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中医诊断歌诀目录
目录一.概述1.1中医诊断的特色1.1.1无创伤性1.1.2司外揣内1.1.3诸法合参1.1.4预测未来1.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1.3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1.3.1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1.3.2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式1.3.3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1.3.4自己动手分析归纳整理1.3.5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头、面诊2.1头部——“诸阳之会”“元神之府”2.1.1头外形与疾病2.1.2头之动态主病:2.1.3头冷、头热、主病2.1.4 头痛病属2.1.5头晕与病因2.1.6头胀、头重与病因2.1.7脑鸣与病因2.1.8头皮麻木病因2.1.9 发之色泽主病2.1.10 发之外观主病2.1.11脱发病因2.2 面部—脏腑气血的外荣,经脉所聚2.2.1—A2.2.1—B2.2.2头面部位异常主病2.2.3.1—A面部脏腑分属〈附明堂图〉2.2.3.1—B2.2.3.2 面部色诊分居部位图2.2.4五官与五脏—“有诸内,必形诸外”。
2.2.5人中异常主病2.2.6人中异常主妇科病2.2.7鼻形与涕异常主病2.2.8鼻色主病2.2.9望鼻之异常主病2.2.10问鼻之异常主病2.2.11望口、唇、色形主病2.2.12望唇色象异常主病2.2.13闻诊口气味主病2.2.14问口渴饮水主病证2.2.15问口味主病2.2.16望诊牙龈主病2.2.17闻诊口牙形象主病2.2.18问牙龈痛衄主病2.2.19切诊牙龈象主病2.3耳诊2.3.1耳色主病2.3.2耳形态主病2.3.3问耳症状主病三、目诊3.1望目诊病3.1.1眼(部位所属)与脏腑相关部位3.1.1巩膜虫征3.1.2望眼神主病、3.1.3全目色诊病3.1.4目形主病3.1.5望眼象异常主病:3.1.6白睛色诊3.1.7望眼辨伤:眼征,受伤史,痛疼。
3.1.8白睛主病3.1.9目之异常主肝病3.1.10巩膜肝、胃、癌征3.2问诊目病四、舌诊——了解阴阳寒热4.1舌部位与脏腑所属4.2舌质与舌苔及金津玉液主病4.3舌质主病:4.4舌苔主病4.5苔色主病4.6白苔主病:4.7黄苔主病:4.8灰苔主病4.9黑苔主病:4.10苔质象主病:4.11望舌色象主病:4.12望舌体象主病:4.13 望舌态象主病4.14问舌异常主病五、咽喉声音诊5.1望诊咽喉主病5.2闻诊声音5.3问咽喉象主病5.4发声异常主病5.5语音失常主病5.6呼吸异常主病5.7喷嚏主病5.8咳嗽主病5.9呃逆声象主病5.10嗳气声象主病六、颈项诊6.1颈项异常象主病6.2颈项肿大<<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形态>主病6.3颈结节<<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颈淋巴结核>象主病因6.4颈项强直象主病:6.5颈项软弱象主病:6.6颈项歪斜象主病:6.7颈项肿块结节象主病:七、躯体诊7.1 胸腹7.1.1 诊胸胁7.1.2按虚里7.1.3按心下7.1.4—A按腹部7.1.4—B7.1.5胸腹积块7.1.6腹部募穴异常主脏腑病变7.1.7乳房异常主病7.1.8小腹块状物主病7.2腰背诊7.2.1腰背异常主病7.3诊皮肤7.3.1 望皮肤色泽7.3.2 望皮肤病形及病因7.3.3闻皮肤异味主病7.3.4问皮肤寒热象主病与病因7.3.5问痛痒麻木象主病7.3.6皮肤切诊象主病7.4诊二阴7.4.1望诊男子前阴象主病与病因7.4.2望女子前阴象异常主病7.4.3闻诊前阴异常象主病7.4.4问前阴异常象主病7.4.5切诊前阴异常主病7.4.6望诊后阴异常象主病7.4.7问诊后阴异常象主病八四肢诊8.1望四肢主病:8.2问四肢异常主病:8.3切诊四肢异常主病:九、手足诊——查找潜伏的病根9.1手部异常主病9.2诊鱼际:9.3观手知病:9.4.按手足:9.5.儿诊虎口脉9.6.左手中指末节腹面皮下带黄黑色圆形斑点报伤9.7.五指与脏腑及功能关系十、甲诊10.1指甲10.2指甲异常现象主病证:10.3右手指甲征(出现星状、块状、片状按之不散的淤血斑点)报伤10.410.5指甲的形质(指甲与趾甲统称爪甲)异常主病10.6指(趾)甲缺变与痹症(关节炎)的部位十一、脉诊11.1脉诊概说11.1.1寸口分候脏腑11.1.2诊脉方法11.2正常脉象11.3常见病脉11.4兼脉主病(复合脉)11.5诊小儿脉11.5.1 小儿正常脉象特点11.5.2小儿病脉11.6 诊妇人11.6.1诊月经11.6.孕检11.6.3辨胎产11.6.血11.6.5带11.6.6崩漏十二、经络诊12.1手太阴肺经12.2 手阳明大肠经12.3足厥阴肝经12.4足少阳胆经12.5足少阳肾经12.6足太阳膀胱经12.7手少阴心经12.8手太阳小肠经12.9足太阴脾经12.10足阳明胃经12.11手厥阴心包经12.12手少阳三焦经十三、八纲辨证施治13.1八纲13.2治疗方法14.1心病14.2肝病14.3脾病14.4肺病14.5肾病14.6五脏气、血、阴、阳实证14.7五脏气、血、阴、阳虚证十五.病性辨证施治15.1五种类型恶寒证治15.2八种发热证治15.3九种多汗证治15.4七种水肿证治十六.六经辨证施治16.1六经证治16.2六经头痛十七.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十八.三焦辨证施治一、概述1.1中医诊断的特色中医学贵在辨证,而辨证之手段在于诊断。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
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
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
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
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三部九侯
三部者.上中下.即寸关尺也.每部三候.各自分天人地。
上部天以候头角.上部人以候耳目.上部地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下部地以候肾(九候虽有数说.不如此说易晓.今亦难用.姑存之.)
王子亨云.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首先是脉诊,可以通过把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是中医对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如果没有师父教,自己啃着书籍,那简直是一头乱麻,根本就看不懂。
今天我就帮大家整理了这份中医号脉诊断表,你也会帮自己看病了!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精,临证才能一丝不苟。
中医诊断八字真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尽数掌握此八字,则中医入门矣。
千般变化,不越八纲之法,诊断仅此八字而矣。
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都是经常遇见的情况。
你看到的热,可能不是热,是寒隔阳于外;你看到阳,可能不是阳,是阴虚阳盛;尽管不能一下全部掌握,但熟悉八纲辨证,入门足矣。
中医对病症的认知:1、阳虚=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淡+疲劳没精神+脉沉弱无力2、阴虚= 长期容易发热+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3、气虚 = 精神不振+疲之无力+面色不好+稍微劳作后就加重4、血虚= 面色发白+口唇颜色淡+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女性经少5、气滞= 有胀痛感+憋闷+喘不上气+反气+情绪激动加重+时轻时重6、血瘀= 疼痛有定处+发热位置固定+像针扎一样疼+青紫+有包块7、津亏 = 身形瘦弱+干瘪+经常口渴+脉细8、血寒= 身体发冷+疼痛+麻木+暖和之后会减轻+脸色和嘴唇颜色泛紫9、内湿= 胸闷+胀闷不适+食欲不振+苔白腻+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10、心火亢盛 = 精神亢奋+情志亢盛+口舌生疮+燥热+易心烦失眠对症方法:1. 酸--弹拨;2. 痛--揉压;3. 麻--推抚;4. 木--捏抓;5. 无力--拍打;6. 胀--拿捻;7. 困--按推;8. 寒--搓揉;9. 湿--压揉;10. 风--推摩。
11. 痹在骨--沉重;12. 痹在脉--血凝;13. 痹在筋--不伸;14. 痹在肉--不仁;15. 痹在皮--寒凉;16. 春为筋痹;夏为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至阴为肌痹。
17. 风邪重--疼痛游走不定;18. 寒邪重--疼痛剧烈如锥;19. 湿邪重--四肢麻木不仁,重着不移。
20. 热邪重--关节疼痛不触,局部灼热红肿。
21. 酸痛--疲劳;少动;22. 寒湿;血少不畅。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九】脏腑辨证✅【十】辨脏腑并病证侯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气虚:无力+动则益甚•阳虚:气虚+寒•血虚:淡•阴虚:热•津亏:干(一)辨心的证侯•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2,其华在面——无光泽•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心烦:心有热1.1 心的虚证心血虚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心阴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心气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心阳虚脱证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1.2 心的实证心火亢盛证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心脉闭阻证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痰蒙心神证表现:痰+心。
表现为癫,痫【化痰开窍】病性属阴,“文痴”【同老年痴呆症】痰火扰神证表现:痰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神(狂)【同心理学里讲的狂躁型精神病】“武痴”淤阻脑络证原因:外伤。
久病入络表现:头痛,淤血刺痛,入夜益甚,舌紫斑,脉涩【活血,化淤,通络】(二)辨肺的证侯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的治疗:提壶揭盖,宣肺气2.1 肺的虚证肺气虚证原因:过劳,外邪,食物,年老表现:气虚+肺(咳嗽,气喘)咳喘无力【补肺气】肺阴虚证原因:生成不足,消耗太多【里实热证】表现:阴虚+肺,干咳,无痰。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
(2)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6.背痛背脊多因寒湿伤背痛连项寒太阳7.腰痛腰痛绵绵属肾虚阴雨痛甚感寒湿灼热沉胀湿热痛刺痛不移是血瘀8.四肢痛肢痛风寒湿热痹疼痛性质病可知风窜寒剧热灼痛沉重酸痛属于湿9.周身痛身痛多因风寒湿凝滯经络血行迟暑湿疫毒发斑痛久病卧床营血虚(四)问头身胸腹头晕症状多因成肝亢目眩兼耳鸣胸闷呕恶痰湿盛面白舌淡血不荣耳鸣遗精腰酸软肾虚失养髓海空气机不畅胸闷心心慌不安为心悸惊悸怔忡需分清肝胆胁胀脘痞胃气滞腹胀湿重身身重因湿困阳气嗜卧懒言脾病知乏力或虚或脾湿麻木或虚或肝风(五)问耳目(1)问耳耳中暴鸣肝火攻渐鸣按轻髓不充新病暴聋肝火逆年老渐聋精气亏肾虚风邪故重听耳胀耳闭风痰湿(2)问目目痛恶呕五风障目痒羞明风热伤眩晕肝亢痰湿盛肝肾亏虚昏雀歧(六)问睡眠睡眠卫气阴阳关理出灵枢口问篇失眠嗜睡须详辨各种病因察相兼(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证阳盛阴虚不得眼惊悸纳少心脾弱心肾不交潮热烦胸闷口苦痰热扰脘胀食滞卧不安(2)嗜睡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邪陷热谵发疹斑(七)问饮食与口味(1)问口渴与饮水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2)问食欲与食量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3)问口味询问病人口味异可察病性和虚实口甜脾湿口苦热酸腐伤食淡脾虚口咸肾病与寒证临证详辨病可知(八)问二便询问二便诊病明便秘泄泻质异情便感异常与尿液多少禁痛淋闭癃。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 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 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饮停于肺》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 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7《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9《燥邪犯肺》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润肠丸)11 《大肠结热证》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12《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中医诊断学歌诀(2023最新版)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四诊合参章人脉色舌体,张口视四诊。
需揣摸虚实,审玄审察真。
雌雄错人兽,不可偏执持。
神志形色动,病机爆发痕。
稍胖喜出血,瘦弱喜益气。
腹胀见过胀,面赤火气炽。
头昏怕上晕,恶水且喜食。
唇青舌苔厚,胸痛善痛胸。
舌红苔黄腻,大便热依依。
二、望诊章视目耳鼻口,察四肢爪甲。
头顶色脉隐,白显黑黯黯。
风水皮肤候,壮者披黄毛。
肥胖多生癣,薪瘦多生毒。
眼光浑圆亮,流泪爱漂流。
流泪因风火,泪多爱走针。
黑眼见五痰,黄眼为黄痰。
青眼见湿痰,白眼为水痰。
眼红看风火,目瞪为物望。
洗脸站风口,容易依风分。
耳鸣多心火,鼻燥多肺气。
口干少水分,开啼无精神。
四肢臂指刚,指刚抓可痹。
指甲色溅涂,壮者亦隐公。
指甲色壳白,弗忌看外癖。
身搔恐遗毒,身痛防骨刺。
身风多骨痹,热痒多虚病。
三、闻诊章聚识脉象散,发散浑车快。
大而弦指状,隐隐不曾过。
弦一从其发,病因得知初。
弓形徐而浑,言之无不通。
针状无弦产,见金亦隐显。
陷结小无力,气质静无出。
细迅无中度,走针为风火。
急如走水注,慢如走明水。
浑失为寒证,得和乃迂观。
中风泛泛瘦,适手浑势好。
妙指得高深,走针气顺通。
勿错若呻短,先起约真约。
脉舌望眼耳,洗脸检开口。
上诊揣纳念,自诊意无偶。
四、问诊章询问有技巧,需细心观察。
问其尺寸清,询其上下行。
问温问寒热,问舌苔历日。
问精问神志,问饭问大便。
问尿问闲话,问闻身有些。
月经需询问,不可忽略去。
多问少说话,得病非常多。
五、附件无附件内容。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编者:阿鹏[未经授权,不得私用][望神类]望神=目光+气色+神情+体态1.精神良好+双目精彩+对答自如=得神2.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少神3.呆滞+郑声+意识模糊=正虚失神4.狂乱+神昏谵语+双手握固+牙关紧闭=邪盛失神5.久病+虚假好转之象+两颧泛红如妆+除中=假神→临终[“阴、阳”辨证类]1.冷汗淋漓+神色淡漠+气微+脉微欲绝=亡阳证2.汗出如油+脉细数疾无力=亡阴证3.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神疲乏力+脉迟=阳虚证4.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阴虚证[外感病辨证类]恶寒发热+类感冒之象=表证1.清涕白痰+恶寒+苔薄白+脉浮紧=外感风寒证2.黄痰+稠涕+发热+苔薄黄+脉浮数=外感风热证3.畏风+多汗+头痛=伤风表证[气病辨证类秒杀词]1.气虚证:乏力2.气陷证:气虚证+脏器下陷3.气虚不固证:气虚证+液态物质外泄不固4.气脱证:亡阳证/亡阴证5.气滞证:常见于肝,胀满疼痛6.气逆证:常见于肺、胃、肝7.气闭症:猝然昏仆、绞痛、二便闭塞+气闭[血病辨证类秒杀词]1.血虚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2.血瘀证:刺痛、拒按、紫绀、涩脉→无寒象3.血寒证:血瘀证+实寒之象(局部冷痛)→有寒象4.血热证:出血+实热证(舌红绛、脉滑数)5.血脱证:大出血[津液病辨证类]1.干燥+口渴+形瘦+脉细=津液亏虚证2.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水停证3.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饮证4.腻苔+滑脉=痰证5.胃中有振水声+肠间水声漉漉=痰饮证6.胸胁饱满=悬饮证7.气短不可平卧=支饮证8.身体浮肿=溢饮证9.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乏力+稀便=内湿证[气病辨证类]1.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气虚证2.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气脱证(气脱证+热象=亡阴证)(气脱证+寒象=亡阳证)3.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气滞证4.猝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二便闭塞=气闭证[血病辨证类]1.面白无华+爪甲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血虚证2.刺痛+青紫+肿块固定不移=血瘀证3.实热+出血+舌绛+脉数=血热证4.血瘀证+局部冷痛、局部青紫、面唇淡紫等实寒之象=血寒证[气血津液辨证类]1.气虚证+血虚证=气血两虚证2.气虚证在前+血瘀证在后=气虚血瘀证3.气虚证在前+出血在后=气不摄血证4.急性大出血+气虚证+休克=气随血脱证5.气滞证+血瘀证+气滞血瘀证6.气虚证+失水证=气不固津证7.急性大失水+气虚证=气随津脱证8.内湿证+气虚证=气滞津停证9.干燥+血虚+长病程=津血两亏证10.痰证+瘀证+长病程=痰瘀互结证[心与小肠病辨证类]1.心悸+气虚证=心气虚证2.心悸+阳虚证+气虚证=心阳虚证3.心胸憋闷疼痛+急性发作+亡阳证=心阳暴脱证4.心悸+血虚=心血虚证5.心悸+阴虚=心阴虚证6.心前区疼痛+心悸=心脉痹阻证7.心疼痛+血瘀证(刺痛、紫绀、涩脉)=血瘀心脉证8.心疼痛+痰证(闷痛、苔白腻、滑脉)=痰阻心脉证9.心剧痛+来势快+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紧脉=寒凝心脉证10.胀痛+弦脉=气滞心脉证11.神志不清+呆闷抑郁+苔白腻+脉滑=痰蒙心神证(类似于癫证,以静为主)12.神志不清+狂躁+苔黄腻+脉滑数=痰火扰神证(类似于狂证,以动为主)13.心烦心热+口舌生疮+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心火亢盛证14..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心烦心热+口舌生疮=小肠实热证15.尿淋漓不尽+尿涩+尿痛=尿路刺激征[肺与大肠病辨证类]1.咳喘+气虚证=肺气虚证2.干咳无痰+阴虚证=肺阴虚证3.干咳无痰/痰少而黏/血痰+恶寒发热等表证之象=燥邪犯肺证4.一般无痰+咳喘+里实热证+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肺热炽盛证5.咳喘+虚寒证=肺阳虚证6.咳嗽+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7.咳嗽+风热表证=风热犯肺证8.咳喘+苔白腻+脉沉/滑=寒痰阻肺证9.咳喘+高热+黄稠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壅肺证10.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里急后重=大肠湿热证11.高热+腹满硬痛+便秘+日晡潮热+汗出口渴+热结旁流+舌红或芒刺、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肠热腑实证12.便秘+津液亏虚证/失水病史=肠燥津亏证13.久泻+水样便+阳虚证=大肠虚寒证[脾与胃病辨证类]1.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稀不调+乏力=脾气虚证2.脾气虚+虚寒证=脾阳虚证3.肛门坠胀感+内脏下垂+脾气虚证+小便浑浊如米泔=脾虚气陷证4.出血+脾气虚证=脾不统血证5.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寒湿证(阴黄)=寒湿困脾证6.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口苦+身热不扬+湿热证(阳黄)=湿热蕴脾证7.胃脘痞闷+隐痛喜按+纳少嗳气+气虚证=胃气虚证8.胃脘隐隐灼痛+干呕+饥不欲食+食后缓解+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胃阴虚证9.胃脘冷痛绵绵+泛吐清水+虚寒证+舌淡嫩+脉沉迟无力=胃阳虚证10.胃脘冷痛+呕吐清涎+暖后缓解+受寒史+拒按=寒滞胃脘证11.胃脘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 +龈痛史+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证12.赴宴史+嗳气酸腐+胃脘胀痛+恶心+多屁+排后缓解=食滞胃脘证13.胃腹胀痛+排气缓解+气滞证=胃脘气滞证[肝与胆病辨证类]1.面白无华+唇甲色淡+月经少等血虚证=肝血虚证2.筋目失养+胁肋隐隐灼痛+阴虚证=肝阴虚证3.抑郁太息+肝经循行部位胀痛或窜痛+经期不按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证4.肝郁病史+火热之象=久郁化火证5.头晕胀痛+暴躁易怒+胁痛+面红目赤+火热之象+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炽盛证6.在上为轻微肝火炽盛证之象+在下为腰膝酸软肾阴虚之象+头重脚轻=肝阳上亢证(上实下虚)7.肝阳上亢病史+面部肌肉神经症状+舌红苔白或腻+脉弦而有力=肝阳化风证8.高热+神昏+小儿抽风样之象=热极生风证9.肝阴虚病史+手足蠕动+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阴虚生风证10.肝血虚病史+肌肉震颤+麻木+舌淡白+脉细=血虚生风证11.肝经循行部位冷痛+脉紧=寒凝肝脉证12.阴痒+黄疸+厌食+口苦+胁痛=肝胆湿热证13.惊悸失眠+胆怯易惊+口苦+痰热证=胆郁痰扰证[肾与膀胱病辨证类]1.腰膝冷痛+畏寒肢冷+性功能下降+夜尿频多+虚寒之象=肾阳虚证2.性功能亢进+遗精早泄+月经少+阴虚证=肾阴虚证3.五迟五软+早衰+精亏不孕不育=肾精不足证4.男性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女性肾系淋流(月经淋漓不尽、习惯性流产)=肾气不固证5.肾阳虚证+下半身水肿=肾虚水泛证6.久病喘咳+呼多吸少+自汗等=肾不纳气证7.尿频+尿急+尿涩+尿痛+尿黄/尿血+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脏腑兼证辨证类]1.心阴虚证+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2.脾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脾两虚证3.心阳虚证+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4.心气虚证+肺气虚证=心肺气虚证5.心血虚证+肝血虚证=心肝血虚证6.脾气虚证+肺气虚证+长病程=肺脾气虚证7.肺阴虚证+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8.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9.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咳嗽/咳血+实热证=肝火犯肺证10.情志抑郁+胁肋胀痛+脾虚证=肝郁脾虚证11.情志抑郁+胃脘、胁肋胀痛+嗳气酸腐+情绪影响=肝胃不和证12.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证[其他辨证类]1.中老年+高血压+猝然昏倒=中风证→半身不遂2.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吐白沫=痫3.中风分为风中经络和风中脏腑4.渐进发病+中老年+麻木+手脚失灵+神志尚可=风中经络(轻)5.猝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脚失灵=风中脏腑证(重)。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决全目录第一章望诊 (1)(一)全身望诊 (1)1、望神 (1)2、望色 (2)3、望形体 (3)4、望姿态 (3)(二)局部望诊 (4)1、望头面 (4)2、望五官 (4)3、望躯体 (5)4、望皮肤 (6)(三)望排出物 (7)1、望痰 (7)2、望大便 (7)3、望小便 (7)(四)望小儿指纹 (7)(五)望舌 (8)1、望舌质 (8)2、望舌苔 (10)第二章、闻诊 (11)(一)听声音 (11)1、声音 (11)2、语言 (11)3、呼吸 (11)4、咳嗽 (12)5、其他 (12)(二)嗅气味 (12)1、病体气味 (12)2、病室气味 (13)第三章问诊 (13)(一)十问歌 (13)(二)问寒热 (13)1、恶寒发热 (13)2、寒热往来 (13)3、但寒不热(壮热与潮热) (14)(三)问汗 (14)1、自汗与盗汗 (15)2、战汗 (15)(四)问疼痛 (15)1、头痛 (15)2、胸痛 (15)3、其他疼痛 (16)(五)问头身胸腹不适 (16)(六)问耳目 (16)1、问耳 (16)2、问目 (16)(七)问睡眠 (17)1、失眠 (17)2、嗜睡 (17)(八)问饮食口味 (17)1、问饮水 (17)2、问食欲与食量 (17)3、问口味 (18)(九)问二便 (18)1、问大便 (18)2、问小便 (19)第四章、切诊 (19)(一)脉诊 (19)1、脉诊的原理 (19)2、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19)3、正常脉象(平脉) (20)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21)(二)按诊 (25)1、按胸胁 (25)2、按脘腹 (25)3、按小腹和少腹 (26)4、按肌肤与手足 (26)5、按俞穴 (26)第五章八纲辨证 (27)(一)表里辨证 (27)(二)寒热辨证 (28)(三)虚实辨证 (28)(四)阴阳辨证 (28)(五)相兼夹杂与转化 (29)第六章病因辨证 (30)(一)风淫证候 (30)(二)寒淫证候 (30)(三)暑淫证候 (31)(四)湿淫证候 (31)(五)燥淫证候 (31)(六)火淫证候 (31)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 (32)(一)气虚证 (32)(二)气陷证 (32)(三)气滞证 (32)(四)气逆证 (33)(五)血虚证 (33)(六)血瘀证 (33)(七)血热证 (34)(八)血寒证 (34)(九)津亏证 (35)(十)痰证 (35)(十一)饮证 (36)(十二)水肿证 (36)第八章脏腑辨证 (37)(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37)1、心气虚证 (37)2、心阳虚证 (37)3、心阳暴脱证 (38)4、心脉痹阻证 (38)5、心血虚证 (38)6、心阴虚证 (38)7、心火亢盛证 (39)8、痰蒙心神证 (39)9、痰火扰神证 (39)10、瘀阻脑络证 (40)11、小肠实热证 (40)(六)脏腑兼证辨证 (40)1、心肾不交证 (40)2、心肾阳虚证 (41)3、心肺气虚证 (41)4、心脾两虚证 (41)5、心肝血虚证 (41)6、脾肺气虚证 (42)7、肺肾阴虚证 (42)8、肝火犯肺证 (42)9、肝胃不和证 (43)10、肝郁脾虚证 (43)11、肝肾阴虚证 (43)12、脾肾阳虚证 (43)第九章其他辨证方法 (44)(一)六经辨证 (44)1、太阳病证 (44)2、阳明病证 (45)3、少阳病证 (45)4、太阴病症 (46)5、少阴病症 (46)6、厥阴病证 (46)(二)卫气营血辨证 (47)1、卫分证 (47)2、气分证 (47)3、营分证 (48)4、血分证 (48)(三)三焦辨证 (48)1、上焦病证 (49)2、中焦病证 (49)3、下焦病证 (49)第一章望诊(一)全身望诊1、望神神是生命活动片,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八纲辩证歌诀
以下是八纲辩证的歌诀:
表证:表邪犯肌表,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脏腑辨证歌诀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8《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主要内容【歌诀】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七方面,神色形态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基本原理【歌诀】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基本法则【歌诀】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辩病辨证相结合。
发展简史【歌诀】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望神【歌诀】有神目亮面色荣,表情自然神识清,体态自如呼吸稳,正气未伤脏不衰。
少神介于得失间,精神不振思维钝,懒言声低动作缓,心脾两虚肺肾亏。
失神目滞面色晦,表情淡漠意识昏,动作失灵呼吸弱,消瘦语乱正大伤。
假神临终垂危现,阴阳离决症突然,神乱见于癫狂痫,文癫武狂羊角痫。
面色分候脏腑【歌诀】灵枢五色划分法,前额庭颜眉间阙,鼻为明堂颊侧藩,耳门是蔽记心间。
素问刺热篇分法,偏与灵枢不相同,右颊属肺左属肝,额心颏肾鼻脾位。
常色与病色【歌诀】生理面色是常色,又分主色和客色,终生不变为主色,短暂改变属客色。
病色首分善与恶,有无光泽定善恶。
五色主病【歌诀】面白虚寒失血证,黄主虚湿红属热,青寒痛瘀兼惊风,黑寒肾虚瘀血饮。
望色十法【歌诀】浮表沉里清主阳,浊阴微虚甚病实,散主新病抟拖久,泽为精盛夭气衰。
望形体【歌诀】形有强弱胖瘦分,强壮脏旺脆弱虚,胖而能食脾胃健,胖而食少脾虚湿,瘦而能食中焦火,食少而瘦中气虚。
望姿势【歌诀】身轻转侧阳热实,身重蜷卧阴寒虚,坐而仰首痰涎盛,但卧不坐气血虚。
角弓反张肝风动,肢软不痛多痿证,关节肿痛痹症寒,半身不遂中风见。
望头面【歌诀】头形过大伴弱智,肾精亏损脑积水,小颅多是先天亏,佝偻病儿方颅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辨证歌诀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8《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喜温喜按四肢冷。
便溏水肿或白带,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3《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5《胃阴虚证》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口不渴)7《胃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猬皮)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饮停于肺》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
7《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
(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9《燥邪犯肺》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润肠丸)11《大肠结热证》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12《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芍药汤白头翁汤)13《湿阻大肠》泄泻腹胀肠湿阻,腹痛纳呆肠漉漉,湿注尿少口不渴,湿停胃逆恶心吐,舌苔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正气散。
14《肠痈脉证》肠痈右少腹痛剧,湿热积滞血凝聚,拒按灼热身发热,尿黄短赤身蜷卧,舌红苔黄脉弦数,大黄牡丹泄瘀热。
1《肾阴虚证》肾阴虚证腰膝酸,眩晕耳鸣五心烦,颧红盗汗口咽干,形体消瘦难入眠,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知柏左归丸。
(齿摇发落,遗精早泄,女子崩漏或经闭不孕,杞菊地黄丸大补阴丸二至丸)2《肾阳虚证》肾阳虚证肢畏寒,精神萎靡腰膝酸,痿泄宫寒夜多尿,晄白耳鸣头晕眩,脉沉尺弱舌白淡,金匮肾气右归丸。
(舌淡胖,脉沉细迟或微细)3《肾阴阳两虚证》腰膝酸软形肢寒,自觉内热头晕眩,乏力耳鸣咽干燥,不孕不育饮热兼,舌胖苔薄脉细弱,左归丸合右归丸。
4《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发育缓,成人早衰性能减,精少经闭不孕育,身矮智低骨骼软,脉细无力舌瘦瘪,添精河车左归丸。
5《肾气不固》肾气不固见遗精,早泄夜尿带下清,遗尿尿频胎滑动,腰膝酸软或耳鸣,面白舌淡脉沉弱,桑螵补元煎秘精。
(桑螵蛸散大补元煎秘精丸)6《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见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神疲自汗腰膝酸,偏阴偏阳两症参,阳虚参蛤肾气丸,阴虚生脉六味丸。
(偏阳虚自汗声低,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浮无根;偏阴虚面赤心烦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7《肾虚水泛》肾虚水泛面白苍,身肿尿少腹满胀,腰酸形寒肿没指,咳喘心悸舌淡胖,脉沉细迟苔白滑,温阳利水真武汤。
8《膀胱虚寒证》膀胱虚寒缩泉丸,晄白腰酸形肢寒,舌胖白润沉弱迟,遗尿尿频夜尿痊。
9《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尿涩短,尿频尿急痛不减,排尿灼热见砂石,尿血发热膀胱炎,舌红黄腻脉滑数,清热八正石苇散。
(湿热可致腰痛,清热利水通淋方用八正散;尿有砂石为主症者方用石苇散)10《膀胱湿浊证》膀胱湿浊尿白浊,如脂如膏排尿涩,舌淡苔逆脉细数,荜泻六味真不错。
(荜泻分清饮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证诀头痛胸疼药无效,饮水即呛冒急躁,胸不任物或任物,天亮汗出呃声高,干呕晚发一阵烧,心跳心忙肝气病,唇青舌白脉细涩,血府逐瘀诸症消。
气证(气滞气逆气虚气陷气脱)气滞四磨加四逆,气逆五磨加四七,气虚本为四君子,气陷补中能升提,气脱四味回阳饮,加入参附龙牡剂。
血证(出血血瘀血虚)出血槐花咳血方,小蓟饮子黄土汤,瘀血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皆可尝,血虚养荣兼四物,当归补血简便方。
津液津亏口渴便秘结,沙参麦冬共增液,津液积聚痰与饮,二陈五皮治各别。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气汤,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实宜攻承气汤,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入少阳,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杏,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香化湿证,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震颤,大定风珠是福音。
阴阳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治阴虚,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阳盛格阴四肢逆,承气荡热须急图,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寒麻黄恶寒除,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苦用白虎,里虚十全可大补,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芩连把病驱,里实承气能通腑,半表半里小柴胡。
寒热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