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热分析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可充电电池,其热行为对于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锂离子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表现,并优化电池设计。

在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的热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电池内部的传递过程,影响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

研究热传导可以优化电池的散热设计,提高电池的散热效能。

2. 热扩散:热扩散是指热量在电池结构中的传播过程,决定了电池的温度响应速度。

了解热扩散行为可以预测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热稳定性。

3.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电池表面向外辐射的热量,可以通过测量电池的辐射热量来了解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

4. 热膨胀:高温环境下,电池内部材料会发生热膨胀。

研究电池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可以帮助优化电池的封装设计,减少对电池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为了研究锂离子电池的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可以使用热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或者进行实验室测试。

研究的目标包括了解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温度变化、热量分布、热辐射等情况,以及研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热行为的影响。

通过研究锂离子电池的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可以优化电池的设计和制造,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还可为电池的故障诊断和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首先,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所研究的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建立数学模型。

通常,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电热耦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2.确定边界条件:通过实验或者已有数据,确定电池的初始温度、外界环境温度和散热条件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电池的工作状态和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

3.选择仿真软件和网格划分: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选择合适的仿真软件,并进行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的精细程度直接影响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所需时间。

4.进行仿真计算: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边界条件和划分的网格,进行热仿真计算。

通常,使用求解数学模型的迭代算法,如有限元算法进行仿真计算。

5.分析和优化结果:根据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分析电池的热特性,如温度分布、温升速率和热传导等。

根据分析结果,优化电池的设计和温控系统参数,以提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在进行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材料特性:准确获取电池所使用的材料的热特性参数,如热导率、热容和热传递系数等。

这些参数对于热仿真计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动态效应:考虑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的动态效应,如充放电过程中热量的产生和吸收。

这些效应对于评估电池的温升速率和热疲劳有着重要影响。

3.散热条件:准确建立电池周围的散热条件模型,如散热器、散热风扇等。

这些条件对于电池的热管理至关重要,需要进行细致的建模和分析。

4.温控系统:考虑电池的温控系统对于热仿真计算的影响。

温控系统的设计参数,如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和控制策略等,直接影响电池的温度分布和热特性。

综上所述,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是评估电池热特性和设计温控系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边界条件、选择仿真软件和网格划分、进行仿真计算以及分析和优化结果等步骤,可以准确评估电池的热特性,优化电池的设计和温控系统参数,提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步骤一:引言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当前最主要的电动车辆能源储存技术之一,在高频脉冲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热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根据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进行分析,并逐步展开。

步骤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工作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质移动到负极,放电过程中则相反。

这种离子的迁移导致了电池的电荷和放电。

在高频脉冲下,电池内部将会产生热量。

步骤三:高频脉冲充电和放电过程当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受到更快速的电荷和放电。

这种高频脉冲的特性使得电池内部的热量产生更加复杂。

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受到大量的电流输入,导致内部电阻升高,产生热能。

类似地,在放电过程中,电池会快速释放能量,产生热量。

步骤四:热建模为了更好地理解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可以通过热建模来进行分析。

热建模是用来描述电池内部的热传导和热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和热量的传递路径。

步骤五:热管理策略在高频脉冲下,电池内部的热量产生和传递会更加复杂和快速。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热管理策略来保持电池的温度在合理范围内。

例如,可以使用散热片、液冷系统或者风扇来进行热量的散发。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电池的充放电速率来控制热量的产生。

步骤六:热行为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最后,我们需要考虑热行为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的影响。

高频脉冲下的热量产生和传递会导致电池内部的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电池的老化过程。

如果电池温度过高,会导致电解液的蒸发、正负极材料的结构破坏等问题,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

步骤七:结论综上所述,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电池的工作原理、高频脉冲充放电过程以及热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池的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温度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非常重要,低温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降低(容量、倍率性能),但是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寿命,高温能够提升电性能(容量、倍率性能),但是会降低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引起循环寿命的快速衰降。

对于一个由众多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而言,电池组内部的温度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单体电池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单体电池之间不均匀的衰降,最终导致电池组的失效,例如北京大学的Quan Xia等人采用A123的LFP电池进行电池组的模拟和仿真试验发现,通过改变电池组的结构,将电池组内的最大温差从4.62K降低到2.5K能够将电池组累计充电600Ah后的可靠性从0.0635提高到0.9328(详见链接:《电池组“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和模型计算》)。

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工况对于离子电池的产热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倍率充放电会在电池内短时间累积更多的热量,而小倍率下则几乎能够实现热平衡,减少电池的温升。

江苏大学的徐晓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人对55Ah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和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单体电池的发热功率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电池SoC和充放电倍率的降低而降低,对电池组的热分析发现温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电池组中央区域,并且发现采用空气散热时气流更容易从电池组的上方流过,因此导致冷却效果不佳。

试验中作者采用了55Ah的方形锂离子电池,电池共有5个测温点,其中两个位于电池的低部、三个位于锂离子电池的侧面,如下图a所示。

电池的产热可以通过温升和电池的比热容来计算(如下式所示),其中Q为电池产热量,C为电池的比热容,m为电池的质量, T为电池的温升,如果进一步将p下式除以时间t,我们能够得到电池的产热功率。

为了保证环境温度的一致,作者采用恒温箱进行精确控温,电池的充放电设备采用了Digatron BTS-600设备,采用安捷伦的34970A设备采集电池的温度信息。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分析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分析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分析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见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
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等特点,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热效应是锂离子电池性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电池的工作温度、安
全性以及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
模型进行分析。

其次,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热传导和对流过程也对热效应有重要影响。

电池内部通过热传导将产生的热量从内部辐射到外部环境,并通过对流将
热量传递到外部环境。

这涉及到热传导的数学模型和热对流的传热特性,
需要考虑电池内部温度梯度、传热系数以及热导率等因素。

热传导和对流
过程是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还可能与外部因素有关,如工作环境的温度、使用条件的变化等。

这些外部因素也需要考虑到热效应模型中,以准
确评估电池的热性能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模型需要考虑电极材料的化学反应过程、热传导和对流过程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可以
采用数学模型、热传导和对流的传热特性模型以及实验数据等方法进行分
析和建模。

通过热效应模型,可以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变化、安全
性能以及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为电池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锂电池热管理

锂电池热管理

锂电池热管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也带来了热失控的风险,一旦发生热失控,可能会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热管理策略和热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进行分析。

一、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是指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过快或过高,无法通过散热平衡内部能量而导致电池损坏的现象。

电池热失控的机理主要源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结构缺陷。

1.化学反应导致电池热失控锂离子电池在工作中,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锂离子来回移动,通过电解液中的离子转移电荷,从而产生电流。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如正极和负极的化学反应、电解液的化学反应等。

这些化学反应可能会产生热量,当热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电池内部温度的升高。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化学反应速率增加,电池内部的热量累积速度更快,更容易引起热失控。

锂离子电池的另一个热失控机理是结构缺陷。

电池中的正极、负极和隔膜等组成部分都可能存在结构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引起电池内部的短路和热量聚集。

如果电池内部的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电解液的挥发和产生气体。

当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电池内部的压力升高,从而引起电池燃烧或爆炸。

为了避免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需要采取一系列热管理策略来控制电池内部的温度,并及时预警和处置异常情况。

1.温度控制策略温度控制是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核心策略。

通过控制电池内部温度,可以减缓化学反应速率,降低电池内部的热量累积速度。

目前,电池温度控制策略通常采用恒温、过温保护和风冷等方式。

恒温是通过保持电池内部温度恒定来控制电池内部热量的累积,过温保护是在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启动,通过控制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来防止电池燃烧或爆炸,而风冷则是通过外部导风设备将冷风对电池进行冷却。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及实例仿真分析的开题报告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及实例仿真分析的开题报告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及实例仿真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移动设备中。

但是,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过充、过放、过热等情况容易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等危险事故。

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是非常必要的。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会导致电池的温度升高。

当电池温度过高时,电极材料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进行研究,包括电池的热发散和热传导特性。

研究内容如下:1. 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测试。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充放电状态下的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观察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

2. 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建立。

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对电池的热发散和热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

3.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仿真分析。

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池的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电池的温度分布、热传导、热发散等特性。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热特性表现,并建立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对电池的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

预期研究成果如下:1.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测试数据。

在实验中得到不同充放电状态下的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观察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 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建立。

通过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对电池的热发散和热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电池的热特性数据。

3.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仿真分析。

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池的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电池的温度分布、热传导、热发散等特性,为电池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温度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非常重要,低温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降低(容量、倍率性能),但是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寿命,高温能够提升电性能(容量、倍率性能),但是会降低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引起循环寿命的快速衰降。

对于一个由众多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而言,电池组内部的温度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单体电池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单体电池之间不均匀的衰降,最终导致电池组的失效,例如北京大学的Quan Xia等人采用A123的LFP电池进行电池组的模拟和仿真试验发现,通过改变电池组的结构,将电池组内的最大温差从4.62K降低到2.5K能够将电池组累计充电600Ah后的可靠性从0.0635提高到0.9328(详见链接:《电池组“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和模型计算》)。

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工况对于离子电池的产热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倍率充放电会在电池内短时间累积更多的热量,而小倍率下则几乎能够实现热平衡,减少电池的温升。

近日江苏大学的徐晓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人对55Ah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和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单体电池的发热功率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电池SoC和充放电倍率的降低而降低,对电池组的热分析发现温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电池组中央区域,并且发现采用空气散热时气流更容易从电池组的上方流过,因此导致冷却效果不佳。

试验中作者采用了55Ah的方形锂离子电池,电池共有5个测温点,其中两个位于电池的低部、三个位于锂离子电池的侧面,如下图a 所示。

电池的产热可以通过温升和电池的比热容来计算(如下式所示),其中Q为电池产热量,C p为电池的比热容,m为电池的质量,D T为电池的温升,如果进一步将下式除以时间t,我们能够得到电池的产热功率。

为了保证环境温度的一致,作者采用恒温箱进行精确控温,电池的充放电设备采用了Digatron BTS-600设备,采用安捷伦的34970A 设备采集电池的温度信息。

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分析总结

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分析总结

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分析总结锂电池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动车、便携设备和储能系统中的重要能源,但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存在着可能导致热失控和失效的风险。

本文将对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的分析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原因和防范措施。

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通常是由于电池内部过热导致的。

锂电池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多种组件。

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此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

当温度超过锂电池的安全工作范围时,就可能引发热失控。

热失控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过充电或过放电。

如果电池充电或放电电流过大,就会产生大量热量。

其次是电池老化或损坏。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锂电池内部组件会逐渐老化,使得电池的热散发能力下降,进而导致热失控的风险增加。

此外,电池的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其散热效果。

如果电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者电池被固定在密封空间中,都会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而引发热失控。

热失控失效对锂电池系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能导致电池燃烧、爆炸等严重后果。

为了防范这一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需要合理设计锂电池系统的结构,确保电池能够充分散热。

例如,可以加入散热片、散热管等散热元件来增强热量散发能力。

其次,需要制定严格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策略,避免过充电和过放电。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锂电池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电池组件,也是预防热失控的重要手段。

同时,为了提高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的预测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测试和分析技术。

例如,可以通过红外热像仪对电池进行热成像,从而及时发现电池内部的异常温度分布。

此外,还可以采用电池参数监测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热失控风险。

总之,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可能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热失控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锂电池系统的安全使用。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对于锂电池热失控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一直都在不断深入研究,以此来预防和降低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以下锂电池的失控原理也是一些研究者的看法。

一.热失控的原理分析对于热失控的原理,分为了三个阶段:第1阶段:热失控开始阶段:125℃左右,这个阶段是一般认为是负极SEI膜反应分解,使得负极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了电解液与负极中的锂反应并生成气体。

第2阶段:电池内部气体释放和升温加速,温度在125~180℃左右,这个阶段正极材料分解释氧,锂盐也会分解,如LiPF6分解生成LiF和路易斯酸PF5。

而路易斯酸会在高温下与电解液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第3阶段:热失控阶段,大约为180℃以上。

在这个阶段正/负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盛剧烈的放热反应和电解液分解放热,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电池泄压阀打开或引发自燃。

也有研究者将热失控细分为如下范围:一般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有三个特征温度,起始发热温度T1,热失控引发温度T2,热失控最高温度T3。

T1:指的是SEI膜分解的温度,T3:它取决于整个反应焓,T2:这个温度跟电池本身的状态,电池体系,使用状态相关,这个温度会由一个缓慢的升热会突然引发急剧的升热,这个生热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到1000度/秒,这是引发热失控的关键。

通过一些研究发现,它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内部短路,正极释氧,负极析锂。

二、热失控的原因分析1、机械滥用破坏性变形和位移是机械滥用的两个共同特征,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的锂电池(电芯)发生形变,隔膜被破坏,正负极之间短路而诱发热失控,比如挤压、碰撞、针刺等。

2、热滥用比如长期使得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比如:外界高温环境,大电流过程中使用产生的了很多的极化热、反应热、分解热等。

3、电滥用锂电池过充电导致活性物质结构遭到破坏,电解液分解产气,导致电池内部压强增大。

除此之外,还包括过放电、大倍率(超过规格)充电等。

1)外短路锂电池的正负极不通过负载直接导通连接。

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热管理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热管理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热管理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汽车工业领域。

新能源汽车作为先进技术的典型代表,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讲,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动力锂电池热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分析研究引言动力锂电池热管理系统是汽车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保证电池寿命以及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该系统也是汽车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稳定工作维护汽车内部热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能不能对于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研究中。

但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这些研究仅仅是讨论各种冷却系统,并没有对动力锂电池的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也没有认真研究动力锂电池热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本篇文章,从总体上动力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

1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的研究现状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实际特点来看,在新能源汽车运行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相对复杂,而人们要求新能源汽车具有一定的动力性以及经济性。

为了能够让新能源汽车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相关企业在对动力锂电池进行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动力锂电池的循环层次数以及在各种状态下的运行情况。

[1]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研究较多的动力锂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等,与其他几种供应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明显优势,在运行的过程中以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单体额定电压,并且消耗的电量较少。

因此,电动汽车装载锂电池能够拥有更高的续航里程,而而锂离子电池也具有较高循环使用次数,能够为汽车企业节约经济成本,也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

• 常用的方法:掺杂
如何改变
复合材料热导率模型
对于掺杂后复合材料热导 率的的计算有三种模型:
其中The linear Rule of Mixtures和The inverse Rule of Mixtures要求材料连续 性良好,电极材料显然不符合条件
电极材料复合石墨烯对热导率的影响
使用掺杂的方法达到所需的热导率需要50%以上的石墨烯,对电极材料会产生影响 结论:常规的复合的方法不太现实 另外的方法:改变电极材料自身的热导、高分子导热材料应用等
改变物性
热导率发生改变时(由于热性质相近,隔膜与电极材料放在一起考虑) 温度变化
最高与最低温度
温差
温度分布随热导提高趋于平缓,温差下降明显
热导率如果可以提高10倍到4W/m.K是比较理想的
热流方向变化
增大电极材料及隔膜的热导率,计算径向与非径向热流的变化
随着热导率增加: • 集流器热流大小变小 • 集流器热流方向向法向偏移 • 电极材料与隔膜的热流基本不发生变化
• Doyle等发展了在各向同性条件下锂/高分子 聚合物/植入型电池行为的微观模型
正方体电池模型 圆柱体模型 同心圆柱体模型

集总参数模型 ( Lumped Capacitance Method )
二维模型 认为轴向没有影响
坐标系变换 极坐标转换成直角坐标
模型建立
阿基米德螺线
二维模型
层数 1
2
3
4
总结
影响电池热分布的三个条件:
•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可以影响温度大小,不影响 温差与热流分布
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水冷或者抽气风冷的方式,如 特斯拉使用铝管冷却,管内装有冷却液
• 电池的几何尺寸 减小尺寸可以降低温度缩小 温差,考虑到实际应用电池尺寸的可调性不大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产热分析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产热分析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产热分析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产热分析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其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可能会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下面将通过逐步思考,分析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产热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

在充电过程中,正极材料(通常为锂钴酸锂)释放出锂离子,这些锂离子通过电解质传输到负极材料(通常为石墨)。

同时,电池的外部电源通过电解质提供电子到正极材料,使其恢复到原始状态。

放电过程则是相反的过程。

其次,我们来分析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产热。

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正负极材料的化学反应,电池内部会产生一定的电阻,从而导致电流通过电池时产生热量。

此外,放电过程中的电阻也会产生热量。

这些热量主要来源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电阻。

第三,我们需要了解电池的热管理系统。

为了避免过高的温度对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锂离子电池通常配备了热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通过散热片、热传导材料和风扇等组件来散热,以控制电池的温度。

最后,我们来分析锂离子电池放电过程中的产热。

在放电过程中,正负极材料之间的离子传输会引起一定的电阻,从而产生热量。

这种热量主要来源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电阻。

总结起来,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主要是由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电阻所导致的。

为了控制电池的温度,锂离子电池通常配备了热管理系统来散热。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电池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温度来设计和优化热管理系统,以确保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锂电池的热失控及技术分析

锂电池的热失控及技术分析
烧。
总结和展望
1. 热失控的反应十分复杂,大体来说,SEI膜的分解给予电池初始 的热量积累,导致隔膜的熔断分解,由此带来正负极和电解液、 电解液自身的放热、产气反应。 2. 在反应过程中的任何步骤改善都能带来更高的热稳定性和电池 安全性:
① 比如对SEI膜进行界面改造,可以提高初始放热温度;
② 比如陶瓷隔膜更高的熔断温度、更低的内阻; ③ 比如更优良的散热方式,特别是相变材料散热。 3. 这些技术都能增加电池热稳定性,给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保驾护 航。
产生。
热失控的影响因素1
① 充放电倍率 充放电倍率越高,电流越大,内阻越大,产热越高。所以在 高倍率充电时候,电池生热速率更快,如果散热体系没有及 时排出热量,产热将会逐步堆积。 ② 内阻
内阻的形成原因和功率输出、DOD、温度等有关,内阻越大,
电效率降低,产生更多的热量堆积。特别是在SOC低于20%的 时候,内阻急剧升高,此时需要降低电池输出功率,保护电 池安全。
热失控的状态研究2
3. 155摄氏度以后 隔膜熔断之后,温度迅速升高,期间负极和电解液反应、正极 与电解液反应、电解液自身分解,材料不同,反应顺序不同, 反应温度也不同。热失控的判断标准是电池表面达到100℃, 由隔膜熔断,正负极短路,电池表面很快达到300℃,最高升
温速率达到220℃/min,反应十分剧烈,电池因此起火爆炸燃
热失控的影响因素2
③ 容量 电池容量越大,电化学反应越多,产热越多。需要的散热功 率越大,如果散热不能满足,产热会越积越多。 ④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越高,导致部分风冷热交换系数越低,效果越差。
特别是大பைடு நூலகம்量纯电动汽车,风冷很难满足散热需求了。
⑤ 散热方式 为了避免热失控,通过风冷、液冷和相变材料等的散热的方 式,不同的散热方式效果不同,但今天我们只是研究引发热 失控的原因,究其原理,才能对症下药。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发布时间:15/04/28 12:58:54 浏览: 527次今天正好有些时间,想起前段时间以来有网友问我关于锂离子电池单体如何分析,下列就ansys软件,简单的说下过程及注意事项。

过热的危害首先应会从单体电池的角度阐述过热的危害,我简单的说一下:电池的组成部分包含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隔膜,铜铝箔等各种材料,温度过高会加速电池的老化速率,当电池的温度如果超过120℃,首先隔膜会收缩,而且正负极材料也会发生分解,电池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热反应,种种问题会造成不安全的因素,因而在电池设计时需要考虑电芯单体的温度性能,来确定电池的倍率放电能力。

一般来说除了电池内部发生严重的短路,温度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超过120摄氏度。

建议没有电化学基础的,先了解一下电池的原理及组成,这样有助于电池几何体的建模和产热的行为分析。

我们经常从网上看到一些图片关于单体的温度性能,如下图:这样的分析结果到底对不对呢,如何精确的得到此图,这需要自己的掌握了。

下列以本人在几年前做的一个单体的分析来说明过程:1.电池参数获取导热系数和比热容是关键的两个因素首先电池参数的获取,下列给大家列出一个实例,里面参数需要大家和电池供应商去沟通。

此图中的参数是某款磷酸铁锂电池的物性参数。

具体体积数据需要计算测量。

由此数据可以计算电池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等数据。

首先需要确定电池卷心的结构方式,是层叠式还是卷绕式。

比如层叠式,可以数一下极片的层数,可以完成体积的测量。

有上式可以确定电池的导热系数。

关于比热容,可以用加权法来计算,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电池的内阻,一般用直流内阻来计算发热量。

2.关于电池的建模针对单体模型的建模程序:包含电芯部分(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等)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模型的建立,作为发热源。

其他部分根据根据单体实际模型与尺寸进行建模和设置相关个更变参数,包含极耳、极柱、壳体等主要传热部件。

(A)几何模型1)对于电芯而言,不再分成一片一片的正负极单片,而是将整个电芯拟合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具有新的物性和形状;2) 对将极耳和正负电极连接起来的金属片而言,根据单体实际模型进行建模,其物性参数取当量值;3) 极耳连接出电极后,各片之间紧密相靠,形成一个整体,厚度为各片厚度之和;4)电池内部空腔部分空气不考虑其流动性,极堆单体之间的液体不考虑流动。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分析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可充电电池,其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

其中,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

因此,对正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极材料主要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等。

这些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包括热容、热导率、热膨胀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钴酸锂。

钴酸锂具有较大的热容和热导率,这是因为其分子结构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能够参与更多的热运动。

热容的大小与温度有关,一般在25℃左右时为81.39 J/(mol·K)。

热导率的大小对电池的散热性有直接影响,因此钴酸锂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应该在1.5~5.0 W/(m·K)之间。

其次是三元材料。

三元材料是一种典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铝氧化物等。

三元材料的热容和热导率相对于钴酸锂较小,但是其热膨胀系数较小,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热容和热导率的大小也与温度有关,三元材料的热容在25℃时大约为50 J/(mol·K),热导率在室温下一般应该在0.15~0.3W/(m·K)之间。

最后是锰酸锂。

锰酸锂是价格最低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其热膨胀系数相对较小,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热容和热导率的大小也与温度有关,锰酸锂的热容在25℃时大约为45.5 J/(mol·K),热导率在室温下一般应该在0.5~3.0 W/(m·K)之间。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各种正极材料的热容和热导率大小不同,在选择正极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合和电池性能要求来进行选择。

对于温度变化较为剧烈的应用场合,应选用相对热稳定性较好的正极材料;对于需要更大的容量的电池,应选用较大热容和较高热导率的正极材料。

此外,在电池的使用和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考虑正极材料的热膨胀性质,以避免电池的变形和损坏。

直流脉冲下锂电池热效应分析

直流脉冲下锂电池热效应分析

直流脉冲下锂电池热效应分析直流脉冲下锂电池热效应分析直流脉冲是一种通过电流脉冲来驱动电子设备的电源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锂电池是最常用的电池类型之一。

然而,由于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进行热效应分析,以确保电池正常工作且不过热。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锂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锂电池是一种通过正负极之间的离子迁移来产生电流的装置。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向负极迁移,而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向正极迁移。

在直流脉冲下,电池会不断地充放电。

当电池充电时,由于锂离子的迁移,电池内部会产生一定的电阻。

这种电阻会导致能量的转化,其中一部分转化为电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

因此,在充电过程中,电池会逐渐升温。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热效应。

当电池放电时,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导致锂离子从负极向正极迁移。

这个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电阻,导致能量的转化。

与充电过程类似,一部分能量会转化为电能,而另一部分则会转化为热能。

因此,在放电过程中,电池同样会逐渐升温。

需要注意的是,电池的温度升高会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池容量的降低和化学反应的加速,从而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锂电池时,我们需要考虑热效应对电池的影响。

为了控制锂电池的温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在电池上设置温度传感器,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

一旦温度超过安全范围,可以采取措施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如降低充放电速率或增加散热装置。

此外,合理的电池设计也可以减少热效应对电池的影响。

例如,可以采用散热性能良好的材料作为电池外壳,增加电池的散热面积。

同时,可以通过优化电池结构和改进电池内部材料,降低电池的内阻,减少热量的产生。

最后,定期检查和维护锂电池也是保障其正常工作的重要步骤。

例如,清理电池表面的灰尘和污垢,确保电池的散热通道畅通无阻。

另外,遵循正确的充放电方式和充放电速率,也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直流脉冲下的锂电池热效应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锂电池热参数

锂电池热参数

锂电池热参数引言:锂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能存储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车等领域。

然而,锂电池的高温问题一直是制约其性能和寿命的重要因素。

因此,了解和控制锂电池的热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一、热容量热容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对于锂电池而言,热容量决定了它在充放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通常情况下,热容量越大,锂电池的温度变化越小。

因此,在设计锂电池时,需要考虑其热容量,以提高其热稳定性。

二、热导率热导率是指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

对于锂电池而言,热导率决定了它在充放电过程中热量的传递速率。

较高的热导率可以加快热量的传递,从而降低锂电池的温升。

因此,在锂电池的设计中,需要选择具有较高热导率的材料,以提高其散热效果。

三、热膨胀系数热膨胀系数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情况。

对于锂电池而言,热膨胀系数决定了其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是否会出现物理变形或破裂。

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可能会导致锂电池的结构变形,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因此,在锂电池的设计中,需要选择具有较小热膨胀系数的材料,以提高其热稳定性。

四、热失控热失控是指锂电池在异常情况下(如过充、过放、外力等)产生的剧烈放热现象。

热失控可能导致锂电池的温度迅速升高,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

因此,在锂电池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其热失控的概率,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安装保护电路、控制充放电速率等。

结论:锂电池的热参数直接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在设计锂电池时,需要考虑热容量、热导率、热膨胀系数和热失控等因素,以提高其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只有充分了解和控制锂电池的热参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分析技术在化学电池行业的应用
焦联联
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
电池是将物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在充电时它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并以化学形式储存能量,放电时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以电能形式释放能量。

化学电池各个组成部分:如电极、电解质、隔膜、外壳等涉及材料类型众多,为了深入了解电池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热分析技术在材料的研究、探讨过程中被研究人员所广泛使用。

关键词:电池、化学电池、热分析
一、化学电池的分类
电池可分为化学电池和物锂电池。

1、化学电池的分类如下:
(1)原电池(一次电池)
电池经过连续放电或间歇放电后,不能用充电的方法使两极的活性物质恢复到初始状态,即反应是不可逆的,因此两极上的活性物质只能利用一次。

原电池的特点是小型,携带方便,但放电电流不大。

一般用于仪器及各种电子元器件。

常见的原电池有:
锌锰干电池Zn∣NH4Cl,ZnCl2∣MnO2
碱锰干电池Zn∣KOH∣MnO2
锌银电池Zn∣KOH∣Ag2O
(2)蓄电池(二次电池)
电池工作时,在两极上进行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因此可用充电的方法使两极活性物质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获得再生放电的能力。

蓄电池能够充电和放电循环多次。

常见的蓄电池有:
铅酸蓄电池Pb∣H2SO4∣PbO2
镉镍蓄电池Cd ∣KOH∣ NiOOH
锌空气电池Zn∣KOH∣O2(空气)
镍氢蓄电池MH∣KOH∣ NiOOH
锂离子电池LiCoO2∣有机电解质∣ C
(3)燃料电池(连续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在工作时必须有能量(燃料)输入,才能产出电能。

普通蓄电池是一种能量储存装置,必须先将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在工作时只能输出电能,在工作时不需要输入能量,也不产生电能,这是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本质的区别。

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普通蓄电池也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是它们共同之处,但燃料电池在产生电能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在经过反应后,不断地消耗、不再重复使用,因此,要求不断地输入反应物质。

普通蓄电池的活性物质随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变化,活性物质反复进行可逆性化学变化,活性物质并不消耗。

按电解质划分,燃料电池大致可分为五类: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目前最常用的燃料电池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2、化学电池的基本组成部分
要组成一个电池必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1)电极
电极是电池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金属(合金)、石墨、活性炭、乙炔黑、或有机碳等(也有用碳化硼等材料)、粘结剂疏水性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

(2)电解质
电池的主要组成之一,在电池内部担负着传递正负极之间电荷的作用。

(3)隔膜也叫隔离物
放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其作用是防止正负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造成电池内部短路。

除此以外,隔膜还应具有能使电解质中离子通过的能力。

由于锂离子电池系列的电解液为有机溶剂体系,因而隔膜材料对有机溶剂耐溶。

隔膜双向拉伸强度高,穿刺强度高,收缩率低,表面无静电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均匀,电解液浸润性佳,具有较低的闭孔温度和较高的破膜温度。

隔膜材料主要有:PP、PE等。

(4)外壳
它是电池的容器,对于电池外壳要求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耐振动,耐冲击,耐高低温的变化及电解液的腐蚀。

碳性电池的外壳一般是锌,碱性电池外壳一般是钢壳。

二、热分析在化学电池行业的应用
1、隔膜材料PP/PE 热分析测试
测量仪器 NETZSCH
DSC204F1 样品质量 5.41mg
温度范围室温 ... 180℃
升温速率5K/min
气氛氮气(静态)
材料类别热塑性塑料
图1:隔膜材料PP/PE 的DSC测试
隔膜作为电池的组成之一,是特殊形式的隔板。

电池隔膜是电池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作为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的隔离板,首先它必须具备良好的电绝缘性,其次由于它在电解液中处于浸湿状态,必须具备良好的耐碱性,并且要有良好的透气性等。

因此电池制造商在选择隔膜时多选用在较广的温度范围内(-55℃~85℃)保持电子稳定性、体积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电子呈高阻,对离子呈低阻,便于气体扩散的尽量薄的隔离板。

隔膜纸除了以上所述的条件外,还应当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韧性,以保证电池在卷绕和极片膨胀时不至于断裂。

从图1中可看出如下特征:在升温过程中,出现两个熔融主峰,第一个熔融峰顶端出现两个熔融峰值,分别为:134.8℃、136.4℃;其熔融热焓为237.7J/g(241.8*98.4%),推测该熔融主峰为材料内部聚乙烯PE的熔融,熔融顶端两个熔融峰值的出现,推测可能为PE内部不同的晶型熔融造成;在161℃附近有一非常微弱的熔融峰,热焓 4.1J/g (241.8*1.6%),推测为材料内部聚丙烯PP的熔融。

-―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