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控制网项目技术设计书说明书

合集下载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doc 16页)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doc 16页)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doc 16页)辽宁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鞍山市及周边E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学院、系: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测绘工程2008-2学生姓名:张贺指导教师:宁殿民杨凤芸成绩:2010年12 月31 日一、作业目的及任务为满足鞍山市及周边的规划设计用图的需要,受鞍山市委市政府(甲方)委托,辽宁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测绘工程08级学生(乙方)承揽1:500、1:20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任务。

现我单位首先需完成鞍山市及周边规划设计约378平方公里的E级GPS控制网布设。

为统一技术要求,以保证成果质量,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范围: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的位置(1:5万地形图),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上述范围进行1:500、1:2000地形图的测绘。

2、遵照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进行1:500、1:2000地形图测量布设E级GPS点及5”导线控制点、IV等水准高程测量。

按500米的密度进行设立,实地绘制点之记。

3、以上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本次测绘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测区E级GPS控制网布设2、测区1:500地形图约378平方公里。

3、四等水准路线总长约200公里。

任务:以上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二、测区概况鞍山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有钢都之称。

因市南郊有一对形似马鞍的山而得名。

东部、北部靠辽阳,南部与凤城、庄河毗邻,东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辽中县连接。

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阳市89公里,东距煤铁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连市308公里,西南距营口鲅鱼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盘锦市103公里。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10′—123°41′,北纬40°27′—41°34′。

全境南北最长175公里,东西最宽133公里。

总面积为9252.425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面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心岛开发区约4.2平方公里的测区围建立E级GPS平面控制网。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自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1.3公里,面积达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5米,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面积约4.2平方公里。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一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角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用仪器本次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方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面精度:5mm+1ppm ,高程精度:10mm+2ppm 。

5、布网方案5.1、布网要求GPS 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GPS技术设计书

GPS技术设计书

GPS技术设计书一、测区及任务概况1、测区情况站北路及周边等范围为陕铁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内卫实训教学基地,由于一直没有GPS控制网来满足教学的应用。

加上以往不少教学用的控制点由于地面改造,当时测量条件有限等原因导致点位不知太稀疏,并且遭受各种破坏后,险难以满足各方面的使用需要,为此,陕铁院测绘工程系决定应用GPS 技术在此区不舍新一代高级控制网——E级GPS网,来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同时也为以后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该网联测的两个已知大地点:J3:(实训基地原K11点)X3:(学校已知点)临时桩点Y3:(沋河西岸)B3:(油库涵洞附近)测区内地势起伏较大,2、任务描述设计本区内的E级控制网,进行GPS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获得个控制点的坐标:(1)建立E级控制网(2)坐标系:1984北京坐标系二、技术依据及精度指标1、技术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简称《规程》(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群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简称《规范》(3)本技术设计书2、精度指标(1)相邻点几何精度应符合下式要求m=+ps式中e——固定误差,取仪器标称精度10mmP——比例误差,取仪器标称精度2mms——相邻点距离,Km三、观测纲要(1)观测技术规定【1】卫星角度>=15度【2】最少观测卫星数为4颗【3】没观测点时段>=1【4】观测时段长度>=60min【5】数据采样间隔15s(2)人员及仪器分配个点的路途远近,第一组携仪器在油库涵洞附近Y3点、训基地J3点、第三组在沋河西岸B3点。

三小组星辰联测,首先三个小组同时开机测量数据,测完第一时段后,第二小组从实训基地返回学校已知点X3,然后三个小组再同时开机完成第二时段的测量。

(3)接收机时,应精心对中整平,在测前和测后各量取天线高三次取平均值,每两次的误差不应大于3mm。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第一部分概述1、测区概况本次实习在交通学院长清校区校,长清校区三面环山,东面临湖,风景秀美。

测区大多以平地为主,起伏较小,并建有较多的楼房,树木高大。

气候以晴天和阴天为主,雷雨天气较少。

测区的面积约为1.52km,经度约为117°47´,纬度约为36°33´。

由于实习大多在本校区,交通便利、水电充足。

2、作业依据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指导书(老师编写)《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8年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本人编写)3、实习作业安排情况实习1.5周,共进行10天,实习安排如下:实习动员,踏勘、选点、埋桩1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0.5天;GPS野外数据采集3天;GPS数据处理(基线解算、网平差)2天;RTK 实习2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5天。

第二部分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起算数据此次实习,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为80、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一中南点、红山点、粮食储备库点为起算点,其点号和坐标(80)分别为:EL08 (4046182.706, 477505.146, 42. )EL10(4046021.377, 479499.471, 193.931) EL06(4046956.178, 480277.788, 150.940) 第三部分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1、仪器设备及软件应用情况测绘083班使用3台Trimble 5800、TGO1.63软件、Data Transfer 软件、Configuration Toolbox软件;测绘084班使用3台南方灵锐S82、GPSADJ软件;2、作业方法测3、测4为联合观测同一控制网,我们采用3台Trimble 5800 、3台南方灵锐S82 分别观测和联合观测的作业模式。

观测时段至少1小时,GPS控制网的连接方式为边连式。

C组GPS控制网观测技术设计书概要

C组GPS控制网观测技术设计书概要

GPS控制网观测技术设计书和个人报告1、项目概要1任务由来2010年11月中旬,我们资环学院举办了首届GIS专业技能竞赛,其中的一项比赛就是GPS控制网观测。

为此我们分成了8个小组,我们C组依据了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要求编写此设计书。

2设计内容GPS控制点的选择、布设,了解控制网观测的整个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3设计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3。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8。

2、测区概况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交通便捷,人流量较多,地势平坦。

控制点分别布设在万秀民族广场、中医后门、南城附近的篮球场以及校内的足球场以及资环院的楼顶等,本次比赛一共布置了5个控制点,构建一个E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3、GPS网点布设1GPS控制网(1GPS控制网的作用①为本次测量提供统一的坐标基准。

②为GPS控制网提供起算数据。

③为学校测区提供较高精度的控制坐标。

(2GPS控制网点位布设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共设5个控制点,其中校外设3个已知点,校内设2个未知点。

为了方便记住,点名可自己设置。

(3GPS控制网的选点GPS控制网点的点位应满足以下要求:①点位地质条件好、稳定,易于长期保存。

最好选在基岩上。

②点位四周高度角10°以上无成片障碍物,以保证GPS信号接收。

③点位离电台、电视台、微波中继站等强信号源的距离应大于400m,离开高压线、变压器等干扰源的距离应大于200m。

④点位周围无信号反射物(如建筑物、大片平静的水面、山坡等,以免产生多路径效应误差。

⑤点位远离交通大道,四周安全。

选点结束之后,应在实地绘制点之记,集体要求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4、数据采集(1对仪器设备的要求A.GPS接收机①用于GPS控制网观测的GPS接收机必须符合GPS规范要求。

GPS静态测量控制网项目设计书

GPS静态测量控制网项目设计书

GPS静态测量控制网项目设计书项目概况测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项目源自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要求采用GPS静态测量技术,采用GPS静态测量技术,在武汉大学1区~3区及国际软件学院范围内布设一个控制网。

具体内容包括:技术设计、选点、外业观测计划、外业观测、数据传输及格式转换、基线解算、网平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总结。

测区覆盖面积:约为5000亩;地形比较复杂,建筑密集,树林茂密。

精度等级:国家E级网;控制点数:20个;要求平均点间距:400米。

技术依据《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现有测绘资料武大校区地图及已知坐标的控制点分布图:二、已知点坐标成果:选点情况选点要求:1.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阔,在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

2.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约200m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

3.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

4.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上点方便的地方。

测站应选择在易于保存的地方。

点位介绍点位分布图观测方案及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根据《GBT 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GPS控制测量的要求,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观测方案必须达到规范的要求在处理GPS基线时根据radio值,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及重复基线较差的值来评价GPS网的质量。

其中RA TIO 反映了所确定出的整周未知数参数的可靠性,这一指标取决于多种因素,既与观测值的质量有关,也与观测条件的好坏有关。

同步环闭合差是由同步观测基线所组成的闭合环的闭合差由于同步观测基线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同步环闭合差在理论上应总是为0的,如果同步环闭合差超限,则说明组成同步环的基线中至少存在一条基线向量是错误的,但反过来,如果同步环闭合差没有超限,还不能说明组成同步环的所有基线在质量上均合格。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第一部分概述1、测区概况本次实习在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校内,长清校区三面环山,东面临湖,风景秀美。

测区大多以平地为主,起伏较小,并建有较多的楼房,树木高大。

气候以晴天和阴天为主,雷雨天气较少。

测区的面积约为1.52km,经度约为117°47´,纬度约为36°33´。

由于实习大多在本校区内,交通便利、水电充足。

2、作业依据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指导书(老师编写)《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8年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本人编写)3、实习作业安排情况实习1.5周,共进行10天,实习安排如下:实习动员,踏勘、选点、埋桩1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0.5天;GPS野外数据采集3天;GPS数据处理(基线解算、网平差)2天;RTK 实习2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5天。

第二部分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起算数据此次实习,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为西安80、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一中南点、红山点、粮食储备库点为起算点,其点号和坐标(西安80)分别为:EL08 (4046182.706, 477505.146, 42.066 ) EL10(4046021.377, 479499.471, 193.931) EL06(4046956.178, 480277.788, 150.940) 第三部分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1、仪器设备及软件应用情况测绘083班使用3台Trimble 5800、TGO1.63软件、Data Transfer 软件、Configuration Toolbox软件;测绘084班使用3台南方灵锐S82、GPSADJ软件;2、作业方法测3、测4为联合观测同一控制网,我们采用3台Trimble 5800 、3台南方灵锐S82 分别观测和联合观测的作业模式。

【技术】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技术】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关键字】技术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述1.任务情况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配合开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

需要在燕郊约20km2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2.测区概况测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西距天安门35公里、东距唐山144公里、距秦皇岛260公里、南距天津120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是北京、天津、唐山“金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市场广阔,腹地深远。

测区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8.7米,燕郊开发区位于海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11.7℃,常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183天,最大冻土深度77cm,最大降雪厚度26cm。

3.测区范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61°51′,北纬39°53′—39°57′。

测区位置及面积X:718.0km—724.0km;Y: .600—62.5km。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22.0km2。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1996年12月1:43500燕郊开发区总体规划图1幅,该资料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参数。

该测区的中央子午线经度117°。

图中包括地形、地物点。

由于该图测绘时间久,同时图中无控制点、导线点,因此改图仅供参考。

测区有国家三角点数个,其数据如下表:四、数据处理方案GPS测量数据处理需要经过如下图所示的基本步骤:1.数据预处理为了获得GPS观测基线向量并对观测成果进行质量检核,首先要进行GPS数据的预处理,根据预处理结果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以确保观测成果和定位结果的预期精度。

GPS控制网点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点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点设计书的实施技术设计1.设计依据GPS控制网的设计,以GPS测量规范和测量任务为依据。

测量规范主要指国家、城市以及行业标准,测量任务则对网布设的范围、网的精度、密度、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

布网的设计既要符合有关标准,又要满足任务要求。

2.精度设计GPS控制网的精度取决于网的用途。

精度设计时,根据任务要求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以充分满足工程要求为前提。

用于工程及城市的GPS 控制网,可根据相邻点的平均距离和精度进行设计,详细数据见表1。

注:当边长<200m时,以边长中误差<20mm来和衡量各等级GPS相邻点弦长精度,可表示为δ=SQRT(aa+ (bd) (bd) ) (1)式中,δ—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即等效距离误差,MM;a—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D;d—GPS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3.基准设计通过GPS控制网获得的是基线向量,属于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

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往往是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坐标。

因此,在网的技术设计时,必须明确GPS成果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和起算数据。

网的基准包括位置基准、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其中最重要的是位置基准。

在基准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为求得GPS点在地面坐标系中的坐标,应在地面坐标系中选定起算数据并联测若干原有地方控制点,用于坐标转换。

高等级的控制网必须联测3个以上的点,低等级的控制网可以联测2-v3个点。

(2)对于未知点,观测时要连结成一定的图形,最好构成长边图形,以保证坐标精度的均匀性,减少尺度比误差的影响。

(3) GPS网经平差计算后,可得到GPS点在地面参照坐标系中的大地高。

若想求得GPS点的正常高,必须进行高程拟合。

(4)了解GPS点成果所属坐标系及其坐标系的定义。

4.基本概念及特征计算公式GPS控制网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同步时段,同步观测,同步观测环,独立观测环,异步观测环,独立基线,非独立基线。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岛开发区约4.2平⽅公⾥的测区围建⽴E级GPS平⾯控制⽹。

2、测区⾃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南北最宽约1.3公⾥,⾯积达4.2平⽅公⾥,平均海拔115⽶,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陆性季风⽓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量569.1毫⽶,降⽔主要集中在6-9⽉,夏季占全年降⽔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平均⽓温约零下19度;夏季7⽉的平均⽓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积约4.2平⽅公⾥。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仪器本次测量采⽤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精度:5mm+1ppm ,⾼程精度:10mm+2ppm 。

5、布⽹⽅案5.1、布⽹要求GPS ⽹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GPS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技术设计说明书——章贡区E级GPS网观测技术设计1.项目概要委托单位名称:章贡区人民政府委托测绘任务要求:为了满足章贡区第二次土地资源详查工作的需要,章贡区人民政府委托我校在中心城区进行测量,测制1:500数字化地籍图近50平方公里,具体范围由章贡区土管局圈定;双方于2011年4月8日签订了测绘合同,要求在2011年12月底完成。

为完成本次测图任务需要布设一控制网,要求1个月内完成。

2、测区概况简述;章贡区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偏西北部,北纬25°40′16″~25°58′56″、东经114°46′44″~115°3′40″间。

东、南、北与赣县接壤,西与南康市、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邻,总面积 375.52平方千米。

2009年底,辖水东、水南、水西、沙石、沙河5个镇和赣江、解放、南外、东外4个街道办事处,共 57个行政村,48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和 10个镇辖居民委员会。

3、已有资料的来源及分析、利用论证(依资料编写);1、有等级控制点:①测区附近有国家二等三角点:3个,经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后可做为四等平面控制的起算点使用。

②测区附近有国家Ⅱ等水准点2个,经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后可做为四等水准的起算点使用。

2、2010年卫星遥感图可作为测区的设计、工作计划用图。

4、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论证,起始数据的数量和处理;GPS单点定位的坐标以及相对中解算的基线向量属于WGS-84大地坐标,而章贡区选择的是北京54坐标系统。

GPS测量结果要通过坐标转换,利用测区原有的资料:“测区附近的国家二等三角点3个(经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后可做为四等平面控制的起算点使用),测区附近有国家Ⅱ等水准点2个(经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后可做为四等水准的起算点使用)”。

通过控制网的联测这3个平面控制点和2个高程水准点。

在利用已知重合点的三维直角坐标将GPS点的WGS-84坐标转换为国家坐标系(北京1954)中的坐标。

GPS控制网课程设计任务书

GPS控制网课程设计任务书

GPS控制网课程设计任务书一、测区概况与任务的提出1、任务来源为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使土地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受灌云县国土管理局委托,由淮海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系实测伊山镇城区和全县25个乡镇约1000平方公里、100个点的GPS基础控制网,以满足城区和全县各乡镇地籍调查工作的需要。

2、测区概况灌云县地处苏北平原,属连云港市管辖,处于连云港市南部,灌南县北部。

测区内有宁连高速公路、204国道贯通,交通十分便利,测区内地势平坦,大伊山最高海拔227米,东南部最低2.6米,平均海拔高程约3.7米。

测区属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气候温和湿润,常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910-980毫米之间,降雨期集中在7-9三个月。

测区包括灌云县全乡镇政府所在地,测区为从西至东直线距离约60公里的带形区域。

其地理坐标:东经 119゜08′~ 119゜29′北纬 34゜ 34′~ 34゜ 46′测区现有的平面控制网系国家测绘局于1954年完成国家一、二等三角网。

坐标系统采用新54系坐标系。

一、二等三角点多个,根据实际情况和本设计书的要求采用了三个一等三角点和一个二等点。

测区现有高程控制网系统由国家测绘局完成的二、三等水准网(56黄海高程系和85基准面高程)。

利用原三等水准点4个。

该控制网工程实施计划从2004年6月开始收集资料、踏勘找点,2004年7月开始选定点位、埋设标石,进入全面施工,2004年8月开始外业观测。

2004年3季度进行内业平差计算,整理资料, 2004年12月底检查完毕提请验收。

若利用常规测量技术进行这项工作,一方面是施工周期太长,少则3年,多则好几年;另一方面,平面控制点间要求通视,这就需要建造高标,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

水准观测虽然具有较高的精度,但野外观测劳动强度大,观测周期长,费用高。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的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的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的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GPS简介1 GPS构成GPS主要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站及用户设备三部分构成。

GPS空间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平面的倾角为55°,卫星的平均高度为20 200 km,运行周期为11 h 58 min。

卫星用L波段的两个无线电载波向广大用户连续不断地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导航定位信号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使卫星成为一个动态的已知点。

在地球的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在高度角15°以上,平均可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可达到9颗。

GPS地面监控站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

主控站根据各监测站对GPS卫星的观测数据,计算各卫星的轨道参数、钟差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编制成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再由注入站将主控站发来的导航电文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器中。

图1.1定位原理图GPS用户设备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其终端设备(如计算机)等组成。

GPS接收机可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跟踪卫星的运行,并对信号进行交换、放大和处理,再通过计算机和相应软件,经基线解算、网平差,求出GPS接收机中心(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2 GPS定位原理GPS定位是根据测量中的距离交会定点原理实现的。

如图1.1所示,在待测点Q设置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到3颗(或3颗以上)卫星S1、S2、S3所发出的信号。

通过数据处理和计算,可求得该时刻接收机天线中心(测站点)至卫星的距离ρ1、ρ2、ρ3。

根据卫星星历可查到该时刻3颗卫星的三维坐标(Xj,Yj,Zj),j=1,2,3,从而由式(图2.1)解算出Q点的三维坐标(X,Y,Z):图2.13 GPS测量的特点相对于常规测量来说,GPS测量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测量精度高。

GPS观测的精度明显高于一般常规测量,在小于50 km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10-6,在大于1 000 km的基线上可达1×10-8。

GPS技术设计书

GPS技术设计书

GPS技术设计书一、测区概况本次实习的测区位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及其周边村庄,雁山镇位于桂林市南,属桂林市五城区之一,东与灵川县相连,西与临桂县毗邻,南与阳朔县交界,北与象山区、七星区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地貌为平原丘陵,桂阳公路从北至南贯穿雁山镇,交通便利。

二、技术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2)《城市测量规范》CJJ 8-1999;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4)《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6)《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 —1997);7)《地籍图图式》(CH5003-94 )。

三、测区已有资料概况1、表1 已知点经纬度表2 已知点坐标和高程四、GPS网布设1、GPS技术要求1.1系统基准平面基准为1980 西安坐标系,3°带高斯-克吕格投影,测区中央子午线111°。

高程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 1 米,山地为2.5米。

同一图幅内基本等高距保持一致。

1.2、GPS网精度1.2.1 GPS测量精度分级表1.2 .2GPS测量基本参数表1.2.3 平面精度1)、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点位误差不得超过±5cm。

2)、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3)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5.0cm。

4) 地形图实地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及地物点间距中误差按下表执行。

(单位:图上mm)间距中误差表1.2.4 高程精度1)高程精度按下表规定执行:表:高程精度表(单位:m)2) 地形特征点必须测注高程点,高程注记点间隔一般不大于15 米。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青海大学后山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第四组)一、概述1、任务来源受青海大学08测绘工程班张乐春老师的指导,对学校后山进行控制测量。

2、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3、测量依据、原则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本工程《技术设计书》二、测区情况1、测区范围及任务本测区位于东经101°44′、北纬36°43′附近,位于青海大学校本部西边的山上,测区北临西宁市宋家沟,南至西宁市刘家沟,东至青海大学校内,测区内为主要为山区,树木较多,通视条件较差。

本组在本次实习在测区内布设6个GPS控制点,构建一个D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如下图所示)2、已有资料本测区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采用测区独立坐标系。

3、控制网起算数据本次实习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则采用测区中任意两点的独立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控制网的起算数据,独立坐标系可选用已已建成的地方独立坐标系,也可以在实习是自己建立。

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测区相应的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或UTC时间系统。

5、控制网图设计如下:三、设计方案1、GPS网的布设本组将控制网布设为两个大地四边形,采用三台GPS接收机,按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布设GPS控制网,例如先在G38、801、803安置GPS接收机,观测一定时间后,将801的GPS移至802继续观测,再过一段时间,将G38的GPS移至804观测,以此类推,直到完成观测,等级为D级。

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1.1.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GPS”技术完成一项“GPS”D级网的技术设计,为下一步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提供基础控制。

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任务概述: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在辽阳市境内吉洞峪,对吉洞峪地区进行村庄的地籍测量。

则需要在吉洞峪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二、测区概况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吉洞峪在辽阳市最南端,介于北纬40º40′至40º50′,东经123º00′至123º15′之间。

东与河栏镇,南与岫岩县三家镇、牧牛镇,西与海城市接文镇马风镇,北与隆昌镇、八会镇接壤。

乡政府驻地吉洞峪村距县政府(直线距离)45公里。

乡域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80%,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

该地区地势陡峭,山脉较多,北部和西南部比较平坦。

2.2民族种类境内居民主要有满族、汉族,另有少量蒙古族、回族等。

其中满族人口占大多数。

2.3已有资料情况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A1、A2、A3、A4、A5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根据设计提供的1:5万地形图,1:5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所根据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77年9月航摄地形图)2.4测区的范围:1)测区的位置:测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 º40′至40 º50′,东经123 º00′至123 º15′之间2)测区的面积:施测范围呈规则矩形,范围面积约18*21=378平方千米三、设计的依据(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2009》 (2)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4)《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GB CH 1001-91(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1993.6 )国土局制定,以下简称《规程》 (7)《吉洞峪地籍调查协议书》参考技术标准 (8) 2.ZGB ——96《地形图图式》 (9)《地勘测绘规范》地矿部 1985 年(10)《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11)本工程《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四、主要的技术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GB-T2009》和辽阳市吉洞峪地形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 级GPS 网,GPS 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4.1GPS 测量(1)根据规程规范,D 级GPS 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各等级GPS 相邻点间弦长精度δ=22)*(d b a式中:δ—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PS控制网项目技术设计书说明书1.概述1.1 任务的目的为了巩固大学测绘学院06级工程测量方向本科生所掌握的GPS知识,以及掌握利用GPS技术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测量,培养和提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复杂项目的能力,测绘学院GPS课程组特组织此次校园实习。

1.2 任务的容按《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任务书》的要求,本项目拟采用GPS静态测量技术,在大学一校区、二校区、三校区、国软校区围布设一个包含20个点的国家C级控制网,具体实习容包括:(1)外业测量:技术设计,选点,外业观测计划,外业观测;(2)业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机格式转换,基线计算,网平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总结。

1.3 预计工作量1.布设控制点20个;2. 按国家C级网的标准测量GPS点20个,已知点为 7个;3. 每个点上至少观测2时段,每时段1h。

2.测区概况2.1 测区踏勘概况测区分划:由于大学三校区与一、二校区被八一路分割,因此将测区对应分为一、二、三测区。

交通情况:由于测区即为大学校园,且测区围小,对测区的交通情况要求不高,且道路分布施测环境:除少数点周围建筑物较为密集或受林木遮挡较为严重,大多数点都能满足测量所需的环境条件。

测区除了教五有个广播台外,无其他大功率电磁发射装置,所以电磁干扰较小。

测区水电供应情况良好,由于测区较小,各种供应都能得到保障。

2.2 测区已知点资料9月15日上午,实习小组在测绘学院调集了控制点资料和大学控制点点位分布图;9月16日下午,实习小组对测区调到的已知点资料进行了现场踏勘,并布设好其他控制点。

2.2.1 已有平面控制资料实习指导老师提供的控制点平面测量结果为 C级 GPS控制网54坐标系,3 度带,中央子午线为 114 度的成果。

经实地踏勘,这些点保存完好。

这 3 个已知点在测区里分布均匀,图形结构好,可以很好地起到平面控制效果。

控制点详细情况参见附录一“控制点点之记”。

2.2.2 已有地形图资料1《大学校园示意图》大学出版2 大学控制点点位分布图2.3 坐标和高程系统由于已知点为1954坐标系下的平面控制测量成果,所以本项目平面坐标系统仍然采用这一坐标系统(3 度带,中央子午线为114 度);高程系统与已知点所属高程系统保持一致,为1985 国家高程基准。

3.技术设计要求3.1 作业的技术依据主要技术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GB/T 18134-2001)《城市测量规》(CJJ 8-99)次要技术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3.2 作业技术方案具体容参见本技术设计书的“4.平面控制测量”。

4.平面控制测量4.1 C 级 GPS 控制网布设4.1.1 C 级 GPS 控制网布设遵照《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任务书》的要求,在测区围按照相邻点间距400米左右的密度进行布设,并很好的附合到已知的 C级 GPS 控制点上。

布设的 GPS 网中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边数不大于6条。

首先在大学校园示意图上按照上述密度要求作图上设计,然后在实地选择适合 GPS 观测条件的具体点位并标定下来。

点位的基本要求参照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7.2" 中的相关规定。

当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选点结束后应上交 GPS 控制网选点图和选点工作总结。

4.1.2 C 级 GPS 控制点埋设(此次实习不需要做)4.1.3 C 级 GPS 控制网观测4.1.3.1 使用仪器6 台单频Trimble GPS接收机及配件,主要包括:主机、天线、电缆、脚架、电池、充电器、钢卷尺、仪器包。

辅助物品包括:钢笔、小刀、记录纸、资料袋。

仪器标称精度应优于 10mm+5ppm。

使用的 GPS 接收机应为按规定通过了全面检验后的仪器。

同时还需检验:a) 天线或基座圆水准器和光学对中器是否正确;b) 天线高量尺是否完好,尺长精度是否正确。

4.1.3.2 观测方式本次实习采用静态观测的方式。

作业调度者应根据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采用的作业方法、设计的基线的最短观测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测前编写C 级GPS 控制网施测纲要。

制订合理的、详细的GPS 测量作业调度表,按该表对作业组下达相应阶段的作业调度命令。

同时依照实际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4.1.3.3 基本技术要求基本技术要求见表1。

表 1 GPS 观测基本技术要求(注:本次实习卫星截止高度角采用的是10°)4.1.3.4 其他技术要求a) 首次观测前应校准光学对点器,每隔 2 天重新校准一次,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校准;b) 观测时 GPS 天线需牢固地安置在三脚架上,此时应仔细对中,保证对中误差≦2mm。

有长水准管时利用长水准整平,没有的利用圆气泡整平。

天线定向标志线一律指北。

c) 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取位至1 毫米,两次较差不大于3毫米,取中数作为该时段最终的天线高;若始末量取的天线高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记入测量手簿记事栏。

d) 遇雷电、风暴天气停止 GPS 测量,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仪器设备安全,保证成果的质量。

e)其余事项参照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10 观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4.1.3.5 外业成果记录a)测量手簿格式参见附录三。

观测前和观测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填写各项容。

记录时一律使用铅笔,不得涂改、转抄和追记。

如有读、记错误时,可整齐划掉,将正确数据写在上面并注明原因。

其中天线高等原始记录不得连环涂改。

b) 每天观测结束后,及时将当天测量手簿(纸质记录)和观测数据收集并妥善保管;外业观测的接收机存中的观测数据文件应及时传输到计算机拷贝成一式两份,并在标签上注明点名、点号、点段号、文件名、采集日期及测量手簿编号等。

两份资料应分别由两人保管。

卸数据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和删改。

4.1.4 C 级 GPS 控制网的数据处理4.1.4.1 使用软件基线解算和网平差采用 TGO软件进行处理。

4.1.4.2 基线质量检验a) 同步环坐标分量|Wx|、|Wy|、|Wz|闭合差应≤σ /5;b) 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分量|Wx|、|Wy|、|Wz|闭合差应≤3 σ,全长闭合差应≤3 nσ;c)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2σ;在上面的各式中,n 为闭合环边数,σ为基线长度的规定精度。

σ=,式中a 为固定误差,以mm 为单位,本次实习为10mm;b 为比例误差,本次实习为10×,D为相邻点间距离,以km 为单位,本次实习D取0。

4.1.4.3网平差过程a) 先在WGS-84 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b) 根据GPS测量情况,从7个C级GPS已知点中选取部分或全部为起算点,进行三维约束平差,得到各点在54坐标系中的坐标。

4.1.4.4网平差结果要求a) 在基线向量解算各项质量检验(同步环、独立闭合环、复测基线)符合要求后,在WGS-84 坐标系统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平差结果,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 、V△y 、V△z )对应值均不应大于 3σ;b) 在三维无约束平差确定有效观测量的基础上,进行三维约束平差。

平差结果,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三维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 dVx、dVy、 dV z )均不应大于 2 ;5.上交资料1.技术设计书;2.点之记、环视图、选点资料;3.GPS接收机、气象及其他仪器的检验资料;4.全部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及其它记录;5.数据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6.技术总结和成果验收报告编写人:大学GPS控制网技术总结1.1测区概况1.1.1测区踏勘测区分划:由于大学三校区与一、二校区被八一路分割,因此将测区对应分为一、二、三测区。

交通情况:由于测区即为大学校园,且测区围小,对测区的交通情况要求不高,且道路分布。

施测环境:除少数点周围建筑物较为密集或受林木遮挡较为严重,大多数点都能满足测量所需的环境条件。

测区除了教五有个广播台外,无其他大功率电磁发射装置,所以电磁干扰较小。

测区水电供应情况良好,由于测区较小,各种供应都能得到保障。

1.1.2测区已知点资料9月15日上午,实习小组调集了控制点资料和大学控制点点位分布图。

实习指导老师提供的控制点平面测量结果为 C级 GPS控制网1954坐标系,6 度带,中央子午线为 114 度的成果。

经实地踏勘,这些点保存完好。

这 7个已知点在测区里分布均匀,图形结构好,可以很好地起到平面控制效果。

1.2任务来源测绘学院GPS课程教学组下达的《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任务书》。

2.技术依据2.1主要技术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GB/T 18134-2001)《城市测量规》(CJJ 8-99)2.2次要技术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3.点位分布4、外业观测4.1仪器型号就本次本大队的测量工作而言,六个组均选用的是Trimble的仪器。

4.2平均设站次数及调度方案本次20个测点,按C级网的测量要求,选用了6台接收机,每个时段都有6台GPS 接收机机在工作,故平均设站次数为:n=8*6/20=2.4 。

实际调度方案:4.3基本技术要求基本技术要求见表2(注:本次实习卫星截止高度角采用的是10°)4.4其他技术要求1 首次观测前应校准光学对点器,每隔2 天重新校准一次,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校准;2 观测时 GPS 天线需牢固地安置在三脚架上,此时应仔细对中,保证对中误差≦2mm。

有长水准管时利用长水准整平,没有的利用圆气泡整平。

天线定向标志线一律指北。

3 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取位至 1 毫米,两次较差不大于3毫米,取中数作为该时段最终的天线高;若始末量取的天线高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记入测量手簿记事栏。

4遇雷电、风暴天气停止 GPS 测量,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仪器设备安全,保证成果的质量。

5其余事项参照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10 观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其他情况:1 实际观测总时段数:8个;2 平均设站次数:>2;5.数据处理5.1基线解算5.1.1基线处理软件基线向量解算采用Trimble公司研制的TGO软件进行。

5.1.2基线处理方法1.然后将DAT文件导入TGO软件中去。

生成基线向量。

2. 首先用某一种特定的计算形式对所有基线进行解算,在解算过程中可以不进行质量控制(比率、参考变量、RMS),得到所有基线的解。

3.进行无约束平差,观察网平差报告的平差后的观测值,观察高度距离、高度、方位角的驻留(即残差)看是否超过3σ(此次处理是3cm左右),然后通过修改GPS处理形式的参数进行处理再平差和观察网评差报告,直到处理得到很好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