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基础知识..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五单元 黄酮类化合物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五单元 黄酮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1e8b238365ce050877321323.png)
中药化学——第五单元黄酮类化合物一、结构与分类(一)基本骨架:经典概念: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现代定义: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碳架为C6-C3-C6。
(二)分类与结构特征(三)黄酮类化合物重要成分举例二、理化性质(一)性状1.形态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交叉共轭体系)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几乎无色异黄酮显浅黄色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
(二)旋光性1.游离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二氢异黄酮等类型,由于分子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2位或2,3位),因此具有旋光性。
其余类型的游离黄酮类化合物无旋光性。
2.黄酮苷:黄酮苷由于结构中含有糖部分,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三)溶解性1.游离黄酮花色素>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1)花色素为离子型结构,具有盐的通性,亲水性较强,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2)二氢黄酮(醇)非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故溶解度稍大;3)异黄酮类化合物的B环受吡喃环羰基的立体阻碍,也不是平面型分子,故亲水性比平面型分子增加4)黄酮(醇)、查耳酮为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难溶于水。
2.黄酮苷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不同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总结:(四)酸碱性1.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OH>7-或4′-0H>一般酚羟基>5-OH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2.碱性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钅羊)盐,该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分解。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10191c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f.png)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知识也是中医药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的桥梁,其有机碱性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紧密相关,常见的有麻黄碱、黄连素等。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学成分,其常见类型有类黄酮、异黄酮等。
3.挥发油:挥发油是很多中药中具有药效成分的重要类别之一,常见的有薰衣草油、柠檬油等。
4.聚糖类物质:聚糖类物质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植物、菌类、动物体内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具有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中药提取及分离1.溶剂提取法:常见的有超声波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分子量较低、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提取。
2.微波辅助提取法:常见的有水煎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易破坏化合物的提取。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该方法适用于提取极少量的高价值化合物。
4.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可用于分离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又称液态色谱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分析技术之一。
三、中药提取及纯化的质量控制1.纯度:纯度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占总量的比例,是衡量中药提取及纯化质量的重要指标。
2.特异性:特异性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对其他成分的影响较小的特点。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药物在贮藏、加工、运输等环节中不易分解、降解和失去活性的性质。
4.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是中药提取及纯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应通过化学处理、物理分离等手段减少其含量。
以上即是中药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提取及分离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548f1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1.png)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题库考点(最新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题库考点(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a2da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0.png)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题库考点(最新版)1、单选结构中氮原子不在环状结构内的生物碱是()A.麻黄碱B.槲皮素C.小檗碱D.东莨菪碱E.青蒿素正确答案:A2、多选含木脂素类成分的中药是(江南博哥)()A.五味子B.牛蒡子C.连翘D.厚朴E.补骨脂正确答案:A, B, C, D3、多选鉴别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反应有()A.三氯化铁反应B.冰醋酸-铜离子反应C.酸水解反应D.氨基酸反应E.三氯乙酸反应正确答案:B, C, D4、单选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青蒿素是其主要抗疟有效成分,系我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从青蒿中分离得到。
临床应用表明青蒿素对间日疟或恶性疟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点,是一种高效、速效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
青蒿素的结构类型是()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三萜E.四萜正确答案:B5、单选槐花为豆科植物槐树的干燥花及花蕾,花部分习称槐花,花蕾部分习称槐米。
槐米含有芦丁、槲皮素、皂苷、白桦脂醇、槐二醇以及槐米甲、乙、丙素和黏液质等。
芦丁的化学结构类型为()A.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D.异黄酮E.查尔酮正确答案:B6、单选强心甾烯蟾毒类与强心苷类不同之处在于强心苷甾体母核C-3位羟基连接的()A.脂肪酸氨基酸酯B.糖链C.脂肪酸酯类D.硫酸酯类E.乙酸酯类正确答案:B7、单选下列化合物中,按碱性强弱排序正确的是()A.季铵碱>脂肪杂环碱>酰胺>芳香胺B.脂肪杂环碱>季铵碱>酰胺>芳香胺C.脂肪杂环碱>季铵碱>芳香胺>酰胺D.季铵碱>脂肪杂环碱>芳香胺>酰胺E.季铵碱>酰胺>脂肪杂环碱>芳香胺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碱的碱性。
极弱碱(pKa<2),如酰胺键、N-五元芳杂环类生物碱;弱碱(pKa=2=7),如芳香胺、N-六元芳杂环类生物碱;中强碱(pKa=7~11),如脂胺、脂杂环类生物碱;强碱(pKa>11),如季铵碱、胍类生物碱。
中药化学知识点,考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1fba32580216fc700afda2.png)
中药化学第一章(填空/名解)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填空/名解)中药化学的任务:确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和促进中药现代化。
(名解)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部位。
(名解)有效成分: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简答)◇1研究中药化学的目的:○1阐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原理。
○2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
○3阐明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4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5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6扩大药源和研制开发新药。
(○7工业与农业。
)第二章第2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1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2亲水性有机溶剂。
(乙醇、甲醇,最常见)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第三章第2节(记住S\N\C的例子剩余为)1.O-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等(醇苷);2.S-苷:黑芥子苷、白芥子苷、萝卜苷3.N-苷:巴豆苷4.C-苷:牡荆素、芦荟苷,Smith降解法是常用的氧化裂解法:高选择性、作用缓和◇2苷键酸水解的难易规律:⑴按苷键原子的不同:N-苷>O-苷>S-苷>C-苷。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72c7c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8.png)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b891fba0722192e4436f639.png)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节绪论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各类化合物分值分布2015年2016年2015年2016年生物碱9 7 萜类与挥发油类 3 2糖与苷类 1 2 皂苷类 5 4醌类 5 1 强心苷类 1 1苯丙素类 1 3 动物药 1 0黄酮类 1 6 有机酸0 1各类化合物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最佳选择题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大的是A.石油醚B.氯仿C.水D.乙酸乙酯E.乙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常见溶剂极性大小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所以本题选择的是C。
引申知识点——极性相关概念(了解)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2)渗漉法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入水浸泡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华为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华为知识点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aa284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f.png)
中药化学第一章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第二章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第2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错误!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错误!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错误!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解离度差异4大孔树脂色谱具多孔结构,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达到分离的目的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红外光谱: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紫外光谱: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NMR:氢核磁共振: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炭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炭分布、核间关系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4MS质谱法: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第三章一糖类化合物,通式为CmH2On,故称碳水化合物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又叫寡糖,2~9个、多糖10+D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右边;L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左边Haworth式中:D-型:-CH2OH在环上方L-型:-CH2OH在环下方α-构型: C1-OH与C5上取代基在异侧β-构型: C1-OH与C5上取代基在同侧纤维素:由葡萄糖以1β— 4 苷键连接而成;分子结构直线状,不易被稀酸或碱水解;淀粉是葡萄糖分子以 1α- 4 苷键组成的,按结构可分为直链淀粉难溶于水和支链淀粉易溶于水肝素:含有硫酸酯的黏多糖,组分是氨基葡萄糖、艾杜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透明质酸:由D-葡萄糖醛酸及乙酰D-葡糖胺连接而成的直链酸性黏多糖;糖的反应D-+-甘油醛L---甘油醛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层交界面有紫色环→含有糖或苷类菲林反应: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可鉴别还原糖和苷多伦反应:银镜或黑褐色的银沉淀第2节概念:苷是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羟基脱水缩合而成;按苷键原子分类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苷类的溶解性1苷:极性大;在甲醇、乙醇、正丁醇中溶解度大,一般可溶于水苷的糖基增多,极性增大,水溶性增加;碳苷:碳苷在所有的溶剂中溶解度都很小;2苷元: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或不同浓度的醇;记住S\N\C的例子剩余为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等醇苷;苷:黑芥子苷、白芥子苷、萝卜苷苷:巴豆苷苷:牡荆素、芦荟苷,Smith降解法是常用的氧化裂解法:高选择性、作用缓和错误!1苷键酸水解的难易规律:按苷键原子的不同:N-苷>O-苷>S-苷>C-苷;水解顺序:五碳糖苷 > 甲基五碳糖苷 > 六碳糖苷 > 七碳糖苷 > 糖醛酸苷2碱催化水解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故苷很少用碱催化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3酶催化水解对难以水解或不稳定的苷,用酸水解法往往会使苷元脱水或异构化,而得不到真正的苷元,而酶水解条件温和30~40℃, 不会破坏苷元的结构,可得到真正的苷元;专属性:麦芽糖酶是一种α-苷酶,它只能使α-葡萄糖苷水解;苦杏仁酶是β-苷酶,它主要水解β-葡萄糖,但专属性较差,也能水解一些其它六碳糖的β-苷键;意义:酶水解可以得到次生苷部分水解;因此,通过酶水解可以获知有关糖的类型、苷键及糖苷键的构型、连接方式等信息;苷的提取:杀酶保苷:⑴提取原生苷时,要控制酶的活性,防止酶解;⑵提取次生苷,要利用酶的活性,促使苷酶解;⑶提取苷元,使苷键裂解时,特别要注意保持苷元完整;第四章:醌类化合物quinoids一、分类与结构:1.苯醌类: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2.萘醌类:两个苯环,通常在1,4,1,2,2,63.菲醌类:三个苯环,分为邻醌和对醌4.蒽醌类:按母核结构分:单蒽核醌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多数呈黄色,大黄中的羟基蒽醌衍生物多与葡萄糖、鼠李糖结合成苷类双蒽核类二蒽酮类:番泻苷A通过C10-C10’相互结合而成的二醌酮类衍生物错误!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⒈酸碱性:酸性:醌核-OH>β‐OH>α‐OHα‐OH与C=O基形成氢键缔合,表现出更弱的酸性,所以只能在氢氧化钠下才能溶解酸性强→弱:含—CO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碱梯度萃取,用于分离:β‐羟基蒽醌和α‐羟基蒽醌颜色反应:反应名称鉴定化合物反应结果备注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苯醌、萘醌PC\TLC上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大题错误!游离蒽醌的分离:pH梯度萃取法经典方法药材↓乙醇提取乙醇浸膏▕乙醚捏溶↓▔▔▔▔▔▔▔▔▔▔▔▔▔▔▔↓乙醚溶液不溶物▏5%NaHCO3溶液萃取β‐OH醌弱酸性,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而α‐OH只能溶于氢氧化钠↓▔▔▔▔▔▔▔▔▔▔▔▔▔▔↓NaHCO3液乙醚液↓酸化▕5%Na2CO3溶液萃取沉淀↓▔▔▔▔▔▔▔▔▔▔▔▔▔↓↓重结晶 Na2CO3液乙醚液结晶↓酸化▕1%NaOH溶液萃取含—COOH或沉淀↓▔▔▔▔▔▔▔▔▔▔▔▔↓2个β‐OH ↓重结晶 NaOH液乙醚液结晶↓酸化▕5%NaOH溶液萃取含1个β‐OH 沉淀↓▔▔▔▔▔▔▔▔▔↓↓重结晶 NaOH液乙醚液结晶↓酸化含2个α‐OH 沉淀↓重结晶结晶含1个α‐OH大题填空错误!大黄主要有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醛、大黄酸;大黄粉▕20%硫酸﹣苯1∶5,回流↓▔▔▔▔▔▔▔▔▔▔▔▔▔▔↓药渣苯液▕5%碳酸氢钠水溶液萃取↓▔▔▔▔▔▔▔▔▔▔▔▔▔▔↓碱液苯液↓盐酸酸化▕5%碳酸钠水溶液萃取沉淀↓▔▔▔▔▔▔▔▔▔▔▔▔↓↓重结晶碱液苯液橙色细针状结晶↓盐酸酸化↓%氢氧化钠溶液萃取大黄酸沉淀↓▔▔▔▔▔▔▔▔▔▔↓↓重结晶碱液苯液橙色针状结晶↓盐酸酸化↓回收苯大黄素沉淀残留物↓重结晶▕硅胶柱色橙色长针状结晶▕石油醚-苯芦荟大黄素↓混合溶剂洗脱依次得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第五章概述: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均由桂皮酸途径合成而来;三、香豆素类4类:基本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的天然产物的总称1.简单香豆素类: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且7位羟基未与6或8位取代基形成环,如七叶内脂2.呋喃香豆素类: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呋喃环,如补骨脂素68O OO 753.吡喃香豆素类: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吡喃环,如紫花前胡素O OO4、其他香豆素香豆素有内酯的结构,与可显红色,酯与羟胺作用可生成异羟肟wò酸香豆素类分子中具有内脂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然后其溶液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内脂结构;但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开环产物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则发生双键构型的异构化,转变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此时,再经酸化也不能环合为内脂荧光反应:香豆素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显示紫色或蓝色Gibb’s 反应:水解后用试剂2,6-二氯苯醌反应成蓝色则说明酚羟基对的C6位无取代基碱溶酸沉法提取用: 由于香豆素类可溶于热碱液中,加酸又析出,故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冷却后再用乙醚除去杂质,然后加酸调节pH至中性,适当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类即可沉淀析出;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双环氧木脂素:比如连翘脂素、连翘苷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五味子素、五味子醇含此类结构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五味子,主要成分有五味子素、五味子醇、五味子酚、五味子脂素均为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分子特征: C6-C3-C6 结构;O O 123456781'2'3'4'5'6'A B C了解命名的顺序和ABC 环具体结构看ppt 详解第2节(一)性状:多为结晶性固体,少为无定形粉末,多呈黄色,颜色取决于结构中有无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OH 、-OCH3;在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或4位引入-OH 及-OCH3等供电子基团后,产生p-π共轭,促进电子移位、重排,使共轭系统延长,化合物颜色加深黄酮类呈黄色的结构特点: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槲皮素:R=H 抗炎、止咳、祛痰,治疗支气管芦丁:R=芸香糖基理化性质颜色错误!交叉共轭体系错误!助色团数目错误!取代位置eg 当黄酮2位引入苯环时,即显色——交叉共轭体系溶解性:黄酮、黄酮醇、查尔酮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和稀碱液中,难溶于水分子平面型,排列紧密,水分子难以进入二氢类和异黄酮 由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水分子容易进入,水溶性稍大引入羟基,7、4’-位,水溶解度增大;羟基甲基化-OCH3, 脂溶性增加;酸性:黄酮为例酚羟基酸性由强至弱: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因为5羟基能够与4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故酸性最弱选择错误!显色反应注:花色素不加镁粉,仅加盐酸都能呈红色第4节1.提取PS:常用石灰水使多羟基的鞣质、羧基的果胶,粘液质的水溶性杂质不被溶出分离:聚酰胺柱色谱:分离机制:“氢键吸附”即通过酰胺羰基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酚羟基形成氢键缔结而成;简答聚酰胺柱色谱:★(1)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酚羟基数越多,吸附力越强,越难被洗脱;桑色素﹥山柰酚;错误!酚羟基数相同时,酚羟基处于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位置时,吸附力↓,吸附力:邻位羟基黄酮<具有对位或间位羟基黄酮;错误!苷元相同:水溶剂为洗脱剂: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游离黄酮;(2)分子内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吸附力:查尔酮>二氢黄酮(3)吸附力: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洗脱顺序相反;(4)黄酮苷元与黄酮苷的分离:以水溶剂洗脱则苷比苷元先洗脱;以有机溶剂则苷元比苷先洗脱苷溶于水,苷元溶于脂溶性(5)洗脱剂的影响:聚酰胺也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氢键能的强弱:水﹥有机溶剂﹥碱性溶剂;洗脱能力:水﹤甲醇或乙醇﹤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PH梯度萃取法:大题可能考 pH萃取法:乙醚液↓5%NaHCO3萃取↓▔▔▔▔▔▔▔▔▔▔▔▔▔▔▔▔↓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5%NaCO3萃取7,4,﹣二OH黄酮↓▔▔▔▔▔▔▔▔▔▔▔▔▔▔▔↓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NaOH萃取7﹣或4,﹣OH黄酮↓▔▔▔▔▔▔▔▔▔▔▔↓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4%NaOH萃取一般酚羟基黄酮↓▔▔▔▔▔▔▔▔↓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5﹣OH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常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缩写原理结构信息紫外光谱UV 源于分子的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共轭体系红外光谱IR 源于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功能基酚羟基质子:木犀草素中,δ5-OH、δ4’-OH、δ3’-OH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EI-MS谱中,在高质量区常可见到M-H+ 、M-CH3+含有甲氧者、M-CO+等碎片离子峰出现;黄酮化合物的结构研究:重点ppt可能考芦丁第7节黄芩:主要成分:黄芩苷黄酮类、汉黄芩素、汉黄芩苷、木蝴蝶素黄芩苷的颜色反应:黄芩苷﹢黄芩酶→黄芩素黄色+O →绿色黄芩苷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但是能溶于热乙酸葛根:主要成分:葛根素异黄酮类、大豆素、大豆苷银杏叶:主要成分:槲皮素单黄酮类、银杏双黄酮双黄酮类第七章萜类化合物为一类有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羟酸结构特征的化合物;单环单萜左旋体称薄荷脑,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双环单萜:5.环稀醚萜类:是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根据起其环戊烷环是否裂环,可分为环稀醚萜苷及裂环环稀醚萜苷;环稀醚萜苷:1C-4有取代基:4-位多为甲基或羧基、羧酸甲酯、羟甲基裂环环稀醚萜苷:C7-C8处键断裂成裂环状态,有时C7与C11形成六元内酯环特点:大多数易溶于水和甲醇,溶于乙醇、丙酮、正丁醇苷易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化学性质活泼,遇酸,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变色,如苷元遇氨基酸加热,红色至蓝色最后生成蓝色沉淀;与皮肤接触也可以染成蓝色苷元加铜离子,加热显蓝色;B单环倍半萜:青蒿素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四环二萜:甜菊苷第3节萜的提取:1、溶剂提取法:常用醇做溶剂,不同极性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按极性由小到大的递增顺序依次萃取2、碱提取酸沉淀法:倍半萜内酯类3、吸附法活性碳、大孔吸附树脂,萜苷分离:1.利用特殊官能团分离2.结晶法分离3.柱色谱法分离二挥发油的组成:①萜类化合物比例最大:主要是单萜、倍半萜不是所有的萜类都有挥发性及其含氧衍生物②芳香类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成分,在油中存在比例次于萜类.多具有C6-C3骨架,多为酚或其酯类;还有些具有C6-C2或C6-C1骨架的化合物③脂肪族化合物④其他化合物化学性质:1.性状:多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有浓烈的特异性嗅味;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析出结晶,称“析脑”,析出物称“脑”,滤去析出物的油称“脱脑油”;2.挥发性: 区别脂肪自然挥发,如将挥发油涂在纸片上,较长时间放置后,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留下永久性油迹;3.溶解性:不溶于水水蒸气蒸馏提取,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高浓度的乙醇中能全部溶解4.不稳定性:与空气、光纤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形成树脂样物质;因此提出挥发油后,放入棕色瓶、密闭、低温、避光保存.挥发油的提取:1.蒸馏法水蒸汽蒸馏法:最常用,不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2.溶剂提取法:3.压榨法: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4.微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挥发油的分离1.冷冻析晶法:将挥发油置于0℃以下,必要时降至-20℃,继续放置,析出的结晶,再进一步冷冻析晶,可得纯品2.分馏法:不同成分,结构不一样,沸点bp也不同3.化学分离法:4.色谱分离法:五挥发油的检识重点色谱检识:薄层色谱吸附剂:硅胶展开剂:石油醚展开非含氧的;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开含氧的显色剂:香荚兰醛-浓硫酸:喷后105度烘烤,挥发油中各成分显不同颜色异羟亏酸铁试剂:酯类化合物显红色溴酚蓝乙醇:蓝色背景下显黄色——有酸类化合物硝酸铈铵试剂:黄色背景下显棕色——醇类化合物FeCl3——绿色或蓝色——酚类化合物2,4-二硝基苯肼,黄色——醛或酮第八章概念:多数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有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重点是记住化学结构和编号,和甾体的区别是:4,8,9,14,位不存在甲基的是甾体皂苷物理通性:大多无色或白色无定型粉末,多味苦,对人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熔点较高,均有旋光性,实验中常用正丁醇作为溶解剂发泡性:三萜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加热不消失可作为清洁剂,乳化剂;可区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四环三萜:五环三萜:五.溶血作用1.溶血指数:溶血作用强弱的指标----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2.皂苷的水溶液能破坏红细胞而溶血----皂毒类3人参中各成分溶血情况:人参中皂苷成分A型B型C型溶血作用抗溶血溶血溶血△胆甾醇能解除皂苷的溶血毒性2.胆甾醇沉淀法:――区分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1甾体皂苷+胆甾醇→难溶性分子复合物↓→乙醚回流→乙醚液胆甾醇沉淀皂苷2三萜皂苷+胆甾醇→分子复合物↓不太稳定在皂苷提取通法中,总皂苷与其他亲水性杂质分离用含水正丁醇萃取的方法;3.色谱分离法:吸附柱色谱法分配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能最高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凝胶色谱法人参:成分:皂苷5%,30多种,多糖,挥发油,蛋白质,多肽,有机酸等;有效成分:A型—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 B型—人参三醇型C型—齐墩果酸型76.A型人参皂苷的皂苷元属于AA.四环三萜B.五环三萜C.原人参二醇D.原人参三醇E.人参二醇77.A型人参皂苷的真正皂苷元为CA.四环三萜B.五环三萜C.原人参二醇D.原人参三醇E.人参二醇78.C型人参皂苷的皂苷元属于BA.四环三萜B.五环三萜C.原人参二醇D.原人参三醇E.人参二醇甘草:成分:甘草皂苷五环三萜,甘草酸、甘草次酸;柴胡:成分:齐墩果烷型皂苷五环三萜,是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96.属于酸碱两性的生物碱是BA.可待因B.吗啡C.莨菪碱D.秋水仙碱E.小檗碱117.中药丁香中含的主要成分是AA.丁香酚B.丁香醇C.丁香烯D.胡椒酚E.水杨酸甲酯118.黄连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B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119.洋金花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D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B.120.麻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C.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B.121.苦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B.122.厚朴中的成分主要为B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3.五味子中的成分主要为B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4.黄芩中的成分主要为CC.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5.黄连中的成分主要为E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6.秦皮中的成分主要为A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补骨脂中的成分主要是BA.简单香豆素B.呋喃香豆素C.新木脂素第九章甾类化合物甾类母核强心苷是存在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是治疗心力衰竭不可缺少的重要药物;分成二类:甲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乙型强心苷元: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α-羟基糖:认识洋地黄糖α-去氧糖:认识洋地黄毒糖温和酸水解采用稀酸—H2SO4、HCl等~L反应条件—含水醇短时间加热回流30min~数小时水解对象——2-去氧糖苷, I 型强心苷不适用于——2-羟基糖苷4、强心苷的颜色反应A作用于C17位上不饱和五元内酯环的反应甲型强心苷用于区别甲型与乙型1)Legal反应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红→褪去2)Raymond 反应间-二硝基苯紫红3)Kedde 反应3,5-二硝基苯甲酸紫红或红4)Baljet反应碱性苦味酸试剂反应显橙色或橙红色B作用于2-去氧糖的反应1.Keller-KilianiK-K :冰乙酸溶解,再加入三氯化铁混匀后加入浓硫酸,乙酸层显蓝色示有2去氧糖存在2呫吨氢醇反应试剂+水浴加热三分钟----红色3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灰红色斑点4过碘酸-对硝基胺反应----黄色荧光斑点蟾酥强心成分:(1)蟾酥甾二烯类:(2)强心甾烯类:五元内酯环(3)蟾毒色胺类:五元内酯环(4)其他化合物:甾体皂苷:E环为呋喃环,中性皂苷怎么鉴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醋酐-浓硫酸反应:甾体皂苷最后显蓝绿色,三萜皂苷最后显红或紫色;三氯醋酸反应:甾体皂苷加热至6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三萜皂苷加热至l0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C25甲基位于F环上处于直立键时,其绝对状态称为S型;C25甲基位于F环上处于平伏键时,其绝对状态称为R型;处于平伏状态25R型比25S型稳定,25S易转化为25R麦冬主要有效成分:皂苷、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牛黄:干燥胆结石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肽类等熊胆:引流胆汁的干燥品主要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胆汁酸的提取与分离:动物胆汁加入10%氢氧化钠目的:胆汁酸呈酸性难溶于水,与碱成盐后可溶于水过滤,滤液为胆汁酸皂苷提取方法:1、乙醇提取,乙醚沉淀2、加水正丁醇萃取3、甲醇提取,丙酮沉淀甾体皂苷不溶于丙酮,但是加入丙酮后可以沉淀分离第十章生物碱生物碱的定义: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存在形式:1.游离:碱性极弱,如酰胺类生物碱;2.盐:有机酸: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等;无机酸:硫酸、盐酸等;3.苷类:生物碱苷;氧化物:在植物体中已发现的N-氧化物约一百余种;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在书上看,主要是认识和区分生物碱理化性质性状:多数为结晶形固体,旋光性手性碳构型、PH、溶剂、浓度决定溶解性:亲脂性生物碱:叔胺碱、仲胺碱亲水性生物碱:季胺碱、含氮-氧化物生物碱特殊官能团生物碱:具酚羟基、羧基的生物碱为两性生物碱二、化学性质一碱性1、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给出电子或接受质子而使生物碱显碱性;2、pKa值大小:胍基 > 季铵碱 > N-杂环 > 脂肪胺≈ N-芳杂环 > 酰胺≈吡咯 pKa的值越大,其碱性就越强;而pKb的值越大,则酸性就越强;生物碱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杂化方式:碱性随着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sp3>sp2>sp2诱导效应:供电基烷基,使碱性增强;吸电基含氧基团、芳环、双键,使碱性减弱3诱导-场效应减弱4氢键效应形成稳定氢键使碱性减弱5空间效应减弱。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51930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5.png)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局部知识点整理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及性质〔1〕构造类型〔2〕理化性质〔1〕提取别离方法〔2〕构造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药效物质根底〔1〕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构造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构造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黄酮类***萜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根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构造特征的不同饱与程度的衍生物。
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及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皂苷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鞣质复杂的多元酚类。
根本构造单元:〔补充知识点〕C O S N H碳氧硫氮氢〔常见化学元素〕注意:不饱与构造、共轭构造、芳香构造注意:含羰基化合物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响、沉淀反响、水解反响、酶解反响、氧化复原反响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不分层〕〔分层〕〔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正确答案』C能及水分层的溶剂是A.乙醚B.丙酮C.甲醇D.乙醇E.丙酮一甲醇〔1:1〕『正确答案』A引申知识点〔1〕——“相似相溶〞溶剂被提取成分水苷、生物碱盐、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糖甲除蛋白质、多糖以外的各类成分『正确答案』A『正确答案』E引申知识点〔2〕——极性相关概念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ACD〔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324061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d.png)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药物形式,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独具特色的优点。
作为中药的基础学科,中药化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本文就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复习,讲解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
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组成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中药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等。
其中,生物碱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黄酮类是中药中常见的抗氧化物质,萜类则是中药的香气成分。
2.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对人体各个器官有不同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包括苦杏仁,可以消积除痰、止咳定喘;枸杞子,具有补肾强腰、明目益智的作用;大黄,能够疏通经络、止痛泻火等等。
3.中药的提取与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通常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才能发挥最好的药理效果。
目前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声波提取等方法。
而中药的纯化则主要是通过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实现。
二、中药的化学分析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HPLC)HPLC是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色谱分离能力强等优点。
通过在色谱柱中加入不同类型的固定相材料,可以实现对中药中个别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检测。
2.气相色谱(GC)GC则是一种适用于挥发性物质检测的方法。
在特定的操作条件下,GC可以将中药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3.质谱(MS)质谱是一种分析检测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化学成分中的分子与电荷分离并离子化后进行检测,可以准确鉴定中药的化学成分,推测它们的分子结构和主要药理作用。
4.红外光谱(IR)IR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通过红外光进行分析。
在中药的化学成分中,每种化学基团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中药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5.核磁共振(NMR)NMR是另一种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它可以将分子中的质子和化学键的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并推测分子的结构及其三维构成。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整理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7aee5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6.png)
鉴别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XX苷2.四环三萜、五环三萜、甾体皂苷3.生物碱、薄荷醇、香豆素、双糖4.萘醌、香豆素、薁类5.甲型强心苷苷元、乙型强心苷苷元、三萜皂苷苷元简答题1.例举常用的溶剂提取法答:冷提法:浸渍法、渗漉法热提法:煎煮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2.学习中药化学的意义答: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①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②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③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①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②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③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3.地黄炮制变黑的原因?答:地黄中含有梓醇苷,为 C4 去甲环烯醚萜苷类,易水解,水解后的苷元不稳定,苷元聚合而变黑。
4.生物碱的一般鉴别方法答:金属盐类:①碘化铋钾——生成橘红色至黄色无定形沉淀②碘化汞钾——生成类白色沉淀③碘-碘化钾——生成红棕色无定形沉淀酸类:①硅钨酸——生成类白色或淡黄色沉淀②苦味酸——生成黄色沉淀5.黄酮类化合物用聚酰胺色谱吸附的规律?答: a 游离黄酮与黄酮苷的分离:以含水流动相洗脱,出柱先后顺序一般是: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以有机溶剂 (如氯仿- 甲醇) 作洗脱剂,则结果相反。
b 苷元母核上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大,洗脱速度越慢。
c 当羟基在邻位等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其与聚酰胺吸附力减小,易于洗脱。
d 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强弱顺序一般是: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
e 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易被吸附,故查耳酮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于洗脱。
f 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g 各溶剂在聚酰胺色谱柱上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乙醇(浓度由低到高) <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6.简述常见色谱分离法的种类及原理①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分离②凝胶过滤色谱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③离子交换色谱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④大孔树脂色谱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的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目的⑤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7.关于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和评价其品质的理化常数组成: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理化常数:物理常数: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化学常数:酸值、脂质、皂化值8.区别甲型强心苷和乙型强心苷的原理及鉴定原理:根据 C上的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甲型强心苷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其在17碱性醇溶液中双键移位产生活性亚甲基,能与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
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化学-生物碱(13页)
![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化学-生物碱(13页)](https://img.taocdn.com/s3/m/02140b737cd184254b353585.png)
中药化学——第九单元生物碱一、概述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一)生物碱的分布生物碱的分布(1)——植物界分布植物类型科属双子叶植物(多见,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如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附子)、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洋金花、颠茄、莨菪)、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小檗科(三棵针)、豆科(苦参、苦豆子)等单子叶植物如石蒜科、百合科、兰科等【独家记忆】小毛防己别逗罂粟生物碱的分布(2)——植物体内分布(1)多集中分布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金鸡纳生物碱——树皮;麻黄——髓部);(2)在植物中含量差别也很大,如黄连根茎中含生物碱7%以上,而抗癌成分美登素在卵叶美登木中,得率仅为千万分之二。
(3)同科同属的植物往往有同一母核或含结构相同的化合物。
(二)存在形式①游离形式:少数极弱碱,如酰胺类生物碱;②有机酸盐形式:绝大多数生物碱,如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等;③无机酸盐形式:少数生物碱,如盐酸小檗碱、硫酸吗啡等;④极少数以N-氧化物、生物碱苷等形式存在。
二、结构与分类按生源途径并结合化学结构类型,生物碱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
【独家记忆】邻居体贴提醒,注意老赖本色结构分类及成分举例鸟氨酸系生物碱吡咯烷类水苏碱莨菪烷类莨菪碱、东莨菪碱吡咯里西啶类大叶千里光碱赖氨酸系生物碱蒎啶类胡椒碱、槟榔碱、槟榔次碱喹诺里西啶类苦参碱吲哚里西啶类一叶萩碱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苯丙胺类生物碱麻黄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碱类小檗碱原小檗碱类延胡索乙素苄基异喹啉类罂粟碱、厚朴碱双苄基异喹啉类蝙蝠葛碱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青风藤碱色氨酸系生物碱简单吲哚类-色胺吲哚类吴茱萸碱半萜吲哚类麦角新碱单萜吲哚类-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喹啉和吖啶酮类生物碱-组氨酸系生物碱咪唑类生物碱-萜类生物碱乌头碱、紫杉醇(二萜类生物碱)甾体类生物碱环常绿黄杨碱D、藜芦胺碱三、理化性质(一)性状生物碱多数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非晶形粉末。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点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9af6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7.png)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点
一、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种类繁多,既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又有黄酮类、生物碱类、苷类等活性成分。
二、活性成分提取
活性成分提取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步骤,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溶剂和提取方法,将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等。
三、活性成分纯化
活性成分纯化是提取后的重要步骤,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分离方法,将提取得到的混合物分离成单一的活性成分。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柱层析、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四、活性成分分析
活性成分分析是确定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五、活性成分鉴定
活性成分鉴定是确定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等。
六、活性成分药效
活性成分药效是确定中药中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效果的重要研究。
药效研究可以包括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学研究等。
七、活性成分应用
活性成分应用是确定中药中活性成分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和效果的重要研究。
应用研究可以包括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
八、活性成分安全性
活性成分安全性是评价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的重要研究。
安全性研究可以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
以上是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点的各个方面,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93d5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2.png)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八单元 甾体类化合物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八单元 甾体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78f3c0ecd15abe23482f4da2.png)
中药化学——第八单元甾体类化合物一、概述(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甾体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天然化学成分,包括强心苷、甾体皂苷、胆汁酸、蟾毒配基、植物甾醇、C21甾醇、昆虫变态激素、醉茄内酯等。
它们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分子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各类甾体成分C17位均有侧链。
根据侧链结构的不同,又分为许多种类。
(二)甾体化合物颜色反应二、强心苷(一)结构与分类强心苷是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1.苷元的结构与分类(1)强心苷苷元由甾体母核和不饱和内酯环两部分组成。
甾体母核A、B、C、D四个环的稠合方式:A /B环有顺、反两种形式,但多为顺式;B/C环均为反式;C/D环多为顺式。
(2)C10、C13、C17的取代基均为β型。
C10为甲基或醛基、羟甲基、羧基等含氧基团,C13为甲基取代,C17为不饱和内酯环取代。
C3、C14位有羟基取代,C3羟基多数是β构型,强心苷中的糖均是与C3羟基缩合形成苷。
C14羟基为β构型。
(3)根据C17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强心苷元可分为两类。
① C17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αβ-γ-内酯),称强心甾烯类,即甲型强心苷元。
在已知的强心苷元中,大多属于此类。
② 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αβ,γδ-δ-内酯),称海葱甾二烯类或蟾蜍甾二烯类,即乙型强心苷元。
自然界中仅少数苷元属此类,如中药蟾蜍中的强心成分蟾毒配基类。
2.强心苷的组成糖(1)α-羟基糖:除D-葡萄糖、L-鼠李糖外,还有6-去氧糖如L-夫糖、D-鸡纳糖、L-黄花夹竹桃糖、D-洋地黄糖等。
(2)α-去氧糖:主要有2,6-二去氧糖,如D-洋地黄毒糖、L-夹竹桃糖、D-加拿大麻糖等。
3.强心苷元和糖的连接方式Ⅰ型强心苷: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黄苷A。
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黄夹苷甲。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四单元 苯丙素类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四单元 苯丙素类](https://img.taocdn.com/s3/m/c7e0b02214791711cd791723.png)
中药化学——第四单元苯丙素类苯丙素的定义(了解)凡是由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构成的天然成分均称为苯丙素类,包括香豆素、木脂素等。
一、香豆素类(一)结构与分类定义: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化合物。
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可认为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
1.简单香豆素类简单香豆素类是指只在母核的苯环一侧有取代。
如伞形花内酯、秦皮中的七叶内酯和七叶苷、茵陈中的滨蒿内酯、蛇床子中的蛇床子素、独活中的当归内酯、瑞香中的瑞香内酯。
2.呋喃香豆素类线型呋喃香豆素:6,7位缩合,如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等。
角型呋喃香豆素:8,7位缩合,如当归素、异佛手柑内酯等。
二氢呋喃香豆素:呋喃环外侧被氢化,如紫花前胡苷(线性)、旱前胡甲素、乙素(角型)等。
3.吡喃香豆素线型吡喃香豆素:6,7位缩合。
角型吡喃香豆素:8,7位缩合。
二氢吡喃香豆素:呋喃环被氢化,如紫花前胡素(线型)、白花前胡丙素(角型)等。
4.其他香豆素主要包括在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的香豆素类,香豆素二聚体、三聚体类,异香豆素类等。
如续随子中的双七叶内酯是香豆素二聚体,茵陈中的茵陈内酯是异香豆素类成分。
(二)理化性质1.性状游离香豆素类:多有完好的结晶。
小分子游离香豆素多具有芳香气味与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并能升华。
香豆素苷类:多数无香味和挥发性,也不能升华。
紫外光(365nm)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2.溶解性游离的香豆素:一般不溶或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乙醚;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氯仿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3.内酯的碱水解分子中具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内酯结构。
(注意: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开环产物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则发生双键构型的异构化,转变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此时,再经酸化也不能环合为内酯。
中药化学1
![中药化学1](https://img.taocdn.com/s3/m/34e045d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9.png)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成分、物质以及其在化学上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随着对中药疗效的认识不断深入,中药化学研究逐渐成为中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和保护中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药化学的概念和意义中药化学是指以化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研究中药的成分、物质及其在化学上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各种中药的成分、提取物、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等。
中药化学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中药化学的研究可以大大加强对中药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为研制新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中药化学还可以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因此,中药化学在保护中药资源、推动中药现代化、服务国家卫生事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中药的活性成分中药化学研究的第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中药的活性成分,即中药中对人体具有生理作用和疗效的物质。
通过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和活性测定等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研制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的中成药提供有效的途径。
2. 中药的提取和分离方法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中药提取和分离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中药成分的纯度和产率,从而实现更好的药效和药量控制。
常用的中药提取方法包括水提法、醇提法、醚提法、超声波提取等;分离方法包括纸层析、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
3. 中药成分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中药化学研究还需要深入了解中药成分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针对不同的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测定和化学性质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
4. 中药成分与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中药化学研究主要以中药成分的活性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为主。
通过对中药成分与生物活性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实现针对性提取和开发活性成分,有利于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93eb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d.png)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 离部分。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 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 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 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 例如鞣质,多数中药中无用,但在五倍子中有效成分。茯苓多糖、天
流 动 相
固 定 相
• 正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 固定相极性
•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极性
• HPLC、MPLC、LPLC
4.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 •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通过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中药产生功效的究竟为 何物物质,也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
报告者:杨涛 报告日期:2011年7月29
主要内容
1 2 3
4
中药化学概述
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中药化学成分一般研究方法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1.中药化学概述
1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运用 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学 科。 2 中药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中药化学主要研究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效 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其 次是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 3 研究对象:主要学习和研究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成分。
R2
R1
O
相关概念
• (1)单体: 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 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 •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
•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 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
• • • •
2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如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3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中药配伍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药理作用 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之间 产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后者常发生在中药方剂的煎煮或 其它剂型制备过程中,从而使方剂中的有效成分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 的方面都与单味药有所改变。
4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某一种
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 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
•
• • • • • • •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 也有不同类型的成分,例如,中药人参中就含有20余种三萜皂苷类成分,其都有相同 或类似的母体,同时人参中又有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类成分。中药中成分的复杂 性及多种中药的配伍应用,即构成了中药功效的多样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 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举例:大黄中的5种蒽醌苷元成分: 苷元名称 R1 R2 大黄酸 -COOH H OH 2OH H 大黄素甲醚 -CH3 -OCH3 大黄酚 -CH3 H
水蒸汽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其他方法: (升华法、组织破碎法、压榨法、超声法、微波提取法 等)
二、分离精制方法
• 1.溶剂萃取法 按极性递增的溶剂依次萃取: 己烷,石油醚,氯仿(或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醇(或乙 醇)
• 2. 沉淀法
试剂沉淀法 生物碱类
雷氏铵盐
• 3. 分馏法 (沸点)
依据骨架母核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糖类
鞣质
三萜类
甾体类
苷类
分类 醌类
生物碱 萜类和挥发油
苯丙素类 黄酮类
三、中药化学成分一般研究方法
原材料 提取
总提取物
初步分离 不同部位 活性测试 精细分离
目标化合物
结构修饰或 人工合成
有效部位
活性化合物 活性测试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提取前先鉴定药材和查阅文献,提取时将药材粉碎成粗 粉,常用的提取方法有: 溶剂提取法
• 4. 升华法
• 5. 结晶法 • 提取或分离物 • ↓溶于选择的溶剂,加热成饱和溶液,过滤 • 溶液 • ↓放置(冷藏)析晶,过滤 • 粗结晶 • ↓重复上述操作(重结晶) • 结晶
色谱分离法
• • • • • 分配色谱 吸附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 大孔树脂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分配色谱
• 原理: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 • 分配系数不同
• 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 1)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作用 • 2)中药化学在扩大药源、寻找中药代用品中的作用
谢谢! 欢迎大家讨论!
花粉蛋白质。
•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1 分类的依据 (1)从有机化学的骨架母核可分为生物碱、蒽醌、黄酮等。 (2)按成分的酸碱性:酸性、碱性、中性 (3)按成分的溶解性:非极性(亲脂性)、中等极性、极性(亲水性) (4)按有无活性:有效成分、无效成分 (5)按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 一级代谢物——糖类、蛋白质,每种中药都有。 • 二级代谢物——生物碱、苷、黄酮等,是各自特殊代谢途径产生,常 有特殊活性。
•
• •
4 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研究重要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变化,将有助于阐明中药 炮制的原理、改进传统的炮制方法、制定控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丰富中药 炮制的内容。
• • • • •
5 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6 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1)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作用 2)中药化学在扩大药源、寻找中药代用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