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

高考复习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

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知识导图考纲解读1.识记各类岩石的主要特征2.运用各种图示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①________叫矿物。

(2)存在形式:固态、液态和②______。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③______。

(3)分类:金属矿物和④______矿物。

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⑤__________集合体叫岩石。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⑥____________三大类。

(3)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⑦________构造;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⑧______。

(4)常见的岩石岩浆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⑨______沉积岩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片麻岩、⑩______、石英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叫地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图6­1(1)循环物质的名称:a⑪______,b沉积岩,c⑫______,d岩浆。

(2)岩石形成过程A为岩浆上升喷出(或侵入)后冷却凝固,B为⑬________,C为⑭________,D为高温熔化。

探究点一三大类岩石的对比核心突破类形成特点常见岩石用途举例型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矿物结晶颗粒小,有流纹或气孔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富含的多种金属矿物等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沉积岩裸露的岩石受多种因素的破坏作用,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碎屑物质等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而成具有层理构造,含化石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炭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变质岩地壳中的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片理构造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是建筑材料命题探究命题点岩石的形成与特点1.[2015·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高考选考地理一轮课件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高考选考地理一轮课件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地壳厚度与分布
地壳厚度
如上所述,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异。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 ,但在某些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以达到70千米以上;而海洋地壳则相 对较薄,平均厚度仅为6千米左右。
地壳分布
地壳的分布与地球的板块构造密切相关。大陆地壳主要分布在各大陆板块上,而 海洋地壳则分布在各大洋板块中。此外,在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还存在着过渡 带,该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性质介于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之间。
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地壳由多个刚性板块 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 山等地质现象的发生。
高考考点预测及备考建议
地壳物质组成与分类
考查学生对地壳中三大类岩石的认识 和区分。
物质循环过程
考查学生对岩石循环过程的理解和描 述能力。
拓展阅读材料推荐
《普通地质学》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 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等内容。
《岩石学简明教程》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岩石的分类、成因和演化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 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板块构造学说》
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有助于学生理解 地壳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发生机制。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成 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板块构造运动对地壳影响
板块构造运动类型
01
包括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三种。
板块边界类型
02
包括洋中脊、海沟、岛弧、碰撞带和转换断层等。
板块构造运动对地壳的影响
03
导致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以及矿产资源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整理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整理湘教版必修1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2.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產介于蔓雀界面和古S ⅛fl ½ZJ ⅛ Λ 力血O 霎于*・権期為她的娈代*把地*分为上地糧和下删两JE ∙ JLt 堪崔上郡再在一个砍适层・一般tλJ ⅛i ⅛里可能是窘浆的主整发 ιS ⅛. *m 尴孩以古豊酊面和地■分界,陣度为MOO 當千米.根Ie 地常渡滾 速的夷化*可比格地腹另为外赅和内穰两嗟"地祓的说度很高*压 力ffi≡⅛很犬.*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连续但不规则)和生物圈(占有岩石圈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 下部)。

圈层 范围^ 特 点地壳 莫霍面以 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千米,海洋部分平 均厚度约为6千米)。

海拔越咼,地壳越厚。

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不连续.17Km 处 莫霍面 纵波和横波通过时波速都突然增大。

地幔莫霍与古 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组成。

古登堡面距地表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减慢,横波突然消失。

地核古登堡面 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咼温度和咼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所以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或说成地表以下,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msf2τ3Wff面以上,M 球養面_屋谭薄的> 宙岩: 以% 必公忽:■ j ;'石鉅或的坚聽外壳"它摩薄车1*丈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截JS *平均J ⅛S ⅛仃千米*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岩石:1.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典型的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doc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doc

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 气态:天然气固态:石英液态:石油、天然汞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如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 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 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③变质岩⎩⎪⎨⎪⎧ 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 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 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温馨提示] 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的特点的区别 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2.岩石的转化(1)参与循环的地壳物质名称:①岩浆;②岩浆岩;③变质岩。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C 变质作用;D 高温熔化作用。

读图析图能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重点展示[熟知典型图示][掌握判读技巧]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1/4强。

此外,还包括铝、铁、钙、钠、钾和镁等。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如盐、石墨、金刚石、石英和铁铁石等。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有些岩石也是矿产,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煤是能源矿,花岗岩、大理石可作建筑和装饰材料。

4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

2.岩石1岩浆岩火成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

最常见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

2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沉积岩常形成不同的岩层,并且常含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成坚硬的板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1.概念: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3.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等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

三、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1、金属矿1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2有色金属:黄铜矿3贵金属:黄金4稀有金属:锆、钼等2、非金属矿1常见矿: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石膏、磷灰石等2重要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类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金刚石、玉石等四、岩石的分类和常见的岩石岩石形成:由岩浆冷凝形成种类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下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沉积岩形成: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沉积、固结形成特点:层理构造、常含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形成形成: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岩石原先结构成分等发生变化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1.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炼钢用的生铁就是矿物C.矿物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矿物在自然界富集起来时,就称为矿产【解析】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2.1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规范特训 湘教版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2.1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规范特训 湘教版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据香港《文汇报》2014年8月21日报道,冰岛最大火山巴达本加火山过去数日地震活动频繁,多家取道冰岛领空的航空公司已为火山爆发作好准备,避免重演4年前火山灰瘫痪航空交通。

读巴达本加火山喷发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1~2题。

1.从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答案 B解析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最小答案 C解析①为地壳,其厚度海洋部分较陆地小。

②为地幔,地震波通过其与①的分界面莫霍面时波速加快。

③和④为地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答案 B解析从图中可知,甲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

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答案 A解析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

5.在莫霍面以下(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答案 A解析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此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大理岩又称大理石,因在中国云南省大理市盛产这种岩石而得名。

自古以来,大理石就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雕塑原料。

读地壳物质循环图,回答6~7题。

6.有关大理岩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常常可以在大理岩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B.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C.是由碳酸盐类岩石变质形成的D.具有流纹和气孔构造答案 C解析大理岩属于由沉积岩中的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岩石。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

[特别提示]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以下三种情况需要 同学们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了两类:侵入型岩浆岩 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 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 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这个环节。
③岩浆岩和沉积岩在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中,由于高 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过程,因而有的资料 强调只有变质岩才能形成岩浆。但这个变质的过程 较为短暂,属于整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因而也有的资料把这个过程忽略,认为各类岩石都 可以直接形成岩浆。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C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D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C )
方法 :
例6
提示:先比较沉积 岩层的新老,再比 较沉积岩与岩浆岩 的新老,后看变质 岩与岩浆岩的新老 关系。 岩浆岩 读地质剖面图,回答:(1)岩石的类型,①为_____,② 沉积岩 变质岩 为______,⑥为________;(2)图中发生的主要地质作 用,内力作用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等,外力作用可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沉积 固结成岩 能有_________、_______等。 (3) ①②③④⑤岩层由老 到新的排列顺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③④⑤① ②③④①⑤
1、 岩 石 的 转 化
沉积岩
岩浆岩
重 熔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岩浆
风化、沉积、成岩作用

(完整版)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完整版)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 年高考真题分类)(2017天津卷)读图3 ,回答第3 题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2015 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4.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 C. ②③B. ①④ D. ②④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岩浆岩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在地壳内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的,矿物结晶程度较好,岩石坚硬,没有气孔,而喷出岩是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有较多的气孔构造。

5.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A. 喷出岩B. 侵入岩C. 沉积岩D. 变质岩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岩石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该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应该是在地壳内部,受到强力挤压后形成的。

(2014年高考上海卷)图示的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6.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大理岩的形成过程)。

【解析】大理岩是属于变质岩,是由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因此 C 选项符合题意7.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 ②B. ③C.④D.⑤ 答案 : C【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3.1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 湘教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3.1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 湘教版

3-1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一、选择题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3.结合右图(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判断,下列关于上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震波通过①②界面时,波速都有明显的变化B.在D、E两圈层,既能检测到横波、又能检测到纵波C.地震波通过①界面时,纵波速度增加、横波速度降低D.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解析第1题,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侧的一层,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第2题,图中的A圈层是大气圈,它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C圈层是地壳,它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E圈层是地核,而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第3 题,图中①②分别表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经过这两个界面时波速都会有明显的变化。

答案 1.D 2.C 3.A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下列有关地球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整个大气圈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5.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B.⑤圈层虽由固态物质组成,但在该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D.地球各内部、外部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6.下列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各圈层都有生物的存在B.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地球的各圈层都呈同心圆状分布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解析第4题,整个大气圈的温度并非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②圈层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圈层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发源地;④圈层为外核,为液态物质。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之地壳运动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之地壳运动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之地壳运动
一、单选题
洪积(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答案: C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
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B
读图(2017年高考真题天津卷),回答下题。

4.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下图(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答案: B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 B。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讲义)含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讲义)含答案

一、考点突破1. 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难点: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地质循环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DA ACA CBB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D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B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 C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A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下变成岩浆后再经冷凝作用才能变成岩浆岩。

例题1(上海高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 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 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

② B. ③ C. ④D。

⑤思路分析:①过程是变质作用,是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

大洋中脊地壳较薄,板块活动较为活跃,地下岩浆会沿着裂隙上升,经过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答案:(1)C (2)C例题2 下列所示为某区域岩层剖面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1)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 ⑤⑥④③②①B。

④③②①⑤⑥C。

①②③④⑤⑥D。

④③②①⑥⑤(2)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可能形成的岩石是()A. 花岗岩B. 大理岩C。

页岩 D. 砾岩思路分析:由题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的岩层年龄古老,故沉积岩的形成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⑥均为侵入岩,且⑥侵入到①层,说明其形成在①之后,⑤位于⑥上层,形成最晚。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讲义)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讲义) Word版含答案

一、考点突破
1.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 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3. 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难点:
岩石的成因。

例题1 读红海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题。

阿拉伯半岛
非洲
有关图中①类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类岩石可能带有气孔
B. 由岩浆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
C. 因水平挤压,断裂变质而成
D. 可重新返回岩石圈中的软流层 思路分析: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喷出地表后由于快速冷却而使岩浆中的气体没有充分释放,从而内部有气孔。

答案:A
例题 2 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

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是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Ⅰ→Ⅴ)形成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基本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如赤铁矿、磁铁矿等,可进一步划分为: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和云母等,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概念⎩⎪⎨⎪⎧时间跨度: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的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存在空间: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或变质岩);③变质岩(或沉积岩);④岩浆。

(2)岩石形成过程 A 为冷却凝固作用;B 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C 为变质作用;D 为重熔再生作用。

二、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①为美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

(2)消亡边界:板块③与板块④、⑤的边界相互挤压碰撞而分别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而板块②与板块③的边界也为消亡边界,在板块③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②一侧形成海沟。

(3)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如板块①与板块③、⑤之间的大西洋中脊;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带,会形成巨大的裂谷,如⑤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裂谷带。

(4)性质:A 、B 两处,地壳较稳定的是A ,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而B 处比较活跃。

高三地理试题及答案练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文档资料

高三地理试题及答案练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文档资料

高三地理试题及答案练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希望大家在这段时间多练习题,为期中考试做准备。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地理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同步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C、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D、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3、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A、华北平原B、长江三角洲C、喜马拉雅山D、珠江三角洲4、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碰撞形成了:A、阿尔卑斯山脉B、喜马拉雅山脉C、马里亚纳海沟D、日本群岛5、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图 3-10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6—7题6、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7、a图地貌景观形式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沉积作用B.湖泊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8、地球表面虽然经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但地面仍然是不平的,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海洋水位不断升降 B、地壳运动不断发生C、时间还不够漫长D、侵蚀不够强烈9、读右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②乙处为侵入岩③甲可能是火山岩④乙可能是沉积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综合题10、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l)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 ,B ,C ,D 。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

【参考答案】一、1、B 2、A 3、C 4、B 5、C 6、C 7、D 8、B 9、B二、10、1)略 2)重融再生侵蚀、搬运、堆积变质作用冷却凝固作用 3 ) 岩浆各种岩石岩浆【总结】马上就要期中测试了,希望大家好好复习,也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三地理试题及答案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在期中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2017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3 题。

1.图 3 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考点:三大岩石的分类和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貌。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

(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答案:AD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A对;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错;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错;④箭头显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D对。

3.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答案:AC 由图可知,生物圈从大气圈中吸收CO2,释放的有机物(含碳)进入土壤/沉积物中,进入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中,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近现代的事件,而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从地球诞生后就一直出现,B错;火山活动往往释放大量气体,是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中的重要途径之一,C对;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其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温度影响很小,D错。

(2015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4.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 C.②③B.①④ D.②④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岩浆岩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在地壳内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的,矿物结晶程度较好,岩石坚硬,没有气孔,而喷出岩是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有较多的气孔构造。

5.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岩石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该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应该是在地壳内部,受到强力挤压后形成的。

(2014年高考上海卷)图示的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6.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答案: C【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大理岩的形成过程)。

【解析】大理岩是属于变质岩,是由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因此C 选项符合题意7.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B.③C.④D.⑤答案: C【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

【解析】大洋中脊由一系列断裂构造组成,岩浆沿着大洋中脊断裂带不断上升形成,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岩浆岩)。

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版全国卷)读图1,完成1~2题。

8.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答案】D【解析】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火山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桨冷却形成的火山岩,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9.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答案】C【解析】山体岩石是火山岩,属于岩浆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在地球表层在外力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地壳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形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解析】地壳元素成分识记考查。

【答案】A10.地壳中已经发现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是A.氧、硅 B.硅、铝 C.铝、钠 D.铁、镁11.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A.表面有大量气孔 B.具有明显层理构造C.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解析】考查变质岩特征。

【答案】D12.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解析】考查喀什特地貌岩石组成。

【答案】D13.(上海市普通高校2010届高三春季招生综合能力测试,12)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A.岩浆岩 B.沉积岩C.变质岩D.玄武岩【答案】B(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图1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回答1、2题。

14.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分别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⑤【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基本地形的认识与判读。

难度中等。

15.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侵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运动与循环过程,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题干上讲: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后来发生地球内部物质的上升运动,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壳上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然后是搬运等过程,选项C正确。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图3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16.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运动规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及图例,该地为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一般地,地下岩浆上升涌出,冷却凝固形成岩石。

而在石灰岩分布广的地区,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

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

同时,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按照上述形成过程的分析,很容易判断:在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岩石的形成,然后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再然后,就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选项D 正确。

17.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流水侵蚀、水土流失等知识点。

难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因该地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流水溶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壤土层瘠薄,土壤贫瘠,选项C正确。

显然,选项A、D错误。

而该地区是石灰岩广布的地区,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说明该地区的岩石为变质岩,选项B错误。

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18.(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侵入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答案】D【解析】沉积岩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风化作用即成化石。

19.(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A. 石林B. 沙丘C. 海蚀柱D. V型谷【答案】B【解析】石林位于云贵高原,属喀斯特地貌,由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沙丘是风的堆积地貌;海蚀柱是海蚀地貌;V型谷是流水的侵蚀下切形成的。

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5~6题。

20.(2009年高考江苏卷)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② B.③ C.④ D.⑤【答案】D【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图3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

作答第5题,学生对玉石的形成了解甚少,但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故据题干提示“昆仑玉与大理石的形成过程同属”,选择D。

21.(2009年高考江苏卷)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① B.Ⅱ——③C.Ⅲ——⑤ D.⑥——I【答案】A【解析】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环境为沉积环境,通过箭头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

故第6题选A。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