、承气汤─下法理论依据
判断题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慓悍者,散而泻之; 其实者,按而收之”。
作业题 • “其实者,散而泻之”是何义?
• 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一)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必须辨别疾病性质属阴属阳。
(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1.阳病治阴
★ (1)从病机解释 • 阳病:指阴胜则阳病,表现为实寒证; • 治: 制约、祛除。 • 阳病治阴:阴偏胜所致的实寒证,当用温散阴寒之法。 根据阴阳的盛衰制定的原则
(2)从病证表现解释 • 阳病:指由阴虚不能制阳而致的虚热证 • 治: 补益、滋补。 • 阳病治阴:阴虚不能制阳而致的虚热证,用滋阴法 阴虚→阳盛-滋阴配阳 六味地黄丸
• —— 病邪深重,难以速去者,应逐步削减邪气。 • • • • 症候特点:里证,实证(病势重) 病机特点:邪气盛实 治疗原则:泻实、攻削、清里 代表方剂:大柴胡汤、导赤散、黄连解毒汤、 承气汤等
⑵ 因其重而减之
①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焦实满,指实证。包括有形之邪和 无形之气。 泻 消导于内。 —— 对中焦痞满的病证,以消导的方药,
2. 因其衰而彰之
(3)气虚宜掣引之
• 掣 • 掣引 •
• ——
古与“掣”通用。牵引、拽。挽回其气。 指升提补气的方法。
对气虚的病证,应当顺其病位以补之。
• 主要是气虚下陷,所以应用升提补气的方法, 补中焦之气,举下陷之阳。
二、调整阴阳
“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按而收之 按,抑制;收:收敛、制伏。
—— 病势急猛者,要迅速采取控制措施以 抑制、制伏邪气。
A、痰火内扰之癫狂病—生铁落饮,重镇守心 B、亡阳惊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潜镇心神
C、急剧的滑脱泄泻—赤石脂禹余粮汤 收摄固涩
2. 因其衰而彰之——治虚总则
衰
指气血衰弱,或脏腑功能衰退者(气、 血、阴、阳不足)。
二、调整阴阳
乡,病位。辨明病邪在气分、血分,令其固
守在原有部位,勿使其扩散。不要使血病及 气,气病及血。
【复习思考题】
1.掌握各治疗原则的适应证。 2.背诵各条治则。
3.为何说“血实宜决之”? 4.“其实者,散而泻之”是何义?
选择题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对“形不足者”的治疗方法是: • A.补味 B.温气 C.扬之 D.发之 E.填精 王冰所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针对以下哪项经文? • A、逆则正治,从则反治 B、热之而寒者取之阴 • C、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D、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E、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治则,“因其轻而” • A.散之 B.汗之 C.越之 D.扬之 E.发之 下列治法中,哪项不属于“因其重而减之” • A.其在下者,引而竭之 B.中满者,泻之于内 • C.慓悍者,按而收之 D.血实者,宜决之 • E.其高者,因而越之
选择题 • A.除之 B.温而散之 E.渍形以为汗 C.汗而发之 D.发之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其在皮者”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其有邪者”
填空题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 ,精不足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因其轻而 因其重而 , 因其衰而 , 。
• ——病位高,邪在上(咽喉、胸膈、胃脘)时, • 用涌吐、升散之法以发越病邪从上而出。
• 症候特点: • 适应证: 病位高,在上焦。 痰涎蕴积,壅遏于咽喉或胸膈;或宿食, 或毒邪停胃脘。 • 治疗原则: 因势利导、引邪上越。 • 催吐代表方:瓜蒂散。
⑵ 因其重而减之 重 减
邪重,病势重,病位深。 衰减,削减之。指逐步衰减、削弱的方法。 如清里,攻削,泻下等。
实:实证。实证有表里之分。
• •
• •
吴崑曰:“表实则散,里实则泻”。 症候特点:既有表实证,又有里实证。 病机特点:表证未解,又传入里;或里证未 愈,复又外感 治疗原则:表里同治:发汗解表,清里攻下 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
⑵ 因其重而减之
⑤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慓悍 指邪气急猛。即病势急暴,按情况可用按压、 按摩、药物等方法。
散也。指轻扬宣散的方法。
—— 疾病初起,病邪轻浅,可用轻扬
宣散之法驱邪外出。
⑴ 因其轻而扬之
①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邪在肌表,用发汗的方法,使邪随 汗而出。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 症候特点:表证无汗或汗出而不解 • 病机特点:邪郁肌表,卫阳闭遏;或腠理 疏松、营卫不和 • 治疗原则:发汗解表 •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
一、扶正祛邪
(一)依邪正盛衰选择治疗时机
“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病之始起──病位浅,病势轻,邪气未盛 ──可刺而已 发展 其 盛──病位深,病势重,邪气盛 ——待衰而刺
初起
★ (二)依虚实为纲确立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的轻重的不 同,分为三个阶段: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虚
因其衰而彰之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虚宜掣引之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实
因其重而减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高者,因而越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下者,引而竭之
血实宜决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1.实证的治则治法 ⑴ 因其轻而扬之 轻 扬之
浮于表,指病位浅,病情轻。
2. 因其衰而彰之
(2)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精不足 指精血亏虚,阴精不足。
补之以味 以味厚之品滋养阴精,饮食多选血肉 有形之品。药物多选味厚、胶质之类
• • • • •
—— 阴精不足者,当用味厚药食滋补 症候特点:以阴虚、血虚为主要特征 病机特点:阴精不足,精血亏虚,无以生化 治疗原则:滋补阴精 代表方剂:大补阴丸,龟鹿二仙胶等
⑵ 因其重而减之
③ 血实宜决之
血实
决
血瘀;血气盈实。 本指去水之壅塞,治法上有开或破之意。
——血分邪气壅盛,血行不畅而瘀滞者, 治疗以针刺破血或以药物活血通瘀。 • 病机特点:瘀血内结,血气壅实 • 治疗原则:破血散瘀,或针刺放血 • 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血府逐瘀汤
⑵ 因其重而减之
④ 其实者,散而泻之
⑴ 因其轻而扬之
②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有邪 渍形
渍
表邪,病位在肌肤 用热水、药液蒸,浸浴身体。
浸也。即浸浴熏蒸发汗。即病邪在肌表, 可用汤液熏蒸,浸浴取汗方法。
作用:祛表邪,散表热;清里热,助阳散寒 • —— 病邪在表,用药液浸渍、熏蒸的方法 以发汗解表。
③ 其高者,因而越之
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越
指病位。邪在上焦。如咽喉、胸膈、胃脘等。 发越,指涌吐法,催吐之类。
彰
彰复,补益之法。
• —— 气血虚衰病证,用补益法使正气充盛而 彰显。
2. 因其衰而彰之——治虚总则
(1)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 形不足 形气为阳,指形体劳倦,属阳衰。 • 温之以气 以甘温补气之药,温养元气。 —— 形气虚衰者,用益气方药以温补 • • • • 症候特点:以阳虚、气虚为主要特征 病机特点:阳气不足,无以温煦 治疗原则:温补阳气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肾气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